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二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0日
来源:   作者:观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观辉: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二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二

  第三节 不要对三种量五分论作有性妄想计着

  经文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①、五分论②,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

  [注]

  ① 三种量 以现量、比量、圣言量这三种量作为衡量一个命题是否成立的依据。

  ② 五分论宗、因、喻、合、结,是论证方法的五个步骤。先立宗,即是提出命题;其次,列出命题成立的因缘;再次,引用事例譬喻;然后综合论点,最后作出结论。三量五论,看似逻辑严密,实质不离妄想。问题在于常人心中的比量不正确,圣言量只停留于言说相,所依的因并非实有,那么结论必然虚妄。三种量、五分论是古印度因明学的论证方法,属于形式逻辑范畴。形式逻辑是有局限性的,涉及到本体论的问题,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结论。

  白话解

  为了引导愚夫离因缘、离妄想,在世间法的范畴内建立三种量和五分论,然后引导他们修入自觉圣智境界,远离名相自性、事相自性。愚夫却执着三种量和五分论,认为这是如来说过的,如来说过的法性是绝对不可怀疑的。

  经文

  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

  白话解

  如果能断除对心意识展转生灭的妄想,能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远离名相、事相妄想,不生贪爱心,任其自生自灭,则能住于如来地。入自觉圣,离性非性观察一切法相,就见如来。

  经文

  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

  白话解

  如果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境界执着有性无性,贪爱领受,便将陷入我、人、众生、寿者、长养、士夫等世间有为相。

  经文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

  白话解

  说种种法的自性、自相、共相,都是化佛说,不是法佛说。

  经文

  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白话解

  这些言说,都是顺众生希望心建立,随修行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分别显示的,而不是对已得圣智自觉三昧乐、欲证得自性清净的佛子说的。

  逻辑悖论的著名例子

  三种量、五分论出自因明学。因明学是研究辩论逻辑的世间学问。

  在印度,国王常常组织不同观点的派别举行辩论,胜方就会得到国王的大力支持。所以当时各派的头目人物,都精通因明学。

  因明学在世间法上辩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涉及本体论的问题,就无能为力了。

  下面是逻辑悖论的一个著名的例子。一位著名的律师,开馆授徒,学费昂贵。为表示他的高明,他与学生签订了一份契约。

  契约确定:学生毕业后打的第一场官司赢了就交学费。如果输了,分文不收。

  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很长时间都没打过官司,老师耐不住了,写信对学生说,如果你再不打官司,我将把你告到法庭。

  学生回信说,好吧!无论法庭怎样判,您都拿不到我的学费。

  如果法庭判我输,根据您和我的契约,我无须交学费。

  如果法庭判您输,就依判决书办,我也无须交学费。

  高明的律师在逻辑面前无能为力。

  哈哈!!

  佛教因明学说辩论的原则

  用语言文字辩论,都不是佛法之究竟。但是,如果没有语言文字,则没有人说法,也没有佛法。法,都是先由人想出来,再说出来的。在佛法论坛辩论,不是证佛法的究竟境界,而是用世间语言说各人自己心中认识的佛法。

  下面是《瑜伽师地论》的一段文字,供同修们参考。

  能成立法要考虑八种基本要素

  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

  一、立宗

  立宗者,谓各别摄受自品所许,或摄受论宗。若自辩才,若轻蔑他,若从他闻,若觉真实。或为成立自宗,或为破坏他宗,或为制伏于他,或为摧屈于他,或为悲愍于他,建立宗义。

  (按照自己的目的,确立命题。)

  二、辩因

  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

  (列举证明自己命题成立的依因。)

  三、引喻

  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余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

  (引用世间事例作比喻。)

  四、同类

  同类者,谓随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转少分相似。此复五种:一、相状相似,二、自体相似,三、业用相似,四、法门相似,五、因果相似。

  相状相似者,谓于现在,或先所见相状,相属展转相似;

  自体相似者,谓彼展转其相相似;

  业用相似者,谓彼展转作用相似;

  法门相似者,谓彼展转法门相似;如无常与苦法、苦与无我法、无我与生法、生法与老法、老法与死法。如是,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如是等类无量法门展转相似。

  因果相似者,谓彼展转,若因、若果,能成所成。展转相似,是名同类。

  (以同类之法从正面证成。)

  五、异类者

  异类者,谓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转,少不相似。此亦五种,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引异类之法从反面证其不成。)

  六、现量

  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

  (现量必具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现量即当前显而易见之事物,而不是靠思量所得,也不是心神错乱时所知所见,举现量证自宗成立。)

  七、比量

  比量者,谓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思,此复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因此能及彼,比如见烟知有火,见幢知有车,见修禅定人,知此人得清净,从此所见比知彼必成立。)

  八、正教量

  正教量者,谓一切智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此复三种。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

  (引圣弟子说或佛自说经教等经典文字证自己所立宗成立。)

  不违圣言者,谓圣弟子说,或佛自说经教,展转流布,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

  能治杂染者,谓随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

  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即是不违法相。

  何等名为违法相耶?谓于无相增为有相,如执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类。或常、或断,有色、无色,如是等类。或于有相减为无相,或于决定立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诸法皆空无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无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无我。于佛所立不可记法,寻求记别,谓为可记,或安立记。或于不定建立为定。如执一切乐受皆贪所随眠,一切苦受嗔所随眠,一切不苦不乐受痴所随眠,一切乐受皆是有漏,一切乐俱故思造业,一向决定受苦异熟,如是等类。或于有相法中,无差别相建立差别,有差别相立无差别。如于有为无差别相,于无为中亦复建立。于无为法无差别相,于有为法,亦复建立。……此等名为违法相。

  第四节 佛再说五喻

  一 水中树影非影非非影

  经文

  譬如水中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

  白话解

  譬如在水中见到岸边树木的影子,这见到的影子,说是树影或说不是树影,都不合适。说它有树的形状或说它没有树的形状,都不确实。愚夫却一定要分出个是非来。

  经文

  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白话解

  执着错误知见的外道也是这样,由于长期受虚妄不实的习气熏习,依世间智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妄作分别。

  二明镜中像非像非非像

  经文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

  白话解

  又譬如明镜随缘映出种种色像,智者不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妄想。惯于妄想的愚夫,对这个似像非像的镜中影像,却认为是真实的色像。

  经文

  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白话解

  固执错误知见的外道,也像愚夫执着镜中像一样,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依世间智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定要分出个非此即彼的结果来。

  三 风水和合出声非性非非性

  经文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

  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白话解

  又譬如刮风下雨时听到的风雨声,这风雨声,不说它有自性,也不说它无自性。

  固执错误知见的外道,也像愚夫对风雨声的执着一样,对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依世间智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定要分出个非此即彼的结果来。

  四 热焰洪浪非性非非性

  经文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焰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

  白话解

  譬如在大沙漠中,远处气流被炎热的阳光反衬,看起来像是洪浪云涌。这种景象,不说它有自性,也不说它无自性。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和热焰洪浪一样,不是有性,也不是无性。菩萨无贪爱心,不会产生有性无性之类的虚妄分别。

  经文

  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焰波浪。

  白话解

  有贪爱心的愚夫,由于长期虚妄分别习气熏习产生错误知见,妄想计着。对事物发生、形成、和消亡的现象,像观察热焰洪浪一样,依世间智把自心显现的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定要分出个非此即彼的结果来。

  五 毗舍阇鬼非有非无

  经文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①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

  [注]

  ① 毗舍阇鬼 意译为吸精气鬼,在此经文中,泛指一切鬼怪精灵。

  白话解

  有人受咒术作用,能见诸多幻化景象,鬼怪精灵时来时往,或隐或现,这些幻相,其实只是在禅定中眼前出现的似云似雾的影子,不能执着它是有性,也不能执着它是无性。对这些离性非性的影像,愚夫执着认为确实有往有来。

  经文

  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②计着,不实建立。

  [注]

  ① 戏论 一切没有说到问题实质的议论,都像文字游戏。

  白话解

  固执错误知见的外道,总是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执着二边见,从而生出并且执着诸多不实在的戏论。

  经文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白话解

  要想修得自觉圣智,必须远离生住灭妄见,远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错误的二边见,远离虚妄不实的恶见妄想。

  白云按

  前面说的七喻和这里说的五喻,都是针对如幻三昧中的现象说的。

  如果把世尊说的这些比喻套到现实生活来理解,以为世间一切都如梦幻泡影,这样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的人生观。

  在阿含经说的三十七助道品,都是引导修行者积极向上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道理,许多人不理解这一点,以为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宗教,确实是非常错误的误解。

  这确实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