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菩萨六度万行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菩萨六度万行

 

  学佛就是一念心: 心德清净

  修持布施

  戒德清净

  防治散乱

  忍受诸难

  及诸世乐

  我们学佛真的是,将我们的心要照顾好,一点点的污染,心所爱欲都不要让它染着到我们的心里,这样我们要受持,哪怕是付出,心也无所著,这就是修菩萨行者,必定要有的条件。

  我们要能在人间,在人群中,不断付出,施出那分无染着的大爱,必定要有勇猛的心,我们若是布施,不精进,精进若不勇猛,这无所著,清净的心就很难了。

  所以心德清净,我们的心要达到那个德现前,德,就是你都做得到,这样累积起来的那个精(髓),才叫做德,要不然「发心容易,恒心难」,要付出的较快,要能够无所求就困难了。

  在《百喻经》里面,有一段这样的故事,那就是有一个人,拉着一辆很大的车,在爬坡的时候,拉不上去,车又重,路又陡,拖不上去,刚好有两个人走在那条路上,这位拉车的人,他就说,来,替我推一下,帮我推一下。

  其中一个人就说,我替你推,你要什么东西给我?拉车的人就一句话回应他,无物,没有东西,但是这两个人也是赶快帮他推,推到平地的地方。

  两个人的其中(一人),就向拉车的人说:「来,你不是说要给我东西?」

  他说:「是啊,无物。」

  其中一位就说:「无物就是有物,没有就是有。」

  这个拉车的人就说:「我已经跟你说了,就是无物。」

  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他就很轻松地微笑,他向其中这位讨东西的同伴,就说:「我告诉你,他就没有东西给我们,你何必硬要向他讨呢?」

  但是这位,其中这位很执着:「他所说的无物,没有就是有,我怎么能不向他讨呢?」

  但是这位,推车的其中另外一位,他就这么说:「无物者就是假相,这叫做假,无物,合起来就是假相,何必为了假相这么计较?」

  这一段文,虽然这么简单,却是含有真理。

  佛陀在《金刚经》里,也是这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凡夫不就是这样吗?本来道理,我们的心应无所住,但是我们都要去生那个心,我们的心,不就是常说「生住异灭」。

  凡夫心,生出一念精进的心,开始用功在精进,不多久那就「异」了,变形了,我过去所发的心,可能我要再重新考虑,这就是变异掉了。

  再来,时间比较久了,灭了,那一念的发心,这样短暂地「住」,但是住了之后就变,变了之后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凡夫,「发心容易,恒心难」,付出,都是有所求,这念爱欲的心,很容易摇动了我们的道心,所以污染的东西,要来染着清净的心很快,将污染心要去除无明,成为清净,那就不简单了。

  所以我们学佛,难就是难在这里,我们应该要知道,世间一切万物都是假相,既然是假的,你在计较什么呢?无所住着,也没有什么好计较,修行就是要修得轻安、自在,这就是解脱生死,生死,什么时候解脱?当下即是。

  我们的心,常常都无所住着,那分轻安、自在,这就是叫做解脱,要解脱,就要从戒德清净开始,戒德,那就是防治散乱,唯有戒,能够防非止恶,我们的起心动念,不会再被爱欲无明,将我们污染了。

  你既然发心要修行,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出家,你要从身清净(开始),我们的身心不受污染;在家,要坚持十戒,行于十善,我们若能够这样,界线分寸不要超越过,自然就是戒德清净,这种清净的心,这就是出家,身与心出家。

  有的就像清修士,他虽然现的是在家相,却是有出家心,最重要的就是那念心,所以心也能到达了,无挂碍,无挂碍故,没有其他的牵拖、牵累着,所以他就能够心无散乱。

  这就是预防,戒就能够这样预防着,所以「忍受诸难,及诸世乐」,这就要有勇猛心,要忍受得世间难行能行。

  我们以前在《水忏》中,不是跟大家说过「在缠如来」,凡夫本具佛性,只是情和爱和欲,将他缠住了,缠住了,要去除就不简单,所以要忍受,要经得起这种的情爱来考验,所以要难行能行,所以忍受诸难及诸世乐。

  世间一切的享乐,这种纸醉金迷,过眼云烟,这样乐一下就过去了,乐了之后那就生悲了,所以在修行者对世间的欲乐,一点都不会被它动心,这就是戒德。
我们的心戒得很好,不会为它所动,所以:

  精纯无染

  进修万行

  禅修守志

  正思念行

  定力宏愿

  布施利行

  「精纯无染」,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挂碍,向前走,所以我们进修万行,我们常常说六度万行,我们要行六度,要万行,你什么事都要做得到,在无挂碍中付出,这叫做六度万行。

  「禅修守志,正思念行」,我们必定要在禅修,不是坐禅,是要时时有正定三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守好我们的志节,所以正思念行。

  我们要常常真正的正思,我们不管是正思、正念、正行,这都是在禅思里,八正道。

  所以「定力宏愿,布施利行」,这就是我们在《法华经》里面,真实的道理,佛陀无不都是要我们,付出而无所求,我们的心,戒德要现前,所以布施、持戒、忍辱,还要再精进,这样才能得到禅定、智慧。

  六度要能够很自由自在,行于万行,这是我们要修的,所以经文中这么说: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法华经序品第一》

  戏笑,就是让我们的心散乱,我们受一时世间的欲乐,在那里享受快乐,这一定是让我们的心会散乱,这叫做放逸,在我们的心境,我们要「离诸戏笑,及痴眷属」,有的人用爱缠你,这就是叫做痴的眷属,所以痴的眷属让我们很烦恼。

  世间凡夫就是因为,不求脱离五欲,我们若是甘愿沈沦在五欲中,我们就无法解脱,所以应该要离开这种的五欲,世间的五欲。

  所以菩萨的心要持戒,防治散乱,唯有摄心,我们要好好把心摄住,不要放荡,让它散掉,所以这就是在修定,再来说: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法华经序品第一》

  我们要时时用布施,恭敬供养的心,所以四事供养,就是衣、食、住等等,这样的供养,清净的周围,这都是在做布施。

  看看我们的志工菩萨,在医院帮那些患者洗澡,都说,我在浴佛,在洗佛,甚至我们到贫穷苦难的家庭,去为他们清扫,去为他们洗澡、理发,用我们本性佛的心情来看,人人都是佛,我们在丛林里修行,抱着这个心情,无不都是在供佛,无不都是在供应衣、食、住、行。

  所以不要想,佛陀已经不在了,我要到哪里供佛及僧?有啊,本性佛,人人都是修行者,值得我们尊重,用周围的环境来供养,这都可以。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法华经序品第一》

  同样的意思,请大家用心,布施种种微妙,就是用欢喜无求无欲的心,这样在日常中付出,还是欢喜心,这就是无上道,不要想说,这是生活中的事,这样是不是无上道?是啊。

  你甘愿付出,无有所著,无挂碍,去利益人人,人人欢喜,这不就是吗?所以欢喜无厌,一直去付出,这就是布施,心灵的欢喜所得。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法华经序品第一》

  我们的生活不离开这个四事,四事,衣,出家,当然现出家相,我们平时的衣着,让人看了就知道,这个出家人很庄严,很脱俗,我们应该要自爱,我们的形象也要如规如律,看现在大家多么整齐,海青,衣着身整齐,这无不都是我们的衣着。

  我们虽然是修行,生活作息,休息也要有地方,佛陀的时代,虽然僧团开头最初的时候,是树下一宿,很简单,所以有众妙卧具,我们若是心清净,在地上就如处天堂。

  心若会满足,修行者什么东西,都是真正众妙的卧具,我们都觉得很满足了,哪怕是在地上,也如同在天堂,心若不满足,即使真的很贵的东西,他还是感觉不满足。

  所以我们修行者所住的环境,我们要很满足,我们的寝具,要睡的地方,我们要看了,啊,很有福,这就是众妙卧具,看看,贫困苦难,病苦的人,他们的环境又是怎样呢?我们若是靠近我们休息的地方,我们就要很满足,众妙卧具。

  我们要用这样的心境,在这个四事,我们自己彼此之间,要感恩,感恩我们有这样的环境,是互相供给,互相供养,我们要感恩,精舍这么多人在付出、在供养。

  我们若用这样的心,周围的环境,华果茂盛,到处就是那么整齐,那么干净,真的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要用感恩心,很满足的心,无所求的心,一切心灵的境界,在这个十法界中,你要选择什么境界,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或者是独觉、罗汉的境界呢?

  各位,一个心境,虽然事相如一,我们要用什么心境来面对,所以人人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