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多宝讲寺学僧文稿:出离与报恩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多宝讲寺学僧文稿:出离与报恩

   一、苦之谛理

  佛为太子时,四门出游,见老、病、死苦,厌俗而求解脱。这些示现如同明灯,指示我们如理地思惟发生在自身上的经验。

  父亲退休后,诸病缠身,如肺结核、肝硬化、腹水、糖尿病,用药及诸饮食方面又互相影响,那是非常痛苦,又困难的。多次宣布病危稍有康复,最后在六十岁时于医院抢救室中病逝。那时父亲生病,心情郁闷,又加上医药开支,家里难得有一些轻松与闲适。正在县城的中学里读书的我,很少抽出时间去照顾父亲,便想通过努力考取大学,以缓和家中沉闷的气氛,慰藉父亲痛苦的身心。加上自身经常感冒,每次都持续一些时间,在感冒中头脑昏沉,用药又需要开支。倘若大学联考时感冒,那一切希望都破灭了。心里便很想找到一个能够确保解决病苦的办法。世间又有几个人能够免除病苦的降临呢? 解脱之道其修远兮,我等应将勤勇而求索。

  父亲去世时,祖母已经是八十七岁高龄了。伊是县城一个晚清秀才的女儿,下嫁到乡下来的。伊养了几个孩子,在那些艰苦的年代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聪明的都死掉了,剩下两个傻的。”特别是我的一个叔叔,是极聪明的一位,远远超出邻里的同龄,在长到十六岁的时候,害病而无法医治,好端端地就死掉了。所以在伊的一生中,对于小孩子特别地眷爱顾惜。现在年垂九十而送其六十之子,其痛何如? 祖母是识字的,一辈子都有阅读的习惯。心志非常清醒理智,然而气力却因老迈而自然衰竭。诸事渐需依赖于人,自己走路时要摔倒,乃至晚上一个人也不能安睡,常常因黑暗而恐惧。无止无息地思念其子孙眷属,希望他们时时环绕其前,然而却因他们自身学习工作的所迫,难以满愿于万一。在这样充满怅惘之中,于九十之际,遍示老苦,闭目而去。

  那时看到祖母的衰老,无有气力,心中感到特别地失落无助。我们自幼在祖母的照顾下一点点长大起来,祖母在心目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现在饱受老迈之苦,我们却毫无办法。谁能避免不受老苦呢? 乃至于祖母的逝世使我感到特别的伤心,如同世界粉碎成为虚空。我感到自己好像没有依怙、没有亲人、没有寄托、没有一切了。以前可以在祖母那里得到保护,得到安宁,得到称赞,得到尊重,现在都没有了。特别是看到她垂垂老矣的情景却不能给予一点帮助或减轻,这是在感情上极其难以接受的逻辑,却又是现实。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多年劳动,省吃俭用,默默无闻。多年照顾病中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又照顾祖母。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的眼睛渐渐地看不见了,成了一个做什么事情都靠用手摸的人,不管阳光多么明亮,一个不能自己出门的人,一个盲人。到医院里去检查,医生说眼底坏了,治不好,也只好接受这样的现实。

  二、流转之相

  父亲的去世使我想到应该自立,祖母的去世仿佛一下子把我和世间的牵挂解开了。在这样的一生中,到底应该干点什么呢?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望子成龙固然是世间的理想,倘若仍然重复一个生老病死的故事,又有什么意味呢? 一个人,老病死苦究竟是无法超脱的。除此之外,尚有种种苦相,如有隐秘之手在幕后操纵,避之不及,送之不去。

  人的一举一动无不是心意的外化,心意复随种种外境而相与起伏。这一生我们或许尚有聪明智慧可以避免那些邪说的陷阱,思惟的垃圾,在这样一个动力学系统的持续轨迹中,我们怎么能够确保生生世世不受邪说之害,不为魔之眷属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众缘和合必有众缘散离,心系流转即无宁静。生灭法中无有究竟出苦之道,不应将自身安乐建构在他者痛苦之上。流转对待是所应舍。

  三、三主要道

  至尊宗喀巴大师决择本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之密义,概括为三主要道,所谓出离心、菩提心、清净正见。我们这些浊恶世中的具缚凡夫,要想从种种牵缠瀑流中解脱出来,清净无垢的圆满教法——三主要道乃是真正的希望。而其首要者则是出离心的养成。

  出离心的根本意义固然是出离烦恼,如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环境作为一个增上缘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如《山法宝鬘论》中引大善知识博朵瓦的教言说:“抛弃故乡,远离亲友,断除愦闹,如理作意之人离解脱不远了。”复在三聚净戒中,以律仪戒而为根本。律仪戒最圆满者,厥为比丘戒。故比丘身是求解脱中最殊胜者。

  在我们的思惟品质中,散乱是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量的因素。散乱使我们对修善方面一事无成。对于出离的熏习陶冶也将驱走散乱的所依,使我们的心地与止观的原则相应。我们身心的堪能将大大提高,即此而得以转凡成圣。

  求出离是我们得究竟解脱安乐的正因。舍此而侈谈自他利益无异于痴人说梦。如《菩提道次第求加持颂》中云“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善思念之。

  四、一切众生皆是我母

  《大般若经》云:“若有问言,谁是知恩能报恩者? 应正答言:佛是知恩能报恩者。何以故? 一切世间,知恩报恩,无过佛故。”

  今此生中,生养我等,母恩为最。佛成无上正觉,观视世间无始劫来,一切众生莫不百千万次为我父母,生养育我殊极之恩,与今生母等无有异。故念恩者,当念一切众生之恩,皆如父母。欲报恩者,当报一切众生之恩,皆成大觉。

  凡夫之心,与诸圣心,皆尽虚空,周遍法界。应知观世音菩萨大悲之心,地藏王菩萨大愿之心,文殊菩萨大智之心,普贤菩萨大行之心,摄一切众生之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凡夫心中,亦摄如上诸圣之心,大悲大愿大智大行,一念相应,感应道交,身口意三,即凡成圣。应知我等心念力,三宝加持力,法界缘起力,如理希愿力,如是种种力,威神不思议,佛说四重恩,究竟而得报。如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为楷模。

  更从金刚乘说,现前上师与十方三宝等无有异,同一体性,功德具足,随机钩摄,方便调伏。若使现前上师欢喜者则使十方诸佛欢喜。十方诸佛复是现前上师之所化现,从现前上师身口意中随应而出。若与上师心相应、念相应、愿相应、行相应,则与十方诸佛相应。如大悲大愿至尊定公上师所云:“念念不忘师尊三宝,念念不忘父母众生,念念不忘依戒依法精进修行,念念不忘成佛度众生。”报恩之期,其在兹乎? ☆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