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5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5

   《中阿含经》卷15

  (大正1,518c?525a)

  释圆波 敬编

  2006/10/20

  (69)《中阿含经》〈王相应品〉《三十喻经.第十二》

  ◎内容概述

  本经叙说佛于布萨之日,见比丘众静坐寂默无声,颇感欢喜,因说王及大臣具有之三十事,以譬喻比丘、比丘尼舍恶行善之三十德。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十二、《三十喻经》:戒德为严饰具,乃至心解脱为珠宝」(CBETA, X74,956b15-16 // Z 2B:2,435d15-16 // R129,870b15-16)

  壹、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加兰哆园1,与大比丘众俱,共受夏坐2。

  贰、正宗分

  一、世尊见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

  尔时,世尊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在比丘众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便入定意,观诸比丘心。于是,世尊见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3,无有睡眠,除阴盖4故。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5极息、妙极妙。6

  二、世尊问舍梨子:谁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

  是时,尊者舍梨子亦在众中,于是,世尊告曰:「舍梨子!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无有睡眠,除阴盖故。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极息、妙极妙。舍梨子!谁能敬重奉事7比丘众者?」

  三、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

  于是,尊者舍梨子卽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如是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无有睡眠,除阴盖故。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极息、妙极妙。世尊!无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

  四、比丘、比丘尼之可尊之处

  世尊告曰:「舍梨子!如是!如是!无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

  (一)、以戒德为严饰具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严饰具,缯彩8锦罽9、指环10、臂钏11、肘璎12、咽钳13、生色14珠鬘,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严饰具。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戒德为严饰具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二)、以持禁戒为卫梵行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五仪式15,〔1〕剑、〔2〕盖、〔3〕天冠、〔4〕珠柄之拂及〔5〕严饰屣,守卫其身,令得安隐,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持禁戒为卫梵行。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禁戒为卫梵行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三)、以护六根为守合人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守合16人,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护六根为守合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护六根为守合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四)、以正念为守门将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守门将,聪明智慧,分别晓了,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守门将。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守门将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17

  (五)、以自心为浴池泉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浴池,清泉平满,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自18心为浴池泉。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自心为浴池泉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19

  (六)、以善知识为沐浴人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沐浴人,常使洗浴,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善知识为沐浴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善知识为沐浴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七)、以戒德为涂香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涂身香,木蜜、沈水、栴檀、苏合20、鸡舌21、都梁22,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涂香。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戒德为涂香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23

  (八)、以惭愧为衣服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衣服,初24摩衣25、锦缯衣、白[叠*毛]衣、加陵伽波惒逻26衣,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惭愧为衣服。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惭愧为衣服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27

  (九)、以四禅为床座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床座,极广高大,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禅为床座。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禅为床座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28

  (十)、以正念为剃师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工剃师,常使洗浴,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剃师。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剃师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29

  (十一)、以喜为食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肴馔美食,种种异味,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喜为食。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于喜以为食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30

  (十二)、以法味为饮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饮,[木奈]饮、瞻波饮、甘蔗饮、蒲桃饮、末蹉提饮,31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法味为饮。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法味以为饮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32

  (十三)、以三定为华鬘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妙华鬘,青莲华鬘、瞻卜华鬘、修摩那华鬘、婆师华鬘33、阿提牟哆华鬘34,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三定为华鬘:空、无愿、无相。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三定为华鬘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十四)、以三室为屋舍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诸屋舍、堂阁、楼观,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三室为屋舍:天室、梵室、圣室。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三室为屋舍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35                                                   参阅【附录一】

  (十五)、以智慧为守室人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典守者,谓守室人,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守室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智慧为守室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36

  (十六)、以四念处为租税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诸国邑四种租税,一分供王及给皇后、宫中彩女,二分供给太子、群臣,三分供国一切民人,四分供给沙门、梵志,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念处为租税。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念处为租税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十七)、以四正断为四种军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正断37为四种军。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正断为四种军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38

  (十八)、以四如意足为掆轝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舆39──象舆、马舆、车舆、步舆,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如意足40为掆41舆。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如意足以为舆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42

  (十九)、以止观为车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车,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织成杂色种种庄饰,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止观为车。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止观以为车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43

  (二十)、以正念为驾御人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驾御者,谓御车人,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驾御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驾御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44

  (二十一)、以己心为高幢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极高幢,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己心为高幢。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己心为高幢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45

  (二十二)、以八支圣道为道路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好道路,平正坦然,唯趣围观,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八支圣道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八支圣道以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二十三)、以智慧为主兵臣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主兵臣,聪明智慧,分别晓了,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主兵臣。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智慧为主兵臣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二十四)、以智慧为大正殿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大正殿,极广高敞,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大正殿。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智慧为大正殿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二十五)、以升无上智慧高殿,为自观己心,周正柔软,欢喜远离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升高殿上,观殿下人往来走踊、住立坐卧,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升无上智慧高殿,为自观己心,周正柔软,欢喜远离。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无上智慧高殿,为自观己心,周正柔软,欢喜远离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46

  (二十六)、以四圣种为宗正卿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宗正47卿48,谙练宗族,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四圣种49为宗正卿。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四圣种为宗正卿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二十七)、以正念为良医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名良医,能治众病,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良医。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良医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二十八)、以无碍定为正御床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正御床,敷以氍氀、毾毛登,覆以锦绮罗縠50,有衬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逻波遮悉多罗那,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无碍定为正御床。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无碍定为正御床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二十九)、以不动心解脱为名珠宝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名珠宝,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不动心解脱为名珠宝。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不动心解脱为名珠宝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

  参阅【附录二】

  (三十)、以自观己心为身极净

  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极净沐浴,好香涂身,身极清净,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自观己心为身极净。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自观己心为身净者,便能敬重奉事世尊、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51」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附录一】三种住:天住、梵住、圣住

  ◎《大智度论》卷3,大正25,75c18- 76a2:

  三种住

  复次,三种住:天住、梵住、圣住。

  1、第一说

  六种欲天住法,是为天住。

  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住法,是名梵住。

  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住法,是名圣住。

  于是三住法中,住圣住法;怜愍众生故,住王舍城。

  2、第二说

  复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52,故名天住。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故名梵住。

  空、无相、无作,是三三昧名圣住。53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26,大正27,136c25-137a12:

  又彼经说:「佛告苾刍:若有问言:云何圣住?云何天住?云何梵住?云何佛住?云何学住?云何无学住?应正答言:谓持息念。所以者何?此持息念,能令学者证所未证,能令无学者得现法乐住。」54

  此持息念:(一)不杂烦恼故名圣住。

  (二)自性光净故名天住。

  (三)自性寂静故名梵住。

  (四)诸佛多住故名佛住。55

  (五)学所得故名为学住。

  (六)无学得故名无学住。

  (七)学者由此得胜现观断除烦恼故,名证所未证。

  (八)无学者由此得不动心解脱故,名得现法乐住。

  有说:「此持息念:(一)是圣所有能引圣性故名圣住,广说乃至。

  (二)是无学所有能引无学性故名无学住。

  (三)学者由此能证阿罗汉果故名证所未证。

  (四)无学者由此住四种乐故名得现法乐住,

  四种乐者:一、出家乐,二、远离乐,

  三、寂静乐,四、三菩提乐。」

  问:此持息念是非学非无学,何故名为学、无学住?

  答:学、无学者,身中有故。

  ◎《瑜伽师地论》卷34,大正30,477a9-26:

  从此金刚喻三摩地,无间永害一切烦恼品麁重种子;其心于彼究竟解脱,证得毕竟种姓清净。

  1、堪作他义

  于诸烦恼究竟尽中,发起尽智。

  由因尽故,当来苦果,毕竟不生;即于此中起无生智。

  2、自义圆满

  彼于尔时成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无复所作证得自义尽诸有结;已正奉行如来圣教,心善解脱;已具成就十无学法,谓无学正见、正思惟,乃至无学正解脱、正智。

  3、安住圣住

  (1)、明自在转

  于诸住中及作意中,能随己心自在而转。

  随所乐住或圣、或天、或梵住中,即能安住,随乐思惟所有正法,能引世间或出世间诸善义利,即能思惟。

  (2)、别释诸住

  言圣住者:谓空住、无愿住、无相住、灭尽定住。

  言天住者:谓诸静虑、诸无色住。

  言梵住者:谓慈住、悲住、喜住、舍住。

  4、断智毕业

  又于尔时,至极究竟毕竟无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

  5、入涅槃灭

  离诸关键,已出深坑,已度深堑56,已能摧伏彼伊师迦57,是为真圣。

  【附录二】不动心解脱,说名末尼宝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2,大正27,526b25-c22:

  如契经说:「佛告舍利子!若有苾刍苾刍尼等,成就不动心解脱末尼宝者,能断不善法,能修习善法。」

  问:何故不动心解脱,说名末尼宝耶?

  答:

  (1)以不动心解脱,1) 坚牢故,2) 胜妙故,3) 无过故,4) 明彻故,5) 无垢故,6) 清净故, 7) 难得故,8) 可爱乐故,名末尼宝。

  (2)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破无明暗,故名末尼宝。

  ⊙如以光明末尼置暗室中,能破彼暗,作显照事,

  ⊙如是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相续中,能破无明暗,作显照事。

  (3)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除烦恼尘垢故,名末尼宝。

  ☉如清水末尼置浊水中,水便澄净。

  ⊙如是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相续中,能除一切烦恼尘垢。

  (4)复次,以不动心解脱善安住故名末尼宝。

  ☉如方等末尼随所置处,即善安住。

  ⊙如是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相续中,即善安住定无退失。

  (5)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除贫乏圣财故名末尼宝。

  ☉如无价末尼置室宅内,能引财宝除诸贫匮。

  ⊙如是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相续中,能引圣财除乏功德。

  (6)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饶益诸有情故名末尼宝。

  ☉如如意珠置高幢上,随意所乐雨诸宝物充济百千贫匮有情;

  ⊙如是世尊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不放逸无量幢上,随诸有情所乐差别,雨正法宝,能令无量无边有情离生死苦善根满足。

  由如是等种种因缘,说不动心解脱名末尼宝。

  (70)《中阿含经》〈王相应品〉《转轮王经.第十三》

  ◎内容概述

  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以转轮王相继之法统领天下者,人民富盛,讴歌泰平。但一朝误法,则杀生、妄语、邪淫相踵而至,人寿转减,形色转恶。所谓相继之法,即设法斋、行布施、听闻上尊名德沙门梵志之法以作为治国法则,此乃转轮王之自境界。佛又告诸比丘,应以四念处为自境界,如意足为寿,戒为色,禅为乐,自作证成就游为力。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十三、《转轮王经》:说增减劫,由善恶业。戒诸比丘,应如螺转轮王。谓念处为自境界,如意足为寿,戒为色,禅为乐,无漏为力,能降伏魔」(CBETA, X74,956b16-19 // Z 2B:2,435d16-436a1 // R129,870b16-871a1)

  ◎相关经典

  《长部》(D. 26. Cakkavatti-Sīhanāda-Suttanta《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长阿含经》第六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1,39a-42b)。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摩兜丽剎利58,在奈林驶河岸。

  贰、正宗分

  一、世尊告诸比丘:当自然法灯,自归己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当自然法灯,自归己法,莫然余灯,莫归余法!59诸比丘!若自然法灯,自归己法,不然余灯,不归余法者,便能求学得利,获福无量。60

  二、坚念转轮王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

  所以者何?比丘!昔时有王名曰坚念61,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云何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如前所说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

  (一)、坚念王闻见天轮宝移离本处,授太子国政,善教敕已,舍家学道

  「于是,坚念王而于后时,天轮宝移,忽离本处,有人62见之,诣坚念王白曰:『天王!当知天轮宝移离于本处。』坚念王闻已,告曰:『太子!我天轮宝移离于本处。太子!我自曾从古人闻之,若转轮王天轮宝移离本处者,彼王必不久住,命不久存。太子!我已得人间之欲,今当复求于天上欲。太子!我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太子!我今以此四天下付授于汝,汝当如法治化,莫以非法,无令国中有诸恶业、非梵行人。太子!汝后若见天轮宝移离本处者,汝亦当复以此国政授汝太子,善教敕之。授太子国已,汝亦当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于是,坚念王授太子国,善教敕已,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二)、坚念王出家学道七日之后,天轮宝卽没不现,剎利顶生王大忧恼

  「时,坚念王出家学道七日之后,彼天轮宝卽没不现。失天轮已,剎利顶生王63便大忧恼,愁戚不乐。剎利顶生王卽诣父坚念王仙人所,到已,白曰:『天王!当知天王学道七日之后,彼天轮宝便没不现。』

  (三)、坚念王告子:天轮宝不从父得

  父坚念王仙人告子剎利顶生王曰:『汝莫以失天轮宝故而怀忧戚,所以者何?汝不从父得此天轮。』

  (四)、坚念王告子:当应学相继之法,能令天轮宝出

  剎利顶生王复白父曰:『天王!我今当何所为?』

  父坚念王仙人告其子曰:『汝当应学相继之法!汝若学相继之法者,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升正殿已,彼天轮宝必从东方来,轮有千幅,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火佥],光明昱烁。』

  (五)、相继之法

  剎利顶生王复白父曰:『天王!云何相继之法欲令我学,令我学已,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升正殿已,彼天轮宝从东方来,轮有千幅,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火佥],光明昱烁?』

  1、行法如法

  「父坚念王仙人复告子曰:『汝当观法如法,行法如法,当为太子、后妃、彩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蜫虫。64

  2、奉持法斋

  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3、修行布施

  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65、綩綖、给使、明灯。66

  4、问法受法、行如所闻

  若汝国中有上尊、名德、沙门、梵志者,汝当随时往诣彼所,问法受67法:诸尊!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为罪?何者为福?何者为妙?何者非妙?何者为黑?何者为白?黑白之法从何而生?何者现世义?何者后世义?云何作行受善不受恶68?从彼闻已,行如所说。

  5、国中有贫穷者,当出财物给施

  若汝国中有贫穷者,当出财物,以给恤之。69

  (六)、相继之法当善学

  天王!是谓相继之法,汝当善学!汝善学已,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升正殿已,彼天轮宝必从东方来,轮有千幅,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火佥],光明昱烁。』

  三、剎利顶生王得转轮王及于后时天轮宝移离本处

  (一)、剎利顶生王行相继之法亦得转轮王 ─ 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

  「剎利顶生王便于后时观法如法,行法如法,而为太子、后妃、彩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蜫虫。

  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

  若其国中有上尊、名德、沙门、梵志者,便自随时往诣彼所,问法受法:『诸尊!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为罪?何者为福?何者为妙?何者非妙?何者为黑?何者为白?黑白之法从何而生?何者现世义?何者后世义?云何作行受善不受恶?』从彼闻已,行如所说。

  若其国中有贫穷者,卽出财物,随时给恤。

  剎利顶生王于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升正殿已,彼天轮宝从东方来,轮有千幅,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火佥],光明昱烁。彼亦得转轮王,亦成就七宝,亦得人四种如意之德。云何成就七宝、得人四种如意之德?亦如前说。

  (二)、转轮王闻见天轮宝移离,即依照坚念王之教,授太子国政,善教敕已,舍家学道

  「彼转轮王而于后时,天轮宝移,忽离本处,有人见之,诣转轮王白曰:『天王!当知天轮宝移离于本处。』转轮王闻已,告曰:『太子!我天轮宝移离本处。太子!我曾从父坚念王仙人闻之,若转轮王天轮宝移离本处者,彼王必不久住,命不久存。太子!我已得人间之欲,今当复求于天上欲。太子!我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太子!我今以此四天下付授于汝,汝当如法治化,莫以非法,无令国中有诸恶业、非梵行人。太子!汝后若见天轮宝移离本处者,汝亦当复以此国政授汝太子,善教敕之。授太子国已,汝亦当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于是,转轮王授太子国,善教敕已,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四、天轮宝没而不现,继任之剎利顶生王不生忧戚,不见灾患,不知出要

  (一)、剎利顶生王以自出意治国故,国遂衰减

  「彼转轮王出家学道七日之后,彼天轮宝卽没不现。失天轮已,剎利顶生王而不忧戚,但染欲着欲,贪欲无厌,为欲所缚,为欲所触,为欲所使,不见灾患,不知出要,便自出意治国,以自出意治国故,国遂衰减,不复增益。犹如昔时诸转轮王学相继法,国土人民转增炽盛,无有衰减;剎利顶生王亦复如是,自出意治国,以自70出意治国故,国遂衰减,不复增益。71

  (二)、国师梵志巡视国土,见国人民转就衰减

  「于是,国师梵志案行72国界,见国人民转就73衰减,不复增益,便作是念:剎利顶生王自出意治国,以自出意治国故,国土人民转就衰减,不复增益,犹如昔时诸转轮王学相继法,国土人民转增炽盛,无有衰减;此剎利顶生王亦复如是,自出意治国,以自出意治国故,国土人民转就衰减,不复增益。

  (三)、国师梵志往诣剎利顶生王

  「国师梵志即共往诣剎利顶生王,白曰:『天王!当知天王自出意治国,以自出意治国故,国土人民转就衰减,不复增益,犹如昔时诸转轮王学相继法,国土人民转增炽盛,无有衰减;今天王亦复如是,自出意治国,以自出意治国故,国土人民转就衰减,不复增益。』

  (四)、国师劝学相继之法

  剎利顶生王闻已告曰:『梵志!我当云何?』国师梵志白曰:『天王!国中有人聪明智慧,明知算数,国中有大臣眷属学经明经,诵习受持相继之法,犹如我等一切眷属。天王!当学相继之法,学相继法已,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升正殿已,彼天轮宝必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火佥],光明昱烁。』

  (五)、国师教以相继之法

  「剎利顶生王复问曰:『梵志!云何相继之法欲令我学,令我学已,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升正殿已,彼天轮宝必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火佥],光明昱烁?』

  国师梵志白曰:『天王!当观法如法,行法如法,当为太子、后妃、彩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蜫虫。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若王国中有上尊、名德、沙门、梵志者,当自随时往诣彼所,问法受法:诸尊!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为罪?何者为福?何者为妙?何者非妙?何者为黑?何者为白?黑白之法从何而生?何者现世义?何者后世义?云何作行受善不受恶?从彼闻已,行如所说。若王国中有贫穷者,当出财物,用给恤之。天王!是谓相继之法,当善取学。善取学已,于十五日说从解脱时,沐浴澡洗,升正殿已,彼天轮宝必从东方来,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火*佥],光明昱烁。』

  五、剎利顶生王不善行相继之法

  (一)、奉持法斋、修行布施、问法受法

  「剎利顶生王便于后时观法如法,行法如法,而为太子、后妃、彩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蜫虫。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若其国中有上尊、名德、沙门、梵志者,便自随时往诣彼所,问法受法:『诸尊!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为罪?何者为福?何者为妙?何者非妙?何者为黑?何者为白?黑白之法从何而生?何者现世义?何者后世义?云何作行受善不受恶?』从彼闻已,行如所说。

  (二)、不能出物给恤贫困无财者,以致偷盗起乃至七日刀兵劫

  1、贫困无财者偷盗起

  「然国中民有贫穷者,不能出物,用给恤之,是为困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便盗他物;因偷盗故,其主捕伺收缚,送诣剎利顶生王,白曰:『天王!此人盗我物,愿天王治。』剎利顶生王问彼人曰:『汝实盗耶?』彼人白曰:『天王!我实偷盗。所以者何?天王!以贫困故,若不盗者,便无以自济。』剎利顶生王卽出财物而给与之,语盗者曰:『汝等还去,后莫复作!』

  2、盗转滋甚,人寿转减,形色转恶

  于是,国中人民闻剎利顶生王若国中人有行盗者,王便出财物而给与之,由斯之故,人作是念:我等亦应盗他财物。

  于是,国人各各竞行盗他财物,是为困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甚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八万岁,子寿四万岁。

  3、王作利刀斩偷盗者头

  比丘!彼人寿四万岁时,有人便行盗他财物,其主捕伺收缚,送诣剎利顶生王,白曰:『天王!此人盗我物,愿天王治。』剎利顶生王问彼人曰:『汝实盗耶?』彼人白曰:『天王!我实偷盗,所以者何?以贫困故,若不盗者,便无以自济。』剎利顶生王闻已,便作是念:若我国中有盗他物,更出财物尽给与者,如是唐74空竭国藏,盗遂滋甚,我今宁可作极利刀,若我国中有偷盗者,便收捕取,坐高标75下,斩截其头。

  4、偷盗者效作利刀劫财物斩物主者头,刀杀转增,人寿转减,形色转恶

  「于是,剎利顶生王后便敕令,作极利刀,若国中有盗他物者,卽敕捕取,坐高标下,斩截其头。国中人民闻剎利顶生王敕作利刀,若国中有盗他物者,卽便捕取,坐高标下,斩截其头,我亦宁可效作76利刀,持行劫物,若从劫物者,捉彼物主而截其头。于是,彼人则于后时效作利刀,持行劫物,捉彼物主,截断其头。是为困77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甚故,刀杀转增;因刀杀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四万岁,子寿二万岁。

  5、偷盗者被捕为免受治罚,妄言、两舌转增,人寿转减,形色转恶

  「比丘!人寿二万岁时,有人盗他财物,其主捕伺收缚,送诣剎利顶生王,白曰:『天王!此人盗我财物,愿天王治!』剎利顶生王问彼人曰:『汝实盗耶?』时,彼盗者便作是念:剎利顶生王若知其实,或缚鞭我,或拋78或摈,或罚钱物,或种种苦治,或贯标上79,或枭80其首,81我宁可以妄言欺诳剎利顶生王耶?念已,白曰:『天王!我不偷盗。』是为困82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甚故,刀杀转增;因刀杀增故,便妄言、两舌转增;因妄言、两舌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二万岁,子寿一万岁。

  6、嫉妒、邪淫转增,人寿转减,形色转恶

  「比丘!人寿万岁时,人民或有德,或无德。若无德者,彼为83有德人起嫉妬意而犯其妻。是为困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甚故,刀杀转增;因刀杀增故,便妄言、两舌转增;因妄言、两舌增故,便嫉妒、邪淫转增;因嫉妒、邪淫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万岁,子寿五千岁。

  7、非法、欲贪、邪法增,人寿转减,形色转恶

  「比丘!人寿五千岁时,三法转增:非法、欲贪、邪法。84因三法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五千岁,子寿二千五百岁。

  8、两舌、麁言、绮语转增,人寿转减,形色转恶

  比丘!人寿二千五百岁时,复三法转增:两舌、麁言、绮语。因三法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二千五百岁,子寿千岁。

  9、邪见转增,人寿转减,形色转恶

  比丘!人寿千岁时,一法转增,邪见是也。因一法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彼寿转减,色转恶已,比丘!父寿千岁,子寿五百岁。

  10、不孝父母乃至不见后世罪,人寿转减,形色转恶

  「比丘!人寿五百岁时,彼人尽寿85不孝父母,不能尊敬沙门、梵志,不行顺事,不作福业,不见后世罪。彼因不孝父母,不能尊敬沙门、梵志,不行顺事,不作福业,不见后世罪故,比丘!父寿五百岁,子寿或二百五十、或二百岁。比丘!今若有长寿,或寿百岁,或不啻86者。」

  11、人寿十岁时,行十恶业道,便为人之所敬重

  佛复告曰:「比丘!未来久远时,人寿十岁。比丘!人寿十岁时,女生五月,卽便出嫁87。比丘!人寿十岁时,有88谷名稗子89,为第一美食;犹如今人粳粮90为上馔。比丘!如是人寿十岁时,有谷名稗子,为第一美食。比丘!人寿十岁时,若今日所有美味:酥油、盐、蜜、甘91蔗、糖92,彼一切尽没。比丘!人寿十岁时,若行十恶业道者,彼便为人所敬重,犹如今日若行十善业道者,彼便为人所敬重。比丘!人寿十岁时亦复如是,若行十恶业道者,彼便为人之所敬重。比丘!人寿十岁时都无有善名,况复有行十善业道?

  12、人寿十岁时,人人展转相向,有贼害心

  「比丘!人寿十岁时,有人名弹罚93,周行94遍往,家家弹罚。比丘!人寿十岁时,母于其子极有害心,子亦于母极有害心。父子、兄弟、姊妹、亲属,展转相向,有贼害心;犹如猎师见彼鹿已,极有害心。比丘!人寿十岁时亦复如是,母于其子极有害心,子亦于母极有害心,父子、兄弟、姊妹、亲属,展转相向,有贼害心。

  13、人寿十岁时,当有七日刀兵劫

  比丘!人寿十岁时,当有七日刀兵劫。彼若捉草,卽化成刀,若捉樵木,亦化成刀。彼以此刀各各相杀,彼于七日刀兵劫,过七日便止。

  六、过七日刀兵劫,有人生惭耻羞愧,共行善法

  (一)、离杀、断杀,共行善法,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尔时,亦有人生惭耻羞愧,厌恶不爱,彼人七日刀兵劫时,便入山野,在隐处藏。过七日已,则从山野于隐处出,更互相见,生慈愍心,极相爱念;犹如慈母,唯有一子,与久离别,从远来还,安隐归家,相见喜欢95,生慈愍心,极相爱念。如是彼人过七日后,则从山野于隐处出,更互相见,生慈愍心,极相爱念。共相见已,便作是语:『诸贤!我今相见,今96得安隐,我等坐生不善法故,今值见此,亲族死尽,我等宁可共行善法。云何当共行善法耶?我等皆是杀生之人,今宁可共离杀、断杀,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十岁人生子寿二十。

  (二)、离不与取、断不与取,共行善法,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比丘!寿二十岁人复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共离杀、断杀,然故共行不与而取,我等宁可离不与取、断不与取,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97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二十岁人生子寿四十98。

  (三)、离邪淫、断邪淫,共行善法,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比丘!寿四十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然故行邪淫,我等宁可离邪淫、断邪淫,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四十岁人生子寿八十。

  (四)、离妄言、断妄言,共行善法,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比丘!寿八十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然故行妄言,我等宁可离妄言、断妄言,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八十岁人生子寿百六十。

  (五)、离两舌、断两舌,共行善法,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比丘!寿百六十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然故行两舌,我等宁可离两舌、断两舌,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百六十岁人生子寿三百二十岁。

  (六)、离麁言、断麁言,共行善法,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比丘!寿三百二十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然故行麁言,我等宁可离麁言、断麁言,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三百二十岁人生子寿六百四十。

  (七)、离绮语、断绮语,共行善法,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比丘!寿六百四十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离麁言、断麁言,然故行绮语,我等宁可离绮语、断绮语,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六百四十岁人生子寿二千五百。

  (八)、离贪嫉、断贪嫉,共行善法,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比丘!寿二千五百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离麁言、断麁言,离绮语、断绮语,然故行贪嫉,我等宁可离贪嫉、断贪嫉,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二千五百岁人生子寿五千。

  (九)、离瞋恚、断瞋恚,共行善法,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比丘!寿五千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离麁言、断麁言,离绮语、断绮语,离贪嫉、断贪嫉,然故行瞋恚,我等宁可离瞋恚、断瞋恚,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五千岁人生子寿一万。

  (十)、离邪见、断邪见,共行善法,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比丘!寿万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离麁言、断麁言,离绮语、断绮语,离贪嫉、断贪嫉,离瞋恚、断瞋恚,然故行邪见,我等宁可离邪见、断邪见,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万岁人生子寿二万。

  (十一)、离三恶不善法、断三恶不善法,共行善法,寿便转增,形色转好

  「比丘!寿二万岁人亦作是念:若求学善者,寿便转增,形色转好,我等应共更增行善。云何当共更增行善?我等已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两舌、断两舌,离麁言、断麁言,离绮语、断绮语,离贪嫉、断贪嫉,离瞋恚、断瞋恚,离邪见、断邪见,然故有非法、欲恶、贪行邪法,我等宁可离此三恶不善法、断三恶不善法,我等应共行是善法!彼便共行如是善法,行善法已,寿便转增,形色转好。彼寿转增,色转好已,比丘!寿二万岁人生子寿四万。

  (十二)、孝顺父母乃至见后世罪,寿便转增,形色转好,人寿八万岁,世极大丰乐

  「比丘!人寿四万岁时孝顺父母,尊重恭敬沙门、梵志,奉行顺事,修习福业,见后世罪。彼因孝顺父母,尊重恭敬沙门、梵志,奉行顺事,修习福业,见后世罪故,比丘!寿四万岁人生子寿八万。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丰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99。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寒热、大小便、欲、饮食100、老,更无余患。101

  七、人寿八万岁时,转轮王出,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螺102,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八、比丘应行自境界,从父所得,寿不转减,形色不恶,未曾失乐,力亦不衰

  比丘!诸剎利顶生王得为人主,整御天下,行自境界,从103父所得。彼因行自境界,从父所得,寿不转减,形色不恶,未曾失乐,力亦不衰。

  比丘!汝等亦应如是,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行自境界,从父所得。诸比丘!汝等因行自境界,从父所得,寿不转减,形色不恶,未曾失乐,力亦不衰。

  (一)、比丘行自境界,从父所得 ─ 四念处

  云何比丘行自境界,从父所得?此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104是谓比丘行自境界,从父所得。

  (二)、比丘寿 ─ 四如意足

  云何比丘寿?此比丘修欲定如意足,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尽,趣向出要;修精进定,修心定,修思惟定如意足,105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尽,趣向出要,是谓比丘寿。106

  (三)、比丘色 ─ 受持学戒

  云何比丘色?此比丘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纎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是谓比丘色。

  (四)、比丘乐 ─ 四禅成就

  云何比丘乐?此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比丘乐。

  (五)、比丘力 ─ 诸漏已尽

  云何比丘力?此比丘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谓比丘力。

  「比丘!我不更见有力不可降伏如魔王力,彼107漏尽比丘则以无上圣慧之力而能降伏!」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19,n.5:「加兰哆园」,《中阿含经.瞿尼师经》卷6,大正1,454c26-27:「迦兰哆园」。

  2 受夏坐:巴利文为‘vassa? vasati’,又译「雨安居、结夏安居」。

  3《杂阿含经》卷18(501经),大正2,132a17-20:「云何为圣默然?复作是念:若有比丘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第二襌具足住,是名圣默然。」

  4「阴盖」应是惛沉睡眠盖。

  《摩诃僧祇律》卷35,大正22,513a20-22:「若有睡眠者应与彼取杖,人不得嫌恨。当作是念:彼今与我除阴盖,益我不少。」

  5【息】:13.安宁;静止。《左传?昭公八年》:“若知君之及此,臣必致死礼以息 楚 。” 杜预 注:“息,宁静也。”《吕氏春秋?适威》:“ 桀 ,天子也,而不得息。” 高诱 注:“息,安也。(《汉语大词典》第7册,p.501)

  6《增壹阿含经》卷10,大正2,593a24-b1:「一时,佛在摩竭国道场树下。尔时,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念: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不可思惟,休息微妙,智者所觉知,能分别义理,习之不厌,卽得欢喜」。

  7《中阿含经》卷55,大正1,771c7-10:「四双人八辈圣士,是谓世尊弟子众,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可呼、可请、可供养、可奉事、可敬重,则为天人良福之田」。

  8【缯彩】:亦作“缯采”。彩色缯帛。 汉  贾谊 《新书?势卑》:“以 汉 而岁致金絮缯彩,是入贡职于蛮夷也。”(《汉语大词典》第9册,p.1022)

  9【锦罽】:1.丝织品和毛织品。《后汉书?东夷传?马韩》:“不贵金宝锦罽,不知骑乘牛马。”《北史?裴佗传》:“皆令佩金玉,被锦罽。”2.指有纹彩的毡毯。(《汉语大词典》第11册,p.1331)

  10【指环】:亦作“指镮”。以金属或宝石制成的小环,约于指上,作为饰物或信物。今称戒指。

  (《汉语大词典》第6册,p.572)

  11【臂钏】:手镯。(《汉语大词典》第6册,p.1398)

  12【璎】:1.似玉的美石。《玉篇?玉部》:“璎,璎琅,石似玉也。”2.即璎珞。

  (《汉语大词典》第4册,p.655)

  13【咽】:1.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应地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汉书?息夫躬传》:“吏就问,云咽已绝,血从鼻耳出。” 颜师古 注:“咽,喉咙。”2.指劲项。(《汉语大词典》第3册,p.327)

  【钳】:1.古刑具。束颈的铁圈。《旧唐书?刑法志》:“又系囚之具,有枷、杻、钳、锁,皆有长短广狭之制。”(《汉语大词典》第11册,p.1225)

  「咽钳」应是今日所称「项链」。

  14 色+(像)【宋】【元】【明】(大正1,519d,n.1)

  【生色】:3.生动鲜明的色彩。4.增添光彩。(《汉语大词典》第7册,p.1486)

  15【仪式】:1.取法。语本《诗?周颂?我将》:“仪式刑 文王 之典,日靖四方。” 朱熹 集传:“仪、式、刑,皆法也。” 3.犹仪态。(《汉语大词典》第1册,p.1699)

  16【合】:〔ㄍㄜˊ〕1.侧门;小门。2.古代官署的门。3.宫中便殿。4.古代宫廷收藏图书的房子。 5.古代所设的宾馆。(《汉语大词典》第12册,p.111)

  17《中阿含经》〈七法品.城喻经第三〉卷1,大正1,423c14-19:「如王边城立守门大将,明略智辩,勇毅奇谋,善则听入,不善则禁,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常行于念,成就正念,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恒忆不忘,是谓圣弟子得念守门大将,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也」。

  《大智度论》卷85,大正25,653c20-21:「念力故,常忆师教,善法来听入,恶法来不听入,如守门人」。

  18 自=息【宋】【元】【明】(大正1,519d,n.2)

  19《中阿含经》〈双品.马邑经第二〉卷48,大正1,726c2-13:「犹去村不远,有好浴池,清泉流盈,翠草被岸,花树四周。或于东方有一人来,饥渴疲极,脱衣岸上,入池快浴,去垢除热,亦除渴乏。如是南方、西方、北方有一人来,饥渴疲极,脱衣岸上,入池快浴,去垢除热,亦除渴乏。如是,剎利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内行止,令得内止。内止者,我说沙门,说梵志,说圣,说净浴。如是梵志、居士、工师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内行止,令得内止。内止者,我说沙,说梵志,说圣,说净浴」。

  2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21,n.5:苏合:香名,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

  21【鸡舌香】:即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初学记》卷一一引 汉  应劭 《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亦省作“ 鸡香 ”、“ 鸡舌 ”。(《汉语大词典》第11册,p.859)

  《翻译名义集》卷3,大正54,1105a15-17:「鸡舌,五马洲出。《南洲异物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笺。外国胡人,说众香共是一木,华为鸡舌香」。

  2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23,n.1:都梁:香草名,泽兰之别名。俗谓兰为都梁。

  《一切经音义》卷52,大正54,651c6:「都梁(案盛弘荆州记云:香兰也,都梁县名有小山,山上悉生兰,俗谓兰为都梁,即以县名也)」。

  23《达摩多罗禅经》卷2,大正15,322b5-13:「佛说戒为花鬘、涂香,庄严众具。香风一方来是世界香,诸方来是戒德香。…。修行已观净戒,欲破诸入山者,当修二法,所谓止观。」

  24 初=刍【宋】【元】【明】(大正1,519d,n.4)

  25 初摩衣:对应之巴利文为‘khomasukhumāni’,中文译为「精细的亚麻衣」。

  《CDB》,p.955:「fine linen」。

  26 逻=罗【宋】【元】(大正1,519d,n.5)

  《翻梵语》卷10,大正54,1051b10:「加陵伽波和罗(译曰加陵伽者,国名;波和罗者,衣)」。

  27《大方广十轮经》卷2,大正13,688a26-28:「如是等如来之子,于贤劫中最为上首。以禅定智水而自洗浴,着惭愧衣」。

  《杂阿含经》卷22(587经),大正2,156a20:「惭愧为长縻」。

  【縻】:1.牛缰绳。2.泛指绳索。(《汉语大词典》第9册,p.1007)

  28《普曜经》卷8,大正3,535b19:「四禅为床座,意定无愦乱」。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42,大正28,314a16-21:「佛经说:『四禅是床座』。问曰:何故佛说四禅是床座?答曰:以是高摄故,高者高于欲界,摄者摄诸善法。复次为诸圣人疲厌生死道示其座处故,如道行疲厌坐于床座则得休息。如是诸圣疲厌生死道,坐于四禅床座,则得休息」。

  29《杂阿含经》卷50(1333经),大正1,368a23-26:「如以尘头染,是着极难遣;莫令染乐着,欲心所浊乱。如释君驰象,奋迅去尘秽;比丘于自身,正念除尘垢」。

  30《中阿含经》〈梵志品.婆罗婆堂经第三〉卷39,大正1,674b17-19:「若有众生生晃昱天(ābhassara ),彼于其中妙色意生,一切支节诸根具足,以喜为食,自身光明,升于虚空,净色久住」。

  《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15b11-12:「摩诃衍经中说:有佛以喜为食不食揣食」。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30,大正29,509c19-24:「如色界中,虽有微妙色声触境,而不引生增上贪故,不名妙欲。如是虽有最胜微妙能摄益触,而毕竟无分段吞啖,故非段食。虽非段食摄,而非无食义,如喜虽非四食中摄,而《经》说为食,以有食义故。如《契经》言:我食喜食,由喜食久住,如极光净天」。

  3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23,n.5:木奈饮(amba-pāna)(巴),檬果饮物。瞻波饮(jambu-pāna)(巴),阎浮汁,阎浮果浆。甘蔗饮(ucchu-pāna)(巴),甘蔗汁。蒲桃饮(muddikā-pāna)(巴),葡萄汁、蒲桃果浆。末蹉提饮(majja-pāna)(巴),饮酒。

  32《央掘魔罗经》卷3,大正2,537a7-8:「无量众生迷惑四倒,饮以法味故,生离慢梵身」。

  《僧伽罗剎所集经》卷3,大正4,138a23-26:「世尊亦无生,饶益天人众;如食甘露味,终无饥渴患。今日十种力,生时世称叹;当饮深法味,已至解脱界」。

  33 [婆师华鬘]:巴利文Vassikamāla.

  34 [阿提牟哆华鬘] :巴利文Atimuttakamālā.

  35《长阿含经》卷21,大正1,137b19-21:「有人得第二禅者,卽踊身上升于虚空中,住圣人道、天道、梵道,高声唱言:『诸贤!当知无觉、无观第二禅乐!第二禅乐!』」。

  《杂阿含经》卷29(807经),大正2,207a28-b4:「佛告诸比丘:「若有正说圣住(Ariyavihāra.),天住,梵住(Brahmavihāra.),学住,无学住,如来住(Tathāgatavihāra.),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念,此则正说。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现法乐住」。

  36《杂阿含经》卷34(965经),大正2,248a3-12:「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繞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处。如是世尊虽不用心觉悟,众生一切世间从此道出及以少分,然知众生正尽苦、究竟苦边者,一切皆悉从此道出」;《别译杂阿含经》卷11,大正2,447c4-12。

  37《中阿含经》〈长寿王品.说处经〉卷21,大正1,563a10-17:「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正断。比丘者,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起欲求方便行,精 *勤举心断;未生善法为生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已生善法为住故、不忘故、不退故、转增多故、广布故、满具足故,起欲求方便行,精勤举心断」。

  38《中阿含经》〈七法品.城喻经〉卷1,大正1,423c3-8:「如王边城集四种军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是谓圣弟子得精进军力,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也」。

  39【舆】:亦作“ 轝”。1.车箱。《论语?卫灵公》:“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2.车。(《汉语大词典》第9册,p.1038)

  40 四如意足(cattaro-iddhipādā)(巴),又作四神足,系三十七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为四种禅定,即欲定、精进定、心定、观定(chanda-samādhi, viriya-samādhi, citta-samādhi, vīma?sa-samādhi)(巴)。

  《中阿含经》〈长寿王品.说处经〉卷21,大正1,563a20-24:「阿难!我本为汝说四如意足。比丘者,成就欲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于无欲、依离、依灭,愿至非品。如是精进定、心定,成就观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于无欲、依离、依灭,愿至非品。」;另参阅《杂阿含经》卷7(179经),大正2,47a16-17:「如修欲定,如是精进定、意定、思惟定亦如是」。

  41【掆】:同“ 扛”。举;抬(《汉语大字典》第3册,p.1897)

  42《佛说太子刷护经》卷1,大正12,154c6-8:「菩萨好憙布施,常持车、马、驴、骡、象、骆驼、履屣及水船,与诸佛比丘僧及与人民,用是故得飞行四神足。」;《佛说布施经》卷1,大正16,:812c28-29;

  《十住毗婆沙论》卷6,大正26,:50a14-15「须乘与乘则得随意乐报,成就四如意足」。

  43《杂阿含经》卷21(566经),大正2,149b8-18:「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青者,谓戒也。白覆,谓解脱也。一辐者,身念也。转者,转出也。车者,止观也。离结者,有三种结,谓贪、恚、痴。彼阿罗汉诸漏已尽,已灭、已知,已断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未来世成不起法」。

  《瑜伽师地论》卷99,大正30,874c15-16:「天上诸天人中诸人,所有止观胜妙车轮,随有所阙其车不转」。

  44《杂阿含经》卷4(98经),大正2,27a28:「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

  《杂阿含经》卷28(769经),大正2,201a4:「正念善护持,以为善御者」。

  45《杂阿含经》卷3(71经),大正2,18c26-27:「云何建圣法幢?谓我慢尽。」;《杂阿含经》卷15(387经),105a10-11:「云何建立圣幢?谓我慢已断、已知,是名建立圣幢。」;《父子合集经》卷14,大正11,958a24-25:「建高胜法幢,摧坚固我慢;无量勇健力,示众生正道」;《瑜伽论记》卷8,大正42,482a24-b3:「摧灭高幢者。基云:言摧我慢。...」。

  4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23,大正27,644a16-b8:如世尊说:「邬波索迦有五学处,谓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问:何故此五名为学处(?ik?āpada)?是近事者所应学故。有说:「此应名为『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如尊者阿奴律陀告诸苾刍:『我依戒、住戒,戒为梯橙,已能升陟无上慧殿,汝等应学,勿生放逸。』; 《增一阿含经》卷7〈火灭品第十六〉,大正2,581a。

  47【宗正】:1.官名。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汉语大词典》第3册,p.1347)

  48《佛祖历代通载》卷2,大正49,494a19-22:「周公定君臣礼乐成王褒之。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九卿(一、太常主音乐。二、光禄主酒馔。三、大理主刑律。四、宗正主皇亲。五、太府主库藏。六、司农主种植。七、鸿胪主蕃客。八、太仆主车马。九、卫尉主敷设)」。

  49《中阿含经》卷21,大正1,563b27-c11:「阿难!我本为汝说四圣种。比丘、比丘尼者,得麁素衣而知止足,非为衣故求满其意。若未得衣,不忧悒,不啼泣,不捶胸,不痴惑;若得衣者,不染不着,不欲不贪,不触不计,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衣。如此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谓比丘、比丘尼正住旧圣种。如是食、住处,欲断乐断,欲修乐修,彼因欲断乐断、欲修乐修故,不自贵、不贱他。如此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谓比丘、比丘尼正住旧圣种。阿难!此四圣种,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四圣种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50【罗縠】:一种疏细的丝织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饰以罗縠,教以容步。”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罗縠,似罗而疏、似纱而密者也。” (《汉语大词典》第8册,p.1047)

  51《中阿含经》卷55,大正1,771a24-772b12:「彼往此圣八支斋已,于上当复修习五法。云何为五?

  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如来...。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譬若如人,头有垢腻,因膏泽、暖汤、人力、洗沐故,彼便得净...。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于法...。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犹人身有垢腻不净,因麸、澡豆、暖汤、人力极洗浴故,身便得净...。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于众...。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犹如人衣有垢腻不净,因灰、皂荚、澡豆、汤水、人力浣故,彼便得净...。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自戒...。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犹若如镜生垢不明,因石磨锃莹、由人力治,便得明净...。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诸天...。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犹如上色金生垢不净,因火排、钻椎、赤土、人力磨拭莹治,便得明净...。」。

  5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82:「有三种福业事。一、施性福业事,谓以诸饮食、衣服、香花,广说乃至及医药等,奉施沙门婆罗门等;二、戒性福业事,谓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酒等;三、修性福业事,谓慈俱行心,无怨、无对、无恼、无害,广说如前,悲、喜、舍、俱行心广说亦尔。」(大正27,424b20~26)

  53 参看Sa?graha《摄大乘论》,p.137〔按鸠摩罗什译语:「言圣住者,谓空住、无愿住、无相住、灭尽定住;言天住者,谓诸静虑、诸无色住;言梵住者,谓慈住、悲住、喜住、舍住。」《瑜伽师地论》卷34(大正30,477a20~23)〕

  〔郭忠生老师译按《谛观》第67期(p.99):《摄大乘论》说佛陀是「最清净觉」,此义指佛陀有21种功德,其第3种是「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而其意义是:「此即开示住于佛住,谓不作功用于诸佛事。有情等中能无间断,随其所应,恒正安住圣天梵住。非如声闻要作功用,方能成办利有情事。非如外道,虽有所住,而非殊胜。天住即是四种静虑、梵住即是悲等无量、圣住即是空无相等。」见《摄大乘论释》卷5,大正31,409c27~410a4。〕

  54《杂阿含经》卷29(807经),大正2,207a28-b4:「佛告诸比丘:「若有正说圣住(Ariyavihāra),天住,梵住(Brahmavihāra),学住,无学住,如来住(Tathāgatavihāra),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念,此则正说。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现法乐住」。

  55《大智度论》大正25,75c18~76a3提到前面四种住。

  56【堑】:〔ㄑㄧㄢˋ〕1.沟壕。2.比喻挫折,困难。(《汉语大辞典》第2卷,p.1187)

  57《瑜伽论记》卷2 (大正42,348a2~6):「伊师迦者:西方二释:一、近王舍城有伊师迦山,大而且固,譬我高大常住坚固。或复有草名伊师迦其性贞实曾无衰落,譬我常恒。按《涅槃经》云:七法不可毁害,如伊师迦草。」;《瑜伽师地论》卷6 (大正42,307c5~9):「如伊师迦:谓计前际说一切常者,说一分常者,及计后际说有相者、说无相者、说非想非非想者,复有计诸极微是常住者,作如是计。」

  5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29,n.1:摩兜丽剎利:地名。巴利本作 Magadhesu Mātulāya?,南传大藏经译作「摩揭陀国摩偷罗」。

  5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29,n.2:「当自然法灯,自归己法,莫然余灯,莫归余法」,巴利本作 Atta-dīpāviharatha atta-sara?ā ana??a-sara?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ā ana??a-sara?ā.(应当以自己为洲,自己为归依处,不以其他为归依处;法为洲,法为归依处,不以其他为归依处而住。)

  《杂阿含经》卷24(638经)作:「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另参考《杂阿含经》卷24(652经)。

  60《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卷6,大正1,39a23-b3:「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比丘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于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自炽燃,炽燃于法,不他炽燃;自归依,归依于法,不他归依」。

  61 坚念~Da?hanemi.(大正1,520d,n.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29,n.3:坚念(Dalhanemi)(巴),王名。于《长阿含经》第六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1,39b)作「坚固念」。

  62 即典轮者。参阅《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卷6,大正1,39b24-25:「彼金轮宝忽然不现,其典轮者往白王言」。

  6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29,n.3:「剎利顶生王」,巴利本作 rājā khattiyo muddhāvasitto(剎利族灌顶王),即出身剎利族,而经灌顶仪式就任王位者。

  64《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卷6,大正1,39c5-9:「王告子曰:『当依于法,立法具法,恭敬尊重,观察于法,以法为首,守护正法。又当以法诲诸婇女,又当以法护视教诫诸王子、大臣、群寮、百官及诸人民、沙门、婆罗门,下至禽兽,皆当护视』」。

  《LDB》,p.396-397:「Yourself depending on the honouring it, revering it, cherishing it, doing homage to it and venerating it, having the Dhamma as your badge and banner, acknowledging the Dhamma as your master, you should establish guard, ward and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Dhamma for your own household, your troops, your nobles and vassals, for Brahmins and householders, town and country folk, ascetics and Brahmins, for beasts and birds.」

  6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31,n.2:氍氀:毛织物、毛席。

  66《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并无这一段内容。巴利本亦无这一段内容。

  67 受=授【宋】【元】(大正1,521d,n.1)

  68《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卷6,大正1,39c21:「施行何法长夜受乐?」

  69《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卷6,大正1,39 c23-24:「国有孤老当拯给之,贫穷困劣,有来取者,慎勿违逆」。

  70〔自〕-【宋】【元】【明】(大正1,521d,n.3)

  71《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卷6,大正1,40b10-16:「时,王出家过七日已,其金轮宝忽然不现,典金轮者往白王言:『大王!当知今者轮宝忽然不现。』时王闻已,不以为忧,亦复不往问父王意。时,彼父王忽然命终。自此以前,六转轮王皆展转相承,以正法治;唯此一王自用治国,不承旧法,其政不平,天下怨诉,国土损减,人民雕落」。

  72【案行】:巡视。《汉书?盖宽饶传》:“ 宽饶 初拜为司马……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汉语大词典》第4册,p.1008)

  73 就:1.趋;趋向。(《汉语大词典》第2册,p.1575)

  74【唐】:1.本义为大言,引申为大,广大;浩荡。2.空;虚。3.引申为徒然,白白地。4.亡失;丢失。

  (《汉语大词典》第3册,p.366)

  75【高标】:1.高枝,高树。2.泛指高耸特立之物。3.高耸,矗立。(《汉语大词典》第12册,p.927)

  76【效作】:仿作。 三国  魏  曹操 《内诫令》:“前于 江陵 得杂彩丝履,以与家,约当着尽此履,不得效作也。”(《汉语大词典》第5册,p.439)

  77 困=因【宋】【元】(大正1,522d,n.1)

  78 拋=挽【宋】【元】【明】(大正1,522d,n.2)

  79《四分律》卷43,大正22,882b1-2:「生贯着尖标头」。

  80【枭】:5.斩首悬以示众。(《汉语大词典》第4册,p.1051)

  81《中阿含经》卷12,大正1,504b25-c5:「王人捉犯罪人,种种拷治,截手截足,或截手足,截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脔脔割,拔须、拔发,或拔须发,或着槛中衣裹火烧,或以沙壅草缠火烧,或内铁驴腹中,或着铁猪口中,或置铁虎口中烧,或安铜釜中,或着铁釜中煮,或断断截,或利叉刺,或以钩钩,或卧铁床以沸油浇,或坐铁臼以铁杵捣,或以龙蛇蜇,或以鞭鞭,或以杖挝,或以棒打,或生贯高标上,或枭其首」;《中阿含经》卷53,大正1,759b12-20。

  82 困=因【宋】【元】【明】(大正1,522d,n.3)

  83【为】:3.介词。对;向。《史记?张丞相列传》:“ 邓通 既至,为 文帝 泣曰:‘丞相几杀臣。’” 4.介词。因为;由于。表示原因。(《汉语大词典》第6册,p.1105)

  84《长阿含经》卷6,大正1,41a8-9:「众生复有三恶行起。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贪,三者、邪见」;《LDB》,p.401:「Three things increased:incest , excessive greed and deviant practice.」。

  85〔寿〕-【宋】【元】【明】(大正1,523d,n.1)

  86【不啻】:1.不仅;何止。2.无异于,如同。3.只有,不过。 4.不如,比不上。

  (《汉语大词典》第1册,p.394)

  8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39,n.2:「女生五月,即便出嫁」,巴利本作 Pa?ca-vassikā kumārikā alam-pateyyā bhavissanti.(五岁童女即成为适合于结婚。)

  88(无)+有【宋】*【元】*【明】*(大正1,523d,n.2)

  89【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稻,叶鞘无毛。实如黍米,可食,或作饲料。杂生稻田中,有害稻子生长。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汉语大词典》第8册,p.100)

  90【粳】:稻的一种,其米粒不粘。《玉篇.米部》:「粳,不黏稻」。(《汉语大字典》第5册,p.3148)

  【粮】:同「粮」。《玉篇.米部》:「粮,谷也。粮,同粮」。(《汉语大字典》第5册,p.3150)

  91 甘=苷【宋】【元】【明】(大正1,523d,n.3)

  92 糖=粳【元】【明】(大正1,523d,n.4)

  93「弹罚」可能是对于人之害心的形容。

  【弹】: 13.引申为讥讪、指摘。(《汉语大词典》第4册,p.151)

  【罚】:5.讨伐。(《汉语大词典》第8册,p.1038)

  94【周行】1.巡行;绕行。(《汉语大词典》第3册,p.293)

  95 喜欢=欢喜【宋】【元】【明】(大正1,523d,n.5)

  96 今=令【宋】【元】【明】(大正1,523d,n.6)

  97 便=更【宋】【元】【明】(大正1,523d,n.7)

  98 十+(岁)【宋】【元】【明】(大正1,523d,n.8)

  99 形容距离。

  100 不=饮【宋】【元】【明】(大正1,524d,n.3)。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

  「饮食」,《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1,41c)作「饕餮」。

  101《中阿含经》说到五种病,他处如《中阿含经》卷13,大正1,509c13-14。

  也有说到三种病,如《古来世时经》卷1,大正1,830a14-16:「世人当长命寿八万岁。此阎浮提人民炽盛五谷丰贱,人聚落居鸡鸣相闻,女人五百岁乃行嫁耳,都有三病:老、病、大小便」。《LDB》,p.403:「And such people will know only three kinds of disease:greed, fasting, and old age.」。

  更有说到九种病,如《长阿含经》卷6,大正1,41c22-25:「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

  10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45,n.3:螺(Sa?kha)(巴),王名。于《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1,42a)中称作「儴佉」。

  103 从=彼【明】(大正1,524d,n.4)

  10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47,n.1: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谓「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如觉,观内心如心,观内法如法」,而「身、觉、心、法」四者即四念处。

  10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545,n.2:以上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chanda-samādhi, viriya-samādhi, citta-samādhi, vīma?sā-samādhi)(巴),即四如意足。

  106《LDB》,p.405:「By frequently practicing these four roads to power he can, if he wishes, live for a full century, or the remaining part of a century.」。

  107 彼=故【宋】【元】【明】(大正1,524d,n.6)

  《中阿含经》卷15

  69-70经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