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了悟四谛勤修福德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了悟四谛勤修福德

 

  修学一切因缘

  其人本具福德

  曾种善根福田

  至今因缘成熟时

  遂志求

  解脱生死之胜法

  也就是要跟大家说,我们上面也说过了,佛陀: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法华经序品第一》

  这就是说佛陀他在人间说法,他就是用他的音声,佛法必定要从讲说中,听闻中而所得,要有讲的人,要有听的人。

  讲的人和听的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有因、有缘,所以佛陀要讲说正法,他必定要用种种因缘,随众生的根机来说法,所以以佛陀慈悲为因,以众生之所乐欲为缘,所以我们开始要学佛,我们要注重因、缘。

  因,我们要先学大慈悲,我们才能够发挥了智慧,随众生缘,所以智慧才能够观机逗教,我们若是对机的人,其人本具福德,有了福德的因缘,遇到法马上就开悟,这也是有修福的人。

  不过,修福德,就要累积很长久的时间,不是只有一生一世,也不是短时间,这样就能够具足福德,福德必定要累积,修福就是要不断付出,布施、修福这是修智慧,智慧就是德,叫做福德。

  我们在付出,到底我们的心,还有其他的杂念吗?杂念就是,付出就想要求功德,或者是付出,就是一直想要得到人家的赞叹,这都是在造福中又带杂念,这样有福就无德了,因为杂念在里面,慧与定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在付出心无杂念,这样付出的同时就有德,这叫做福德。

  我们必定要种慧根的福田,要不断耕种,不只是曾经「这样做」,这个福田是要不断耕作,不只是造福,还要慧根,智慧的根要深,所以这叫做慧根福田,所以常常跟大家说付出无所求,不只是付出无所求,同时要抱着感恩,感恩心,这就是慧根,付出无所求这叫做慧根的福田,叫做福慧双修。

  若能这样时时、时时,长久的时间,这样直到因缘成熟,记得因就是慈悲,缘是所好乐,我们要有慈悲,我们要有好乐不断地付出,要培养这个习惯,不是说,好乐就是一直想要求而已,好乐就是要付出。

  所以众生要有这个福德的因缘,佛陀有这个慈悲的心,所以佛陀的悲心,不断来回人间,在娑婆世界,这就是佛陀他心怀这个悲,慈悲的心,所以这就是佛陀他的本怀,所以畅演本怀,佛陀他的心就是不舍众生,希望众生人人得离苦,希望众生能够回归本源的佛性。

  这就是佛陀他内心,所隐藏着这个妙法,要来向众生,向人人来宣说,我们人人必定要先,具有好乐佛法,好乐佛法,心要先清净,才能接受大法,所以佛因、众生缘,必定要具足。

  所以佛陀讲说,他用种种因缘来譬喻,无非就是要将佛法照明出去,所以我们众生人人既然要学佛,我们要赶快,志求解脱生死的胜法,我们学佛不是要求天福,也不是要求人间福,才来做布施,才来付出,不是。

  我们真正要学的佛,就是我们的心性回归本源,这一点请大家真的要用心,不是只听经,了解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诸恶莫作中,心要不起烦恼,这才是真正清净,去掉无明,诸恶莫作,我们要练到这样的程度。

  众善奉行就是在行善的时候,真的要心无所求,这样才能够很清净,这才是叫做真实法。

  过去佛陀讲阿含,说方便法,也是一样劝人为善,劝人莫作恶,这也是佛陀的教法,就说,你们若作恶会受因果的报应,大家听了会怕,不敢做,但是现在就要跟大家说,诸恶莫作,不起烦恼,这就又不同了。

  众善奉行无所求,才能断生死,才能真正证到佛的境界,虽然不断于人间来回,却是心境处于静寂清澄,不管人世间有什么样的恶浊,来到人间泰然安稳,就是守志奉道,这个道心,绝对不受世间恶浊所污染,这样才能来去自如,断生死,这是诸佛菩萨,他们的心灵境界。

  听经真的是要很用心去听,要不然《法华经》所说的,和其他过去,哪有什么样的差别呢?差别就在这里,有污染,有所求,和无污染,无所求,这样不同,有污染当然因缘果报,将来为善得天福,受天人福,这就是有所求,这也是因缘果报。

  无所求,是不受人间恶浊所污染,所以很清净,这就是佛的境界,大家要很用心。再来说: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法华经序品第一》

  这段文也就是要说,佛为声闻说四谛法,回归在佛陀开始说法的起头,也是一样应众生的缘,大家了解了,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这五个人随着佛陀修行,他们有所求,不知道那个苦因源头在哪里?他们无法断除苦,所以佛陀成佛之后,第一个考虑想度的,就是这五个人。

  所以开始初转*轮,就是要跟大家说「苦」,「苦」的道理,这也是真实法,但是苦、集、灭、道,开始在解说的时候,果然五个人根机就不整齐,开头第一个能够开悟的就是,阿若憍陈如,了解佛陀所说人间苦难的道理,苦难是来自于集种种的因缘,从起心动念开始,身体行为动作,人与人之间互相因缘结合,造了种种的业,所以这个业不断累积,所以就这个因缘果报。

  知道了有这个因缘果报,要怎么办?那就是要求灭苦的道理,要怎么样能够灭苦呢?要怎么样能够将人与人之间,这种恩、怨、仇、恨,怎么样去解除掉呢?就要修行于道(八正道)。

  这条路应该怎么走?走了这条路,可以到达安全,通达的境界,智慧可以开启,可以了解,但是在这条道路上走,要安安全全平坦到达,那就是菩提道,就是觉悟的道路,所以这觉悟的道路,才能够一方面往前精进,一方面了解之后,不再结恶缘。

  过去的恶缘怎样来承受,受了之后才能灭,向前精进,不再结恶缘,这样将这个苦、集、灭、道,能够了解,阿若憍陈如了解。

  其他人呢?一知半解没有很透彻,没有很清楚,佛陀二转,另外还有人不了解,再一次,所以佛陀为五个人,四谛法要讲三次,这叫做三转四谛*轮。

  在这六年间让佛陀讲三次,可见众生乐欲的缘,就是他的心境所要追求的,就已经很不整齐,何况说天下间这么多的众生,佛陀在说阿含,就要用种种来譬喻,这种的方便法,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三转四谛*轮,为五个人说,说三次,你们想,佛陀要为这么多人说话,当然他就要用,种种世间的形象来譬喻。

  就像佛陀在说,有一个女人,孩子还小,病了,求医无门,死了之后,她抱着她的孩子来求佛,我到底要怎样让我的孩子复活?佛陀就说,你赶快去找,没有死过人的人家,去向他乞讨芥菜籽。

  芥菜籽在印度是很普遍,所以这位母亲觉得,要找芥菜籽很容易,她一天的时间,家家户户去乞讨,家家户户都有芥菜籽,再问他们,你们家里曾经死过人吗?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父母,祖父,曾祖父,他们已经不在了,怎么会没有?那不行。

  所以一整天的时间,家家户户还是乞讨不到芥菜籽,回到佛陀的面前,非常的累了,对佛陀说,家家户户都有芥菜籽,但是家家户户,他们家都有死过人,佛陀就问,他们家家户户死过的人,年龄都多大?

  听说不只是他们的长辈,就是年老者的晚辈也没了,佛陀就说,对啊,人生,死不分年龄,人生自然的法则,生死没有办法,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是一个人生所以叫做苦。

  这个女人觉悟了,这个故事,让这个女人的心灵得救了,将这个故事,以后还有哪里,某人又有苦难时,佛陀能够将甲的故事向乙来说,这也是叫做法。

  种种因缘,要用种种譬喻,这就是众生根机不同,佛陀的对机也是不同,这都是佛陀慈悲,对众生的根机。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法华经序品第一》

  这必定要用四谛法,来将他们开导之后,知道人生是苦,知道苦之后能厌苦,要懂得厌苦,常常听,人生怎么会这样?看到这么多人在世间,真的是,一个家庭受尽了爱别离苦,生、老、病、死苦,再怎么样的人生,都不离开这八苦,有缘,有眷属就有苦,其他的就都不必说了,只要有缘,有眷属,就都有苦了。

  我们要如何断除这个苦呢?能够不生贪、瞋、痴这些烦恼,我们若都不产生出来,这样就能够到涅槃的境界。

  所以佛陀就说,要脱离了这种的环境,你才能心清净,我们修行的目标就是要这样,能够到达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刚才说过,佛陀来人间来来回回,在他的佛性就是不生不灭,虽然现相在人间,同样在这个五浊的恶世,但是在他的内心,还是静寂清澄,不受这个恶浊的世间所影响,不受染着。

  他的目标就是为了要,救济苦难的众生,但是大家要记住,过去所说的,要怎么样诱引众生所乐欲,你做好事会生天堂,生人间享福等等,到现在就是,你应该要去行菩萨道,无所著,清净心行菩萨道,不同的地方是在这里,所以请大家用心体会,这个法里面的精粹,所以请人人要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