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3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3

   《中阿含经》卷13

  (大正1,506b?511c)

  (六五)〈王相应品.乌鸟喻经1第一2〉

  (有七经第二日诵名小土城有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经)3

  ※举经颂

  乌鸟喻?说本    天抖林?善见

  三十喻?转轮    蜱4肆5最在后

  经65【乌鸟喻经】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八、《乌鸟喻经》:说比丘莫如獭、究暮、鹫、食吐鸟、豺、乌,当如猩狸。」(卍续藏X74,956b9-10 // Z 2B:2,435d9-10 // R129,870b9-10)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457,n.5) 6

  本经叙说佛以一梵志与獭兽、乌鸟等问答为喻,劝比丘当护身、口、意之清净,

  住无事中,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

  一、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7兰哆园。

  二、正宗分

  (一)梵志初为观珠宝之光耀,后宁可至彼林间,所遇獭兽及乌鸟等问答之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转轮王欲试珠宝时,便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集四种军已,于夜暗中竖立高幢,安珠置上,出至园观;珠之光耀8,照四种军,明之所及,方半由延9。

  ◎彼时,有一梵志而作是念:我宁可往见转轮王及四种军,观琉璃珠。

  ◎尔时,梵志复作是念:且置见转轮王及四种军、观琉璃珠,我宁可往至彼林间。

  1、梵志于彼林间首遇獭兽

  于是,梵志便往诣林,到已入中,至一树下。坐已未久,有一獭兽10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獭兽!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此池本时清泉盈溢,饶藕多华,鱼龟满中,我昔所依,而今枯槁11。

  梵志当知:我欲舍去,入彼大河,我今欲去,唯畏于人。』

  时,彼獭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2、究暮鸟喻

  复有究暮鸟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12,究暮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此池本时清泉(506c)盈溢,饶藕多华,鱼龟满中,我昔所依,而今枯槁。

  梵志当知:我欲舍去,依彼死牛聚处栖宿13,或依死驴,或依死人聚处栖宿,我今欲去,唯畏于人。』

  彼究暮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3、鹫鸟喻

  复有鹫鸟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鹫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我从大墓复至大墓杀害而来,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于人。』

  时,彼鹫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4、食吐鸟喻

  复有食吐鸟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食吐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汝见向者鹫鸟去耶?我食彼吐,我今欲去,唯畏于人。』

  彼食吐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5、犲兽喻

  复有犲14兽15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犲*兽!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我从深亿16至深亿,从榛莽17至榛莽,从僻静至僻静处来,我今欲食死象肉18,死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于人。』

  时,彼犲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6、乌鸟喻

  复有乌鸟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乌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汝强额痴狂,何为问我: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彼时,乌鸟面诃梵志已,便舍而去,梵志故坐。

  7、狌狌喻

  复有狌狌19兽来,梵志见已而问之曰:『善来,狌狌兽!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我从园至园,从观至观,从林至林,饮清泉水,食20好果来,我今欲去,不畏于人。』

  彼狌狌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

  (二)佛告诸比丘为喻解义

  1、总说

  佛告诸(507a)比丘:「吾说此喻,欲令解义,汝等当知此说有义。

  2、别释

  (1)佛解獭兽喻

  时,彼獭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

  A、说法

  若有比丘依村邑21行,比丘平旦22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护于身,不守诸根,不立正念,而彼说法,或佛所说,或声闻所说,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

  彼得利已,染着触猗23,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

  B、莫行如獭

  犹如梵志见獭兽已,而问之曰:『善来,獭兽!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此池本时清泉盈溢,饶藕多华,鱼龟满中,我昔所依,而今枯槁。

  梵志当知:我欲舍去,入彼大河,我今欲去,唯畏于人。』

  吾说比丘亦复如是,入恶不善秽污法中,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以比丘莫行如獭,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着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2)佛解究暮鸟喻

  A、入他家教化说法

  彼究暮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

  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护于身,不守诸根,不立正念,彼入他家教化说法,或佛所说,或声闻所说,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着触猗,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24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

  B、莫行如究暮

  犹如(507b)梵志见究暮已,而问之曰:『善来,究暮!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此池本时清泉盈溢,饶藕多华,鱼龟满中,我昔所依,而今枯槁。

  梵志当知:我今欲去,依彼死牛聚处栖宿,或依死驴,或依死人聚处栖宿,我今欲去,唯畏于人。』

  吾说比丘亦复如是,依恶不善秽污之法,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以比丘莫行如究暮,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着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3)佛解鹫鸟喻

  A、入他家教化说法

  时,彼鹫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护于身,不守诸根,不立正念,彼入他25家教化说法,或佛所说,或声闻所说,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着触猗,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

  B、莫行如鹫鸟

  犹如梵志见鹫鸟已,而问之曰:『善来,鹫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我从大墓复至大墓杀害而来,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于人。』吾说比丘亦复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鹫鸟,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着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507c)如是!

  (4)佛解食吐鸟喻

  A、入比丘尼房教化

  彼食吐鸟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护于身,不守诸根,不立正念,彼入比丘尼房教化说法,或佛所说,或声闻所说,彼比丘尼入若干家说好说恶,受信施物持与比丘,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着触猗,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

  B、莫行如食吐鸟

  犹如梵志见食吐鸟已,而问之曰:『善来,食吐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汝见向者鹫鸟去耶?我食彼吐,我今欲去,唯畏于人。』

  吾说比丘亦复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食吐鸟,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着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5)佛解犲兽喻

  A、依贫村住

  时,彼犲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

  若有比丘依贫村住,彼若知村邑及城郭中多有智慧精进梵行者,卽便避去;若知村邑及城郭中无有智慧精进梵行者,而来住中,或九月,或十月。诸比丘见已,便问:『贤者!何处游行?』

  彼卽答曰:『诸贤!我依某处贫村邑行。』

  诸比丘闻已卽作是念:此贤者难行而行。所以者何?此贤者乃能依某贫村邑行。诸比丘等便共恭敬礼事供养,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着触猗,不见(508a)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

  B、莫行如犲

  犹如梵志见犲兽已,而问之曰︰『善来,犲兽!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我从深亿至深亿,从榛莽至榛莽,从僻静至僻静处来,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于人。』

  吾说比丘亦复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犲,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着粪扫衣,常行乞食26。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6)佛解乌鸟喻

  A、依贫无事处而受夏坐

  彼时,乌鸟面诃梵志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

  若有比丘依贫无事处而受夏坐,彼若知村邑及城郭中多有智慧精进梵行者,卽便避去;若知村邑及城郭中无有智慧精进梵行者,而来住中二月、三月。

  诸比丘见已,问曰:『贤者!何处夏坐?』

  答曰:『诸贤!我今依某贫无事处而受夏坐,我不如彼诸愚痴辈,作床成就27,具足五事28而住于中,中前中后、中后中前,口随其味,味随其口,求而求,索而索。』

  时,诸比丘闻已,卽作是念:此贤者难行而行。

  所以者何?此贤者乃能依某贫无事处而受夏坐。诸比丘等便共恭敬礼事供养,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

  彼得利已,染着触猗,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

  B、莫行如乌

  犹如梵志见乌鸟已,而问之曰:『善(508b)来,乌鸟!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汝强额痴狂,何为问我: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吾说比丘亦复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乌,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着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7)佛解狌狌喻

  A、善护身根,立正念、正智乃至漏尽解脱

  彼狌狌兽与此梵志共论是已,便舍而去。吾说此喻有何义耶?

  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于身,守摄诸根,立于正念。彼从村邑乞食已竟,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擅29着于肩上,或至无事处,或至树下,或至空屋中,敷尼师*檀,结跏30趺坐。正身正愿,反31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

  ◎如是瞋恚、睡眠、调32悔,断疑度惑,于善法中无有犹豫,彼于

  疑惑净除其心。彼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彼便知

  此苦如真,知此苦集33,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灭,

  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已,则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

  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B、我今欲去,不畏于人

  犹如梵志见狌狌已,而问之曰:『善来,狌狌!汝从何来?为欲何去?』

  答曰:『梵志!我从园至园,从观(508c)至观,从林至林,饮清泉水,啖好果来,我今欲去,不畏于人。』吾说比丘亦复如是。

  (三)结

  「是以比丘莫行如獭,莫行如究暮,莫行如鹫,莫行如食吐鸟,莫行如犲,莫行如乌,当行如狌狌。所以者何?世中无着真人如狌狌兽。」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乌鸟喻经》第一竟34 (三千一百七十八字)35

  (六六)〈王相应品.说本经第二36〉(第二小土城诵)37

  经66【说本经】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九、《说本经》:阿那律说过去因,佛更为说未来弥勒佛事。」(卍续藏X74,956b10-11 // Z 2B:2,435d10-11 // R129,870b10-11)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467,n.9)

  本经叙说尊者阿那律陀言宿世于波罗抖国饥馑之时,曾布施辟支佛一钵食,因而得受大福报。佛陀知后为说未来有转轮王名螺之出世,众中有尊者名阿夷哆者,即谓自己可得成为转轮王,佛诃责之。

  又说未来有弥勒如来之出世,弥勒尊者即谓自己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佛嘉许之,并令阿难取金缕织成之衣予之。

  其时,魔王欲娆乱佛及诸弟子,未能得逞。38

  一、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波罗抖,在仙人住处鹿野园中。

  二、正宗分

  (一)世尊为大众宣说未来事法之因由→比丘集聚讲堂,为法论议

  时,诸比丘于中食后,以小因缘集坐讲堂,共论此事:「云何,诸贤!居士在家何者为胜?为比丘等持戒妙法,成就威仪,入家受食耶?为朝朝益利39百千万倍乎?」

  或有比丘作是说者:「诸贤!何用*益利百千万倍,唯此至要,若有比丘持戒妙法,成就威仪,入家受食,非为朝朝益利百千万倍。」

  (二)尊者阿那律陀于众中说法

  是时,尊者阿那律陀40亦在众中,于是,尊者阿那律陀告诸比丘:「诸贤!何用益利百千

  万倍?设复过是,唯此至要,若有比丘持戒妙法,成就威仪,入家受食,非为朝朝益利

  百千万倍。

  1、辟支佛托净钵

  所以者何?

  我忆昔时在此波罗抖国为贫穷人,唯仰捃拾41客担生活42。是时,此波罗抖国灾旱、早

  霜43、虫蝗44,五谷不熟45,人民荒俭,乞求难得。

  是时,有一辟支佛,名曰无患46,依此波罗抖住。于是,无患辟支佛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波罗抖而行乞食。

  我于尔时为捃拾故,早出波罗抖。

  诸贤!我登出(509a)时,逢47见无患辟支佛入彼。时,无患辟支佛持净钵48入,如本净钵出。

  2、辟支佛持净钵,随贫穷者回家

  诸贤!我时捃还入波罗抖,复见无患辟支佛出。彼见我已,便作是念:我旦入时,见此人出;我今还出,复见此人入,此人或能未得食也,我今宁可随此人去。

  时,辟支佛便追寻我,如影随形。

  诸贤!我持捃还到家,舍担而回顾视,便见无患辟支佛来追寻我后,如影随形。

  3、辟支佛接受贫穷者供养

  我见彼已,便作是念:我旦出时,见此仙人入城乞食,今此仙人或未得食,我宁可自阙49己食,分与此仙人。作是念已,卽持食分与辟支佛,白曰:『仙人!当知此食是我己分,为慈愍故,愿哀受之!』

  时,辟支佛卽答我曰:『居士!当知今年灾旱、早霜、虫*蝗,五谷不熟,人民荒俭,乞求难得,汝可减半着我钵中,汝自食半,俱得存命,如是者好。』

  我复白曰:『仙人!当知我在居家自有釜50灶51、有樵薪、有谷米,饮食早晚亦无时节,仙人!当为慈愍我故,尽受此食!』

  时,辟支佛为慈愍故,便尽受之。

  4、尊者阿那律陀为众比丘说一钵食之福德及大果报

  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七反生天,得为天王;七反生人,复为人王。

  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得生如此释种族中,大富丰饶,多诸畜牧、封52户、食邑53,资财无量,珍宝具足。

  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弃舍百千姟54金钱王,出家学道,况复其余种种杂物。

  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为王、王臣、梵志、居士、一切人民所见识待,及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见敬重。

  诸贤!我因施彼一钵食福,常为人所请求,令受饮食、衣被(509b)、氍氀55、毾56譀57、床褥、綩綖、病瘦汤药、诸生活具,非不请求。若我尔时知彼沙门是无着真人者,所获福报当复转倍,受大果报,极妙功德,明所彻照,极广甚大。

  5、尊者阿那律陀说颂

  于是,尊者阿那律陀无着真人逮正解脱,说此颂曰:

  我忆昔贫穷,唯仰捃拾活;阙己供沙门,无患最上德。

  因此生释种,名曰阿那律;善解能歌舞,作乐常欢喜。

  我得见世尊,正觉如甘露;见已生信乐,弃舍家学道。

  我得识宿命,知本之所生;生三十三天,七反住58于彼。

  此七彼亦七,世受生十四;人间及天上,初不堕恶处。

  我今知死生,众生往来处;知他心是非,贤圣五娱乐。

  得五支59禅定60,常息心静默;已得静正住,便逮净天眼。

  所为今学道,远离弃舍家;我今获此义,得入佛境界。

  我不乐于死,亦不愿于生;随时任所适,建立正念智。

  随耶离61竹林,我命在彼尽;当在竹林下,无余般涅槃62。

  (三)世尊告诸比丘未来有弥勒如来出世,人寿八万岁

  尔时,世尊在于燕坐,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共论此事。

  世尊闻已,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至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问诸比丘:「汝等今日以(509c)何事故集坐讲堂?」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今日以尊者阿那律陀因过去事而说法故集坐讲堂。」

  1、世尊为大众说未来事法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今日欲从佛闻因未来事而说法耶?」

  诸比丘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因未来事而说法者,

  诸比丘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时,诸比丘受教

  而听。

  2、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

  (1)女年五百乃当出嫁及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病更无余患

  世尊告曰:「诸比丘!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

  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

  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

  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63、老、更无余患64。

  (2)有转轮王出世

  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螺65,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

  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66,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

  居士宝、主兵臣宝,是67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彼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彼当竖之。既竖之后,下便布施

  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

  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68、给使69、明灯。

  彼施此已,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族姓子所为,

  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

  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3、尊者阿夷哆于众中自说,未来可成为转轮圣王

  尔时,尊者(510a)阿夷哆70在众中坐,于是,尊者阿夷哆卽从座71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我当有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我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我当竖之。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花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

  我施此已,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我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4、世尊诃责尊者阿夷哆为痴人

  于是,世尊诃尊者阿夷哆曰:「汝愚痴人!应更一死,而求再终。所以者何?

  谓汝作是念:

  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我当有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我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我当竖之。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510b)、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

  我施此已,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我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5、世尊为尊者阿夷哆说,你未来能作转轮圣王

  世尊告曰:「阿夷哆!汝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72,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汝当有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汝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有大金幢,诸宝严饰,举高千肘,围十六肘,汝当竖之。既竖之后,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给使、明灯。

  汝施此已,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汝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6、世尊为诸比丘说,未来人寿八万岁时,当有弥勒如来出世

  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73如来74、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犹如我今已成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510c)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犹如我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彼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犹如我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彼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犹如我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彼当有无量百千比丘众,犹如我今无量百千比丘众。」

  7、尊者弥勒当中接受世尊授记

  尔时,尊者弥勒在彼众中,于是,尊者弥勒卽从坐75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如今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我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如今世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我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如今世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我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如今世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我当有无量百千比丘众,如今世尊无量百千比丘众。」

  8、世尊赞叹尊者弥勒发心极妙,如你所念

  于是,世尊叹弥勒曰:「善哉!善哉!弥勒!汝发心极妙,谓领大众。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511a)得成佛,名弥勒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如今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我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如今世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我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如今世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我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如今世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9、世尊再次向尊者弥勒说未来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佛,名弥勒如来

  佛复告曰:「弥勒!汝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佛,名弥勒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犹如我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汝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犹76如我今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汝当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犹如我今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汝当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犹如我今广演流布梵行,大会无量,从人至天,善发显现。

  汝当有无量百千比丘众,犹如我今无量百千比丘众。」

  (四)世尊请尊者阿难,取金缕织成衣赠与弥勒比丘

  尔时,尊者阿难执拂侍佛,于是,世(511b)尊回顾告曰:「阿难!汝取金缕织成衣77来,我今欲与弥勒比丘。」

  尔时,尊者阿难受世尊教,卽取金缕织成衣来,授与世尊。于是,世尊从尊者阿难受此金缕织成衣已,告曰:「弥勒!汝从如来取此金缕织成之衣,施佛、法、众。所以者何?弥勒!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为世间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于是,尊者弥勒从如来取金缕织成衣已,施佛、法、众。

  (五)佛为弟子说未来法,魔波旬亦前往娆乱,与佛往来论辩

  时,魔波旬78便作是念:此沙门瞿昙游79波罗抖仙人住处鹿野园中,彼为弟子因未来说法,我宁可往而娆乱之。

  时,魔波旬往至佛所,到已向佛卽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容貌妙第一,华鬘璎珞身,

  明珠佩其臂,若在鸡头城80,螺王81境界中。

  于是,世尊而作是念:此魔波旬来到我所,欲相娆乱。世尊知已,为魔波旬卽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无伏无疑惑,断生老病死,

  无漏所作讫,若行梵行者,弥勒境界中。

  于是,魔王复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名衣上妙服,栴檀以涂体,

  身液直姝长,若在鸡头城,螺王境界中。

  尔时,世尊复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无主亦无家,手不持金宝,

  无为无所忧,若行梵行者,弥勒境界中。(511c)

  于是,魔王复说颂曰:

  彼必定当得,名财好饮食,善能解歌舞,

  作乐常欢喜,若在鸡头城,螺王境界中。

  尔时,世尊复说颂曰:

  彼为必度岸,如鸟破网出,得禅自在游,

  具乐常欢喜,汝魔必当知,我已相降伏。

  ◎结

  于是,魔王复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见我!愁恼忧戚不能得住。卽于彼处忽没不现。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弥勒、阿夷哆、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说本经》第二竟82 (四千一字)83

  1〔经〕-【元】【明】(大正1,506d,n.11)。

  2 一=八【明】,一+(第二小土城诵)六字【明】(大正1,506d,n.12)。

  3 (一)+日【宋】【元】(大正1,506d,n.8)。

  4 蜱=埤【元】 (大正1,506d,n.9)。

  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551,n.2):蜱肆(Pāyāsi)(巴),王名,于《长阿含经》〈弊宿经〉(大正1,

  42b)中作「弊宿」(婆罗门)。

  6 按:本讲义注脚( n.),引自《佛光大藏经.阿含藏.中阿含经 (一)》,高雄,佛光出版社,1984年11月初版,2004年11月初版八刷。(以下略称《佛光阿含藏.中阿含》)

  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59,n.2):「迦」,丽本作「加」,今依据《中阿含》第二十六经〈瞿尼师经〉「迦兰哆园」改作「迦」。

  8《中阿含经》卷14,67经(大正1,512c16~23):「彼珠宝者,明净自然,无有造者,八楞无垢,极好

  磨治,贯以五色绳,青、黄、赤、白、黑。阿难!时,大天王内宫殿中欲得灯明,卽用珠宝。阿难!

  昔大天王试珠宝时,便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集四种军已,于夜暗中竖立高幢,安

  珠置上,出至园观,珠之光耀照四种军,明之所及方半由延,是谓大天王成就如是明珠之宝。」

  9 【由延】:由旬。【由旬】:[梵yojana]古印度计程单位。一由旬的长度,我国古有八十里、六十里、四

  十里等诸说。(《汉语大字典》卷7,p.1297)。

  10 【獭ㄊㄚˋ】:兽名,哺乳动物。头扁,耳小,脚短,趾间有蹼,毛短而软密,栖息水边,善游泳,主

  食鱼类。分水獭、旱獭、海獭三种。(《汉语大词典》卷5,p.143)。

  11 熇ㄏㄜˋ=稿【宋】【元】【明】,但熇、稿交用【宋】(大正1,506d,n.13)。

  12 来=哉【明】(大正1,506d,n.14)。

  1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59,n.5):「栖ㄑㄧ宿」:鸟宿巢,息止之意。

  14 【犲】:同豺。《玉篇?犬部》:「犲,犲狼。」《字汇?犬部》:「犲,俗豺字。」 (《汉语大字典》卷2,p.1333)。

  15 兽=狩【宋】(大正1,506d,n.15)。

  16 【亿】:《说文》「亿,山夹水也。」;山间的水沟。(《汉语大字典》卷3,p.1749)。

  17 【榛莽】:1.杂乱丛生的草木。2.泛指荒原。3.喻艰危,荒乱。(《汉语大词典》卷4,p.1201)。

  18 (之)+肉【宋】【元】(大正1,506d,n.16)。

  1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61,n.1):「狌狌」:即猩猩。

  20 食=念【元】【明】(大正1,506d,n.17)。

  21 【村邑】村镇。引申指故里。(《汉语大词典》卷4,p.759)。【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

  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 郑玄 注:“四井为

  邑,方二里。”(《汉语大词典》卷10,p.576)。

  22 【平旦】1.清晨。2.平日,平时。3.古代十二时之一。相当于后来的寅时。(《汉语大词典》卷2,p.921)。

  2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61,n.3):「猗」:依也。

  24 丘+(行)【宋】【元】【明】 (大正1,507d,n.1)。今依宋、元、明本修改为「比丘行」。

  25 他=大【宋】【元】【明】 (大正1,507d,n.2)。

  26 食=命【宋】【元】 (大正1,508d,n.1)。

  27 就=讫【宋】【元】【明】(大正1,508d,n.2)。

  2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65,n.3):「五事」:参考《增一阿含》〈结禁品第二经〉所载:「五事」即

  「五结」;《增一阿含》〈非常品第四经〉(大正2,817b):五结──(一)懈怠不求方便,(二)喜多妄贪在眠寐,(三)心已乱不定,(四)根门不定,(五)恒喜在市不在静处。

  29 擅=坛【宋】【元】【明】(大正1,508d,n.3)。

  30 加=跏【宋】【元】【明】大正藏作「加」,今依宋、元、明本改为「跏」。(大正1,508d,n.4)。

  31 反=及【宋】【元】【明】 (大正1,508d,n.5)。

  32 调=掉【元】【明】 (大正1,508d,n.6)。

  33 习=集【元】【明】大正藏作「习」,今依宋、元、明本改为「集」。 (大正1,508d,n.7)。

  34 〔乌鸟喻经第一竟〕-【明】,〔竟〕-【宋】【元】(大正1,508d,n.8)。

  35 〔三千…字〕-【宋】【元】【明】(大正1,508d,n.9)。

  36 二=九【明】(大正1,508d,n.12)。

  37 〔第二小土城诵〕-【明】,第二小土城诵六字在品中经题次行【宋】【元】(大正1,508d,n.13)。

  3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67,n.9):失译《佛说古来世时经》(大正1,829b),参阅《长老偈经》(Thag. 910~919)。

  39 益利=利益【宋】【元】【明】(大正1,508d,n.12)。

  4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69,n.2):「尊者阿那律陀」(āyasmant Anuruddha)(巴),迦毗罗卫城人,

  剎帝利种,甘露饭王之子,佛陀之从弟,天眼第一。

  41 【捃ㄐㄩㄣˋ拾】:拾取;收集。(《汉语大词典》卷6,p.626)。

  4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69,n.3):「唯仰捃拾客担生活」,古来世时经(大正1,829b)作「我负

  担草卖以自活」。

  43【早霜】:霜期之前或霜期之初所降的霜。汉--焦赣 《易林?需之咸》:早霜晚雪,伤害禾麦。(《汉语大词典》卷5,p.558)。

  4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69,n.4):「蝗」,丽本作「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蝗」。

  4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69,n.5):「五谷」,丽本无此二字,今参考本经下文及文意补上。(p.509a14)

  4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69,n.6):「有一辟支佛,名曰无患」,古来世时经 (大正1?829b)作「有

  缘觉名曰和里」。

  47 逢=遥【宋】【元】【明】(大正1,509d,n.1)。

  4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69,n.8):「净钵」:未曾受食之钵。

  49 【阙ㄑㄩㄝ】: 1.空缺着;没有。2.缺乏;稀少。3.残缺;不完善。(《汉语大词典》卷12,p.147)。

  50 【釜】:1.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如鬲,置于灶口,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 汉 代。有

  铁制的,也有铜和陶制的。(《汉语大词典》卷6,p.1118)。

  51 【灶】:生火炊煮食物的设备。《说文?穴部》:「灶,炊灶也。」(《汉语大字典》卷4,p.2746)。

  52 【封】:1.帝王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赐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杜

  预--注:「爵上公。」2.指上级把职务、名誉等赏给下级。含调侃意。段荃法《杨老固事略》二:「怕

  他无事生非找岔子,便封了他个菜园园长的职务。」(《汉语大词典》卷2,p.1250)。

  53 【食邑】:1.靠封邑租税生活。2.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汉语大词典》卷12,p.477)。

  54 【姟ㄍㄞ】:古代最大的数目名。《集韵?咍ㄏㄞ韵》:「姟,数也。十兆曰经,十经曰姟。」

  55 【氍ㄑㄩˊ】见“ 氍毹 ”。

  【氍毹ㄩ】: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汉语大词典》卷6,p.1020)。

  【氀ㄌㄩˊ】:见「氀毼ㄏㄜˊ」。

  【氀毼】:亦作“氀褐”。古代一种较粗的毛织物品。《后汉书?乌桓传》:“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氀

  毼。(《汉语大词典》卷6,p.1016)。

  56 【毾ㄊㄚˋ】:毛织物。(《汉语大词典》卷6,p.1015)。

  57 【譓ㄉㄥ】:「譓」同「譀」,兽名。见「毾」。(《汉语大字典》卷2,p.2006)。

  58 反住=往反【宋】【元】【明】(大正1,509d,n.5)。

  59 支=枝【宋】(大正1,509d,n.6)。

  6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71,n.4):「五支禅定」,宋本作「五枝禅定」。将通常所称「四禅」中之第

  二禅,即「定生喜乐地」分成二部分:寻(vitakka)(巴)与伺(vicāra)(巴),而将原第三禅称为第四禅,

  原第四禅称为第五禅,此即所谓「五支禅定」。

  6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73,n.1):「耶离(Vesālī)(巴) 」,又作毗耶离、毗舍离,中印度国名或城

  名,为离车族之都城。六大城中之一大城,十六大国中之一大国。佛灭一百年,为七百贤圣第二结集

  之处。今译毗萨尔(Besārh),位于今恒河北岸,干达克河东岸。「耶离」,宋、元、明三本均作「邪离」。

  6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73,n.2):以上之偈诵可参阅《小部?长老偈经》(Thag. 910~919)。

  6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73,n.3):「饮食」,在《中阿含经》第70经〈转轮王经〉(大正1,524b)及第160经〈阿兰那经〉(大正1,682c)中均作「不食」。

  64 《古来世时经》卷1(大正1,830a9~17):「佛告诸比丘!汝等以说过去世事,复欲闻如来讲说当来之

  本,诸比丘曰:『唯然世尊,今正是时,应为比丘说当来法,闻则奉持。』佛言:谛听善思念之。唯

  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当来之世人当长命寿八万岁,此阎浮提人民炽盛五谷丰贱,人聚落居鸡鸣

  相闻 女人五百岁乃行嫁耳,都有三病老、病、大小便,有所思求。」。

  6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73,n.4):「螺」(savkha)(巴)。于《古来世时经》(大正1,830a)中称作「轲」。

  66 《中阿含经》卷11,58经 (大正1,493a12~15):「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转轮王出于世时,当知

  便有七宝出世。云何为七?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中阿含经》卷11,60经 (大正1,494b26~c3);《长阿含经》卷1 (大正1,5a5~21):「七宝难可获,为王宝自至。真金千辐具,周匝金辋持,转能飞遍行,故名为天轮。善调七支住,高广白如雪,能善飞虚空,名第二象宝。马行周天下,朝去暮还食,朱髦孔雀咽,名为第三宝。清净琉璃珠,光照一由旬,照夜明如昼,名为第四宝。色声香味触,无有与等者,诸女中第一,名为第五宝。献王琉璃宝,珠玉及众珍,欢喜而贡奉,名为第六宝。如转轮王念,军众速来去,捷疾如王意,名为第七宝。此名为七宝,轮、象、马纯白、居士、珠、女宝、典兵宝为七。」

  67 是+(谓)【宋】【元】【明】(大正1,509d,n.8)。

  68 【綖】:古代覆在冠冕上的装饰。(《汉语大词典》卷9,p.824)。

  69 【给使】1.服事;供人役使。2.供役使之人。(《汉语大词典》卷9,p.824)。

  7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75,n.2):「阿夷哆(Ajita)(巴) 」,又作阿逸多,译为无能胜。

  7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75,n.3):「座」,丽本作「坐」,今依据本经后文「即从座起」改作「座」。

  72 印顺导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27~128。

  7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77,n.1):「弥勒(Metteyya)(巴)、(Maitreya)(梵) 」,译为慈氏,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释尊曾授记其当于未来自兜率天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

  74 印顺导师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31:「《中阿含经》《说本经》卷13,66经(大正1,510c~511b):

  『佛记弥勒Maitreya当来成佛。』《长部》《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南传8,93):『有未来弥勒佛出世的

  说明。』」,与《长阿含经》卷6,(大正1,41c~42a)《转轮圣王修行经》相同。过去佛的「记说」,

  就是《长部》的《大本缘经》(南传6, 361~427),说过去七佛事。」

  75 坐=座【宋】【元】【明】(大正1,510d,n.2)。

  76 〔犹〕-【宋】【元】【明】(大正1,511d,n.1)。

  77 《古来世时经》卷1(大正1,830b23~29):「汝当来世即当成佛,号曰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

  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于时贤者阿难持扇侍佛,佛告阿难:『取金缕织成衣来,当赐弥勒比丘。』阿难受教,即往取奉授世尊,世尊取已,便与弥勒,谓弥勒言:『取是法衣以施众僧。』」

  7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p.481,n.1):「波旬(pāpīyās、pāpīyān)(梵)、(pāpimant)(巴) 」,又作波卑掾、

  波卑夜、波卑面,译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玄应

  音义卷8:「言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慧,

  故名波旬。」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

  误耳,传误已久。」

  79 游+(行)【宋】【元】【明】(大正1,511d,n.2)。

  80 《增壹阿含经》卷44,125经(大正2,787c14~19):「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泽香,昼则清和。是时,鸡头城中有罗剎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

  81 《金刚般若疏》卷1(大正33,96a20~22):「佛及人寿八万岁,须达尔时名儴佉王,儴佉王此云螺王,

  其色白如螺也,出家得成罗汉。」

  82 〔说…竟〕-【明】。(大正1,511d,n.3)。

  83 〔四…字〕-【宋】【元】【明】。(大正1,511d,n.4)。

  《中阿含经》卷13

  65-66经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