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真俗二谛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真俗二谛

 

  日复一日,时过一时,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人人要好好把握,看看,佛陀不断提醒,我们人人内心的烦恼,是无穷无尽,烦恼非常的微细,是不是烦恼有去除了呢?人人只有自己知道。

  佛陀就跟我们说了很多的方法,来下功夫去除烦恼,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是要修三无漏学,那就是戒、定、慧。

  我们人人,既然发心入佛门,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出家有出家的戒律,我们人人若守好本分,守好规戒,自然我们的心,就会自己自我节制。

  在家人有日常生活家庭伦理,社会规则等等,也是要有戒,自然他守好他自己,在家居士的本分。

  我们出家,生活在丛林里面,我们的四威仪,我们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行住坐卧等等,我们是不是从我们内心,用清净的心来面对事事物物,人人我我,是是非非?我们在这种的环境中,是不是内心有自治,把自己的心修好?

  要修什么?修德、自治,因为内心别人看不到,唯有我们自己,烦恼很微细,所以常说八万四千烦恼,诸尘劳门,烦恼业门有这么多,所以我们必定要开始,第一,要赶紧三学,戒、定、慧。

  戒定慧若守得好,自然我们就能破见思惑,我们不是一直说过吗?在佛要讲经时,法华会上参加的人众很多,开始举列出参加的人名,很多,人,有万二千人的,比丘、大阿罗汉,有这么多,当然后面还有,还有很多菩萨众。

  与大比丘众

  万人千人俱

  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

  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

  心得自在

  《法华经》<序品第一>

  所以只是对阿罗汉,比丘已得阿罗汉,这些人已经,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实短短这几句,就已经教育我们出家,比丘或者是罗汉,必定要经过三无漏学,破除见思惑。

  这见思惑,微细的烦恼很多,我们必定要破除,有时候发一个心,除掉了一分烦恼,又是很快漏掉,这样我们的慧命又是再减失了,所以说来,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

  你若有戒、有定、有智慧,自然烦恼全都去除,自然慧命才能安定下来,才能不断成长起来,这样开始我们就要发大心。

  如修三学

  破见思惑

  慧命得安

  始发大心

  这几天也是一直在对大家说,我们要发大心,在法华会上,佛陀已经开始要转小为大,在鼓励人人说,你们要诸漏已尽,甚至逮得己利了,就是先褒扬,也就是说,你能堪得承担如来的家业。

  意思就是说,你们还要再进步,所以我们要转小为大,我们的慧命成长,我们就要发大心,内心的烦恼去除,就开始修德,因为我们内心有修有得,所以我们的德相行为,才能在外面能够统理大众。

  所以这个德,也是要从三无漏学开始,心得自在者,则以戒定慧的力量,来修习增上我们的心,下以修德圆满,我们的心若不自在,不表示我们修的德圆满,我们必定要到了,完全很自在的那个时候,才是修德圆满。

  修德若圆满,进出就很自在,不是说修行,我和外面的缘都断了,我修我自己的。

  各位,万一若是和外面的缘接触时,我们是否会再浮现我们的烦恼?不是不理人,我自己自修我自己,与人相处有这么多烦恼,我就这些事情不想做,把它放下,那些事情我都不要理会,这样,我自修我自己,这样就叫做「己得自在」,不是的。

  我们必定要在人群中,入人群中,我们的心自在,我们在很清净的地方,我们的心也很平静,所以时时进出,不管是在人群或是入群处众,我们常常都是很自在,这样的心境,才是真正到达静寂清澄的境界。

  所以修德,就是将我们的心境走入静寂,什么样的环境,都不影响我们的心,这样叫做出入自在,就是戒定慧之力。

  心得自在

  即以戒定慧力

  修习增上学

  已得修德为圆满

  能出入自在

  此以戒定慧力

  得自在也

  我们要能出入自在,我们必定要了解真俗二谛,真谛的道理就是出世的精神,我们必定要有圣人,出世精神的道理,所以真谛就是真理实义,真正的道理里面的意义,叫做真谛,也就是圣者所见的实义,也就是有出世的精神,已和世俗的一切与牵挂,但是和世俗无牵挂,不过要大慈大悲,悯念众生,这种世雄的毅力。

  所以这也要了解俗谛,所以俗谛就是世俗真实的意义,我们要入人群,你若不了解世间法,我们哪有办法应机逗教呢?所以必定要真俗二谛都要了解。

  不只是了解圣人所体会的真理,一切的凡夫事,我们也都要了解,所以说这叫做真俗二谛。

  若于真俗二谛

  一、真谛

  真理之实义

  又圣者所见之实义也

  了知无结无缚

  心得解脱

  此以慧力得自在也

  二、俗谛

  俗事上之实义

  又凡夫所知之实义也

  做世间事就要入人群,真谛就是在人群中解脱,这叫做真谛;所以出世的精神,入世的志业,这叫做发大心,第一要先修好我们自己的心,然后我们才能入群众中去,「了知无结无缚、心得解脱」。

  真谛、俗谛,我们都很透彻了解了,若能这样,心就不会受结绑住,所以真俗二谛,我们也要用心,若能这样「慧力得自在」,用我们戒定慧的力量,让我们的心能很坚定自在,这就是我们人人要用功,真如实相本来自在。

  这不是常常这样说过吗?人人都有与佛同等的真如实性,只是我们一念无明起,所以缘着外面的境界,不断复制烦恼,已经复制到现在,微细的烦恼,八万尘劳的烦恼,想一想多么辛苦。

  本来我们人人都有如来本性,本来就是自在,只是漏和结,漏就是烦恼,结就是执着,这种烦恼执着,将我们绑住、覆盖,现在大家若能了解,那就是漏结已尽了。

  其实我们本来就是这么清净,只是我们去接受外面的境界,来污染我们的心,否则,本来自在之相全体显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理绝对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真理也没有离开我们生活周围,只是我们被烦恼漏结,将我们遮盖住,将我们绑住,让我们不得自在,不得自由。

  现在我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常随众,佛陀到哪里,这些出家众都是在佛的身边,时时听佛说法,所以应该这些全都是,「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心都清净。

  多少人呢?万二千人俱,这些出家比丘众及阿罗汉,在现场数字有万二千人,这前面的经文,我们都知道了。

  真如实相本来自在

  漏结既尽

  则本来自在之相

  全体显现

  其名「阿若憍陈如」

  至如是众所知识

  大阿罗汉等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等等,一直念下去,你们若在念《法华经》,就能念出很多比丘,阿罗汉的名称出来。

  其名曰

  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迦耶迦叶那提迦叶

  舍利弗大目犍连

  摩诃迦旃延阿少/(兔)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法华经》<序品第一>

  其实也只是大约举例,几位比较知名的人,那些人差不多都是,在这万二千人的比丘众中,差不多人人都认识,因为他有他的长处,而且常随在佛的身边,所以「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

  当然是很多,其中举例有一群,他们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刚才所说的「诸漏已尽」,一直到「心得自在」,这就是在表示这些人众,都已经证果了,不是说万二千人,全都人人已经证得诸漏已尽,不一定是这样,不过在经文所举列出来,这些都已经心清净了。

  数字能证,能够证明在此地有多少人,就像我们若是开会,都要签名,某某人有出席吗?和这样的意思一样,表示这个大会,这些人都有来参加,所以就要举列出这些人的名称,所以这叫做能证。

  这些人所证的,就是佛陀所说的教法,他都纳受进来,这个法是我所证的,我知道、我了解,这个大会,我有参加在这个大会中,所以「能所合一」,所以才会举出这么多人的名字。

  前是所证之法

  此是能证之人

  要知诸圣皆备诸行

  隐能则各具一德

  引偏好故

  此列举声闻比丘

  有名高德重

  上首大弟子之名也

  所以万二千人俱,很多,无法一一,去将那些名字都列出来,所以简单列出二十一人的名字,每一个都有他的特色,每一个人其中举一项长处出来。

  如舍利弗,舍利弗就是智慧第一,目犍连,他是神通第一,阿难能听尽,佛陀向每一个人所说的法,所以他是闻法第一,叫做多闻第一,就如这样,每个声闻一一列举出来,有二十一位比丘,上首大弟子的名字。

  各位,我们应该要了解,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法入心,真正入心之后,才能将德行显现出来,才能处群入众,不论是真俗二谛,出世的精神、入世的法,我们都要了解。

  学佛学法我们要认真,三无漏学,对我们修行者是多么重要,我们若能戒定慧,才能破见思惑,我们的慧命才能够安稳,发大心,我们才能如我们的愿,所以人人学佛,必定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