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照光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2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7日
来源:   作者:照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照光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2

 

  释照光法师

  乙二述诸佛传教之真实义趣

  前面首先讲述了佛教徒的世界观,也建立了我们佛教的正宗,此一段是要讲述一切诸佛传法布教的真实义趣是什么。

  【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论首之【三界混起,同归一心。】是标立佛法之正宗,也说明了佛教之物种缘起以及宇宙观,而此一句是标明三世诸佛虽然讲说无量法门,但最终所弘之法乃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法,诸佛建立教法之目的亦只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与境界,而圆满证悟清净之自性。

  【前佛后佛】这是指三世诸佛。前佛后佛是说过去佛,未来佛,省略了中间现在佛。此处是广指三世一切诸佛。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此句意为:三世无量诸佛,真正究竟所传法要为离言说戏论之心印法门。【以心传心】即是师徒离语言文字唯独以心镜相照,而传佛法之究竟大义。如,释尊在灵鹫山说法,拈花示众,八万人中唯迦叶领知其意而微笑,随后佛陀付法与迦叶,如此即为以心传心。汉地禅门历代祖师即依此故事,确立不立文字而传大法之宗风。又此亦为传达悟境之语。一般传达思想,亦有用“以心传心”之语。

  【不立文字】其意为远离一切文字戏论,直契本来心地,是为佛法之究竟要义。但若黏着文字而不悟自心,如是非佛法真实意趣。释迦牟尼佛虽然讲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以及密宗之《六部密续》,但他讲如此诸多教法之目的就是为令众生悟入本源心地,所以文字教法的建立是引导众生得悟自性的一种方便,但若真欲证悟佛法必当远离一切言说分别方能契入。释尊在成道后,观察三界众生很难直接悟入无言之教,故在大梵天的祈请下以言传教,建立教法广说证悟自心之法门,是故一切言说教义是为觉悟自心而服务的。因此,言说之教的建立,是由于众生不具足直接悟入离戏空性境界的善根,故释尊安住于离言说戏论之境界中建立广大言说之教。所以建立言说之教的根本目的和义趣,是为令众生了悟离言说戏论之清净自心而设。大家千万要注意!文字教存在的价值是方便令我等众生达到离一切相,而究竟证得无为无相之境界,并不是佛陀建立了种种可得之教相、可执着的东西。故凡佛弟子虽当精勤闻思佛法教义,但不得黏着语言文字以为真实意趣,如《金刚经》里说:“若有人说,如来有法可说者,即为谤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诸佛传法皆传不二“以心印心”之法,并没有建立任何一个实有。因此当知所立的文字教相只是一个方便,引导我们入离言说的境界。释迦牟尼佛怕我等佛子对他所传的言教产生执着,因此在《金刚经》里说“实无有法可说。”如果佛弟子认为释尊真地有法可说,那绝对是谤佛。因为佛非实有,法亦非实有,故非实有佛以及法,如何有说?一切皆是籍因缘之方便而现起的,因离心之外任何一法皆是虚幻,皆是无生,哪有一个可生、可得?佛法亦不例外。

  这里标明了三世诸佛传教的真实义趣,佛法并非是佛学,不是一种文字游戏,它是要通过文字让我们达到离文字入无为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三转*轮,讲说这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开示我们如何悟入无言离相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众生执着言说之相,因此先以言说之教破除妄执,显发真心自性,令心智光芒闪现,而后入于无作无为之境。

  综上所述,【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这一段,说明三世诸佛讲述无边的教法,不外乎让我们从言说之教而悟入到无言说之教,最终是以心传心的。所以文字只是一个方便,而究竟的义趣是让我们了解自己本来拥有的真心自性。为什么要了解这个真心自性呢?它对于我们修行和成佛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成佛关键就是要觉悟本具之觉性,众生本具之清净觉性即是圆满的佛性,故而只有悟入本具之觉性,才开启了成佛的正因。如果没有了悟到自心本面,则没有获得真正的成佛的正因。佛陀在《大佛顶首楞严经》里对这一点讲得很清楚,要成佛必须具足成佛的正因。所谓正因即是明心见性,而最后依觉性之任运证悟究竟之佛果如是即为正果。既然成佛即是圆满自性的修证,那么现量了悟自性即是其正因,这即是因果相应,有如是因必然证如是果。如《楞严经》云:“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修行佛道的人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成佛之正因,所以因地发心与果地觉必须相应,何为果地?即不生不灭无为无作之境界,既然果如是,那么其因必然亦是不生不灭无为无作的。因此欲证得果地之不生不灭,当弃舍一切生灭分别之执著,以不生不灭之自性为本正因,依此起任运之行,行无为之事,无修无作契入本自圆觉的妙境,方为正行佛法。又如《楞严经》中云:“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因此三世诸佛传法,无论他们讲说了多少法门和经论,但最终之目的就是令众生了生死之根本,悟本具之圆觉自性,以此为成佛之正因,而获得圆满究竟之证悟。修行佛法就是为了了悟宇宙人生之实相,从而解脱轮回烦恼的束缚,而一切生死烦恼皆是由于迷失了本有觉性而生起的,因此要想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那么就必须要了悟真心,如果不了悟真心,就永远脱离不了轮回。所谓了脱生死,即为出离生死之相对契入到不生不灭之绝对境界中,所以我们应当于诸生灭法中参悟不生灭之自性,而万法之中只有万法之本体空性是不生灭的,此之空性亦即是我人之现前觉性。此之心性人人本具,但众生执迷色心诸法而不悟其性,故妄转生死之中。既然生死轮回是由迷失心性而起,那么也只有圆满证悟心性而放能从其出离,故证悟涅槃境界则当以悟不生灭之自性为正因。若不能以此为契入之正因,欲以生灭心为因而修学佛法,如是则无有是处。以是之故,论中所言【以心传心】即是为佛法之究竟正法眼藏,三世诸佛所传之心即是众生本具之心性,故诸佛以自证悟之真谛印持众生之心田,故为以心传心之正意。

  佛教诸法门中有方便究竟之差别,凡以直指觉性为佛门之正因的法门即为究竟法门,而除此之外者皆为方便法门。如目前很兴旺之净土宗即是方便法门,因求生极乐世界是一种方便引导,令众生往生彼国获得弥陀本愿加持,具足不退之力量,而最终了悟心性成就佛道。所以往生极乐不是根本目的,只是以极乐为中转站,故往生极乐世界为方便而设,成就佛道方为究竟。其它如天台宗、禅宗、密宗都以明心见性为入门的先决条件,故彼等为究竟法门。这些究竟法门只有你明心见性了,才算刚刚入了门槛。例如:六祖慧能跟神秀大师比赛的时候,神秀大师写的偈颂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弘忍大师看后即说‘此即虽好,但还未入门。’而六祖的偈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看了以后,心生欢喜,知道慧能已经悟了,知道他已经真正入了宗门,故而后来将禅宗衣钵传给了慧能大师。六祖在刚见五祖之时已经对佛性有所悟了,他对五祖说‘弟子心中时时常现智。’为什么他会常现智慧,而我们凡夫却处处颠倒呢?因为他现量见到了佛性而不迷了,由于不迷觉性的缘故,则不起颠倒妄想,故而智慧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所以现量了悟自性,任运自性而不迷则必然会增长智慧,因觉性光明就是本来自具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不假造作的,因此能破除一切虚妄。一个修行人必须要明白此理,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就永远不能成佛。这个不是我说的,佛经里面都是这样讲的。

  从此一句的法义中,也能了解到这个道理,那即是因果必然相应。众生欲证悟自性而成佛道,则诸佛传法唯以心传心,这即是相应。就如听闻佛法也是一样的,若听闻佛法者不会与讲法之法师相应,则所闻之法必不能入闻者之心,如《楞严经》里佛问阿难:“阿难,你以何心来听我讲法?”阿难说:“我心对法生起希求之心,身体来到听法的场所,然后我用耳朵来听。”佛陀说:“阿难,汝以妄心听法我法亦妄。”所以闻法当与讲法者以及所闻之法发相应心,如是才能获得相应之果。欲证悟佛法之实相境界,亦当发起相应之心行,那么如何相应呢?于当下之刹那中舍弃一切尘劳执著,不灭灵明觉性,而令自心归还到本来清净的自性中去,如是无念无执之刹那即可与佛法实相相应。

  以要言之,论首之第一句是标立佛法之正宗,而第二句则是标明诸佛传法之究竟目的,以及唯以心传心方为究竟,余则诸言说之教皆为方便。乙二述诸佛传教之真实义趣。甲四论首标竟。

  甲五正释论文分五:乙一直释本心;乙二论见性乃成佛之根本;乙三细辨如何得见真心;乙四灭却幻相之执敬礼心佛;乙五论述何等众生可成佛;

  乙一直释本心分五:丙一直指觉心或者说直指觉性;丙二辨心佛之特质;丙三辨成佛不由修得;丙四论依止善知识法相;丙五结归辨不辨自性之差别;

  丙一直指觉心或者说直指觉性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前面达摩大师已经建立了佛法正宗,在第二句上说了诸佛传法的真实义趣所在,以何为宗而传法以及传法之意趣。

  达摩大师如是建立宗趣,闻法者即生起疑问“既然诸佛传法唯独以心传心而不立文字,那么到底以何为心呢?”既然文字相不为心,那么如何来了知这个心呢?乃至于这个心到底是什么样子?怎么样来说明这个心呢?

  【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汝】是我的对称,即是你的意思。

  【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此之意为:能随论首所立宗趣起疑问,而来发起问难者即是你的心,而能回答你问题者即是我的心。

  一切有情众生身口之一切造作,皆是心念摄持而为之,身体的一切作为若没有精神意识的统摄,则即是为一堆死物。物质事物的本身是不具备觉受事物的能力的,如眼耳鼻舌身等之所以起觉照之作用,并不是因为物质本身有这个作用,而是此等物质根身是为心识所依,故物质六根中有灵明之根性而依存,在眼则称为见性、耳则为闻性、鼻为嗅性、舌为尝性、身为触性、意为觉性。若根身之中无有此等精神意识之所依,则必然不会有六根相应之觉受。世间医学家认为,有情众生之所以能见闻觉知是因为身体中有各种神经在起作用,如视觉、听觉神经等。此等物质神经其实并不具备觉知诸法的作用,他们只是心识所依的事物,但觉受对境事物的是心识本体。如是道理愚僧已经在《佛教基础学》以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海螺.心路妙音》中作了广泛阐述和辩论,故此处不再赘述了。

  物质事物是不具备灵性的,因此若没有灵灵活活的佛性,物质身体就不会有闻与问等觉受以及作用。也许有的人会问:‘能问的不是妄心吗?这个妄心怎么会是真心自性呢?’其实妄心是真心之妙用,迷的时候称为妄心,但若不随妄心起落而迷,则即是真心妙用。若想真实了知妄心为真心妙用之意趣,当发起观照,以禅修之方式,观察这个所谓的妄心是什么形象?什么形状?它从何处来,中间有没有住处,灭去时又去了何处?你只要如是观察的话,就会了知这个妄心是无来处,无住处,无去处,当下空寂无生的。其虽然无有真实自体,但现前之心又能了了分明地觉照一切,如是起觉照之用的是谁?所谓能摄持物质身体而行诸事者,不是现前真心,难道还是物质所具的功能吗?物质是死的没有觉照的功能,死的事物是由活的精神意识应用它的。故能问的是我们的心,而此心的现起也只是真心的作用,故能问者即是心。

  禅宗很多的祖师大德开示后学之时,就是以这种反问的方式回答什么是心的。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慧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此处六祖令惠明杜绝一切思维分别,当不起思维分别之时那依然还能起觉受的是谁呢?惠明在此处当下就悟了。一般的人都以为现在这个能分别的、能想的就是我,或者认为这个我是个实有,他们没有仔细去悟这个分别心的本体是如何?如果修行人在不悟真心本体之时,就妄认为这个分别心就是佛性,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这种观点一直不改变,则这样的人肯定不能成就究竟的佛法。分别心虽然是佛性的妙用,但是你若不悟它的本体自性,则这个分别心依然是生死轮回的因。但如果你了悟它的本体,不再随着分别心的起灭而起灭的话,那这个时候心念虽依然现起,但由不迷心性的缘故,此心念则为觉性的妙用,非颠倒分别之心。如《菩提心论》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因此的缘故,达摩大师在这里说:‘汝问吾即是汝心。’你来向我提问,而这个能问者即是你的心。我能解答你的问题,而这个能解答者即是我的心,这是我的觉性妙用,真心的妙用。为什么在佛教里面分出真心和妄心呢?其实真心妄心本来是一体的,一为体一为用,真心为体,妄心为用。妄心是由迷惑不觉而将真心之用转为虚妄分别之心。因迷惑不觉,我们就随着这个妄心跑了,随着它去造业了,就如同脱缰的野马,无拘的大象一样,不受我们控制,妄造种种业力。但是如果我们一但了解了真心妙用,不再随妄心起迷执,能自然安住在觉性本体上的时候,妄心就没有任何作用了,这时它只是智慧的游舞,智慧的妙用而已。所以从究竟真实义上来说,妄心就是觉性,如经云:“妄由真现。”众生在真心妙用现起时,由迷而起相分和见分的执著,故迷失了觉性真心本体,妙用则转为了妄心。如经云:‘真妄二心如波与浪。’所以,妄心与真心觉性的关系就如同一个是浪,一个是水,真心是水,浪花是妄心。如《楞伽经》中即是以海水与波浪喻之:‘海水常住不变,是为真,波浪起灭无常,是为妄。’其实说来说去是一不是二,同一事物而分体用之别,迷体则用即转为妄心。由于我们对此心性颠倒不觉,才现起了生死轮回,所以若想了悟真心,当不离妄心而参其体,若离妄心外别觅真心,是无有是处的。若能观察妄心,知其无实无生,又不起迷惑,当下息灭狂心则菩提自现,无上道果自成。如大慧普觉禅师云:“妄心颠倒造诸业,回趣真乘即忏摩。真妄两头俱透脱,海南东畔是新罗。”

  禅宗之祖师大多皆是依此要义摄持而行种种方便接引众生的。如德山、黄檗禅师是以棒打为接引直指自性之方便,而临济宗之义玄以及马祖道一是以“喝”为指自性之接引方便的。古语有云:“德山棒,临济喝。”他们是以这种拳打棒喝的方式令求法者,在妄念分别被喝断之时,让行者于自心中体悟佛性。

  达摩大师在建立了他的宗,也讲述了历代佛陀所传法的义趣之后,当这个人来问的刹那,达摩大师就直接说:“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到底谁能问呢?这个色身能有闻与问的功能作用吗?现前之妄心能有问的妙用吗?其实你若仔细观察必然能知色身和妄心并不具足闻和问的功能作用,色身等只是依真心起用,故能起闻问等作用者即是真心。色身乃为死物,为心所依之工具而已。妄心为分别攀缘之意识,其不具觉照妙用,只能攀缘分别。

  例如:愚僧现在给各位同修讲法,你们说是妄心在觉受声音呢?还是觉心在作用?如果你认为是妄心听道的,那么请问:“当声音第一刹那出现时,我们是先有觉,还是先有的起心动念的分别?”妄心只是随真心所现而生的一种攀缘分别,故妄心只是生灭分别,并不具备觉照之作用。故当一切尘境现起的刹那,是觉性在自觉自现,然后才有妄心攀缘这个所现的相,而起诸分别思维。当我们心中生起看见、听见等观念时,这时已经是妄心在攀缘分别了,能真实照见显现事物的是觉性能现之妙用。因此真正能在六根门头起诸作用者,即是真心自性。所以达摩大师才做如是回答。

  如果我们在随缘对境中,见闻觉知的当下,不迷自性,念起念落只令真心了了,如是当下即转妄心为智慧游舞之妙用!若入此正觉之境,则妄心亦为所依真心,所以欲了悟佛性当不离妄心而悟,欲成就如莲花般清净的佛果,当不离一切日用施为。譬如,欲得清净之莲花,当不离污泥而寻觅。求佛性当从妄心当中求,离妄心绝无佛性可得。亦如永嘉玄觉禅师云:“不除妄想不求真。”这即是因为妄想是真心觉性的游舞,真心本来具足不需要外求,本来如是,本来无形无相,而妄心本自无生,是真心之用,故亦不需有一个可断的妄心,而行对治。达摩大师已经究竟了达心之本体自相,故随问者而直指真心,如果问者能当下随师之所言而起反观,当观真心无生而妙用常照之时,当下脱落根尘,即能得悟自性。如六祖慧能大师在未见五祖弘忍之前,一次听到有人诵《金刚经》念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慧能即当下放舍分别,令心安住在无分别中,当自己心无分别时,依然能觉照一切事物。在此当下六祖即悟到此无分别而自明的即是佛性,故六祖云:“妄念尽处是真如。”不仅是六祖大师,而二祖慧可禅师也一样,当达摩大师向他索心的时候,他依言反观自心,结果他观察到这个心无有来、住、去,也无有真实的自体,故答:“觅心而不可得。”达摩祖师则说:“已经安心竟。”慧可禅师在祖师言下大悟。刹那间一切枷锁脱落了,本地风光就现前了。

  【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如果没有心,则必是死物,又如何能现解答讲说之相?如果你不具足这个真心觉性,则你又依何能生解而来问我?所以能来问我者即是你真心之妙用,故此即是真心。

  【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旷】 广大,空阔,亦有久远之意。

  【劫】时间单位。有大中小之差别。

  大劫: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称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师地论》卷二云:“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共计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

  中劫:二十小劫为一个中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

  小劫: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

  【本心】 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称作本身。

  【本佛】即指本来之心性,就是本来之佛性。

  达摩大师看对方还没有明了,就再进一步地说:“一切有情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以及穷尽未来之际,一切时一切处之施为运作,皆是真心妙用,此之真心妙用即是本来佛性。”在无量劫以来,六道中不管任何一个众生,所起的各种思维运动皆是本心。而一切时中,一切处所,这也是本心,这个本心即是你的自性之佛。饿鬼道也好,地狱道也好,畜生道也好,所现起的这一切,乃至相应所产生的各种思维运动等等,任何一个无不是真心。举个例子:如一条狗,它的思维运动也是真心自性的作用,只是它不觉而已。我们在六道当中不管处于哪一种境界,不论任何动用思维,都是我们自心的功用,没有离开过自心。因此祖师云:“这个心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嗅香,在舌知味,在身觉触,在足奔行运走,在意知法。”这就是说明六根之一切施为运作,皆没有离开过真心。如果我们能了知生命运作的本体非是由物质所生,既非由物质生起,那么从何处而来?这一切的作用是怎么现起的?如果你能深入其中而参悟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本心,虽然是现起一切的本体,但却无有任何形象概念,不动不摇,不出不入,无有三世变迁之概念,从本以来就是这样,故此本心即是本来之佛。如莲花生大师说:“如果你真能言下大悟,当下安住在无取舍的境界当中,当下便见金刚萨埵,也可以说见到三世诸佛的本体。”

  【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这一句是进一步肯定性地说明心和佛的关系,前面刚刚指出了在六道当中,不管你所见的境界也好,所起的一切动用施为也好,无一不是本心的作用,无一不是你本来之佛。如虚云老和尚说:‘山河大地是如来。’这既是说明一切万法皆是真心自性所现,故不离万法即是如来自性。而本句中则肯定地说‘即心是佛’。这个心就是佛。佛是什么?无形无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什么是诸相非相?当你向自心观察,发现自心了不可知的时候,那么就放舍寻觅之心,安住下来,这个时候的境界即是“如来”。如:不动之意;来,一切万法都能现起了了分明。‘如’是空性本体,而‘来’则是有的妙用。了解自心本空并安住在本空的时候,不随一切境起迷惑颠倒,因此轮回灭尽。但是安住在这种境界当中,又了了分明地现起一切妙用,不单独住于空的境界当中,因此不住涅槃,这个时候轮涅二者双亡。这是本来心地大用现前。所谓即心是佛就是这个道理,当下这个心就是佛。所以人人有个灵山塔,什么灵山塔?就是本具之佛性。这个灵山塔是自心中佛性,你如果向外面去朝拜一个圣地,朝拜一个佛了不可得,因自性即是一切佛出生之圣地。因此我在编辑去峨眉山朝圣的带子上也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圣地,那是自心的圣地,自心就是佛。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

  三世诸佛虽然有无量无数,安立了无数的名字,乃至于一个佛都有一万个名号,一个佛就具足万名,那么而三世诸佛的名号差别就更多了,但这些名字相都在你现前的心中,没有一个不是。如果再给大家讲得深一点的话,我们从贪嗔痴细相分开解释六道的话,就又不一样。我简单举个例子,你如果在嗔的嗔性当中,了悟了嗔的粗相,在破除了嗔心的粗相的时候,于此中获得觉悟,地狱之相就会灭尽。若究竟地灭去嗔心,则可当下于地狱当中现起度化众生的佛陀之相。佛陀不只是在我们人道显现,六道当中都有佛陀的化现,象我们说的阎魔法王,其实就是佛菩萨的化现,还有天道中很多的天主也都是佛菩萨的幻化,故佛经中说,在六道当中都有六能仁,而所谓六道以及六能仁实际上也不离你当下的心,也是由我们一心当中所现。地狱道是属于我们的嗔心所现,如果你不迷自心能破除嗔的习气,那当下就脱离地狱道,于地狱道自在,而能现自在身。因此说‘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阿弥陀佛是自心中的,释迦牟尼佛也是自心显现的,没有一个不是自心的,故本论云:‘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离此心外,而别觅涅槃之路,了无可得,无有是处。因为自心是涅槃,自心是佛果,所以当向自心中求。这一点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要了解的。

  在净土宗里有这么一首偈语:“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最后念到绝言思,离百非的时候,原来是自己念自己,因弥陀亦不外乎是我们的自心,是自心佛的显现。因此我在博客上面曾讲过阿弥陀佛究竟意是什么,如果从我来理解的话,自心本空的空性是‘阿’,而自心所拥有的光明妙用是‘弥陀’,二者圆满和合不迷一切,而又自在现起一切就是‘佛’。这就是阿弥陀佛的真实义!若离开本具之空性能不能安立阿弥陀佛的‘阿’字呢?不可以。所以阿弥陀佛的洪名里面也正好表了空、妙有、空有不二的和合。也可以说就如同《楞严经》里面的三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空如来藏。如果用《楞严经》来解释阿弥陀佛的名号的话,“阿”字乃是表空如来藏,即众生本具的空如来藏;“弥陀”表不空如来藏;“佛”表空不空如来藏。若如此来理解阿弥陀佛之甚深含义,也必能知什么是真正的念佛。我们口念弥陀的时候,心要相应自性而起观修,或者说当觉性遍觉一切时,令心自然安住在本觉之中,不出不入,不修不整即是最无上之念佛法。当然,在净土宗的法门也有持名念佛的方便方法,但我们要了解到这个不是究竟的,是一种念佛的方便。修学持名念佛不是不可以,这个方法也是很殊胜的,具备净宗资粮的条件下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但我们作为佛子,此生有幸遇到了佛法,应当在这个有限的人生当中,尽量让自己去了佛法之究竟真实的意趣。修念佛法门的同修也应当尽量觉悟什么是最究竟的念佛,虽然要修持名念佛法门,但也不要停止自己对无上胜义的参悟。让我们的心与自性本觉相应,念自性之弥陀是最究竟的。具备三资粮的条件下以弥陀之名号,念到一心不乱即可与弥陀本愿相应,而得往生彼国之报。于念起念落的当下不迷自心,令心明然安住,如是则与自性弥陀相应,下生中亦可证得如弥陀之无二果位。所以不管是那一种念佛法门都要具足相应的条件,若自己不能具备以上所说之相应条件,即使是修净土宗之持名念佛之方便亦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

  当今之佛教界中,很多修学净土的行者,他们认为学习净土宗没有必要证悟无上甚深之教义,以及没有求证悟佛性的必要。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净土宗的行者之心中,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佛教一切法门皆是为了悟自心而服务的,其中当然也包括净土宗。如果佛弟子不发证悟自心究竟佛的心,则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子。所以修行持名念佛,也可以同时参悟佛性,不过是要在持名号的当下返观能念者是谁,以此返观内照而必能有所了悟,如是念名号亦没有耽误。

  另外,现今之净宗行者念佛,大多是不注意基础资粮的积累,由于不具资粮故念佛不能相应。念佛若是不会念,则虽然终日称名但不能与弥陀相应。从阿弥陀佛四个字的深意中来观待如何念佛,也能了知念佛之窍诀。如从《净土圣贤录》里面的一些往生者来作进一步分析,很多往生的人,他们能念到一种什么境界呢?谁来了我都不分别,任何都不想,我就一心阿弥陀佛,能做到心系一念而不著外相了。虽然没有悟得空性,但是达到了不著一切相,这是与“阿”字相应了。阿字是表空无自性,一切无常虚幻之意,因此念佛之人应当依此字义的摄持称念名号。虽然不著一切相了,但这一句弥陀圣号念得了了分明,如此即做到了粗相的相应。所以无论如何,必须与弥陀圣号的内在之意趣相应,这样往生极乐世界很容易,或者说成佛也很容易。离开本心之外,别觅涅槃不可得,也无有是处。作为佛教徒若不清楚这一点,则无法悟道。

  我曾听说内蒙古有一个参禅的“大德”,跑到山里面住了好多年。后来去北京见了一位据说是开悟的人,请教出离生死轮回的法,这个人回答说:‘无生死可断,无轮回可出。’为什么说无轮回可出?因为生死轮回本无实有,唯是心颠倒之化现,妄心若灭则轮回亦灭,灭与不灭皆是自心之迷悟差别,故实无轮回可出。轮回中一切相皆是妄心所造,而涅槃则是清净心的自显,此之二者并没有离开过我们现前之心性。所以若欲出离轮回,出离六道生死当从自心之六根本烦恼做起,若清净了六根本烦恼则六道已出。要想跨越三大阿僧祇劫而证悟佛果,当向三根本烦恼着手,断掉三毒,三毒断掉则三大阿僧祇劫也灭去。或者说把我们三世之心灭去的话,三大阿僧祇劫也跨越过去了。如是了解而起实修,你会修得很快乐。因为你真地了解到佛法不虚,佛法是自性之法,不从外来,是本来自具,这个无上的佛性就是每个众生依之而任运施为的觉性。所以说修行佛法就是自我觉悟的过程,因此当时时刻刻依自心而其禅观,通过禅观了悟心之本体。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物质不能生精神生命,那么精神生命又从何处而来?它真地有一个实有生起吗?如是不停地参悟下去,当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我,以及实有的生起之法时,这时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若在此处能当下息灭一切疑情,则必然是柳暗花明,心地智光当下就现前了。所以愚僧经常说:‘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只在那灯火阑珊处。’在寻找来寻找去,到一切不可得时候,在真实了解到不可得的时候,把一切寻找的心放下,这就是本地风光现前。就这样地简单,就这样地圆满。二祖慧可因达摩大师索求不安之心时,而起返观内照,结果知道此心无实而不可得,故达摩闻他说‘心不可得’时,随即便说‘已安心竟。’二祖闻师之言当下知道,既然心不可得,无实有,何须造作,当下放舍一切造作,因此便在无散乱造作中了悟明然的佛性。

  如果能这样如实地去体悟,则佛法一点也不抽象,不难了悟,证悟佛果也不是很遥远。因为在自心当中,不离自心。倘若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而执著心外实有一个本尊,然后在那儿绞尽脑汁去观想,这样不仅观想很难成就,而且即使是能观想出来,也很难和本尊相应。但若是了悟以上之理,而了知一切佛菩萨本尊等皆是不离心性的,如是则不离自心而参悟这个自性佛,必能了知此心性无相但能现起一切本尊诸相。所以虚云老和尚讲:“山河大地是如来。”若了解自心,山河大地是如来;不了解自心实相时,凡夫所见之山河大地是颠倒幻相。当你了解自心实相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很亲切,一切皆是佛法。无论在禅宗、密宗,当你了解自性的时候,对轮回没有怖畏心,对佛果没有执著心,无有希怖之心,只有超脱一切对待和相对的本心,绝对的真理境界完完全全显现。只有这样的境界显现的时候,你可以说获得了圆满自在,这时你就会快乐得了不得。有情众生不快乐的原因,就是认为心和法不是一,心外还有东西,如果我们能放下这个取舍的心,则不离轮回就能现证涅槃境界。如愚僧偈颂言:“菩提本菩提,明镜非明镜,本来一切真,何处有尘埃?真非真可得,迷觉现轮涅。” 菩提本菩提,本来如是,本来就是我们的心,不需要修证,(此处所说的不修证,乃是指不需要妄心造作,而是随顺觉性妙用行持戒定诸事。非是一些狂徒所说什么都不作,不行戒定慧之意。)只要觉悟的刹那就是。明镜本来无实有,虽然觉性光明遍照,但亦无有实体而只是一个名相。因为本来一切皆是真如自性,因迷而现山河大地以及轮回。如古德云:“翠竹黄花无不是般若,无不是真如自性,”你说哪个不真啊?既然这一切都是心的显现,则一切皆是真如,一切皆是自心,一切都是佛,任何一个众生都是佛,念念间不对众生起众生想,那你肯定不会颠倒,如是知如是行又如何能不成佛呢?但这么真实的妙法,你若对不是根器之人说,他是不会信的。如

  果你们听师父讲‘一切法皆是自心的显现,也一切都是自性真土,’听后真地深信不疑,而能如是思维而了达其义,则就会对一切众生皆起佛想,不起众生想,如是必然不会在众生名下造业了。若不起如是诸凡夫颠倒想,则自然而然自己的凡夫习气也都统统脱落了。如果大家真地对师父有信心,对师父所讲得这些法义一点都不怀疑,而能如实地奉行那肯定成佛,这是不用怀疑的。而且很容易,不需要闻思三藏十二部经典也能成佛,因为若对自己的善知识有信心,则可依他得到佛法修行之窍诀,因善知识之窍诀更超胜于佛陀之教言;再者善知识的窍诀是他自己通过真实的修证,而总结的修行经验,这种经验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的,我们依止善知识只要具足信心,就可以获得如是窍诀之教授,不用自己走很多弯路。若是对善知识的信心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坚固,则亦不能获得其真实窍诀之摄受。尤其是现在的人,你若对他说真话,他们绝对不会相信,但你若是骗他,他们就很容易生起信心,这就是典型的‘信骗不信劝。’乃至于师父明明告诉你,这样做是很有利益的,但也有很多人会怀疑:‘这个和尚不让我太多地贪着亲情,不让我贪著世间八法,是不是他有什么私心啊。’其实这是为他好啊!让他把贪心放下,精进地修行佛法,这样才能了达自己的真如佛性。粗大之贪心外显即是饿鬼道,而人道是由微细之贪心所现,若能放下一切贪著,则必能成就佛法,出离饿鬼等六道轮回。若一个弟子对自己的善知识具足信心,哪怕是听到一句法义,亦能获得不可量之成就,如佛陀时代,众弟子对佛陀具足很深的信心,故常常听闻一句法要就能成就圣果。所以,若能依善知识之教授如实生信而奉行,则即使奉行一句窍诀亦能成佛。可是大家就是不相信啊,所以不得不长篇大论地去讲法,有时候纵然讲得很多,道理也讲得很明白,但由于不具足信心也没有多大的利益。有些弟子经常祈请我给他们讲窍诀,即使是给他们讲了,他们也没有多大成就,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信心的缘故。有一次一个女居士祈请我给她传一个殊胜的法,我就对她讲:“你要时时刻刻观所见一切情与无情等境界皆是

  佛,如是如实观修,这就是最殊胜的法。”结果这位居士认为我在糊弄她,一点也不信我教给她的是最殊胜的法,她旁边的一位男居士反而听明白了,这个男居士劝她好好地如实奉行,但她对这个修法却是不屑一顾。这就如同释迦牟尼佛因地中为常不轻菩萨一样,他以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告知众生都是佛,可是没有人会这样认为,而且都认为他是疯子。在《释迦牟尼佛本生传》中记载,释尊显现为常不轻菩萨的时候,他见了任何一个人都要顶礼,而且对人们说:“你们都是佛。”当时的好多人不仅不信而且还说他是神经病,还有一些人见他顶礼就用脚踹他。虽然他遭受到他人的打骂,但是他依然还是见了所有人都顶礼,只不过是在远处罢了。其实,常不轻菩萨讲了一个很殊胜的法,但是没有人信,常不轻菩萨自己本身就是行持这种观修的,他时时刻刻能观一切人皆是佛,而心中不起贪嗔等念;你如果真实相信一切众生皆是佛的话,只要你能精进不懈地在一切时一切处如是观修,则必能令自心趋于寂静之中。本来佛法是不需要多说什么的,但是由于众生不能依言生信,所以佛陀才在名言中建立种种名称,安立佛以及凡夫等种种差别,然后教我们逐步地慢慢地从凡入圣。其实不管是世间任何一切皆没有离开过这个心,生死轮回和菩提涅槃皆是自心所现。这一点在《心经》里面也可以找到教证,如经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以及“无智亦无得”等。这些即是在说这个真心自性本来如是,不由因缘造作;故无生灭,本来清净故无垢净之别;本来圆满故无有增减;此之自性本来空寂无有任何相可得,故无智亦无得。故禅宗祖师云:“不可得中,怎么得?”

  愚僧在前面讲述了标立佛法正宗和诸佛传教之真实义趣。标立佛法正宗首先说明三界万法,同归一心,一切万法由心而造,由心所现,这是我们佛教的一个世界观。而历代诸佛传法,唯传以心印心之法,乃是佛法弘传之宗要。其究竟义趣是令众生离一切造作、一切言说之相而悟入无言说的无生境界。标立佛法正宗之后,达摩大师便为我们直指觉心。有人听了达摩大师这样立宗以后,就发起一个问题,如果不立文字的话,我们应当以何为心呢?那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呢?达摩大师就告诉他,能起问之功用者即是你现前之觉性真心。达摩大师就这样直接地给我们作了指示,而且又紧接着说我们从无量劫以来,在六道生死轮回当中,所起的一切施为功用,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自心的妙用,这也是我们的心佛。达摩大师更进一步告诉我们即心是佛,也就是说离开这个心无有别佛可得,离开这个心没有涅槃可证。如果离我们真心之外而别觅涅槃,那可以说了不可得,是无有是处的。所以作为佛弟子一定要了解佛教的世界观和佛陀终极的思想,以及建立佛教度化众生究竟的义趣。

  诸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达自心,但如何了达呢?不离现前当下之心的起落去悟入就可以。凡夫众生不了解本具之不生不灭的真心,因此在无量劫当中受妄心无明之覆蔽,不停地在轮回当中流转。所以六祖大师在他的《法宝坛经》当中这样讲过:“凡愚不了自性,不知身中净土,怨东怨西,悟人在一处般。”这是说明凡愚不了自性本来清净,因此不知道自性净土,而真正了悟的人知道所谓的十方佛国净土皆在自心,因为一切法皆自心所生,即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

  如果一个修行净土的人,不能清净自心,想得生极乐世界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只有清净自心才可以与阿弥陀佛相应,但是我们清净自心时,应当怎么样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呢?在如梦如幻的境界当中,不起实有的执着,这样修学的话更容易与阿弥陀佛相应。但愚僧并不是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殊胜,也不是说净土法门不好,而是希望各位要真正了解到一切皆是心之所现,包括极乐世界,所以古德云:‘唯心净土,心净则土净。’即是这个道理。如果能清净自心当下这个世界就是极乐,如果不能清净自心,所谓的极乐也会变成娑婆,所以极乐与娑婆的差别是在于心清净与否。此处所说“心清净与否”并非意味着我们的真如本心有一个染着,而是由于迷而不觉,于本来清净的自心当中现起颠倒不净之业相,所以只要我们能当下觉悟,当下就能从这个不清净当中解脱出来。六祖大师告诉我们,虽然在佛教当中讲有十方佛国,东方有琉璃世界,西方有极乐世界等等,乃至于东西南北有无量无数的佛国刹土,但这些佛国刹土不是心外所成立的,也不是心外实有的。我们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也要知道这一切皆是自心的所现。如果说极乐世界真地不是我们现前自心所现,那么我们念佛也绝对往生不了。正因为极乐世界是我们自心所现,念佛时得一分清净,才能与阿弥陀佛有一分相应,相应的力量超过了业力习气,则才能命终后带业往生。以逻辑来推理,如果阿弥陀佛不是我们自心本具的,那么我们再怎么念,心再清净也不能和他相应。因为若众生和阿弥陀佛真地是二不是一的话,那么完全不同的两个法是不可通过清净自心而相应的,正因为阿弥陀佛是我们自心中所现的,他的极乐世界也是自心所现的,所以通过念佛清净自心才能与弥陀相应,因相应故才能往生彼国。这即是为什么念佛能去极乐世界的道理。

  由于我们妄心颠倒的缘故,由所造之业力牵引而在外在显现出了浊恶娑婆的世间,那么我们心清净的这一刹那,回光返照,对极乐世界生起希求之心来,称念名号相应这一刹那,如梦如幻当中就去了。这就是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是须臾刹那之间,屈身臂倾就到了极乐世界了。如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法的话,肯定去不了。念佛求生净土也是跟我们自心的一分清净相应的,你能称念佛号,你能起信心,就能获得一分清净,这一分清净的加持力就能让你到清净的国度去。如果我们念佛的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就不能事半功倍。若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就不会执著有一个实有的弥陀,以及极乐世界,心中不起颠倒实执,则即与法性谛理相应,如此则临命终时契合了诸佛的义趣,就会受诸佛的加持,也可以说受诸佛的护念。了解这一点以后,不论修念佛还是其他法门就都好办了。丙一直指觉心或者说直指觉性竟。

  丙二辨心佛的特质分二:丁一声明佛非因缘等法;丁二辨心外无佛;

  丁一声明佛非因缘等法

  【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

  在前面达摩大师已经直接指示了心到底在何处:“能问者即是汝的心啊,能来给我提问题的,这个就是你的心。”不过我们若仔细观察这个心虽有名字,但却无有文字相貌可得,它是无形无相却又灵灵活活地现起一切作用,这就是心啊!如果认为能想东想西地思维就是这个心,其实这还是一个颠倒的认识,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心。当你真正地回光返照的刹那,这个心没有任何形状、颜色、不在任何一处,那就放下一切分别思量,在一切统统放下的时候,真心就出现了,你才能了悟这个真心。如果没有放下这些分别思量的话,你不会了悟真心,你还会随着妄念颠倒。

  本文是要声明佛非因缘法,自心即是无上涅槃。

  【自性真实】是指我们自己本具之佛性是真实不虚的,虽然无形无相但却是遍一切处的。此中所言之‘真实’非是指凡夫所执着的实有之意,而是不虚之意。虽然这个自性是无形无相的,而且观察之下更是无一法可得。但若能于此不可得中放下一切思量分别的时候,还真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如莲花生大师所说:“当下自己的觉性光明朗照,即使如此,而仍无存在的主体,虽无自性而实修则真有觉受。”虽能感受到却不可言说。就是你妄念纷飞的当下,你去观察妄念到底在何处,由何处起,去了何处,如是观察你会知道,原来这个心是不可得的。了知不可得的时候,不需要你执着一个不可得,只需要你统统地放下,将一切可得不可得的心统统放下,放下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真心的存在。这个真心虽然说存在但是无可得,虽然说不可得,但是却灵灵光光的,光明朗净的。所以论中才说自性真实。

  【真实】又有一层含义,即这个自性原本以来就是这样的,它非任何一个因缘所成,因此不随生灭,所以是非因非果法。因果法乃是因缘所现,可是这个自性离一切因缘对待,它本来如是,纵然在凡夫境界当中时没有染著,即使成佛了也没有更加增胜,凡圣中的一切只不过是它的显现而已。它的特质是非因缘法,既然非因缘法就不由修得,非因缘法就不是一个实有的,也不是一个生灭的。如果你不了解它是非因缘法,那么你就会在这个无修无证当中妄起修证,堕入到虚妄当中去了。既然非因非果的话,它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因和果之间是一个生灭变异的过程,此灭彼生称之为因果,可是这个觉性并非是此生彼灭的状况,如《般若心经》中告诉我们,它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所以它不是一个因果法则,不是一个因缘法。若不了解这个心的定义和特质,就不能证得真如自性。由于不了解的缘故,凡夫众生纵然时时刻刻在见自性本性,却不认识它是谁!

  【自心是涅槃】此中‘涅槃’是梵语音译,非是意译。由于这个词所包含的意思较多,故属于五不翻中的多含不翻。若比较单一而简单地解释,则可以理解为不生不灭,或者本来如是等意。也就是自性本来如是,离一切生灭对待,因此自性即是涅槃本体。不生不灭,因为既然它是非因缘所生的,又怎么会生灭呢?因为它从本以来即如是,非任何所生,既然无生又怎么会灭?有生才会有灭,有生作为因,灭就为果。所以这个自心非因果法,这就是真心的定义和特质。正因为自心非因果法,它是现起万法的本体,是空无边际的空性,非任何因缘所生,非任何事物所成。所以当你证得这个真心时,便达到了究竟涅槃不生不灭的境界。正因为本来如是的缘故,一切因缘法是空性本体现起的一种妙用,既然生灭之色法是心之妙用,那么有情众生内在的生灭妄心也同样是真心的妙用。

  我们佛教依缘起的观点阐述现象界之一切有形事物,但在说一切法缘起时,并不是要建立一个缘起实有的观点,而是说明缘起无自性。缘起所生法是无实之幻相,所以缘起之观点是在阐述万法无生之真理。但有很多佛弟子不明此理,他们承认一切是因缘所生,但同时认为因缘所生之法真地有一个生起,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龙树菩萨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假。”所以佛陀以缘起之观点阐述事物“生起”之相,是要说明一切事物既是因缘和合,则必无实有自性,亦必无生起之第一因,故一切法本来无生。经云:“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一切因缘法其自性本来空寂无生,因无自性,故经云:“色即是空。”空非顽空能遍起妙用,故性空中能无碍而现起一切事物色相,经云:“空即是色”即是其义。也正因为一切是本来无生的,才有因缘现起,才会有生灭诸相。如果现象界之诸法是真的实有,有一个生起的第一因的话,那么一切现象必然不会出现了。因为实有的第一因是不具备变化的作用的,它是永恒的,若如此则必然坏宇宙之一切相。

  这种观点是我们佛教特有的,而世间之唯物主义则认为,一切现象界的事物虽然是相对组合而成,但其却有最根本的实有第一因。所以佛教讲的因缘和合和唯物所讲的相对组合,二者是有差别的。佛教不认为现象界的事物有生起的第一因,是本来无生的。而唯物则认为是有一个第一因的,而且是实有永恒的。其实,若真有一个永恒实有的第一因,则必然不会产生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因为永恒的东西怎么会变化呢?不会变化的第一因则永远是第一因,就必然不能产生万事万物。若第一因是变化的,就永远找不到一个第一因,因为变化的东西就必然还能分析下去,那么必然不是根本的第一因。一切现象既然是生灭的,那么相对于它们的因来说也必然是生灭的,这样才是因果同质性的。但若是其根本因为生灭,则必然不会有第一因,既然无第一因,则一切事物就没有生起过,只是一个虚幻假相而已。由此而知唯物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佛教所说才是究竟正确的。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佛教讲无生并不是在推翻因果规律,而是以无生之理更好地说明因果存在。有很多的狂徒不了解这个道理,一听到一切万法皆空的时候,就认为不需要因果了,我空掉一切法了。其实正因为万法皆空,因果才现起了,因实有的事物就不会变化,也不会有因和果的差别了。因果就这么巧妙,正因为无生的缘故,才能建立因果法,因为众生颠倒在因缘法中才现起了因果法,如果没有颠倒在其中,因果业力当下就灭去了,对这个不共的特质必须要了解。若不了解这个特质,你莽莽撞撞,懵懵懂懂地修多少个劫都没有用。所以心非因缘所生,非实有之体,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丁一声明佛非因缘等法竟。

  丁二辨心外无佛

  心外无佛,是说离自心之外无佛可说,虽然前面已经说过了,但达摩大师在这个地方要更详细地来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修行者不再于心外有所求。

  【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前面已经说到自性是涅槃,自心真实非因非果法,这个是心的真实之义,但是如果你不了解以上所说的,你如果认为心外有佛,及菩提涅槃可得,如是则为不解佛意,对于成就佛道来说,是无有是处的。就像佛陀在《楞严经》里所讲:“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纵经尘劫只名热沙。”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如果说心外有佛以及菩提涅槃,那么请问这个所谓的佛及菩提涅槃到底在何处,是何形象以及颜色?若说自心就是菩提,就是佛,那佛及菩提可不可以有一个实有可得的概念存在呢?或者取证的概念存在呢?不可以啊!

  下面以譬喻说明: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可不可得呢?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虚空的存在,但虚空是无相无体的,所以又如何能用手抓住虚空呢?可以说是根本抓不住的。而佛及菩提涅槃皆亦如是,彼等皆是真如自性之别名,虽然心性有诸多名称,但其非实有不可得,无形无相,不在任何一处,如何得?就如虚空但有名字,却无形相无颜色,任何形状皆没有。怎么能说可得呢?如《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佛告文殊师利:汝观何义,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说即菩提相。”所以这个真心自性以及又别称的佛、菩提等皆是空无自相的,故佛及菩提虽有名字但并无实体可得,虽是无相不可得,但非是断灭,因本具光明之故。虚空不可得,因彼无形无相之故,而佛及菩提不可得,亦是本自圆成而无形无相之故。

  也许有的人会说:‘既然如此,我现在就不需要观察,不需要找可不可以啊?反正这个心不可得,我就安住在无念当中就可以了。’愚僧诚心告诉你不可以啊!因为你还没有了解心的真实义趣,没有真正地现量见到自心的实相,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若一味地不分别,只是令自己堕落到顽空境界当中。当你真正通过寻找观察,最后现量了解到了心的真实义趣的时候,就不需要再找了,也不需要起能所的分别了。如同二祖慧可,在他心不安的时候,找达摩祖师为他安心,达摩以索心的方式让他寻找不安之心,达摩说:‘拿汝的心来,吾为汝安。’其意就是:你要先把你的心拿过来我才能安呀!二祖慧可随着达摩祖师的言语去寻找这个心,寻找半天只有一个结果,即是‘我到处觅心,心不可得。’达摩祖师说:‘吾已为汝安心竟。’二祖闻祖师言之后,当下知道了心不可得才是真实义,既然心是不可得的,由心所起之一切分别也不需要了,慧可禅师当下就不再分别取舍了,在这个时候他的真心就自然而然显现了。二祖慧可了解心性,是观察思维抉择后,才知道心虽有名字等安立,但其却是无可得的;既然不可得,不需要再起一个取舍分别,这个时候他体会到真如自性了。那么我们从来都没有去观察这个心,从来都没有向自心中参悟过,是不是初学佛时就可以一味地无念安住呢?答案是绝对的,那就是绝对不可以的!不了悟佛性的无分别皆是无明顽空,这是因为在没有觉的情况下,这种不可得是和凡夫睡着了差不多,睡着了你也能不分别,但睡着了跟觉悟的无念安住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是之故,欲现量通达自心,则需要通过闻思法义,了解自心之种种差别,然后如法依禅观而观察自心。首先当了知这个是否如世间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物质所生的?若这个心之自性亦是物质所生,则我们就没有必要来修学佛法了,因为若心之自性是物质所生,则物质身体灭时,它也会毁灭的,既然如是则生命必然是为断灭之义了。但若依真实逻辑论理来观待推理,则必然能知道:非同质性之间的事物是不存在能生和所生的关系的,因为生命本体之心非是物质,故其必然不是物质所生,因非同质性故,物质身体灭时而非物质心不会毁灭,如一切物质依虚空而生,但物质灭时,虚空必然不会灭。既然这个心之自性是非物质的,那么它到底是从何而来?所以修行者在确定了心非物质,而不随物质灭而灭时,则当继续观察此心是否有来处、住处和去处?若能如是以禅观来观照,则必能了知此心之自性是无来处、住处以及去处的,它是本来无生的,其本体即是无生之真如自性,只是以迷妄为因,而现起的迷乱分别而已。亦就如梦境本来无实,只是因你入了梦境的颠倒,才会感受梦境的真实。同样的一个道理,妄心、真心、佛、菩提涅槃亦复如是。既然这个心佛无实无得,我们修行者为什么还要以得之心而执著呢?把这个执著的心放下,既然心佛等不可得,不在任何一处,所谓无处者即是遍一切处啊!故心之本体是不可能单独局限于一处的,否则,若它有一个处所,有一个形相,则即是有为生灭之法了。

  问:既然真心自性是遍一切处的,为什么只能在我们的六根上起作用呢?

  答:其真心自性虽遍一切处,但因无明妄起而生相分以及见分之能所分别,故使真心智慧转为分别之见分,由是执著有我,故抟四大为受想行识等所依而为色身,从而执著实有自我,依六根向外执取而攀缘尘境,故不见觉性遍觉,而唯局限于根身之中。

  是故当修行人证悟真如心性,而能稳固地安住在觉性境界当中,则即能破除妄想习气,我法等执既除,则当下回归到圆满自性境界之中,如此便能遍觉法界中一切诸事,而无所不达,即使是法界中诸微尘数亦无碍而了达。因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所生所现之故,如是能遍觉诸法是作用,即被称为神通。如佛说:‘法界中诸微尘数,三世诸佛皆无碍了达。’即是此义。

  了达自心的关键是在于你能否时时刻刻在对境中反观自心,能否起如理之禅观而参悟这个心。若仅依闻思而不起实修,则如人病唯诵药方,则于病无益。所以必须要通过闻思之后如实观察自心,依禅观而参悟起诸疑情,最后方能了知称之为心者,虽有名字但无相貌,无有处所的。即如是那么它会在哪儿?若真无有所在的时候,那么它肯定是遍一切处的。既然心性是遍一切处的,则一切法也必然就是心所生的,或者说是心幻化的,如是你会执着这些‘外在’东西吗?于是法执也没有了,如达摩祖师说:‘心佛如虚空。’虚空有可得吗?有一个实有吗?有形相有相状吗?虚空无形无相不可得,故心佛以及菩提也是同样的。

  如果能这样参悟的话,我们就会对佛法越来越深信,而且也越来越欢喜修学佛法。佛陀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说依真实意趣观察则所有众生皆是佛,这是一点都没错的!故从真实义谛来说,一切都是法性的自显。你迷了颠倒的时候,众生才在你面前显现为颠倒的众生相,你不迷的时候肯定不会有所谓之众生相现起,故古德云:“佛观法界内有情皆是佛,无有凡夫。凡夫则唯见凡夫不见佛。”若真如是了解以后,则什么法都统统能修得起来。

  唉!不管佛陀之教法如何微妙难思,或者说不管法师讲得再好,而听的人内心却不相应,像死灰一坛一样,毫无生机。因为在闻的过程中根本就不去思维,不随闻入思,所以今天听了明天就会忘掉。我希望各位真地能按照我所讲的去思维观察,因历代诸佛没有一个不是由观察自心而成佛的。同样,就是我本人有一点点小小的智慧产生的时候,也不是从心外而得的,是通过观察自心精进参悟才得到的。如果不观察自心,就是感觉到佛陀的教言很殊胜也没有用,佛陀的教言是让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心,指明修证自心之路让而我们自己去走,必须要清楚这一点啊!这很重要的!不管任何一个宗派,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希望各位同修千万要谨记!

  【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

  佛法之修证不离自心,故佛非外来,皆由内证,如《法华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是此义。所谓佛者即是众生本具之自性,此自性亦是宇宙万有之本体,故修行佛法皆是在修证自心,若离自心性之外而别做寻求,则是为不解佛法真实意趣。

  《金刚经》里讲:“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此处之‘如来’非是指释迦世尊,而是指我们本具之如如不动而又能现一切妙用的自性。众生自具之圆满佛性即是如来真实之意,这个不动本心具足如如理如如智,众生之所以能成佛是因皆具此性德之故,而此本具之性德,本自明净无有动摇染着,是为如来之义。由众生皆具此如实本智,故为如义;依此本智来圆成佛道,故为来义。所以《金刚经》中所言之‘如来’是指本具自性,而非是所谓的一个佛的形象。因为佛是无形无相的,佛非是实有法,故无任何固定之相。佛是宇宙空性本体,因空性故非有实,因而无相。

  问:但为什么释迦牟尼现了三十二相大丈夫相?

  答:三世诸佛现三十二相而成佛道,皆是为方便度化众生而现彼等诸相。所以是为度众生而现殊胜教主形相,并非是三十二相就是如来,就是佛之实有相!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六百年前现三十二相而成就佛道,是因他度化此世间之众生因缘成熟,而现化身佛之相,所以说佛是无相的。故如来自性无有任何形相,所以不得以形相见。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如《金刚经》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什么是诸相非相?心的自体才是诸相非相,才是如来之自性。

  但有很多不明教义之佛弟子,都认为佛就是有固定的相,这种认为其实是很可笑的,因为身为佛弟子竟然连佛的概念都不明了,现在大多数的佛弟子把佛和鬼神归为一类。

  一些可笑的邪教附佛外道,连什么是佛都不知道,而打着佛教的名义去骗人,稍有佛教常识的人就不会被骗了,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被骗,是因为不具备佛教的基本常识的缘故。其中像青海无那个邪教,冒充佛教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她教弟子们要听一个什么法界的声音,要听一个什么自性的声音,要见一个什么有相的佛,这不是虚妄得很吗?真正有一点点佛教常识的人都会看穿其中的谬误,《金刚经》明明白白说:“若有人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真实之如来自性非任何形相所成,非任何因缘法,若以形相而求见者就已落入颠倒之中了。

  在这个末法时期,若想不被诸多邪魔邪说而惑乱视听的话,就必须要对佛教的教义有一个根本的认识,所以掌握佛教的基本常识是很有必要的。其实,不仅是为不受邪教蒙蔽,即使是学习正统之佛教,若不具备对佛教的基本认识,亦不能成就佛法的修正。如:有很多同修认为极乐世界就在西边,阿弥陀佛就在西边,所以供佛、念佛都必须面向西方,不向着西方就不行,乃至于因为供佛的问题而与家人产生矛盾。这种观点以及行为都是非常错误的,虽然在净土的经典中记载了阿弥陀佛的国度是经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国,即是极乐世界,但这是从缘起名言之中而安立的,这并不代表着弥陀以及极乐世界就是实有的,或者是有一个定义的方向。因佛国净土等建立是相对于众生世界而说的,因此三界六道以及佛国刹土亦非实有,故一切皆是空性的。所以如果一个佛弟子以实有的执著而求见佛,如是则为行邪道之法,而非是佛陀正法。

  问:既然佛是自心本具,不由外得,那么佛教徒为什么还要供佛像,修法时还要观想佛像呢?这不是在向外求吗?

  答:由于众生在缘起法中,为彼法则所转,故缘起法虽是虚幻,但亦如是而受。故供养观想佛像,可令众生以供养观想佛像之缘起,而获得种种功德,如此是为修行佛法之方便。即使佛教有如是等方便,但教义中却明确地说明一切皆是缘起幻相,修学佛法欲有成就者,不得执著一切相。就如密乘虽有很多观修法门,但在仪轨中却告诉修法者,观想时应当观一切所现之相皆是显而无有自性的,如彩虹一样。彩虹虽然显现但并非实有,这是密宗里面各种观想的前提条件,以提醒我们所观的像犹如彩虹一样不实;不仅观像非实,而且还要远离能所的执著,令心安住于如梦如幻中现起观修。所以无论是修供养还是观修,皆是远离实执的。

  我记得兰卡良波上师有一次跟我聊天的时候说:“现在汉地显宗好多同修和修外道、大仙一样,他们在观阿弥陀佛的时候,认为阿弥陀佛是实有的,自己是实有的,然后就将这两个事物如附体一样观修在一起。这种做法其实和外道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差别,这不是在修佛法。”好多佛弟子并不懂得一切皆是自心的道理,所谓佛及一切只是自心所现,这是佛教根本的观点,但由于彼等不如理闻思的缘故,而不明此义,所以行观修时跟观鬼神附体一样没有差别。真正想修行佛法的人,了解这个道理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当你真实了解佛和自己无二无别,皆如梦幻而非实有,如是了解后修法时会感到和佛菩萨很亲切,并不是很远很陌生,而且观修时不起实有的执著,这样极易令所观修之法获得成就。因此佛教之修法中,一切观修皆是安立在本空无有自性的观点上而修持的,并不建立一个实有概念,若佛弟子不了如是之意,而以实执行诸观修,如是则等同外道所行。

  了知佛非外来,佛是自心,由如是定解而起修持,则不易着魔。当我们起观修时,以一切皆如梦如幻无有自性的定解摄持,如是不起任何实有执着,远离相与非相等倒执,则必不会与魔道相应。反之,如果观修时起实有执着,往往会与魔道相应。《楞严经》里五十三种阴魔皆由执着相而来,如果你不执着这些的话,任何魔都不会来,任何魔来了你都不会被他所惑。关于这一点,在修行中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本论中达摩大师云:“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凡佛弟子当深思此义,不得颠倒而行。

  如果佛不是自心作得,完全是心外之法,那么即使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传法,再经历无量劫精进修行也不会成佛的,因为能修者和所修者完全相异,不是一法,故最终不能成为一体。但若仔细从各方面观察,有情众生之心性本体和诸佛本体是一不是二,因此只要向自心中修证,证悟心之实相即是圆满佛道。有情众生成佛之根本因乃是本具之佛性,因此若不能发明真性,则不具成佛之正因。若因地以生灭妄心求果地不生灭佛果,如是则为因果不相应,故不能成就。所以明悟心性是成就佛道之正因,而以妄心之发心是为成就佛道之方便发心,并非是究竟正因。因为佛是不生不灭的,以生灭的心来求无上不生不灭的佛果则不可得!正因为我们的自心是不生不灭的,就是圆满的佛,于心外别无佛,我们才可以得到修证。如果自心是个生灭的,于心外才有一个佛,那能证得吗?所以完全相异之法最后是不会成为一的,如众生与佛之自性本体是本来无别的,凡夫因迷而堕落六道,而佛因觉悟佛性而成就佛道。凡夫众生与佛的差别并不是本体上有区别,而是在颠倒之幻相中由迷觉而起如梦之差别相。

  愚僧九岁时就皈依过基督教,基督教的教徒说上帝如何如何好,我就反问他们一个问题:“既然上帝这么好,为什么上帝一点也不公平,他为什么不具备平等心?为什么只有他是上帝,而凡夫只能成为他的奴仆和子女?为什么凡夫不能成为和上帝无二的存在?”基督教徒们听后,马上就说:“人是不能成上帝的啊!只能永远是上帝的奴仆。”基督教之所以说人不管怎么做都不能成为上帝,是因为他们认为上帝跟自己不是一体的。如果说上帝和有情众生不是一体的,那么上帝又如何能造出完全与自己不相同的事物?同样,如果是心外有佛,佛不是跟众生一体,那么众生又如何能成佛?所以我们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与诸佛本体无二无别,佛既然是宇宙万法之本体自性,众生在此本体中现起,则说明了众生亦具足此圆满的宇宙本体,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佛教教法的伟大之处在于一切皆自心所作,佛也好、魔也好皆自心所现,你颠倒就与魔相应,你觉悟就与佛相应,只不过是一迷一觉而已。

  所以我们有情众生为什么能成佛,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的自心本性是与佛无别的,若能觉悟自己的心当下就是佛。因此说修行即是修心,即是圆满证悟自心的过程,自心圆满证悟了就是成佛了。因此如果在我们的心性本体之外真的有一个佛,那我们就不能成佛了。心外若有一个佛,则肯定是实有的,离心别有的事物,如何以心去成就呢?

  外道安立了一个天神在那里的时候,他自己就不可能成为那个天神,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和他是别有的。而佛教主张我们与佛和法界非别有,一心即是法界,一心即是诸佛,因此我们可证得法界本体。而外道不能证悟法界本体,因为法界本体无任何实有,无任何可成的,只要你安立了一个虚妄的东西,就障蔽了法界实相。

  我记得初跟徒弟仁正结缘的时候,就因为问了她一个问题:“佛是由修而得,还是怎么得呢?”仁正说:“由修而得。”后来我反过来问她一句:‘既然由修而得,在成佛以后还要不要修了呢?’她说:“不要修了。”我说:“既然由修而得的这个果,不修会不会退呢?”仁正被我问得哑口无言。如果佛果是以修为因,则不修就会退却。所以分别造作之法非是成佛之正因,因此佛非是由修而得。故《达摩大师绝观论》云:“皆不如汝所说。何以故,若一人得者,道即不遍。若众人得者,道即有穷。若各各得者,道即有数。若共得者,方便即空。若本来有者,万行虚设。若修成得者,造作非真。”

  我们佛教的教义安立众生可成佛之说,是建立在众生与佛本来无别的认识上的,既然本来如是,本来圆满,则佛不是外来,唯是自心所作。

  我们有情众生的自心本性本来不生不灭,本来涅槃。但是由于迷惑在虚妄的生灭幻相中,而误生种种计执,因而不能自在。就好象人睡着做梦一样,其实梦境中所见的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梦境经历的一切也是没有产生过的,即使是梦境现起的当下也非是实有的。但是当你在梦境当中没有觉醒的时候,感觉梦境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就如同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事物一样)当你一醒来的时候,梦境中的一切刹那间就消亡了。(如同证悟佛性之人,一切万法幻相当下灭尽。)一切相的消亡是消亡在心外吗?只是在心内啊!同样,我们觉悟自心本体的时候,不离当下轮回之一切统统消亡。就如同虚云老和尚觉悟了以后说:“虚空纷纷碎,无明顿然息。”

  【因何离此心外觅佛?】 佛弟子,你可不要做外道啊!不要在心外去觅佛。

  【前佛后佛只言其心。】

  这句话给我们进一步肯定了三世诸佛只讲这个心,没有讲别的。佛经里常说:“三世诸佛所说无二无别。”为什么那么多的佛所说皆是无别?因诸佛教法皆依明悟自心而建立,因皆是心法,没有离开这个心,故皆无二无别。而世间法的科学家们去说一个东西时永远不会一致,因为彼等是依因缘幻相建立的教言。而我们佛法依真如自心而建立,超离一切相对以及对待,因此三世诸佛所说不变。为什么佛所说的法结集成书时名为经呢?因诸佛所证乃是超离一切相对的境界,教法亦是从真心自性中流露的。‘经’之一字有不变异的意思。佛的教法是安立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中所阐述的,世间法的东西非是三世如一,因为它是安立在生灭和变异上的。所以我在与人探讨佛法和科学的时候,很自豪地说:“所谓的科学永远是错误的。”有的人说:“不是吧,科学是对的吧?”我就反问:“上一代科学家的理论,是不是被这一代的科学家推翻了,那这一代的会不会又被下一代推翻?如果是究竟的真理就不能被推翻,科学之所以一代推翻一代的理论,其原因是他们对宇宙真理的认识是建立在相对的概念上的,也就是佛教所说能所二取的概念,其理论的立基点本来就是依相对而建立,因此他们所阐述的理论,即使再微妙都逃不出二元相对的范畴。所以科学不能超越相对,而相对就是生死啊!”只要超越了相对就是绝对的不生不死。佛法是绝对的真理,而世间的真理只是一种相对的真理,或者可以说不是真正的真理。了解这一点,就能对佛法产生实足的信心,我自己对佛法的信心就是由此而建立的。

  我曾问过好多人:“你们对佛法有没有信心?”答:“师父,我绝对有信心。”问:“你们对佛法的信心是否有教理定解的依据?”居士答:“我们虽然不知道佛法的究竟义是什么,但是我们就是有信心!” 我说:“你比我厉害啊,肯定是佛菩萨再来。”因为信由解生,除非是祖师大德或者佛菩萨的化现,不然的话,这个信心怎么来的?不闻思教义,对教义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正见,就能对佛法生起信心,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就我个人而言,之所以对佛法生起了信心,是经过不断地怀疑观察,而后真地了解了佛陀的教言,才生起了基本的信心。

  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蒙蔽自己的智慧,要让自己真正地相信,而不是似是而非地相信。真正地信佛要从这些道理上着手。即使目不识丁的人,能听师父的话去如实地观照自心,若能如是了悟自心,则必能通达所有教法。通达佛法不在于年岁大小,也不在于记性好坏,只需要你如实观察,念念去反观自心,很快你就能了悟佛法之实相。有些人学了很多经论,但并没有通达佛法,乃至于连佛法最基本的正见都没有生起,这是因为他们虽然闻思佛法,但从来不观察自心之故。若不能依所闻之教义观照自心,证悟心之实相,则一切所闻亦无有是处。佛陀时代的一些佛弟子,一听佛陀的教言,马上证悟了罗汉果位、菩萨等果位,这是因为他们在闻的当下即能按照法义反观自心,因此便契入心性境界,所以才能一闻而证悟。我们虽闻思诸多教言,但无有所证的原因是自己根本不依教反观自心,不起实际的行持,所起的一切闻思修皆不与自心相应,故不能获得佛法真实意趣。在心外别立之教法,不是诸佛所弘扬之正法,这样的教法三世诸佛没有讲过。所以佛法中的一切修学皆不得离自心,而向他处求,心外无法,不假他求,才是佛法之意趣。若从来不在自心去修证,不向自心去观察,纵然修了很多年,但却离佛越来越远。如《永嘉证道歌》云:“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佛弟子若不能以契入自心境界为根本所摄,则为不了佛法之意趣,如是则不能成就佛法。我们本具之心性光明灿然,圆具一切性德,无一法不遍,故心之外别无有法,因此三世诸佛唯传悟心之心法,除此之外而无别法。

  莲师伏藏《直指觉性赤见自解》中说:“肯修证即使牛郎也可悟道,虽不会讲理,仍能从现量中得到肯定。如亲口尝过糖的滋味,那里需要他人解说其中滋味。不了悟真性,即使班哲达亦会生迷乱,不论他博通九乘的道理,缺乏现见而去求遥远的传闻,虽刹那亦未接近佛道。”又如《永嘉证道歌》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如果了悟自心,向自心寻求,如龙女一样顿悟成佛;如果不向自心寻求,如善星比丘堕入地狱。善星比丘通达三藏为什么堕入地狱?因为从来不向自心而用功,由于不悟佛法真实意趣之故,唯用分别妄念为本修因,最后因观佛过失而诋毁佛陀,由是而堕入恶道。故修学佛法若离心而向外用功即是魔业。故《永嘉证道歌》又云:“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若佛子虽然没有通达三藏,但能随佛陀的言下向自心体悟,则能刹那即能证得果位,这是真实不虚的,只要向自心体悟佛法,证果就这么快,差别就在这里!所以成就佛道是不观待世间知识水平之高低的,也不观待年岁大小的,只是看你肯不肯向自心观照。若不肯,则纵然修无量劫亦不能成佛,即使是到了极乐世界,若不向自心体悟佛法,绝对也成不了佛。因为到了极乐世界,还需要向自心寻觅,不是说外面找个弥陀来给一个成佛的果位,肯向自心寻觅,娑婆就是自己的莲花台。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

  这是更肯定地告诉我们:‘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你如果敢说心外有佛,请问佛在何处?什么形相?什么颜色?什么状况?你如果说心和佛不是一体,心在何处?什么样的形相?辨明二者是不是一很简单,佛无所在无形相,无可得,而心呢?无所在无形相,无可得,二者是一。只要立一个相就落在了缘起生灭当中,而佛肯定不生灭,不可得,无所在的!因此,《金刚经》告诉我们怎样见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佛!

  我看到过一些学佛的人,他们在参加法会的时候,总是喜欢抬着头仰望天空,想在天空中看到一些所谓的瑞祥。我想他们的佛应该在天空当中,而我所谓的佛不在任何处。本来天空当中什么都没有,非要瞅出一个东西来,这样的修行人能成佛?真有意思!他们能不能成佛?绝对不能。纵然是外在有一个佛菩萨的形相现前,也必须要知道,这也只是自己内心清净的一分因缘幻相而已。你认为佛是心外别有吗?没有!即使是所谓殊胜因缘现起的时候,有佛菩萨的相出现,我们不需要生欢喜而执著,因为这是你一分清净心现的相而已,你执着这个佛相也和执着外在的事物一样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修行要不执着一切相,否则,便落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中。四相没有断除怎么成佛?怎么获得自在?若在禅定的境界当中,有一些所谓的瑞相出现时,这些瑞相难道是离心而别有的吗?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有什么可高兴的!

  其实,有很多的佛教徒都和外道差不多,知见以及平时的行持等,都不符合佛教的教义。经常喋喋不休地向人说:我梦境里面梦到佛菩萨了,乃至于修行当中闻到一点点香味,或者见到一个虚幻的假相,也执着得不得了,整天见人就说自己看到什么、闻到什么了。像这些人根本不是在学佛,因为凡是正学佛法的人都知道,一切都是虚幻,是我们本心的显现而已,哪有什么可取的。这是我们佛弟子必须要明白的观点。

  【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

  既然是心外无佛,连一个佛见都不应执着,所以心佛本无别,且无相无得,故连所谓的佛见亦是虚妄。

  【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

  心外既然无佛,就不需要有个佛见,不需要执著一个我成佛的概念,面对众生时也不需要有我比他们都强的概念!因为心外无佛同样无众生,你对谁起个狂妄自大呢?对谁起个我慢心呢?真正了解自心佛性的人,不会有我慢和狂妄自大的。心外无佛,亦无众生,一切皆是一心所现。既然皆是唯心所现之相,就不需要有个佛见、众生见,若此诸见不起便能灭去无明分别。安住在如是境界中亦能以大平等见观待众生,而所谓的平等观亦是远离分别戏论的,只是如梦如幻的现起而已。

  可是现今有很多的狂妄之辈,稍微有一点点知见的时候,便言自己开悟了,或说自己证道了,认为谁都不如自己,还有更甚者不把古大德放在眼里,用自己的浅陋之见诋毁古大德。这样的人其实是被魔加持的人,否则不会造如是恶业的。丁二辩心外无佛。丙二辩心佛之特质竟。

  丙三辨成佛不由修得

  这是我们的着眼处,佛不是由造作修持而得,因为佛本来是我们圆满的自性,而这一圆满自性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众生颠倒在轮回当中,由迷覆蔽不能显现自性本心,而现起轮回诸相,其原因是由不觉而来,并非由于我们的佛性不圆满。

  佛性是本来圆满,本来清净的,因此六祖大师《坛经》中说:“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也就是说我们的自心本来清净圆满,既然本来圆满就不由修得,不由造作而来,成佛也非由造作而得。因为佛性本来如是,本来圆满,而不是说本来我没有佛性,修了之后而拥有佛性。因此,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他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原来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本来具足如诸佛一样的圆满的佛性,但是由于我们妄想执着不悟觉性,因此不能证得。众生在轮回当中颠倒生死就是由于不了觉性,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如果你认为佛是由修持而得,那么你肯定有个造作,修法的时候有一个能修和所修的执著,最后也会有一个能得和所得的执著。这样的话就落在取舍当中,落在虚妄当中,所以辨成佛不由修得非常重要。

  【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

  佛无过患,因为他本来如是,本来圆满,可以叫天真佛性。不由造作而得,哪有过患?但是众生颠倒,因不觉了这个自心而妄落生死,不觉知自己清净的自心本来就是佛,所以六祖蒙五祖大师传讲《金刚经》后,即对五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中所言的‘自性’就是现前一念灵光闪现的灵觉之心,就是我们自身所拥有的这个灵觉之心,而非是肉团心。

  【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如果知道我们自心是佛就不应向外求,故六祖大师在《法宝坛经》里说:“佛向心中作,莫向心外求。”意思是我们要成佛作祖,当向自心当中求,不要认为在自心之外有个佛可求。因此达摩大师说:“我只求心不求佛,只这心这心是佛。”历代诸佛菩萨以及祖师等都是向自心当中觅得菩提涅槃之路的,所以成佛也只是自心的圆满显现而已。佛即觉悟之意!因此觉悟了自心的人,由此遍觉十法界所有一切现象,所有一切众生而不生迷惑颠倒,是名为佛。由是,佛教所言之成佛,并不是在自心外安立一个实有可得的佛果,成佛其实只是证悟自心而已。这个佛只从我们自心当中作得,千万莫向外求。六道众生是由迷失自心而现起的,诸佛菩萨是自心本净而显现的,如《法宝坛经》云:“自心迷即是众生,自心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世音,喜舍名为大势至,能静即是释迦,平直即是弥陀。”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我们成为众生是由于迷失自心的缘故,在本来无生的法界当中显现生死轮回等诸事相,在流转轮回之中,又以妄心生起各种执着,见男人执着男人,见女人执着女人,见一切相皆生执着,堕落在能所二取的二元相对之中不能出离。永远在二元相对的境界中,起诸执著分别,如此便不能超离相对而进入绝对的境界,所以众生的心被束缚在虚幻的假相中不能出离三界轮回。

  一切众生之自心本来安住,本来自然地解脱,可是由于迷惑的缘故,现起了这样虚妄的生死,又在虚妄的生死当中,执迷不悟,因此而感召种种诸苦。轮回中之种种苦受皆是由执着而来,而执着是由不觉自心,不了知一切法都是自心的显现,不了解其无常的本性,由此产生各种执着。所以轮回当中的苦是由颠倒而起,涅槃当中的乐是由觉悟而起。觉悟和颠倒是在自心中而不是在外边,虽然佛法当中讲了很多的缘起概念,但讲缘起是要说明万法本来无生,而不是建立一个实有的缘起。缘起是不离自性空的,所以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安立,并不是真有实有的世俗和胜义的差别,其实是为令众生了悟世俗和胜义不一不异之意趣,而安立的方便。所以六祖告诉我们自心迷的话,那你就是众生了,自心觉悟的话就是佛。觉悟以后有慈悲心就是观世音菩萨,你不要认为在你自心之外还有个观世音菩萨。云何名为观世音?大悲即是观世音。当我们觉悟以后生起一种悲心来,知道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心的显现,我们跟他本来一体不二,无有差别。于是,你看到他在虚妄当中生死、痛苦,就会生起一种同体大悲来,大悲心产生的这一刹那,就是观世音现前。你要想请观世音来你家,很简单,心中生起大悲,你当下就是观世音。不要认为空中飞来一个观音的形象这才叫观音,当你心中对任何一个众生生起一念悲心时,观世音菩萨就出现了,因为与观音相应了;当你能真正地依无畏之勇猛精进行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时,如此即是大势至菩萨现前;如果能尽除一切妄念,能获得究竟寂灭的境界,这即是释迦牟尼;平直即是弥陀,平直指的是在一切虚妄颠倒当中,不受染著而直超三界,那就是阿弥陀佛!可以这样说,证得自心的平等这就是弥陀的显现。

  所以学佛者必须要清楚,三世无量诸佛,皆从自心当中而安立,离开自心没有一个佛可说,虽然佛有那么多的名字,那么多的相貌,但皆是由自心而作得。因此不管任何一个佛名的安立,实际上都在你的自心当中,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产生佛见以及我见。既然我们了解到这个道理,就不能在心外觅佛。佛非实有,而这个本体心性,也是非实有的,虽然非实有但并不是断灭,它妙用恒常。此心圆满无二,没有任何瑕疵。这个心不是后天造作而来的,如果由造作而来的肯定就是生灭法。因此只需要悟而不迷,即是成就佛道。故佛是由自心证得,而不是修得。他本来圆满故无可修,如果本来不圆满,修也不可能圆满!正因为本来圆满,由修才会让它圆满地显现,这叫所谓的修,但实际上叫修而无修。

  【佛不度佛,将心觅佛而不识佛。】

  这是进而告诉我们佛不仅是自心作得,既然佛是自心,那众生亦是自心的显现,佛不度佛。既然自心就是佛,那么就并非真有一个佛来度你这个佛!因众生本来具足圆满的觉性,所以佛不度众生,佛只不过让你自己依自心圆满而成佛,并不是依所谓外在一个佛而成佛。当然,由于众生迷而不觉自心的缘故,所以需要有导师来引导教授,但当我们真正现量觉悟了,就需要自度了。正所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其实,所谓外在的佛,也是你自心觉性的显现而已。故说:佛不度佛,佛不度众生,佛无众生可度。因为众生皆是自度,心本来圆满本来清净之故。如《金刚经》说:“如来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可灭度者。”

  【将心觅佛而不识佛】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意趣,有一个寻觅佛的心,离自心之外而别觅佛,如是之人必然不了佛法之意趣,亦不是真正认识佛的人。自心本来是佛,离自心外觅佛,了不可得,无有是处。

  【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

  【但】凡是之意。也就是说凡是向外寻觅佛者,皆不识自心是佛。若不识自心是佛,纵然他是三藏班智达也不能成就佛道,因这样的人根本就不了解诸佛义趣所在,也不了解自心是佛。这样的人是绝对成不了佛的!因为成佛是自心作得,而不是外面得到一个佛的果位,我们成佛不关他人之事,向外寻觅时也了无可得。所以向自心外觅佛是为不了佛意的颠倒行为,佛弟子切不可为之。

  【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

  既然我们自心是佛,故不得将佛礼佛。好多佛弟子在看到佛像时,执着一个形象上的佛,或执着一个实有,然后以执著之心而去磕头拜佛。其实这样颠倒执著,即使是佛看到这种颠倒都会伤心流泪的,因你真地不了解什么是佛。我们拜佛不是拜别人,是拜自心的清净本觉。外在所显现的诸佛清净相,都是我自心清净的显现,外在无佛。能真正了解这个道理,安住自心清净,不起颠倒,不昧自心,这就是遍礼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所以既然我们本来是佛,需要执著一个佛之相吗?礼佛之时要不要再有一个能礼之人和所礼之佛呢?不需要了。外现之佛像不离自心,是自心所现之清净相而已,一切佛菩萨之形相只是表法而已,故哪儿有个可礼处呢?所以说不得将佛礼佛。

  佛陀弟子当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他从来不拜佛,好多师兄弟对他有意见,就在释迦牟尼面前告状:“他为什么不拜佛呢?应该是内心有我慢吧?”佛说:“他是拜佛拜得最好的人,因为须菩提了解什么是佛。”佛陀为报母恩而在天宫说《地藏经》,当说法完毕,回南阎浮提时,诸弟子皆去迎接佛陀。其中有一比丘尼名莲花色,她去迎接佛陀的时候,是第一个到的,但却被佛陀喝斥了,而须菩提未去迎接,佛陀说他是最早迎接到的。原因是须菩提真正了解佛在何处,而莲花色比丘尼不了解真正的佛在何处,以神通力超过他人去迎接释迦牟尼佛,她不了解自心本来清净就是释迦牟尼,因此遭到佛的喝斥。

  佛从来没有赞叹过心外觅佛的人,反而大加赞叹须菩提这样的人,大力赞叹他的功德,这就是不得将佛礼佛。这是从胜义谛当中这样安立的。

  【不得将心念佛】自心觉悟本来是佛,何有一个念存在呢?如果要真正地与佛陀相应,清净自心即可,起一念都是多余。无论净染,觉与不觉皆不得造作,凡起心动念起造作者,皆非是与正念相应。

  【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

  诵经为开启智慧,觉悟生死轮回的虚幻,觉悟自心是佛。当你真正地觉悟了自心是佛的时候,真正向自心体会而见到佛性的时候,一切有为造作对你来说都不必要了,真正见到自心是佛的人,只需要让自心自然显现就可以了。这里大家要千万注意了,是真实地了解和体会自心是佛的人,得见自心的人只需要让自心自然显现,不需要有一个诵经不诵经的概念。但是如果你没有觉悟,你还是需要通过学习教法,来觉悟自心的。但是千万要注意诵经也好,念佛也好,持戒也好,其目的是让你清净自心,得见本性。很多人诵经不向自心去悟,认为诵经真地实有功德可得,实有罪业可忏悔。错了!如果功德实有,罪业同样也实有,怎么能忏悔得了啊!诵经的目的是觉悟自心之佛,如果不觉悟,则只能获得人天福报,不可能究竟获得出离三界的功德,所以说真正觉悟自心不需诵经。

  【佛不持戒,佛不犯戒。】真正的佛是不需要持戒的,因为佛不犯戒。这是在说明若认识真心自性之人,则不会有诵不诵经,持不持戒的执著分别。因一切戒律的持犯皆是安立在迷惑不觉之上的,若能圆满觉悟自心,则一切戒律皆在清净自心中而圆满。行者能令自心念念不染而明觉,于轮涅诸事虽然了了分明,但无有任何取舍分别,不落任何一边倒见,这就是圆满的戒律。所以禅宗祖师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这里所说的‘心平’是指平直安住于中道中,不起任何颠倒分别,即为心平。若真如此何需有持不持戒的分别,持戒是安立在颠倒当中而说,如果能不昧自心本性,而念念间都圆满地任运显现,则一切戒律已经圆满,故不需要有持犯戒的概念的。

  金刚乘的三昧耶戒是最无上的戒法,因其为自性果地中法,若在起心动念中落入颠倒,则都属于持戒不圆满,所以要真正地圆满守持金刚乘三昧耶戒,应念念间皆不离中道而安住。自心清净无分别无染着,这就是圆满的三昧耶戒。如果堕落到分别染着当中,你的三昧耶戒就不圆满。然而凡夫众生不能觉悟自性,因此还需要行持有为之戒行,也需要了达戒法的开遮持犯。若在未有真实觉悟之时,就认为自己无戒可持,而不守持戒法,如是则为颠倒错乱之行为,非是如法之行为。

  表面上看,金刚乘三昧耶戒比小乘的戒少得多,比大乘的戒也少得多。但它所建立的基础不同,安立的地方不同,它是安立在佛性上来守持的。一切戒法功德皆在本来清净的自心中圆具,因此若识得自心是佛者,无如是差别等取舍分别。

  作为一个修行者,只要觉悟自心,不取舍不染着一切,不堕落到能所二取当中来,这自心的清净就是清净圆满的戒律,本身即是戒,还需要一个持与不持的概念吗?我们凡夫要持戒,是因为我们陷于种种分别颠倒中,故需要通过持戒断除粗重的恶习和业力,最后让我们的自心自然而然清净起来,当自心的本来清净之性体自然显现了,这个时候戒律就圆满了。所以在佛地上没有安立持戒一说。我们听说过小乘的阿罗汉们守什么戒,菩萨乘的守什么戒,没有讲佛要守什么戒的。因为佛不用守戒,本来清净。这说明只要觉悟清净的自心,安住在自心本来清净中,令自心的清净自然而然地显发,这就是持戒,也即是所谓不持而持,无持而持。为什么佛陀说到大乘菩萨和小乘阿罗汉守戒的时候,说小乘阿罗汉属于戒律不清净的人呢?因为他有取舍分别,他还有不清净,尘沙惑没断,所以戒律不圆满。真正觉悟自心的人,只需要令自心自然显现,而不染着一切,所谓不染着即是清净,这就是圆满的持戒,因此无戒可犯,无戒可犯就是持戒。因为不颠倒本来清净,所以经云:“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佛不仅没有持与犯的概念,也不造善与恶,所谓善与恶只是从颠倒当中、分别当中安立的,如果不落于善恶、无记,所行的一切皆为净业,皆为出世间的无为业,所以说佛不造善恶,因为他心虽明明然而不落在任何取舍当中。此处须是着眼处,不要光记住不落取舍,还要心明明然的,这是觉性的妙用。因不落于任何取舍当中,当体空寂,寂而照照而寂,现空双运而持,故是安住中道之正行。佛不造作取舍,也就不会落在善恶因果当中,不造善恶才会出离因果。所以禅宗经常讲:“要不思善不思恶,不落无记。”为什么修到一定境界要善恶皆不思维?问:我们佛教不就是做善事吗?答:做善事是利益他人,但并不是说自己的心要颠倒在善法当中,要执取一个善法的存在;我们修行佛道的人是随缘行善法,而不攀缘善法,令心安住在当体空寂当中;所以佛弟子行一切善法不着善法之相,虽断一切恶行亦不著断恶行之相。不要认为有一个实有的恶可断,实有的善可行,若起如是执著则你便非是真正的佛弟子,因为不了解诸佛的真实义趣故。

  佛弟子虽然行持一切善法,但必须要安住在三轮体空的境界当中,相应自心而行一切善法,虽然行善法但没有善法的执着。本来无恶可断无善可行,有能所二取的时候才会有善恶产生,如果不落于颠倒,则无需起善恶的分别执著。对于任何一个佛弟子来说,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佛不犯戒,佛亦无有持犯,也不造善恶,是超越于一切善恶因果法之外的。不仅超越而且于一切善恶因果法当中又能自在地游戏,自在地度化众生。

  正如《金刚经》中所说:“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彼经又云:‘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住相布施就不了解诸佛的真实义趣,就没有与佛相应,没有与自心清净相应,这样的人怎么能是真菩萨呢?菩萨是觉有情啊!要想做菩萨就要悟到这个道理,与自心相应而不住相布施,不落入执著善法的颠倒中。不要认为做恶法堕落生死,执着善法一样也堕落在生死轮回当中。有为善法只不过是生天道的因而已,但并非是涅槃的净因。涅槃的净因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于善不住于恶,中间亦无所住。不要认为不住善恶中间有一个住,中间这个住也是名字而已,根本不可立的。这样的话心如虚空,心念清净不落善恶无记,善恶之业当下摧毁,当下清净。所以既然心如虚空,何有一个善恶的安立呢?如是则当下就超越轮回之外了。所谓的轮回外相是由于我们妄心颠倒而产生的,六道分别是由善恶无记现起的,善恶业乃是往生善恶道之因,此二业又由愚痴无记所摄,故此等皆为轮回法,非是出世间之无为法。若行者能心不起善恶无记之颠倒,则轮回当下灭尽。所以说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因为不造善恶的缘故,不感善恶之果,超越于轮回,超越于因果之外。

  这里所讲的道理,是从究竟胜义的境界中来宣讲的,在胜义中唯说心性本体,除此之外别无可说。但此处并不是说没有觉悟的人就不需要诵经,不需要持戒了,而是说当我们向自心寻觅,了解自心是佛,去觉悟它的时候,这些所谓的分别概念统统都要打破。有的人说:“师父,我对自心有点了解,我在修持的时候在思维上师您传的教言。”我告诉他:“你错了,真正了解自心的人,当自心显现的时候,连佛法都不思议,思议佛法即落入佛法知见,落于佛法知见亦不究竟。”不仅不思善恶,亦当无法可学可修,无可思之法要。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

  作为修行者,要得见真佛,当向何处寻觅呢?向自心寻觅,见性即是佛。《金刚经》是很好的教证:“若有人以色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佛是自心做得,非有外相,故见性即是见佛。若执著佛有三十二相,以为实有者,则不能见到真佛。因若以三十二相为佛之相,则转轮圣王亦具足三十二相,以及天魔鬼神都可以变现成佛的形相,那这些都是佛吗?不是的,真正的佛是自心,本来清净的自心。所以要想见佛当向自心中见,见性即是佛。

  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成佛,是由释迦牟尼给封了个佛位,这很有意思。成佛不是其他佛封的,而是自己证得的。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欲成就佛道的人,若不见性,仅通过念佛、诵经、持斋持戒是不能成佛的。说到这儿,有人会想:看来我们现在所做的事都不是成佛之事,统统要扔掉了?此处需要辨别一下:念佛、诵经只是方便,而不是根本,要想真正获得成佛的正因,须得见性。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同修搞错了,认为念佛、诵经、持斋持戒就是根本。错了!错了!这完全地错了!不管修持任何一个法门,除了见性之外,没有第二个成佛的正因,任何宗派都不例外。但是依念佛、诵经、持斋、持戒这样的方便,能消除我们往昔所造下的种种恶业,令恶业之力减弱,善业之力增上,当我们的智慧和福德增上的时候,因缘成熟了就容易得见自性,这仅是一个方便,千万不能舍本逐末。见性是成佛的根本,我之所以要强烈地声明这一点,是因为现在百分之八十的修行人都搞错了。成佛的根本是觉悟自性,而其它是为我们觉悟自性作准备或积累资粮,是积资净障的一种方便,这种方便在没有觉悟的凡夫位中是不需要舍弃的,但我们不能执着它为根本,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如是则走了弯路了。

  唐朝时期,汉地有一个禅宗和尚,在藏地被称为支那和尚或支那堪布,或大乘摩诃耶。这个和尚是传禅宗教法的,可是他并不了解禅宗的真实义趣。因此他不管见到任何人,都说念佛、诵经等一切善法都没有用,只需要空去一切念头安住就好了。像摩诃耶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在胜义的抉择中善法等都属于有为法,但这并不代表学佛之人就不需要行持善法了。虽然成佛的根本是以见性为正因的,但在见道位之前,资粮道和加行道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积资净障等法都需要有的。在地前凡夫来说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必须要行持的,但千万不要将资粮道等方便执著为成佛的根本。达摩大师在此处所宣讲的究竟义趣,并非是说修行佛道的人善法等都不做,而是让我们了解到成佛的根本,念念间向自心寻觅。在自己没有见性成佛之前,我们要作积资净障等法,让自己尽快成熟这个因缘,这样来修才是一条正道。

  欲明心见性的人,若不具足一点点的根基,或积资净障等法一点都没修持,如是之人亦很难获得见性之成就。当今佛教界未现量证悟佛性的一些狂妄之辈,在理上获得一些相似的了解后,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用做了,自己就是佛了。如是狂徒实不解佛意,彼等一切所行非是正行,已入邪道歧路了。

  虽然地前凡夫须行持积资净障等法,但须知何为成佛之本,不可对有为善德起执著心。如今另一类修行者,他们每天不悟自心,将有为等方便误认为是成佛之根本而起倒执,如是虽精勤行持但不见道体,只能得有漏德业。念佛、诵经、持戒、持斋皆是有为德业,而明悟心性才是唯一的成佛正因,故《楞严经》中云:“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要想求果地的无修无证,那因地也当以无修无证而悟入,并不是说因地有一个造作修持,而果地就能得无修无证,这样的话因和果并不相应。所以‘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这句话说得非常好。

  成佛不离自性,觉悟自性才能成佛。既然成佛的果是觉悟自性,那么离了这个见自性的正因之外,必然没有别的成佛之因!因此达摩大师特别强调指出:‘成佛的正因唯是见性,若不见性,欲成就佛道而行念佛,诵经,持斋持戒等法,则于佛道无究竟利益。’

  愚僧在此申明一下,并不是要大家现在什么都不用做,而是要讲明成佛的正因是什么,使大家分清什么是成佛的正因,什么是辅助修持的法。若不了解就会舍本逐末,而无量劫都成不了佛。所以这是一个必须具备的正知正见。

  有一些狂妄之辈不了解禅宗究竟义趣,就去谤持咒、谤念佛、谤诵经、谤持戒,见任何修行者都劝其不行善法,不积资净障,这是极其错误的。禅宗并非主张凡夫修行者现在不需要做这些,而是告诉我们这些是修道之辅助,非是成佛的正因。而是说明若欲见性当放舍一切善恶分别,法及非法等分别,如六祖云:“妄念尽处是真如。”但并不是说修行佛道之人坚决不能行持善法。

  凡夫众生由于往昔之颠倒造了种种的业,因此在没有见到自性之前,没有真正地认识回家的路之前,是需要积资净障等方便来辅助的。虽然念佛诵经等是方便,但彼等诸事亦是行菩提道之资粮,如行道者之盘缠路费。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就如同忘失了回家道路的迷人,所以在自己还没有想起回家之路时,还是需要别人指导,以及为寻找到回家之路做种种准备的。修行者一旦觉悟了心性,就已经就路还家了。若在这时还要去准备什么方便事物,那就属于多余的了。

  修行佛法的人是要回归觉性之家的,我们迷失的本来清净圆满的家,在这个家中是没有生死烦恼的。每一个众生都具足这样的家,但是久在轮回中流转,智慧被深重的业力习气所障蔽,因此很难觉悟回家之路,故需要行积资净障等事消除业障习气,最终才能获得觉悟之契机。但是在寻找回家之路时,没有盘缠路费能行吗?所以,念佛也好,诵经也好,持戒也好,这些辅助和方便皆是安立在我们得见自性之前。而且,纵然得见自性了,当境界不稳固时,还需要持戒修定,只是在修持觉性保任圣胎的时候,这些杂乱诸事都要统统放下。这里也不是说明心见性的人就不用念佛诵经了,而是指见性之人虽行如是等事,但并不著其相,不为彼等有为方便所转。

  有的人不清楚这些道理,堕落到一切都不需要的狂妄自大的见解当中,造下了谤法的恶因;有的人则认为诵经就是成佛的正因,如此永远不能成佛。佛弟子必须清楚,在得见自性之前,虽然回家之路需要积资净障,但这并不是成佛之根本,只是方便而已。如能如是了知就不会对积资净障等产生实有的执着,如是则不会障碍自己的真如自性。

  【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念佛得因果】念佛所得的一个因果是往生极乐世界,从一个浊恶的世界到了佛国刹土,可是这并非最终成佛,要成佛还要得见自性,念佛是往生佛国的方便,虽然往生佛国后有足够的时间修行,但并不意味着到了那个地方就不需要得见自性,任何一个众生都需要由自性而证得成佛。净宗行者发心求生极乐世界,于浊世中以念佛与弥陀相应。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所以这是得了一个念佛往生的因果,但还没有圆满成佛。往生以后还需要精进地修行,最后得见自性而成佛道。

  【诵经得聪明】此处说‘诵经得聪明’而不是说开智慧,是说明诵经若不悟自性则只能得世间有为之聪智,而不能得出世之无为本智。所以但诵经而若不向自心体悟,纵然获得一点聪智也没有什么大用,只不过是增长了一些见闻而已。

  【持戒得天福】严守净戒是往生善道的因,守持戒律,由戒德所感必能往生天道,而享胜福。虽有如是殊胜,但终是有漏福德,并不究竟。

  【布施得福报】广行布施救济贫苦,这样的善行能获得大福报,将来由福报所感能做富人、大臣、长者、国王等。但若是在行善积德时不持戒,虽有大福报,只能是当个鬼王,或者当个大力鬼,有财鬼。举个例子,愚僧曾经对某位居士就说过:你下辈子应该转个有财鬼,或者做个鬼王。他问为什么呢?我答:不修行,不注重戒律,光行善法,那只能是做个有财鬼,当个城皇爷或者是城皇奶奶而已。行善不持戒之人,由破戒之故当堕恶道,但由于具足福报之故,当于鬼道中做大力鬼以及有财鬼等。

  【觅佛终不得也】若不见性,则无成佛之正因,故纵然遍处觅佛终不可得。如果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无有益处。这是就究竟成佛而言,并不是说这些不是善法,不是利生的方便,但此等并非是成佛之正因。所以本论中,达摩大师是要强调成佛的正因,而不是在讲有漏之方便。必须是得见自性才是成佛正因,任何其它有为之行持都不是成佛之正因。

  关于上面所抉择的这个道理,务必要抉择明白。若不清楚这一点,看到达摩大师如是之言说后,不了解是从什么角度讲的,然后就去诋毁诽谤念佛、持戒、诵经等,必然会造下谤法之罪业。

  其实,不仅是达摩大师讲成佛之正因唯是见性,本师释迦牟尼在诸多经论中亦有如是广泛的宣说,《楞严经》云:“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又云: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阿难尊者多闻第一,能完全忆持宣讲佛陀所讲的法,尊者在显现上只求多闻,不行实修,在遇到摩登伽女时,被邪咒所摄,差点破了戒体。在他被佛文殊菩萨救回来后,他才知道自己以前只慕多闻不修禅定是错误的,因此他舍己之长,而求佛陀告诉成佛之道。尊者之所以如是殷勤请法,是因为知道这些都不是成道的正因。而且尊者也明白成佛需自己努力,而不是每天和佛在一起自己就不用修行了,《楞严经》中云:“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成佛是向自心而成的,是自证的,不是别的佛给你一个佛果。所以,不管你如何行念佛,诵经等方便,如果不与自心本性相应,皆非成佛正因。因此修行佛道的人,不管干什么都应当学会与自心相应,能这样行持的话,终有一天会豁然开悟,趋入成佛的正因了。

  念佛者若不向自心觉悟,不知所念佛之原在自心,则成佛遥遥无期矣!所谓念佛得因果,发心出离娑婆是一个因,然后得往生极乐的果,可是往生极乐还没有成佛,最终成佛还得得悟自性。如果懂得这个道理,能向自心用功的话,在娑婆世界就有可能成佛,不论岁数大小;很多经论都这样讲过。只要喜欢向自心去参悟,就很容易,不喜欢向自心参悟,纵然能背得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没有用,所有祖师都这样宣说。实际上佛法就这样简单,是我们自己太复杂,分别心太重,不向自心寻觅。

  一个修行者的根基的好坏,也是要看你向不向自心观照,能在自心中作文章的人,肯定能得悟诸法的实相。这个心是幻化轮回诸法的根本,若能如是向自心寻觅观照,则必然能了解诸法实相。如果执著言说和戏论不悟自心,则虽然行诵经、讲法、持戒等事,也不能成佛,不能超越生死轮回。如二祖慧可的故事就很说明这个问题,他能讲法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但仍不免生死啊!所以若不悟自心,读经典读得很熟又有什么用啊?因此修行者不管干什么都要向自心来观照,而欲见心性当远离分别思量,入无分别境界方能得见自心。自心不可思量,诸佛境界亦不可思量,故当远离戏论分别方乃能入,如《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诸佛境界经》里讲:“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汝有辩才,善能开演。汝今应为菩萨大众宣扬妙法。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佛今令我说何等法?佛言:童子!汝今应说诸佛境界。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声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触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无如是等差别境界,是乃名为诸佛境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欲入于佛境界者,以无所入而为方便,乃能悟入。”诸行者欲成就佛道,当知何者是佛境界,既然诸佛境界不可思量,不以有为造作而得,就当如此经中言‘以无所入为方便’而入之。由此当知,一切念佛、诵经、持戒等事皆当摄归自心,勿以此等方便而为成佛之正因。

  我引用《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诸佛境界经》中的话,目的是说明佛的境界,以便引发相应的业。不可思议非思议是佛的境界,即离一切言说戏论,一切造作取舍,如果我们落在造作取舍当中,当然就不是成佛的正因!因和果是相应的,既然想获得非思量的佛境界,那么就要与非思量的自心而相应,向自心当中体悟才行。如果以造作的心去做,虽欲免堕轮回,但终在轮回当中,这是南辕北辙。所以《永嘉证道歌》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为什么不除妄想不求真?因为有除妄想以及求真之心,就已经落入到取舍和颠倒当中,说明还是不了解自心是佛的道理。所谓的妄是从真心而起,真心只不过是自心的本面,一个是水一个是浪,何需除以及求呢?有除的概念,有求的执著已经迷失了自心。真正的修行者是悟入自心以后,无修而修,无证而证。无论持戒、念佛,凡造作之事皆不可能安立为成佛的正因。心中空无一物,自心的空寂就是法身的本体,如永嘉禅师云:“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真心本具光明是报身,它能幻化一切是大悲周遍的化身。

  此段主要是在说明,修行者若不了悟自心则已失成佛之正因,纵然行念佛诵经等事,亦非是成佛之根本。丙三辩成佛不由修得竟。

返回目录

----------------------------------------------------------------------------------------------------------------

更多嘉扬彭措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