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持戒为入道因缘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持戒为入道因缘

 

  我们人人学佛,必定要先有信解,「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相信佛陀所说法,体解佛陀的教法,这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应用,所以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世间生活,也没有离开佛法。

  信解持净戒

  是行菩萨道

  则大乘等戒

  皆清洁受持

  而持戒

  就是入道之因缘

  我们若是相信,深心相信,我们要用心体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不脱离戒的轨道,这就是行菩萨道,所以菩萨道,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

  尤其是「则大乘等戒,皆清洁受持」,我们所要受持的戒,就是大乘的戒。

  大乘的戒和小乘的戒不一样,大乘的戒,就是将我们的心门打开,能够了解天地万物事理,我们要培养这分六度万行,开阔的智慧,所以悲智双运。

  在人群中不犯戒律,在戒律中,没有障碍我们入人群,这叫做大乘戒。

  「等等」就是很多的戒,就是在无量众生中,我们在无量众生中,也不会想去犯戒的规则,这叫做清净戒;这必定要我们平时,待人接物等等,顾好我们这念心,还能够尽我们行菩萨道的使命,这不困难,只要我们有深信、有信解,对佛法有透彻的信解,就不困难了。

  「而持戒就是入道的因缘」,我们要持戒,才有因缘入道,我们若不守规矩,尽管你对佛法了解很多,会说法,但是行不得,这样要如何能够入菩萨的道,只能讲讲解菩萨的道,无法深入体会菩萨的道,所以既然不能入,那就是没有那个因缘。

  真正入菩萨道的因缘,不是用讲的,是要身体力行,前面我们也说过了: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法华经序品第一》

  行菩萨道,必定要,内外都能够布施,头目身体,都很欢喜布施出去,为了什么呢?求佛智慧,所以佛的智慧,不是我们用讲的,这样能得到,必定要我们身体力行,难行能行,这才是真正我们修学佛道,信解佛法,我们才有因缘在菩萨道中啊!

  弥勒菩萨就是,向文殊菩萨提起了,他对佛的了解,再来就说: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而披法服

  《法华经序品第一》

  这段经文也就是要说,菩萨行持戒波罗蜜,前面是布施的波罗蜜,要施、要舍,有施舍不管是有形、无形,有形,当然就是物质了,舍宫殿、妻妾等等,舍头目髓脑等等,这全都是舍,这都是施,布施,很甘愿布施。

  现在那就是要说,戒,要持戒,戒波罗蜜。

  大家知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那就是我们的法,用我们的法可以度过,从凡夫的此岸度到圣人的彼岸,从凡夫的心转为圣人心,第一项就要布施、施舍,再来就是要守戒,戒,过去的,那就是我们要知因果,不管是什么样恶劣的环境来了,我们要随缘消业障,堪得忍耐,消去过去的业,这就是戒。

  它能够预防我们的心,要好好地把心驯伏下来,我们常常在说「习气、习气」,对啊,我们以前就是有很多,不好的习气,人家一句话,我们不是很中意听,马上这个习气,没有回答出去,不欢喜,很快地,一句不好听的话来,又再一句的恶言恶语回去,像这样就造成对立、吵架,吵架出口没有好话,那就是造口业了。

  但是我们若有戒,就马上压制下来,被骂不还口,他若骂了欢喜,气就消了,这个业就不会再互相纠缠下去,最好我们就是要训练到,被人骂不生气,被人骂不感觉什么,被人骂,这个业,这回业相现前,你骂我,很感恩,我又消了一分的业,用欢喜心来接受,这样原本瞋怒的习气,我们就已经从心底,降伏下来。

  心底既然降伏了,当然我们就不会再对他说坏话,反过来,一直会向他道歉,对啦,对啦,我会改,看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人,他要现什么境界给我们,我们对境有生心了吗?是生起一个感恩的心,还是生起愤怒的心呢?这生起感恩的心,那就是波罗蜜现前,法有入我们的心,所以用这个法度我们的心,度凡夫到圣人的境地,所以叫做戒波罗蜜。

  所以「往诣佛所」,我们要到达佛道,从戒直到佛的境界,行菩萨道就是要到佛的境界,所以菩萨就是,向佛陀觉道行进,虽然佛陀,已经是圆寂二千多年,但是佛的法身还存在,只要我们闻佛的法,我们能够起欢喜心,我们将佛的心入我们的心,佛还是活在我们的心里。

  所以时时佛都是住世,佛法要兴盛在人间,佛的团体,僧团,要很牢固,看了僧团,身心就会让人感觉到很安全,很平安,很和气,这就是僧团那分真,真实道,在僧团中看到真实道的觉的道,自然大家的心就会生起那分善,没有恶的念,心平气和,平和的人生,这是一个僧团,那种庄严、祥和的境界。

  所以这种,三宝一定要具足在人间,佛法才能够永传,所以说法脉,法脉很重要,尤其是要落实在,僧伽的生活形态,所以我们的生活形态,就已经有一个使命,要担如来的家业,要担如来的家业,你若没有舍弃小我的家庭,你哪有办法,踏入如来的大家庭呢?

  所以我们要为人间,调伏众生的身心,社会要能够祥和,唯有宗教者这个真善美的团体,这个大家庭,叫做「荷担如来家业」,所以要向佛道,就是要舍家。

  若是领导者,他就要舍弃了,他对权力地位,那种执着,才有办法把心静下来,来思考人间天下的真理。

  所以舍家国,尊佛律仪,按照佛陀教育的律仪,要好好受持,所以出家就要脱俗,脱离世俗来出家,才能够将佛的家业承担起来,所以「披佛法服」,就是持戒精进,不是只穿上这件衣服,是我们身体力行,我们的戒律在我们的行动中。

  衣服只是形象,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衣服,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服装,过去天主教修女、神父,他们的服装,一看到就知道,这是一个很纯洁的宗教,所以服装能够引起了,人人敬重的形象。

  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要真正的救世,就要舍离小家庭,来入如来的大家庭,进来这个大家庭,我们要循规蹈矩,守好戒律,再来说: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法华经序品第一》

  出家之后,就是出家的形象,乐处独静,因为要心先静下来,虽然周围人间纷纷扰扰,却是我们要如何将我们的心,在人群中能够调伏下来,这个「独静」,就是用很清净的心,这样来「乐诵经典」。

  就是认真读经、打坐、读经,起来走路、快跑、慢跑,绕佛,用这样的方式来精进,开始初学者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再来就要再进步了: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法华经序品第一》

  开始把心调下来,在人群中如何去找清净,在清净中如何去研讨佛法,之后还要再精进,那就是去深山中,好好思惟,光是读经,不对,还要好好将经典要入心,好好来思惟。

  所以说,菩萨行精进波罗蜜,现在就是精进(波罗蜜),除了持戒,还要精进,从人群中,找到内心的清净,内心的清净,了解经文之后,还要再好好思惟,再加精进。

  因为求佛道,发起勇猛,那个利,真的很勇猛,这种用欢喜的心,勇猛精进,就要很欢喜,所以「名被甲精进」,「以被甲入阵」,「接战之勇猛为喻」。

  我们在《四十二章经》,也有这样,我们真正在修行,要精进,心里就要有准备,准备好,不管什么样的环境来扰乱我,我都不受他影响,不管是世间的欲乐,不管是世间的烦恼等等,或者是什么样的逆境,我的心已经都有准备了,好像一位勇猛的勇士,他要来修行,他一定要有这个准备,绝对不会被环境打倒,所以就像上战场,披盔甲一样,再来: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法华经序品第一》

  再精进,这就是要从精进中,开始到禅定波罗蜜,不管什么事情,我们已经盔甲上身了,我们不会被周围的环境,伤害到我们,此时这个心,道心、志念都很坚固,道心、志念坚固,那就接近禅定的境界。

  禅定,就是正念,我们要正思、正见、正知、正念,我们不会受到外面的邪思、邪见、邪念,影响到我们,所以我们平时要有这种的心,能够得五神通。

  佛陀在世时,就一直跟我们提起心定、心静,自然就能够得五神通,什么叫做「五神通」?要先离欲,要远离色、声、香、味、触,这五项,现在外面的境界,这个色、声、香、味,接触到的,这种的实在是步步陷阱,人人都是在五欲之中,让我们污染了心。

  所以我们应该要赶快远离,这些事情,我们都能够远离,我们的心自然就清净,远离之后,就能够得五神通。

  其实现在的五神通也是很简单,所以科技发达,现在从电脑,或者是网路等等,我们都在现神通,不过有一项,「无漏通」,那就是内心的心意,我们内心的心意若不清净,这样无法真正透彻到佛的境界。

  所以我们必定,烦恼都要去除,到达无漏的境界,这就是我们要用功的地方,所以我们学佛,必定要用心投入法,要有信解奉行,才能够六波罗蜜俱全,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人人时时要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