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郑石岩:寻找著力点 第三篇 新观念与活知识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3日
来源:   作者:郑石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郑石岩:寻找著力点 第三篇 新观念与活知识

 

  [篇头语]

  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丰富的知识是成功人生的必要条件。

  我们透过学习和生活经验,不断累积知识,并促成知知识的不断改造,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

  我们心中所储存的知识、观念和讯息,唯识论称它叫念。并认为个人会随时忆起过去所学过的经验和知识,而定著于所面临的情境或事件,产生思考的作用。所以《成唯识论》上说:

  “云何为念?

  于曾习境,

  令心明记不忘为性,

  定依为业。”

  人曾经学过的东西,都会储存在记忆里,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人类的经验和知识,能不断传递和累积,是由于“念”的记忆作用。

  个人所学习的知识和观念,随著情境的变迁,可能会失去它的功用。因此,要维持它的效能,必须不断学习新知和新观念。从唯识心理学的观点看,生活的情境是无常的,是不断变化的,过去的知识不能保证有用。因此要用智慧,不断重新检讨和发现新的解决问题方法。

  于是,新观念和新知识,成为有效面对新挑战的工具。

  知识是有结构性的,构成“知识体”的因素是一个个具体的观念。而每一个观念,不但要有清楚的内涵,还要明示实例、属性和功效,这才使观念具体化。具体化的观念才能构成有用的知识。至于臆测、囫囵吞枣的知识,不求甚解的空洞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本篇主要的重点包括:

  第一是注意你的脑袋里装的是什么。有些人装的是活用的知识,储存得有条理,提取和运用方便;他们的头脑清楚能干,而且不断扩大吸收新知,生活效能良好。有些人脑袋里装的是臆测,或杂乱无章的资讯,既不容易有效提取和运用,又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就不能有效解决生活和工作的问题。

  此外,就学习新知的态度而言,防卫性高和自我中心重的人,学习的阻抗作用强,他们经常把重要的警讯忽略带过,而造成严重的挫败。因此,在这一章里,特别提出如降低自己的防卫机制和培养聆听的技巧。

  其次是把握活用的观念。除了清楚地解释具体观念的构成要素之外,特别重视活用的观念。我们从书本中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不能活用于生活和工作上;必须透过实务、工作和经验的磨练,才能发展活用的知识。所以说,“只要你觉得自己有相当的能力,便可投身于一种职业,而在工作中学习。”更具体的说,“一切事理的真实性,并非可以成套学来,所以要在行动中,在尝试试验中,去发现它的真实性。”当然,越是真实性的知识,也越具有实用和活用的价值。

  学习有用的知识,未必尽是快乐的。我们不能对 “快快乐乐的学习”抱著太高的期望。真正学习的动力是激励和练习,等到学会它,能活用它,自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至于学习活用知识和记忆的技巧,本章亦做重点提示。

  其三是获取三种实用的知识。你想有个成功的人生,就得获取实用的知识。掌握一项实用的知识,比你记诵十则刻板的知识,要来得有价值。它能在生活与工作中,直接产生作用,能给自己带来殊多好处。生活与工作中最重要的实用知识,包括思考、活力和习惯,它们是:

  ·培养观察、思考和求证的能力。

  ·要有经营活力的知识。

  ·培养好习惯。

  特别是经营活力部分,更要从行动中培养良好情绪的活力,从克服倦怠中激发潜能,从努力工作中孕育活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若非靠著思考的能力,很难有效适应社会的快速变迁。缺乏活力则无以应付繁杂、竞争和讲求效率所造成的压力。如果没有养成好习惯,能力和知识都不能化为行动。

  其四是要懂得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它常被误解为送礼、乡愿、奉承和迎合权威等行为特质,以致许多人置它于不顾,结果在待人接物上,反面显得自大,不通人情。

  其实,人情世故的知识,能给别人带来自尊和自信;自己占了上风,却能给别人台阶下;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时,能给别人机会回旋;在拒绝别人时,会婉转而不伤情面。要做好人情世故,必须注意:

  ·觉察别人的角色和立场。

  ·为自己负责也能为别人负责。

  ·学习包容的雅量。

  懂得人情世故,能结合许多人的力量,众志成城。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人情味,这种情趣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关怀,是发展爱心的基础。

  第五是学习新知要有伴才好。透过团体动力,大伙儿一起学习,比单独一个人学习效果要高。它能激发兴趣和动机,引起彼此的讨论和启发。研究发现,越是孤单的人,学习往往越有困难;独学而无友的人,往往是孤陋寡闻的落寞者。

  因此一个人必须有好学的朋友,才能引发自己进步;一人企业机构必须是学习型的组织,才能引发创意,开拓新局;一个家庭必须是学习的小团体,才能激发进步好学的气氛。学习固然是由个人主动去做,但是团体或小组的动力,却能维持高动机和高效率。

  最后是提防错误的知见。有些人以为自己知识丰富,一向能干,脑子清楚。其实,只稍疏忽,聪明的人一样会干出傻事来。我们在生活中所学的知识,在失察之下,会误用,而做出糊涂事。因此,在生活中要提防:

  ·孤注一掷的冲动。

  ·心存成见的敌意。

  ·陷入刻板的思考。

  ·以偏概全的想法。

  ·钻进恶劣情绪的死胡同。

  这一篇的重点是观念与知识的学习。它是生活与工作的工具,有了它就能适应变迁的现代社会,有了它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

  1注意脑袋里装什么

  为了避免自己脑袋里装的都是旧货,必须保持倾听、观察和接触现实的习惯。这是不断更新资讯,确保良好适应能力的良方。

  知识是生活的工具,也是成功的凭藉。

  每个人的脑袋里,都装了一堆资讯。有些人装的是有用的知识,储存得有条有理,提取和运用方便;他们头脑清楚能干,而且不断扩大吸收新知,保持心智成长,生活效能表现良好。有些人脑袋里装的是臆测,或纷乱无章的资讯,既不易有效提取和运用,又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他所记忆的资讯,在生活现实里不能发挥功能,也不能效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前者我们称它叫正念,后者称它叫邪念。

  念就唯识论的观点言,就是人所记忆的资讯。人若能有效记忆、储存、提取和运用正确的资讯,心智功能就健全,基本生活就没有问题。反之,如果资讯是错误和紊乱,适应环境当然发生困难。《成唯识论》上说:

  “云何为念?

  于曾习境,

  令心明记不忘为性,

  定依为业。”

  人所接触过的人、地、事、物,乃至思考的方式和判断,都是记忆的资讯。这些资讯经过整理,便成为观念和待人接物的原理原则,乃至成为生活的基本胜解(信念)。资讯构成观念,据为解决问题的工具。错误不实的资讯,会带来生活适应上的困难和挫败。

  从谘商个案中,可以发现父母所说、所做、所表现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人格和智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观察那些被疏忽、被虐待的孩子,其焦虑、退缩或攻击性特质,几乎非常牢固,定著在扭曲、僵化和非理性的错乱之中。等他们到了青少年时期,想改变其行为或观念,困难度则甚高。

  有些人从幼儿开始,父母或亲人就没有给他爱、给他欢笑和教导,遑论教给他好的习惯和生活规范。他定著在冷酷、敌意或杂乱无章的行为模式里,学校的老师、心理辅导者和谘商专家,都会对这些孩子,特别感到棘手。

  相对的,那些受到良好教养和爱的孩子,他们拥有丰富的资讯,具备良好的习惯和自我功能。这些孩子就幸运多了,因为他们适应好,能累积更多成功的资讯,在心智成长,自然表现得杰出。杰克·卡尼(Jack Kearney)曾描述他们一家人成长的过程说:父亲身无恒产,为人耕种棉花田。但父母亲鼓励十七个孩子上大学,结果十五个完成大学毕业。他们带著孩子一起努力,孩子们从小就能帮父母亲的忙,即使是帮了倒忙,父母亲也带著他们一起认真做事和学习。

  杰克的父母亲在下工之后,边做家事,边教孩子唱歌、唱圣诗,并念文章给孩子听,解释报章中的新闻,帮助他们学习。他们教给孩子生活的能力,也教给他们期望。父亲对老大说:

  “等你上大学时,你就是我们家的开路先锋。”

  孩子们也因此学会此相鼓励,共同期望美丽的未来。他们在一起工作时,很自然流露出彼此的共同信念。有一天,杰克光著脚,拖著一把大人用的锄头,跟著上棉田去工作。姐姐在途中对他说:

  “杰克!等你上大学时,我就已经拿到学位了,到时候我会帮助你。”

  当然,他们一家人的成就,并不是轻易得来的。我在阅读这篇故事中,深受感动。因为这个家庭正是现代人所谓的学习型家庭。他们不断创造正确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给予每一个子女正确的态度,而形成稳定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这个家庭中你看不到不切实际的奢望,看到的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实践精神。

  一个家庭若能恒常保持高品质资讯沟通,这个家必然会活泼、健康、开展出幸福的花朵。一个企业或团体也是一样,如果每一个成员,都有良好的工作观念、正确的资讯和不断发现新知的能力,成长和效率是很自然的事。

  有一次,我应邀参加一个团体的工作讨论会。负责人主持会议,连同颁奖和讨论议案,总共二十分钟就就结束了。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会议中,主持人既没有带动组织气氛,也没有激励士气,更没有把工作理念和重要讯息传递给成员。我发现这个团体之所以还能表现得好,不是靠这位冷漠的主持人,而是少数几个成员的热情可感;在开过会后,他们自动讨论,把工作推动起来。

  个人和团队所表现的适应力,在本质上并无不同,缺乏资讯和热忱,必然导致错误和颓废。人如果不了解别人的需要、感受和兴趣,就无法领略行事的正确信息,到头来抱残守缺,死咬住自己的成见,就会陷入困境。所以,人要随时保持接收资讯,了解问题,让自己脑袋里装的是正确的资讯。

  为了避免自己脑袋里装的都是旧货,必须保持倾听、细心观察和接触现实的习惯。这是不断更新资讯,确保良好适应能力的良方。为了获得丰富的正确资讯,建议你:

  首先要防范阻抗作用。有时,我们会把重要的忠告当耳边风,根本没有听进去,那就是阻抗的心理在作祟。我们经常对瞧不起、看不惯的人,或者你不喜欢的人,不假思索地排斥其意见。尤其自我中心强的人,更容易被阻抗的心理所害。一位驯马师对骑师说:

  “这匹马在开始时,要紧跟在后,最后阶段才策马加鞭。”

  “喔!”:骑师根本没有听进去,倒是把眼光放在另一匹马身上,“我一定要赢那一匹马!”比赛结果他惨败,因为他没有听进去正确的讯息。

  阻抗使人听进忠言,也失去学习新知的兴致。这时会被过去的观念所左右,缺乏应付情境的新知,以致落败。我看过偌多青少年,他们不听老师规劝,不接受父母的管教,他们的阻抗情结很强;阻抗越严重,越容易铤而走险。

  阻抗来自长期的厌恶性管理,比如体罚、羞辱和责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父母师长对孩子的管教是必要的,但若方法失当,造成敌意时,就形成孩子封闭的心理作用,以致对新的知识和学习,有了抗拒和逃避现象。这在管教孩子上,殊值注意。

  不过,成人就不应该像青少年一样,停留在反叛的行为模式里。必须练习集中精神去听、去思考和分析事理。这能使自己接收到新知和正确的观念,从而养成理性的行为模式。

  其次是聆听。善于聆听,能引发别人对自己说真话。人要广开言路,该听到的讯息很多。你不能只听老板的话,只听下属的话,或只听同事的话,人要像顺风耳一样,自然的聆听,专注地聆听,明白个中的弦歌雅意。

  如果你是冷漠的人,不曾真心去关怀别人,不曾跟别人交心地相处、打招呼,不习惯出奇制胜和地攀谈几句,那么有话想跟你说的人,会在你面前欲言而止。一位主管对部属说:

  “我们像大家庭,有话随时来跟我说。”说话时表情严肃刻板,语调冷峻,更谈不上热情的笑容。这时,全场鸦雀无声。主管熬不住这种寂寞,说:

  “好!各位有意见,可以随时到办公室找我。”然后走开。主管才走出办公室,同事开始窃窃私语,好像有什么建议。同事甲说:

  “刚刚为什么不向老板建议?”

  “你也是知道的,刚刚你为何不说。”两人相顾失笑!

  这位老板想广开言路,但他没有铺设网路,想听也听不到别人的建言。其实沟通的网路,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热心建立起来的。

  我们可透过观察、阅读、听闻等各种管道得到正确的讯息,但聆听的技巧却非常重要。我认为聆听必须把握:

  ·把说话的人放在眼里,尊重他,专注地听,不打岔。

  ·提出问题请教,把别人想说的事弄清楚。即使看法不同,意见相左,也不采取辩驳。

  ·切忌妄下结论;聆听别人的意见,并非要照单全收,也非不容异己,而是帮助自己了解事理,解决问题。无论如何,聆听时要表示谢意和恰当的恭维。

  ·透过情谊和信赖,容易得到真心话,较能掌握事务的推动。

  脑子里所装的资讯,都会存在记忆库里,经常提取出来使用。因此,装的资讯必须正确,必须不断更新,这是维持良好生活适应之道。儒家说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要“温故”又要“知新”,别让自己的脑袋腐朽了,而要让自己日新又新。

  2把握活用的观念

  一个完整的观念至少包括名称、事例、属性和效能或价值。人的心智发展是否良好,是否能有效学习和解决问题,端视其观念是否清楚完整。

  人的思考和创造历程,有其基本的运作单位,那就是观念。观念清楚,思考就缜密,不容易出错。观念严谨,脑子显得灵光,容易举一反三。

  观念是归纳许多记忆片段,形成一个具体缜密的组合。我们用它来观察、分析、推论和解决问题。当然也用它继续延伸,发展新的观念和原理原则,以开展新知的领域。有些人脑子里装的观念是死的,或是不完整的,所以不能类推、衍生新知。

  每一个观念,我们都会给它一个名称,例如礼貌、信用、负责等等。但观念必须有内涵才行,否则就流于空洞,即使把它记在脑里,仍不免囫囵吞枣,虽能琅琅上口,但用不出来。比如说,我们教孩子把礼、义、廉、耻的定义背诵起来,把礼定义为“规规矩矩的态度”,义定义为“正正当当的行为”等等,孩子们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但他们的行为却表现不出来。很明显地,所学的观念不具体,便无不化作行动。

  一个完整的观念,涵括著一定属性的内涵,这些属性都可举出实例或事件,并知道这个观念所蕴涵的用途与价值。比如说礼貌这个观念,它的属性需做清楚的界定。举出行为的实例,并对它的作用及影响,清楚的了解。其实,礼貌这个观念是归纳得来的,例如:

  ·与人见面时打招呼,彼此问好。

  ·在别人还没有把话说完之前,不插嘴。

  ·服装仪容要得体。

  ·注意谈吐的风度和仪态。

  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礼貌的事例,来表示良好的人际互动,让交往的对方感到被尊重,并有著欢喜的感觉。归纳这些事例,才建构出礼貌的完整观念。因此,一个完整的观念,至少包括名称、事例、属性和效能或价值。

  在心智活动上,观念越清楚,就越能有效思考和推论;观念越空洞,就越不能活泼运用。因此,教育首要在于教导孩子获得具体的观念。人的心智发展是否良好,是否能有效学习和解决问题,端视其观念是否清楚完整。

  有些人思考笨拙,未能预防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形,是因为他的观念里,缺乏足够的事例,来定义严谨的内涵。这对于学习新知,往往发生障碍;对于日常问题的防范及解决,亦易疏忽或错误。于是我们发现:

  ·生活经验越缺乏,文化刺激越少的人,观念越空洞,其临机反应、思考类推能力也受到限制。

  ·基础的知识和思维逻辑越不扎实,观念也越不精确。

  ·光靠书本的知识,很难有效培养社会知识和人际能力。必须在生活中学习,透过行动、归纳、讨论,才能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观念。

  ·活用的观念,其主干是事例,其定义和属性,是归纳的结果。因此,学会寻找事例和归纳,比死记定义重要。

  人若想在生活与工作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不能只靠读书。读书当然可以吸收许多观念,但如果不能从实务、工作和经验中磨练,很难发展出扎实的观念和可以活用的知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

  “我相信只要你觉得自己有相当的能力,便可投身于一种职业;而在工作中学习。”他对于实用的知识,有进一步精辟的解释:

  “一切事理的真实性,并非可以成套学来。所以要在行动中,在尝试试验中,去发现它的真实性。”其实,我们是在行动、试验和观察中,不断找出新的事例和效能,才归纳出新知和它的观念。活用的观念,是从现有的结构性定义中,重新归纳得到新观念的思考过程。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学习和成长是一个观念的重组。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说,“学习与成长就是知识的不断重组和改造。”不过,他认为学习和成长,是发自人的兴趣,是为满足好奇心,才乐于试探和学习。对于这一点,我的看法则不尽相同。我认为学习未必都是快乐的,许多学习必须建立在“勉力为之”上,当努力过后看到成果时,才产生快乐和接下去努力的兴趣。

  人们要有发奋图强的斗志,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更多活用的观念,才能建立兴趣和求知的喜乐。现在有许多父母,一厢情愿相信:孩子必须快乐的学习,而疏于鼓励孩子勉力为之,是孩子们学习成绩低落的重要因素。或许有人会说:

  “学校采取勤奋教学,虽然教会孩子些什么,但却因为养成被动的态度,日后成绩表现不佳。”对于这件事情,请容我做解释:

  勤奋教学并没有错,它能发激发斗志,努力学习。但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的教学是否在于建立活的观念。如果一味采取填鸭,或者由老师咀嚼好了之后,再塞给学生记下,那就是品质低劣的教育。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把重点放在活的观念的学习,勤奋学习不失为良好的教育。

  即使是最聪明的学生,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学习都有兴趣。因此,只有透过激励其发奋图强的精神,才能打好基础。给学生多一些练习,督促他们努力,是老师的重要职责,关键是你给他什么练习和作业。

  活的观念,有一部分来自记忆,有一部分来自不断的寻找事例而重组。因此,记忆基本的活用观念,也是提升实力、增加解决问题能力,所必须的重要过程。人类不断发展新知,获得更多新的观念,但我们不可能事必恭亲。为了有效学习活用观念,必须采取以下方法:

  ·把观念和新知加以组织,使它成为一个系统,而易于记忆和活用。

  ·让自己有时间做练习,从而学得运用的本事。

  ·要不断吸收别人已发展出来的新知,并参加必要的研讨会。

  ·学习时必须与自己现有的程度衔接,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新知和观念,与记忆有密切的关系。绝大部分的人,都以为记忆是天生的;有些人记性好,有些人记性差。其实,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解开部分的迷底:记忆可以透过努力而增强。罗茵和卢卡斯(Harry Lorayne &J·Lucas)的研究指出:想增强记忆,必须注意以下四个原则:

  ·保持清醒:在记忆任何东西之前,必须注意并保持专注。对于所学做细心的观察,是引发清醒和专注的直接方法。清醒度越高,越不容易遗忘。此外,保持较好的健康状况,清醒的尺度也会提高。有些人睡眠太少,精神不佳,注意力不免受到影响,当然记忆效果亦会打折扣。

  ·善用联想:对于所要记忆的素材,要与已经熟习的观念或事件,做一些联想,则能构成较好的记忆效果。在某一领域里,你所拥有的知识和观念越多,联想的机会也越大,记忆的效果亦越强。有时,透过有趣的联想,能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资讯的联结:如果把要记忆的素材,做一系统的联结,想成一个故事或事件来记忆,则不容易遗忘。或者把它联结成一个图形,亦能记得牢靠。

  ·透过替代字词来记忆:如果你有好几个因素或原则,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要把每一个大项的关键字列出来,加以排组,构成一个容易记的简单句子,则能长期记住那些重要资讯。

  关于记忆,行为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学习一项新的东西,在二十四小时内,不加以练习或复习,则80%可能被遗忘。因此,学会某些活用的观念和能力时,要保持持续的练习。刚开始时,练习次数要密集,慢慢再改为间歇性的练习,这样能记得更牢。

  生活在一个资讯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运用资讯的能力。不过,有一部分的资讯和能力,必须长期的记忆,否则就无法有效处理生活与工作的事务。不过,每一笔资讯都必须由完整的观念组成,如果观念是空洞的,就不能形成类化,重组新观念,衍生新知识。

  学习“学习的能力”,是现代人必须重视的课题。因此每一个人都应从观察、分析和思考,累积更多“活的观念”,以解决生活和工作的问题。这个不断发展活的观念的历程,是人类心智成长和精神生活的核心。

  3获取三种实用的知识

  生活中最重要的实用知识包括思考、活力和良好习惯。知识要广,活用为妙;学习要勤,创新为窍。

  人必须学习实用的知识,做为解决生活难题的工具,并据以发展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有些人读的是死知识,记诵它,研究它,只能当文字的游戏,对自己的生活未见改善,心智得不到成长,工作亦无特殊表现。有些人既能读书又能做事,善于学习、创造和工作。

  知识不应该被割裂成零碎的片段,以致失去实用的效能。零碎的知识不能用来解决问题,亦不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我相信一个活泼、健康、有创意的人,通常是很善于掌握实用知识的人。掌握一项实用的知识,比你记诵十则刻板无用的知识,要来得有价值。实用知识对生活与工作直接产生作用,能给自己带来殊多好处。生活中最重要的实用知识包括思考、活力和良好习惯。

  首先,要培养观察、思考和求证的能力。这能使所掌握的资讯确实可信。传说、臆测和一厢情愿的瞎猜,往往令人走错路。学习实用知识,以应付变迁社会中的需要,是未来人类努力的重要课题。《第五项修练》一书的作者彼得·圣吉(Perter M·Senge)说,“认清自己的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就是精熟自我功能的修练。”其实,只要对任何事情保持客观的观察和思考,就能使自己不断成长,变得聪慧能干。

  本世纪初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是提倡求真求实的一代大师,同时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一九0六年四月十八日上午,旧金山发生大地震,并引起大火,成千上万的灾民逃离焚烧中的城市。这位目光锐利的教授,即刻身赴灾区,手持笔记,东奔西跑,详问惊慌失措的灾民:

  “地震开始时,你感觉怎么样?情绪如何?”

  “当时你最先想到什么?你的心是否跳得比较快?”

  他问了许多人的心情、感受及当时的反应等等,一一记录。这位心理学家的著述,所以能那么启迪人心,给后人留下求真的楷模,是不言可喻了。

  一般人虽非科学家,但是求真求实的学习精神仍不可或缺。我们能在工作中不断观察、检讨、记录、分析,以寻求新知,就能随著社会脉动,继续改进和成长。能不断学习的人或团体,是立足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从财经资讯中发现:一九七0年代名列《财星》(Fortune)杂志五百大排行的公司,到了八0年代,有三分之一消声匿迹。因为他们缺乏实用的新知,他们的学习与成长陷于无能,于是创意枯萎,成长的动力衰竭。

  个人的生涯发展,能否顺利走出自己的天空,端看其学习的态度。学习常被一般人误认为是吸收知识,其实,吸收新知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真正重要的是主动发现新知。在生产力中心举办的将帅营研习会上,一位企业经理人谈道:

  “面对偌多新知,到底该学些什么?哪些才是下一步需用的知识呢?”我还没有回答,另一位经理人说:

  “我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是从自己工作和周遭中,发现新的趋势,领会新的经营方法。”另一位接著说:

  “如果没有接触到大环境的资讯,就可能是聋子。如果不能领会自己和大环境的真实关系,就会渐渐失去好眼光。又倘使不能从工作中发现新技术和机缘,那就会失明。我最担优的是失明。”他接著问我:

  “老师你觉得如何?”我说:

  “每个人注定要在经验中领悟,在工作中学习第一手的新知。跟著别人走,行动已经慢了一步,等别人把诀窍摊开来说明白,再去吸收它,那就只能拾人牙慧。”

  “这也是禅机吗?”

  “你没有听过禅家说: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随缘得者始终成坏。’

  经过别人咀嚼过,再送给你吃的,便失去新鲜的味道。随著他人听闻来的知见,充其量只是肤浅的表皮,而不是骨髓里的精华。”

  知识要广,活用为妙;学习要动,创新为窍。

  其次,要有经营活力的知识。古人常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做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活力。人的活力,与自己作息习惯、运动、营养均衡等等有关。不过,影响活力的主要根源,大部分还是心理因素,你务必对它有所了解。如果你想获致这方面实用知识,不妨试试下述方法:

  (1)用行动来培养情绪性活力。如果你希望有好心情做事,就要以好的态度去面对同事,要怀著高兴的心情去面对工作。你只要纵空自己去发愁和愤怒,不采取行动改善,不肯去运动或做点休闲,就会越来越颓废。请问:

  “你想高兴点吗?”我知道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建议你:

  “要高高兴兴地待人,高高兴兴地看事物,要像很开心那样去表现你的举止,接著就真的高兴起来。”

  “你想表现得有自信吗?”我的建议是:

  “提醒自己,让自己的言行看来像有自信的样子;即使你有些心虚,只要你做出自信满满的表情,就会有自信的风采,别人也会确信你很有信心,态度坚毅肯定。”

  (2)要克服怠倦。懒与怠倦没有什么不同,你感觉疲倦正是懒的思想在发酵作怪。我们要认清,在长期工人之后或许真累了,那该休息,寻求恢复体力。不过,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那么累,只是嘴里说累,想著累,而真的产生疲劳的感觉。我年轻时,当过建筑工,那是很粗重的劳力工作。到了午休,只要靠在树下荫凉处,即刻睡著。有一次,午休结束要上工时,我自言自语地说:

  “啊!真疲累,快累死了!”我的堂兄即刻阻止说:

  “做什么工作都可以说累,那会使你真的累垮了!”

  现在回想起来,堂兄说的话,是很有心理学依据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如果你在工作完结时,表现出精疲力竭,走起路来无精打采,那么,你的倦容就级引发疲惫不堪的结果。因此,你要打起精神,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被消极的念头绑架。

  (3)努力工作有益于活力。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努力以赴,集中精神去干,不但效率提高,创意和精力都会源源不绝而来。每当我全神投入、奋力以赴从事写作时,都会有令人满意的丰收。我也常发现,假期过后,许多孩子变得懒洋洋的,学校的健康中心,周一的病床总是满满的。我访问学生:

  “假期玩得太累了吗?”

  “不,我在家里休息,并没有出去玩!”

  我发现有不少同学的答案是一样的。后来,我更从辅导教师那儿得知,寒暑假一过,刚开学的头两周,总有不少学生振作不起来,原因是他们长期生活在缺乏挑战的假期里。

  其三,好习惯即是一种宝贵的实用知识。人的命运,是好是坏,都是自己塑造的。每一个行为,经过重复之后,就在神经系统中留下痕迹,形成习惯。如果每天培养兢兢业业的工作习惯,精神集中,意志坚强,能自我控制,一旦形成习惯,就能有效对抗环境的变迁。每当物换星移时,那些没有坚强毅力的人,会像糠屑一般,不堪疾风的扫荡,而受到淘汰。一位已建立壮硕精神力、有良好生活与工作习惯的人,则能巍然屹立。

  我们必须注意,每一丝善意和善行,都会留下习惯,带来光明的机运。所以,不能因善小而不为,不能因恶小而不在意。习惯是我们的自动控制系统,如果你能让他有效执行任务,发挥维生和成长的功能,那么就有更多馀力,去创造新的事物。有年轻人问:

  “你怎么能在百忙中,维持写作不辍?”

  “想写作就得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我说。

  “什么是良好的写作习惯?”

  “随时记下你的观察和发现,找时间整理、思索和写作。还有,努力写下去就是良好的习惯。”

  懂得培养好习惯,当然也要知道如何戒除习惯;能戒除恶习的人,就能避开厄运。在课堂上,学生问道:

  “怎么革除坏习惯?”

  “别通融它,千万不要对自己说‘这次不算’,就能戒除恶习。”

  “怎么严格执行革除恶习的计画?”

  “向亲友公开宣布你准备革除某种恶习,就能令你有恒心去完成它。你总不愿意在亲友面前漏气吧!就用他们的力量,强迫你完成革除恶习的行为目标。”

  好习惯一旦养成,就能形成自动自发的功效,其实每一个人的性格或个性,都是透过习惯的养成而塑造出来的。因此,人应该自立自强,透过培养好习惯来孕育潜能。同时,培养好习惯正是我们一生中最实用的知识。

  总之,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的解组和重构速度殊快,若非靠著实用的知识,很难有效适应生活。就现代人而言,死记的知识无从解决层出不穷的挑战,所以你要懂得思考。面对许多的困难,你必须锲而不舍,所以要发展活力,才能实现该做的事。至于生活的行动,如果没有把能力化作习惯,那就不可能把它实现出来。因此,我说这三者是最重要的实用知识。

  4要懂得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它像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在生活中培养历练。

  现代人并不重视人情世故,所以觉得朋友疏远,家人不亲,失去彼此关心、支持和享受人际亲密感的机缘。这不但有碍生活品质,而且对潜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限制。

  心理学家威廉·舒兹(William Schutz)相信,要过成功快乐的人生,就得懂得过实现的生活。实现表示一个人能适应环境,活得充实、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与人建立亲切的关系。他认为过实现的生活,要具备:

  ·健康的体能,包括肢体语言等能力。

  ·良好的心智功能,包括丰富的知识、经验、思考能力、创意和统整人生的智慧。

  ·亲密的人际关系。

  ·对社会情境、组织和文化的了解与适应。

  这四个因素之中,后两者与人情世故的智慧,关系至为密切。懂得人情世故,就像机件上了润滑油一样,运作起来顺利有劲;容易与人合作,彼此互相协调。在工作上发挥群策群力的效果,在精神生活上也就能享有爱和情谊。人情世故常被误解为送礼、乡愿、奉承、迎合等等,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置人情世故于不顾,在待人接物上,显得自大,不通人性;甚至把人际弄得僵化、敌对,到头来真是纷扰痛苦。

  人情世故的智慧,能给别人带来自尊和自信;即使遇到不顺逐,也能给别人台阶下。他们在坚持自己原则时,能给别人机会回旋;在维护自己立场时,不致伤及别人的尊严;在拒绝别人不合理要求时,会婉转而不伤情面。他们懂得在不妨碍大局下,给别人伸展自尊的机会;也能在耐性妥协之下,让对方配合自己的立场。人情世故之为妙,乍看不像是工作的本身,但却令你成就事业。它虽非你的行动目标,却能令你行动时游刃有馀。

  人情世故的第一个心理要素是觉察。能了解别人的立场,能与他同理交谈,能知悉对方的意思、顾虑和心情,这时就能把事情说得更清楚,彼此的心意也较能被接受。两人在谈判、交换意见和协调上,也容易有交集。这种能力,无论在家庭、社交和一般为人处事上,都极有正面价值。觉察能力差的人,与人冲突和误会的机会,就会大大的提高。

  一位老先生优虑地来找我谈话,他不能谅解女儿毅然出家。他中年丧妻,是在备尝辛酸之下,把几个孩子培养长大。女儿在她的母亲过世时,只是稚龄的孩子,是他一手带大的,现在竟然放弃正常生活,出家为比丘尼。他觉得丧失了一个女儿,感到失望和愤怒。他所想的都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很少站在女儿的立场来看这件事。这就会失去觉察,而对女儿感到绝望和愤怒,以致伤害彼此的情份,损及自己的健康。他已开始优郁,同时有点轻度中风。于是,我安慰他:

  “女儿已经成年,她出家是她的决定,是一种生涯的选择。她不是放弃人生,而是去发挥另一种精进的人生。你要了解她的志气,祝福她精进成功,期望她做一位佛门的龙象。你若从她的角度看,应该欣慰才对。”

  “她没有听我的话,违背我的劝告,我是不会欣慰的。我已被她气得身心俱疲了……”老先生很执著于自己的意见,他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我接著说:

  “女儿的人生和遭遇,你能替她肩负责任吗?你能替她安排人生吗?请你再想想,别人能替你承受愁苦吗?能替你接受病痛的折磨吗?”

  “不可能!是我自己在生病。我也无法替她承担人生。”

  “再想想,你为这件事,每天优愁和愤怒,对你自己和女儿有什么好处?”他摇了摇头。

  “那么请你进一步想:你是否很希望女儿有个幸福的家?“

  “当然。我很希望她幸福,有个幸福的家庭。“

  “你认为成家就一定幸福吗?”

  “不一定。”他顿了一顿,接著说,“但总要努力去生活嘛!”

  “是啊!出家是她的抱负,她现在正朝著自己的生涯努力,逐步实现,她有理想,要走宗教的路,要实践济世之仁的工作。这样看来,她是幸福的,比起许多要幸福的多。既然她觉得幸福,你就该宽心才对。”他默然若有了解。

  了解与接纳,是人情世故的智慧。有了综,不但对家人态度温馨,能体谅别人的立场,并能保持较好的互动关系。人情世故的智慧,是待人接物的旨要,是立身处世和心理健康的基础。

  第二个人情世故智慧是责任。能为自己负责,坚持目标和原则,是善待自己,给自己机会和发展的表现。对自己负责,也表示能面对挑战,肯充实自己,让自己有更多能力,更好的自我控制。越能为自己负责的人,所得到自由和选择的机会越多;越是放纵自己,不肯负责的人,也越是无能的。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说:

  “我们不给孩子任何压力,不强迫他读书和做事,除非孩子自己想做。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时我就容许他什么都不做。”

  “后来呢?”我好奇的问。

  “我来找你就是为了孩子。孩子上国中,他觉得压力很大,不想读书,不想上学,生活散漫,只看电视或玩游乐器,连待人接物、招呼亲戚朋友都显得漠然。该怎么办?”

  像这样的案例我见过不少。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从小没有学会责任,没有学会基本生活规范,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没有基本章法的孩子,不能负起责任,于是他的自尊和自信愈来愈差,从而造成逃避的倾向。当他们适值叛逆期时,反叛与不负责便合流,构成偏差行为。

  有责任的人会为别人设想,所以人际关系较好,个人与社会、家庭乃至组织间的互动也较佳。因此得到的鼓励性回馈多,精神比较振作;反之,则造成生活适应上的难题。心理学家威廉·葛拉塞(William Glasser)说:

  “责任就是有能力去获得自己的需要。他在实践这项责任时,不致妨碍别人以求满足自己的需要。责任也表示自己能逐行其承诺。”责任与行为的正当性息息相关,因此他又说:

  “个体必须去实践善行或对的行为,以肯定自我价值。因此,人必须有一套行为善恶的标准,并以之评估自己的价值。”

  责任是人情世故的基础。父母亲有责任感,才能照顾子女;子女有责任感才会孝顺,乃至实践公德心,为别人服务,为公司和机构负起应有的责任等等,都是人情世故的范围。能尽责任的人,自己才瞧得起自己,别人才会信任你,从而愿意和你建立互信的亲密关系。

  包容是人情世故智慧的第三个因素。我们必须认清,没有一个人会是十全十美的,所以要包容别人的缺点,称赞别人的优点;这能使别人得到喜悦,也拉近彼此的人际距离。其次是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里,价值是多元的,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既然不同,那就要互相包容,才能妥协出一个大家接受的作法。其三是你不可能事事顺逐,事情总是有成有败,有顺有逆;成功顺逐固然值得高兴和称道,但挫败时则需要包涵才行,不能过分责备,否则就会恶脸相向,撕破脸还坏了情谊。包容的可贵是:

  ·维持自己心理的安宁,免受烦恼的侵扰。

  ·它能给别人和自己尊严和自我反省的机会。

  ·它使人际互动优雅温馨,促进彼此的情谊。

  ·它赐给我们幸福感和快乐。

  包容不是包庇,不是善恶不分,更不是得过且过。包容是看得清楚真切,同时能体谅别人的立场。虽认真却文雅不苛求,虽讲效率但不急功近利,虽然是非分明却能原谅别人的过错。

  人不是只交往一次,而是日久情更深。宽容给我们建立知交深谊的机会,成全彼此改过自新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它给予每一个人,有发展善良德行的勇气。

  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人们不可一日或缺的智慧,它像是生命的一部分。但这么重要的人性品质,却普遍被现代人忽略。于是多年朋友,一旦之间反目成仇者有之;至亲的家人,意见相左,闹得恶脸相向者有之。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在生活中养成习惯。

  观察当今的教育,似乎只重视智育,而不重视人情世故的智慧培养,孩子缺乏教养者相当普遍。许多人对人不体贴、不了解,也不懂得责任与宽容,连最起码的礼貌都做不到。若大家不重视这个问题,将会有更多的扰攘和不安,甚至连家庭的基本伦理也会保不住。那时,我们将受到绝情的煎迫与困扰。

  5学习要有伴才好

  主动学习的态度,是在家庭中透过团体动力养成的。只要家人共同生活在学习的乐趣之中,就能使心智成长,就能领受到满足和喜乐。

  现代社会不断地解构重组,生活形态变迁快速,生产方式不断更新,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资讯,就不能有效适应生活现实。因此,每一个人都要不停地学习,要有终身学习的认知。

  学习的效率,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方法和习惯。不过,我要特别强调透过团体动力学习的好处。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大伙儿一起学习,比单独一个人学习,其效果更高。因为这能激发兴趣、动机和讨论。尤其是心得的交换,学习资料的搜集,乃至透过讨论所引发的脑力激荡和启发效果,最值得重视。析言之,团体动力学习,有以下明显效果:

  ·一起学习可以克服个人的怠倦,并在相互支持和激励下创造较高的学习动机。

  ·它构成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让彼此取得更丰富的资讯,并在分工、讨论和整合之中,形成高效能的学习。

  ·透过人际互动的支持,容易构成学与用的整合。一起学习,提供了这方面的契机。

  ·无论是家庭或企业机构,若能建立团体动力的学习,就能产生新的创意和气势,这是成长的关键。

  在学校里很容易看到学习的落单者,所造成的适应困境。他们陷入低成就,缺乏人际支持和温暖,而使自己备觉孤立,怯于与人合作。一位优郁的少年,在家长陪同下来晤谈。她低著头,沮丧中带著退缩,眼神黯淡地望著我:

  “我没有朋友,在学校的时间觉得很难耐、没有意义,所以我不想上学。我到学校一整天都是空白的,也很少跟同学们讲话,每天都很烦闷。”

  “他们不跟你讲话?”我关心地询问。

  “我不敢跟他们说话,他们也不跟我说话。”她迟疑了一下,无助的看著我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要跟他们说什么。他们在一起聊天时,我只是听听罢了,因为我是外人。我不知道要说什么才能接下去,或者我说了什么,他们也会漠然没有答腔。”

  “你何不跟他们聊聊班上的八卦,或学习的功课,这都是很好的话题,不是吗?”

  “不,我跟他们没有话题可谈。我似乎永远无法进入他们的团队。”她颓丧地叹了一口气。

  这样的孩子是班上的疏离者,她虽与大家生活在一起,却没有共同的经验和感受可以交谈。她的真正问题不是优郁,也不是惧学症,而是人际问题,是因几次受挫折,而在心理上变成脱队,是学习活动的落单者。她所需要的协助,是透过团体动力的学习活动和友谊;她亟需老师和同学的接纳和帮助。但我知道,许多老师不善于协助这类孩子,让他们及早重回团体之中。

  心理学家葛拉塞发现,学校的教育缺失,往往不在教学的本身,而是未能给孩子安排成功的人际温馨和团体动力学习。落单所造成的孤独,才是孩子挫败的原因。当孩子与孩子之间,有较好的人际温馨时,信心和自尊就不会崩塌,就能维持继续学习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对于成年人而言,情况完全一样。当一个人步上落单之路,人际温暖流失,从别人那儿来的生活资讯和感情支持开始断绝,而陷入“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窘境。他只用原有贫瘠的知识和观念,面对不断变化的世事,其回应往往是偏差、不当的,结果总是造成挫败收场。很不幸的是,这时他会把错误归罪于别人,而疏于检讨自己。其结果,失败连同人际的怨恨,迫使他走向更严重的孤独和适应困难。

  机关或企业机构的主管,常常为这些人而苦恼。他们会抱怨:“我的单位里确有这种人,他的行为特质就是顽固。”在政府机关里,这种现象比企业界更严重。长期以来,主管疏于带疏于带动成员,形成学习团体,交融成为一个学习组织,是组织效率低落和造成不称职部属的真正原因。你看这两个人的对话:

  “老张!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有必要调整行政的手续。”

  “可是法规是这么定的,要调整,你自己负责!”

  “我们一起来商量,在法规范围内想个变通的方法好吗?”

  “我担当不起责任,你想改变它,你自己负责好了。”

  于是,寻求效率的对话中断。一个固执不变,不理会现实的人,表现出拒绝学习解决问题的态度,导致效率的崩盘。机构或企业一旦出现这种现象,效率和成长自然萎缩,甚至趋于瓦解。反之,组织一旦有了团体学习的风气,就会努力发掘问题,解决问题,使组织气氛变得活泼、主动、有效率。这时,组织内的少数落单者,就不得不改变态度。

  家庭也不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孩子主动学习的态度,是在家庭中透过团体动力养成的。学习解决问题、待人接物、勤劳负责等等,是生活中重要的性格特质;孩子在家里学会这些特质,将来在学校的学习,才会胜任愉快。长大成人,在工作上的表现也易于成功。

  家庭成员,应有阅读和讨论的习惯。在茶馀饭后,在轻松的闲聊中,很自然地介绍自己的阅读或新知,并引导讨论和分享。这使每个人的新知增加,也刺激彼此主动学习的风气。

  学习型家庭所分享的新知,不一定是读书。对于报载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的分析、讨论和交谈,都能增进见识和视野。家人合作处理家事,修理粉刷门墙或家具,也都能引发新的学习。心理学家指出,生活经验、思考和讨论,都会在神经系统上留下习惯,构成丰富的实用知识。学习型家庭中的成员,每一个人不但能获得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且扩充其生活和知识的领域。

  学习型的家庭不是强迫成员学习,而是透过对知识的兴趣、对事物和人的关怀,进行学习。有些父母亲为了培养孩子读书,每天监督孩子作功课,考核其成绩,花大钱送他到才艺班补习;但很不幸地,父母本身缺乏主动学习的身教,欠缺求真求知的示范。这种状况,充其量只灌输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年龄越大,越表现出缺乏主动学习的弊病。

  有些父母亲,每天在小孩子就寝前,会念一段好文章、有趣的故事或童话给孩子听。有时还视孩子的需要,做个简短的心得交谈。孩子很满足的就寝,他们一方面享受到新知,一方面享受到父母的爱和亲密。这对于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我的孩子都已长大,但家庭仍然有浓厚的学习气氛,只要我们在一起,就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就有分享不完的新知。我们讨论和分享的范围越来越广,真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分科学、文艺、电影、年轻人的时尚,样样都是谈话的题材。其实,我很少看电影,而电影的新知总是从讨论中得到一些。太太秀真和我都不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但我们总会聆听孩子们解说。他们常用浅近通俗的比喻,告诉我们科学新知。虽然,我们未必全懂,但有了概念,就不致在新科技面前觉得心虚。有一位朋友羡慕地对我说:

  “你们真是命好,跟孩子相处得那么融洽!”我说:

  “我确实感恩上苍赐给我们学习的禀赋,不过,这些基本的赏赐,你也是有的。只是家人共同生活在学习的乐趣之中,就能使心智成长,就能领受到满足和喜乐。你不妨试试看,一样会丰收的。”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学习的历史。学习能让我们看到曙光和希望。学习当然要由个人主动去做,不过透过团体动力的影响力,更能促进学习效果和乐趣。我知道在新世纪的到来之际,每个人都需要更多的知识才能生活得好,那么团体动力的学习,将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6提防错误的知见

  我们既能学习善良,也能学习邪恶;既能记忆正确的知识,也能记忆错误的资讯。我们不得不选择、审度,处处留心,保持头脑清醒,提防干出糊涂事来。

  别以为自己知识丰富,一向能干,脑子清楚。其实,只稍疏忽,聪明人一样会干糊涂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得许多定见,有些具有普遍性,有些容易被误用,在某些情境下,冷不防,知识的误用就会出现。

  有时,我们会自以为是,一时失察而做出蠢事来。公司业务会报时,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主管,意见相左,这是很平常的事。不过,这次却是一个例外;两个主管彼此做人身攻击,撕破了脸。他们在老板面前摊牌了,“不是你走就是我走。”果然,其中一个被革职。

  一位大学法律系学生,羡慕别人有大哥大,歹念突然窜起,干起抢劫的事来。事迹败露,当场被捕,大好前程面临严重考验。另有一位中学老师,经不起学生的恶意挑衅,在怒不可遏下,把学生打成重伤,不便丧失了教职,还吃上官司。一位父亲,因为太太离家,孩子乏人照料,家庭濒临破裂,干脆携幼子一起喝农药自杀。

  人在某种激情下,过去听闻得来的错误念头,就会浮现出来,指使自己干错误的蠢事。这些错误的念头,或无意中学来的成见和偏见,在不经心的情况下,所引起的灾难,不可计数,有时甚至酿成大祸。从个案中分析,错误总是来自理性失察,致使过去学来的错误资讯,被提取出来误用。

  有些父母亲,看到孩子成绩表现不佳,便愤怒地采取强烈手段,责备孩子不用功,或者诉诸打骂。这种作法对孩子的学习并没有益处,因为打并没有教会他什么,骂也没有启发孩子领悟不会的习题。为什么会执意采取这些错误方法呢?因为父母脑子里装的,正是这些错误的资讯,也许是从他的父母亲那儿学来的,也许是偶然模仿学来的。当然受体罚管教的孩子,将来也比较容易沿用类似的方法。

  每个人都不免学到不正确的资讯、想法和态度,而且是不经意中学来的。有些透过模仿,有些因耳濡目染而深植于心。我们既能学习善良,也能学习邪恶;既能记忆正确的知识,也能记忆错误的资讯。我们不得不选择、审度,处处留心,保持头脑清醒,提防干出糊涂事来。

  有日常生活中,第一个提防的事是孤注一掷。人总是在想不出建设性策略来解决问题时,才会采取孤注一掷的作法。心里想著,“跟它拚个你死我活!”“冒个险,也许侥幸能轻易过关!”孤注一掷本身是一种非理性的想法,它的行动方案,往往悖于常理;因此常常以“不生则死,不全则无”的方式蛮干,其结果往往是破坏性的下场。

  孤注一掷的意念,衍生成赌博、掠夺、寻仇、投机取巧等行为;这些行动往往以暴力、伤害等犯罪手段。孤注一掷来自原始的激情,所以在挫败时,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行为。他们会在内心呐喊著:

  “毁掉算了!”

  “我不干又怎么样!”

  “我无所谓!”

  这些想法往往表现出自我伤害和绝望。在孤注一掷的行动之后,他们觉得无路可走。

  其次是心存成见。心理学家爱伦·蓝格(Ellen Langer)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调查员在街上扮演受伤角色,要求路人为他买某种品牌的绷带。但是他们事先已跟附近药剂师说好,请他告诉来买的人这个品牌的绷带已经卖完。先后试验了二十五个路人,都回来告诉调查员买不到所要的绷带,没有人想到请药剂师建议另一个牌子的绷带。

  人很容易掉入成见的陷阱;大部分人习惯于旧生活方式,对于新生活适应困难。例如穿惯素朴衣服的人,要他穿花俏的衣裳,会走不出门;吃惯米饭的人,改吃其他主食,会觉得没有吃正餐。但最严重的是对人的成见,第一次见面印象不佳,以后要改变观念则很不容易。特别是对某些人的表情有著特殊的好恶者,要他改正过来,尤其困难。一般认为投缘与否是天生的,事实上是成见所致。

  第三是刻板的思考。我们会在不经意中,学会给自己套上一个框框。例如,端庄的女性就该不苟言笑,不可张开嘴巴大笑。这使许多女性,失去开怀大笑以纾解身心压力的机会。我发现许多女性,为了保持文雅的仪态,连笑都蹩著不敢放松心情,这对于工作压力的职业妇女,容易产生较多优郁的情绪效应。

  有些国中小的学生,数学成绩不佳,就给自己一个框框,“我没有数学的天赋!”“我碰到数学总是粗心大意!”事实上,他们不是数学天份不够,而是没有好好弄懂它,或缺乏足够的练习所致。

  有些人稍稍工作,就说自己累了;多做一点事,就以为需要休息;小睡一两个小时,就说自己精神不济。事实上,我们觉得疲累,只是面临假性疲劳点,在突破假性疲劳之后,体力还慢源源不绝。“工作使我疲劳”是意识思想的框框,它把我们绑住,让我们不情愿放心地工作。

  以偏概全是引发干蠢事的第四个因素。有些人一开口就说,“我不喜欢雨天!”好像只要下雨,他就会不愉快,就会优愁郁卒。其实,他不喜欢的事可能只有骑机车要穿雨衣,其他都不受影响。他以偏概全,以致忘了斜风细雨之美,忘了雨篷上滴答声的美妙,甚至忘了雨夜的宁静。以偏概全使父母亲痛责孩子“你一辈子没有出息!”“你总是没头没脑的,什么时候才清楚一点啊!”“你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令我开心的事!”天啊!这样的责备,孩子怎么承受得了呢?信心和自尊又怎么建立起来呢?

  以偏概全地夸大别人的缺失或过错,会破坏彼此的情谊,造成双方的冲突。以相同的方法和自己对话,就会破坏自信心。可想而知,当一个人对自己说“我一无可取”、“我活著一点意思都没有”时,还能活得快乐自在吗?

  第五种糊涂事的原因是钻进死胡同。当你受到批评或排挤的时候,负气出走,那就是亲痛仇快了。其实,对手多么希望你从战场中撤退,好顺利取得眼前的利益。可是,你在拱手让人后,却自怨自艾,心中郁郁不平。一个人万不能以弃守的策略,来博得别人的同情,或表示自己清高。只要你这么想,眼前就是一片惨败,就是一个死胡同。

  有些人因为心情不好,有了轻度的优郁,对于工作的负担觉得难耐,于是把工作辞掉。依我的观察,当事人只要放弃工作,就得不到工作中换来的乐趣、温暖和心理支持。他一方面以偏概全,忽略了工作还有很多好处,一方面把工作辞去,变成全职的优郁者。这时优郁很快就会严重起来,失去健康和快乐。

  人只要一味想著自己没有的,羡慕别人有的,就会贬抑自己,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而沮丧起来,这就叫死胡同。反之,若把自己有的加以发挥,就会开展创意,渐渐走出新的局面来,发觉自己其实拥有的也不少。

  每个人都有受挫的时候,都有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窘境。这时要告诉自己,日子不会天天这么坏,雨总会有停怕时候。要记得换个角度去看,“挫折正是我充电进修的时机!”“下雨正是上苍赐我休息一天的恩典!”“纷繁的心境正好是休息或运动的时候!”人要有改变和调适的机制,要有弹性和变换的习惯,才会有良好的生活适应。

  人很容易陷入刻板的成见或念头里,它使知识误用,把过去的经验扭曲成阻挡创新的障碍。因此,当你遇到问题时,要提醒自己,解决的方法有很多,要仔细审视,不要掉入糊涂的沟堑之中。当然,平常你必须吸收新知,开扩视野,并懂得清楚思考,才能防范错误于未然。

返回目录

-----------------------------------------------------------------------------------------------------------------

更多郑石岩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