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为什么要学佛?刚开始应克服哪些误区?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5日
来源:佛教知乎微信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为什么要学佛?刚开始应克服哪些误区?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

  道坚法师: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信仰佛教,是佛教徒。但是自己想过没有,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因为每人走过的道路不一样,于是学佛的目的也不一样。有人生活不如意,经常处在不痛快的时候,想通过学佛给自己减轻痛苦。有的人老是恐惧自己将来,想通过学佛解决自己的身后问题,在肉身灭后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有的人想通过学佛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加轻松,将来得到佛的加被能够升官发财。还有的人学佛是想给自己减轻孽障,让自己的心理感到好受一些。所有这些想法都没有错,而且非常合理,但是你们想过没有,一旦自己的要求被满足以后,又应该怎么办呢?因为人的要求是无限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为了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学佛虽然看似合理,但是这样学佛法是永远没有完的,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仍然没有掌握佛教的真谛,因为佛教是反对学佛的人有执著心,为了某种利益或目的而学佛,在佛教看来仍然是一种执著。

  其实学佛的目的非常简单,这就是通过学佛的过程,掌握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了生死、断烦恼在佛教看来是一件人生大事,这是因为世俗之人老是追求金钱、名利、感情等等,始终无法脱离充满烦恼的生活方式。生活采取什么方式固然对生活质量很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断除烦恼、逍遥自在的一种生活态度,达到了逍遥自在,也就是了断了生死,到达了自由自在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曾经苦行六年,最后终于悟出苦行无益。于是他重新修改了修行的方法,以豁达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创立了佛教。中国佛教的古代祖师们非常重视学佛的目的,他们都认为学佛就是取得一种精神的境界,通过学佛而达到一个解脱自如的目的,这个学佛就成功了。古代有一位道明禅师,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亦如丧考妣。”道明禅师向世人指明,生死大事未明,就如同死去父母一样的难受,不敢有丝毫懈怠,应发勇猛精进心,参悟解脱生死;但是一旦参透了生死大事,也如同失去父母一样,这是因为参透生死者,即破除了对假我的执著,进入真我境界,过着称性逍遥自适的生活,荡荡然无所依傍,无所牵挂障碍,不在生死之中打转。有了看透生死的认识,也就达到了自如的境界,那么肯定就会有一个好的心情。这时我们就是面对各种不如意的事情也不会去执著不放,精神的认识不就升华了吗?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好心情对每个人来说尤为重要。在解决了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包括提升精神世界,已经成为当前人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好的生活质量和好心情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好生活才会有好心情,同样,有了好心情会有更好的生活,人人都有好生活与好心情,整个和谐社会就真正实现了。道明禅师的这句话,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生活质量除了物质以外,精神生活的好坏同样重要,要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小康社会里,过上真正的好生活,看来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洒脱的精神境界。生活有时就像参禅领悟,大死一番,方能大活,彻底打破小我桎梏,方能领受真我的大机大用,这种过程,常使人如断魂销骨、剥皮剖心一般。当超越了“未明”与“已明”大事以后,人生就从不自在状态进入一个“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始终处在一个自由自在的逍遥自适的环境,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又多么崇高的境界!只有到达了这一境界的人,才最终摆脱了物质生活的束缚,才能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这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

  学佛初阶应克服的误区有哪些?

  道坚法师:现在人一般误以为佛教是消极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学佛者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生起强烈的悲观厌世情结,忘记了大乘菩萨道的慈悲济世精神,忽略了佛教是世出世间的圆融。初学佛法时,大事未明,见地不正,远离愦闹专心致志地修学佛道,是非常有必要的。遁世是放下一切,一心修学,目的是济世度生,而不是逃避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学,解行相应,知行合一,就应该发广大菩提心、慈悲心,努力做到护持三宝,以弘法家务,利生为事业,为净化世道人心尽一份力。

  因为个人根性或性格的不同,有的人生性好静,喜欢独处闲居,不适合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那么,远离尘嚣的纷扰,做无事逍遥人也无妨。佛教主张出世修行是入世度生的准备阶段,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圆融真俗二谛,是最圆满的修学生活方式。

  释迦牟尼佛在圆寂时,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即佛教徒依靠戒律生活紧密团结在一起,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组成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理想六和僧团。戒律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也是保障我们身心不受外在侵害、抵御困难的精神力量,更是我们提升人格素养、净化自心的动力。

  持戒是一种心灵的自我管理,其表现为止恶防非与进德修善两方面。止恶防非是自我身心的保护,防止一时的过失给自己带来永久的痛苦。进德修善是戒律的积极作用,要求我们以利益众生为宗旨,实践佛教博大精深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广泛开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菩萨事业。

  有的初学者不明白戒律的崇高利他精神,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个性孤僻,行为怪异,甚至发展为偏执的禁欲主义,远离人民大众,以戒律衡量他人,说四众过失等,与佛陀的慈悲教诲相违。

  作为佛陀的弟子,应当谦虚谨慎地广泛地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在实践佛法的历程中,如何融摄经商与学佛等世出世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总之,在修学的过程中,充满希望,充满法喜,充满智慧,说明学佛就有进步。

  修学佛法的清净善信,有的人会出现一些感应道交的事,这是因为个人的身体或心理素质而导致的自然现象,不可执著。如果因修学出现的神秘境象而生起傲慢之心,炫耀大众,惑乱世人,就容易入于魔道。

  虽然佛陀告诉我们修学佛法会得到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现象,但神通并不能贪求,也不能作为称誉天下的资本,应该平平淡淡地真实面对。如果在人道不说人话,一味谈玄说妙,神来鬼来,显然已经偏离了佛道,应该及时纠正。

  一般将学佛中不求胜解,好夸夸其谈而不重实修的人称佛油子。佛油子一般自恃聪明,不愿意下工夫学习,在理论上持“相似佛法”的见解,乍听起来似乎很圆融,实际见地不清,知见不明,逻辑混乱,甚至混淆是非,障大善法。这种浮泛的心理对以后修学佛法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有些人生性慧黠,善根深厚,但以傲慢心学习佛法,常常自以为是,轻视末学后学,自诩悟境高深,误以为已经证果成圣,常以亚圣自许,这种人就犯了泛亚圣主义的毛病。泛亚圣主义最终是画饼不能充饥,不能得到真实受用,甚至误人误己,造成更大的业因。

 

  在信佛初机中,问题是相当多的,比如口淡随缘而沦为自然外道,倡多元文化包容导致鬼神不分,不明了万有因果律产生的机械因果论,有福少慧施行的相似善业(如不懂得随缘放生而定时、定点、定量的采购动物放生等,反而导致杀生过失)等,都值得注意。

佛教知乎微信公众号: fjdhask

 想学佛有好多不懂,没关系,佛教知乎帮您解答疑惑。 

——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