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对佛教徒的叮咛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7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对佛教徒的叮咛

   对佛教徒的叮咛—一        海涛  辑

  1.创造新一代的佛教徒:每位教徒的责任是尝试给新的、优秀的世代,注入佛教文化的基因、习惯(修行,尤其是直观)经验。

  2.建设人间净土:为了让自己的小世界犹如净土般宁静,我们应该亲身实践佛陀的教诲,并且依照自己的能力,将佛法推广到周遭环境,诸如家庭、人际关系、朋友等等,如此一来,他们也能够获得和平、宁静。

  3.普遍的戒律:根本的五条戒律不仅牵涉到个人,也不仅限于佛教徒,而是遍及每一个人,无论他信仰的是什么宗教,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五戒。由于五戒遍及于宇宙,因此可以称为普遍的戒律,又因为牵涉到全世界,五戒也可以称为世界的戒律。

  4.如何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一、如果你想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请修习佛法;

  二、如果你要求自已的言行如同高质量的文明人,请遵守戒律;

  三、如果你渴望自已的心灵如同高质量的文明人,请实修禅定;

  四、如果你向往高质量的生活,宛如心智完全发展、直观之知有所进展的人,请参加直观的禅修活动。

  5.开创和平欢喜的世界:如果自己所发的誓愿是正道的话,朋友、家庭、社会与国家将能相互提携,共创和平、欢喜的世界。

  6.过着有价值的生活:能过有价值的生活远比追逐有成就的事业,还来得重要。

  7.不要让佛教受伤:一个精神抖擞的人,如果受伤的话就会变得颓丧。佛教,如果严守戒律就会显得有生命力,但是如果违犯了戒律,佛教就出现伤口,元气大受影响。

  8.每日警醒默观:一位修行人,每日至少应该拨出一分钟的时间,来警醒修习四种观行——忆念佛陀的德行、慈悲观、不净观以及死亡观。

  9.修行人的任务:只要持续不断地观照任何生起的对象,这就是修行人的任务。

  对佛教徒的叮咛—二        海涛  辑

  1.佛教的三种类型:死亡的、有生命的、强壮的。其中,不接受佛教戒律的规范,这是死亡的佛教;能遵循佛教戒律的规范,则是有生命的佛教;能够实修禅定与直观活动,有生命的佛教将蜕变为强壮、开展的佛教。

  2.亲见佛陀:如果你目睹了法,就会亲见佛陀;如果你认识了法,就会了解佛陀;如果法的特质出现了,佛陀的特质就会出现。

  3.护卫力量的三种类型:一、由听闻经论而产生的;二、由持诵经论而产生的;三、由实修而产生的。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听闻、持诵经论所产生的护卫力量,而是应该实践经由戒、定、慧实修所产生的护卫力量。只有戒、定、慧才能实实在在地护卫我们,避免陷入内在隐匿的危机当中(诸如贪、瞋、痴等烦恼)。

  4.不要让心灵杂草丛生:一棵树如果杂草丛生,就不可能生长。心灵如果充满五盖(贪、瞋、痴、慢、疑),就不可能开发。

  5.避免僵硬、幽暗的心灵:黄金一旦掺杂了五种瑕疵的东西,就会不柔软,色泽也不够鲜艳。心灵一旦生起五盖,就会变得僵硬、幽暗。

  6.修行应提高警觉:慎防能言善道的人,他们善用美妙的言辞,几乎能让顽石也点头赞成,同样的,也要慎防缺乏实修经验,却又博学多闻的人。

  7.难以自拔:你一旦依止一位师父就很难离开他。如果他误入歧途,也会对你产生不利的影响。你不应该只听说某人很殊胜,就去亲近依止。

  如果是因为名气的关系而前往,就可能助长了他的声势,如此一来会愈陷愈深。如果沦为丑闻事件,这时受伤害的是佛教的形象。

  8.机会主义者与个人主义者:只想不劳而获的人可以称为机会主义者;勤劳而有所收获,却不愿利益众生的人也可称为个人主义者,大家不会尊敬他。然而佛陀既不是机会主义者,也不是个人主义者。

  对佛教徒的叮咛—三        海涛  辑

  1.修行人的孩子:修行人的孩子,比起父母只是传统、有名无实的佛教徒的孩子,还要优秀。因为在他的身心特质中,拥有从父母那里传承而来的佛教基因(他们的父母修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的『四念处』禅修法门)。

  2.教育孩子成为有用的孩子:父母亲如果期待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家庭、佛教、国家的有用人才,首先,他们自己必须实践佛法中的戒律、禅定以及直观智慧。

  3.教育三脚桌:三脚桌如果缺了一只脚,就不可能站稳,如果断了二只脚或者全断,就更不用说了。同样的,为了让孩子浸润在佛教环境中,有三种人是不可缺少的:孩子、父母以及老师。

  4.令人欣喜的佛教宝藏:每位佛教徒的父母亲应该尝试跨出去,成功地将佛教的基因、习惯以及(修行、尤其是直观)经验,传递到下一代。如果他们能够这样做到,那么,教养良好的孩子所获得的喜悦与欢乐,将远超过拥有财富以及其他宝藏。

  5.问题出现的时:「有人,就会有问题」。无论是团体或家庭中,有人,自然会有问题出现。如果发生了问题,我们要以和善的态度去观照、深思,然后用善意、耐心,来寻找出解决之道。

  6.培养耐心:一个人应该对别人有耐心,而不是期待别人对自己有耐心。

  7.避免将佛法变成有效能却无效用:如果不遵照药剂师的指示,有规律的服药,即使药方可以治病也无能为力。佛陀的教义非常有力量,但是如果不实践佛陀的教义,不可能对治烦恼。

  8.不要偏执:就像饮食,人们即使不喜欢却有益健康的食物也应该食用;即使喜欢而对身体有害的食物也应该避免。同样的,人们可能不喜欢行善,但还是应该去做;人们可能喜欢恶行,但还是应该避免去做。

  9.善有善报:正如食用新鲜的食物有助健康;同样的,正当的行为也会产生良好的果报。正如食用不宜的食物会产生疾病;同样的,不正当的行为也会招来邪恶的果报。

  对佛教徒的叮咛—四        海涛  辑

  1.黑与白:如果一个人在烈日下穿黑色衣服就会吸热,反之,如果身着白色的衣服,就可以把热能折射回去。一位修行人如果内心惭愧的纯洁面显现,烦恼的热气即刻消退;如果内心无惭、无愧的幽暗面生起,烦恼之热就不可能消失。

  2.不要在阴影下成长:栽种树木的时候,种子、土壤、天气可能都很合适,可是如果种在绿荫覆盖的树荫下,阳光被遮住了,这棵树就不会长得茂盛。佛教也是一样,应该回避「阴影」。

  3.有益的布施:布施是一种善行,不应该随性挥霍,反而应该谨慎进行,才能产生实在的效益。因此要避免浪费金钱,更不可视布施为一种娱乐活动。

  4.布施的取与舍:布施时,你不应该渴望名声,期待世间的利益以及贪图回报。你应该充满慈悲、善意与赞美的心情,以谨慎的态度去布施。

  5.枯萎的树不会结出果实:为了丰富心灵的内涵,以及开发直观的修行,言语、行为上的清净是最根本的。如果言行不清净,心灵就不会纯净,内涵也不会丰富,直观活动将不可能开发。

  6.根基腐坏就不能发展:如果一棵树的枝叶断了,或是枯萎了,就不会结出果实。同样的,如果戒律的根基受到破坏或干枯,将不能发展,更不能证得『道』与『果』。

  7.磨过的木材闪闪发亮:木材经过刨平、砂纸摩擦,就会变得闪闪发亮。同样的,修行人如果能以慎重与智慧的态度来遵守称为止持戒的根本五戒以及作持戒,也就是八戒的最后三条戒律(不观歌舞、不卧高床、过午不食),在修行的过程,便可以清除由感官欲望所带来的骚动不安。如此一来,一位修行人的戒律,将如同磨过的木材,将变得耀眼夺目。

  8.嘴巴是不可缺少的:戒律就像一个人的嘴巴。有了嘴巴才能进食,进食后身体才会强壮。同样的,如果拥有戒律的嘴巴,禅定与直观的资粮才能进来,禅定与直观的资粮进来了,心灵才能强而有力。

返回目录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