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明色与见即藏性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5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色与见即藏性
 
净界法师
 
  壬三、明十二处性(分二:癸一、总征。癸二、别释)
 
  处就是一个处所,十二处包括了内六处,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前面的六入只是约着能分别的心来安立,这当中把能分别的六入又开出了一个能所的差别,包括能分别的心以及所分别的境。内处是能分别的心,外处是所分别的境,从能所的交互作用,我们去发明它中道的实相,称之为十二处性。十二处是生灭变化的,但是它的道却是不生不灭的。
 
  癸一、总征。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这时佛陀又招呼了一声阿难说:阿难!为什么十二处,当六根去攀缘六尘的时候产生了六种的作用,它的本质当下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呢?为什么它就是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一个中道实相呢?
 
  这一段蕅益大师说:前面六根它的重点在能分别的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地方的十二处,因为前面的六根,佛陀可以说是已经破妄显真过了,这以下的这一科十二处,其实是针对于外六处,对色身香味触法六尘,来破除它的相状是虚妄的,而它的体性是真实的。这以下的六段主要是在约着外六处,色身香味触法来安立的。
 
  癸二、别释。分六:子一、明色与见即藏性。子二、明听与声即藏性。子三、明齅与香即藏性。子四、明尝与味即藏性。子五、明身与触即藏性。子六、明意与法即藏性。
 
  子一、明色与见即藏性。
 
  色尘是一个外处,见是眼根中的见,它是一个内处。见去攀缘色尘产生一种相互的作用,但是它的本质当下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应该把道给观察出来,我们才能够从道当中去成就我们的如来密因、成就我们的首楞严王。我们从眼睛去看色尘,譬如眼睛去看到华的时候,我们怎么回光返照它中间的道呢?我们看佛陀怎么开演、怎么引导我们…
 
  总标二处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阿难!你姑且去观,观就是我们的内处,我们根据我们眼根里面见的功能,去观察祇陀花园的树林,还有种种的泉水跟池水。观就是一个内处,花园的树林乃至种种池水泉水是外处;当内处去接触外处的时候,内外的作用就产生了因缘所生法,这样的假相、这样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佛陀就问了一个问题说:你内心的意思如何呢?这样的一种内处跟外处的作用,你用眼睛去欣赏这个树林,你用眼睛去受用泉水的时候,你看到了很多的树林,看到了很多的泉水内心感到欢喜,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有的呢?这种景象是从色尘生起眼见,是色尘引生的,你因为有外处的色尘才引生了你内处的眼见?或者是内处的眼见去生起外处色尘,到底是谁生起谁?
 
  妄相无体
 
  破见生色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空,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妄相无自体)阿难!我们眼睛看到树林,因为有眼睛才出现了树林,我们产生树林的影像是眼睛把色尘生出来。假若是眼根的见生起了外在色尘,那这有问题了。眼睛能生起色尘,眼睛就变成色尘之本,当我们眼睛不去看色尘,去看虚空的时候(虚空不是色尘) ,虚空是无色的它不是一个色尘,这时候所生的色相应该消灭,而且能生的色性(眼根,它是生起色法之本)也应该消失。
 
  既然所生的色相不存在,能生的眼根也应该消失。如此的能见的眼根、所见的色尘都消失的话,这时能见所见就完全消灭了。色相既然消失,谁明空质?虚空必须有色尘的对比,才能够显发出虚空,色相既然消失了,那虚空要依止什么来显发?那就没有所谓的虚空了。所谓的虚空是有色尘来对比才有虚空的存在。
 
  所以说有眼根生起色尘是不合理的,因为你在看虚空的时候,色尘消失了,眼根也消失了,虚空也就不能安立了,眼根生起虚空的道理也是这个道理,眼根是不能生起种种的色尘。那这样子我们看到一种树的影像,是色尘引生见才有的?
 
  破色生见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说外处的色尘它决定能够生起你内处的眼根之见。
 
  当我们的眼根去见空的时候,那虚空决定不是色相,因为虚空是无形像的,所以观空非色,那么这样子能见的眼根的功能就消失了。既然能见的眼根消失了,那所见的虚空,所见的色相又有谁来发明它呢?你的眼根都不存在了,那所发明的所见的空色也就不能够显现出来,所以色尘来生起见也是不合道理。它的意思是说,既然是因缘所生法,要嘛二个都有,要嘛二个都没有。
 
  在《唯识学》上说:我们本来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一个体,像一个蜗牛一样,但是你念头一动,动就是一个业力,蜗牛这二只角是同时存在的,你要嘛二个都有,要嘛二个都没有,所以能见的眼根跟所见的色尘是同时出现的,不能够说是谁把谁生出来,不可以这样子,一个没有另外一个就没有了,根尘同缘。
 
  所以你说谁把谁生出来,其实都是不合理的,二个是同时出来。
 
  同时出来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正式的把这样的情况找到它的道。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非本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的眼根去见色尘的时候,产生一种因缘所生法,我们前面说过: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它是俱无处所,我们前面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看佛陀在发明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在发明即空的时候,它的特点就是找到它没有处所,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觅之了不可得。如果这个东西是有自性,它一定要有一个处所,才能够有自性,但事实上当我们眼根没有看色尘的时候,那个色相根本就不存在,是因为你念头一动二个才有,念头不动二个都没有。
 
  蕅益大师说:因缘所生法是这样,未生无潜处,它还没有生之前也不知道潜伏在哪里;正生无住处,它正在活动作用的时候,你可以受用这树林的时候,它也没有一个依止的处所,只是一个假相而已,生已无去处,等到你不看它的时候,它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所以结论是既无处所,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这讲它的一个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
 
  (即假)即色与见,二处虚妄,虽然它没有处所,但是因为众生过去的业力,循它的业力显现它暂时的假相跟暂时的作用,就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真实的道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因为它俱足不变之体,所以它不是因缘,但又有它随缘之用,所以它不是自然,它不是单一的因缘也不是单一的自然,这就是即中的道理。
 
  以下都是在发明十二处,即空、即假、即中。比方说我们看水,当我们眼睛跟水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一个因缘所生法,我们看到一个清凉柔软的水;但是鬼神道的众生他看到水,譬如你在施食的时候,他用他的眼根看到同一杯水是猛烈的热火,所以你不能说水有真实性,水要是有真实性,那应该所有的人看水都是水才对,因为水是有真实性,那么佛陀看它也是水,鬼神看它也是水,蚂蚁看它应该也是水才对啊!但事实上不然,每一个众生循业发现,我们看到它是水,鬼神道看到它是火,天人看这个水是一个琉璃的庄严大地,所以它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你的福报力改变了,你看水它就已经不再是水,所以色尘本身是不真实的。
 
  我们讲这个世界,每一个人住在这个世界,你看到的色尘各式各样。广钦老和尚他的回忆录说:过去在中国的时候有所谓的八年抗日战争,那是非常严重,死伤非常多人。一般的老百姓他眼睛看到的就是那种杀盗淫妄的境界,不是谁把杀死了就是谁把谁杀了。
 
  广钦老和尚这八年都在闭关当中,他除了入定,起来就是把地下的地薯挖出来吃,吃完以后再去坐。在这八年当中他不知道发生战争,他不知道发生这件事情,他没有这个业力,所以他的眼睛看出去就不会出现这种影像。
 
  所以我们说我们所受用的色尘它不真实,同样一个世界,十个人住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看到的影像是不一样的。譬如佛学院将近三十个人,我们看到的色尘每一个人各式各样,每一个人不一样,福报大的人看到的色尘是美妙的,你业障重你看到什么东西都不顺眼。
 
  那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色尘本身不真实;即假,因为你有业力所以你看到这个东西;即中,空有无碍。
 
  我们从色尘当中所得到的启示,其实色尘它是当处发生,随处灭尽 ,它只是幻妄称相,有它暂时的假相,但是它的道理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果你能从这个事相悟入这个道理,那你依止这个道理来修学,就能够成就佛道,你要被事相所迷惑,那么它就对你产生障碍。所以我们很难说哪一个法是功德是过失,巧妙就在你这一念心。
 
  净界法师 楞严与净土-----249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佛教佛法新闻交流群:340208684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净界法师: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
下一篇:没有了!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