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四无量心之10 再谈悲心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8日
来源:   作者:梁乃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四无量心之10 再谈悲心

   我们一般都把「慈」、「悲」两个字连在一起讲,但是这两者的属性是不同的。虽然他们的源头都是空性、是从菩提心流露出来的,但是「慈」偏重于增加幸福;而「悲」偏重于减少不幸。当然,不幸减少了,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幸福的增加。不过,在表达时着重点不同。

  慈和悲的分别,其实就好像半瓶水,你注意到的是空的那一半,而别人注意到的是装满了水的那一半,就是这样的差别。所以其实事情是一样的,都是半瓶,只是关注点不同罢了。这也像白天和晚上,看你是着重哪一部份!

  此外,「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似乎大家对「悲」的感受比较强烈。悲剧或悲伤的情歌都很能打动人心,看幽默喜剧或是轻快的歌曲,好像就不易达成和内心的呼应。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以及和中国文化渊源较深的,像是日本、韩国,都有这种倾向,我觉得是文化的关系。

  欧美文化里,喜的成分比较多。最近,我听说大陆一个很有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都是悲的,不只悲,还要惨,他的一生也很悲惨,他非要经过这样的悲惨,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而那个作品也真是感人。有人就说琵琶、二胡这种乐器容易把心里的幽怨抽出来,我觉得这是借口,真正的原因在于民族的文化,本身就是偏重于悲的。

  其实我并不觉得只有悲是比较感人的,慈和喜一样有这种深度,一样可以打动人心,只是你有没有朝那边发展的本钱,或者有没有朝那方面累积工夫。

  但这样的感受确实也是没有办法,就好像吃东西的口味一样,像印度人爱吃咖哩,他们的咖哩你一吃下去,很深澳的,里面内容之丰富,和我们不太会吃咖哩,只浅尝一下的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对悲特别容易感动的,这种感动,我叫它「悲苦文化」,这个「悲苦文化」不但要有创作者,也要有欣赏者,附和、跟随、爱好者,一起组成。所以我想在悲苦文化这个圈子中观察出来的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换到另外一个文化中观察,我想就不会是这样了。

  (摘录整理自2005年1月2日连线法会)(忆玫、满妹整理)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