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来源: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

 

  与心密切相连的「性」,在《坛经》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是全书的中心概念。「性」包含法和众生两方面,其性质一是讲「法性」、「自法性」,一是讲「本性」、「自本性」、「真如本性」、「本觉性」、「菩提性」、「佛性」、「净性」。「法性」与「本性」又在众生成佛的根源上统一了起来。

  「性」,指一切事物不变的性质、本质。就众生来说,性是指生命的本质、主宰。性也称「自性」,「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注释:《坛经》〔25〕。〕,性含一切事物,或者说,一切事物都是自性的显现,这里讲的性就是自性。自性是《坛经》频繁使用的概念,是全书的主题词。

  与自性密切相关的「本性」,也是《坛经》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按字义来说,本性即固有的德性。从《坛经》的论述来看,所谓本性主要是指本来具有的般若智慧,如说:「有智惠(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注释:《坛经》〔4〕。〕,「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注释:《坛经》〔28〕。〕,「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注释:《坛经》〔12〕。〕《坛经》又说:「无住者,为人本性。」〔注释:《坛经》〔17〕。〕「住」,系缚。「无住」是指心不执着于一定的对象,思想不受任何束缚,自由无碍,实质上这是般若智慧的体现。《坛经》强调所谓禅就是不执着外界事物的形相,以保持内在本性纯一、不乱。「见本性不乱为禅,……外离相曰禅,……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注释:《坛经》〔19〕。〕慧能提倡「自见本性」〔注释:《坛经》〔18〕。〕而「见自本性,即得出世」〔注释:《坛经》〔42〕。〕强调众生若证见自我本性,也就获得解脱成就佛果了。

  《坛经》〔17〕〔30〕〔31〕都讲到「真如本性」,〔53〕讲「真如净性」。所谓真如本性或真如净性是指真实不变的本性,是强调本性的真实不变,实际上与本性是同一概念。和本性、真如本性相应的概念还有「本觉性」〔注释:《坛经》〔21〕。〕,本觉是指众生先天具有的般若智慧。王维的《六祖慧能禅师碑铭》在叙述慧能的定慧思想时说:「本觉超于三世」〔注释:《坛经》〔21〕。〕,「超于三世」就是顿悟,意思是众生具有般若之智,只要一念相应,就会实现顿悟。再是「菩提性」〔注释:《坛经》〔31〕〔36〕。〕,菩提,就是觉悟、智慧、觉智,菩提性就是觉性、本觉性,也就是真如本性。

  上面曾引《坛经》「见自本性,即得出世」的话,此经还说:「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注释:《坛经》〔29〕。〕这两段话的意思是一致的。文中的「自本性」是指众生自我的清净本性,它强调的是本性,同时又统一了自性和本性,即强调自性的固有清净本性。与自本性相关的还有「自法性」的概念,自法性即法的自性,也称法性。慧能认为「自法性有功德」〔注释:《坛经》〔34〕。〕,众生身上的自法性就有三身佛(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注释:《坛经》〔20〕。〕这里说的众生自法性也就是「自本性」,即众生本有的清净自性。

  《坛经》也多次出现「佛性」这一重要概念。所谓佛性即「佛种性」〔注释:《坛经》〔32〕。〕,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种子。慧能强调佛性本质的永恒清净,谓「佛性常清净」〔注释:《坛经》〔8〕。〕,又强调佛性的普遍存在。《坛经》记载着一个著名的故事:慧能初见弘忍大师,大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猲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回答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猲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注释:《坛经》〔3〕。〕「猲獠」是当时对岭南土著人的侮称。慧能认为,人有南北之分而佛性绝无差别。慧能强调「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内见佛性,外行恭敬」〔注释:《坛经》〔34〕。〕这里说的「自法性」即佛性,也即人的内在本质。慧能主张众生当使内在本性显现为超越的佛性,以成就功德。显而易见,慧能所讲的佛性就是众生的本性,也就是生命的本然。由此又可见,《坛经》也是用中国固有的自然主义思想传统来创造性阐释「佛性」的,它把佛性界说为人的本性,人的生命本然状态、本来面目。这也就减弱了佛教的宗教精神,增加了人本的精神,从而引发了佛教的面貌乃至实质的深刻变化。

  在简要评价上述概念之后,我们还要对《坛经》的「自性」概念的涵义、性质和功用作一比较集中、全面的论述,以便进一步把握慧能心性论的实质和特色。

  一、《坛经》「自性」概念的性质

  从《坛经》「自性」概念的性质方面看,归结起来有以下五点:

  (1)自性是清净性。《坛经》说:「自性本净」〔注释:《坛经》〔18〕。〕、「自性常清净」〔注释:《坛经》〔20〕。〕清净是相对污染、烦恼、妄念、迷惑而言,清净性是清净、洁净的性,是无污染、无烦恼的性。

  (2)自性是真如性。《坛经》称自性「即自是真如性」〔注释:《坛经》〔27〕。〕所谓真如性就是真实如此的本性。这是强调众生本来就具有真实如此的清净本性。

  (3)自性是智慧性。《坛经》说:「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注释:《坛经》〔28〕。〕,这是认为众生的自性或是本性是一种高级智慧,由此而能「心开悟解」,觉悟成佛。

  (4)自性是空寂性。《坛经》认为众生应当「本源空寂,离却邪见」〔注释:《坛经》〔42〕。〕,这里讲的本源,也就是自性。自性是空寂的,离却如生灭、来去等多种邪见的。「性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注释:《坛经》〔48〕。〕,「性」是无生灭、无去来的超越时空的绝对本性。慧能针对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偈语,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注释:《坛经》〔6〕、〔8〕。〕的偈语,就是认为,比喻佛性(自性)的菩提树和明镜台,本来是无物的,是空的,佛性的空无一物就是清净性。这也就是说,清净性和空寂性是一回事。所以《坛经》又说:「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注释:《坛经》〔18〕。〕清净是无形相,如果以净为相,把自性当作一种可以追求的具有形象的对象,就是一种执着,也就失去了清净性。由此也可知,所谓空寂性,就是确认自性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形无相的非物质的心灵体性,是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众生如果认为自性是有生灭、有来去、有形相的实物,那就是一种执着、一种邪见。

  (5)自性是含藏性。《坛经》说:「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注释:《坛经》〔45〕。〕自性具有含藏万事万物的性质和功能,从这方面说,自性是含藏识,是包容万事万物的心识实体。

  二、《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

  从《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方面看,归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1)含容万法。《坛经》说: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注释:《坛经》〔24〕。〕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注释:《坛经》〔25〕。〕

  这是说,心或性如同虚空一样广大无边,能够含藏万事万物。从上述引文来看,慧能所讲的「万法」包容四个内容:一是佛法,二是人的善恶行为,三是人转生后的不同境界,四是自然界。即包括人间、地狱、佛境和自然界等整个宇宙。「万法尽是自性见」,「见」同现。是说宇宙整体都是自性的显现。这表明众生的心性是无限广大的,能含容宇宙整体。这种心是圆满具足宇宙一切的心,也就是又一层意义的宇宙心。在慧能看来,众生的自性既能含藏也能显现宇宙万事万物,这里的含藏主要是就众生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意义来说的,这里的显现是就众生觉悟时的境界意义上说的。而这两种意义的提升,无疑也可以归结出以自性为宇宙万事万物本体的世界观意义。

  (2)观照万法。《坛经》说:「自性心地,以智惠(慧)观照,内外明彻。」〔注释:《坛经》〔31〕。〕意思是说,自性具有的智慧能观照一切,使内外都明莹透彻。众生「自性不能明」,是由于「妄念浮云盖覆」〔注释:《坛经》〔20〕。〕为了灭除妄念,当起自性智慧进行观照,「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剎那间妄念俱灭」〔注释:《坛经》〔31〕。〕自性般若智慧观照的结果,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自性中显现万法。这又一次表述了自性的巨大认知功能。

  (3)思量自化。《坛经》说: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知惠(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注释:《坛经》〔20〕。〕

  「思量」,思念度量,也就是意识活动。慧能认为,众生的思量活动就是自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沿着两个相反方向进行,思量恶法就变为畜生,甚至堕入地狱;思量善法就上升到天堂,甚至成为佛。这种种不同变化和不同结果,都是自性的作用。

  (4)生三身佛。《坛经》说:「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见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性上生。」〔注释:《坛经》〔20〕。〕「三身」指法身、化身、报身三身佛。慧能认为三身佛就在众生中的自性中,或者说三身佛是从自性生出的。他又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注释:《坛经》〔31〕。〕「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泛指一切佛。「十二部经」,指所有佛经。这是进一步讲所有佛、所有佛法都是人的自性本来具有的。所以,慧能进一步总结性地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注释:《坛经》〔35〕。〕意思是,自性是众生成佛的根据,这具有生作佛的功能,关键是自性的迷悟,众生对本有自性的迷悟是众生或佛的分界。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来看,《坛经》所讲的「自性」是一种具有清净智能和功能、超越各种具体规定而又圆满具足的宗教智能道德实体,也是内在生命主体,还是显示万事万物的本体。换句话说,自性不仅是众生的意识、行为和命运的支配者,还是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而且具有显现一切现象的本体意义。可以说,以自性为核心的《坛经》心性论,具有心理、道德、宗教、哲学等多重的意义。

  从上述《坛经》给自性所作的本质规定来看,慧能是把理想人格和人类的原始本性,把应然和当然,把未来和现实统一起来,这样,自性作为人心内在的完美的心性实体、道德实体,带有一种抽象的本体论形态,而其实质是一种先验的性善论。慧能认为众生的恶行是对自性的迷妄,并非自性的本质表现,他突破了以往禅学中的人性善恶二元论,突出了人性的本净即至善的性质,进而把自性与佛视为等同意义的概念,自性悟即佛,佛即自性的人格体现。正如唐代柳宗元所指出的,慧能的禅法是「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注释: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并序》,《全唐文》卷587,5933页。〕慧能禅法由始到终都是教人以性善,本其寂静,不另造作。这是对人类、对人性的最充分、最热情、最完美的肯定。

  《坛经》说:「一切万法,本元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注释:《坛经》〔30〕。〕「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注释:《坛经》〔30〕。〕这是从人及其自心与万法的关系,从人及其自心为万法的本体论角度,强调自我显现自性的意义。也就是以宇宙本体论为基础,进而为众生提供心性觉悟、解脱成佛的实体根据。自性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人类的本体。作为宇宙与人类共同体的自性,是众生成佛的唯一依据,自性的迷悟是凡夫或佛的分界,觉悟自性是众生的理想目标,由此慧能把成佛定位于众生内在主体世界的开发,排斥任何与人性相分离的异己力量的作用。十分明显,这是明确地以人自身为宗教实践的主体、依据、准则和理想,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对人的深层意识的开掘。总之,《坛经》自性说是对大写的人的高度赞美。

返回目录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