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阿松活佛·利乐心语:发清净之愿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8日
来源:   作者:阿松活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阿松活佛·利乐心语:发清净之愿

 

  汉族弟子到亚青后,去经堂、拜见各位上师、朝拜莲师洞或是朝拜昌根阿瑞仁波切居住的度母神山等等,都要发清净之愿,切不能以旅游观光的心态去朝拜。如果以旅游观光的心态朝见刹土或者种种悦意境,是不能如愿的。

  获得暇满人身后,就如同站在继续流转无边轮回或超越轮回的十字路口,我们是继续虚度此生,还是让此人身具有意义?

  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云:“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持心就能持身,但持身不一定能持心。

  如果问大家所修之法是大乘还是小乘?大家都会说是大乘之法。但如果补特伽罗修法的意乐不以菩提心摄持,虽然所修的法是大乘之法,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修法。

  我们无始以来漂泊至今,遍虚空之际的众生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母亲,这些众生被痛苦所缚,却无法如理如法修持安乐之因得到安乐之果,也不会舍弃痛苦之因和痛苦之果,我们要将颠倒而行的母亲安置于究竟佛的果位,这是我们行持一切善法的动机。

  所学之法是否为善,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相续的意乐、动机。

  轮回的一切显现都是心的化现,心性远离戏论和执著。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把贪嗔痴的对境安立在心之外,没有保管自心,至今仍漂泊于无边轮回之中。要认知到一切显现都来源于自心,所以要时时保管自心、反观自心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真正的佛子行。

  佛陀和上师所讲的一切法要如理奉行,不要放弃,这才是最关键的。有人听闻了很多佛法,在佛法兴盛的地方住了很多年,却没有实修。当听到善法的无量功德没有喜悦之心,听到恶业的过患也没有惭愧和恐惧之心,这是有一定过失的。

  本师释迦牟尼佛曰:“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路,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佛是无法亲自替你对治你自相续的贪嗔痴慢疑烦恼的。佛为我们宣讲断除烦恼的方法,我们依教奉行才能断除自相续的烦恼。

  即使我有一颗糖,也会给别人吃,令他人心生欢喜而趋入佛法。不管是何等众生,我都以利他之心尽可能地摄受他,令他趋入佛法。我没有芝麻大的功德,唯有利他之心。哪怕自己所做令他人相续生起一个善念,也有很大的利益。你们相续也应恒时具有利他之心。

  刚入佛门的时候虽然不明白很多道理,但知道恭敬上师三宝,只有功德没有过失。此时对上师三宝及金刚道友都非常有信心。但当听闻过很多的法,却没有实修、没有生起信心,就会用法来观待别人的过失,生起傲慢心和邪见。这就是闻法不作实修的过患。

  面对任何贪嗔痴外境之时,要时时反观自心、保管自己,断除堕入三恶道之痛苦。

  有些出家人很多年了,得到的法及遇到的上师很多,也接受过很多灌顶和窍诀,但是相续中仍然没有生起过一丝觉受和证悟。这并非是上师没有加持,也并非法不殊胜,而是自己没有实修,没有将法与自相续相融。如理实修,对治贪嗔痴妄念,实修任何一个法都能成佛。

  要让自己在修法中不被懈怠、懒惰所缚的利鞭就是死亡无常。我们要时时观想死亡。死亡会不会今晚出现?死亡会不会明天出现?我们现在就要修持正法、迎接死亡,现在就要将殊胜的教言纳入相续,好好修持。

  我们在轮回中百千万亿次投生为人,甚至在六道的任何一道都曾受生。除了地狱道与天人道的众生是化身外,其他道的众生都需要母亲孕育。如果把我们无数世投生的身体堆积起来,如同须弥山般高,把感受痛苦而流出的泪水积起来,如同大海般深。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的身体。所以,未做过我们母亲的众生是没有的。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