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生佛事相 始终如一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生佛事相 始终如一

 

  常常在说,两件事是挡不住的,时间、无常,无常就是不断流逝,不断向前这样一直追逐,时间是流逝过去,无常是一直接近来。 所以佛陀说世间苦,苦在寿命不久长,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知道我们要好好地把握人生,听闻佛法要用心。

  《法华经》里面也这么说,现在可以在这个道场里面,来听闻《法华经》,这都是过去无始劫以前,所结缘的,因为每一尊佛来到人间,最后还是同样要讲《法华经》,到了释迦佛,他后半段的人生,一大说教即将结束之前,他还是一样讲《法华经》,这叫做佛佛道同。

  不管是在过去无央数劫,同样在灵山会听闻《法华经》,那些结缘众,怎样叫做结缘众?将《法华经》能够用于,入心、闻法、解悟,这就是有缘。

  又有另外一种是结缘,结缘就是也是来听,听了,不错、了解了,不过不是很清楚,但是不很认真,不过有结了这个缘,这种的人是比闻法解悟,那种一闻千悟,比这种的人多很多,只是结缘、听到、随喜,没有很透彻的解悟,这叫做结缘众。

  哪怕是结缘众,随喜也有功德,这样他生生闻佛法,同样会遇到,《法华经》的道场里面,但是,是不是,从这个道场开始,过去的结缘、随喜,是不是在这个时候,会更加透彻了悟呢?

  所以佛陀当初在讲《法华经》,看到他们已经都来了,已种善根,希望他们在这一次能够更成熟,希望他们能够发大心、立大愿。

  另外一种,佛陀也在等待,等待还没有种善根,还没有接触过《法华经》,过去不曾听过,现在更不知道,这种还未种善根的人,希望他能够来种善根。

  未种善根者

  令种善根

  已种善根者

  令其成熟

  已经成熟者

  令得解脱

  《妙法莲华经纶贯》

  意思就是说,在佛陀当时在说法时,就有这三类人,有的人已经与法华的因缘很深,现在只是在等待,完全解悟、解脱,有的已经种了,开始在成熟了,那种随喜结缘,希望他已种,希望他能够成熟,所以佛陀在讲经,讲一讲,忽然间他会停下来、等待,在那里发光。

  大家在那里看,大家都到齐了,为什么佛陀还在定中呢?当然《法华经》中也有说,佛陀在定中就是「离言法华」,也是同样在说法;「离言」,没有讲话,「离言法华」,那就是入「无量义三昧」,在那当中,还是虽然定下来,但是凡夫多数未种善根,或者是已种善根。

  尤其是未种善根的人,大家在那里交头接耳,到底佛陀为什么停这么久?在那当中,大家的心有疑问,有的人也会觉得有需要吗?所以有的人就会退席,这种完全不了解,没有耐心,所以有一段时间,那就是五千人退席,也有啊!佛陀在等待因缘。

  其实佛陀成佛以来,已经无央数劫,累世累世都是为这一大因缘,每一世都在开示,但是众生悟入的又有多少人呢?若是众生全都可以悟入了,则人人就已经回归本性了,人人本性即是佛,还需要听吗?就不需要了。

  但是放眼来看,还不是一样,迷茫的众生还这么多,未成熟的众生也那么多,未种善根的众生还是那么多,已种善根,还是同样在六道中轮转,一样在起心动念。

  所以佛陀一直在等待,等待众生悟入,因为我们众生还未悟,还是在正与邪中间,互相在牵扯、拔河,正(见)若弱一点,邪(见)就又增长起来,这是佛陀悲啊!悲悯众生,就是佛陀慈悲,生生世世在人间,佛陀所要度化的众生,众生还是在迷茫中,所以他就要用耐心等待,他已经开示了就是施教,不断地施教。

  虽然我们认为佛陀,已经在二千多年前就圆寂了,还在吗?在;他是不断倒驾慈航,到了彼岸,还是要再回归,回归来,同样是在这个教室,还没有下课,他还要来,来为大家复课,所以愈来感觉起来愈困难。

  佛陀时代的人口,佛陀时代人心的单纯,那种的生态,一直到二千多年后的现在,世间已经是纷纷扰扰,众生是心愈来愈杂,烦恼是成倍复制再复制,厚厚的烦恼那种不受教育,不能听佛陀真心说法的教育,我们好好用诚意接受,已经愈来愈少了;所以佛陀也是叹无奈、悲众生。

  所以我们前面说,佛,讲《无量义经》,同样继续在那里坐,就是在那里发光、放光。

  说《无量义经》后

  不起法座

  即便入定放光

  光就是佛的德,也就是证明他将《无量义经》,完全摄受在内心的世界,内心世界,这个无量义是法华的精髓,他把这法华的精髓,要散布给芸芸众生,笃定了法华的精髓,心很欢喜;《无量义经》已经成就了,是法华的精髓,佛陀的喜悦就放光。

  光是表达悲智,智慧可以启发人人心地的黑暗,能够在黑暗中现光明,这是智慧,佛陀他就是不舍众生,要让大家了解,时间不能等,人生是无常,哪怕我是已成佛了,同样有老、病、死,这是现相、示寂,但是这只是一个事相;真正的理,他是不断来人间,这是不生不灭永恒的道理,所以叫做倒驾慈航,这就是表示佛的慈悲。

  今见如昔

  即使往昔亦如今见

  生佛事相始终一如

  以是之故

  当知今佛现光

  亦欲说大法也

  在这个法华会上,今见如昔,即使往昔亦如今,现在在法华会里,人一直来很多很多,佛陀在那里定坐,在那里默然,「离言法华」还是在定中,现在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这个境界,道场的盛况,境界就是一样,现在跟过去完全一样。

  所以生佛事相始终一如,众生就是迷茫,佛陀是觉悟,其实佛与众生都是一样,不过迷茫的人,需要觉悟的人再来引导,觉悟的人要来教化,他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现在、过去都一样,所以事相始终如一。

  在法华会要开始了,在六成就里,众成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所以:

  以是之故

  当知今佛现光

  亦欲说大法

  因为佛陀在那里现光,都是为了要讲大法:

  世间

  非唯凡夫世间

  兼具圣人世间

  言谓 声闻、缘觉、菩萨

  之三乘圣人也

  凡夫

  固不易信此大法

  佛陀来世间说法,「世间、非唯凡夫世间」,这个世间,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天地之间,里面有圣人、凡夫,很多不同根机的人,所以叫做五趣杂居。

  五趣:

  天、人、地狱、

  饿鬼、畜生

  四圣:佛、菩萨、

  声闻、缘觉

  在这天地之间,佛、菩萨、声闻、缘觉等等,像这样已经入于圣道,这种世间兼具圣人,在这个五趣杂居地里面,就是有圣人,圣人就是已经接触了佛法,有声闻、缘觉,声闻就是听佛的声音、佛的教法,凭着那声音、教法,他可以信受奉行,这是声闻。

  缘觉就是缘着这个境界,他看到春、夏、秋、冬,理解人生无常,他这样可以觉悟。 菩萨呢?菩萨就是已经登圣人之地了,他可以听闻佛法,不管是佛所说法,或者是境界,天地境界的变迁,还有更超然的,那就是体会人生苦难,这就是菩萨;菩萨叫做觉有情者,已经觉悟了,还是对芸芸众生有情,所以佛所说的法,他可以信受,他可以了解。

  但是还有更多的,在天、人、地狱、饿鬼、畜生,这一类的就比较难了,所以凡夫(固)不易信此大法,不容易,除了声闻、缘觉、菩萨以外,一般的凡夫,要叫他很彻底的相信,实在是不容易。

  因为《法华经》乃是大乘,要有大觉悟、大根器的人才能够接受,一般的人真的是难,因为在《法华经》里面,他所要说的就是唯一佛法,过去的方便法都舍掉了,要让大家知道大家都可以成佛,大家都与佛平等,这对一般的凡夫,其实是难以接受,所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这是唯有佛与佛,能够究竟了解这个法。

  所以就告诉大家,佛陀是宇宙的大觉者,我们凡夫只是在一个乾坤,乾坤跟宇宙不同,宇宙是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宇宙,但是乾坤是在大太阳系,我们只是在千世界里面的,一个星球、地球,我们只不过是在地球的中间,脚所踏的大地,头顶的天,这样叫做乾坤。

  总之佛陀所觉悟的,与我们所知道的,天地间之物是不同的,天地间,人、事、物、理,要能够很透彻,又不很简单,所以:

  而唯一佛法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唯有佛与佛才能,了解大宇宙的真理

  声闻、缘觉

  以闻佛教

  得证涅槃

  自谓已证无生

  故不信

  更有无上菩提之道

  声闻与缘觉听到佛法,心只是知道如何去除烦恼,无明烦恼就是梦幻,知道了,但是心能够宁静下来,这样他自谓已证无生,故不信更有无上菩提之道。

  这些声闻与缘觉,以为佛陀过去所说的,我都知道了,我的烦恼都已去除了,我懂的事情很多,佛不必再说了,我都已经知道了,我已经证得了,这种贡高憍慢,「未得谓得是大妄语」,假如再接下去了解经文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的人生多错误,有多少了?所以我们人人应该要缩小,何况说面对着宇宙大觉者,浩瀚无涯的佛法,我们有那么快就能得到吗?

  我们一定要用宽阔的心,我们要缩小自己的微细,我们要虚心求教,将我们所得来的教法,我们要好好思考、细细思惟,不懂的我们还要再求教,我们还要再用心体会,所以请人人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