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佛德普令众生成菩提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佛德普令众生成菩提

 

  学佛要好好地用心啊!每一天都是跟大家谈心,这个「心」字,可以让我们成就一切,一念心,也能让我们造成很多恶业,一切皆由一念心造。

  我们前面说过了「善逝」,善逝,也是同样一念心,佛陀十号具足,也就是十德具足,「德」,就是修来的,平时要用心,心用在生活中,用在人、事、物、理中,我们要好好用心,来去就可以自如了。

  佛之十号:

  如来、应供、

  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佛世尊

  佛陀可以「善入于无量世界」,这无量世界,众生世界、物质世界等等,佛陀进出自如,我们人都是受这个世界环境,影响我们,让我们的心不得自在,佛陀大觉,他可以进出自如,随顺众生的心欲来说法,所以这是已经明了世间的苦难。

  所以佛陀说法的次序也是一样,开始向大家就说「苦」,苦、集、灭、道,释迦佛已经了解世间的苦相,苦的真理,任何一个人来到世间,就是不离开这个苦难,尤其是这个苦难是从众生心欲所造成的。

  我们人来的时候,源头不就是父母的欲吗?父母心欲,不就是我们众生过去,与父母所结的缘呢?所以众生这个苦难,就是来自于心欲所造成的。

  善逝

  佛善入无量世界

  随顺众生心欲

  以为说法

  明了世间苦难

  从众生心欲造

  所以从:

  生死烦恼中

  而能令众生

  闻法欢喜

  善能导向无上菩提

  这是佛德,佛德了解众生苦的源头,是从心欲开始,来到这个世间,芸芸众生,个人的习气不同,所欲不同,今生来,一辈子所造的业,到头来就是死,这中间他的烦恼牵缠不休,这种习气要他听法实在有困难,听法能接受,也是不容易,接受进去能够入心起欢喜,这更不容易。

  不过,佛陀他的悲智双运,他不受障碍,众生的烦恼对佛来说没有障碍,所以他能够从生死烦恼中,而使令众生能听法欢喜,这就是佛陀他的善逝,来去自如,不管什么样的众生,什么样的境界,他入那个众生境界,他就可以善逝,进出没有困难,目的就是要使令众生听法欢喜。

  又再「善能导向无上菩提」,这就是佛陀的悲,已经在过去的慈悲,与众生累积了很多的好缘,所以众生听到他说法就会欢喜。

  我们过去不是说过吗?有缘的人,说的话都是法,如果无缘的人,说的话再好,都会变成是非,总是让众生听了不欢喜,若是有缘,就欢喜,欢喜就能接受,所以能够「善能导向无上菩提」,让大家欢喜,这是佛陀过去的慈悲,跟大家结的好缘,运用他的智慧在人群中说法,这叫做「善逝」的德。

  再来就是「世间解」,世间解,就是说:

  世间解

  谓佛于有情世间之

  一切众生种心欲

  种种痴昧业报

  及器世间之物体

  成住坏空

  悉能解了

  有情的世间,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叫做有情,一切的有情都有心欲,你看哪一种动物,不是因为心欲再衍生呢?不管什么样的身形的动物,它可以一直衍生下去,再下一代的下一代,想一想,不管是什么动物,动物的世界就是这样,这个心欲,种种痴昧的业报,心就是烦恼,痴,就是暗昧,心很暗,没有光明,所以这都是我们众生的业,烦恼。

  再来「及器世间之物体」,「成住坏空」,「悉能解了」,这就是佛陀他的智慧,能够解了世间,不管有情、无情,只要你的眼睛看得到的东西,或者是我们住的空间,这叫做器世间,器世间所有的物体,皆是成住坏空,没有一项永远在,说天下大地山河,山河大地是不是永远都不变呢?还是一样会变,有时候大自然法则,大自然的四大,四大威力很大,它若是四大调和,那就是风调雨顺,山河大地就平平安安,或者是一不调和,山河大地,那就会受毁伤,一夕之间就变了。

  所以想一想,,佛陀对有情世间一切众生,种种的心欲,众生的生死苦难等等,生老病死,大自然的法则,在这个人世间,有情六道轮回中,没有一项不清楚,尤其是在这个空间,这个器世间,所有的物体世界,佛陀更加了然清楚,好像是看手上的手纹清清楚楚,所以佛陀对人很了解,对世间很了解,在教育,他也是用智慧。

  有一个时间,佛陀在世时,刚好是结夏安居过后,不久的时间,有一位弟子,从远方来,他向佛陀恭敬顶礼、问安,佛陀看到这位弟子,从这么远的地方来,坐下来,他就问他说:「你从哪里来?」

  这位弟子回答:「我是从胁山而来。」

  「路途远吧?」

  「有一段时间,从结夏安居结束之后,心思念佛,所以从那时候就开始起步,一直到现在才可以来到这里,看到佛陀,向佛陀请安。」

  佛陀就问他说:「这一次结夏安居平安吗?」

  这位弟子开始就回答了:「佛陀慈悲关心,今年我结夏安居在胁山的地方,环境很好,我们在那里,心很安静,生活还可以,进出也是平安,只是有一个缺点而已。」

  佛陀就问:「什么样的缺点呢?」

  他说:「如果到了黄昏夜晚时,鸟很多,都会聚会到所安居的周围,鸟声很吵,晚了,想要安定打坐,就是鸟声很吵、很杂。」

  佛陀就问他说:「这样你还想再回去那里安居吗?还欢喜那个地方吗?」

  弟子就回答说:「那个地方真的很适合我们修行,只是唯一的缺点是晚上鸟多,鸟声吵杂,比较困扰,晚上无法安心静心下来。」

  佛陀就教他一个方法:「这样的话,你如果回去,开始黄昏的时候,听到鸟声来,你要很虔诚合掌,向鸟这么说,诸鸟啊!我很需要你的毛,我要你的鸟毛,我需要供养你的鸟毛鸟。」

  开始来的时候并不多,却是听到比丘群合掌向鸟祈求,希望它们献出,它们的鸟毛来供养,这些鸟开始,鸟群就赶快去开会了,现在比丘对我们开始有所求了,他们所要求的,是我们身上的鸟毛,各位,大家想清楚,我们到底要将我们的鸟毛,供养出去吗?

  鸟儿听到了,所有的鸟群就说,我们身上最宝贵的是我们的毛,我们怎么能把毛供养出去呢?若是不能供养,我们就不要聚集在这个地方,比丘所要求的,我们既然无法给他们,我们要赶快远离,果然从这样开始,那晚开始就静悄悄了,鸟儿们都不敢靠过来。

  过不久,比丘来向佛陀感恩,佛陀教我这个法,现在修行的环境,白天很清凉,晚上很宁静,果然是一个修行最好的道场。佛陀又再向大家开示,比丘啊!大家要知道,连鸟儿是有情的众生,它自己也会疼惜它的羽毛,何况我们众生,人啊!人类应该要更能自爱,我们要疼惜我们的慧命,时间能够成就我们的慧命,法,能够成长我们的慧命,我们难道能不如鸟儿,疼惜它的生命吗?这就是佛陀的智慧,用这样的环境来教育有情。

  所以这个器世间物体、环境,一切都有它的,环境优点、缺点存在,有情都有共同追求的欲,也有自己要保护自己的情,这就是有情界,这种有情界都是在迷茫,在痴昧中,所以佛陀要不断来人间,向人间说法,这必定要有他的福与慧,才能领导世间,向世间有情说法。

  再来就是「无上士」,无上士,也是佛陀十号之一的德行,也就是说:

  无上士

  谓以种种法

  使令一切众生

  未种善根者 令种

  未成熟者 令成熟

  已成熟者 成菩提

  最近我常常跟大家说,佛陀来人间为一大事因缘,无非是要将这些爱的种子,智慧的道路,就是要铺出来,铺给人人能够走上这条路,觉悟的种子在人人的心地,要让人人的心地,去经营这颗有情,觉悟的心地。

  常常说拓荒者,拓荒者,佛陀就是在众生,很荒乱的心地中,要来教导我们,如何将心地整理好,好好地整理,将它拓荒,将这个乱象除掉;如何让这个心境,制造很美妙的心境;如何让善种在这片心地经营,让它种子落地。

  这就是佛陀来人间所要教育的,他的智慧面对着众生的方法,就是用种种方法,使一切众生未种善根令种,未成熟让他快成熟,已成熟要让他能够立菩提林,要成菩提。

  各位菩萨,佛陀的智慧与慈悲,有了慈悲才能有好缘,结好缘,众生才能起欢喜心,欢喜心,才能接受法,能够接受法,有情于迷茫中才能够觉悟,利用人人觉悟,还要让他了解这个器世间,种种的道理,不管有情、无情,一切都是在佛觉悟,佛陀他了如指掌,就如反掌来看手纹这么的容易,却是我们众生还是很迷茫。

  所以请大家,要觉悟的是我们的本性,觉悟不困难,只要我们时时多用心啊!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