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84讲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来源:   作者:韩镜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84讲

   第84讲:第三品(第9页第14行-第10页第11行)

  (1997年3月16日)

  上次咱们讲到“若诸佛陀薄伽梵宣说极广博大乘之教法”。大乘的教法的确是有它的特点,跟世俗、跟小乘都有不同的地方。最主要的它对这个语言跟我们世间的看法不一样,对世间的存在跟我们的看法也不一样。对语言看法不同,一般人还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三个模式的存在,大多数人是不理解的。不但是教外的众生,教内的众生也一样,很不容易理解。

  因为世间只承认有一种存在,一个存在模式,没有三个存在模式。而佛教呢,最主要是讲两种存在模式,另外一种存在模式就是世间的轮回存在模式。所以存在模式在大乘佛教里头有非常非常特殊的看法,这一点在无著菩萨所写的《摄大乘论》里头表现得更充分了。

  我们前头已经知道,无著菩萨说是大乘有十种“殊胜所殊胜语”,他那话语跟一般是不同的。象佛证真如、证到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佛法,这跟一般世俗的、轮回中的经验完全不一样,所以大乘佛法只能是讲十种殊胜所殊胜语,特别殊胜,尤其是在三个模式存在这方面跟我们凡夫、异生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能理解佛法,是有些个不方便的。必须改变我们的习性不可,否则是没法理解的。

  “若诸佛陀薄伽梵宣说极广博大乘之教法者,即于此中遍计所执自性云何当知耶?当知由无有之异门显示。”

  上次说极其广博的大乘佛法里头,怎么看待、怎么使我们知道遍计所执性,所谓依他起性、所谓圆成实性,这三个模式的存在,的确在世界上是没有听说过的。我们怎么能理解在极其广博的大乘佛法里头,能够看到所谓遍计所执性是怎么回事?依他起性是怎么回事?圆成实性又是怎么回事?

  无著菩萨的答复就是,遍计所执性呢,是根本是没有的异门,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么回事,这么一种异名门,根本没有,他认为是有,这样一种异名门,异门就是另外的一种说法吧,本来没有,这是另外的一种说法。根本没有的东西,在大乘里头就还原它一个完全没有。

  这个没有的东西正是我们异生、凡夫所认为真正有的,正是这么一种东西。异名门就是另外起个名字吧,本来没有,他非认为有不可,这么一种存在,是遍计所执性。这种存在,正是我们时刻不能离开的、认为是真正的存在。

  在大乘佛教里头,对于我们认为的实在它不承认,根本没有这么回事。这以前我们也谈过,世间有没有一种独立存在,不依靠其它东西而自个生起的(东西),有没有?再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前刹那跟后刹那有相同的东西?谁能指出来这种存在?根本没有的事情,我们非认为有,这就是这种遍计所执性的性质、存在,根本不存在,非认为存在不可,这是习惯的势力,并不是理性的认识。

  所以我们无论教内、教外,异生、凡愚,他是离不开这种认识。所以只能说是这种东西根本没有,是无有的异门,根本不存在的异名。

  什么是依他起性?这遍计所执性交待得很清楚了,虽然交待得很清楚,但是我们还是不容易相信,还是按我们的旧道路、旧辙来走下去。认为非有这样一个存在做我们的后盾不可,这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源,也就是无始以来的无明。这一点的确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不但我们不理解,教内的有许多好象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也不理解。

  “依他起自性云何当知耶?当知犹如幻化、阳焰、梦景、眩翳、影像、回声、水月及变化。”

  依他起性在大乘里头怎么认识?这依他起就是“当知犹如幻化、阳焰、梦景、眩翳、影像、回声、水月及变化”。释迦牟尼正是从世间选出了这八种现象,这八种现象正是一切现象的一种代表,一种象征,就是刚才我们说的,根本没有的东西不能认为有,但是那个有怎么有法?依他起性那种存在,怎么存在法?怎么认识这种存在?于是释迦牟尼提出这八种譬喻,八喻,叫我们理解什么是依他起性。世间的万事万物,实际上性质就是这种梦幻的一样的性质,那就是根本没有自性、没有常一的一种存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你没法把它保持住,这种现象就是依他起。也就是没有自性的东西,它自个不能存在,必须依靠旁的东西来共存不可,那么拿什么现象来表示呢?释迦选出八种现象,用这八种现象正是对我们所有的现象的一种真正的表示,万事万物就是这个样子。又没有自性、又不是常一不变的这样的东西的性质,用这八种来表示出来。

  这八种并不是特殊的,是所有的现象的共同的存在的样子,存在的模式。我们不认为这种刹那刹那过去的这种东西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那就是受我们原来习惯势力的影响,实际是怎么样子?实际是没法把它保持住的,保持不变,那是不可能的,完全自己独立存在,也是不可能的。那是人自己的迷信。所以八种的譬喻选择得非常的有意义。

  “圆成实自性云何当知?由显示行相清净法当知于四行相清净法中、一、由自性清净者、谓如:真如、空性、实际、无所相、及胜义。亦即法界。”

  再另外一种存在,就是圆成实性的存在,真真实实的存在,跟我们异生、凡夫的看法又很不一样。这种存在,佛起了另外的名字,“谓如:真如”,起了真如这样一个名字;“空性”,这样一个名字;“实际”,实事求是的实际;还有“无所相”,我们翻的是“无所相”,过去一般翻的是“无相”,这个问题相当重要。这无所相比较具体的,能说明问题,没有所相,它“能相”有没有啊?行相有没有啊?这问题就大了,一般人也弄不清楚。

  所以一个空性,一个无所相,空性它空的是什么?什么彻底不存在?这个问题也大了。无相是无所相还是无能相?这问题也是非常要紧的。空,空的什么?一般人都弄不清楚。空,不是原来有的东西,我们把它空掉,正是原来就没有的东西,我们不承认它存在,这叫空。

  什么东西原来不存在呢?在佛教里就是我,二我,人我、法我,根本不存在。那我,我们用另外一种话来解释,就是独立存在、常一不变,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不存在,叫做空,而空掉以后那个存在,叫空性。这一定弄得清清楚楚,不是一切都空,空它原来没有的东西,空的原来没有你增益上的东西,你非认为有的东西,那才叫空。

  所相,你所构画的那形象,那是空的。所以不能说一切相都是空,因为一切相有能相的问题,有行相的问题。所以我们跟过去的翻译家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在这里,一个能相,一个所相的分别问题,到底有没有分别?是不是一个“相”字就把这能相、所相都涵盖了?这问题也非常重要。

  空性跟无所相,大家特别注意,应该怎么认识?这跟真如有特别关系,普通我们都知道“真如”,这是佛教一个特殊的名词,而且不但是个特殊名词,在佛教里也是一个跟其它不共、跟世间法不共同的、不相同的一个东西,所以中国华化佛教里不理解真如,认为真如可以受熏,真如可以叫它缘起世界,生起世界来,这种都是错误的看法,都不是佛教。

  现在什么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在大乘佛教里头就指的这些个,空性、无所相,真如、实际这些东西,还有胜义,胜义是什么?就是圣者所对的真实。刚才说咱们异生、凡夫跟圣者不同的,他们拿什么做他们面对的真实呢?跟圣者、胜义不一样。

  我们面对的真实就是有我、有常,我们就只有常见、我见,没有其它的东西。所以这就是三种存在,三个模式的存在,这个在世间我们只承认有一种存在,那就是遍计所执性,其它两种存在我们都不承认,就认为那是唯心论,假的,不真实的,所以我们认为真实的东西,在圣者、在真正证到真如的人,在真正认识真实的人他认为不存在。

  所以三种模式的存在,在大乘佛教里头非常特殊,也是我们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的。

  圆成实性是什么呢?刚才谈到了就是真如等等,也常用“法界”这个词,最清净法界,因为真如、空性这都是最清净的,一点儿染污的东西没有,最清洁,最干净,最明亮,最清净法界就指的无漏的存在。

  象我们都是有常见、我见跟贪嗔痴慢等等的,以至于怀疑,疑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真实的东西我们不相信,错误的东西我们才相信。这也奇怪。这都是掩盖真实,把最清净的东西弄成染污,本来没有的东西非认为有不可,实际上这就是真正的染污。

  “二、离垢清净。谓如:即此不具有一切障碍。”

  第二种呢,是离垢清净之法。它最清净的东西,没有掺杂。这杂染跟清净,一个染,一个净,这表示了真实,真实的东西是最清净的,它又清净,又没有障碍,没有染污,没有束缚。这是第二种圆成实性。

  “三、能获得此之道清净。谓如:一切顺菩提分法及波罗蜜多等。”

  第三种呢,能获得此之道清净,这道多半指的智慧,就是我们怎么能证真如、以至于真正能证无垢、最清净的法界?主要是有智慧,简单说来就是无分别智。

  无分别智,我们也稍微多说几句话。没有所相,没有所分别,这都是很特别的地方。没有所刻划的东西,没有所分别的东西,只有能分别、能相,好象是有能的方面。这个能跟所的分别,大家特殊要注意。

  无分别智,一般的智慧都应当有分别呀,你没有分别,糊里糊涂的什么东西呀?难得糊涂啦。本来普通的知识跟智慧都是有分别呀,你没有分别、糊里糊涂的什么东西呀?傻子?呆子呀?石头一样啊?这个大家也要特别注意。

  所有的能分别,它本身就没法子把它被分别,没法叫它分别,能分别的东西就是能分别,不是被分别,你被分别的东西都可以是死的东西,都可以是糊里糊涂的东西,都是莫明其妙的东西。

  这个能分别呀,无分别智,你没法子使它……没法了知的好象,它能知一切,而它不是被知,这个非常特别的。因为它能知,才不被知,因为它能知,才是无分别,有分别就不能能分别了。

  这个以后大家要很深的来考虑,为什么叫唯识学?唯分别学?那分别本身它就不是有分别,就不是被分别的。象这类的话语,大家要好好地来理解。

  所以无分别智,彻底的、最清净的智慧,才是无分别智,不是跟那木头、石头、糊里糊涂的、一锅糨子的东西,当成无分别,不是这样子的。所以佛教说这个无分别,它是彻底的能分别,什么也不能掩盖它。

  这地方我是稍微给大家交待一下,以后我们常此(以往)要把这问题弄得更清楚。因为这就是佛教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模式,世间没有跟这相同的模式。这不是乱说的。所以无分别智这个道,是最清净的。

  “由能生起此故所缘清净。谓如:诸大乘妙正教法。”

  再一种清净就是佛所说的道理,所说的教,言教。我们所说的话,跟佛所说的话,又整个不同,因为我们说话都是那名言确切有所指,有所指的义,而佛教说的所有的千经万论,它都是解释,叫你能够明白、得到无分别智,所以佛所说的这些话跟其它完全不同。不但这个,就是无著菩萨在这里头所说的话,大家都仔细地考虑,他的话跟一般的话都不一样。

  你看他说这三种存在模式,跟大家有相同的地方吗?不但跟我们大家没有相同的地方,就是跟许许多多的所谓的教内的人、所谓的很有学问的人,也不一样,他(们)也不会说出这种话来。你就拿《摄大乘论》这个书、这些话,你来比一比,什么人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他说出的这话都特别的味道。

  所以千经万论都引得你能生起智慧,能够正闻熏习,能够如理思惟。所以这种话是特别的。

  底下我们就讲这颂子。因为上次已经把前头的讲过了,我们重复了一遍,为什么重复?实际上这前前后后都是重复,都是说明什么叫三种模式存在,说得很仔细,这前后的文字大家都是很慎重地去理解,非常有意义,跟我们说的话不一样,真正十种殊胜所殊胜语。

  咱们说的话都是拖泥带水的,都是有染污性质的,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法,那的确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摄大乘论》整个地、能真正地理解,那就千经万论的问题全解决了。所以我们要用十年的功夫,要把这个《摄大乘论》弄得一清二楚。

  底下我们就讲这个颂子。

  “此中颂云”,前头都是长行。

  “显生依持如幻等,依于标志显示无。

  通过依此四清净、即是显示圆成实。”

  显生依持,生起的依持,生起的原因,能够显示生起、就是缘起、这种缘起法,“如幻等”,就是刚才说的八喻。如幻,幻梦,大伙都要把它仔细地弄清楚,这幻,就跟现在变戏法儿有点相似。显生依持,生的依持,就是生的因缘,能显示生因缘如幻等,他只能提出象“如幻”、“如梦”等。

  跟我们所想的不一样,如幻如梦,这种根本跟那唯心论一样,这个东西虚无缥缈的,存在不存在还是个问题,为什么老说这个如幻如梦呢?底下我们还有很多的话要说,就非如幻如梦不可,才能造成因果,不如幻如梦、要有自性、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根本没有因果可言,底下也常常这么说。

  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有常的东西能生起变化来?所以这个生依持就是生的因缘,能显示这个生的因缘,必须是幻化的,必须它那存在的模式、它怎么存在的情况,跟这梦、跟这幻根本一样,不一样它就不能成为因缘,不能成为生起的依持,决定的这么说。

  所以这个三种模式的存在,那是颠扑不破的,正是我们异生、愚夫、无明的人,才能认为常的东西才能生起变化,有自性的东西才能生起变化,才能作因果的原因,这是我们的想法。可这想法合适不合适呀?合理不合理呀?是不是武断呀?是不是一点儿光明都没有呀?那个我们就不管了,我们认为就是这样子。

  你要是显示因缘,有因果可言的话,有因果律可说的话,那必须是如幻如梦的东西,刹那刹那都没法存在的,你认为它能够存在一点儿、存在一个时候、一刹那,那都不能够作为因果的依据,这说得很绝对。跟我们说的那个绝对正相反,我们认为非有个常一不变、绝对的东西,才能够作因,有头儿的东西才能够作因,所以常找那个不是无始以来、是有始以来的东西,常常找这东西。哪一个科学家、哪一个哲学家、哪一个神学家,他都是想找一个有头儿的东西,你问他,哪一个人不是这样?

  而佛教讲“无始以来”才是有原因可言,有始就没有原因。这话说得也够绝的。可我们相信的又相反。所以我们这里头是不是无明的因素,要考虑考虑。

  生起的因缘、生起的依据,它凡是能够作为生起的、缘起的依据的话,必须无常无我,有常有我的东西不能作因,有常有我就根本没有因果规律。

  第二句呢,“依于标志显示无”。这标志是什么?这可以说是遍计所执性,就可以说是名言,就可以说信息,所有信息、所有名言、所有名字,它就是没有东西的标志,我们认为非有名字才能有真实可言,实际上那个真实都是离开名字(就)没有的东西,这就是前头我们所说的“名前觉无”。

  语言、符号,它有确有所指的东西吗?没有!前头我们讲得很多了。因为什么?因为名前你感觉不到有义,这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你说义原来就有的话,起名以前它为什么没有?名言很多的那个义,都成了杂体了,还有没有?象这个前头咱们已经谈过了。

  象这地方什么是标志?(什么)能标志无?我们非拿一个名字来表示有不可,现在什么是标志无呢?就是表示它是无?就因为有名字,名就是无的标志。这说话也很绝的。

  所以真谛、真实、真理,这东西跟咱们一般人想象得不一样,无怪乎我们老怀疑这东西,要么我们就想法子变质一下。佛教传到中国来很长(时间)了,但是大多都变质了,他就是不理解佛说的话是怎么说的。底下还有说佛说话有用意的,不是随随便便说的。

  所以没有东西的有标志是什么?就是信息。现在不是讲信息社会吗,都讲信息,联网,信息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就是“没有”的一种标志。这说得也是很绝对的。你说一般人相信不相信?要凭着我们的无始无明,没人相信这个。

  “依于标志显示无”,你看这两句话就很特别,因为你讲因果,必须是跟幻、跟梦的东西性质相同的东西那才能作因果,这特别不特别?第二呢,什么是能标志没有呢?信息就是。你说这种话说出来惊奇不惊奇?而为什么要这么说?所以《摄大乘论》里说是十种殊胜所殊胜的话,这种话你说太奇异了,谁说得出来?说出来你也不相信啊。

  (《摄大乘论》)讲了三五年了还讲不完,这个话没法讲完,越讲越多,它对治的力量太大了,对治的方便也太多了。

  “通过依此四清净,即是显示圆成实。”大家好好看一看,什么是四清净,连这个普通的话也当作清净,佛说的话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成实的,现在无著所说的话,也跟其他人说的话又不一样,也可以有点圆成实的味道,你说这斩钉截铁地就这么说,这个说话本身就是圆成实。

  那跟我们所说的话,你说相去多远,我们说的话都是助长轮回、生死,助长颠倒错乱,而这些话跟我们所说的话方向正相反。

  “此清净者即自性,离垢、及道、及所缘”,

  此清净者呢,就是自性,就指的是前头说的自性清净。“离垢、及道、及所缘”,这就是前头四种清净,第二就是离垢,最清净,没有染污。“及道”,就是无分别智,“及所缘”,这个所缘就是指的我们所缘的佛所说的话,现在无著所说的话,这都是我们所缘,这个所缘跟我们对世间的所有的学问那种所缘那是有本质的不同的,有存在模式的不同,存在模式就是所缘。

  “诸清净之法所有、即由四行相所摄。”

  所有的清净的法的内涵,就是由四行相所摄,由前头(所讲)的四种行相所摄,这就把前头讲的四个清净,跟八喻,跟这根本没有的东西,用颂子又解释一下,总结了一下。

  “依他起自性何以故显示作如是说之犹如幻化等?”依他起性何以故显示作象所说的犹如幻化等,就是八喻等?

  “谓由为遮止他人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故。”一定是我们对依他起性提出了八喻有不同的意见,你那么说,说是依他起性都应该如幻如梦,为什么这么说?“谓由为遮止他人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故。”为什么说呢?就是为要遮止,要否定那个错误的怀疑。

  贪嗔痴里头有慢,有疑,怀疑、疑惑也是一个重要的烦恼,对于这个说的话很真实,但是心里头还不同意,怀疑,由于世间对真实老是有怀疑的,不但有怀疑,根本他是不承认真实,抹杀真实,所以顶多他是一个怀疑,不会是这样子吧?你说得有点过火了吧?

  现在就是要遮止这种怀疑,这种怀疑就是一种烦恼,就是不真实的,就要遮止、否定这种错误的想法。

  “其他云何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由为遮止他人作如此等疑难‘云何无有义而能作所行境界’故,说如幻化性。”,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般人都怀疑,都有这个疑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看它幻化,根本没有真实的存在,能作这个所行境界吗?一般人都是说,这是假东西,虚幻的东西,它根本不存在,你怎么能拿它作存在的境界呢?一般人都起这样的怀疑。这个怀疑的错误的,为遮止这种错误的怀疑,才答复这问题,才遮止那种错误的怀疑。

  错误的怀疑是什么?就是“云何无有义而能作所行境界”?一般都是这样说,虚幻的东西,你怎么能拿它当所缘呢?当成你的境界呢?不能根据这个东西。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没有所对的东西,你能拿它作所缘的境界?起这样的怀疑。我们一般人都是起这样的怀疑,如梦如幻的东西,不能拿它当所缘境界。正是答复这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怀疑,说如幻化性。

  “由为遮止‘云何诸心心所法无义而生起’如是疑难故、说犹如阳焰性。”现在问题是这样子,的确是没有我们所面对的东西,而又能作我们的所缘的境界,这是非常特别的。没有对向而能作对象。其实呢,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都没有自性,都不是常一不变的,它只能是象如幻如梦的那个作我们的所缘,这种没有义,没有所对的东西,而好象有所对的东西,这种情况是普通的,真正讲起来,我们没有实实在在可对的东西,只有好象是有对待的东西。

  这个弯儿好象是不容易转,实际上是实际的情况。任何我们缘的东西都没有真正所对的东西,只有好象是,就跟那个幻、梦一样,正是这种存在作为我们所对的对象,这个弯子这么转,你不用怀疑,实际上所有的你对的东西,就是这么回事儿,就是如幻如梦,不是如幻如梦还对不了,不能作你的对向。

  因为什么?你所认为那个真正有的东西,遍计所执性的东西,常一不变的东西,离开其它东西而独立存在的东西,那根本没有,你找那个对向,根本对不到,没法对,只有对没有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好象是有那么回事儿似的,实际上是没有那么回事情。这是你真正所对的,而你所认为、真正要求的那个真正的东西,那就是你自己特别的要求了,实际上满足不了你的要求。

  所以这地方就是要遮止你那种怀疑。好象应当有个所对的东西才成,没有所对的东西,你怎么好象有一个所对的东西?这都是怀疑。实际上任何的事物,只有这么回事,好象有所对的东西,跟梦、跟影像一样,只有这些东西,你过分的要求(的东西)是没有的,是你自己特别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你要求,实际上是这么回事。所以拿这个幻来表示。没有义,而能够有所缘,没有所对的东西,而有所缘,有可得,没有,又有可得,又好象有,就是这么回事。

  这回事,就是依他起性,你不能要求你所对东西是常一不变的,是独立存在的,没有这么回事。所以要拿这个幻化给你作譬喻,遮止你那种不正确的怀疑。你不正确的怀疑,老是觉得非有真实的所对的东西不可,这个是没法答复的。

返回目录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