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贤愚因缘经白话:贤愚经白话 坚誓师子缘品第六十一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0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贤愚因缘经白话:贤愚经白话 坚誓师子缘品第六十一

 

  摘要:如果我们对三宝具足信心,在家居士菩萨所有内外的一切都能够布施。如《庄严经论》云:“菩萨之身及资财,无有不施他人者”。若是出家菩萨则一切皆可施舍,但三衣除外,即比丘的三种法衣是不可用来布施的。《入菩萨行论》云:“除彼三衣外,一切皆可施”。这是因为三衣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法的标志。施舍三衣,反而会损害他人的缘故。

  佛告诉阿难:“我由于以前对穿着染色衣的出家人生起强烈信心,尊敬顶戴他们,才得以成就佛道。”

  坚誓师子缘品第六十一

  【白话】

  这样的经法我(阿难从佛亲自)听闻,讲法时,佛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那时提婆达多一直对世尊心怀恶意,想谋害如来,自称为佛。他教唆阿阇世杀害自己的父亲自立为王,新佛新王一起治理天下,不是很好吗?

  阿阇世王子相信采纳了提婆达多的建议,就杀害父王,自立为王。这时世人都心生怨恨,对比丘们感到厌恶而不愿见到。比丘们到城里去乞食时,人们心怀忿恨,都不跟他们说话,比丘们都空着钵出城。返回山中禀告世尊说:“提婆达多做了坏事,使四众弟子们对出家人都生起了恶心。”

  这时世尊告诉阿难:“如果有人对穿着僧服的出家人生起恶心,应当知道这些人就是对过去诸佛辟支佛阿罗汉,对未来诸佛辟支佛阿罗汉,现在诸佛辟支佛阿罗汉起了恶心。因为对三世的贤圣们发起恶心的缘故,便要遭受无量罪业果报。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染色衣都是三世贤圣的标志。如果有众生剃除了须发,穿上染色衣,应当知道这人不用多久就会脱离一切痛苦,获得无漏智慧,对所有的众生进行广大的救护。如果有众生能够对穿着染色衣的出家人发起信心,将获得无量的福报。”

  佛告诉阿难:“我由于以前对穿着染色衣的出家人生起强烈信心,尊敬顶戴他们,才得以成就佛道。”阿难问佛道:“世尊,您往日深心敬戴穿染衣出家人,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很想听。”佛告诉阿难:“仔细听,我当为你宣说。”阿难说道:“是的,世尊,我很想听闻。”

  佛告诉阿难:“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在这阎浮提里,有一个大国王,名叫提毗,统领着八万四千个小国王。当时世上没有佛法,有辟支佛在山里的树林中,坐禅修行,能飞腾变化,以福德力度化众生。那时各种各样的野兽,都跑来亲近、依附。

  其中有一只狮子,名叫茶迦罗毗(汉语:坚誓),金色的身体,光彩明亮耀眼。它吃野果和青草,不伤害生灵。那时一个猎人剃去头发穿着袈裟,里面佩带着弓箭,走在林野中。他看见那头狮子,心中非常欢喜,暗暗想道:‘我今天真有福气,能够看到这头野兽。我可以杀了它剥下它的皮,用来进贡给国王,足可以让自己摆脱贫困。’

  当时狮子正在睡眠,猎人就用毒箭射杀它。狮子猛然惊觉,当即想奔过去咬死猎人。但它看到猎人穿着袈裟,便暗自思忖:‘这样的人,处在俗世不用多长时间,必然得到解脱,远离种种苦厄,什么原因呢?因为穿着染色衣的人,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圣人的标志。我如果害了他,那么就是对三世中的贤圣们发起恶心。’

  这样思惟后,(狮子)加害之心就平息了。箭毒遍身,狮子性命在世无多,于是口说偈言:‘耶罗罗,婆奢沙,娑呵。’说此偈语时,天地剧烈震动,没有云却下起雨来。众天神叹惜惊惧,立刻用天眼向下察看世间。看见猎人捕杀了菩萨狮子,便在天空中撒下各种天花,用来供养狮子的尸体。

  当时猎人剥下狮子皮拿回家,用来奉献给国王提毗,想求取一些奖赏。国王心中想道:‘经书上有记载,如果有畜生野兽的身体是金色,则其一定是菩萨大士。我现在怎么赏赐这个人呢?如果给他奖赏,便与一起杀死这只狮子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时猎人哀求国王可怜他一向贫穷,国王心生怜悯,给了猎人一点点财物。又问那猎人:‘狮子死的时候,有些什么瑞兆?’猎人回答道:‘狮子说了八个字,即时天地普动,天上无云却下起雨,并且天降种种鲜花。’国王听完这些话,心中悲喜交加,信心更加猛烈。

  他当即召请众位大臣和年长有智贤者,让他们解释其中的含义,那些人均无法解释偈言的含义。当时在山野深处住着一位叫奢摩的仙人,娴熟各种文字含义,仙人聪明智慧,贯通熟练世法。使者回来禀告国王,提毗立即派人将仙人请来。

  仙人当即为国王详细地解说偈言的含义:‘耶罗罗’的意思是说:只是剃头身穿染色衣的人,将在生死中很快得到解脱;‘婆奢沙’的意思是说:剃头身穿染色衣的人,都是贤圣的形象,接近涅槃;‘娑呵’的意思是说:剃头身穿染色衣的人,应当受到一切天人世人的敬仰。

  当仙人解说完这八个字的语言后,国王提毗心生欢喜,他马上下召,令八万四千小王全部聚集一处,命人制作由七宝装饰的高车,张开狮子皮,显示给一切人民;人民都生起敬戴心,他们烧香散花而作供养,表达自己的诚心。国王又打造金棺,装殓狮子皮,造墓安葬,其上起塔。当时的人民因为这样的善心,死后都得以转生天界。”

  佛告诉阿难及四众弟子:“那时的狮子,由于对穿染色僧衣的人发了善心,在十亿万劫中作转轮圣王,让众生丰裕充足,广种福业,最后得以成佛。当时的坚誓狮子,不是别人,就是现在的我。当时的国王提毗,因为供养狮子皮的缘故,十万亿劫在天上人中,得享无比的尊贵,修学菩提善根,他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当时的仙人,就是现在的舍利弗。当时的猎人,便是如今的提婆达多。”

  这时四众弟子从佛听闻过去的因缘后,心中满怀欢喜,大家深深痛惜反省,悲叹地表白道:“我们愚痴,不明事理,心生恶意,希望如来悲悯我们的愚昧无知,接受我们忏悔以前的罪业。”世尊心怀大慈,因此演说四谛微妙之法。众人随各自的宿世因缘,都获得各种圣果,有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的,有发起至高无上的正真道心的。当时阿难和与会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附原经文:

  坚誓师子缘品第六十一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尔时提婆达多。恒怀恶心。向于世尊。欲害如来。自称为佛。教阿阇世。害父为王。新佛新王。治理天下。不亦快乎。

  王子信用。便杀其父。自立为王。是时世人。咸怀恶心。于诸比丘。恶不欲见。佛诸比丘。入城乞食。人民忿恚。咸不与语。空钵而出。还到山中。白世尊言。提婆达多。作不善事。使诸四辈。各兴恶心。向于沙门。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若有众生。起于恶心。向诸沙门。著染衣人。当知是人。则便恶心。向于过去诸佛辟支佛阿罗汉。向于未来诸佛辟支佛阿罗汉。现在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以发恶心向于三世诸贤圣故。便获无量罪业果报。

  所以者何。染色之服。皆是三世贤圣标式。其有众生。剃除须发。著染衣者。当知是人。不久当得解脱一切诸苦。获无漏智。为诸众生。作大救护。若有众生。能发信心。于出家着染衣人。获福难量。

  佛告阿难。我由往昔。于诸出家著染衣人。深生信心。敬戴之故。致得成佛。阿难白佛言。世尊。往昔深心敬染衣人。其事云何。愿乐欲闻。佛告阿难。善听当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阿难。古昔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曰提毗。总领八万四千诸小国王。世无佛法。有辟支佛。在于山间林中。坐禅行道飞腾变化。福度众生。时诸野兽。咸来亲附。

  有一师子。名号茶[龙藏为[跳-兆+茶]迦罗毗(此言坚誓)。躯体金色。光相明显焕然明烈。食果啖草。不害群生。是时猎师。剃头著袈裟。内佩弓箭。行于泽中。见有师子。甚怀欢喜。而心念言。我今大利。得见此兽。可杀取皮。以用上王。足得脱贫。

  是时师子。适值睡眠。猎师便以毒箭射之。师子惊觉。即欲驰害。见著袈裟。便自念言。如此之人。在世不久。必得解脱。离诸苦厄。所以者何。此染衣者。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圣人标相。我若害之。则为恶心趣向三世诸贤圣人。

  如是思惟。害意还息。箭毒病两行。命在不久。便说偈言:耶罗罗婆奢沙娑呵。说此语时。天地大动。无云而雨。诸天骇惕。即以天眼。下观世间。见于猎师杀菩萨师子。于虚空中。雨诸天华。供养其尸。

  是时猎师。剥师子皮。持至于家。以奉国王提毗。求索赏募。时王念言。经书有云。若有畜兽身金色相。必是菩萨大士之人。我今云何资赏此人。若与赏者。便为共此杀害无异。

  是时猎师。素穷求哀。国王矜愍。与少财物。问猎师言。师子死时。有何瑞应。答言。口说八字。天地普动。无云而雨。天降诸华。尔时国王。闻是语已。悲喜交集。信心益猛。

  即召诸臣耆旧智人。令解是义。时诸人众。都不能解。空林泽中。有一仙人。字奢摩。字义。仙人聪明。哲达贯练。使还白王。王即请来。

  仙人于时。具为大王解说其义。耶罗罗。其义唯剃头著染衣。当于生死疾得解脱。婆奢沙。云剃头著染衣者。皆是贤圣之相。近于涅槃。娑呵。云剃头著染衣者。当为一切诸天世人所见敬仰。

  于时仙人。解是语已。提毗欢喜。即召八万四千小王。悉集一处。作十宝高车。张师子皮。表示一切。悉共敬戴。烧香散华。而以供养。极尽忠心。后复打金作棺。盛师子皮。以用起塔。尔时人民。缘是善心。寿终之后。皆得生天。

  佛告阿难及四部众。尔时师子。由发善心向染衣人。十亿万劫。作转轮圣王。给足众生。广植福业。致得成佛。尔时号茶迦毗罗者。岂异人乎。今我身是也。时国王提毗。缘供养师子皮故。十万亿劫。天上人中。尊贵第一。修诸善本。今弥勒菩萨是。时仙人者。今舍利弗是。时猎师者。今提婆达多是。

  尔时四众。从佛闻说过去因缘。心怀欢喜。深自惋悼悲叹而言。我等愚痴。不识明哲。生起恶心。唯愿如来。怜愍愚痴。听悔前罪。世尊弘慈。因为说法四谛微妙。随其宿缘。皆获诸果。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是时阿难四部之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