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教育的真谛在心灵的成长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9日
来源:   作者:梁乃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教育的真谛在心灵的成长

   目前我们的教育是偏颇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不管是老师、家长、学生还是政府,焦点都放在教育的表相上,完全以考试成绩的优劣,或取得文凭证照与否,来断定该生学得好不好;没人检查他的能力是否提升了?他的内心是否更成熟了?

  最近,听说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父母非常重视他的教育,所以什么都让他去补、去学,已经有小学五年级的程度。他的父母是如何观察他的程度?就是透过各种考试,他都及格、通过了。有人看过这个孩子的考题,觉得很深,但他都会作答;但是如果进一步问他题目、答案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却完全不懂,只会考试作答。那些问题以小学二年级的程度是不应该懂的,而且也确实根本不懂,但他却会作出正确的答案。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怪事?就是因为我们所有的教育检查点,全都放在教育的表相上,没人检查孩子的内心、能力是否提升了。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变成考试的机器,不论题目多难,家长、老师、补习班都有办法让这些孩子能够通过。但是通过就代表他们受到教育吗?我们的教育究竟在教导孩子什么?当这些孩子长大了,所有的考试都通过了,他们就有能力了吗?如果现实环境的考题改变了,他们还有能力回答吗?一定没有!这样的教育,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我们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到底在做什么?想一想实在很恐怖!教育的发展如此偏颇,再不调整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太向外驰求,太注重表相,把表相当作一切的基础,事实不是这样!这些分数、考题、证照全部都是外貌,为什么不把这些和每一个人内心的能力及内容关连起来呢?为什么要忽视心灵层次的东西呢?佛法已经觉得我们的识心都不够好了,应该要追求菩提心;教育界却连识心都不要了,只要表相。要知道这些表相是六尘,是纯粹的被知,都是被动的,没有主动权。我们把教育完全放在没有主动权的表相上,所教育出来的人懂得主动吗?会有主动的智慧吗?——教育偏颇到这种程度,实在很糟糕!

  圆觉宗常鼓励大家以境验心,你的境跟你的心是相关的,你的心主导你的境。虽然被你看到的是外面的境界,但是你可以用外境来对照你的心,就能知道怎么样可以让你的心越来越进步、能力越来越好、智慧越来越高、越来越会解决问题。——像这样,能让你的心灵成长,才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绝对不只是一堆分数或一迭文凭,那是死的东西,一点主动的力量都没有,更不要讲有什么愿力了。现在的教育,把小孩都变成废物,实在太可怕了。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外面的境界才有价值,内心是没有价值的,应该是从唯物论出来的。

  看到社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偏差,我只能告诉各位:对你们的儿女、学生好心一点,不要助纣为虐。当然,如果我们学会「以境验心」,有了这个能力,即使教育体系已经变成这样,我们仍然可以走自己的路,避免伤害发生。(摘录整理自2003年1月5日连线法会)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