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佛教的本色——出世行为与入世作用的完美统一(释亲古 比丘)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佛教的本色——出世行为与入世作用的完美统一(释亲古 比丘)

   佛教的本色——出世行为与入世作用的完美统一

  ◎释亲古比丘

  人活着,就会作出他(她)的行为。如果把单独的人比作一个点,那么有行为的人便是一个动态的点,作出的行为便是这个点的运动轨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种种的行为,构成了人类的行为体系。人类的行为体系是人的动态的总和,也就是人的整体在这个世界上划出的轨迹。

  人类的行为体系,是以满足人的身心所求为趋向的,人的繁杂行为,都是以满足身心所求为目的而展开。所求,被认定成一个必然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所做的事是如何满足它,只不过受条件所限,满足程度的不同而已。

  因环境和自身的变化,所求也是在变化中的,或膨胀,或收敛,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总的趋势是在增长的。满足这个不断增长的所求,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在这个前提下,一方面,人们因所求的满足而产生快乐;另一方面,人们也因所求得不到满足,或所求对象被破坏而产生痛苦。所求控制着人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再自由的人也是不自由的,因为表面上自由的行为,其实都是受所求的牵动而引发。所谓的自由,只不过是所求能够顺利地得到满足。由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乐,本质上是所求在获得能满足它的外境后,而得到平息。

  从总的趋向来看,人类的行为体系是一个更多的趋向于内在思想意识的封闭系统,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包括在其内。哪怕是追求安逸或自身修炼境界的某些隐士、独居人士,因为他们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为了满足身心的需求。

  佛教的出现,象是在人类行为体系外,亮起了一个超然独立的点。让人们猛然觉醒,原来还可以有一种人生方式,即通过逐渐放下所求,来摆脱所求的束缚。从而远离因有所求而产生的痛苦,和无常的快乐,回归本来的清凉。这与原来世间人类的行为趋向在本质上是截然相反的,它引导人们从以往的行为习惯中解脱出来,是出离于原人类行为体系的。

  这样,人类的行为体系便成为一个相对的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两个部分:原人类行为体系和佛教。原人类行为体系中的人占人类的绝大多数,习惯称之为世间。因其符合世间人们的行为趋向,具有世间性;佛教中的人占人类的极少数,习惯称之为出世间,因其脱离于世间人们的行为趋向,具有出世间性。其实,两个部分都存在于世间,佛教并没有因其出世性而与世隔绝,或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其出世的行为而对世间产生了,世间任何行为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佛教,是佛陀对弟子的教导,教导弟子们破除身心的种种执著,达到无所得,让本具之佛性自然显现。在放下执著的过程中,对身心所求控制的淡化是首当其冲的,因为这是达到无所得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这也正是其出世性的显著体现。

  从世间的角度来看,这种出世性不但可使佛陀的出家弟子们,和各类在家的信佛之士少欲知足,降服因欲望的驱使而产生的危害他人、社会的行为。而且更使在不断膨胀,不知满足的欲望重压下的世间得以减压,趋于祥和。

  世间性的行为趋向是单向性的,对于欲望,只是力求不断地满足它,并且将这种行为合理化。而欲望是难以“填饱”的,加上不同的人的欲望满足的程度不平等,更是加剧了欲望的膨胀,导致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摩擦。欲望过度膨胀时,行为就会缺乏理智与控制,从而爆发冲突,造成惨剧。

  而当佛教在世间产生影响时,它的出世间性便会对世间欲望的膨胀产生消退作用,且影响力越大,消退作用越明显,让社会重新和谐起来。佛教的出世性,就像一个减压开关,使得在这个世间因欲望膨胀而产生的巨大压力消失于无形之中,这一点是世间任何行为皆无法比拟的。佛教能对世间产生如此作用,就在于它的出世性,佛教若离开了出世性,就像把减压开关放到了高压容器之内,这开关再好也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由此可见,当佛教发挥对世间的积极作用时,并不是要它代替世间的某个角色去做什么事情,而是按照自己的本色去做,并且越坚持自己出世性的本色,反而越是其发挥对世间积极作用之时,二者是可以完美统一的。

  佛陀为了让弟子们远离世间之欲,在慈悲教诲的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戒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以避免其行为偏离佛教的本色。佛陀在涅槃前更是告诫弟子:以戒为师。——这正是保持佛教本色的根本所在,也是佛教发挥对世间积极作用的关键。

  通俗地说,戒是佛陀为控制弟子的行为,使其远离世间之欲的强制性规定,随控制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分不同层次的戒,可摄受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广泛人群。和世界上的一些规则要随时间的发展而改变所不同,“以戒为师”是不能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因为时间变了,人的欲望会变,世间的规则也会随之改变,但佛教的出世性——这一本色是不变的,即远离世间之欲这一实质是不变的,这就决定着“以戒为师”不能变。那种凭着个人的欲望“以已师戒”的行为(以自己的想法去指导、改变佛陀制定的戒律),只会导致佛教本色的变质,象把减压开关放进高压容器那样造成减压的失效,造成世间与出世间的双重之难。

  佛教的生命力,与其对世间整体和谐所发挥的作用密切相关。这不在于改变戒律,迎合世间,而恰恰在于严持戒律,保持本色,它自然能够产生无形的,不入而入的入世作用,现出饶益有情之大用。出世的行为和入世的作用在本色的佛教中是完美统一的。

  和谐社会需要本色的佛教。严持戒律,保持本色,为社会和谐发挥独有的积极作用,佛教应该努力去实行了。

  二〇〇八年三月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