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戒幢佛学研究所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人间佛教的时代特征(道因)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7日
来源:   作者:道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戒幢佛学研究所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人间佛教的时代特征(道因)

  人间佛教的时代特征

  道因

  内容提要

  自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的口号以来,中国大陆的赵朴初等,台湾的印顺、星云等继承和发扬这种理念,开创了佛教的新局面。人间佛教作为时代的产物,它必然具备某些时代的特征,这是它区别以传统佛教之处。本文拟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人间佛教的时代特征。一对象上,二修行上,三态度上,四接迎世间的手段上,五成佛次第上,六利益上。

  关键字:以人为本,以慧为主,积极进取,兴办事业,从人到佛,利他自利

  一,引言

  事实上,人间佛教的理念是自释迦佛时代就已有之的。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修道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弘法在人间,这些都说明佛教是人间的佛教。作为人间佛教的前身--“人生佛教”的提出,太虚大师是针对当时中国佛教重死人、鬼神的流弊,以致感到“一种内心深深的痛苦和悲哀”。(《中国佛教的复兴》)所以,可以说人间佛教是佛陀时代的佛教在当今社会的一种回归。它一方面符合佛陀的本怀,符合佛教的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时代的特征。下面依次来论述人间佛教的时代特征。

  二,从人间佛教的对象上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梁漱溟在重庆汉藏教理院讲演时曾指出:“佛教讲到众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这些众生中,以人最为重要。”对此,太虚大师作了相应说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更是重在人类的普济。”(注一)他是从人类处于众生之中枢这一特殊地位来讲的。他说:“圆觉之乘,不外大智慧、大慈悲之两法,而唯人具兹本能。”(《佛教之人生观》)这里,他从佛性的高度强调人的殊胜,也就是虽然众生皆有佛性,但唯人是具有高度自觉性的理智的动物,因而由人成佛的可能性也最大。这种说法是有经典依据的,在原始典籍《阿含经》中就讲道:“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释尊自己也说:“我亦是人数。”(注二)接着,印顺法师把佛陀必须在人间的理由归结为:环境、惭愧、智慧、坚忍四点。(注三)可见,以人为本是人间佛教的本位和着脚点。

  三,从修行上说,人间佛教强调以慧为主。这里首先要澄明的是,不是说不要戒与定,因为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佛教的基本常识。这里只不过更强调在世间以智慧指导生活,自利利他的重要性。这也是针对佛统佛教中某些佛教徒只顾自己打坐修行,追求定乐的弊端而提出的。印顺法师的“不修深禅定”而行菩萨行可能更近此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可能正是这一提法的理论来源。

  四,在处世的态度上,人间佛教表现的更为积极进取。太虚的这种提法也是有针对性的。他说:“(中国)从来为佛教徒者,大都只知以‘享受福乐’或‘静定理性’为果……无论重理解,或重证悟到如何圆妙(境地),都只空理,不成事实,至近乃更后行。一般知识阶级中,或认为佛法达到本体的哲学,或则但认一句禅谜,或则但守一句佛名,或则但以佛的语书、形像、数珠、木鱼、蒲团等项为佛事。而不悟盈人世间无一非佛法,无一非佛事……不知一切有益于人群之行皆为佛之因行。”他接下去大声疾呼:“吾人学佛,须从吾人能实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习。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最后他说:“废弃不干,便是断绝佛种!”(《行为主义之佛乘》)

  五,在接迎世间众生的方法上,强调通过兴办各项世间事业的方式来推广佛法,摄受众生。这事实上是菩萨行之“四摄法”的演化,四摄法即同事、爱语、布施、利行。这四摄的开展是要通过和众生打交道才能实现的。兴办各项事业,如文化事业(印经布施,学术论著,杂志小品,书画艺术,佛像雕刻,科技文学等),教育事业(学院禅林,佛教大学,社会义学,传授戒法等),社会慈善事业(赈饶施贫,养老育幼,行医救人,戒杀放生等),社会公益事业(植树造林,兴建水利,筑桥铺路,急难救助等),通过这些世间事业,可以摄受众生,让佛教走入千家万户,走入亿万人的心灵。这就是星云大师“从寄生寺院转移到事业上来。适当引导大众的正业,来过合理的经济、伦理、政治等生活”的理念的具体展开,也是太虚大师“每个人都要去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一方面以个人人格影响社会,一方面合力净化社会,达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的理想的具体落实。(注四)

  六、在成佛的次第上,更强调从人乘进修大乘行而成佛也是人间佛教的一大时代特征。太虚大师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一书中提出:“由佛世时乃至正法的千年,是在依修证成的声闻行果,而向于发起大乘心--即菩萨行果或佛的行果。在印度进入第二千年的佛法(密、净等)是依天乘行果趣获得大乘果的像法时期。”现代则为“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接着他指出:在当今“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谄极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不唯不是方便,而仅成为障碍了。”因此,他在《人生佛教》一书中系统地阐明了建设人间佛教的方法、步骤与目标,即在个人由奉行五戒十善开始,渐而四摄六度,信解行证而成佛果。他在访问缅甸时也提了这样一幅对联勉励缅甸华侨联合会“如果发愿成佛,先须立志做人。三归四维淑世,五常十善严身。”可见太虚大师是非常注重由人乘进修菩萨乘直至成佛这一修行次第的。

  七,在处理利他与自利的关系时,人间佛教强调在利他中完成自利。这事实上是一种大乘菩萨的精神,菩萨看到众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等不到自利完备就积极地去解决人类的苦难,而利他中也圆成了佛道,这就是“众生为花,佛为果”的道理。所以太虚大师在讲《弥勒上生经》时就特别强调这种大乘精神,号召大家学习弥勒菩萨那种“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在利他中化烦恼菩提的精神。在讲《华严经》时,他也强调普贤菩萨的救世宏愿,号召大家从广修利他中圆成佛道。

  八,总结

  上面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人间佛教思想的时代特征。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间佛教契机一面,更有效地在当今社会推广人间佛教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注一、见星云大师编著《人间佛教》第184~185页,佛光出版社98年8月

  注二、见《增一阿含》四意断品

  注三、见印顺法师著《佛法概论》第53~54页

  注四、见邓子美《佛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第39节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