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四乘指归颂讲记 第六课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4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四乘指归颂讲记 第六课

 

  再解释最后一句“有否闲住一上午”。思维了恶趣苦后,意识到我已经造了地狱的业,还能安乐而住吗?

  就像《亲友书》讲的,造恶的人只有一口气的间隔,这口气一断,就要到地狱里去了。像这样,听到了地狱无量的苦,心都要颤抖起来,我还能像石头一样不动吗?见到画出来的地狱图,或者听到地狱的描述,以及忆念、读诵地狱的情况,尚且都生起恐怖心,何况真正在那里受极其猛利的苦!一定要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

  我们只不过是愚昧,不信业果,如果信了,那在我的心里有好多的恶趣种子。从今生往前回溯到过去的无量生,我们的心里已经潜藏了很多地狱的种子、饿鬼的种子、旁生的种子,就像埋下了无数个定时炸弹那样,因缘一旦成熟,哪个引爆了,都必然要被恶趣的苦炸得粉身碎骨。这样一思维,有了极大的危机感,就坐不住了,想赶紧处理这件事。我们被业果愚蒙蔽的时候,认为没什么因,也没什么果,一切都是很好的,这叫“粉饰太平”。尤其当今时代,处处都在宣扬各种极虚假的安乐相,使人们误以为真的是长治久安,真的已经实现了幸福,其实这都是对因果的愚昧。

  那么现在我们就要随顺因果来思维,像前面说的,要多看《正法念处经》等讲因果的经教。有了大量的阅读、思维以后,就确认到,原来轮回里有无数条的恶趣道。本来这是个极庞大的现相,而且性质非常严重,但我们的心却蒙昧不知,只有经过成量大师的圣言的教导,开启了因果的慧眼,你才知道,那么多的地狱,那么多种受苦的行相,一一都是随恶业而来的。比如,造了杀生的业,怎么样猎杀众生,或者为了口腹之欲伤害众生,让众生受各种苦,结果就相应地变现出那种地狱,而且是极大倍数的放大量。

  这样看下来以后,你会去对应,发现自己也造过这样的业,这时候自己就慌了,这可不是太平无事,我已经造下那么多的恶业,每一种业都会感发相应的恶趣的果。这时候,心就开始转变,也开始能够很审细地考虑、思量这些事了。你会考虑:“这些三恶趣的因,我先前做过吗?现在做了吗?还有没有未来要做的想法?如果我已经做了很多,现在正在做,未来还想做,那业果是无欺的,按照业果无欺的定律,必然要堕到恶趣里面,不可能有任何侥幸。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前面对因果得了胜解信的基础上。

  之后,我们就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前途命运如何?也要知道过去种了什么缘起。这时候再想:如果我生到那里,我能忍受那些苦吗?你要仔细地想,一定要想得自己的脑浆发热,坐立不安,没办法安下心来。要这样,尽自己的力量发起怖畏心,在这个地方,绝对不能学那种庸俗的无分别。如果一般中下根机的凡夫,一上来就是无分别,那他的心不会动,这样的话,完全处在一种愚昧当中。要知道,真正的“无分别”,是很高境界的事,不适合我们现在一般中下根机的人。所以,你一定要让自己的心有一个很大的变动,有一种很强的触动,要让心都颤抖起来,根本没办法无视这个事实。这种心起来之后,当然没有什么安闲,能若无其事地混一个上午。这就是切要的地方。

  那么,这种心态跟净业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结合前面暇满的认识。现在得了暇满人身,一想到三恶趣苦,那我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因缘,不然堕到恶趣里,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所以,我现在一定要用这个人身来保卫自己。这样的话,已经做过的恶业就要竭力地去忏悔,未来的恶业也因为恐惧恶趣,而小心翼翼地防护、禁止,至少会去减少它的量。如果先前的怖畏意乐已经很猛利了,一想起恶趣就害怕,这时候就一点不敢造恶,而且心里再再地立愿:“我未来要永远断除恶业!”比如我们看《正法念处经》,里面讲了很多杀生堕入各种地狱的情况,一看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马上就惊动,紧接着你会发愿:“我绝对不杀害任何众生!”其他偷盗、邪淫等也都是如此。这样就会净除未来的恶业。

  而且在善法上你会发现,只有善业能让我生在安乐趣,所以,对以往所做的善根,你会以猛利的欲乐发愿,来使得它辗转地增长广大。对于还没做的善根,你一碰到的时候,就有很强的心力去做。这样,就使得我们的心入到净业的妙道里了。

  总的来说,净业是这里的正行,这又必须依靠欲乐的驱使,而发起欲乐,首先就要思维恶趣苦,怖畏心一旦起来,同时就发起了精进。

  童为幻事所欺诳,善趣乐财暂觉乐,

  然成诸后苦因故,当如毒食而断舍。

  上一颂讲的是净除恶趣业的修法,它源于善恶苦乐的因果法则。其中苦乐的定义,苦是指一切逼迫的感受,乐是指一切适悦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层里你只能分清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确立了它的因果法则,对善恶因果法则得了深忍信后,就决定能净除一切三恶趣的因,从而得到暂时人天善趣的安乐。

  但这样就已经圆满了吗?前面是观察感受上的苦和乐,现在要分析,感受上的乐是不是真实的?执著它会造成什么后果?像这样,要在更细的缘起上观察,所以后面要明辨有漏、无漏的因。意思就是,在苦乐的辨别上要更细一层,凡是最后会导致苦的,全都叫苦性,无论它现前是乐受还是舍受。

  基于这种观察,你就明白,这些乐受、舍受也不是真正的安乐,因为它后面会变成苦,这时候你就能看清,它们也是苦的自性。比如享受一顿美食,不能只看现前的感受,要看它后继的结果。如果受用这个美食后,会引起无量的大苦,那你现在就要判定这是苦性,它是一个苦的东西。所以在缘起上,要有更深、更广阔的眼光,要更加微细、广大、深远地观察,这样就见到,它只是诈现为乐,实际还是苦。

  当你明辨苦乐性以后,就能从三有爱当中脱出,一心想要出离轮回,这就叫做出离意乐。以这个摄持,心就能一向往解脱方面走。这样就开始净除顺生死业了。所以,必须经过四谛教法的指示,明辩染净因果法则。然后知道,因为心里执著一个“我”,如果以我执为中心,并且认为三界里有安乐,那必定是,“我”要求取安乐,这就叫“爱”。有了爱作为因,就会不断地转生死轮。

  爱是生死的因,这一点结合十二缘起就会非常明了。因为,在能生支中,是以爱作为起点,它一现起的时候,就趣入了生死。从前我自己学习四谛教法的时候,我就发现“两点一线”的原则。那就是,基于我们内在的逻辑,既然这是“我”,而且外面有一种很可爱的乐,那当然是“我”要求取“乐”,这就叫“两点”。这两点一旦建立,你的心就会趣向所爱境。由此就发生了惑业的冲动,在惑上面它叫做爱,在业上面就叫流入生死的业。这个法则是完全确定的,你观察任何中阴投胎的情况,肯定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在三有中受生。如果这个冲动不能拿掉,那你就净除不了生死的业。

  那么反过来,由此就能发现解脱道的两个重点:一、彻底地明白苦谛,抉择三有当中的一切都是苦的自性,都不出于苦苦、坏苦和行苦。当你已经确认,一切无非是苦,最终都落入苦当中,没有第二种结果,这样你就从先前的爱三有的心,转成了出离三有的心。换句话说,这时候你已经产生了厌患生死的心,也就是心里已经不喜欢这种有极大后患,如同毒食般的法,或者如同癌细胞一样的法了。二、发现根本没有“我”。

  这两个方面一旦修持坚固,那一切往轮回里面走的冲动就没有了,因为一方面那边没有乐,全是苦,另一方面这边也没有“我”,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去贪恋、求取、追逐呢?这样就开始走向还灭之途。

  这就知道,以后我们就要注意这两个要点。也就是说,要修持两个关键,一是出离心,二是人无我的智慧。那么得了定解后,就要时时检查自己的业行,一定要把这两个东西去掉。首先是检查:我认为这个是乐吗?在面对各种的轮回法,看起来多么安乐的境界时,在我的观念里,认为它是乐吗?我还贪它吗?其次要看:现在自己心里还有没有一个主宰的“我”的执著?或者检查:现在自心是住在无我里吗?心里还有贪吗?这两个都没有,就不会往生死里走。

  业是我们心上的行动,无明就是它的动力。一旦破掉了业果愚和无我真实义愚,那它的动力就没有了,动力没了就净除掉了顺生死的业。但这上面的题材非常广泛,大家可以参看两本《有漏皆苦》的讲解,那里面用了四百页左右来讲述这件事,现在也只是做一个简略的解释。

  “童为幻事所欺诳”,“童”,是指非常幼稚,不晓得世上的事情,这里是说,我们凡夫就像小孩一样。小孩的智力还没有成熟,所以他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想不来很远、很大、很深的事。那么,我们的幼稚体现在哪里呢?就是没有我,还以为真的有我;没有乐,却认为真的有乐。

  “幻事”,就是以缘起力现出来,看似是有,实际没有的假相。就像印度的幻师,在念咒加持石块的时候,会在空中显现很多的景象,有象、马、军队、房屋、街道等等。这里的幻事,指整个三有世间,或者说内情外器所摄的一切显现。

  我们凡夫小孩看到这些幻事的时候,马上就被它蒙骗了,以为这边真的有“我”,那边真的有很好的东西,然后就想尽办法地去捕捉它。当拥有一个喜欢的、合自己心意的东西时,就感觉有一种快乐,这时候就把它认定为真实的安乐,在这里耽著不舍。结果,以这样的执著,就陷入生死里了,然后在这里迷失掉,从而不断地转生死轮。

  “欺诳”,有多重意思。一方面说,一个法本身不是安乐的自性,你却以为是安乐自性。就人间而言,有各种诈现的美好、快乐、幸福等的假相,结果你就以为那是真实的安乐。另一方面,本来没有“我”,更不可能有我在享受真实的安乐,但自己就被这一幕幕假相所骗。不但是外在的假相,还有自己内心的假相。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这么认定的时候,虽然是不正确的,但心里面有个声音说:“这很乐啊,享受一下吧!”由于这种声音是错乱的第六意识发出来的,没有经过成量大师佛圣教的指点,所以不能发现真相,也就不能及时调整正确,结果我们就被这样一个观念给骗了。

  这就知道,“欺诳”有多重解释,外在上面,现出一种安乐的假相,你就被这个现相给骗了;从内在来说,你心里会以为,心里认为是乐,那当然是乐。其实,外在和内心都同样是幻,同样是由于无明力熏习而现起的,这就是两重欺骗。

  “善趣乐财暂觉乐”,前面的修行是辨别善趣恶趣因缘的差别,之后断恶行善,净除恶趣业。这里的教法又提升了一层,也就是进一步认定,善趣也不是真实的安乐,它也完全是苦性。也就是看到它也有很大的过患,也能完全舍弃。

  “善趣乐财”,是指内情、外器的一切安乐的财富。它包括各种的享受,像是五根受用五种妙欲所生的乐受,比如饮食、男女、歌舞、名誉等的一切。进一步还包括上界天依靠禅定所发起的内在的喜乐。再往上,就是第四禅以上,一直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他们所住的不苦不乐的舍受。这些都叫做安乐财富。

  这里的“乐”,不能单单理解成乐受,因为人们对于乐的判定不同。有些人认为,直接受用的欲乐,那些享受五欲的快感或者乐受,就叫做乐,这是属于欲界人天的安乐观。有些人认为,追逐外在的五欲有很多过患,所以他要求清心寡欲,这是从内生起来的。他们把内在禅定引生出来的、更为清净的,没有副作用,并且相续较长的乐受,认为是真实的安乐。更有眼光的人认为,这种禅定的乐也会坏掉而变成苦,所以他把无苦无乐的舍受认为是真正的安乐。这些都叫做“善趣乐财”。

  然后解释“暂觉乐,然成诸后苦因故”。善趣的乐财也只是暂时的因缘,心遇到了合意的境界,当时感觉是真正的乐。但这种感觉也是需要判定的,不是说我觉得是乐,它就真的是乐。就像服食含毒的美食,暂时觉得是乐,但其实它是导致大苦的因一样。

  这样就知道,“觉”不可靠。怎么不可靠呢?原因就是,以这种暂时觉得是乐,“成诸后苦因”,会造成后面无量无边的苦,或者说,这个暂时觉得是乐的当下状态,其实是一种苦因的状态,它成为引发后面诸苦的因。

  这里我们要分两层来观察,因为“善趣乐财”包括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所有乐财,所以可以分成享受身心的乐受和舍受两种。这两种情况,都被不同的凡夫小孩误以为是真实的乐,但这只是一种错认。

  第一种,生起乐受的时候,暂时一看觉得是乐,由于他误以为这就是乐,所以会继续追求,导致他的心不断地去捕捉这个乐,而且会不断地加深贪欲习气。不仅如此,一得不到就要发嗔恚,因为他的自我得不到满足,所以当时就会起很恶毒的心,或者要拼抢,或者出现非常颠倒的状态。

  比如,当他有了荣耀、女色、权利等的时候,就感觉很快乐,这种心就促使他这方面的欲望越来越浓,他每陶醉一次、贪著一次,就还想要,想得到更多。以这个缘故,一直追求欲乐,就会导致他在三恶趣受苦。也就是说,他内心的这种色欲、权力欲、名欲、财欲等越来越浓重,越来越深,这样他就要往下堕了。而且这种贪婪增长了以后,以它为根本,会出现各种恶性的嗔、嫉、慢等的烦恼,这些因素全是要下堕的。

  或者在缘起上观察,现前我觉得这是乐,那么一旦它没有了,就觉得很苦。也就是要观察到喜和忧是一对,你觉得喜爱的境来了,你很高兴,这就意味着它没有的时候你会很失落。心里觉得很快乐,当它没有了,或者降低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忧愁。从这里就看到,苦乐是相连的,现在的安乐必定成为后面痛苦的因。这还是在解释坏苦。所以,人得到名誉、权利等的快乐越大,就意味着他失去时的忧苦越大,因为它的势能在增长,心越来越往上抬,抬到高空的时候,一旦没有了,一脚踏空,抓不到的时候,就会摔得非常惨重。

  欲界天人都是念念不断地感受欲乐,时时都感觉非常享乐,心一再贪著在这上面,这就表明他是在不断地增长坏苦,也就是不断地增长失落的忧苦的势能。所以到了最后,由于他在千万年里一直这样享受,最后要堕落、要失去了,他当时的感受会超过地狱的苦,是根本没办法承受的。所以要知道,这上面越是贪婪,苦就越大。现前对于世间的名誉、权利、男女、五欲等在增长贪心的时候,就要明白,以这股势力,会让你深深地陷在生死里,感受无量的大苦。

  接着解释舍受,为什么得到上界定,住在舍受里的时候,又成为诸多后苦的因?要知道,单是一个舍受,根本没解决问题,只不过暂时以定力遮止了苦乐现前。由于这并不是无漏的道,没有断除心中的烦恼,所以,住在舍受里的状态,就好像千百条暂时冬眠的毒蛇,看起来似乎一点事没有,但这是个苦因,一旦时节过去,冬眠期过去了,这些毒蛇就都会发作起来,这就表示,过后会有无量的苦苦和坏苦现行。前面冬眠状态的一大堆毒蛇叫做苦因,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各种烦恼种子、苦种子只是暂时冬眠,实际上心里一直满载着苦种子。

  这又像一个充满了无数待爆炸弹的军火库,时辰一到就会不断地爆炸,这就表示,上界引业的力量一旦穷尽,一遇到境缘,就立即会爆发,所以,此前看似宁静的军火库并不是乐因。或者像一个暂时打了麻醉药的癌症患者,虽然暂时没有苦受,但里面的癌细胞一个都没消除。这样就知道,原来色界四禅以上,那些住在舍受里的状况,根本没有解决问题。那也只是天人们自己感觉“已经到了涅槃”,或者说“已经是真实的安乐”,其实是他的一种错认,并非真实的安乐。

  再补充一点,乐受和苦相连的问题。正是由于你把乐受判定为乐,并且耽著它,所以后面一定会有失落的苦,或者没得到时的一种紧张,失去时的忧虑,生怕别人夺掉的恐慌,设法要得到的贪婪,见别人有的嫉妒等等。由于你以私我意识贪求这种享乐,而它是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并不放松。要知道,只有你知道没有我,也没有乐,心是空的,这才是真正的乐因,因为它是完全宁静、放松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完全基于对自我的供养、保护,其实它里面就是一个贪,它只想求取,这样就会很紧张。而且,一旦得不到,你心里就无法承受;见到别人得到时,就会嫉妒难忍;或者一见到有什么好处的时候,你贪婪的心马上就想要求取;一发现这里有危险因素,你就非常恐慌,要抓得牢牢的,这一切都是苦因。

  如果我们从微观上观察,就要知道贪什么都是苦因。随便问一下世间那些所谓活在荣誉的风光、财富的风光、爱情的风光里的人,他们内心是什么样的,就会看到,由于他第一念认错了,不知道这完全属于自私心,然后把一种假的东西认为是乐,一直陷在错乱的紧张里,从这里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苦。

  有一位菩萨比丘出去托钵乞食,当时有一个女人见他长得如此庄严,就对他生了情,想追求他。当时这位菩萨比丘很清楚那个女人的想法,他想:“如果我不满足她,那以她的那种欲心,还会继续追求,以追求欲乐的缘故,会堕在恶趣里,轮转受苦。”菩萨有一种很深的洞见,因此他就满足了那个女人,之后调化了她。这样我们就要意识到,三有的欲太浓重了,必然要堕在恶趣里面,欲一浓重是必定往下堕的。

  “故”,是由于认清了真相,从而发生行为上的转变。

  “当如毒食而断舍”,是指对于三界的果报,无论是乐受还是舍受,都认识到是无量诸苦的因,所以再不认为它是可意的美食,而是看成含有剧毒的毒食,一点都不去碰。

  这样就把幸福、快乐、圆满,各种的男欢女爱、名誉,或者外道升天的果报等等,全部看成极大的毒素、毒食、毒药,既然是毒药,那当然要断掉,不再去求它。过去我们没辨清苦性和乐性的时候(这跟前面一颂不同,前面的苦乐是指适悦的受和逼恼的受,这里是说真实的苦和真实的乐),对于三界有很多追求的心态和行为,一旦认清这一切全都是毒性、苦性,就能完全断掉。

  这里的“断”,就是指断三有爱,也就是断除一切追求三界乐的心念和行动。从微观上解释,在面对世间圆满的时候,原先是迫不急待地要求取,现在心里已经发了一个断的指令,这时候就切断了爱、取、有三支。因为,引生后有的生死以爱为前因,紧接着是取,这两个属于烦恼,以这个来造集有漏业,它就成了感召后世的有,或者说成了有势力受取后有身的生死业。所以,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明白这里全是苦,断定了之后,心里就切断了对它的爱,这就净除了一切取三有的心念和行动。

  那么,这一颂跟净业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业就是行动。过去世由于愚痴,认为有个“我”,而且认为三界里有很多真实的快乐,光是人间,就有数不清的各种享乐,像是受用五欲的乐、歌舞声色的乐、男女情爱的乐、家庭的乐,还有获得名誉、学问、地位、财富等的乐,你认为这世界充满了乐。然后,你的心就不断地缘取在这上面,不断地起追求的心态和行动。但这一切全都会让你沦落到恶趣当中。

  进一步,你觉得现世的追求没有很大意义,因为很快就会死,死后一点也带不去,所以你开始寻求来世的乐。我来世要得到富贵、男女、名利等等,这样来修集善业。但其实你还是基于一种自私心理,只不过现前不以损害、夺取等为手段。这个心还是对于后有的欲界外在的乐生了贪心,你误以为这是真正的乐。然后就有了求取的行为,这就成了来世感善果的业,也就是福业,但也不是真正的乐,只是晚一步堕落而已。

  然后你会觉得,这个也不行,欲界里的这些都有很大的过患,我要寻求上界的乐。从此根本不求取外在的乐,而是清心寡欲,一心地修持世间定。以这种贪求修了不动业,结果就到上界去了。但那只不过是一场冬眠、一场酣睡,业力穷尽时,又要重新堕入下界。

  这就看出,由于对四谛的愚昧,把三界里的乐认定成真实的乐,这样起了爱取,之后就不断地造业。这一分业就是我们所要净除的。当你透彻了四谛以后,就知道该怎么着手,那就是,把这一切三有的爱,或者求取三有的心念和行动全部止息掉。这样的话,顺生死的业行就被净除了。

  众生何其颠倒,完全是在饮苦食毒,各种的心念、追求、行动,无不是在积累苦因,最终的结果唯一是在轮回里不断地驰骋,在无量劫之中感受无数难忍的大苦。这样我们就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叫做“童为幻事所欺诳”。就是这个小孩以为有个“我”,还认为三有中有很多乐,然后“我”正在享乐,“我”正在求取等,实际上全都被自己给骗了。

  “欺诳”,从各方面都可以理解,就世俗缘起上看,这上面没有人我,只是一种法。而且整个三有的状况全部是苦性,没有乐,而你却以为得到了乐。从胜义来说,这里也没有什么人和法,而你却以为有“我”这个人在享乐。这就知道,我们全部是在这种极其愚昧的状态里,不断地发生各种妄动,结果只是自己饱食各种苦而已。只有这样来认识,才能净除心里的错认、愚昧,以及趣入生死的各种业行。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