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进入到六根的世界---明意根相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进入到六根的世界---明意根相
 
净界法师
 
  午六、明意根相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意根是什么功德呢?默容,因为内心是不能讲话的,它能够默默的去容纳一切善恶的诸法。比方说,我们看到一个人或一个事,我们嘴巴并没有说话,但心中对这一切法,却能够产生了了分明,这个就是一种默容,它能够默默的去容纳,去了知一切善恶之法。它所了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呢?这当中包括了十方(约空间)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约时间),一切世间出世法,它能够了知世间的这些杂染诸法,也能够了解世间的清净之法,这是约法来说。唯圣与凡(约人),我们也可以去了解圣人种种的功德相,也能够了解到凡夫的种种果报之法。总而言之,整个十法界的染净诸法,依正二报,都能够包容在一念心中,而穷尽一切的诸法没有欠缺,所以意根是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这个地方的意根主要的还是第六意识,我们撇开本经的内涵不谈,几乎佛陀在所有的大乘经典,赞叹的就是第六意识。印光法师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所以一切法是从它发动出来,所以一切法还是回归到这一念心。
 
  《天台宗》它在修止观的时候,它的空假中三观,其实它主要观现前一念心性,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它的理由是什么?他认为观第六意识有很多好处,因为它能够通前通后,通上通下。
 
  我们解释一下:
 
  《天台宗》认为法有上下的差别,佛法界是很殊胜,但佛的功德法界很高,六凡法界很广大,各有各的因缘,有些人造什么业到什么果报去。佛法界很高,众生法界很广,你怎么办呢?
 
  《天台宗》说:在佛法界跟众生法界当中,有一个贯穿佛法界跟众生法界,就是心法,因为通于佛、通于法、通于众生,因为你一念迷它就众生法界,你一念的悟就是佛法界,所以在空间上你观一念心,你就知道你跟什么法界相应,通上通下。
 
  通左通右就是讲时间,我们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你怎么知道前生的你是怎么回事?
 
  其实前生的你它就保存在你一念心中,我们讲所有走过的路,都有留下痕迹。我们这一念心是怎么来的?
 
  从《唯识》的角度就是熏习、累积嘛!就是过去、过去、过去,有很多、很多的过去,就累积成现在,诸法因缘生,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过去经历了很多事情,造了很多事情,全部累积起来,就是你这一念心。
 
  你说:诶!为什么我看到佛就想拜?事出必有因,你以前有拜过。所以我们内心的功能都是由于你过去的造作累积下来,所以你要了解你过去,欲知前世因,你观察你这一念心,哦!前生大概哪一方面的业造得特别多,你大概清楚。
 
  了解前生你看你的心,因为你这一念心经历过前生,它去过前生嘛!我们从前生跑到今生的时候,色身是死掉了,但是心识是通过来的,心识是没有所谓的死亡,它能够超越死亡。
 
  所以《天台宗》说:你观这一念心,你可以知道你的过去,你看你的想法,你也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你也可以知道你的未来。所以它通左通右,观这一念心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可以知道佛法界,可以知道众生法界。
 
  所以《天台宗》安立了现前一念心性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就在一念心中。他说这么多法你一辈子学不完,佛法界太高,众生法界太广,过去不可知,未来还没有出现,但是你掌握你这一念心,全部都知道。
 
  那这样子讲的话,为什么本经不以一念心性为所观境?这地方值得我们探讨,我们说明一下:
 
  其实六根当中,从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耳根跟意根二根都特别好,但这二个有所不同。你看《楞严经》它是以耳根为入门,《法华经》它就不同了,《法华经》的称性起修,它是以第六意识,它不讲耳根。也就是说《楞严经》的重点在于摄用归体,把心带回家,它的重点在从假入空,返妄归真。当我们的心从生灭的心到不生灭的心的过程,从耳根这个门进去,是最容易进去的,但是当我们心要出来的时候,要称性起修,广学方便的时候,那你要从意根出来,从耳根进去从意根出来。《天台宗》它讲到成佛的方便,它是从第六意识出动。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性,跟外在的宇宙万法是二个门,是从耳根入门,从意根出门。你看你要行菩萨道,你很难从耳根行菩萨道,但是你要专注,耳根特别容易专注。你看我只要听一个声音,所有的东西我都不会在乎,你听一个法师说法,你眼睛大概就不会看东西了,第六意识也不会想东西,就是耳根它容易摄心,你听到一个音乐,听到一个声音,你就很容易被它吸引,然后其它根的功能就自然慢慢凋零。耳根的功能就是这样子,它很容易把心摄住。所以从破妄显真的角度,耳根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从积功累德的角度,第六意根扮演殊胜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在《楞严经》取耳根为圆通的本根,但到《法华会上》它是以一念心性为所观境,因为《楞严经》偏重在从假入空,《法华经》偏重在从空出假,它们二个目标不一样。这一点大家要好好的去体会。
 
  总而言之,佛陀讲出六根的差别功德,他是有用意的。它的正式用意在下一段,佛陀会讲出来。
 
——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388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news@fjdh.cn |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