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张秉全:净土生无生论会集辑要4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7日
来源:   作者:张秉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张秉全:净土生无生论会集辑要4

 

二结示净宗

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此结净宗生而无生之意。当我作观时者,正当修观时,念佛回向发愿坐禅等时,无不皆然。我此道场如帝珠,西方依正诸境,已在我观之内。西方依正亦如帝珠,我之身心诸业,已在依正之中,法性法尔如此故。若了此义,则知生则决定生,生而无生。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也。例知弥陀接则决定接,接而不接。来则实不来,不来而来也。天衣怀禅师示众曰:禅宗则曰无生,净土则曰有生。还是生耶!还是无生耶!则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雁过长空,影沉寒水,喻生则决定生。雁绝意,水无心,中间无往来之相,则喻去则实不去也。又:雁绝遗踪之意,虽喻无生,而踪自遗,则喻无生而自生也。水无留影之心,喻佛不来接。而影自留,则喻不接而自接也。慈善根力1,任运如是也。境观相吞门竟。

注1佛身无去无来,亦无不去不来,而自然随感赴应,慈善根力也。如涅槃经,佛言,善男子,波罗奈城,有优婆夷,已于过去无量先佛,种诸善根。是优婆夷,夏九十日,请命众生,奉施医药。是时众中有一比丘,身婴重病。良医诊之,当须肉药。若不得肉,病将不痊。时优婆夷寻自取刀,割其髀肉,切以为臛(肉羹也),送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得差。是优婆夷患疮苦恼,不能堪忍。即发声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于尔时在舍卫城,闻其音声,于是女人,起大慈心。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合如本。我即为其说种种法。闻法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往至波罗奈城,持药涂是优婆夷。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复次善男子,调达恶人贪不知足,多服酥故,头痛腹满,受大苦恼。发如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时住在优禅尼城,闻其音声,即生慈心。尔时调达寻便见我往至其所,手摩头腹,授与盐汤,而令服之。服已平复。善男子,我实不往调达所,摩其头腹,授汤令服。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调达见如是事。复次善男子,憍萨罗国有五百贼,群党抄掠。波斯匿王遣兵伺捕。得已,挑目,逐著黑暗丛林之下,受大苦恼。各作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啼哭号啕。我时住在祇桓精舍,闻其音声,即生慈心。时有凉风吹香山中种种香药,满其眼眶。寻还得眼,如本不异。诸贼开眼,即见如来住立其前,而为说法。贼闻法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作风吹香山中种种香药,住其人前而为说法。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群贼见如是事。

七三观法尔门。分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能观为三观者,乃全性体性量性具三谛性德,起成三观之修德,全三观之修德,还照三谛之性德。故曰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止观大意》云: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故称法尔。(法尔者,自然而然也)

二论文。分二,初正明,二结示净宗。初又二,初别论,二总论。初又二:初双标谛观,二别论谛观。今初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

谛者,谛审也。谓谛审诸法即空假中。即空,是性量之真谛;即假,是性具之俗谛;即中,是性体之中谛。此三隔历,即次第三谛。三一圆融,即圆融三谛。观者,照了之义。照真即空观;照俗即假观;照中即中观。此三隔历,即次第三观。三一无碍,即圆融三观。双标谛观竟

二别论谛观,又二,初别论三谛性德,二别论三观修德。初又三,初克论三谛,二会归一心,三结成性德。今初

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谓也。盖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若以空观荡之,则谓实之解自忘。故曰忘情绝解,莫尚乎真也。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谓也。诸法虽即本空,若以假观照之,则能谛了性具诸法,历历宛然。故曰随缘应用,莫尚乎俗也。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诸法本来不即二边,不离二边。若以中观照之,则能谛了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圆融无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议。故曰融通空有,莫尚乎中也。克论三谛竟

二会归一心

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虚灵不昧者,随缘而常自不变也。物来斯应者,不变而常随缘也。空有相即者,即不变而随缘,即随缘而不变也。会归一心竟

三结成性德

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

别论三谛性德竟

别论三观修德。分三:初分别行相,二显示圆融,三结成修德。今初

修之者,称性照了也。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

修之者,标其修德。别(不同)其性德也。称性照了者,谓修德之功,称乎性德之理也。体达此心者,谓体空观也。体达此随缘不变之心,常不被物所变,故曰空洞无物谓之空也。照了此性者,妙假观也。谓照了此不变之性,常随万法之缘,故曰具足万法谓之假也。融通二边者,圆融观也。性是体,心是用,故不一。离体无用,离用无体,故不异。故曰不一不异谓之中也。分别行相竟

二显示圆融

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然则,承上文而言也。三观唯是一心,故曰相即。即灵虚而应物者,即体是用也。即应物而灵虚者,即用是体也。体用唯是一心,故曰三观相即。显示圆融竟

三结成修德

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此别论也如此。

称性而修者,性修不二也。绝待而照者,能所不二也。不思议三观者,三观不二也。首楞严大定司南者,因果不二也。梵语首楞严,此云究竟坚固。即果觉异名。司南者,定南针也。以一心三观,乃大定之因,故曰司南也。别论竟

二总论。分二,初分别行相,二显示圆融。今初

若总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上文别者,乃别论观心。今文总者,总其心境,唯是一心也。心性无相故为空,变作诸法故为假,即心即境,即境即心,故曰不二为中也。分别行相竟

二显示圆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末句,当是何空假而不中)

物吾心之物,何假而不空者,谓所观之境,乃心性所变之境,何假何中而不即空,乃即性具性体是性量也。心,万物之心,何空而不假者,谓能观之心,乃境性能变之心,何空何中而不即假,乃即性量性体是性具也。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空何假而不中者,谓心性境性,唯只一性,故曰何空何假而不中,乃即性量性具是性体也。正明三观竟

二结示净宗

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一心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以吾一心之三观,观彼一境之三谛者,乃理观也。亦别观也。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者,乃事观也。亦总观也。亦即专称名号也。然此净宗,唯在发愿求生,是故总观别观,皆无不可也。无朝虎溪怀法师,则述一心三观颂曰,境为妙假云云。境为妙假者,即心也。观为空者,即境也。境观双亡者,非心非境也。亡照何尝有先后者,遮照同时也。一心融绝了无踪者,唯一中道妙心,更无空假之踪迹也。既日用中具足三观,尚何不法尔乎!三观法尔门竟

八感应任运门,分二,初感应之相,二论文。今初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感应之相,略明四句。一者,冥感冥应。谓过去善修三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为冥感也。虽不现见灵瑞,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为冥应也。二者,冥感显应。过去殖善,为冥感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应。如佛初出世,先得度者,现在何尝修行,如来照其宿机,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者,显感显应。现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道场礼忏,能感灵瑞,即显感显应。四者,显感冥应。如人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应,冥有其利,此显感冥应也。天性者,佛性也。相关者,联系也。有二种相关,谓天性、誓愿也。我于诸佛,但有天性相关。我于弥陀,则有二种,故于弥陀,最有缘也。磁石者,吸铁石。山之阳(南面)产铁,山阴(北面)必有磁石,二物同气故也。

二论文。分三,初天性相关,二誓愿相关,三结示净宗。今初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吻。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而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或见不见。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

文分三节,初正明,二引证,三总结。初中同一觉源者,同一天性也。吻者,吻合。即相关也。二引证中,有事理二意,今但约事释。一人专忆,喻佛常欲度生。一人专忘,喻众生念念迷背。佛常欲度生,故若逢。众生念念迷背,故不逢。逢,故见。不逢,故不见。此喻理即位也。子若忆母,喻众生常念佛,喻名字、观行、相似位也。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喻分证位。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此以法合喻也。现前见佛,如远公三睹圣像。当来见佛,或命终时见,或于净土见。去佛不远者,去自果佛不远也。三总结。一理,即天性也。拔苦与乐者,悲能拔九界苦集二谛之苦,慈能与佛界道灭二谛之乐也。天性相关竟

二誓愿相关

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

文分二节,初明誓愿,二明相关。按无量寿经,过去久远,世自在王佛世中,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发无上道意。弃国捐王,而作沙门。号曰法藏,诣世自在王佛所,求佛说法,时世自在王佛,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发无上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国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白佛言:唯愿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故发四十八种大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设有一愿不满,不取正觉。今道果久成。僧那者,此云宏誓也。此明誓愿。然磁能下,明相关也。然诸佛度生,原无拣择,而因中愿力不同,结缘有异,故有相关不相关者。弥陀因中愿胜,与此土众生缘深,故誓愿相关也。誓愿相关竟

三结示净宗

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弥陀要解》云: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是故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感应任运门竟

九彼此恒一门。分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普贤行愿品》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此中能不失正念者,正谓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也。此实在操之有素也。

二论文。分三,初举事,二显理,三引证。今初

论曰,往生传云,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石晋者,后晋也。高祖石敬塘,后唐明宗之婿。借辽兵而灭唐,有天下,改称为晋也。举事竟

二显理,分二,初克本体直示唯心,二就行人指点唯心。今初

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所以尔者,承上文西方只在堂屋西边而言也。极乐者,乃吾心之净土。心净故,所以土净也。娑婆者,乃吾心之秽土。心秽故,所以土秽也。约土而事论,而有彼此之幻相。约心而理论,彼亦唯心,此亦唯心,原无远近也。直示唯心竟

二就行人点示唯心

但众生自受生以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

自受生以来者,谓从无始以来也。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者,被色受想行识分隔真如实性也。谓六凡五阴,区局真谛之性,不契性量之源。二乘五阴,区局俗谛之性,不契性具之源。菩萨五阴,区局中谛之性,不契性体之源。现阴者,现在五阴也。趣生阴者,趣净土清净五阴也。阴有四种:谓现阴。命终时,名死阴。死阴后生阴前,名中阴。投胎时,名生阴。大善大恶,不落中阴。今念佛人直趣生阴者,不落中阴也。舍现阴趣生阴,故曰生则决定生。唯心境界,无有去来。故曰去则实不去也。显理竟

三引证。分二,初引经证,二引古证。今初

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大佛顶经》云: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云云。未舍暖触者,即最后刹那,第八识趣生阴时也。善恶顿现者,乱心位也。纯想即飞者,谓纯是虚想,不能从堕也。若飞心中,谓上升心中也。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者,平日所修福慧,并发求生净愿也。自然心开者,一切境界无有障碍,所求净土自现,随愿力往生也。引经证竟

二引古证

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彼此恒一门竟

十现未互在门。分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莲华开敷者,喻因果同时也。华开莲现,故曰因中有果,功德不唐捐也。

二论文。分二,初约心法圆融明互在,二约心性常住明互在。今初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念。心性融通,无法不摄。故如莲华开敷,华中有果。

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者,顿悟随缘不变之性,虽然无修。然而不变随缘之用,无所不修。以性中所具法身之极乐,由般若解脱二种修德而显发故也。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者,理具事造二重三千同居一念也。由同居一念故,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法身之性德,起成般若解脱二种修德。全二种修德,仍在法身之性德中。约修德而论,虽名为因。约性德而言,因中有果。以因法果法同居一念故也。理具三千因法,事造三千果法,同居一念,故曰心性圆融,无法不摄。犹如莲华开敷。华喻因,莲喻果。华开莲现,喻因果同居一时。故现未互在也。心法圆融明互在竟

二约心性常住明互在

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时。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辉煌。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种败。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越国夫人王氏,宋哲宗从父荆王之妻也。专修净土昼夜无间。导诸婢妾,并志西归。中有一婢独懈慢。夫人曰,不可以尔一人坏我规矩,摈之。婢悚悔。遂发愤精进,久之不倦。一日谓同事曰,吾其行矣。夜闻异香满室,无疾而逝。越宿,同事者告夫人,夜梦化去之婢,令致谢夫人,幸蒙训责,得生西方,感德无量。夫人曰,彼能入我梦,乃可信尔。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婢曰可。遂导夫人行。顷之,见一大池。有莲华大小间错,或荣或悴。夫人问其故。婢曰,世间修西方者,才发一念,此中便生一华,勤惰不同,荣悴亦异。精进者荣,怠废者悴。若历久不息,念熟观成,形消神谢,决生其中。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曰,何人也?婢曰杨傑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夫人又问何人?曰马玗也。两人俱修净业,事具本传。夫人曰,我当生何处?婢导之行,可数里。望见一华台,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婢曰,此夫人生处,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觉,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诸眷方趣前为寿,视之,则已化去矣。现未互在门竟

净土生无生论会集辑要 终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