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找到如意宝珠有什么好处呢?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7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找到如意宝珠有什么好处呢?
 
净界法师
 
  庚二、明真亦无得  (分二:辛一、法。辛二、喻)
 
  辛一、法
 
  断除妄缘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汝这个地方的汝,蕅益大师讲它其实强调的是富楼那尊者跟二乘的无学。
 
  为什么这样讲呢?为什么他当机众是二乘人跟无学呢?
 
  佛陀说:二乘无学在修学当中,你修四谛法门,你喜欢修四谛,你还是修四谛,没关系,但是你再加一个微密的观照,就是不随分别。你不要随顺你有所得心去分别,你一定要再修苦集灭道。当你在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时候,或者观察顺逆十二种因缘的时候,你一定要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不要随外在的相,人相、法相所转。不随顺这样的因缘而转,则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就能够慢慢的消灭。
 
  世间指的是依报环境,众生是正报,世间跟众生的相互作用就是业果,是前面说的三种相续。能够不随分别,就能够消灭三种相续。
 
  妄因自绝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三缘,三缘指的是杀贪、淫贪、跟盗贪,断除杀盗淫三种的业缘,这时候三因不生,三因不生就是生死的业因,就是前面说的世界、业果、众生。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不随这样的分别,这三缘断故,这三种生死的业因就不再生起了。
 
  妄本亦尽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在汝满慈子心中,有如演若达多的这痴狂之性自然就熄灭了,熄灭以后当下的歇心处就是无上的菩提处。这时候我们最为殊胜的清净本性,跟这种光明的妙用,本来就周遍于法界之中,本来就众生俱足,不是从他人而得,又何必经过多生多劫的修学,如此的辛劳,如此的精进来修证呢!
 
  蕅益大师说:二乘人的特色,事修很强。我们讲说戒定慧,戒跟定是事修,持戒、修定。理观就是一念的观照,二乘人理观薄弱。所以蕅益大师说:二乘人即使你戒定的力量很强,你只要再加一个理观,所谓的于诸境缘不迷、不取、不动,重点在不迷,他只要能够不随妄想而分别,直下承当,你就能够有所突破,不必经过这么的辛劳,经过长远二乘的路,再回小向大,这样很长的时间。
 
  辛二、喻  佛陀譬喻
 
  本有不觉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
 
  知真本有要怎么去承当呢?
 
  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他有一个家传的摩尼宝珠。他要去远行,就把这摩尼宝珠在自己衣服的中间,用绳子把它绑在里面(系,就是绑在里面)。
 
  所谓的如意宝珠,就是你对这个宝珠,向它做任何的祈求,它能够所求如意,你要一个车子,它就给你车子,你要房子,它就给你房子,这就叫如意宝珠,能够所求如意。
 
  这如意宝珠他把它放在衣服当中的时候,因为时间久了,这个人就整天忙着外在的事物,就把衣服里面的如意宝珠给忘掉,他忘掉他有这么一个如意宝珠。
 
  迷之非失
 
  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当然忘掉以后他就不会拿出来用,那这样子有什么结果呢?
 
  穷露他方,穷就是贫穷,露就是居无处所。因为没有如意宝珠的关系,他就流浪到它方去,一方面居住也没有处所,一方面也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他必须乞食奔走,他到处去乞食奔走,才能够勉强的来饱足他的三餐。
 
  这个人从一时的表面来说,这个人是非常贫穷。你看他也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丰富的饮食,表面上很贫穷。但是实际上,他衣服上的如意宝珠并没有失掉,他只是暂时没有把它拿出来而已!
 
  悟之非得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假设有一个有智慧的大善知识,他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来指示说,你的衣服里面有一个如意宝珠,你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你为什么一天到晚要向外去攀缘这些外在的东西,你应该回过头来去找你的如意宝珠才对啊!找到如意宝珠有什么好处呢?所愿从心,这时候他就能满足他心中所有的愿望,有种种的功德法财,成就大富大贵。这时候他才能够真正觉悟,原来如意宝珠并不是从外面而得,它本来就在衣服当中,是把本来的东西显出来而已。
 
  如意宝珠并非外得这一句话蕅益大师说,就是解释前面为什么说你不必经过多生多劫辛劳的修证。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不适合凡夫,因为凡夫的事修太薄弱,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戒定的薰修。但是二乘人戒定的基础已满,他为什么一直停留在阿罗汉,不能成就诸佛的功德呢?他只就是缺乏一念的理观,不敢去直下承当他自己本具的,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他不能够直下承当而已。
 
  直下承当在禅宗里面是很强调的,因为我们习惯跟妄想在一起,就像是这个人他已经习惯了一天到晚去跟他人乞求,他就认为他就是一个乞丐的种性。
 
  净界法师 楞严与净土-----351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fayz@fjdh.cn 联系我们 QQ:437786417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