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明贤法师:打碎知识的过滤器,突破知识的大格局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8日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明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虽然看见了佛法,但其实仍旧生活在自己的阅历中。(图片来源:北海禅院)

  禅修,重在这个“修”字。“修”有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上的修,一是心理上的修。如果只修改行为,却不调整心理,实际上是修外不修内,依旧没有变。

  为什么心理也要修?比如,幼儿的心理比较天真,这是宿缘成就。但从青年逐渐变为成人的心理过程却不单是宿业所成,而有当下种种业习和合累积所致。虽有宿业成分,具体表现却是执着于当下的种种阅历。

  因明学的推理论证最后暴露出一个特点,就是它无法解决经验和阅历的问题,甚至就连知见的最终问题也解决不了。为什么?因明学中有这样一个推论:如果你想成佛,就要先学到成佛的正见,再进行终极抉择,把这种正见变成真正能佐证理论的实践。

  虽然有很多例证和经验支持成佛的正见,你也接受这种知识作为定解和决定之趣,从而成为自己修行的终极指导,但它的真正价值充其量也就是指导作用。有了指导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还是不可以。成佛的正见,不能代表真正的佛果。

  没有证悟之前,正见只算次等资粮。那么让自己成佛的根本推动力是什么呢?是自己过去的阅历。阅历对人的影响至为重要。比如学哲学的同学,只要学过一套完整的哲学思辨系统并且能够应用自如了,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件脱不掉的贴肉布衫,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挥舞起这把“哲学大刀”去思维。可能他们从知识结构到思维模式,全部都是哲学化的。如果你是学经济的,那么对事物的判断可能都是经济化的。而大家无论被怎么“化”也都觉得并无不妥,因为你们的知识进展一直都在培养这种“化”。

  人该不该有一些不被知识框架“化”掉的东西?这是作为读书人应该有所考虑的问题。阅历究竟会决定什么?决定我们的最终结果,决定所有的修行到底有没有效果。因为阅历就像一个过滤器,不管佛法正见有多高深,我们亲见亲验的事实有多确凿,也唯有经过验证和过滤后所剩下的那一点才是自己的。

  我们很可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危险:你是学哲学的,可能哲学会把最真实的佛法过滤掉,最终只有偏向哲学性的这部分才是你真正留下的。你是学经济的,可能经济学会把原汁原味、立体多面的佛法过滤到只剩下经济方面的属性,这些才是你最后留下的。社会学、文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可能把我们的正见过滤一番,最后那一点点才是真正留下的。

  这样一看,你很危险!不管你有什么知识框架,这个框架都会马上成为你最大的障碍、让你不能突破。所以,我们虽然看见了佛法,但其实仍旧生活在自己的阅历中。只有在阅历形成的经验把佛法严格过滤之后,才会有那么一丝佛法的影像进入心田——这是十分无奈的过程!

  这里谈“修”,并不是泛泛说“赶紧去打坐、赶紧去参禅”,而是要探讨一下,在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到底允许多少佛法的光明进入心地?这需要自己做判断。如果你不判断,没有人能替你判断。你的导师、教授,只会把你往固有的知识结构里推。

  如果你能杀入八十万禁军的方阵,最终却杀不出来,那么你始终还不是你,只是被赋予了某种特征知识属性的一个框架。现在,任何一个成熟的知识框架都能框下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乃至上亿的人,但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

  如果终身只能停留在一种知识框架里,这是件悲哀的事。通俗地说,终身只能走一条道,恐怕也是件悲哀的事。尤其是这条道路的终极属性与佛法没有多大关系,反而与本人的知识结构有更大关系,这样一来,我们的一生就会很悲哀——永留在自我的狭小世界中。因为我们心里会揣着一把尺子,无论遇到什么,只能先拿自己的尺子去衡量。

  石屋清珙禅师有一首诗: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曾量。

  我们对自己知识结构的反思恐怕没有什么力量,不能把力量用到反思知识本质上面会很麻烦。比如坐着飞机,可以一会儿到沙漠,一会儿到青海,一会儿飞往江汉平原,一会儿又去往海洋地区。东南西北,在一个小时内都能迅速到达,但我们戴的眼镜却始终都只有沙漠上防尘暴的那副蛤蟆镜,所以到了南方不适应,到了温暖的绿色之都也不适应。只有一副眼镜怎么办呢?我们要受罪了。

  大家只有二十来岁,我本人可能是你们父母年龄层的人。我想我那些同龄人可能会为一个情况感到惭愧,就是他们在人生旅途中只能走一条道,而且能够拿来指引你们的可能也只有这一条道。看来,你们要求知。

  可是走进了校园,你们也只有一条道。从小学到中学是一条道,到了大学也还是只有一条道。可能你们博士论文所描述、书写的方向,就是自己一辈子看事情的方向了。多么悲哀!一年换一个方向不好吗?至少会生活得丰富多彩一点。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多数时候知识框架一经奠定,往后就没有力量进行改动了。那该怎么办?我曾经尝试解决,就是下狠功夫拼命禅修、拼命阅读《金刚经》等般若经典。曾经有很多个日日夜夜,我都在彻夜不眠地禅修和思维经典要义。

  但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形成某种知识框架,背后的壁垒真是层层无尽!原来我们用知识框架为自己编织了一个世界,我们所说的“一人一世界”的道理就在这里。我们会用知识框架编织的这个世界,去网罗一切世界。如果没有放下这些框架,就没有丝毫机会面对真实的大自然和同参道友乃至我们的生活。

  从表面看,这只是微细的心理问题,需要对知识框架进行反思。但各位要留意,在历届禅修营过程中,我本人始终着力于对大家编织的知识网络进行抽丝剥茧。能抽一分是一分,能解放一分是一分。

  可是我发现,直到现在,大学层面对成人的高校教育,带给同学们的只有编织的教育、没有解构的教育。在我们对对象进行解构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着对自己所编织内容的信任度。越来越信任它,越来越依赖它。

  那么,人有生死和痛苦怎么办呢?如果使用这些曾被极度信赖的编织结构应对真实的生老病死、情绪烦恼、种种痛苦,我们就会应付不了、抽不出手脚。这会使我们越来越痛苦,愈加发现到处都是矛盾,愈加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无能。

  但愿我们这代人遇到的矛盾,不要成为你们新一代年轻人的矛盾。年轻人中能否有这样几位勇士,勇敢面对自己编织的知识网络,不再被终生套下去呢?

  禅修的“禅”字,就是解构所有形式知识的利器。这个利器,你要向外甩,也要向内还。而就我个人来看,向内更重要。因为向内可能会把你所有的世界都彻底瓦解,再又重建一番。只有成为法器,所有的“禅”才能对你呈现出真实的意义,你才能通过“修”,来真正刻骨铭心地解决一切问题。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