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 第十二集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 第十二集

  禅修过程当中的,我们几个要认识的部分,第一个是三十七道品,这个部分大家也要熟悉,你要怎么带进去修,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讲了,那么至少三十七道品你是不能疏忽的,离开三十七道品讲佛法,那就是笑话,三十七道品是整个佛教的根源,他的主轴。我们现在在讲的大部分都是在讲佛教的故事,跟佛教的常识,那很少涉及到佛教的实质面,那三十七道品是最基本的佛教的本质。

  像第一个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我们北传佛教传统的说法,这种说法你念起来蛮顺的,但是你不知道怎么修,你大概也会说想一想看一看,这个身体确实很不净,从一般传统的这种讲法来讲,那我们都知道,反正台湾都是这样讲,看看这身体有多脏,鼻孔啦,眼睛啦,耳朵啦,嘴巴啦,里面吐出来的都没有一个是你喜欢的,那这洗澡洗的再干净啊,你出来以后再搓两下还有垢,这个身体绝对不干净,那你这样讲,你根本没办法修啦,这叫什么修吗?这样讲也没有错啊,可是这个不净不是我们真正讲的那个不净的不净,所以佛法中讲的那个观身不净的不净到底是讲什么,你知道吗,那你不知道的话,那你就不会修了。

  所以观身不净他的修法,就是我们讲的六妙门,数息观,那你不懂的话,你说你怎么修,结果你修一修还是变成白骨观,白骨观固然是直接讲观身不净了,但是数息观才是真正让我们把欲界色身转化成色界色身最直接了当的方法,那你不懂得,无有是处。

  观受是苦,也是一个行法,在各种苦受当中,那你怎么样去肯定,佛法在讲的这种行法是什么,你说一切受都是苦,接受啦,享受啦,那都是苦,也没错,解释来解释去,那你要解释都通嘛。

  可是怎么样肯定这个苦,又把这个苦给除掉,那你就按照他的实际行法来,所以我们希望各位在认识佛法的时候,要从修行面来谈佛法,不要从你大脑发达的那个方向来解释佛法,弄到最后,佛法看起来很兴盛,争论很多,有争论就不是佛法,所以我们应该深切的去体会这个部分。

  观心无常也一样,这个心理变来变去,冬天喜欢厚衣服,夏天喜欢薄衣服,你就不会把薄衣服拿去冬天穿,心就这么无常,不是冬天夏天一年两变而已,我们一天当中有多少变,人家说你好的可以,替你着想的可以,替别人着想的都不行,这种情况都是心的无常,这个部分你可以看得到,假如用讲的那么头头是道,为什么我们学佛学到现在都知道,都知道,讲的都懂,为什么境界来你没办法,就是你没有行,你对佛法的认知,是从文字相,从大脑的解释上面来讲佛法,不是从修行面来讲。

  佛法是从修行面来讲,三十七道品是从修行面来讲,不是从解门来讲,你要了解这一点,所以我们应该反过来,从前面我们跟各位讲的,从我们这次正行要修的这个观身不净来看,这一个行法要怎么修。

  观法无我也一样,我们在走,我们已经告诉你了,能所一对立,心法起作用,色法受指挥,心法色法之间哪有我,一切法只有心法跟色法的作用,那我们到底是把心法当做我,还是把色法当做我,或者是把心法色法所构成的这一合相当做我,那个我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你必须从实际的修行当中去认知,那才有可能,那你不修行,那就无有是处。

  所以透过修行以后,境界不会翻倒你,但是你透过大脑的解释,你可以讲的头头是道,境界一来,那你就翘翘倒了,你就没办法了,那这个就告诉我们,你必须从行门上来,来看佛法,从行门上来证佛法。

  所以不会讲的人会成就,他的原因在这里,因为他从实践,他是最符合佛法基本的宗旨跟要领,那你从讲的来讲,不是讲不行,讲了你有没有做,有没有去行,有没有去实践,讲了没有办法去实践的话,那没有用,那不是佛法,那只是知识。

  那你这套知识,你讲的一套,像我们在台湾讲的这一套佛法,你到世界各地去没有人这样讲的了,人家说那是台湾佛讲的,不是释迦摩尼佛讲的,台湾有个佛,那个佛叫自我意识佛,我执甚深佛,意识形态佛,大脑发达佛,不是释迦摩尼佛,所以这一种情况不是真的佛法,这是第一个四念处。

  四正勤,第二个。四正勤也一样,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这个不是讲一讲,你要实际去做,未生善是什么,你要不要去做,能不能做,未生恶是什么,能不能够坚持不做。

  你现在不做是因为你不知道,知道了你就很想做,跟你讲说股票不要投资,你说,我不会投资,哎呀,我怎么知道,我告诉你,是你不知道,不是你不会投资,有几个人在你耳边讲几天,你口袋的钱通通跑出去了,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不是你不会做,我们从修行的立场来看说,这个东西既然不好,那我要去了解他,然后呢我要完全制止他,你现在你不能制止呀,因为你不知道啊,知道而不会去进行那才对,我看到人家发财,你就很高兴,鼓掌就好,是不是这样,不是啊,看到人家发财说,那个假如是我来发,不知道多好,看到人家发票中奖了,那你说,哎呦,那时候他就排在我前面,为什么,因为你的心会动,那这个都不算。

  所以你四正勤要能够很踏实的,很踏实的,看到人家发财真的很高兴,替他高兴,而不是说哎呀,我很可惜,那个时候…假如我有一份就好,他在讲的时候,我说我也有一份,那他现在发财,我就有一份了,你的心没有办法去止他,那就表示我们修行,行的部分一直不对。

  四如意也一样,欲如意,念如意,进如意,慧如意,如意的意思就是圆满了,这个欲是愿望的意思,不是欲望,是你追求菩提,了生死,开智慧的这种愿望,是指这个意思,而不是七情五欲的欲。

  念是追求这种终极目标的这种志愿毅力,这个叫念,进就是精进,慧是智慧,都要能够圆满,要能够具足。

  五根五力这两个是一样,信、进、念、定、慧,这是修行人的基本条件。根是根器,力是能力,我们这五个根器跟这五个能力是一样。

  同样的,你的根器要能够发挥作用,有那个根器不发挥作用没有用,就像很多人从小写了一笔好字,后来从来没写过字,那你有那个写字的根,你没有写字的力,那个缘一直没有兑现,你没有办法去发挥,就像很多人,很会唱歌,歌喉很好,一天三餐就把他累垮了,从来没唱过歌,那这种人也很多,他有那种根,但是没有那种缘,所以他就没有机会可以发展,那就没有能力了,是这样的情况。

  这五根五力是同样的东西,那么重点,一般来讲到这里都是基本条件,应该要具足的,那我们所要做的,是后面这两个。前面这些都是行者要去具足的条件,你没有的话,那你要怎么样去充实自己,让他成长起来,他是这个部分。

  那么七菩提分,八正道才是我们真正要进行的地方,念觉支,觉支就是菩提分了,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这七觉支,意思就告诉我们,心,我们修行者心念要一直泡在这里面,什么事都要想到这个部分来,由这七个部分来做指导。

  我们心思考的方向,有些人,人家一有动作,哼他就是怎么样怎么样,他怎么样你想的,你喜欢的,都往你喜欢的讲,你不喜欢的,都往不喜欢的地方讲,那这个不是修行者,修行者刚开始他没有办法很客观很正确的去命终目标,做正确的思维,那不要紧,你把心,心念,所有的状况,通通导向这七个地方,你不要怕错,你通通导到这个地方。

  即使在事相上有错的话,在因果上你不会错,比如人家骂你,你会奥,你是要我好,他恶心骂你,那是他的事,你是要我好,那就对了,因果上你不错,人家说,他要陷害你呢,那你不管了,你心已经导对了,导正了,那么他要陷害你,那是他背因果的,跟你无关,人家讲一句话,那你马上就,哦,他这里面有什么目的,他要做什么,你想那么多干嘛,他是一只猴子,结果你变成72只猴子,一直跳,那就错了,你全部导到这个地方,很容易定静,你很容易安。

  很快,你要看到一点状况,就自己想一堆,那你就扩散型的,扩散啊,你的心一直向外散开,那这是无穷的苦在逼迫你,那你假如不能够如实了知,那导到七菩提分的地方来,这是一种内敛,收敛型的,他不会向外去晃动,他会向内收缩进来,第一个你就不造业了,基本上不会造业,因为你向内,收敛的,然后你有固定的目标,随着你这种功夫运用的成熟度成熟啊,那你的菩提就逐渐开花,你的菩提花就会一直展开。

  那你假如向外的话,第一个你的菩提花枯谢了,枯萎了,你的法身慧命没有办法启发,那么你只有堕落的份,那是凡夫的现象,至于这个七菩提分你要怎么解释,那自己再去查字典了,我们不讲了。

  第七个是八正道,正念,正定,正思维,正精进,正见,正语,正业,正命,定义还是你自己去定,再去查字典,这八个是讲我们身语业三业,要怎么做的问题,身口意怎么运作,按照这个八正道来,八个证道来指导,我们的心,按照七菩提分来做指导,来安置我们的心,用七菩提分安置我们的心,用八正道来安置我们的身口意,这样知道吗。

  修行就在这个地方,佛教与其他外道不共法就在这两个,七菩提分八正道,其他外道可能也有这一部分,一部分,但是他的要求跟周延性,没有佛教的这么完整,那么其他的部分也一样,或多或少,其他有心在追求人格的完美,人性的完整,发展,人生观的健全这个层面上来看的话,大家对于这些条件或多或少都有要求,有的要求很多,有的要求很少,有的要求很严,有的要求不严格,那么这种情况就在看各个宗教在领导众生,指导众生的时候,他的要求。

  譬如说,天主教是他的神职人员是不能有配偶,那么他又附带一个不准离婚,所以结了婚的人,那就保证没有当神父的机会,这个是天主教的一个标准,但是有一种例外,就是配偶死了,那可以,你不再结婚,配偶死了,那你没有离婚,那这个时候你可以去当神父,这个是一个要求,那么他当神父就有一个很简单的要求,必须终身贞洁,他就要发这个愿,发这个誓,他们叫发誓,那么终身贞洁的意思那就是我们所讲的,五戒当中的,不淫戒,那么他们放宽的,譬如基督教来讲,他们牧师,基督教叫牧师,他是可以结婚的,所以他们的状况就不一样,同样对于淫欲的问题,要求就有宽严,相差那么大。

  任何宗教在这个层面上,都有他们的这种一定的规范标准,但是这些规范,每个宗教不一样,当然他在指导也好,在自修也好,那么各有不同的成果,那我们不管,现在佛教跟我们提出来的标准是这样,你一个行者想要克期取证,那么必须有一些规范,有一些应该具备的条件,那像这个地方,这些都是我们要具备的条件。

  第二个我们再来跟各位讲说,修行的过程,你这些条件具备了,这个都是前行阶段,你要进行的是这些,了解了,将来我们在进行这些三十七道品的时候,像我们现在来讲,大家的分数大概从二三十分,到七八十分之间,大概是这样,没有人一百分了,一百分的就已经是阿罗汉了,那你也不会太差了,太差的大概要住在松山了,不会住在这个地方了,为什么呢,因为太差的,大概都是人格有问题,精神有问题,人性有深刻的这种伤害,扭曲,要不然大概都在这个地方或多或少,有些是没有觉醒到。

  很多社会上的年轻人,二三十岁的人,三十来岁的人,正在事业上奋斗的人,他就不会留意到这些,那么这个时候他很低,可是当他觉醒以后,他开始注意,并且规范他的言行的时候,他可能会进步很快,那么这个只是他还没有醒悟而已,醒悟过来以后,他会很快的超越,而我们一般人在这一个地方,在判断我们生命品质高低的时候,是以这个来判断的,你本身在这一方面觉醒了多少,认识了多少,从这里来,那么以往我们还没有认知,那不管,大家慢慢的要赶快去具足这些条件,不具足这些条件,我们很难进行。

  所以你看看,现在为什么在道场里头,经常是非那么多,情绪化那么严重,你就不具足这些条件呐,你必须要拥有这些条件,你想想看,你看前面,四念处怎么修,观身观受,观心观法,你还会再情绪化吗,四正勤你还会再情绪化吗,我们现在不是啊,动不动就任性啊耍脾气啊,你厉害我厉害,那你没有办法,跟人家相处呢,棱棱角角了,横竖之间分不清楚啦,那就是这些条件都不具足,那其他更不用说了。

  我们再看第二部分,四果,这个的修行次第,在基本上佛法的划分,他分这五个层次,第一个是资粮位,第二个是加行位,第三个是见道位,第四个是修习位,第五个是究竟位,那么我们现在来讲,通常在第一跟第二之间,资粮位。

  大家想想看,这里讲基本的修行,我们常常瞧不起小乘,资粮位又称三贤位,首先呢,五停心位,其次别相念处位,再来是总相念处位,那我们瞧不起他,看看我们五停心观当中,你哪一观成立,有没有,选一个就好,不要五个,你一个都没有,那我请问你,凭什么瞧不起人家,你开口就动不动我是大乘,我这个明心见性的,我这个究竟的,你的明心见性只有那四个字,明心见性四个字。明心见性是什么根本没有啊,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深参念佛是谁,你什么时候参过,所以讲那一些大话没有用,佛门中讲修行不是讲大话的,会讲大话的人都是从大脑上发展出来的,那个叫做脑瘤,你大话不要讲太多,大话讲越多的,脑瘤越大,他是要你实实在在去做啊,你有没有做啊,你连五停心的这种资粮都没有啊,你那还讲什么大话,吹什么牛皮啊,那讲起来我风风光光,人家一讲马上就破除,你的还真厉害,破的人家哑口无言,你说有用吗,没有用啊。

  所以真正的,实际的这种行位你一定要修,这个假不了的,你可以唬得了人啊,你唬不了阎罗王啊。你想想看当年金碧峰那么厉害,他一入定那些小鬼找不到,阎罗王派来的小鬼要找他找不到,他一入定不知道哪里去了,那小鬼只好找土地公来问,喂,这家伙跑哪里去了,要怎么找到他,那还不简单,他就喜欢那个水晶钵,皇帝送的,你把他敲一下他就出定了,果然一敲他就跑出来了,这两个小鬼,哈,你假修行,他说这怎么假修行,他说你还贪这个钵,走走走,我们阎王老爷要找你去,他说找我去干嘛,他说你死期到了,他哎,那只好走了,人家厉害有功夫在这里,要去那个钵能不能再借我看一下,他说你的你自己看吧,看完就走。他拿起钵来,向那柱子一丢,把他摔破了,那两个小鬼跟土地公吓一跳,哎呦怎么这样,你哪里去,他入定去。

  这时候,他心无挂碍,嗯,要拿老僧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再拿老僧金碧峰。你有没有这种本事,他可以有贪,可是要放下马上放下,我们呢,没有,我才不贪,你只有不贪两个字,你知道吗,你只有不贪两个字,满心都贪,嘴巴不贪,所以不要讲大话,基本功夫一定要锻炼出来,我们期望各位的是你一定要在这里下功夫,尤其各位三个月啊,最少你要来一个礼拜,你有这么好的机缘啊,你放下一切,你来这里住一个礼拜,好好的去体会一下,感受一下,我们精进组的这三个月下来,那你不成就,那我们很麻烦,这生生世世要扛着,你扛到成就,那这个麻烦。

  那你来实习一个礼拜,至少你福德功德,会增加很多。你不要说什么,你这样去感受一下就好,我们在那个回向文上面跟你讲说,若诵若思,你读诵一遍或思考一遍,将成金刚坚种,你对于这个法,你要有这种熏习的能力,熏习,有没有成就你不管,因为既然要教你了,你不成就我负责,你既然丢进来了,丢进来就丢进来了,要不然,就不要让你进来,既然要让你进来,就要负责了,就这么简单啊,那你不进来,那没我的事。那你要进来,我们就跟你负责。所以你要进来,你就好好的在这边办道用功,其他不要管,当然不进来我们没办法。

  所以在行法上,资粮位一定要去具足他。这第二第三就是讲的就是四念处,你从这个现象界看,苦谛,然后四念处一个一个来修,或者从现象界到苦的现象,来总观四念处,从这苦集灭道来看,看这个观身,或者观受,观心观法,同时观,起作用来修,这个叫做总相念处位,这个是分三个位次,这个是资粮位,我们想想看,我们具足没有具足这些条件,你说我们大乘行法不按这个标准,那把你的标准拿出来嘛,你的标准,就是台湾话讲的娃娃吵而已嘛,除了跟人家吵架以外,你什么也没有啊,那个就不算了,那不算修行。

  第二个是加行位,加行位又叫四善根位,我们的善根高低从这个资粮位以后才能够看的出来,你没有经过资粮位的调整啊,你看不出来,这个相当于什么呢,我们要参加某一种专业训练,那么你去报名,报名以后他有一个类似智力测验的那种资格测验,那个资格测验以后他就把你定位了,那个资格测验事实上还没有开始啊,只是测验你现有的这些条件嘛,资粮位的意思就是你的资粮到底有多少啊,经过这样简单的一个训练以后,可以知道你的根器如何。

  有些人是很会这个伪装,口才又很好,讲了老半天,头头是道,做起事来,哇,软脚虾,第一天来,笔记本拿着,笔拿着,你讲一句,他记一句,等到做事情的时候,三分钟就没了,那这个一看就可以知道,你从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蛮像一回事,可是实质上里面空的,当他是空的时候,你就完蛋了,他的资粮如此,透过一个简单的那种训练,可以感受到你的资粮状况,那就是你的善根。

  当然在这个时候,透过这个资粮位的训练,有些你可以具足,而你现在没有的,你可以大量的冲刺。

  比如说,有这么一堆水给你们自己,有的呢,他容器里面,就已经有很多了,所以你再给他的不多,他马上就具足了,你就可以知道他容器里面有多少东西。有些人呢,容器是很大,但里面空空的,那么经过资粮位的修行啊,他很快容器里面会充满了,那么他的善根就那么大,有的是满满的,但是就那么小,所以这资粮位的训练对他来讲没什么影响,他本来就具备那些条件,所以你看到我们佛门中有很多人,很多人,你去留意看看,从小家里就是学佛,那么他耳濡目染他也学佛,然后他到八九十岁呢,他也在学佛,然后都差不多差不多,跟世间凡夫没差别,换句话说,他的善根本来就那么小,他只是有那么好的因缘那么好的福报,降生在学佛的家庭,但是他就是那个小容器,所以你再怎么资粮位,他就是那么一点点,他没有办法成长,善根小。

  有些人,你看他十恶不赦的样子,他不是,他是没有因缘,没有那个福报,他听闻不了佛法,倒是在某一种因缘之下,看人家在讲佛法,他坐在那边啃鸡腿,啃一啃,啃一啃,哎,哎,哎,他听一听,听一听的,明天出家了,那不一样了,昨天晚上还在啃鸡腿,第二天他就跟人家出家去了,三个月以后他证阿罗汉了,为什么,因为他事先没有接触到,他那个容器是空空的,在这么样的一个因缘之下呢,他转过来,三个月的资粮就使他的容器充满了,很快的他就可以有成就。

  所以我们在看众生,告诉各位平等平等的原因在这里,平等平等,你看谁怎么样,一些老修,我常讲,不是我们瞧不起老修,老修修到最后变老油条,就这个原因,那我们能够有这么好的因缘,福德,那要让你的善根充分发展出来,你的善根不要担心大或小,我们担心的是你的善根成长不成长,不成长就很麻烦,要是会成长的话,那我们就要赶快让他成长,这是主要关键,希望大家在这里有所认知。

  那么加行位,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暖顶忍世第一,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这个暖位修四正勤,这个顶位修四如意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大概这些都可以具足了,我们刚才跟各位讲五根五力到这里,这些都属于基本要具备的条件,当然他讲的是这样划分了,那在中国人来讲啊,这个修行从来不照次序来的。不照次序也可以,因为每个人所具足的条件不一样,你可能四正勤不足,但是五根五力很够,那你就要把四正勤四如意足怎么样充实起来,关键在这个地方。每个人的根器因缘所具足的不一样,但是你应该赶快先把这个条件充分的补充起来。

  第三个是见道位,见道位就开始了,开始修行了,见道以后开始修了,得须陀洹果,须陀洹的初果,修七觉支,如实觉知四谛,以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见我空所显真如,这个无所谓了,他文字上你去看,反正这个时候开始修七觉支,修习位开始修行,又称修道位,得斯陀含阿那含果,修八正道,众缘四谛渐次修行,近断欲界思惑,见道位主要是断见惑,这个修道位主要是断思惑,那么见道位主要修这个七菩提分,这个七觉支,修道位主要是修八正道,这些通通完成以后,就叫究竟位。

  那么究竟位应该来讲是修习完成以后,你会有一种所谓保任,我常讲说,像我们煮饭一样,电锅煮饭啪跳起来了,熟了吧,你不能马上吃,锅盖还要再盖着,那个我们叫等觉了,他已经煮熟了没有错,但是你要等一下,要不然你那个时候拿起来的饭不好吃,那么修习位的意思也一样,电锅已经跳起来了,跳起来饭已经煮熟了,不能马上吃,还要再等一下啊,那个等一下叫究竟位,也就是无学位,他没有再加热了,但是要保温在里面,有没有这种经验。修行一样,水果成熟了,成熟没有错,成熟拿下来,不能马上吃,还要再包起来放几天,是不是会更好吃,所以有这种情况,我们生命的成长有这样的一种情形。

  这个生命的成长从佛教来讲这叫圣言量,他告诉我们成长的一个轨迹,这样的一条路,这条路我们照着这样来修行,不会错,那每一个人在这个地方,进进出出,长长短短不太一样,就像这些小孩子,有的会先说话,有的会先走路,大致上,先走路先说话,像这个妈妈们都有经验,这到几个月会长牙齿,到几个月会走路,到几个月会讲话,大致上,那有的会快一点,有的会慢一点,那不要紧,大概这个方向没有错,没有人说还不会讲话就会写字的,大概没有碰过,大概都会讲话,到底是先讲话还是先走路呢,还是先长牙齿呢,那大概那个时间都差不多差不多,就从那个地方来做一种分别,那么个人的根器虽然有这样的差别,那成长的过程大概都在这个范围里面,那么佛法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成长大概是这样,那每个人有些出入,那无所谓,那我们在带孩子懂得那个原则,我们在法身慧命的熏修上面,也是一样朝着这个方向来。

  现在怕的是,第一个,我们不懂得法身慧命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你不懂得学佛,第二个即使说想要学佛,那你把学佛的目标你也看错了,就像很多年轻的妈妈一样,生了小孩子就只能抱着她,抱着她做什么,啊,这个长大以后他当歌星可以赚很多钱,很有名啊,报纸可以天天看到他的消息了,已经饿了要喂奶,哦,要喂奶,为什么要喂奶,你不知道啊,那像这一种情况就是徒有妄想,很多人进入佛门就是有类似这种情况,进入佛门一直想我成道以后,我要怎么样怎么样,一直想着成道以后,那你成道之前呢,要做什么,他不知道,那跟这种情况一样,所以我们重点不在成道以后要做什么,重点在我们成道以前要怎么做,经过哪些阶段,要怎么样来,喂奶要怎么样喂,喂他吃饭要怎么样喂,那天冷了要注意什么,小孩子有什么症状,要注意什么,对不对,同样的,我们在法的修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要注意哪些,那么以往是人家照顾我们,修行的本身要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要看的出来,我到底哪个地方要注意,我到底哪个地方要怎么进行,那么这个部分要自己来下功夫,别人没办法帮我们,别人帮你的话,你可能会跟他吵会对立,所以这个修行上面,自己留意一下。

  第三个四谛十六行相的部分,这个我们也不详细跟各位讲,你都可以看,有些人对这些知识呀,很有兴趣,行者修行,自加行位以后,即以彻见四谛真理,待至顶位,更需观四谛十六相,这个是顶位以后的修法,苦集灭道每一个各有四个,大家自己看我们不再讲了。第四个圣位所断的烦恼,这里呀,我也提供给各位做参考,因为很多人会遇到这些问题,那么你应该要怎么修啊,内容是什么,我们跟你提供在这个地方,我想这个部分我也不跟各位再讲了。

  这个地方71页这个,有十六心,这个前面的部分,佛法他有一个特色,就是前面要进入第一位那个地方比较麻烦,进入第一位以后,那进入第二位,那就简单了,他只是深化而已,那进入第一位,这预流圣果,他有这个十六心,我们看一下,这个苦法忍,苦法智,那个法忍跟法智事实上是一样,忍也是智,但是这个忍跟智之间有一点点差别,但是我告诉你忍绝对不是忍耐,这个忍就是一种智慧,就好像有点我们讲的智慧的智跟慧,有没有差别啊,智跟慧应该有差别,那假如没差别的话,不会用智慧两个字,所以智跟慧有一点点差别,差别在哪里,你就自己去感受了,你硬是要把他定义出来那也可以,我想你慢慢去感觉,那有什么差别。

  通常来讲智,简单的讲,智的意思就是根本,本体,慧的意思就是作用,所以智慧就有一点是那一种能力,一种某一种能力,能力的本身叫智,那种能力起作用,那叫慧,那么这个忍跟智啊,也有类似这种情况,那古代在讲,就先讲忍跟智,后来才讲智跟慧,那么你说这里面有什么不同嘛,好像也有,那么不同在哪里,实在也不好说,那下来就没有人说,那你就慢慢的去感受,那苦法忍就是我了解苦法,苦的这一种状况,那个了解苦的状况那本身就是一种智慧,那么苦法智也是一样,我知道苦的这样一种状况,这种状况你能不能怎么运作,那叫做智。

  同样的,苦集灭道都有这一类,他这里有这种忍智,还有这个类忍类智,他一共分有四个阶段,那么都是从苦集灭道来讲,就是一共分成十六个,这个部分给各位做参考,我们不详细的讲。很多啦,资料性的东西很多,那么后面的是按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惑,这个的说法也给各位做个参考。这个结论的部分我们不讲,这个是从瑜伽师地论这一类的经典里面摘录出来。

  从小乘修行上面你可以看到,他们修行理论,那个结构非常的严谨,系统非常明了,释迦摩尼佛的那个时候,会不会跟他的弟子们去解析这些,我们现在不知道,尤其在中国的佛教里头更难去体会,南传佛教他当然这样讲,释迦摩尼佛讲的就是这些,这八十一品,这个惑,见惑思惑要怎么断,那个修惑要怎么断怎么样,那释迦摩尼佛就是专门在讲这个,那他脑筋,你看看,这些资料要你去背,你就知道了,背起来就像电脑一样了,是没有错,他当时可能会讲这些,但是我肯定释迦摩尼佛不会讲那么清楚,他会讲到有这些状况,譬如说有见惑有思惑,那么见惑很多,思惑很多,那么大概有上中下品,那上中下你要怎么样怎么样,到底上品有多少,中品有多少,下品有多少,那未必都很清楚,可是后来会越弄越清楚,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师父对徒弟的时候,有一种现象,徒弟有两种,一种叫哑羊,哑羊你知道,不会叫的,嗯嗯,你怎么样讲他都是,那你问他,他就嗯嗯,你不要问我,那叫哑羊型的,还有一种是羚羊型的,什么叫羚羊啊,你讲三分,他就问十分,那这个呢,为什么呢,怎么呢,怎么呢,问了一大堆,那你,遇到哑羊,师父是好教,反正你懂不懂,你除了点头以外,好像别的也没有了,管你懂不懂,反正我认真教就对了,那气呀,气也气在肚子里面也没办法,因为他很乖啊。那羚羊型的就不一样,你讲一下,哎,等一下,还有,下面是什么,为何为何,如何如何,要怎么办,怎么样,那这个师父就不一样了,你话就不能乱讲了,哑羊型的人,师父怎么讲都对,没讲也对了,讲了也对了,不讲也对了,睡觉去也对了,什么都对了,羚羊型的不一样,八点半上课,怎么到八点三十一分还没有到,他会盯得很紧,他有他的标准,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个师父对于这样的徒弟,他就讲的很清楚,你说八十一品,八十一品又分上中下,那请问你上占多少,中占多少,下占多少,这个师父不能乱讲啊,这个是是这样子,嗯,那那,上大概占二十,中占二十,那下占四十一,恩,不对吧,那多少呢,那算了一算,那糟糕,那应该要怎么算,他必须要把这个地方去区分得很清楚。

  那这个时候师父,本来这种东西,生命中的东西他是一个整体性的,各位不知道有没有留意到,你有没有留意到,你看,我们人这两边是不是很对称,左眼右眼,你能不能假设一个人从中间把他破开,破开以后把他倒过来接过去,能不能接的很好,绝对没办法接,左手右手是很一致的,那我们把他砍下来,交换过来,可不可以,绝对不行,生命他让我们知道,他即使很均等,左手右手应该一样大,但是左手右手就不一样,就是不一样,长度也不同,这个胖瘦也不一样,你看一个人走在那里姿势很美,你去注意看,两只脚长度不一样,绝对不一样,你看我们的脚丫子就好,你去穿鞋子,两只脚的鞋子不一样大,所以机器做的鞋子左右脚是一样大,但是你穿起来就会好像有一只脚就会松一点,一只脚会比较紧一点,生命本身他带有这种特色,所以在讲生命的这个部分,他本身就有一点弹性在,可是大脑是很没有弹性的,他硬是要把你问的很清楚。

  所以你看到这里面讲这种东西讲的很清楚的,什么八十一品啊,什么九十几品呐,我告诉你,都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都是那些师父碰到这些羚羊型的弟子,他不得不把他划分的很清楚,而释迦摩尼佛那时候不会有,他在佛寺,在正法时期的时代不会有这种现象,因为那时代的人要求的是生命的整体观,他大致上是这样子,就对了,你从学术的立场来讲,他一定要定的很清楚,因为学术是用大脑,不是用生命,修行是用生命,不是用大脑。

  所以当他们提出这些状况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是这样的一种情形,世尊有没有讲这些呢,有,但是不会讲这么清楚,你看经典里头,世尊大概都是讲一下,你自己去修,那么那些上根器的当下就发须自落证阿罗汉去了,他要讲多清楚,所以要讲很清楚的,都是那一些下根器的,那为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怎么怎么,如何如何,为什么,一直问这些的,师父为了应付这些,又不能骂,骂说不慈悲,那就好吧,那就只好一直讲一直讲,再加上有些有成就的人,他的识性也一样的发达,自己也就会去钻,钻的很清楚,那么这种规范就会弄得很详细,他是这样来的,那通常是在像法以后的时代,这种情况比较多。

  78页这边讲,安那般那十六分,这叫做十六特胜,我们中国,这个地方,我是觉得不太理想,他虽然也十六个,我跟各位区分一下,因为我们要讲的部分不是这个部分,我就简单的跟各位讲一下,这个到第五,这个是属于观身不净的部分,这个六七八变成只有三个,观受是苦,九十十一三个这观心无常,那后面呢,观法无我,又五个,他五个三个三个五个,就不像是十六特胜,十六特胜应该是四个四个四个四个,那么在这四个四个当中呢,他的行法里面有开合不同,那么中国的这个经典里头,通常都是把那个开合直接并在这里面,所以你那个四念处就看的不清楚了,这样子你就看不清楚了,假如每四个四个划分出来的话,四念处你就看的很清楚,因为他的第一个是分成五节,第二个三节,第三个三节,第四个又五节,那我提供一下,给各位做参考就好。

  后面的部分,80页的这个观十六行,我是从这个部分把你列出来,用这个后面,是我跟你做的补充,十六特胜的补充,给各位做参考,你自己也可以做一种修行上的助道资粮,给你做参考,我这个部分不详细讲,他是前行的手册,这些要讲完,这三个月也讲不完,讲完就三个月就结束了,我们讲到这个地方。下个礼拜,明天是正受,就不讲了,礼拜一礼拜二礼拜三我在南部,礼拜四我们开始讲正行的部分,那晚上上课应该是礼拜三晚上可以上课,还有没有什么事。

  我们这个行法的部分,这个一二三,三天,上午虽然没有上课,我们等于禅坐加一支香。这个时候希望大家你一定要赶快先观你自己的呼吸状态,呼吸状态弄清楚以后,你要数息才有可能。

  现在我们在数息上面最大的困难,各位最大的障碍就是你观数息观不清楚,算到最后都会长短,有这种长短差,意思就是说,息入,息出当中,要息入尽,才息出,本来你的呼吸就是这个样子,假如你息入未尽就息出,息出未尽就息入的话,那你一定有病,所以在这个训练当中,你息入息出怎么让他尽,当你发觉这种状况很清楚以后,你在每一次息入息出当中,设定一个循环,然后在这个循环上面选定一点,每次到那一点,你就加个数字,每次到那一点,你就1,然后再绕过来,2,再绕回来,3,再绕回来,4,那么这个循环都很正常,那你的数息才有可能进入,你现在没有看清楚,这个息入未尽你就1,然后开始就要跑出去了,然后息入未尽又1,然后你又跑出去,结果一跑出去,你很容易产生深呼吸,然后会造成呼吸急促的现象,呼吸一急促,你就没有信心了,你就崩溃了,你只会吹牛,在这个时候跟自己战争,就被自己打败了,我们什么人都可输,不可以输给自己,尤其在数息法上面,一定要战胜自己,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情况,呼吸你已经呼吸那么几十年了,对不对,应该很清楚了,可是你竟然都不清楚,然后现在开始要认识自己的时候,又被自己打败了,只有相争的时候,要赢人家,为什么跟自己,都要输给自己呢,在这个地方你要想办法克服他,这一关过了以后功德无量。

  你开始数息,我们才有办法教你说怎么运用,你息数不好,那个心念没有办法放在1234,上面,跟你讲说这当中会有什么境界,产生什么现象你不知道,就跟小孩子一样,乖乖乖乖把饭吃了,把饭吃了,要吃饱,吃饱你才会怎么样,那小孩子说吃饱干嘛,吃饱无聊嘛,我就不要吃嘛,你就告诉他,吃饱为第一要务,不吃饱那不行,为什么我们要他吃饱,因为吃饱以后,你才能起作用,不吃饱,不能起作用,这一点我们要认识好,所以修行的过程当中,这个基础工作一定要做好,这几天希望大家能够更密集的进行这一项工程,那我们回来的时候,开始讲正行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