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生活与生死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3日
来源:禅•觉微信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活与生死

  净慧长老

  佛陀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死。简单地来说,生活问题,如果不包括精神生活的话,主要靠物质来解决;而生死问题要靠精神来解决。有时候,佛教是把这两个问题糅合在一起,放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点上来思考和处理的。

  对于这两个问题,分析的时候,作两点来分析是可以的;解决的时候,就不能分成两次来解决了。解决生死问题,就是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就是解决生死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或者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生活,就是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它既包括生活问题,也包括生死问题。生死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一般人在讨论生死问题的时候,总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认为从娘肚子里出生那一刻是生,临终咽气那一刻才是死。这种看法是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实际上贯穿在生活的每一念当中,所谓“念念生死”。没有生活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会有阶段性的生死。如果仅仅把生死看做是生的一刻、死的一刻,就没有因果的相续。生死是因果念念相续的过程,佛教在处理生活问题、生死问题时,把它们摆在一个点上做统一的思考、统一的处理。这一个点就是历代祖师所说的--当下一念。当下一念,既有生活问题,也有生死问题,把当下这一念处理好了,生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了。

  这样说,或许有人会觉得有些玄。仔细思考一下,实际上问题就是这么直接。寺院里上晚课,念《蒙山施食》仪规,开头四句话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么是法界性?这就包括生死问题、生活问题。生死问题、生活问题的本来,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在哪个地方?一切唯心造。心有凡心、圣心,有生死心、菩提心,区别何在?一念迷悟之别。一念迷,就是生死心,一念悟,就是圣贤心。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学禅修行不要绕圈子,而是要直截了当地从当下这一念来修。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够了生死于生活中,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这就是“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千头万绪,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也是千头万绪。种种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生死问题、一个生活问题;或者说,一个迷的问题、一个觉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和表现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一切条件的限制。迷就是有烦恼。然而,烦恼也可以让步,那就是在觉者面前。觉者能够把烦恼转化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这一点,在佛典上,有时叫做“灭除烦恼”、“断烦恼”。断也好,灭也好,实际上都是转化。觉者不以烦恼为烦恼,就是断了烦恼。

  不以烦恼为烦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来有位祖师,皇帝叫他到京城去,他总是说有病不去。皇帝第三次派来的人对老和尚说:“你老人家可要识抬举呀,皇帝三次召你都不去,你知道后果是什么?你人不去,就要把你的头拿去见皇帝。”祖师说:“那很好。”马上说了一首偈子:“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在这位祖师看来,杀头好像刀子割风。风是不知道痛,也不知道痒的。祖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这就是将烦恼转化了,将生死转化了。烦恼成了菩提,生死就成了涅槃。

  读过《金刚经》的人知道,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他在那个时候没有嗔恨心,更没有烦恼,他彻底地了了生死。在什么地方了生死呢?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将刀子来割他的头,那就是他面对的生活,然而,他不起烦恼,不动念头。学禅的人就没有烦恼吗?烦恼是不择手段的,也是不论什么情况的。关键是看学禅的人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你处理得好,烦恼就是菩提;处理得不好,烦恼就成了生死。

  烦恼在生命的每一念当中,每一念都有生死,烦恼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的。所以,修行也同样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还要“无有疲厌”,不能有满足感。学禅的人,无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无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一定要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来生活。这才是我们学禅者的生活。若能如此,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观照自己,那就是时刻生活在圆满、幸福、安详之中。

  在生活中了生死,这一法门就是“生活禅”。修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当中体会禅悦。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真正实行起来,这是最有味道的、最活的法门,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用得上。

 

  要解决生死问题、生活问题,用什么方法最好呢?那就是时时觉照、念念觉照。只有很好地去体会,才能做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

禅•觉微信公众号: fjdhchan 

禅里禅外、觉悟人生。每日一杯沁心茗茶。 

——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