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慈成加参仁波切:光明之旅 第三章 殊胜的菩提心 一、大乘佛法的根本——菩提心(一)菩提心的功德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31日
来源:   作者:慈成加参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成加参仁波切:光明之旅 第三章 殊胜的菩提心 一、大乘佛法的根本——菩提心(一)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是净化、觉悟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生起烦恼、分别的心,通过佛法的智慧调整过来,使迷乱的心从“无明”执著中觉悟,使内心的烦恼分别习气得以净化。这个净化、觉悟的过程需要依靠众生这个对境,因为在与众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的烦恼分别习气会不断生起来,借此机会,我们可以看出自己的“无明”执著并利用佛法的智慧调整过来。

  菩提心不同于慈悲心,它的含义比慈悲心更深广,菩提心除了有利益众生的深刻慈悲愿望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了解到:如果自己不觉悟就没有能力帮助众生达到究竟的解脱,而发誓自己要成佛,并且带领众生成佛。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发心的不同决定你是大乘还是小乘的修行人,而不在于你表面修的什么法。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无论修什么法都不可能是大乘法,只有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才算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小乘中的声闻、缘觉都很精进地修空性,大乘中的显教、密法也修般若空性,但是不管教理是大乘还是小乘,如果你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解脱轮回痛苦而修法,那么无论你怎么精进,无论你修行多少年,由于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最多你得到的是小乘阿罗汉的果位。即使你精进修持密宗金刚乘中的大圆满法,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你也无法成就佛果。只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空性智慧才是成就佛果的因。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们最初在心里发愿: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的正等觉果位而发誓成佛,这叫愿菩提心。然后为实现这一愿望而付诸行动,修学六度,这叫行菩提心。依靠世俗菩提心的长期修习力量,最后现量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这就是胜义菩提心。

  菩提心是菩萨的来源,生起了菩提心的人就叫菩萨。因为有了菩提心才使得修行人不怕自己受痛苦,不怕修行过程中的一切违缘障碍,时时刻刻只想着成就正觉和利益众生,他们不做任何伤害众生利益的事情,爱护一切众生胜过爱护自己!菩萨们即使做梦也不会想到伤害众生,而只会想到要如何帮助众生。

  生起菩提心的一刹那,能够清净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全部罪业。经论中说:有菩提心的人,即使造了堕地狱的业也不可能近期内堕落,此业在很久以后才会成熟,堕入地狱以后,他所感受的痛苦也很轻微,历时很短,不同于其他的地狱众生。

  由于不造伤害众生的恶业,所以不会感得堕入下三道的果报。又由于不断累积善业的缘故,所以能够生生世世不断地辗转增上。菩提心不仅能带来世间的一切善好、成办种种的人天福报,甚至佛菩萨的种种利他事业也是唯一依靠菩提心才能成办的。如果心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那么后世无论生在何处、何种环境下都将成为一个具足慈悲心和菩提心的人,并且继续走在大乘解脱道上。生起了菩提心之后的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都将成为证得正等觉佛果之因。

  由于有愿菩提心为动力,我们能够欢喜地行持一切善法。行菩提心,不仅是看到众生痛苦所生起的悲悯心,而是更进一步地生起“为了帮助众生永远解脱痛苦我要承担一切责任”的强烈心愿。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会使我们自然地付诸行动而行持六度,由行持六度使我们后世远离恶趣得人天果报,烦恼习气逐渐克服断除并将迅速证得佛果、圆满道行,成为帮助众生脱离轮回痛苦的向导并成就种种利他之事业。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