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应机逗教 演说正法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应机逗教 演说正法

 

  我们学佛修行,必定要抱持正念精进的心,佛在世时,很多人来修行,不分种族也不分阶级,佛陀一心就是要提醒,人人本具同等佛性。

  弥希罗庵婆罗园

  善生出家见佛

  深信家法 会归无常

  出家学道 尽诸烦恼

  具足无漏 心得解脱

  身证无为 生死永尽

  梵行已立 不受后有

  佛世时代能够接受佛法,就是用正念,佛陀在弥希罗庵婆罗园精舍时,来了一位初出家,非常的庄严,又是年轻,形态非常的宏伟,他来到佛的面前,恭敬顶礼,在周围很多修行者,看到这位这么庄严,已经是现出家相,而且是从来未曾见过。

  佛陀看到大家,对这位新出家修行者,好像起了好奇,佛陀开始就向大家来介绍,就对大家说:「诸比丘,你知道现在,在我的面前恭敬顶礼,初出家者,这位叫做善生,他就是已经觉悟了,人世间的道理,他深信我所说的法。」

  所以他相信,相信,「家法会归无常」,因为知道在世间家庭,再怎么幸福,或者是如何的富贵享受,这种的法则,到了最后,还是同样会归纳于无常,所以他决心。

  「出家学道尽诸烦恼」,已经发心出家了,现在他的心中,一点都没有烦恼,现在他的心里,「具足无漏心得解脱」,现在已经「无漏」了。

  无漏,大家都知道,没有烦恼了,一个初出家者,能够完全将心灵的烦恼,全都去除,这种得解脱自在,是多么不简单啊!他「身证无为生死永尽」,身证无为就是说他的身心,全都很清净,无为,就不再起心动念,想要再造俗情的拖累,所以已经完全去除,所以叫做生死永尽,不再生起欲心欲念,牵挂都没有了。

  所以「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所以佛陀举这个个例来警愓,也是来向所有的弟子,也是要向大家说,既然出家,心就是要这样的清净,这样才是叫做正信,这样才是正法。

  佛既说正法,那么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信受奉行,也是要有正信,所以前面我们说过:

  演说正法

  初善、中善、后善

  其义深远

  其语巧妙

  纯一无杂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法华经 序品第一》

  这就是佛陀,他一直希望我们人人,都要有清净无杂染的心,这就是佛陀所要说的法,法譬如水的意思,但是众生根机,参参差差不整齐,所以佛陀他就要为,这种根机高低不整齐,设种种的方法。

  佛陀说法,就要三根普被,不管是上根中根下根机的人,所以他一定要让人人,都听得懂,人人能够发这念心,正信、正念、正行,所以他必定要随机说法,这是过去的四十多年来,佛陀对所有弟子的根机普被。

  为求声闻者

  说应四谛法

  度生、老、病、死

  究竟涅槃

  为求辟支佛者

  说应十二因缘法

  若是为求声闻的人,他就要跟他说,「四谛法」,目的是要让人人能够了解,生、老、病、死,一直在六道轮回,不断不断烦恼复制,永远都是苦,都是受尽苦难拖磨。

  最初开始一定要从,佛陀的音声说法去理解,所以要用耳根来听,听佛说法才能理解,佛陀就为这种需要听,听才能理解的这种声闻根机,对他们说「四谛法」。

  为求声闻者:

  志求解脱

  故应其求法之机

  为说知苦、断集、

  证灭、修道之法

  这「四谛法」,就是为志求解脱,为声闻者,只是一心想要如何解脱,知道,知道生老病死,很辛苦;也相信,相信在这种生死六道中,烦恼不断复制,无法能断除,真的是很辛苦。

  到底如何才能够解脱呢?佛陀为这些人, 就应他们的根机来说法,所以,「故应其求法(之机)」,应他祈求的法,那个根那个机来说,让他知道,知道苦,苦是从哪里来?就是「集」,集种种的烦恼,所以希望大家,要依照那个方法去修,才能够证,能够证到我们真正所要求的,可以体会得到,这个「证」字的意思,是你说的话,我彻底了解,彻底了解之后,我可以放在心里,可以一生无量,用种种的法来解开,我自己心灵的烦恼。

  佛陀说一法,他可以体悟很多的道理,向自己来解释,像这样叫做「证」;能够证悟,才能够跟着这条路向前走,所以这叫做证灭修道,要看我们的心,明明知道生老病死,是因为「集」,集一切的烦恼,结果让我们受尽苦难,无法解脱,现在已经可以听闻正法,我应该要好好用心,用正信的心,向正确的道路走,这是声闻的根机。

  应四谛法

  四皆审谛不虚

  苦集 世间因果

  灭道 出世因果

  有余涅槃

  究竟令彼欣乐取证

  什么叫做「四谛法」?四谛那就是真理,四种真理,谛,就是审谛的意思,这个道理不是说,你说我信就好了;有啦!有啦!我有信,信到底信真的,还是信假的?信得彻底还是不彻底?你有分析过吗?

  我们听经也是一样,要闻、思、修,听经之后,我们要再好好地思考,思考佛陀所说的这个法,这个道理是不是很正确呢?所以我们听,要审要很详细审思,好好来分析,来思考这个道理,审谛不虚,是实在的,我们可以脚踏实地,很稳健很稳很健全地,能够向前走下去的道路,所以这就是世间因果,苦集,这是世间的因果,我们要好好,好好来审思,去了解,了解苦与集到底是什么东西。

  原来它是世间的因果,世间我们人人都在这个世间里,我们凡夫不离开世间,世间的俗事,不离开爱恨情仇,贪瞋痴的欲念,这都是在世间的东西,这就是世间的因果,世间都是这些,爱恨情仇,贪瞋痴,名、地位、欲等等不离开,所以才会有这些苦。

  大家认真,认真事业做得很成功,但是突然之间,金融风暴到了,一切都泡汤了,虽然很不容易一直爬,爬得很高,官位很高,权利很大,彼此之间互相斗争,哇!已经掉下来了,而且被践踏,这世间常常有的,或者是家园屋宅田地,娇妻美妾,让你这个家庭很兴旺,有兴就有衰退的时候,所以说来,世间这都是集来的,结果就是苦,苦就是为了集这些种种,所以爱恨情仇,结了很多的因缘果报,这都是在世间里。

  灭、道,就是出世因果,出世因果,要如何灭,灭这些,爱恨情仇的因缘果报呢?这个灭就是洗涤的意思,也是忏悔的意思,也是将我们的心灵,所有的爱恨情仇,或者是这个名欲利等等,都要先去除,这叫做「灭」,灭掉心中一切的烦恼欲念,这些我们彻底了解,要出世,要离开这些苦难,除非你不要再造因造缘。

  我们不要去造恶因,不要去结恶缘,我们不要造恶因,不要结恶缘,唯有一项,我们就要先从内心烦恼去除,这叫做「灭」,这种出世因果,我们要在这个修行道路,我们要从心起,所以若能这样彻底了解,那就是「有余涅槃」,「究竟令彼欣乐取证」,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知道,有余涅槃,当然我们还没有到达,无余涅槃,最起码我们能够有余(涅槃),就是凡夫的烦恼还未完全去除。

  不过我们已经知道,不要计较,不能再起贪心,不可以啊!不能再起欲念,这个境界现前,我们自己能够自我控制好,虽然烦恼都还未尽除,不过我们清楚,我们了解,我们尽量要灭掉(烦恼),不要再造灾殃,没有这么多的烦恼在内心里,这样一路走,就是正道正信,随着这条路走去,自然就「究竟令彼欣乐取证」,令彼,令彼欣乐取证,这就是佛陀为声闻所说法。

  还有为求辟支佛者。

  为求辟支佛者:

  无师自悟

  出于无佛之世

  若闻说十二因缘说

  而修入道者

  名为缘觉

  辟支佛,我们就知道是「独觉」,独觉,有的是出生在无佛的时代,或者是还没有机会,接触到佛,但是他已经有体悟了,这叫做独觉。

  「独觉」与「缘觉」是同一类,「缘觉」就是缘着这个境界,他能够细思能够审思,这就是比声闻的根机,更高一层,因为他在这个环境中,就是春夏秋冬,他可以思考,为什么生在这个空间里?为什么时间不断地过,如何在这个大乾坤,还有这个春夏秋冬,这样在轮转?人生怎么有生老病死呢?他能够体会这点,所以这叫做,独觉,也叫做缘觉,虽然他不用有人去点醒他,你看人生有这么多苦,你看世间无常,这点他已经在生活中,有去体会到了,所以叫做,独觉。

  为求缘觉,要向他说什么法?所以这就是佛陀,要向他们分析的十二因缘法,如何来生,如何不断不断地轮回下去,这个小乾坤的生态,要先向他们解释。

  所以各位菩萨,我们修行就要直向菩萨道,我们要直向到佛的境界,所以我们必定要先去了解,法如何来,我们要如何来接受,我们要走哪一条路,心地风光,我们必定要很清楚,所以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啊!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