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小结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来源: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就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得出以下一些看法:

  (1)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形成、鼎盛和衰落三大阶段,凸现出一种博大的哲学体系由低潮到高潮再退潮的普遍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宗教哲学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所经历的曲折道路。

  (2)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决定于深刻、多元的内在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环境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构造原则、发展方向、民族风貌和时代特色。中国佛教哲学思想无疑是中国佛教学者经过长时期消化,真正把握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之后的巨大创造,但其所以能够超越外来的佛教,重构哲学思想,创造出中国化的宗教哲学理论,其内驱力则在于中国历史的需要,其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的土壤。

  (3)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主旋律和真精神,在于成就人生最高的价值理想。印度佛教哲学的基调是宣传一切皆空,否定存在(包括个人生命内在)的客观性、真实性。这种思想与中国固有哲学的基调——承认存在客观性、真实性是旨趣迥异的。天台、华严和禅诸宗的大师们,自觉地吸取了中国固有的思维方式,运用圆融的思想方法,把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强调理想寓于现实之中,主张回归现实,从现实中实现理想;也就是立足现实,消解对立,超越现实,成就理想。这也正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4)要成就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关键在于认识、重塑和完善主体世界,也就是认识、改造和提升人心、人心的本质(本性)。这样,心性论就日益成为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重心。在中国佛教史上,先后展开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大体是因果报应之辩、神灭神不灭之争、佛性问题的纷争、真心说与妄心说的对峙、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最后统一为主张与儒、道两家同一本心的三教心性合一论。这基本上是围绕心性问题而展开的。

  (5)中国佛教心性论是阐述心的本性(自性)的理论,它的重心不是论述心的本性是净还是染的心理和生理问题,而是阐明成佛的可能性和开悟人心的理论根据。因此,天台、华严和禅诸宗都重视「观心」、「见性」,或观真心,或观妄心,或明本心,复本性,尽管法门不一,但贯穿其间的其同点是较多直接的感悟,也就是直觉方法。可以说,富有理智的直觉思维是中国佛教的心性论基础上构筑主体理想价值世界的基本方法。

返回目录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