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忍辱文集:忍辱法门的修正(高铭)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忍辱文集:忍辱法门的修正(高铭)

 

  忍辱法门与其他任何修持法门一样,仅仅在思想上有所认识或在理论上弄懂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要想真正从忍辱中得利益,非得亲自去实践不可。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的恶习太重了,贪、嗔、痴三毒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诚哉斯言。如果我们在修习忍辱波罗蜜时没有一定的方便善巧,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么走错道路,要么懈怠,得少为足。为了使我们在修习过程中少走弯路或不致误人歧途,诸大乘经典中对忍辱的修证方法颇有介绍。现略述于后:

  (1)认识嗔恚的过失

  忍辱在六度中的对治业是瞋恚,所以欲行忍辱,得先了解瞋恚的过失,心生厌离。

  嗔,梵语pratigha或dresa,三毒之一,亦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之一。《大智度论》卷十四云:

  诸烦恼中,瞋为最重,不善报中,瞋报最大,余结无此重罪。

  又云:

  复次,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善言忘失,不惜名称,不知他恼,亦不自计,身心疲恼;瞋覆慧眼,专行恼他。

  《本生论》云:

  忿火能坏妙容色,

  虽布庄严亦无美,

  纵卧安乐诸卧具,

  忿箭刺心而受苦。

  忘失成办自利益,

  由忿烧恼趣恶途,

  失坏名称及利益,

  犹如黑月失吉祥。

  虽诸亲友极爱乐,

  忿堕非理险恶处,

  心于利害失观慧,

  多作乖违心愚迷。

  由忿惯习诸恶业,

  百年受苦于恶趣,

  如极损他来复仇,

  怨敌何有过于此。

  《入行论》亦云:

  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

  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

  由于瞋恚有上述种种过失,从现前的方面来说,可使我们意识失调、行动失控、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并在此基础上犯下种种恶业、造成种种恶果,如朋友离散、夫妻反目、兄弟不睦、父子失恩、后世受苦等,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碰到不顺心的事时,都要修忍辱行。古人云:“忍得一时气,免了百日忧。”是很有道理的。

  (2)认识称誉的过失

  对于一个世俗的人来说,很少有不喜欢美誉和受人夸奖与吹捧的,但是对一个佛教徒来说,名闻利养就象海市蜃楼和沙屋一样,既无现法利益,也无后世功德,只会使我们在生死轮回中越陷越深。《大智度论》卷十四云:

  利养疮深,譬如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人著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所以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在名闻利养面前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3)认识忍辱的功德

  俗话说“百忍成金”。忍辱的好处是数不胜数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云:

  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谓能堪忍补特伽罗,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见胜利已,自能堪忍,劝他行忍,赞忍功德,见能行忍补特伽罗,慰意庆喜……如是菩萨修行忍苦,能自身于现法中得安乐住,不为一切恶不善法之所陵杂,能引后世安乐因缘,亦能令他修行种种现法、后法,安乐正行。

  在六波罗蜜中,忍辱波罗蜜能生余五波罗蜜。《大品般若经》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取檀波罗蜜?”佛言:“菩萨从初发心,乃至道场,于其中间,若一切众生来瞋恚骂詈,若节节肢解,菩萨住于忍辱而作是念:我应布施一切众生,不应不与,是众生须食与食,须饮与饮,乃至资生所须,尽皆与之。持是功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回向时不生二心:谁回向者?回向何处?是为菩萨住羼提波罗蜜、取檀波罗蜜。”“菩萨住羼提波罗蜜,观诸法若离相,若寂灭相,若无尽相;不以寂灭相作证,乃至坐道场得一切种智,从道场起便转*轮。是为菩萨住羼提般罗蜜取般若波罗蜜,不取不舍故。”

  忍辱的功德与利益不仅在佛经中广为论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经过艰苦磨练。古人云“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是对忍辱利益的通俗总结。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既然古之圣贤为了成就一点功名都要忍一时之困,作为了生死、出世间的佛弟子们则更要修忍辱行了。

  摘自《大相国寺》2013年第2期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