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四乘指归颂讲记 第九课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4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四乘指归颂讲记 第九课

 

  我们还在讲金刚句的前两句:“源于信解圣解脱,涅槃寂凉不变法”。这又分成大、小乘两方面,现在讲如何对大乘殊胜解脱生起信解。

  这里首先要了达众生本自解脱或本来涅槃。如何对此生起信解呢?关键是要用教、理证成众生本具如来藏。上堂课通过《如来藏经》的八个譬喻作了宣说,大家已经明确认识到,所谓众生具有如来藏,不是指只具有成佛的因,而是指具有一切如来的功德藏。也就是众生和佛只有隐、显的差别,没有本体的差异。这样就知道,我们本身是佛。有了这样的见地后,再修金刚乘就非常合适。

  今天接着以理来成立这一点。《宝性论》中用“一颂三理”来成立众生本具如来藏。全部的内容要留待以后学《如来藏纲要》时再细致地讲解,今天只讲其中的一条道理,就是以“圆觉法身能现故”,来成立众生本具如来藏。这是以果推因,由于究竟正等觉是从具有一切系缚的凡夫相续中显发出来的,由此就成立,在众生当下的相续里就有如来藏。

  如何来成立呢?它的关键点就是首先要安立诸佛的智慧是无为法,不是因缘所作的无常性。如果这一点成立了,那既然是无为法,不是因缘新生的,它就恒常如是,不会有各阶段的变异。如此就能成立在众生位本具无为法,也就是众生心中本具佛的正觉,即“涅槃寂凉不变法”。

  这又怎么来以理成立呢?我们要从反面来推断。现在要观察的对象是果位佛的一切相智。首先,如果它是因缘所生的无常法,就应成它不是自然智。但通过佛的教量来看,佛说自己证得了自然智,也就是从本以来自然有的智慧。如果认为这是因缘新生的,那显然因缘聚合前没它,因缘聚合后才有了它,这就不是自然,而是因缘造成的。

  再说,一切相智没有断除迁变的苦。凡是因缘所生的法,必定是由因缘来主宰它,第二刹那因缘一消失,它也随着消失,又由新的因缘聚合,而有下一刹那的心新生起。这样的话,一切相智就应当是不断迁变的法,又灭了,又生起了。这样就看出,它没有任何自在性,一直都是在随着因缘力而迁变,这样就落在苦性中。如此一来,即使成佛时现前了一切相智,仍然免不了迁流的苦性,显然没到达乐波罗蜜多。

  而且,它以自体灭的缘故(生了以后,无间就坏灭了),就具有欺诳性,而不成为究竟的皈依处。也就是说,如果一切相智是因缘所生法,那它在名言上都是刹那灭的体性。这样的话,刚一现前,第二刹那就没有了,这就有欺诳性(我们以为它是个真实的果,结果第二刹那就没了,这样我们就信赖不了它,靠不上它,所以是有欺诳性的法)。

  实际上,成佛时现前的是常住不变的果,是永远可以信赖的法,任何众生去依止它,都绝对不会有欺诳。从刹那上观察,如果它是因缘所生,那就跟银幕上的影像一样,只显现一刹那就没有了,再去追寻时丝毫得不到。这样就不是坚实的法,也就不成为究竟的皈依处,这跟《宝性论》上说的“究竟的皈依处唯一是佛”完全相违。原本寻找到最后时,只有佛才是究竟的皈依处。他是谛实不欺的永远可信赖的法,此外一切刹那灭的法都不可信赖。如果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然后发现它第二刹那就没有了,什么也得不到,那我们还求取什么呢?就成了永远没有真实的果可得。然而,它确实是金刚一样不变的本性智慧,一旦现前了它,就得到了真实义,永远不会变坏,永享真常大乐,到这里就彻底回家了。

  而且,这样的有为法的心成了只是在因缘集聚的那个地方有一分果法安住,因此就不成为诸法一味。因为在这上面有增减、差异等等,也就是由这种因缘生这种法,由那种因缘生那种法,两种法别别不同,当然不可能是一味。这样完全成了由各分因缘产生的各个不同的体,是一个一个间隔开来的不同体性的法,怎么会成为诸法一味呢?

  而且,这种智慧不可能周遍。因为它仅仅在因缘聚合处才显现,不可能遍在一切法当中。意思就是,如果是因缘生的法,那就完全由因缘来决定它在何时、何处,显现什么样的相状。这样一来,它只在此时此处才有,彼时彼处就没有;只在当下现的地方有,不能周遍在一切万法当中。

  但是,佛智慧圆遍一切法,所以毗卢遮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法身是遍一切处的;或者又叫做“一切种智”,是遍照一切万法的;或者又叫“海印三昧”,一切无不在智慧心中显现。你说它哪里属于因缘所生?如果是因缘生的,那只能随着因缘而出现某一种了知力,只能了知某一方面的事,怎么能一时遍照一切时处的法呢?也就不成立是周遍性。要知道,所谓“周遍”,其中“周”代表一切分,比如周全、周到等,任何时分、方分所摄的法全部都遍了,就叫“周遍”。

  再说,它没有超出一切边,显然还落在一个边上,因为因缘造作的特定的相就是边。所谓“边”,是指它有固定所持的相。而“圆”,是说一切分都含容。所以,这只是单分心识的相,也就是由因缘所生的或长或短、或了知此或了知彼、或善或恶、或贪或嗔、是此类心是彼类心等等,这些全叫做“边”。它没有脱开观待而立,也就是它是相对二边的法,以那种因缘就出现这种心。那么这个因果范畴里的法都是观待安立的二边的法,而不是绝待的法性,不是离边的智慧。

  但是佛的智慧是绝待的大的体性,它超出了一切边,根本不会有偏向,不会固定地落在某一种属性、定性当中。佛位显出的一切相智离一切边,凡是信仰圣教者都会这么承许。如果落在某一个边,那就没办法遍一切法。所以我们说,佛现证的是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没有一切二边,一切都是它,怎么会堕在边上呢?

  再说,如果它是因缘新生的无常性的法,就没有灭除意生身、变易生死等。也就是它还是妄识体性的法,还会有一段一段的变异,因为它随因缘而转,因缘不断地变化时,果就在不断地变,就一直在迁变当中。

  还有,由于它是所作法的缘故,一定是他自在转,也就成了无有自在的法,而不能承许是大自在。我们讲行苦的时候,界定有漏苦性时说“惑业他自在转”。因为这是以烦恼和业的力量在不断地运转或显现诸法,所以这些显现都没有自性,哪里能自己自在而住呢?也就是因缘让它怎么现就怎么现,完全没有自在性。再细一步说,不光是惑、业的力量,凡是一切由因缘力所现的法都是因缘他自在转。就好像放映机、胶片和影像的关系一样。影像没有自在性,完全由放映机、胶片、光束等因缘来转起它的相。如果是这样,那佛的智慧就成了有因缘才能照见、才能办事,没因缘就一点也起不了作用。

  其实,佛已经超出了因缘,虽然他在共同所化前为了示现因果不虚,也会显现身体上遭受苦报等,但这只是一种示现。实际上他一刹那的虚妄分别也没有,根本不落在刹那心上,所以他是自在而转的。比如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里的一切显现,所作的一切佛事业都是任运而转。他能自在地转一切众生心,凡是众生有信、愿,能够跟他相合,他立即就摄持众生的心,而转成不退转,念念趣向无上菩提。

  就佛自身来说,如果他是因缘所生的智慧,那这一切就无法成立了。比如,全法界里有无数众生向他祈求的时候,为什么他能够一时分无数身现在一切众生心前?应该一时只能由一种因缘出一种身,为什么能够一刹那分无数身、出无数相、说各种不同的法?为什么这一个智慧能够应一切众生的心,而现出各种各样的法语呢?这些都没办法解释。

  总之,如果承许一切相智是因缘所生的无常性,就会有以上所说的诸多过失。所以要舍弃这种观点,认定现前的一切相智是金刚身。这样的话,你就会把无二的智慧身看成无上的无为法,或者说无上的常住,也就是再没有比它更殊胜的了。这已经说到彻底了。

  像这样,已经认定了佛智慧是无为法,那显然它不是因缘新生的,也就没有任何生灭、增减等的相状。凡是受因缘支配的法,必然随着因缘而有生住异灭、有相续的长短、有增减起伏等等,果位上就必然出现增减、长短等变异相。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有生、住、异、灭,有前后等的差别。但如来藏是无为法,既然它不是因缘生的法,就本来没有生,既然没有生,也就没有灭。这上不可能有一分增加,也不可能有一分减少。

  这就知道,这是以远离盈亏的方式而本自元成的体性。所以,它上面没有丝毫变异,也因此,佛果位上显出的智慧,在因位上就以隐藏的方式具有,只是众生陷在迷乱中见不到。这样就知道,原来正等觉是本有的法,其他都是虚幻的法,都是错觉中的假相,如同空花幻影那样。

  在第二转法轮以正理抉择诸法空性以后,我们会知道,这一切万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是无而现的,真实中寻找丝毫不可得,这些就叫“客尘”。抉择了客尘本无、佛性本有以后,就知道在本来的真实界里,它没有任何的染污,而且自性的一切功德法都本自具足。所以,果位佛所有的智慧德相在众生身上本来具足,这就叫“本自涅槃”,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本地风光或者本来正等觉;由于没有任何客尘的显现,所以它是“本自寂静”;真正去寻找无明的时候,发现它丝毫不可得,所以一切的错乱妄动都本来没有,这就叫“本自清凉”;它是无为法,从来没有变异,所以叫做“不变”;此等就是真实的“法”。

  以上简单地以理作了建立。

  接着从离垢清净的角度作解释。前面已经讲过,“寂凉不变法”可以对应常、乐、我、净四波罗蜜多功德,“寂”对应净波罗蜜多,“凉”对应乐波罗蜜多,“不变”对应常波罗蜜多,“法”对应我波罗蜜多。

  所谓“离垢清净”,就是指以修道的力量净除一切客尘虚妄法,这样本有的心的自性光明就会全体显露,这时就出现了断德究竟的如来法身。也就是本来清净的本体,从客尘的掩蔽中脱出来了,显出来的是本有的法。就像虚空中有乌云,这代表虚妄,虚空本身是寂然不动的,风代表修道的力量,以风驱散了乌云,湛蓝的天空就彻底显露了。而显露的就是一直没动过的清净本体。

  这种本体并非是冥顽不灵的顽空,而是具无量智慧德相。也因此,《宝性论》里宣说了菩提、功德、事业,就是指如来藏离了客尘以后,显出来的菩提三身的功德、任运恒常的事业等。如果简略地宣说,就归摄在常、乐、我、净四种波罗蜜多当中。

  这意思如何呢?就是指法界体性自性清净,先前被虚妄的客尘掩蔽了,虽有而不现。客尘法虽然是实际没有的,但还可以不断地显现,就像梦境的显现根本就得不到,但可以由妄想的力量不断地现假相,像这样就是属于无而现的假法。《辨法法性论》中断定它的体性只是虚妄分别,没有别的东西。但是一旦起了分别之后,人就陷入了错觉,在这里会不断地起各种妄识,之后以它的力量又变现各种虚妄的显现,这样因因果果循环不已,就流落到了世俗虚妄的境界里,一梦再梦,这就叫做“染法”。

  那么,什么叫“净波罗蜜多”呢?就是指我们修道的时候,确实能够通过对治力,把一切的客尘假相都消光。当它消到最究竟的地步时,就叫“净波罗蜜多”,也就是净化的工作做到家了。确实,到最后一切虚妄的二取相全部会消掉。

  那怎么来证明这一点呢?因为客尘本来是没有的,所以见到空性后会自然消失,如果是本来有的,那就永远没办法消失。所以,《辨法法性论》用了“无”和“现”两个的和合(无而现)来决定轮回有法的体性。如果是有而现,那确实没办法消除;如果是无而不现,那也没必要消除。然而它只是一种由不明白真实而忽然幻起的妄相,一旦见到了万法没有自性,也就是能所二取范畴里的法只不过是虚妄假现,一旦见到了它本无自性,自然会发生究竟的转依,这时候本具的如来法身就会彻底显现。到了这个地位就叫做“离垢清净”,这就是具两种清净的涅槃。

  两种清净涅槃的关系如何呢?那就是因缘生的有为法只是暂时的假相,正当现的时候,自性清净也从没失去过,只是暂时被掩蔽,自己不能认识而已。等到消尽的时候,也不是有新的法出生,只是原来的法身现前了,所得到的是万古以前就存在的法。像这样,就叫做得了二种清净,称为“净波罗蜜多解脱身”或者“极清净身”。

  这种解脱就是离障解脱,也就是以证得二无我的智慧,寂灭了一切客尘的障碍和习气。这里上师就用一个“寂”字来代表。要记得,我们现在是从离垢的角度来讲,所以,这一个“寂”字就应当理解成消尽了一切客尘的假相。我们要信解最终一定会达到这个地步,这就叫“灭谛”。

  其次,所谓“乐波罗蜜多”,就是讲我们在寻求离苦得乐的道上走到究竟时,就到了乐波罗蜜多。也就是已经能够辨认到什么是苦、什么是苦因。之后有了二无我的空慧,单以人无我慧就能除灭粗分的苦、集,因为一切有漏所摄的苦、集,根本就源于执著自我,一旦现见了人无我,就不再起任何执著自我的心,也就不会有各种烦恼的冲动和各种为着“我”的行为,这就是息灭了有漏的苦、集。苦、集一旦息灭,有漏的三界苦报就会随之而息灭,轮回的流也就从此中断了。从这一层来看,已经达到了小乘的离苦得乐。

  大乘连细分的意生身和它的因——无明习气地也彻底断掉了,所以它离开了一切迁变的苦。迁变的苦也是来自于妄识认为有实在的对境法,之后一直缘着这个不断地认识、分别等等,这样就引起了因因果果不断地迁变。但是出现了二无我慧时,不单只是寂灭了常住、独一、自在的“我”的想法,而且在细的微尘、刹那上,也都知道是妄现,根本没有自性,并不是在心外有它独立的体。这样一来,当它已经脱开了能、所以后,就寂灭了分别,这样的话,原来不断攀缘的妄心的流动也都彻底寂灭了。也就是很细的迁流的苦都消除了,这就到达了离苦得乐的彼岸,这才叫做“乐波罗蜜多”,也叫“大乐身”。

  这里说到的各种“身”也是有意识地在跟金刚乘的名字连接,但也要知道,“身”是一个比喻,它是积聚或依处的意思。意思是一切大乐本身的受用。这样就叫到了乐的彼岸。但要知道,到了以后并不是出现一种有为法的乐,因为凡是由因缘产生的乐,实际都不是真实乐的本性,因为是由因缘制造的,一刹那就灭尽了,所以还是依靠不上它。既然还处在妄识迁流中,是一种苦性,是背离本性以后的一种沦落、一种迷失,也因此统统都是苦。

  我们前面讲苦的四层理趣时,讲到最细的一层就是,由于不识真如,起了能、所的妄现,从此不断地在妄识系统里转,一直都是一种迷失、一种沦落,这一切就叫做“背井离乡”、“舍父逃走”,是一种迷梦生涯,没有回到自己本有的家乡,这些全都是苦。

  这一篇《四乘指归颂》,为什么我要把它立成所归和能归?因为我看到,法王最开始顶礼的偈颂里,前三句本来是一个意思,那为什么又要说成三句呢?其实这就告诉我们,一切显密法海最终都要汇归到究竟一乘。也就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最终所归的本元没有两个。

  第一句“常享秘密殊胜喜”,其实就是讲大乐。“常享”,是说本来没有任何迁变的苦,所谓迁变只是暂时迷失在梦里,感觉在时间上有个序列,不断地流失,不知自返。这样的话,不晓得流浪多久。这就落在粗细的生死苦流当中。其中粗的,指凡夫落在分段生死里,细的是圣人落在变易生死中。这些都偏离了本性,但本性从来没动过,所以是“常享秘密殊胜喜”。我们经由第一个净业乘,而逐步地消除一切苦和苦因,最终就回归到大乐当中。也因此,净业乘和灭惑乘作为能归的法道,所归的就是“常享秘密殊胜喜”。首先第一句是这样作敬礼的。

  之后是降魔乘,由于最终到降魔彻底时,就像世尊已经降魔以后,显现的是成正觉,也因此说的是“无为深寂离戏明”,这是降魔之后的成果,也就是悟道时的感言。也因此,降魔乘作为能归,所归就到了这个地步,这样以第二句作敬礼。

  普贤乘修习大圆满,最终到达了“明空文殊大圆满”。也因此,把四个道乘都安立为能归,因为所归的三个本来是一个。懂了这个就知道,一切的显密法海,或直接或间接,或渐进或顿速,最终都是要归到本元。知道了这一点,你会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会知道佛法叫做“究竟一乘”就是这个道理。所谓“究竟一乘”,就是本来成佛,一切的修道就是让你回归。绝对没有两种究竟的果。

  所以,“乐波罗蜜多大乐身”就对应“凉”字。从离垢上讲,是指一切粗细的热恼都没有了。“凉”就是指一切取境的妄动都消失了,也因此已经脱开了迁流的苦,或者说一切受都已寂灭,再不会领纳境界。既然不领纳境界,哪里还有相对的受?那当然就归到了“秘密殊胜喜”。现前的受都是取境而来的,并不是本性,众生都迷在这种受里头,但是它不殊胜,而且这是人所皆知的,也不叫秘密。当这一切都远离了,就能常享本性的大乐,在这里连一刹那的迁变都没有。这就彻底还归本来,它就叫“大乐身”。

  接着讲“常波罗蜜多金刚身”,它对应“不变”两个字。由于这时不再执著轮、涅是两体法,结果就证得了大平等性。这样就出现了本来不住有事、无事任何边的不灭的无为法。称它为“大无为”的意思是,根本不是相对有为来安立的。

  总而言之,过去一直以为这边有个轮回,那边有个涅槃,而且不断地执著轮涅、染净等的差别。但是,所谓轮涅是相对而立的,有轮回才有涅槃,既然轮转的显现是一种虚妄分别,是本来没有的纯属错觉的现相,那当然也没有什么真的息灭,没有一种与之对立的涅槃。也就是轮涅二边都完全不执著了,这就是大平等性。并不是在当下以外有个涅槃,所以根本不作轮回和涅槃的两种见,这样就已经到达无住大涅槃了。

  这时候现前的就是本性的大无为法,它根本不是由因缘生的,也不落在任何相对的二边里面,它就叫做“常波罗蜜多金刚身”。这个叫大常、无上的常,并不是在某一个法上安立的常住性,因为所谓这样那样的一个个的法,其实是虚妄的、是因缘生的,它上面当然没有常住性,但是大无为法的本性不落在任何边上,它是不二的,也不是分别心所生的,所以在它上面永远没有生灭,这就叫“不变”。

  我们通常会感觉,真的有生、老、病、死。“生”就是指前前的相续断了以后有个新的法出来。这些有为法或者“行”(因为是在不断地行走、迁流,所以叫“行”),当它走到一定地步时,就开始变得衰退了,就称为“老”。如果它当下的状态,地、水、火、风四大种发生变异,那就叫做“病”。最终断灭时就叫做“死”。

  但真正在本性里,生、老、病、死等相,不管是粗分细分,都是完全没有的。意思是本性上没有因缘造作的法,也没有法上面生、老、病、死等变异的相,所以它叫“金刚”。这上面任何的生灭、增减都没有,根本没有先有后无、先无后有,或者先增后减、先减后增等等,也因此称为“金刚”。“金刚”就表示这是坚固性,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的变化。

  最后讲到“我波罗蜜多”,这里用一个“法”字来代表。我们去寻求一个真实的法的时候,结果发现一切世上的法都是假法,不是真法。到究竟见到了法时,又说它是“无法之法”,这就用“我波罗蜜多”来代表。这就是真实的自己,也是万法的本元,是真实的法,所谓皈依的法宝就是指它。前面的一切都叫权法,就是为了把你最终接引到这上面来,而施设各种譬喻、言辞等等。所以叫做《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指它,它也叫做“真实的法”,也叫“一实相印”,见到它就叫见到了法。

  那么为什么用“圣我”或“大我”来说呢?就是说要远离有边的“我”和无边的“我”,到三转的时候破八倒——凡夫四倒、二乘四倒。就“我”而言,凡夫以为蕴上面有常、一、自在的“我”。但这只是因缘生的假相,哪里会有恒常性、独一性、主宰性呢?这只是我们的错认,把这个随着因缘幻生幻灭的假影子,认成是自己了。它不是常住,因缘生故,刹那即灭;它不是独一,它上面一打开来的时候有身、心无数的内容,而且各自不同,所以在现象上也看到它是多分的体性;而且它丝毫没有主宰性,它完全受控于惑、业的力量,所以哪里有自在性?当下现出的果,不可能说它是自己自在而存在的,它是由因缘变现的。像这样,就要远离凡夫有我的边。二乘人接受了无我的教法,结果他一直想这上面没有“我”,他一直在想没有我、没有我,这样心里一直计执无边的“无我”也是戏论。

  这是举“我”为例子,其他常、乐、净三种也是这样。凡夫对于迷乱的现象产生了错乱,以为这里真的有常、乐、我、净,所以首先要修小乘的四念处,来把这些全破除。但修完了以后,他心里又形成了新的观念,他就会一直觉得这是很苦、无常、不净、没有我等等,这样的话,他就落在微细的颠倒里了。那么,在给他开示实相的时候,就要说不仅没有凡夫的四边,也没有二乘的四边。

  其实,在实相里根本没有苦、无我、不净、无常的实法,它只是针对于原先的四倒假立出来的概念。当有边的“我”和无边的“无我”等的戏论全部寂灭,那就现前了诸法的法性,这就是周遍一切有寂的圣我波罗蜜多,唯一是这样的智慧。但你不要把这个智慧理解成因缘生的有为法,其实它就是我们的本性。

  这样就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称它为“大我”或者“如虚空般的平等智慧身”。虚空能够表现它的无相、周遍。从无相来说,它不落任何边,不是心所缘的一种相状。说到它周遍,就像虚空遍在一切色法里,智慧本性遍在万法当中。所以常常说,万法就是智慧,也是这个道理。从实相来说,除了智慧外再没别的了,这就是“大我”。它不落在任何分别所计的戏论边上,你不要以为它是这是那,或者是某一种东西。

  为什么叫它“我”呢?因为在这上面又可以把它立为常、一、自在。所以,在上上乘的教法里也会用同样的词,说这个叫独一,或者称它为常住、自在等等。先前你把无常、多体、不自在的蕴认成常、一、自在的“我”,这是一种错认,是一种很愚痴的想法,竟然把这样一个幻生幻灭的假相认为是自己,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但到了最后,在名言上还是可以立常、一、自在。比如我们常说,它是常住法性、是一真法界、是大自在者……无论多少的名词都是说它。

  这才是真正的自己,它是无量无等的十力、十自在等一切无漏功德法的本源,也就是有十力、十自在等超过了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无漏功德法,而且没有超出其上的东西,这一切的本源就是这个平等的智慧身。它成了一切二利任运自成的最殊胜的所依。以阿弥陀佛为例,我们会知道,佛出现的一切功德都源于他的法身智慧,或者说他所作的一切任运利他的事业,所流现的一切净土的三种庄严,都是由法身智慧显现出来的。这也就是《往生论》所说,三种庄严摄入到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这才知道,确实有最圆满、最殊胜的大乘离垢清净的涅槃,这就是我们需要寻求的果位。从这里就开始发菩提心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发现,只有证得了这个本元,才能真正流现出无量、无等的殊胜佛功德法。这个功德一旦出现,就能任运地成办无量的利他事业。所以,为了救度有情,一定要证到这样的涅槃。

  接下来解释“源于”两个字。这是一个关联词,就是源于你信解大、小乘涅槃,就会出现下面修无漏道的意乐,才会有“无漏胜道依心中,清净一切善业力”。它的关联一定要清楚,在修道上有一个生起的次第。也就是这样信解以后,就会发出求解脱和求佛果的心,这就对应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了这种意乐以后,就能一心依止无漏道,这样就转入到了解脱道和菩提道的修行。

  “清净一切善业力”,就是达到了断德究竟,就会出现一切决定胜的解脱果和菩提果。要懂得这一层涵义。所以,对于前面小乘解脱的涅槃,已经以理信解了,这决定是“寂凉不变法”,一旦得了它,就再不会退下来,它是真实的圣果。这样的话,就对于这个果发起了勇悍心。也就是,知道这是真实的乐、真实的解脱,唯一它是安乐的自性,其他世间的人天果位等都不是真实的果,也因此完全舍弃世间的希求,一心一意地来寻求这样的果位,这叫做发起了共通的求解脱心,这就是有了出离心,或者说修无漏道的意乐。这样才会有后面的“无漏胜道依心中”,也就是你心里会坚定地执持,不再跑到别的道里,而是念念都希求无漏的道,刻刻都不离开它。

  再升进一层,就是在遮的方面,已经知道一切世间境全是虚妄,任何人我、法我所摄的法都是一种幻梦、一种错认中的现象,这就叫知道了“本无”。然后你又要知道,在表的方面,自己本身圆满具足了一切如来性功德法,这个一旦开出来,就真正到达了“寂凉不变法”。“寂凉”表示断德圆满,“不变法”表示证德圆满。而断只是本无的东西消失了,并不是断什么实法;证也是本有的现前,而不是新得。

  这样你就了解了两种清净的内涵。之后你才发现,这就是我要寻求的无上的果,这是最真实、最圆满、本来具足的果。也因此,自己会发起坚定求果的心,这时候就会引发大乘的愿、回向以及一切修积资粮等的法行。因为他对于无上的佛果起了勇悍心,这时候就叫发起了无上的菩提心。

  所以,发菩提心有不同的路线,我们通常说的都是缘众生生悲,再由它引生一种为利众生求果的心。但现在感觉很多人把菩提心理解成一种世间的慈心、爱心,他们不晓得什么叫做缘智慧分发心。其实,缘智慧就是指缘你的本性,也就是你本来有平等的智慧身,这才叫缘智慧,不是我们假想出来某人很聪明那样一种智慧。一旦懂得了你的本性就是智慧身,就是正等觉,之后你会像六祖一样,有一种求作佛的心。这就叫发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有了这种心,就念念都是依止大乘的无漏道,一直会成就智、悲二德。这样就能遮止自心落在客尘当中,这是它的要点

  像这样,你有越来越深的信解,你就会有越来越深的意乐,而且你会走越来越深的道。所以,“源于”两个字就是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在信上面,一定要对解脱生信,而解脱又有大、小乘之分,这有待于你逐步地深入。这样的话,由信出来的就是欲,欲代表意乐,分别对应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了意乐就摄持你的心入了道,你就开始有了实行。如果是被出离心所摄,你就开始实行解脱道,如果是被菩提心所摄,那你就开始实行菩提道。这样才会有精进,才会一心地依止无漏道。有了这个就会有果,由此就能断除各层面的业,最终会达成“清净一切善业力”。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