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断除虚妄幻想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断除虚妄幻想

 

  心有杂念吗?我们的心有专吗?常常我也会问自己。一辈子的修行,就是要修这念心能专、能定。我们若是心专意定,世间的事物就能够清楚了。但是凡夫就是心猿意马,短短的时间,转一个念,千里之差,不知道跑多远了。这就是凡夫。所以《无量义经》就是这么警惕我们,修行者要[永断梦妄思想念,无复诸大阴界入]。

  ⊙[永断梦妄思想念,无复诸大阴界入。]《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

  这一段我们要好好警惕,用于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不是有在妄,梦妄吗?人生如梦,由不得自己,或者是我们有杂念、妄念在心里吗?若是有,要赶快去除哦!因为我们是学佛者,要学佛,这是最根本,心要断除梦幻虚妄的思想。我们一定要断掉妄念,要不然整天就像在做梦,境界来时,我们就随着那个境界走,这种的人生,我们要很警惕。所以意思就是说,永远永远要断除这种梦幻。

  《金刚经》里面不是这么说吗?如梦、如幻、如泡影。人生,看得彻底,了解清楚了,有什么好计较呢?人生好像一场梦而已,我们为何要在梦中认真呢?人生真的很虚幻,到底哪一样是真的呢?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这四项,我们生下来是赤裸裸一个身体,没带一丝半缕来,而我们最后走了,几年后去捡骨,捡起来只是白白的骨头,什么是真的呢?没有一件东西是我们带来的,没有一件东西我们会带去,这如幻啊!

  人生不就是这样真真假假,世间很多的虚妄,为什么我们要为了人、事、物在起烦恼呢?看得清楚的人,这些都是虚妄、幻化。不过,我们人总是在思、想、念。

  [思],那就是妄念,昨天的事情还放在心田里面,也就是在心与脑里面存着。若是[想]呢,这个[想],就是前面的境界放在我们的心,妄念、造作。

  过去就说过了第七识心田,第七心识那就是[思],第六意识就是[想],这个念就是心的念。所以过去的事情我们都执着在内心里,恩、怨、仇、恨也是这样,从外面的境界收纳进来,在第七识心田里不断地耕作,恨的更恨,仇的更深,这就是在思想。然后,他就将它放入[念],那就是第八识,就是心;将它放入第八识的里面。

  这都是我们一生的时间。在这梦幻虚伪中在思、想、念,放在我们的心,洗不干净,而凡夫也没有在洗,不断地在复制。所以,佛修行已经到达了梦妄思想念都除了,都去除掉了。这是在赞叹佛,他将人世间这种梦幻虚伪之念都完全永远断除了,一切法无所著。虽然在这个人生里,还是无所著一切法。

  ⊙愿求曰思。取相曰想。追忆曰念。

  现在再跟你们解释,[愿求曰思]。我们的思想,因为前面的相,我们的心应外面的形象,自己去选择我要追、我想要。我要这个东西、我爱这个人,所以很执着,非得手不可,那就用心思了,他的心愿要做到。

  前面不是有说过,恶求、多求。恶求、多求,那就是凡夫的[思],他想要求得更多,不择手段再去求,这就是[思]。[想],将外面的形象放在我们的心里,这叫做[想]。[念],我们凡夫就是不断在追忆,[某某时候你与我,有某样的约定,你怎么可以违背我呢?]这也是在追忆。过去我想要的,有这么多、这么多东西,那些东西都压在心里,所以这叫做[念]。这都是凡夫。

  我们要修行,要将凡夫这种[梦妄思想],一定要将它去除掉,我们才能发大心、立好愿、为人群。这必定要先断除凡夫的[梦妄思想],再来的思想面面都是正确。所以佛虽然在人群中,但是佛陀同在这个境界里面,他的心境完全断除了(梦妄思想念),所以这是圣人与凡夫绝对不同的心境。

  ⊙[如来成等正觉,于一切法无所著。]

  如来将人我是非已经很清楚了,这些东西在佛的心境里完全不存在,他清清楚楚、明明历历,心不会受这些人我是非一切的事物挂碍住,绝对没有,完全去除了。所以,他[无复诸大阴界入]。这也是要跟我们说,佛的境界,既然断除了[梦妄思想念],这些梦妄思想不再进来佛的内心困扰着他,没有了。

  ⊙[无复诸大阴界入]。诸大:意指地、水、火、风四大。阴:意指五蕴。界:意指十八界。入:意指十二入。

  [诸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大乾坤有地、水、火、风四大,看看这四大不调,天下造成了多少的大灾难啊!这全都是众生凡夫的心所造作的共业啊!其实,这在佛的心境里,他只有悲悯众生,他没有惶恐、没有惊慌、没有惶恐。

  在人身体生、老、病、死,都不离开四大。我们手摸得到硬体的东西,无论是骨、肉等等,这都可以算是[地大]。同样,有这个身体,有身体就有水分,我们流汗、流泪等等水分,就是[水大]。我们在呼吸,这就是[风大]。体温就是[火大]。所以,地、水、火、风若是一大不顺,身体就是有病了。

  佛陀他已经跳脱了这个乾坤四大,或者是人体四大,他都跳脱了。所以[无复诸大阴界入],生死来去自如了。

  [阴],阴就是[五阴],我们称做[五蕴]:色、受、想、行、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离开五蕴。世间所利用的东西,只要是有[色],看得到、摸得到,有用无用一切都是[色]。不只是身外是[色],我们自己本身也叫做[色身]。

  所以色,有了这个色身,对外面的色尘自然就有感受,所以[色、受]。这个感受,到底我现在在这里礼佛的时候,礼佛很欢喜,经典的每一句都是在教育我们。我若是有妄念,要赶快回归专心,这[受、想],我们应该要将这杂念赶快回归回来。

  或者是在外面一接触到就是很不如意,这种相与心违背,那就起烦恼了,[色、受、想]。接下来就是行蕴了。这个感受,无论是心灵的感受,或者是身体的感受,与时间、与环境种种,都是在行蕴中。

  行蕴,常常跟大家说过了,境随时迁,我们的命也随着时间消逝,这都是[行],很微细的[行]。天体,太阳系,星球和太阳也是这样互转——公转、自转,这都是没有一个时刻是停留的,非常微细地这样过去,我们不觉而不知。所以,这就是[蕴]。

  那[界]呢,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大家都知道了,我们的六根缘着外面的境界,产生内心心灵的感受,所以三(乘)六(得)十八,这就是十八界。

  ⊙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再来是[入],这入是十二入,同样是六根和外尘,这都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分离过。

  ⊙十二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日常的生活无非也只是在地、水、火、风,和五蕴、十八界、十二入而已。都是在我们每天在接触的,没有离开的,这全都是法。我们在一生中都是这样消逝过去,凡夫妄念都不觉不知,我们现在修行,我们要时时警觉。我们在这个境界之中,若能够常常提醒,那就能知道[一切都如幻性空],其实我们还要计较什么,还要执着什么呢?

  ⊙一切都如幻性空,四大皆空,五阴无我。

  所以,[一切都如幻性空,四大皆空,五阴无我]。既然是这样,在我们一个人的身体里、思想里,我们若全都看得开,不离开这些名词,也不离开这些作用。我们有这个身体,自然就有外面的境界;有外面的境界,就会引出我们这些思想是正、是偏差,这全都是我们要修行下功夫的地方。

  到达佛的境界,他就是已经[无复诸大阴界入],佛就不会受这些事情侵入他的心,他只是专心救济,绝对不会受到梦妄思想,也不会受到诸大阴界来侵入,让他有烦恼。所以,我们要学一个专心,我们要学一个我们的心要定。这就是《无量义经》一直要提醒、教育我们的地方,这是佛的本怀。

  《法华经》这段经文开始又说:[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这在前面的长文已经解释过了。[大圣],就是[佛德之至尊无上称圣之号]。我们称佛应该是大圣者,他是宇宙的大觉者,所以这是人人所尊敬。

  我们要知道,这八王子看到父亲出家已经成佛,心生仰慕,所以他们也跟随父亲修行,这是八王子[亦随修梵行]。这个梵行就是清净的行为,清净,修行就是要清净,尤其是断绝淫欲行为。我们世间很多都是色,因为男女之欲,所以造成了人生家庭的苦难、社会的不安等等,都是因为这个心欲。所以修行若要很清净,就是要断绝淫欲行为。

  修梵行的人,身后,就是往生之后,他就能生梵天。这是在印度时代这样说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修行,无论是婆罗门教,他们出家修行也是禁欲,何况佛教呢!所以,这个欲,大家要很用心控制好。

  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人口这么多,尤其是愈来四大不调和,你们想,这是不是佛陀所说的,大、小三灾共业的时刻呢?所以,我们现在要用心,好好将身心清净,思想一定要很用心、正确,不可再偏差乱了我们行程的步骤。所以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啊!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