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阿弥陀经的修证解密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6日
来源:   作者:妙圆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阿弥陀经的修证解密


  佛陀将自已的感悟讲给人听,记载下来就是佛经。洋洋洒洒数千卷,佛苦口婆心讲了一生,其实只讲了一个字那就是“空”。但要想达到“空”须要去修证,先要将身心充实,充实到最满足、最精练,这时才能有升华、才能有放下、才能入“空”境。心是心灵、思想,不好调伏,人的心是难以带动业障的身体的,所以就要借假修真,借助四大假合的色身去修证心性,而借假修真时又是心的作用,所以佛法的根本就是心法。

  《弥陀经》是一部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经典了,经文里面隐含着修行的方法。《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经典,是自己证得体证的东西,所以不用别人请自已为众生说出了修证的真实方法。在我们要学习体证这部经之前,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佛经是两千五百多年前佛亲口宣说,后人记录整理的。而且是在印度的两千五百年前,离我们今天实在是太遥远了,那时的中国又是什么样?那个时候的文字,拿到现在来人会认识吗?那个时候人的语言现在的人能听懂吗?那时是什么样的语言结构?而且是在印度,佛是印度人,说的是印度话,试问:古印度话今天的印度人能听的懂吗?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佛经,是后来人懂得梵文的,又懂得汉语的把它翻译过来,那么这里边语言上的障碍会不会对佛当时说的真实含义,造成影响呢?经过这些层面的翻译,“古代,后人”“印度文,中国文”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经书,佛当时所表达的真实意义,我们还能不能读懂呢?(依文解经三世佛冤)佛当时说话时,在哪个地方断的句,用的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表情都无从判断了。

  我们都知道如果拿来一段古文其中的一个字都会有好几种解释。再比如说,假如佛当时想表达一个樱桃的意思给大众,佛要怎样说呢?因为当时可能还没有樱桃这个水果呢,樱桃还没被判定是能吃的东西呢。所以佛会借着种种的比喻,把他想表达的含义,比喻出来。那么通过这样一分析,佛经里的真实含义太难懂了。可是再难懂修行人也要去努力的悟,用什么悟?用你自己的体证去悟,用事实说话,用体证来表达佛经里的隐含方法。

  《弥陀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一句经文就已经把整个《弥陀经》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后面的经文都是在分说这句话的意义。“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佛告诉修行人要“从是西方”,“从是”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人问你,“从是哪个行业”,“你从是什么工作?”“从是”是一个动词,比如你从是司机行业,他从是财会工作。佛告诉修行人要从事什么呢?也就是说应该做什么呢?佛说“从是西方”,让我们“从是西方”,那么西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从是西方呢?佛没说南方,没说东方,没说北方,只说西方,那么宇宙之间有方向吗?宇宙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时间没长短、空间没大小,更没有方向了,方向是后人定的。这边叫东,那边叫西,这边是南,那边是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人为规定的,人是为了说明事物的现相,所以假定的方向。

  其实就宇宙本身而言,没有方向,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无始终,无内外。所以方向是人为化的坐标,既然宇宙没有方向,是人为定的,那么佛说的这个“西方”是什么含义呢?在这里,我们要提到三本经书看看能不能给大家一个启发。这三本经书其中的两部是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两部经典一部叫《皇帝内经》一部叫做《易经》,还有一部比中国的这两本经还要早的经典是印度的《奥义书》。那么前两本中国的经典非常的深奥,到现在为止里面还有一些宝贵的东西,是不解之迷,人的智慧还不能完全理解。后一本印度的《奥义书》是两千多年前印度的经,它在印度的地位与中国的《皇帝内经》、《易经》在中国的地位是相同的。可以说是文明古国古文化的精华权威,它里面的内容与中国的《皇帝内经》、《易经》讲的东西非常相似。

  佛陀在成道之前,参考了200多种的外道,而且做太子时一定会受到了当时印度最好的教育,那么当时印度最重要的经典《奥义书》佛陀一定会学到,而且对佛陀的影响可能是非常深刻的。那么《奥义书》《皇帝内经》里面都讲了什么呢?那里面就讲了方向这个问题,怎么讲的呢?先简单的说,东方代表木,南方代表火,西方代表金,北方代表水,中央代表土。这个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每一个修行人可能都知道。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否则人就是要在三界之中,受五行生克制化的控制,所以五行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

  五行其实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星球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对地球产生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对地球上的人和一切事物,同样产生了巨大的磁场效应,也就有了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五行制约着人的身心,它与人的身心相配合就是:东方,甲乙木,属肝。南方,丙丁火,属心。西方,庚辛金,属肺。北方,寅癸水,属肾。中央,戊己土,属脾胃。这才是修行人要懂得的方向的概念。西方属金,人体上指肺,那么佛为什么要让修行人“从是”这个西方呢?真实含义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肺是呼吸器官,具备的是呼吸的功能,说到这里我们应当有所悟了。修行人要了脱生死,那么生死在哪?佛经云“生命在呼吸之间”。那么了生死当然要从呼吸之间下手了。(印度《奥义书》说:生命之气息,即诸体之真元)佛教他的儿子罗候罗的修行方法,就是“安般守意法”也就是观察调整呼吸之间。

  那么佛是大因缘出世,为众生表法。他告诉佛子罗候罗修观呼吸之间的方法,佛子罗候罗是狭义的“佛子”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每一个信佛的人,修学佛法的人都是“佛子”那么也就是,佛告诉我们每一个修行人,每一个佛子都要从是西方就是从是观呼吸之间,呼吸之间是什么?人在不呼不吸的时候叫呼吸之间,这个时候叫做“息”。观呼吸之间不是口鼻的呼吸,不是练气功,佛法是心法,心外求法皆是魔说。所以每一种法门都离不开心,都是在运心,调真息,真意,真气,真性,这是需要心法和实践相结合的真实功夫,也就是心即是息,心息相依的修证境界。生命在呼吸间,人心的妄想即在呼吸中产生,有呼吸就有妄想,呼吸升华到息,呼吸停止了才能没有妄想。呼吸之间叫息,呼和吸之间的距离加长,息的时间也就加长,心专一的时间,静定的时间就加长,生命也就加长。这样做,直到不呼不吸真息出现,才能了脱生死,(“印度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命气息”,这就更附合了佛告诉我们要从是西方,在呼吸、气息上修证的真意。)加长一呼一吸的时间,不是靠憋气,那样会产生病痛,皆属外道法门。要用心的力量,观想的力量,惭愧心,悲心的力量,另息加长,心带着息在运转。所以佛法用心为第一,要在心上下功夫。如果掌握了这个功夫,运用自如了,会怎样呢?

  就到了《弥陀经》中,“从是西方”的下一句,“过十万亿佛土”,也就是过了你身体的十万亿细胞。(人身体大约有十万亿细胞)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佛土,也就是说,从是观呼吸之间,通过调整用功,能够激活你身体的十万亿细胞。十万亿细胞的能量都会通过你观呼吸之间的功夫而被带动,激活,升华。人为什么有病苦不快乐,有烦恼,都是由于细胞老化和衰亡,人高兴的时候,一定是细胞被激活被刺激的时候,产生了兴奋点,所以才喜悦高兴。然而世间任何的行为,激活不了人身体的全部十万亿细胞,只能激活局部,局部的兴奋产生了一种世间的快乐,兴奋后,细胞又会衰亡死去,又会陷入苦恼当中。也就是说人们在得到世间欢娱的同时,也品尝了慢慢衰老带来的种种烦恼痛苦,所以说世间的快乐是短暂的,是不究竟的。

  你的一个细胞,在你的身体里是一个众生,也是一个国土,你要度你自身的自性众生,所以佛告诉我们,要“从是西方”。观照呼吸之间,调整呼吸之间,就可以过十万亿佛土。也就是能激活、修复、唤醒你的十万亿的细胞,救度你自身的十万亿个众生,庄严你自身的十万亿国土。这样做了会出现什么状况呢?那就是经文“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后面的那一句,“有世界名曰极乐”。也就是十万亿细胞全部激活后,身心会出现一个最法喜,最快乐,是世间一切快乐比不了的禅悦,叫做极乐。这个状态就是我们说的极乐世界。然后经文又说“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阿弥陀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十万亿个细胞都被激活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无量的光明,而且这个光明没有时间长短的限制,这个光明有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光明无限延长,就是阿弥陀的真实含义(正如印度《奥义书》中所言“气是群有之生命,故气称为一切寿”“气息兮,永生之命;躯体兮,飞灰是竟”。)这个结果都是通过佛说的“从是西方”的修证,而从自己身心当中得到的,也就是佛陀降生时说的那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只有自己能救自己,自己解脱自己,“极乐”就是你自己的身心本具的东西,只是去把他开发出来而已,当下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的下一句是“今现在说法”,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今现在”,其实就是佛在告诉每一个后世众生看到这本经典的时候,都要“今现在”,立即“说法”就是要马上行动起来去“从是西方”修证佛法。所以佛陀太伟大了,他讲的法超越时空的限制,适合于任何时期,任何世纪,佛经永远的在指导着世上的人类。

  这篇文章中我只是说了几句《弥陀经》中的经文的修证密意,那么《弥陀经》中的其它经文每一句都比喻着、隐藏着,真实修证的微妙含意,我们想要真正修行的人应当去细细的体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