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慈成加参仁波切:光明之旅 第三章 殊胜的菩提心 三、生起菩提心(一)因果七支法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31日
来源:   作者:慈成加参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成加参仁波切:光明之旅 第三章 殊胜的菩提心 三、生起菩提心(一)因果七支法

 

  以上四无量心生起了以后,再来学习生起菩提心。藏传佛法的各个宗派都有各自具体的修持菩提心的方法。我们这里介绍的是藏传佛法中最常用的“因果七支法”和“自他交换平等法”,我们平时可以将这两种方法融合而修。

  (一)因果七支法

  因果七支法中,有六个因和一个果,即由“知母、念恩、报恩、慈爱、大悲、增上意乐”这六个因产生“发菩提心”这个果。

  第一个因是“知母”,即了解到一切有情众生都曾经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亲。

  导师佛陀告诉我们:由于轮回没有起始,所以,我们必然已经经历过无数的前世,每一世我们都有一个身体,有一个身体就有一对父母。可以说,没有一个地方我们不曾在那儿出生过,也没有一个生命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事实上每一个生命在无始的轮回转世中都曾经无数次地做过我们的父母。

  第二个因是“念恩”,即感念有情众生对我们的深恩厚德。

  为了启发我们的感恩之心,我们可以回忆自己一生中最被关爱的美好时光,回忆那种被无私关爱的温暖,回忆那个为了爱我们而付出许多艰辛努力的人,比如母亲、父亲或者祖父母……

  以今生的母亲为例,仔细想想母亲为了爱护我们所做出的种种艰辛的努力:母亲在养育我的过程中,也许谈不上是百般疼爱,但她却是全心全意照顾我的。未出生的时候,我的身体是由母亲的血肉和食物的精华而滋养的;我的身体是由母亲忍受种种病痛和羞惭的苦痛而出生的;我一个人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人间,母亲她舍弃自己今生后世的快乐,不顾一切抚养我长大成人;母亲她总是把最好吃的食物留给我而自己舍不得吃,她自己省吃俭用却给我买好玩的让我开心,我生病时母亲急得恨不得替我忍受病苦;我从不懂人事,什么也不会开始,母亲教我学会很多事情,把我从不如人处提升到与人平等;为了让我未来的生活过得更好,母亲她费尽心机替我筹划、为我安排;只要是母亲认为对我有好处的事情她都会想方设法为我去做;只要我好母亲她就开心,只要我不好母亲她就伤心;尤其回忆起母亲为了我所付出的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往事,至今想起来还是感动不已,令我终生难忘……母亲她从前的年轻美貌在养育我的辛苦操劳中渐渐变得衰弱多病,可是她从来也不计较。

  每当我到不同的地方,见到不同的人时,不由地想到:眼前这个人,虽然我们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是事实上,在过去的许多世中他(她)真的是做过我的父母,也像今世的母亲一样养育我、慈爱我,为我付出过数不清的辛劳和艰苦,她曾经给我的爱就像现在她对今世的儿女的爱一样无私无求、无怨无悔的啊!

  第三个因是“报恩”,即希望能回报有情众生对我们的深恩厚德。

  知恩报恩是人类乃至动物的一种潜在的善好品质,即使是一个品质最恶劣的孩子、最凶残的小动物也会对有恩的父母生起刹那的感恩、报恩之念。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容易得到周围的人的信赖和爱戴,如果有人恩将仇报,世俗的观念就会认为这个人忘恩负义、品德败坏,众人都会悄悄远离。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启发和培养这种潜在的品质,常常提醒自己:一切如母有情对我有如此的深恩厚德,希望我有能力回报他们的大恩大德。通过不断的启发,这种潜在的品质自然会不断增长扩大。

  第四个因是“慈爱”,即对一切如母有情生起平等真诚的爱心。

  慈爱众生就是对众生恩德的一种回报。佛法中所说的“慈爱”是一种无缘的大慈,是一种广大的心境,而不是世俗所指的对自己亲友的亲密执著。因为世俗的亲密执著带有强烈的“爱我执”,它是基于对自我的强烈贪爱,进而对与自己有关联的人生起贪爱。我们常常想“他(她)是我的亲人,我应该帮助他(她),好好照应他(她)。”这种慈爱是自私的,心量不够宽大的。

  第五个因是“大悲”,即广大难忍的悲悯心。

  我们从自身的痛苦、无助和渴望摆脱痛苦的欲求,可以想像得到轮回中所有的生命和我们一样都在受苦,都很无助,都非常渴望摆脱痛苦。众生由于不懂得因果的取舍和解脱的方法,也没有人教导他们,只能毫无自主地在轮回中随业漂流,真是非常可怜啊!

  无论是品质多么恶劣的人都有慈悲的一面,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亲人受苦时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慈爱和悲悯。即使是最凶残的动物对待自己的幼子时也会表现出温情。如果我们能不断地启发这种善好的品质,逐步改善狭隘、冷漠、嗔恨、嫉妒等负面情绪,内心的慈悲就会不断增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最后,无论面对怎样的众生,真诚的慈爱和悲悯就会自然地流露。

  第六个因:“增上意乐”即强烈的解救众生的责任感。

  虽然每个众生都渴望离苦得乐,可是没有人告诉他们离苦得乐的方法,他们想得到的与他们所做的总是背道而驰。每个众生在轮回中都曾像今生的父母一样对我们深恩无比,我们做孩子的不去帮助他们,他们还能依靠谁呢?帮助这些如母众生得到快乐及快乐因,远离痛苦及痛苦因是做孩子的责任。当我们越是深刻地体会到众生的痛苦以及众生对自己的恩德时,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就会越深广,也越容易生起解救众生的责任感。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我们自然会由衷地希望尽己所能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以上六个成熟的因,形成最后的第七果就是“发菩提心”。

  当我们生起解救众生的责任感时,就会去想办法达成解救众生的目的。让众生今生后世不受痛苦的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让众生懂得因果的取舍,断恶行善,这样能使他们的人天福报不断增长,后世不再下堕。另一个就是让众生证悟空性的智慧,彻底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清净一切烦恼习气,这样能使他们永断轮回痛苦,而这才是最究竟的办法。所以,为了解救众生,让他们究竟离苦得乐,我们必须圆满证悟空性的智慧,成就圆满的正觉,这个“为利众生愿成佛(圆满的正觉就是佛的境界)”的发心就叫发菩提心。

  刚开始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是很困难的。所以,先个别地观修,再将观修的对象扩大到一切有情众生是很重要的。否则“一切有情众生”的观念会很模糊,慈悲心不会十分强烈而稳固,遇到个别人时,我们会怀疑自己是否真正希望他快乐。然而,如果循序渐进地观修,先从最容易的修法对象入手,逐渐扩大到最困难的修法对象,这样对他人的慈悲心会变得非常容易,到最后变成无论在任何情境下慈悲心都能自然流露。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