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莫让痴念开诸漏门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莫让痴念开诸漏门

 

  学佛就是要能成佛,学佛、成佛这个过程中,要从凡夫转念,才能接近佛的境界,所以佛,佛心大慈悲,佛心清净如明镜。

  各位,我们的心,是不是时时大慈悲心?视天下众生如一子,天下人人一家亲,那种疼惜的心,我们不知道有没有?

  平时我们的心镜,是不是有常常在擦,是不是我们有,尚未清除的烦恼微尘呢?

  各位,学佛要时时擦心镜,心镜本具,只是微尘,灰尘不断不断,一层一层遮盖,使得我们这面心镜,已经模糊掉了,修行就是在擦心镜,回归与佛同等的本性,所以在《法华经》,佛陀就是要为我们「开示悟示」,舍去小乘方便法,要转我们的心,面向大乘真实道,所以他开讲《法华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住王舍城

  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

  万二千人俱

  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

  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

  心得自在

  《法华经》<序品第一>在《法华经》里,开头的时候,描述了要来听经的人多少,所以从「如是我闻」开始,一直到描述来的人众,就是万二千的大比丘众,俱足在那里,大家都是阿罗汉,尤其是诸漏已尽,就无复烦恼。

  这些人修行,道心坚定,可以听佛说法,句句的法都入心,所以不只是法入心,落实在他的生活中,所以诸漏已尽,所以无复烦恼,没有其他的烦恼,就是一心一志。

  其实烦恼是最烦人的事情,世间事本来很简单,人的心本来也是很单纯,就是有了烦恼,所以使得世间复杂了,世间有了复杂,那就是苦难就开始发生。

  从个人的心态开始,又影响到家庭,从家庭不和睦开始,就影响到人群社会,人群社会,人心动荡,不单纯,就变成了人祸。

  人与人之间互相冲突,互相争端,或者是人人内心那种的贪欲,贪、瞋、痴、慢、疑,就开始在人间扩大翻搅起来了,变成了烦恼如万重波,真的是使得灾难重重。

  贪、瞋、痴、慢、疑,这个「痴」字在中间,因为痴叫做无明,痴就是不明道理,痴就是一片都迷糊掉了,都糊涂了,所以一个痴字,使我们的心完全都糊涂掉了,所以事理不分、不明,自然就被这个世间社会种种,把我们牵引出去,迷迷糊糊。

  从贪欲开始,那种的贪婪无度,非常的贪,常常有句话说,假如让你得到「一」,你还会说,那个「九」还没有得到,这种心不断不断由小一直追,追到大,这一个「贪」字,就让我们很辛苦了,在日常生活中苦不堪,何况得而复失呢?

  得失,人生都是得失中在烦恼,若是失去之后又是什么呢?瞋,或者是求不得,也是瞋,或者是求得了复失,也是瞋。

  贪、瞋都是由痴念开始,所以说「痴人造业」,「开诸漏门」,我们痴心一起,这个痴,愚痴的人开始在造业,那就是把我们的心门,开始慢慢开了,开的,不是「开示悟入」的开,它就是将我们的心,里面的宝藏金库打开了。

  我们人人的八识,凡夫叫做八识,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前六识,我们的意,意识随着前面的五识,眼睛所看到的被迷了,耳朵听到的起烦恼等等,都是从意开始。

  这个意识,它只是一时而已,后面还有一个更毒,那就是第七识,第七识就是前面的境界,意去收纳、分别之后,第七识开始就在里面,不断在造作、规画,在计画,我要如何才得到,要用什么手段,要用什么?这是第七识,是后面的作俑者。

  所以六识对外,一时过去起心动念,第七识若没有在后面造作,其实很快就过去了,不一定会怎么样地造业,不过既然前六识的门开了,第七识就由不得自己,开始就去做规画,这个业的源头,就是从七识、六识,及前五识会合起来,造了,造很多的业。

  恶业造多了,就成为种子,这叫做因,去造因,因就是种子,种子就收纳下来,收纳到哪里去呢?在八识。

  所以业的种子,都是在第八识里,这都是恶业,前面一直造、一直造,第八识就把它收藏着,恶的因是这样收藏在第八识。

  假如是好的、善的因呢?很不容易,我们可以得到智慧的人,能得闻佛法,耳朵听、眼睛看,同样还是从六根门进来,同样这样进来。

  不过第七识很顽固喔,它过去,都一直在规画很不好的,如何去得,如何不要失,这都是来自恶念,所以无法将六根门顾好,所以法一进来时,它就有疑,疑念,是不是这样?

  利在我的面前,我如果不去争、不去取,这样一失去了,不去相信「不义者勿取」,这一念没有提起来,不断在「利」打转。

  我们听了佛法,我们知道了,我们应该要去布施这个法,我们法若有入心,自然第七识就会去规画,我用什么法去转他的心,那就是我们这念,要去转心的心轮,一念的好念这种法。

  或者是要布施出去,无论是有形的财施,或者无形的法施,假如利在我们心上时,我们自己的法,要转我们的无明,这个法的念头若是不够,这就是信心不够,这个信心不够,就是有疑,有疑就是从痴开始,只是一个痴念。

  真的在我们的内心,本来就很单纯,善法我们接收来,把它藏在我们的第八识,让我们来去自如,这样不是很好;不过就是在「思」,过去我对大家说过了,意就是想,将外面的相都纳进来,我来分别,青的、红的、白的、黑的,这都是一种相,「心」在「相」的下面,叫做「想」,六识去受外面的形象。

  接下来就是第七识是「思」,是「田」下面再一个「心」,所以若不殷勤,懈怠,这个心田都任凭它长草,任凭它荒废,如同这样一样。

  所以这个痴,就是无法将我们的心田耕耘好,都接纳一些很不好的东西,所以说起来,若是有佛法入我们的心,我们尚未藏入八识,就己经漏掉了,所心田没有耕好。

  才对大家说静思,我们的心要常常很静,好好将我们的心田往内自修,心境若清净,我们才能自耕心田。

  所以痴,就是我们内心的田,没有好好耕作,好的法,我们没有入心,坏的事,我们做了一大堆,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各位,我们的业就从这样开始漏,漏,烦恼很多,清净的水漏掉了,脏东西卡住了,所以叫做「漏落生死」,在六道中轮回,若这样,我们的烦恼不断,习气增长,忘记了,所以「忘法身、失慧命」。

  我的法身,人人与佛平等的法身,清净无染的一面圆的镜子,已经模糊了,所以慧命又是无法起作用,所以大家忘记我们自己,是与佛平等的本性,所以慧命没有作用,所以叫做「忘法身、失慧命」。

  「丧重宝」,也是「损伤恼害行人」,这就像我们的宝藏,都已经被内贼搬出去了,所以我们「丧重宝」,真正的宝藏,我们的内心都是空的,这样「损伤恼害行人」。

  我们既然要修行,就是被痴念损害了我们,来自我伤害,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在造作,所以我们要修行,没有人障碍我们,是我们自己障碍自己,所以这就是损伤,我们自己损伤,我们在收获。

  是日已过,命亦随,各位,大家要好好修心,因为一切烦恼无明,都是从这念痴开始,所以「无明漏落」,「如是烦恼现行」,我们都一直每天都是烦恼现行,真正我们学到的法,不是常对大家说,我们要佛法入心,若入心,我们就要法在行中。但是我们没有,我们都是烦恼,在我们日常中现行,「令心流散不绝」,我们的心定不下来,一直流散掉,水入我们的心,像很硬的石头,放下去就整个漏掉,真的很可惜,这样叫做漏,漏就是无明,无明就是痴念。

  所以说起来,这种无明就像漏掉,像房子破漏一样,你看房子假如破了、漏了,房子里面假如没有打扫干净,里面的东西被漏掉的水漏下来,你们想,那些东西是不是湿、骯脏、烂掉了呢?所以这都是叫做烦恼。

  阿罗汉是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阿罗汉都没有烦恼,因为「因果俱亡」,自然因与果,他都很清楚了,不去造因,自然就没有什么结果,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用心,坏的因,缘不要攀,坏的果自然就不会现前,所以我们每个时候,要好好顾这念心。

  痴人造业

  开诸漏门

  漏落生死

  忘法身

  失慧命

  丧重宝

  损伤恼害行人

  皆由此无明漏落

  如是烦恼现行

  令心流散不绝

  烦恼都是从我们的心生起的,把外面境界的这个相,结合我们的心,我们往往就会起心动念,我们应该把法入我们的心,用心来耕耘,好好将我们的静思,耕作在我们的心里,这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