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皈依自性师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0日
来源:   作者:梁乃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皈依自性师

   韩愈的《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事实上传道、授业、解惑全是事情,不是人,所以师是「事」,师不是「人」。我们中国,习惯将属于事的师与一个人结成一体,成为大师或名师,师所指的是「人」,已经不是「事」,于是这个成为师的人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两个阶级,他们是不平等的,对佛法而言是不对的,因为佛法是要追求平等的。把师固定在某一个人身上,对为师者是不利的,他没有学习新东西的机会了,即使他想要跟人家学,人家会说「你是师啊!怎么可以向我学呢?我们是生啊!」这样对他既不真实也不公平。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师应该尊重,道更应该重视,可是我们不应该把师和人连接固定起来,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以戒为师」、「以法为师」、「以慈悲喜舍为师」、「以真善美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事实上我们在学习的过程里面,有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行走,一起工作,一起玩,一起生活,中间就有你的师,所以这个时候,师不固定在哪一个人身上,而是就某一件事情而言的,比如说我有一个地方不懂,旁边有个人懂,他可以教我,教我这件事是我的师,而不是这个人是我的师。

  常言「官大学问大」,又好比拿了国外博士,你就要什么都懂了,人家就期望你什么都懂,你被逼得装成什么都懂,事实上你是不懂的,况且这样做不仅是不真实,同时也造成了阶级,又着了我相,一无是处,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个错误的观念打破,我们的师不要跟人连在一起,而是跟事连在一起,是就某一件事而言的。

  弘一法师讲「以戒为师」,当然也可以「以法为师」、「以慈悲喜舍为师」、「以真善美为师」,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就要有智慧一点,来判断哪一个是真善美?哪一个是慈悲喜舍?哪一个是正法?哪一个是戒?你要自己判断!你不能偷懒!如果说某人是师,他说的才算,什么都听他的,其实是偷懒,就好像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只看商标,只看招牌,只看有没有正字标记,不管里面包的是什么东西,这都是偷懒!我们有这个偷懒的习性,不用智慧,所以把这个错误打掉的时候,也就是不着相,要自己有智慧有判断。

  师并不是固定在人身上,而是在某一件事、某一种行为、某一种理念、某一种正知正见的上面,以正知正见,慈悲喜舍为师,这样才会把我们的无师智培养出来。我提倡:皈依就是皈依自性,皈依自性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也把四皈依「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解说为「皈依自性师、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僧」。这样子的皈依,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