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宋智明:香风谷禅语 上篇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9日
来源:   作者:宋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宋智明:香风谷禅语 上篇

 

  香风谷中华禅交流中心 印赠

  *扉页*

  禅悟之歌

  净明山人

  一只手在虚空里击响

  大白牛纯化在无为的家园

  人去楼空的时节

  古笛吹响今日的禅歌

  在那一片天然的龙潭边

  星星是溪水的眼睛

  白云是蓝天的衣裳

  日月是智与悲的双运

  唯有空谷寂寂的清晨

  无法描述个中的真形

  五蕴浮云何知知?

  生死茫茫谁复谁?

  菩提在石头里常住

  涅槃在流水中恒行

  只有天外的真音

  不是有心人可以听闻!

  那是归来的家园

  大白牛已悄然

  禅人唱着无声的歌

  再走回来时的路上

  应和着生命的不老之歌!

  序

  禅本无言,不妨以言遣言;道本无修,还应无修之修。禅在超脱,是一法不立;亦在圆摄,故又含容一切。

  净明山人宋智明老师,心栖净域,悲于无缘,倒驾法船,慈语广施,诸宗兼弘,以禅会归,实末法时期难得之宗师也。

  因山人恩师感于很多求法者难于千里跋涉,故慈悲将香风谷移至网上,目前香风谷网站已收录宋老师以前全部著作,并设有中华禅交流中心论坛,老师亲自上网答疑,故求教易矣。甚或可在网上亲聆法音,相互对谈。

  编者此次将老师上网数月来所撰贴之妙文,整理成书,以与无缘上网之同修共沾法益。分为三编,即空谷禅语.无锡对话和网上答疑。或为直指的流露,或为应机的对答,愿闻者得意忘言,当下还家。

  后学弟子:寂光

  敬序于癸未年达摩祖师圣诞日

  目录

  上篇 空谷禅语(九十则)

  香风谷旨趣

  香风谷英文版开版语

  空谷禅语寄语

  探索之路

  禅门直指法

  见性的功德

  悟后三法

  何谓全体

  一句禅三则

  禅的对话三则

  五菩提的历程

  法身向上事

  口头禅的危害

  日常的佛法

  狂禅与口头禅

  禅门初机应如何用功

  禅门释疑五则

  禅人的弘法方式

  明万法、彻根源

  华严三观中的禅意

  略说根本智与差别智一

  看的艺术

  中秋的祝愿

  禅的心路回归之道

  禅的秋意

  永嘉禅修法

  关于"开悟标准"的提示

  邪偏十悟

  见识邪禅与摄力的因缘

  十种魔说

  无路之路

  禅门直指法

  悟后切忌

  悟后自度

  参究的步骤

  斥妄见论

  论定慧

  禅人说什么

  禅人的观察

  禅病的由来

  何谓全体

  见性的功德

  照体独立

  长养圣胎

  禅净不二

  驱耕夫之牛 夺饥人之食

  禅 喻

  悟后如何具足道力

  什么是悟

  禅人的礼貌

  名相的背后

  空山叶落

  死蛇与活龙

  禅人的话

  谁说

  禅的直指

  禅悟非指

  现代禅者的使命

  禅的真意

  真如十义

  禅修初机

  佛法圆修与并弘

  修持中的三次失误

  王阳明与湛愚《心灯录》的错误

  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观译意

  辩难中的十失与十得

  现代佛法的十种特征

  禅门本份十抉

  无关

  十不真论

  理与法

  说0

  与某仁者谈禅

  不受惑

  悟时十喻

  真心直说

  直说明心见性

  见性的十种未彻相

  论根门功夫

  不立文字与善用文字

  听经

  论灵知

  有关直指心性的一封信

  不落法见

  净明山人答明新仁者问

  见物即见性

  周日三题

  永明禅师《唯心诀》百二十种邪宗见解

  见师

  中篇 无锡对话……………………236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下篇 禅网答疑……………………406

  上篇  空谷禅语

  香风谷旨趣

  会禅教密净归于一炉

  流出性地圆融真宗

  悟世法佛法融于一心

  开显现代契机妙禅

  不作繁琐之谈

  不立上师之位

  不传难修之行

  不局宗派之见

  不泥传统之法

  不拘形式之教

  面对一切有缘

  称性发挥智慧

  直指真实性光

  安顿如如实际

  消除众生热恼

  指归人生方向

  明悟生命真谛

  开发功德妙用

  如空谷之回音

  似竹风而无系

  唱自然之山歌

  随流水而天成

  我们共聚香风谷

  虚拟禅的王国

  据法身本位

  启智慧庄严

  一起化现禅的妙机

  回应时代的大因缘

  在网络的天地里

  流入一切众生的心田

  成长为觉智的花果

  香风谷英文版开版语

  中国佛教以禅为特质,也可以说禅融合了东方文化、佛道修证,然后体现出来的人生最极的智慧。禅不拘一格,称性发挥,圆融广大,随缘无碍。所以禅是可以融入任何民族、任何文化、任何社会制度的无相之妙心,无为之大法法,无修之妙修,无得之妙得。

  禅是以证悟人心本性而来;

  禅是以开发人性智慧而来;

  禅是以化解人生烦恼而来;

  禅是以提升人文品位而来;

  禅是以开显生命艺术而来。

  我们香风谷禅文化交流中心的英语版,将为国际的朋友们推介中国禅的精品文字,也可将你们对禅的悟智及疑难问题直接发给我们。希望你们成为禅门中的一员,共同来为人类的瑰宝--禅文化而努力发扬光大!

  空谷禅语寄语

  空谷是禅人的家;空谷可使白云与流水辉映,能让百花与众鸟相应;空谷是以峰峦为背景,以古滕为历史,以虚空为心量,以自然为诗意的一个清净的空间。

  那些具有空谷禅意的行人将常徘徊于中,以禅的意境对话,使心灵在法流中活跃,以诗的意韵衬托,使智慧在碰触中开发;以佛的甘露滋润,使人性中的至真在这里得到完全的呈现!

  亲到空谷的人,不再执意于宗派;溶入空谷的人,无法立意于私我;超越空谷的人,必然也无意于禅意。

  希望空谷是禅人的空谷,禅话是禅人的心语。

  空谷的风是禅的清风,空谷的花是悟的妙花,空谷的水是智的法水,空谷的山是定的真山,乃至空谷的虚空与光明就是禅人自性的圆现。

  希望你成为空谷的主人,发挥禅心灵的一切智慧,来共同庄严这一片净土。

  探索之路

  不要希望得到现成的答案,这对于追求真理者而言,是一种障碍,因此我告诉你,四条探索之路:

  一、 以生命科学的角度去研究佛教的生命观。

  二、 以悟证的角度去体究心性的根本道。

  三、 从神通的角度去观察隐藏的事实。

  四、 从理论的角度去探索人生的真理。

  因为别人告诉你的不仅不会珍惜,还会再起疑问,如此循环永无止境,所以希望你努力去实践,在自己的实证中得到圆满的答案。

  禅门直指法

  直指者必证悟方有加持的道力

  必明他心方握直指的时机

  必圆融法旨方显方便接引

  必具经验口诀方有保任之功

  且知因缘施化

  不可纯理论、杂机锋而乱指。

  受指者必已达一念

  必已放下一切

  必已信解于佛性

  于师巳生诚心

  于机缘相应对话中

  直接流露心地

  毫无虚妄做作

  明师借直指言句,

  破一念知见的执心

  以道力直入性体

  当下明体现前便识佛性

  然后再授予护念、安住之法

  持咒、活参、入寂等用

  开显随机照了

  含养平常性德

  圆会一切法义

  乃至透一切境界

  见性的功德

  见性之人,信知空寂灵知即是人生宇宙的体性,本具一切功德,一切佛祖皆因此性而成道;一切有情也因迷此性而轮回。顿时而悟,明彻此不二的体性,即是诸佛安身立命之处,于今已得证入,自然喜欢充满,心中无疑,获得真信、胜解、妙行与本然之道。分别我执、法执已空,妄想烦恼自然不生;觉性明朗,不因诸法而变。知持咒念佛,皆本性之作用,净土是本性的功德。直心直用,清净、平等、自然、唯一、乃至平常无为,能超世法佛法而不住,又能时时体现本性妙用,逐渐于保任中慢慢开显向上妙德,圆融活泼,随机照用,全体中与一切诸佛、众生不二,圆显方便,慈悲接引,而不落有为执着,天真元成,妙用无碍!

  悟后三法

  一、消融一切归于寂体而养道,清净灵知不昧。

  二、空寂无相体上起虚明朗照,于无边光明中不动。

  三、提持咒力,或参公案,于作用处全体照现,体现力与智。

  此后向上即是愿行功德、妙用无尽的开发。

  何谓全体

  全体即是自性的真面目,无相的真相,它是不二的体性,任何一边的取着都不是本来的实相。那么,全体有那些词语来表示呢?

  一、 一念不生时,了了分明。

  二、 空寂无相时,灵知妙照。

  三、 三际托空时,虚明孤朗。

  四、 根尘迥脱时,灵光独耀。

  五、 空明不二时,明体赤裸。

  所谓照体独立,更无二边的依倚。

  人问:其时有那些依倚呢?

  一、 只认一念不生,而没有了了分明,所以不证全体。

  二、 于一念不生时,不知当下照现,而滑了过去。

  三、 于一念不生时,现种种光相,认取为本性。

  四、 于一念不生时,现透明境界,执取为本性。

  五、 于一念不生时,忽起一知见,想这即是本性。

  六、 于一念不生时,忽能透过墙壁看到外境,认为即是。

  七、 于一念不生时,慧心所开,偈语如流,认为即是。

  八、 于一念不生时,忽见佛祖现前印证,认为真实。

  九、 虽然分明不昧,但心未空寂,错认分明即是。

  十、 错认定中明相即是明体,而生妄执。

  依倚傍落很难一一点出,凡是一有落处,即应化掉,直到不二圆融,全体现前,方为真见本性。

  以上言句乃方便之说,不可执以为实,唯须行者直入不二,真心彻底显现,便圆活自在,自知作活计了。

  一句禅

  借语:如何是诸佛师?

  下语:寒冰日后定入海!

  一句禅

  借语:好一尊古佛,只可惜不识!

  下语:即便识取,也不似一尊古佛!

  一句禅

  借语: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下语:古镇繁华依旧!

  禅的对话

  禅之一字如何下语?

  通身是口!

  悟之一境如何了断?

  未曾道着!

  归向何处?

  娘生两脚!

  还更有吗?

  新新不已!

  禅的对话

  为什么老僧不在明白里?

  知知不到处,智智何曾了。

  一口吞尽西江水是何意旨?

  尘尘刹刹法王身!

  禅的对话

  如何是天然一尊佛?

  风过窗前月。

  如何开发功德妙用?

  水流万家田,

  如何了习染?

  闲归午后茶。

  五菩提的历程

  修行者的历程分五:1、听闻阅读思考后的解理发心;2、通过观照后的降伏、宁静、安乐的空受境界;3、脱开能所、消融空有后的见性,此时心地透明而灵知不昧,自然清净而不染,巳彻悟佛法根本。4、从此护养圣胎,消融习气,身心渐渐细化,功德妙用逐步开发。5、到性体纯净时,无为无住清净本然,再由佛、大成就圣力的加持而证得十方圆明,乃至究竟成佛。

  法身向上事

  这是禅门千圣不传的向上事,乃是于法身本位上再由成就者加持开显报身功德,所以是全体圆明的圆证。

  口头禅的危害

  禅悟之人句句归宗,处处活泼,解粘去缚,方便为人。而未明本性,以文字义理而故呈机锋者,往往出语伤人慧命,言中死句,义中无根,故不如老实说话,认真研讨,真切用功,得个入处。

  愿诸位在空谷中,形成真参实悟的风气,不要带出口头禅的弊病。

  日常的佛法

  随顺于生活,体究于真心,

  圆摄于善法,观察于缘起,

  化解于烦惑,开显于本德,

  直心而直行,体佛法大道。

  可参阅冈波巴大师的《大乘菩提道次第论》。

  狂禅与口头禅

  狂禅者,未悟谓悟,未证谓证,狂枉自大,呵佛骂祖,不尊三宝,不敬同门,破坏因果,否定净土。自己潜行恶行,又标榜无碍自在,心中杂念纷纭,自谓心如虚空。此类人往往居高临下,呵责他人,坏人善根,出言不逊,甚至斗法比功夫等,不可一世,此即狂禅者也。

  口头禅者,于文字中稍许理解禅理,实未悟入本性,以理解为见地,以粗行为功夫,学一些句语,仿古人机锋,或文字或口头,往往见人即呈,内心未净,智眼未开,方便未具,又不识根机来路,开口出言,即伤锋犯手,背触均落,既无慈光妙发,又无指示他人的手段,因此徒增知见,反成话柄,自害害人,因果不虚。所谓开口即错者也。

  因此,如未开悟,认真修学,老实商讨,得个入处,明了人生大事。如已初悟,应含养觉性,绵密保护,并应知如何调习,融通法藏。直到其力充足,内无纤尘留碍,见地圆彻,外无诸境不明,心地圆通,性光渐圆,则不妨印证诸法而崭露机锋,使人顿然透脱,清净消融。

  禅是空灵中的真实,是慧照中的圆通,是文字中真意,是生命中的奇光,禅人相逢妙乐无尽也!

  问:初机应如何用功?

  答:禅在悟而不在修,完全是自性的体认与开发,但为初机略示如下:

  一、自心中先皈敬三宝与一切圣贤,生起向道的敬意。

  二、明白禅的根本原理,了知真心具一切法,本来是佛。

  三、学会打坐方式。

  四、学一个常用的咒语,以护心体不被外邪所扰。

  五、静定中看一念的起处,不分别,不排斥,不随逐,只是在当下观看,不起任何观念,不求有所得心,只是做一个观看者,自然安住,无心无意,不思不想,不着不执。把身心放开,平直而看,不看而看。看到空时返照知空者谁?此时空境忽然顿消,唯一湛寂明体,清净本然,了了明知,则为见性,仍须印证与护念。

  禅门释疑

  问:禅在何时应直超?在何时应圆摄?

  答:"未明白前应直超而入,既悟之后,不坐洁白地上,应圆摄诸法,而显于净德。所谓活水藏不住,青山白云中!

  禅门释疑

  问:如何是机用?

  答:见性之人安住本然明体,寂照同时,清净无为,如有缘起,则于觉性中,当下发于"妙机"--无知而知,无念而会,不思而通。此机活泼妙显,而应对无差,所以一举手一低头,搬柴担水,待人接物,日用之中,无不一一呈露此机,由机感而妙智顿发,当即起用,此用恰到好处,相应于缘起,具足于方便,含藏于功德,成就于力用。如此大用无滞,妙明直接,故古人公案中,据此大机大用而杀活自在,应答如流,拈提无碍,或评唱,或下语,均有出人意外、妙不可言的作略。

  可见禅悟之人的机用,是自性全体的妙德显现,绝无泥滞一途,依样画葫芦的痕迹。但于活泼妙智中,也可借用一切世出世法为已所用,则所用一切皆转为机用。

  如未到此地步,而故呈机锋则有过矣!

  禅门释疑

  问:什么叫圆证?

  答:圆证禅道不可思议的境界 ,对于我们未证的人来说,只能先了解怎样的情况不是圆证,才能衬托出真正证道的境界。

  证道不是证于文字教理,不是证于机锋句语,不是证幻化境界,不是证于神通功能,不是证于法门的深密,不是证于意生身的变化,不是证于有相光明的笼罩。

  圆证是证法身本位,一片透明无相的灵妙真心,一切万物从这里消归,也从这里显现,这是生命之灵源,是诸佛之慧命,是经中的根本,是法中的意旨,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的正是它。

  圆证是证报身光明,由法身灵妙体上显发大智妙光,法界之大能,自性之大德,上合诸佛之德体,下合众生的心源,一体平等,法界圆照,这正是观音圆通章中所说的十方圆明境界。从此四无畏、三十二应,变化无穷,利济无尽。

  圆证的人是以法界为家,以众生为土,以灵妙为体,以慈悲为用,以方便显化为究竟。

  圆证的人世人不识,外道不知,罗汉莫辩,菩萨难测,故各依自己而显圆证者的机感,而圆证者以法界心而圆应无差,化现无量,此正不可思议之极也。

  圆证时虽即佛而无佛的名相,虽度生而无众生可度,虽有示现而妙化无痕,此正不可说、不可说之境界也。

  禅门释疑

  问:平常心与大事业如何相融?

  答:离知识概念后的妙智,超相对经验后的直觉,了是非人我后的圆常,然后妙于当下,发挥于六用,直入而直出,则动静起居,忙闲往来,无非是佛祖的大事业,亦无非是禅人的真活用。

  禅门释疑

  问:什么是直指?

  答:直指分理性和实证的两种。

  (一) 用道理的语言文字"直"向众生的心慧,"指"出本有佛性的理体,使众生解而知之,生起信心与认同,再依此觉照用功,逐渐证悟本性。

  (二) 用智慧的力量来"直"向众生的心灵,突破一切概念知识,超越任何思维分别,在空明不二中,"指"证本来面目,使人当下契证无念本性、灵妙真心。

  问:什么叫体究?

  答:体究也分悟前悟后的两种。

  (一) 用公案、话头等方法来"体入"生命的源头,并深究其自相,这是解悟之后,理已明了,唯未真正证入本性的人,再依"参"的方法来"体"而"究"之,使在某一因缘时节中,彻底契证无生。

  (二) 已见本性之人,时时空明现前,再翻转本体做功夫,以本性之"体"而"究"缘起之用,常寂常照,即机即转,内了习气的种子,外化因缘的障碍,然后打成一片,圆明开显一切功德,这时才能成就菩萨十地的果位。

  禅人的弘法方式

  禅悟之人恒处空灵无住妙心而随机应物,心中本无观思之执与相法的粘滞,不落人我是非。因此,禅人的弘法方式是直接的接机,是直指的对话,经常以问话来启示,以转语来化解,以敲打来破斥,以消融来圆会,所以禅人应机可进退自如。如遇不讲理之人,一笔带过,不予计较。要与智慧人对话,接有灵气人的机,禅才有用处,禅人方能融诸法而启活用,于无为中开显本具的妙德。

  明万法、彻根源

  明万法、彻根源、了无惑、照如实---禅悟

  一念真、不二相、全体是、圆无极---禅境

  月渐圆、夜更静、一曲歌、无人闻---禅性

  据本位、融诸法、显机用、归无得---禅心

  华严三观中的禅意

  禅以直指,华严顿圆;禅证心性之本,华严更显现事相妙境;禅约悟机易入,华严据法界深广。如能会通二者,则必圆悟透彻而圆证广大。

  《华严原人论》中述真常自性说:

  "一乘显性教者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如来藏。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著结业,受生死苦。大觉愍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故华严经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能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辩智,即得现前。便举一尘便含大千经卷之喻,尘况众生,经况佛智。次后又云:尔时如来,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评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返自原身,但执虚妄之相,甘认凡下,或畜、或人,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故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以至无为,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当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门!原人至此。"

  可知华严的一乘显性,就是禅的妙体,但禅以直指与参究体悟,华严则以三观证入。华严三观分为:

  一、 真空观--如禅宗的初关而见性。

  二、 理事无碍观--如禅宗的重关而无碍于理事。

  三、 周遍含容观--则是禅宗末后关的活泼大用。

  具体录宗密的华严法界观法如下,可供禅者参究:

  第一真空观法,于中略开四名十门:

  一、 会色归空观--融合一切色法即是空故。

  二、 明空即色观--真空必不异色。

  三、 空色无碍观--观色即空,观空即色,一味不二。

  四、 泯绝无寄观--此句正合禅宗见性的宗旨,录全文如下:

  "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为行境(心境冥合而起真行)。何以故?以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行者正可与此印证,是否落于意解情执,入于空色名相与禅解文句?此中如有一丝未净,即不能到心境如一而起真行的境界,也即未能真见佛性。

  第二理事无碍观法的十门;

  一、 理遍于事门

  二、 事遍于理门

  三、 依理成事门

  四、 事能显理门

  五、 以理夺事门

  六、 事能隐理门

  七、 真理即事门

  八、 事法即理门

  九、 真理非事门

  十、 事法非理门

  以上十义都是真空本体上的缘起,也即禅悟之后开始依缘起用的过程。既然缘起,必不离理事,所以理事无碍是禅人的一大功课,其中:"约理望事,则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望于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

  如能做到:"逆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深思令观明现,是为理事圆融无碍观。"

  此观旨可救现代禅人在理事上极其空乏的意境,使能于广大的理事上圆融无碍。

  第三、周遍含容观法,这是证入道果的事事无碍的境界,是:"事如理融,交参自在的境界。共述十门如下:

  一、 理如事门

  二、 事如理门

  三、 事含理事门

  四、 通局无碍门

  五、 广狭无碍门

  六、 遍容无碍门

  七、 摄入无碍门

  八、 交涉无碍门

  九、 相在无碍门

  十、 溥融无碍门

  以上十门共成就圆明显现的境界,也是差别智与圆观道力成就的象征,禅的末后一着即归于此。所以是妙道行于一切的无障碍圆妙的大用,是为不可思议的终极道果。

  如欲深入华严三观,应诵《华严经》与观看《华严义海》,并应注意,不可落于言诠,应以会通自心本性而以妙智照彻。

  略说根本智与差别智

  根本智是禅修的人,在超越空有相对之后,一念顿契本性的智慧,因此也叫体上之智,因为证入此智自然无所分别,不落业识,不取诸境,了然空明,所以是成道的根本智慧。在此智慧现前之时,心中没有概念,不生妄计,自然无念安住,平直而照,因此如果常与此智相应,即能安养于本性之中而自然进步,生死烦恼不了而了,尘劳缘影不消而消。

  然后以此智慧照用于六根门头,显现于六境之中,来去自由,了达诸法,深观缘起,通彻因果,则自然生出差别智--是对一切差别法相与法用的通达照了,所以此智乃体上的活泼照用。因为此智从体起用,所以它是自然、直接、活泼、无碍地显了于作用处,随着照用的扩大,本性的妙用也必随之广大,如能到达照了一切理事、性相、因果、体用,世出世法乃至人文、自然等,而通彻无碍,同时也能遍知众生的根机缘起等法,则是十方圆明的境界,也叫朗照十方,它能入宏观、入微观、入佛境、入魔道、入尘俗、入道品。是境智不二,圆妙无比的法界大用。如到究竟,即是圆满佛果,也即一切种智的圆极。

  根本智是初地菩萨所证,从二地开始即开发差别智,一直到成佛为止。

  禅宗不立地位,但开悟见性时,即证根本智,然后安养觉照,随机开发,透脱境界,消融种习,称性起用,都是开发差别智的过程。

  此中开发过程与神通特异无关,也与一切知识概念无关,并与种种境界的开显无关,它是我们心性本体的本有智慧的显现,是法界中最微妙的能量,它就体时清净妙明,起用时照境无碍,所以是佛法中的根本,成道的准绳。我们应深入体悟,不断印证,方能圆臻大道!

  看窗外的红叶

  片片在飞舞中

  显现

  看无限的蓝天

  白云在流动里

  回归

  原本的自然

  在原本的变化中

  还原为本然的如是

  看

  在如是的不看里

  红叶与白云

  依然悠悠

  以禅的心灵

  向一切顶礼

  感谢于一切的境遇

  使我们的智慧开现

  行达佛的觉醒

  木石也是佛体

  在禅的圆明里

  顶礼一切

  中秋的祝愿

  圆月在空的虚静里

  透入心源的每一处

  虔诚地梵音

  传播着

  如来的庄严与功德

  观照佛的慈悲

  回应禅的了然

  一片片清凉

  化作

  衷心的祝愿

  愿一切有缘

  同沐心月的光明

  一起融化为三身的妙圆

  禅的心路

  静静地独自走着

  天与地融在一起

  路在青山绿水间

  若隐若现

  不曾有一人相遇

  无言的默然

  在晨曦与月光的

  不二中

  随风而去

  思着禅的心路

  却一点印痕也不见

  观现着缘的自然

  似秋风静静地消去

  空空的身心

  空空的大千

  连山与云

  也在空空的幻化中

  隐藏着它们的真面

  静静地独自远行

  生与死巳成一片

  路在无思的心禅间

  平直地融入

  本然而原始的觉性里

  透明着的心

  在清澈的原始中灵动

  花雨携着梵音

  纷纷融入

  眼前的溪

  湛湛的波光里

  是云霞里的身影

  树林里的鸟

  开始唱着心灵

  的禅歌

  回归之道

  我们一同回归

  圣洁而光明的家

  不要去数风尘中的差别

  不要去记往事里的烦忧

  把太阳的光明带回

  把月亮的宁静带回

  把露水、花香、美景带回

  也把智慧、慈悲、善愿带回

  于是这个无穷的家

  丰富了宇宙的美

  体现了生活的善

  圆满了人性的真

  这便是佛的家

  禅人的生活之海

  也是生命终极的净土乐邦

  不要去分别理事的差别

  把其中的美妙溶化

  一点一滴地流入心田

  不要去执着知行的异见

  把其中的真实打开

  无量无边地绽放圆明之花!

  (观照真实,汲取妙严,开显本德,圆发净智--为比较学问者作一劝)

  禅的秋意

  寂寂的秋意

  在禅的灵动里

  化入了夏的风尘

  夜,是倦鸟的归巢

  而清晨的透爽

  使禅悟的人

  融在了秋的寂寂中!

  没有岁月的空谷

  没有止境的流水

  禅的生命

  从不落的太阳

  直至夜夜孤明的月亮

  在秋的凉风里

  总是托着丝丝白云

  幻化在清溪的那一边!

  禅风吹过

  秋月依然

  看禅月的看

  始终在灵妙的

  源头

  相应于这一片光!

  永嘉禅修法

  一、 晨起观修法

  二、 入座初善法

  三、 皈依观修法

  稽首圆满遍知觉,寂静平等本真源。

  相好严特非有无,慧明普照微尘刹。

  稽首湛然真妙觉,甚深十二修多罗。

  非文非字非言诠,一音随类皆明了。

  稽首清净诸贤圣,十方和合应真僧。

  执持禁戒无有违,振锡携瓶利含识。

  四、发宏誓愿

  普为众生发道心,慈悲方便拨诸苦。

  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

  五、正观修法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六、观修要诀

  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

  无记昏昧昭昭,契本真空的的。

  不须知知,但知而巳,前后际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觉无所得,即觉无觉,能所顿忘,纤缘尽净,真知妙现,直证不二,

  七、回向

  普愿诸众生,觉性常光明

  智悲摄一切,愿早成正觉。

  八、下座修法

  调身、行禅等。

  九、全体照用法

  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

  十、泯迹双融法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无缘大慈,浑然圆成。

  附永嘉大师观心十门

  "第一言其法尔者:夫心性虚通动静之源不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鉴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消,佛眼之功圆著。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元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得源矣!

  第二出其观体者:祗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三语其相应者: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尔者,则未相应也。

  第五诫其疏怠者:然渡海应须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须入观,非观无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 如是祗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又以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祗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

  第八简其诠旨者:然而至理无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观,藉修观以会其宗。若旨之未明,则言之未的;若宗之未会,则观之未深。深观乃会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会,言观何得复存耶?

  第九触途成观者:夫再演言辞,重标观体,欲明宗旨无异,言观有逐方移,移言则言理无差,改观则观旨不异。不异之旨即理,无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观明其弄引耳。

  第十妙契元源者: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言而惑理?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

  关于"开悟标准"的提示

  永明、藕益二大师所示开悟的标准,乃是指大彻大悟而言,如行人悟境未达此地步,亦不应自弃,因道无止境,称性直行可也。

  关于悟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 解悟、明悟、彻悟:

  解悟者缘理而悟,不离意识而解知。

  明悟者了性而明,离识而消归真知。

  证悟者性相圆通,彻证法源而遍知。

  二、 小悟、大悟、彻悟:

  悟空灵之知为本性而自肯者为小悟。

  悟一切境相均是本性显现者为大悟。

  悟法界一体均是妙明无碍示现者为彻悟。

  许多人见二大师所示开悟标准,均谓自己不够,其实初悟的行者,并未到此地步,而须含养及透言教、透俗谛、除习气,方能做到圆照法界,无碍自在的证悟成就。

  邪偏十悟

  以知见解会为悟

  以六根门头荐取为悟

  以光影幻觉中认取为悟

  以密相授受点化为悟

  以直指对话中的思维理解为悟

  以识神出入的元体为悟

  以魔力加持即身是佛为悟

  以定中幻相自肯为悟

  以外道偏门的指示为悟

  以自心是佛、本自现成、不断思想、不用修证、不须除垢为悟

  一入邪偏,必自得、自居、自高、自傲,标榜悟人,打杀天下,内心烦恼依旧,形同凡夫,却认为一切无碍,均是道用,结果造无量业。

  稍好一些,于识根之中养性,于定中净意,获得身心的利益与少许通能,但内心总以自己悟道得道,自肯自许,会认为密乘非佛说、净土是幻化而非佛果地所现的境界,用一切法为自己服务,即是圆满的人生,即是成道!

  见识邪禅与摄力的因缘

  九八年到康藏,在某法王处遇一人,开口即评论某大德的不是,又说宋智明也不开悟,他写的"看"的诗错了,我问:"你认识宋智明吗?"他说:"听人说,"我说我就是呀。他尴尬不好意思,我又问:"你懂得'看'吗?"他回答了一遍,全是错误,指出后,也不承认,只是不悦。晚上,一起住一小屋,谈了三个小时,说自己跟一个隐居的禅师,九五年印证开悟,已经证到了那个○,而且很有力量,与别人说话或四目相对,就可以摄受他,有的人见到他,他就以摄力来摄受他们,没有不灵的,所以有的哭泣,有的立即顶礼,愿为弟子。

  他又说自己 在西藏得了许多灌顶,又收了汉地去的不少弟子,这次不能白来,一定要得到法,然后可以更多地摄受弟子。

  谈话中涉及中观、唯识、禅等内容,表面上看都是对的,但在关键处正是用了那个认知错误的○来表诠,结果全是错误。后来结束时他说,你怎么不被我摄受,一定是你修得不行,才与我不相应,我说你知道什么叫"邪禅与摄力"吗?他说你说说看,我就一一指出:"邪禅是湛愚、罗祖等一切修偏了的行人,在用功至某处时,认知了一个境界,产生了'此我',认一个'○'的真性,结果于此时被魔力所持,形成一股力量,甚至有神通等,然后用一切法为自己服务,并反对一切与自己所证不符合的大德与当今的修行人,用一切法来破他们。在教弟子时,全是靠这一股摄力来逼、压、侵入,使弟子在沉潜中,恍然有所见,并会产生感激之情,对师父感动得不得了,然后许以开悟,也产生力量,从此一同进入魔界。"

  他听了后非常反感,生气地睡觉了。

  第二天,去一位金刚上师处问法印证,一同进去,我说了一些体悟后,上师说此事还要再慢慢谈。等他一说,上师知为"邪入",故断言未开悟而且有邪气在身,他一脸不舒服,出来后说:"我不在这里说他(指上师)的坏话,回去再说吧。"

  后来又谈了许多,指出他的不对,表面上谦虚了,拍照留念然后就分了,那里知道一回去,又到处说上师的过错,看来"邪禅"之人难救啊!

  所以"邪禅"有几个特征:

  一、 自以为悟,且处处表现。

  二、 总喜欢说大德等的过失,

  三、 形成一套歪理,专以此迷惑人。

  四、 以摄力来摄受弟子,进入他的魔境以为悟。

  五、 身上有一股力量冒出来,让人产生不舒服。

  六、 语中总带高傲与刺。

  七、 自己有一套,不敬三宝与大德,并喜欢与人斗法,与他不合,就尽力打杀这个人。

  我在西藏见此类人后,便知有以上七点特征的人,就是"邪禅"。没有道力的人,千万不可进入,否则很少有人脱身的,故越辨越受魔力的迷惑,久之,便被摄受,反而赞同于他的某些说法。

  十种魔说

  一、 自以为天下唯他修证最高,一切人均应听他的指点,而开悟的人必在他的门下,其他人均不算开悟。

  二、 以佛经来破佛法,以祖师的言句来破他人的正见,以评判宗派来破大乘宗派的确立。

  三、 师徒互相举扬,抬高自己,反对其他宗派,以为天下唯他的门派最究竟。

  四、 高抬外道偏门的师父与言句,打杀正宗的佛门正说。

  五、 认为密乘是邪门外道,故意毁谤打击。

  六、 建立一套不合佛法宗旨,不能圆会佛意的修证系统,妄认为是目前最高的法门。

  七、 不以善意地指点帮助他人的修行,而用一切手段打击与毁谤他人,以取得佛教界的地位。

  八、 眼中容不得他人的美德,见其他宗派兴旺,恨不得灭尽才舒服。

  九、 所说道理看似很深,但似是而非不能真正安立佛旨,没有对机的善巧,一味只想标榜自己的高深。

  十、 自己未离意识,全以知见行事,却拿古德的证境来显示,故示独特,不尊敬佛祖,不重菩提心与见地的实修,处处显示自己的了不起。

  以上十种我们见到,便知是魔说了。

  无路之路

  悟入佛性非止一路:有本然而自显,有加持而开发,有直指而契入,有理悟而行达,有参究而历然,有观心而体入,有持咒而豁开,有即空而返照,有即明而消归,故见闻他人开悟经历,不可起比量心,应以佛祖开示为印证量,再经活参、照用,看自心是否真相应。

  禅门直指法

  直指者必证悟方有加持的道力

  必明他心方握直指的时机

  必圆融法旨方显方便接引

  必具经验口诀方有保任之功

  且知因缘施化

  不可纯理论、杂机锋而乱指。

  受指者必巳达一念

  必巳放下一切

  必已信解于佛性

  于师巳生诚心

  于机缘相应对话中

  直接流露心地

  毫无虚妄做作

  明师借直指言句,

  破一念知见的执心

  以道力直入性体

  当下明体现前便识佛性

  然后再授予护念、安住之法

  持咒、活参、入寂等用

  开显随机照了

  含养平常性德

  圆会一切法义

  乃至透一切境界

  悟后切忌

  悟人彻见本来面目,已得归家稳坐,空寂灵知,常照目前,但于此时总想描述现量,表白智慧,并评价他人悟与未悟,了与未了,则一入此境即走偏差。古人云:"切忌道着!"即防此也。

  悟后应印证自肯、安养、成片、透境、了习、圆照,于中不妨活参与持咒,并应参学明师,打磨细微见处与情识痕迹,否则必成大碍!

  说一个悟字,扫地出门,山人早落草去了。

  悟后自度

  迷时师度,悟后自度。

  印证明彻,照用随机。

  了妄即真,空明无外。

  活参公案,透现目前。

  身心世界,任运流转。

  规则不立,习痕自消。

  自在变化,何拘何束。

  不犯锋芒,岂落巢臼。

  常德非常,见无可见。

  凡圣不居,何新何故。

  一任天真,随缘度日。

  参究的步骤

  一、 熟念佛号或咒语

  二、 参念佛是谁或持咒是谁?

  三、 已起疑情,全身心投入

  四、 能于一切处不忘参究

  五、 能参所参境界凝为一体、如痴如呆

  六、 本参一提立即入定化空

  七、 如觉性顿现即安住不动,如未现再参知空者这谁?

  八、 于返照中顿现觉性,便了知不昧,肯定承担。

  九、 护念、照顾、安住、自然,使觉性常现在当下。

  十、 再提本参话头、咒语,使觉性圆现光明,或照显公案机锋,或开智慧愿行,向上无尽,妙性天真,自在无碍,圆明朗照。

  如不借佛号咒语,也可直接参妄念起处,究其一念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或直接从疑情处起,或由善知识直指下回照。

  斥妄见论

  若分明心见性为二段

  若别理体事用为不同

  若取圣凡二边之知见

  若着教言实法之比量

  若以烦恼分位为实境

  若指寂照不二为意识

  若以名言思辨为禅悟

  则为知解宗徒与实执

  功夫者以妄住分别意

  而谬论心性圆明妙旨

  论定慧

  摄万念归于一念为定

  化一念现于空明为慧

  定是不动身心而入

  慧乃定极透现而觉

  定如烛灯无风而静

  慧如光因明而照

  因无妄故定体清净

  似湛水透明

  因彻明而慧照无边

  似水映万象

  故定乃体性之不动

  不动故显觉性之光明

  定慧不二

  何发不发

  体入全然

  明体如如

  禅人说什么?

  禅人相逢有何言

  见地直见了智眼

  印证实际化偏痕

  更无闲话论古今

  偶随他语做游戏

  偏举残花消归泥

  古园寂寞少人到

  独吟真音无人闻

  禅人的观察

  说见性成佛很难的人

  一般没有开悟体入

  不知本来现成

  说见性成佛很容易的人

  一般是刚刚开悟见性

  巳了知一切现成

  不说难易的人

  巳经归于平常

  纯熟于本然的道中

  说粗细的人必重视境界的抉择

  说力量的人必重视觉性为照用

  说无位的人必重视空性的体悟

  三者同时圆于一心的人

  才是真正的彻悟

  特别重视工夫的人

  必有我能证的执取

  显示神秘奇特的人

  必有邪偏在心

  记取古人言句的人

  必无活泼的智慧

  狂禅者必自是而非他

  口头禅者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工夫禅者必不相信别人的开悟

  邪禅者必谤祖师破经论

  偏禅者必无菩提心智而护正法

  应真理而说目前法是智慧的人

  随根机浅深而说是慈悲的人

  觉性光明中显一切众生是大愿的人

  在染不染即净非净是妙行的人

  禅本无法,因人而显

  观察如斯,方便而言

  禅病的由来

  禅人初得消息、慧心开发,自觉智慧如流,心境清明,便急于出头,不知此乃悟痕未去,随过去好文字、乐偈语、喜辩论等种子流布,不觉随去,从此入于分别妄心而不返,本性再次被自习所覆,成为禅病。此时应参明师、化痕迹、消习气、透境界,只守闲闲无着,觉性自然成片,不是龙天推出,决不轻言。

  阅《圆悟心要》对此阶段人有益。

  何谓全体

  全体即是自性的真面目,无相的真相,它是不二的体性,任何一边的取着都不是本来的实相。那么,全体有那些词语来表示呢?

  一、 一念不生时,了了分明。

  二、 空寂无相时,灵知妙照。

  三、 三际托空时,虚明孤朗。

  四、 根尘迥脱时,灵光独耀。

  五、 空明不二时,明体赤裸。

  所谓照体独立,更无二边的依倚。

  人问:其时有那些依倚呢?

  一、 只认一念不生,而没有了了分明,所以不证全体。

  二、 于一念不生时,不知当下照现,而滑了过去。

  三、 于一念不生时,现种种光相,认取为本性。

  四、 于一念不生时,现透明境界,执取为本性。

  五、 于一念不生时,忽起一知见,想这即是本性。

  六、 于一念不生时,忽能透过墙壁看到外境,认为即是。

  七、 于一念不生时,慧心所开,偈语如流,认为即是。

  八、 于一念不生时,忽见佛祖现前印证,认为真实。

  九、 虽然分明不昧,但心未空寂,错认分明即是。

  十、 错认定中明相即是明体,而生妄执。

  依倚傍落很难一一点出,凡是一有落处,即应化掉,直到不二圆融,全体现前,方为真见本性。

  以上言句乃方便之说,不可执以为实,唯须行者直入不二,真心彻底显现,便圆活自在,自知作活计了。

  见性的功德

  见性之人,信知空寂灵知即是人生宇宙的体性,本具一切功德,一切佛祖皆因此性而成道,一切有情也因迷此性而轮回,顿时而悟,明彻此不二的体性,即是诸佛安身立命之处,于今已得证入,自然法喜充满,心中无疑,获得真信、胜解、妙行与本然之道。分别我执、法执已空,妄想烦恼自然不生。觉性明朗,不因诸法而变。知持咒念佛,皆本性之作用,净土乃本性的功德。直心直用,清净、平等、自然、唯一、乃至平常无为,能超世法佛法而不住,又能时时体现本性妙用,逐渐于保任中慢慢开显向上妙德,圆融活泼,随机照用,全体中与一切诸佛、众生不二,圆显方便,慈悲接引,而不落有为执着,天真元成,妙用无碍!

  照体独立

  在没有明师印证的情况下,如何能证知当下是觉性现量?行人在一念不生,一念不灭之当体中,灵光独耀,空明不二,犹如摩尼珠五色去之后,先照自体,即识本性的透明无色,纯净无相,更无另一个知者,此即回光照于性体。如于一念不生时,不能显照自体,也许即错过,以后又依旧在五色中寻找了。既照体独立后,肯定此体是佛性,以后显五色即德相与妙用,则根尘相对中不再起对立的分别心,而是随机照了无碍。

  长养圣胎

  悟入本来,

  识得自家宝藏

  承得佛祖心脉

  如婴儿巳堕地

  应长养而成大

  见地巳融于实际

  行履全现于灵明

  随缘照了目前

  朗朗照体如如

  自然含养长大

  切勿节外生枝

  妄起是非、破立、得失

  否则病即入心

  一任天真

  一亦不见

  坦坦无为

  运用自在

  禅净不二

  禅净分宗接引,祖师慈悲方便。

  若悟禅净不二,弥陀句句自性。

  觉性光明遍照,空明一体是土。

  妙显功德庄严,安养菩提花果。

  称性常念佛号,真心圆照无边。

  如如净土自显,弥陀原来是我。

  四八愿行摄受,无量众生归源。

  四土果证非虚,九品莲花往生。

  驱耕夫之牛 夺饥人之食

  当你有什么时

  拿掉一切所有

  无论珍贵的见地与境界

  当你一切皆无的时候

  化去无的存在

  无论空无是那么清爽

  乃至非有非无的双泯

  或即有即无的双照

  种种不可言说的妙智妙境

  都不要留一丝痕迹

  当你还有一点自境的存在

  当你还有自己的话要说

  当你仍然看到别人的不是

  那你的牛还未纯白

  有悟的时候不悟

  无言说出了真言

  活泼应用无滞

  妙机随缘流布

  禅便在无禅无不禅的心里

  圆寂于无真无不真的世界中

  赎回自家的田地

  仍须耕耘新的花果

  找到失散的白牛

  稳稳地骑回自己的家园

  知道宝山就在前面

  还应透过路途的迷惑

  打开本有的自性伏藏

  还应善于救济无知的贫穷

  心地的水晶显出妙色

  各令见者自见自心之色

  古镜巳净可鉴万象

  当体虚明更无尘埃

  天月照临千江之水

  影现随缘缘中无月

  似戏子随剧情而演化

  真性如如而不变本面

  见地与行履

  见地透彻

  觉性赤露

  巳悟不二

  不得作一

  从体起用

  再参再究

  净尘亦了

  证无可证

  悟后如何具足道力?

  觉性赤露,直接相见;

  二边境空,一亦顿亡。

  无描述意,不落见地;

  不住无事,不得功用。

  本然清净,不落痕迹;

  寂体恒照,照体全空。

  无根尘中,出入无碍;

  于空寂性,再提本参。

  了无念时,明咒圆持;

  不分粗细,不依觉受。

  源出无相,妙照无方;

  道力圆发,应机方妙。

  照彻一切,转变乾坤;

  至德无德,浑然天成。

  什么是悟

  明白我不是我

  而又具有我的作用

  明白心没有心

  而又能显了心的灵妙

  明白不分别的知

  直拓生命鸿智

  明白即生灭的空

  缘起人生事业

  悟是超越后的回归

  悟是彻见后的洞悉

  悟是清净后的心眼

  悟是圆融后的朗照

  悟入的人没有背景

  悟出的人不住一边

  悟彻的人无法可法

  悟圆的人圆观一切

  什么是悟

  是春兰初开

  是夏风徐徐

  是秋风寂寂

  是冬雪皓皓

  是空谷流淌的一片湛波

  当神会于自然

  当理契于真谛

  当直觉于生命

  当体现于心源

  悟便在不经意间降临

  就像故人的重逢

  犹如童年的歌谣

  亲切无言

  自然如斯

  只是忘了目前之外

  还有什么存在

  禅人的礼貌

  初发心的禅人

  应虚心地求法

  以安顿自己的身心

  明了自己目前的行止

  巳有禅修体验的禅人

  随方参学明师

  以了心头惑障

  如蒙指点明白

  应当感恩而去

  证悟本来的禅人

  剑峰上与各方大德相逢

  风驰电闪

  露堂堂直显宗风

  一碰即了

  更无拖泥带水

  若是为人师者

  但据本位法座

  行于本份事业

  称性发挥于当下

  慈悲了脱于来人

  更无乱法统而到处是非

  而发心护法者

  处处护念大众

  共同庄严道场

  即此练心养道

  乃大心无位奉尘刹

  利乐一切不居功者

  如不明自己

  不知他心

  积知识而资谈柄

  行网络而立名声

  则巳与禅无关

  枉入宝山空手回了

  名相的背后

  任何名相都指向实际

  不知名相背后的实际

  所以在名相上纷诤不已

  任何道理都为解决问题

  问题不能够解决

  却在各种道理上生起执着

  愚痴之人们啊!

  真是不知佛祖的用意

  妄自建立种种名相来标新立异

  妄自用自己认同的名相

  来破同一实际的名相

  佛性有三因

  却说佛性不是本体

  真如有在缠出缠

  却说真如也有生灭

  实相是三身

  却不明报化

  如果悟了实际

  名相即获得统一

  如果证了本性

  一切皆是佛法

  古老的文字会露出崭新容颜

  现代的语言必有生机

  那些诤名相的人是无知

  那些背文字的人是书痴

  那些执理论的人是不智

  那些落知见的人是自囚

  空山叶落

  曾云根中性

  未料云是空

  踏翻金刚顶

  仍是凡夫身

  开口道不着

  举拟便乖真

  竹竿随路转

  天然本无异

  死蛇与活龙

  心境打开有死与活的不同,死开是指体入一种神秘境界时,产生幻觉与认知,从此放在心中,以为有悟,呈诗偈、引经论,全落在名相义理上,分别人我,高心自举,此即死开,心中死水一潭,全无生气,所谓抓住死蛇者也。

  活开,即大死之后大活,无一法当情,无一见存己,心中自然涌出智慧,常与佛祖相应,却无一丝一毫的有所得心,自然平直无念,性地光明。活泼地显现妙用,智慧如流,随机应变,安然无为,此即乘活龙而去也。

  禅人的话

  禅人说话的时候

  不作实有说

  不作虚诳语

  句句显真

  又言中无言

  故听话的人

  不可作有话会

  又不可作无话解

  看自己的心灵

  是否巳经开朗?

  禅人所说的话---

  是水中折射出的光

  你应用心去触摸;

  是杀活自在的宝剑

  你应把性命奉上;

  是至极大道的指南

  你应直接地向上;

  是除尘去垢的扫埽

  你应净裸地回去

  禅话无话

  明白了不须再明白

  门面是禅话的随机

  新新是禅话的生命

  断语是禅话的智慧

  幽默是禅话的艺术

  超然是禅话的风格

  善破是禅话的妙用

  禅话如风

  看你要体悟

  还是想捕捉

  禅话似响

  你是去聆听

  还是去寻找

  鸟巳飞去

  空潭还有影吗?

  谁说?

  无知的人说:

  以名相来破坏实际

  以道理来破坏真智

  以文字来破坏见地

  以沉重来破坏空灵

  以情感来破坏慈悲

  以执法来破坏妙用

  以对立来破坏圆融

  以诤论来破坏对话

  以妄动来破坏寂照

  空谷说:

  我这里一法也无

  你如何破?

  你只能控制着相人

  却无法制伏无心道人

  你只能抓住着意的人

  却无法了知妙明的真心

  你只会文字经论来破

  却不了悟万法归宗的妙旨

  用一切名相、神通、境界

  却无法迷惑一个如如的人

  遁去吧

  找你的同类

  --分别心烦盛的人去了,

  这里没有立足之地

  禅的直指

  你看我的文字

  在你的心眼里

  直接地出现

  你没有想彼此的区别

  只是一味地流动

  行间的语意

  却找不到一点法的意味

  也看不到佛的踪迹

  我说天的时候

  你不在天里面

  我说地的时候

  你也没有去分别

  你无心地跟随

  忘记再加一点思想的愿望

  甚至不知自己是谁

  你随着我到来

  看一切文字

  心不在看里面

  但你知道每一个的流动

  显现在你的目前

  目前是什么?

  你无暇去回顾

  你只是知

  你只管看

  我不曾给你说什么

  你也不曾追寻外在

  文字不再是文字

  照见的那一刻

  没有能照的分别

  那么亲切的了然

  那么直接的觉知

  在一刹那间

  一切从这里消失

  你看文字的看

  只看到自己的觉性

  空明无物

  却了然地全体显现

  当文字一次一次地流过

  心仍然寂寂地回应

  朗朗的明知

  却无知的分别

  一任流水般的自然

  显现在自知的无知中

  没有更多地说明

  禅在你自心中印证

  本面的净裸无人可知

  只有你亲切于自心

  本然地安住

  更无妄念与烦恼

  也不再修持什么

  一味地不二

  直显在当下的一片

  我没有说过什么

  你在全然地看里面

  流动灵妙的寂寂

  万法都在这里

  这里却无一切

  禅是什么?

  已不须任何答案

  因为你在看的一刹那

  已回到了自性的家!

  禅悟非指

  泥人说法的时候

  木马正在嘶风

  临江的行人

  打湿了一身的布衣

  却为一点远去的孤帆着急

  找不到家在何处

  只有山谷的草屋

  可以避避风雪

  不小心飞来一只鸟

  惊破空谷的寂静

  天在笑的云空中看

  生命是如此的繁重

  那不停息的转念

  转出了旧时的愁哀

  也许已忘记

  童真的笑脸

  佛的心在哪里?

  禅的悟在何处?

  石头也知本然

  木头岂不能成器?

  只有那个看的人

  被死死地分成两半

  现代禅者的使命

  禅是唯一超越宗教性、超越繁复哲理系统、超越任何条件制约的心灵的本体,它是人性中最真实的本来,证悟本性的人需要三方面的突破:

  一、 是突破任何思想概念、任何理论框架、任何逻辑思维、任何方法对治,任何境界执取,任何果证追求。

  二、 是突破内心的局限,打破二元的相对,打破认知的固守,打破心体的尘垢,打破分别的妄知,打破觉受的落处,打破有悟的实存。

  三、 是突破作用的对立,突破六根的自我性与六尘的折射性,突破用处的粘作滞与不活泼,突破俗谛与真谛于作用处的相待性,打破不能圆照大用的拘泥性。

  证悟禅性的人,本来天真独朗,自觉自知,明了现前,犹如点亮了明灯,也似找到了水源,其中妙趣唯有自已明白。

  那么悟证自性的人有什么责任呢?从此不在拘泥于任何形式,而以活泼的智慧生活于人间,利乐于一切,使自性的妙明之光,照耀周围,解粘去缚,指示本性,使一切有缘众生,皆回到自性的家园,而安享本真的妙用。

  所以现代的禅人贵在一切处体现本性的光明照用。

  禅不是职业,但可以在所有工作中体现;

  禅不是知识,但可以在一切知识中活用;

  禅不是哲学,但比哲学家更有活的智慧;

  禅不是教理,但它能彻证经论背后的真意;

  禅不是宗教,但它是最神圣至妙的净土。

  禅是每一个人自己的本性,只要发现它,证悟它,抑开一切沉重的包袱,使自己以清新的面目生活于世,给世人带来无限的生机,这就是现代禅人的使命!

  禅是佛教教理以外的直示

  禅是不受理法诠释的真际

  禅是原本心性的如如

  禅是风花雪月的自然

  禅人从来不受惑于理论

  禅人从来不作意于功利

  禅人从来不对立于心境

  禅人从来不实存于道果

  悟禅的人必然无我

  悟禅的人自能无相

  悟禅的人无法立论

  悟禅的人直显无余

  了禅的人融万法于当下

  了禅的人转山河作自已

  了禅的人度众生于全体

  了禅的人体染净于不二

  想追寻一个终极

  想说圆一个法义

  想得证一个究竟

  想建立自宗的见地--

  禅已如死尸一样僵硬

  用法相来诠释禅

  禅成了法相的原罪

  用对立来观察禅

  禅沦为哲理的桎梏

  用死句来体现禅

  禅失去了天然的风彩

  用修证来比量禅

  禅遗失在路途的光影中

  禅的真意何在?

  每一念的当下

  醒悟于不二之中

  每一念的圆满

  自然于灵妙之中

  每一念的智照

  体现于一味之中

  每一念的作用

  全然在无用之中

  真如十义

  真如是佛法的根本,略述十义如下:

  1、 自性清净的本面是意识不可到、文字无可描述的无来去、无断常、无生灭、无一异的体性。

  2、 人人虽有此体性,但被无明所覆,所以形成阿赖耶识,变现根身世界,流转于五道之中,虽有真性,如矿中金,未得清净妙用。

  3、 如以知见分别藏识为本性,执着之根的作用 即真如的妙用,生起思想作意以为是智慧的发挥,则入于外道之中。

  4、 圆解如来藏的理体之后,应开始觉照用功,摄万法归一念,由一念而化空,脱开根尘,才能显露本来的面目。

  5、 如没有体入真实妙性,自以为根中能起念能思维,能作用的就是真如,心识带妄,无明覆藏,心不清净,因执着此根中之性,妄用功夫,即被魔力加持,与佛、菩萨于般若正智即不相应。

  6、 认为禅宗参学是积累资料,分析辨别,而后得到精华,总结归纳为己所用,便认为此便是禅的智慧,便是会活用,此即违背禅的真正智慧。

  7、 真如本性是法界的全体,任何一物全彰如来藏性,因此真如只有在缠与出缠不同。在缠则染污业海;出缠则功德清净。

  8、 真如本性本具如来一切功德,离意解而彻露本面时,清净一片,灵知妙明,应上与诸佛合,而开其功德;下与众生合,而了其习染,使真如恢复圆明十方的果德。

  9、 于真如性上,无言论,无可建立自我,本无一物可得,故见性者无性之可见,明心者了然于目前而无明了之想。

  10、悟真如者,无悟之可言;真证真如者,全证于众生之全体,于是天下众生无不是真如佛性的体现,无一不是佛。但为方便接引,作种种言说,其中更无是非高低之执着,只是随缘照了而已。

  禅修初机

  禅门的初机者,一般先学圆融的教义,再略涉禅门的机缘,进而依明师而得一下手的功夫,一般分为八法:

  (一) 无相密乘法--如无相准提法等。

  (二) 止观禅修法--如永嘉禅法等。

  (三) 念佛观修法--如宝王三昧法等。

  (四) 禅悟直指法--直指见性而修。

  (五) 观照看心法--看心念的起处。

  (六) 疑情参究法--起疑情直参。

  (七) 智慧体究法--依智而究心源。

  (八) 直照无修法--一任天真自然。

  但是若非已明悟心性之人,如仅看文字观修,必难悟证,因自力不够,易随境迁故。古人数十年参学,依止明师,即此意也。

  佛法圆修与并弘

  现代人应以圆融的见地来观照佛法,然后摄归自心而化为圆行,使一切法皆成佛法,一切行皆是佛行。佛法本来圆通,如一般分显教--中观、唯识、天台、华严等;密乘--大手印、大圆满法等;禅宗--非显非密而直入;净土--即显即密而圆含。就实际而言,又是互相融摄的,如显教所谈即是密之所证,一表一里,实无差别,禅的显说即是教的极致,禅的所证,即是密的究竟;禅的所归亦无非是净土之德。净土更是融一切教言而举扬开显;摄一切密乘而为最后导归;即一切禅悟而全提、圆具。

  因此佛法是不分家的,而祖师悲悯众生,方便开宗接引,一旦契入,更无二致。

  而现代人面对如此广大的佛法及各种言说,如不能圆会诸说,归入自心悟智,则很难圆修佛法,也许一生中都在讨论与解决问题。

  当然依止有证量且圆通佛法的善知识,更容易消融诸法,悟入自心,就路还家,获得早日成就!

  悟入之后,则应对不同的根机弘传契合的佛法,令其速开智慧,证入心性,圆成道业,而不须费太多的时间在佛法上探讨,应在生活、工作、社会大洪炉中体现大道,随缘而行。

  佛法因自心而显现,如能圆摄诸法则自心亦圆,然后圆归一心,圆行大道,则佛法必以丰富多彩的形象而出现于世,佛法也必再次大弘于天下矣!

  修持中的三次失误

  修行的证境不可宣示,但失误则可供行者参考:

  一、八五年修心密于百座内爆开时,一片空明,灵知不昧,出定,身心世界皆是影相,以为巳证,印证佛经也无不相应,第六天因与人论见性境,稍微起意,境界即失,故知失误在诤心,而真境未证也。

  二、八六年于福建广化寺教学,于定中现圆光身与世界皆显现,以为是证,后知功德未圆,所现并非透明自在,乃是影相现,非如实现,后破之。

  三、亦于广化寺的凌晨去指导学僧禅坐,行至路尽处,忽然从一米多高处跌落,其心丝毫未动,全然透明亦无身痛的觉受,片刻后才知有身,以为证量已到,其实仍落透明心,故未到。

  到此三次失误实例仅供参考,切须实证圆明,方为了手,且应功德相应,方是正确

  王阳明与湛愚《心灯录》的错误

  在王阳明与湛愚的心灯录中,把真心做一个实法,观为一物,使无实法可得的禅宗走向了偏差。他们认为:

  1、 万物都灭还有一个真心存在;

  2、 认为人死后真心也跟他去了,又有一个新的天地;

  3、 认为如来藏性是一个可以把握的○,然后去认知,去肯定,并在此上做功夫。

  4、 在这所谓的○上建立知见与功勋,并自以为是得道的人;

  5、 认为寂与明是可以分开的,也即寂时不明,明时不寂;

  6、 因为没有化空归真,所以没有菩提心与功德的出现;

  7、 没有活智慧的流显,一开讲总不离分别意识;认为真心就拧在六根里,不须脱开;

  8、 往往居高临下,喝斥他人,自以为天下第一;

  9、 放荡不羁,认为道性自然;

  10、 不能与整个佛教融合,不能回归净土。

  欲深入研究者,请读王阳明传与心灯录。

  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观译意

  "悟入禅道有许多途径,概要地来说,不超过二种:一是从理观而入;二是从行持而入。

  理观悟入的方法是:先依圣教所开示的根本理趣,悟入自性的心宗,并且深信一切有生命的众生都是同一个法界真如的灵妙性,只是因为在根尘相对中,被客尘落谢的妄想执着所覆盖,所以不能够空明显现,假如能离妄想而归于本空的真性,凝住于寂寂然的壁观之中,此时在无自无他凡圣平等不二的现量中观照,并能一直坚持安住,而不被内外诸相所移异,再也不起文字道理的解会,只是无心而观,这就与真性的理体冥冥相符合。即此当下,没有任何分别念,是寂寂然而无作为,如此安住,叫做理观的契入方法。

  行持的契入有四种行,其它的一切行都摄入这四种行之中,有哪四种呢?一是报冤行;二是随缘行;三是无所求行;四是称法行。

  什么叫报冤行?就是说一个修道的人,假如在受种种苦难的时候,应当在自心中作这样的思维:我在过去无数劫中,弃真性之本而从妄心之末,流浪在二十五有的业海之中,与众生结了许多冤憎,做了无数违背损害众生的事情,现在归向于道,清净自守,虽然没有违犯什么过失,但是过去世所造的罪殃恶业却已经成熟了,这不是天上人间所能了解的,应当甘心去承受这些业报,应当没有一点冤恨与向人倾诉必要。佛经中云:"遇到苦难的时候,不要忧愁,为什么?因为已经明白了因果业报的道理。"这样生起了正见的正念,就与真如性体完全相应,因为体悟冤业中的正念,而相应于道业,所以说这是报冤行。

  二是随缘行:众生之中没有实我可得,都是在真性中随业力而转变的假相,所以在苦乐之中而又被动地感受于苦乐,这一切都是从因缘法则中产生的。假如目前得到殊胜果报、荣誉等顺境,知道是我过去善业宿因所感,现在才得到回报,当因缘报尽时候,一切也都消失了,所以有什么值得开心呢?得与失都是从因缘中来,而修道人的心没有增与减,在喜悦的境风中,不动于心,这样自然就暗顺于道妙,所以说这是随缘行。

  三是无所求行:世间上的人常在迷惑之中,他们是处处贪欲染着,这就叫世俗的追求。有智慧的人,他们悟入真性后,所明白的真理是与世俗的观念相反的,因此要不受世俗的制约,安心于无为之中,一期生命中的身形,随着命运而转,不要克求与世俗一致,这样才能在世俗面前空无一物,不受其迷惑,心中就没有世俗的愿望与俗乐的享受。这样内心的功德与黑暗的现实是常常相伴相随,但仍清净无碍。在三界居住久了,就好像火宅一样,凡有身体的都有苦难,谁能够在里面能安乐自由?明了通达了这个道理,所以就放弃了对一切有的执着,把妄想停止下来,心中再无所求。佛经中说:"凡有追求的人都有苦难,心中无求,就能快乐无忧。"由此判断而了知,无求的心是真正的道行。

  四是称法行:自性清净的理体,我们称它为法。在这个理体上,一切众多的现象都是空无所有,没有污染,没有执着,没有此也没有彼。佛经中说:"法性中没有众生,因为离众生垢的缘故;法性中没有我相,因为离我相垢的缘故。"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够信受而领悟这个道理,应当符合于法性清净理体而行法行--法体上没有悭贪,所以用身命财而行檀波罗密的舍心布施。心中没有悭吝爱惜,把一切妄心执着解脱于人空、法空、空空之中,不倚依、不执着,唯一的作用是离一切垢染,称性化度众生而不执于众生相,这是自行的称性之行,又能利益众生,也能庄严菩提大道。檀波罗密是这样,其余五度也是如此。

  为了消除妄想,修行六度法门,于自心中实无所行,这就是称法行。

  ~~~~~~~~~~~~~~~~~~~~~~

  附原文: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辩难中的十失与十得

  辩难中:落是非人我是堕;

  高举自己的优点是失;

  不明对方意旨是愚;

  重述对方观点又说对方不对是恶;

  强词夺理、气势逼人是凶;

  不找主题、专挑末节是诡;

  妄评他论、乱说一通是谤;

  故立标准、克制对方是计;

  借佛祖法打击对方是恨;

  不给对方机会申述是压。

  十得:

  以助人的态度出发

  以平和的心境对待

  以尊重的论式开展

  以提问的方法导入

  以转语的手眼显明

  以圆融的智慧化解

  以真实的证量契入

  以轻快的文笔论述

  以直接的妙机体现

  以不二的修养同喜

  现代佛法的十种特征

  一、 这是一个智慧圆会,法门归一,心灵安居,生活自由的时代,修行不成为负担的人才有望成就。

  二、 这又是一个崇尚传统、冀望寻根、回归自然、尊重真实的时代,只有回归自心道位,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

  三、 这个时代的人生,需要更多的知识,需要勇敢的精神,需要不断开拓发展,需要应付任何变化的修养,守住一个固定东西,肯定不能随时代发展,因为这是需要源头流注活水的时代。

  四、 这个时代需要有教下的大开圆解,禅宗的圆活的悟性,需要密乘的次第修证与经验口诀,也需要净土的归宿与功德庄严。

  五、 这个时代会不断地诤论,又在诤论中发展,在诤论中提高,在诤论中消融,才能回归到无诤的心境中去。

  六、 这是一个网络弘法的时代,任何言说都可以发表、传递,但造业的多,在此倍福利生的少,如能积德于网络,遍学有益的知识,则可行菩萨道于网络之中。

  七、 这是一个承续历史的时代,是把历史上的一切精华发挥为现代优美的精神财富的时代。如诤论于历史,死学古人,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历史不容改观,它已存在。

  八、 在这个时代里,任何试图否定历史,毁谤祖师,破坏宗脉,妄评古德,是最愚蠢的事,必然受到大众的责骂。但以私心错引历史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则会被大众看透居心。

  九、 在这个消息灵通的时代里任何人想利用一切为自己出头,打击他人,卖弄才智,终会被人们逐出这个时代。

  十、 在这个时代里唯一能清净的是心灵,所以应安住在自心的净土里,培植功德,开显妙用。不要看不惯社会的现实,不要指责他人的不是,不必盲从于潮流。只有随缘而行,才能处处归宗。

  禅门本份十抉

  一、 禅门中有影响的人物提倡外道世学,与禅者相违背者,应纠正之。不听,我等则应以正智发挥,使大众了解。

  二、 禅宗公案是祖师的机用,是禅人体究的课堂,不可研究、解说,但可下语、拈提,否则悟机即断。

  三、 禅人不可以悟自居,心中应了禅痕,否则不入现实,禅幻浮现,落于口头禅

  四、 禅人常以道性圆融一切,以平常心为人,消融一切善知识的道用。妙显在生活中。

  五、其它宗派发生问题由各教派来处理,不可插手,否则会多事。公开的邪教外道由政府与宗教部门处理,不必去于涉。否则清风即坠。

  六、 卜根本理趣受到弯曲,无人纠正者,应出面纠正。对于修道上关键的方向发生错误时,应以正法眼而正之。

  七、 在禅与教,显与密等发生激烈的诤论时,禅人应以圆融的智慧去调停消释。

  八、 对于修行途径中发生障碍时,禅人应以方便话予以指导,使趋入正道。

  九、 有时为了佛法的绝对纯正,应挺身而出与混进佛门的偏邪作勇敢的辨论,但必须做到平等、无心、直接、不动,口气应平和自然,否则即堕禅风。

  十、 为禅人的师表,对无伤大雅,不会对禅佛发生影响的个人性的打击毁谤等应一笑了之,绝不可计较,否则亦堕禅风。

  无关

  我尊重所有的上师,但我与上师的其他弟子无关;

  我尊重所有的教派,但我不在任何教派里面;

  我发心弘传禅佛的心要,但与世间的宗教组织无关;

  我只传见地与方法,与任何人的个人作为无关;

  我一生不立祖师位,故任何地位的斗争与我无关。

  十不真论

  一、 回忆不真

  二、 有物不真

  三、 有见不真

  四、 有理不真

  五、 妄知不真

  六、 推理不真

  七、 相待不真

  八、 有受不真

  九、 立境不真

  十、 证得不真

  理与法

  为了说明白才有道理

  巳明白的人就不存道理

  一切就示现为现量的直接

  为了度烦恼才有法门

  巳清净的人就无须修法

  所有都成了功德妙用

  这样了澈的人

  再也找不到自己

  说0

  0是什么?0就是圆,是沩仰宗用以考核、印证悟人的方法,所谓九十六种圆相即是。

  这个0是以符号的方式描述法身本位及其妙相德用,是无法用思想认知的真境,所以祖师用圆相考验弟子证悟的程度并以此来启发法身妙智,后人不明所以就以认知心把它定为实法并述以概念,这样就失去了它的活用价值。

  禅是活的教育、是超概念的真知、是实证道妙的方便,0就是其中的活道具,善用它吧。

  与某仁者谈禅

  仁者:

  欢迎你引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解释明心见性的问题与论证证悟的甚深境界,这是前无古人的大作略,是以前禅师从未如此发挥过的,足见你的学识渊博和证悟的高深。但禅非言说的境界,更不是如来禅的修证次第所能表达。因此以楞严经来解释禅宗的明心见性在根本上是不妥的。另外禅师的开示只是敲门砖,方便为人解粘去缚,并无实法予人,更无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你的阐述略表如下:

  一、 当一个人试图去认识这个○的时候,就不是○的本面了,所以○不能依人的思维形态与教下理论来领会,因为○不是一物,无有概念,一切的言句无法论及它。

  二、 见性时乃是无境界的灵知,是法身的本面,其际本来无一物,到后来证入全体时,才圆现万象,此象乃圆明自性的妙用,故不可说为幻相,但如未证此境的人,去看此段的光景,即落影子。

  三、 识精元明如在八识中即有覆,如能化尽无明才露真如全体,故经中指精明为自性是令人悟矿中之金,当证入时即完全开显为三身四智的功德,这相当于大手印的"基"。

  四、 如你所说的见地,是文字中获得的知积呢?还是证悟圆明之后的流露?为如此肯定他人的不是?如果是真圣贤会如此讲话吗?

  五、 如果你是自证圣智流露出来的,那你何必要搬如此多的资料来讲话?为什么不讲自己悟证的话?

  六、 你前面说,王阳明开悟了,为什么又说你所说的○与他们的宋明理学又有不同?王阳明也不常讲○吗?

  七、 以文字来参证的是禅的根本吗?

  八、 无分别智与空觉明的现量等等乃是历代祖师所修证过的根本智与本位境,难道祖们都落顽空之中了吗?

  九、 谢谢你如此认真来讨论问题,希望继续谈自己的证悟,希望给香风谷带来禅的智风。我从不知见性为何物,也未曾有悟的存在,只是一个平常人,是否请你告诉我性是什么?悟在何处?

  不受惑

  不受名人、地位惑

  不受文字、道理惑

  不受境界、感觉惑

  不受知解、实法惑

  不受功夫、意生惑

  不受是非、言论惑

  不受权威、势力惑

  不受邪智、魔力惑

  不受习染、影相惑

  不受净相、得相惑

  不受空见、空明惑

  顶礼一切不受惑的成就者,加持众生吧!

  悟时十喻

  一梦醒来

  石头落地

  青山雨后

  愁云全消

  病愈体健

  行云流水

  牧童山歌

  豁然开朗

  一览群山

  回归家园

  真心直说

  真心乃无心之妙心,圆极太虚,体含众德;为天地之始母,是众生之元体。在密因,常于根门而作用,智照从此流显;在果地,遍于法界虚通,功德于是圆成。

  真心无相而妙相庄严,真心无为而大用现前,真心无知而遍知无碍,真心无得而大德圆具。

  见真心者始于根门,修真心者在于离妄,行真心者乃于无着,证真心者十方圆明。

  真心本体灵妙,故为灵知妙心;真心本相清净,故为明体透澈;真心体用遍在,故不妨根门示现,真心圆照,含生佛而无别;真心遍摄,统三乘而全收;真心妙化,圆三身而尘刹应现。

  真心如如,言思难及;宗下指归,离言而证,谁可得于此措词乎?

  真心在教下谓如来藏识精元明,在宗下谓离念灵知,在密乘谓明体五智,异名一实,圆融无二也。又于现代言之:真心乃宇宙生命之全体能量而作用于个体人生的生命运动,如果消融相对个体回归全体,即是证悟真心而圆成大道。

  真心于因地悟入时如何?

  其体寂寂而空

  其相明明而现

  其用觉觉而知

  分别识空而智照作用于根门,当下现量,圆达自在。

  直说明心见性

  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于有不有,即空非空;超四句百非,脱意识概念,真空无物,当体寂寂,谓之见性。

  妙显身心,全露法界,虚明而照,无念而知;世法佛法即心而明澈,自心他心通透而明达,妙有活泼,当下朗然,谓之明心。

  性中大明,明时本寂,寂明不二,当体圆成。

  见性的十种未彻相

  许多人都巳见性,也巳安住本位做功夫,但仍有一些未彻的存在,略述如下:

  一、犹带意解

  二、根识未消

  三、自以见性人自居

  四、未于妄念、境界、睡眠、诸变中见性

  五、无明体朗照,于境仍有实见

  六、对师、法、境、异事仍有执受与不净

  七、不平常自然,仍落是非人我之见

  八、没有活智慧的流现,言中无根

  九、未融一切法与境

  十、仍表现自己的功夫与见地,以佛祖自居,傲视天下

  论根门功夫

  根门的修持方法,乃是如来禅的下手功夫,楞严二十五圆通中,势至为意根圆通;观音是耳根通,也即借根性作为入道的方便。

  修如来禅的人先要大开圆解,通达如来一切教法而圆融于性地,并离文字名相的执着痕迹,化入根门的实际修持中,在理念上与祖师禅的不同点是:

  (1) 如来禅喻如大海的水,先认知其水的本质为清湛透明,并未见到真实相,但从文字义理中了知到,然后开始做净化的工作。

  (2) 祖师禅则由传承心脉的祖师直接引导弟子去山中(无明山)找寻水源(本性),以特殊的方便(直指与参究)开出涌泉,立即证知水体本净,不须通过净化加工,因此谓见性成佛。然后滔滔不绝,活水不断地涌出。

  根门的功夫,与外道下手很近似,但外道没有正见与菩提心,故于实际中又不同。如观音耳根圆通须解六结--动、静、根、空、觉、生灭,每一个过程都须真实用功,并不断以圆解的智慧去指导,未到生灭灭已,是不见佛性的,所以不知灵知为何物。而祖师禅以其传承的力量与行人的智慧,直接见到本性--无念的灵知妙心,然后安住自然本位中,绵密觉照,化解习气,自然地消融六结,达到证悟。

  修根性的人应真实用功,不可入禅机,否则用功不真;祖师禅的人不可入解会,知解一多,悟性即被覆,透明的灵知立即失照,修道即无根本。

  修根性的人须行起解绝,人法两空,方得相应趋入;修灵知的人须一法不立,一尘不染,常住本然而不动,方有透境的力量。

  修根性的人应一门深入,未到圆证前不可多事,不可出头为人,应默默用功以达于 无功之地。

  修灵知的人,应善于保护,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不可入是非之中,保持清净无为的风格。

  两个法门的见地与行持均有不同,不可免强合,也不必争高低,如能悟佛祖接引方便的善巧,则应各归其位,证成大道。

  但是明根中之性乃是第八识,未达清净真如的圆明,故不可狂枉自大;悟灵知妙心,乃在因地佛性,并未显德,故不可轻言证悟。

  唯即根而不执,一门深入,愈入愈妙,方至成就;个中无可称誉于人的地方,因圣德不居其功也。

  唯悟灵知的人,常觉常照,安住当下,随来随扫,方至圆归;亦无可表现殊胜的地方,因妙明真心无境可境也。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何分对错?唯须融通之后,各行其道,皆成佛果,庄严法界,毕竟圆满也!

  现代人修根门功夫,大开圆解是一难关,如果解而未圆,则一生均可能落在文字道理上,会产生很多的疑难问题。

  而禅宗的直指法,轻松自然,如有明师,又有适合的根机,则易得相应。

  除此还有密乘殊胜的修法与净土的信愿往生,均可使行人得到成就。

  故学佛理宜圆融,行宜专精,归于当念,相应用功,必能直至菩提。

  不立文字与善用文字

  禅宗为什么不立文字?

  一、 从文字中讨消息,要从心灵里去体究悟入。

  二、 不从概念套概念,要以离念真知直显。

  三、 不以名相解释名义,要以智慧观照来体现。

  四、 不要形成系统的理论,要活泼地显现当机的妙用。

  五、 不在文字海中流浪,要善用一切法而成道用。

  禅宗为什么又有许多文字?

  一、 借文字来指示一个入处,

  二、 借文字来破种种的执着;

  三、 借文字来体现禅人的生活现量;

  四、 借文字来下智慧断语;

  五、 以文字作用于新新不已的流显。

  听经

  某人于坐中听心经,不分别觉现,忽不见身心世界,唯声与觉妙化,即于此时无别安住,忽然脱落,声觉顿消,连无亦无,无可思议者。此人圆明真现,机用活泼,无人识得,现住于某山中。

  论灵知

  "灵知"是相当难说清楚的一个境况,因为精怪有灵知,旁门左道也用灵知来点传,而许多修禅宗的人更是错会灵知即是道,这实在太可惜了!

  一、 灵知的错认:认为目前昭昭灵灵之灵知,就是佛性、真如,就是道,而守住它,在它上面用功,乃至飞升变化,则被魔摄,成为邪禅。或错认六根中的根性--第八识为灵知本性,守而用之,也落于偏执。

  二、 正悟的灵知:在解悟与证悟的中间,大多数人有一个通往圆明的桥梁,而这个桥梁,在禅宗就是通达灵知的觉照,它是这样出现的:

  (1)在禅定用功中,忽然根尘脱开,一念不生,灵知了了,身心获得一种解脱的觉受,非常清净空灵。这称法身的边缘,产生了无分别智与透明的心,从此不用思想说话,对身心世界不再执着。含养保护,自然越来越明净透彻,终于有一天证悟了全体的圆明,这时就如憨山大师的证悟一样。如果未到圆证就以为已证道,则必狂心入魔,自大骄傲,则成魔子。

  (2) 成就的善知识,常住于圆明之中,当有缘的弟子到来时,用本性的智慧解粘去缚,在弟子妄想顿空之际,以其道力直指本性,则灵知顿现,智慧明照,即识法身边事,再指示觉照安养的方便,逐渐引导而至于成就。

  灵知的发现不仅以上二种,一个声音,一句话语,一觉睡醒时,念佛念咒到念不出来时,等等情况,都有可能出现。灵知出现时,如有真正菩提心为基础,有正确的见地引导,则必证道果。

  这是祖师禅的内在传承的秘密,是借此方便而证入道果的要诀。它比任何禅定方法、对治解脱都要殊胜。

  因为安住在灵知上,身心世界自然化空,烦恼习气自然化解,清凉透明,一直含养在这一片之中,久而久之,自然证入全体而成就。

  这在大手印即是见定行中的定--"明体";在大圆满中就是彻却的空觉明的一体显露,它是通向涅槃唯一的殊胜道妙。

  如果其力未充,则可加修虹光法明显五智光明;也可转入净土法门而以佛德庄严。如有机缘还应参学大成就者得印证加持,使于此灵知一片中,开显报身功德。

  这是禅密中的秘密,是著文字道理者无法了解的心地功夫,是直接通向菩提殊胜妙法,是初地菩萨始入的境界。如果以十地菩萨的圆明境界来打杀它,那是太罪过了,断了行人成道的方便,岂不可惜。

  问:用识、用根、离根识的灵知三种用功的差别?

  答:用识即是用第六识的分别心去修行,因它在缘虑之中,是妄心之作用,如果随识而用,即入尘劳,如果体入空假中,则入圆观证真如。

  用根即知根中之性即是第八识,只要把六根拧做一团,时时刻刻在此用功,即是如来密因,但如不善用,即成根性的执着,是执着根上的建立,便会被困,易入王阳明与心灯录的偏禅。

  离根识的用功,即是灵知脱空的觉照,不住根性也不起分别妄心,也不住尘劳烦恼,心中透明一片,无依无着,闲闲净净,这样用功,即是最上乘禅,即是大手印,大圆满。是不立一物,直接透脱的微妙境界,未到此地难以证知。

  用识的心容易飘浮而被识境所动;用根的人容易执着目前根性的作用而受困,用灵知的人则妙智常现,心地透明,遇事虚通,即境无心,自然安住于根本道上,从初地直到佛地,不离当体而成佛。

  附:有关直指心性的一封信

  自在成就者班诺布转世仁波切座前:

  现简单向您恭敬回函

  得知您的法体安康,非常高兴。我也一如既往,没什么新的变故。从现在到下月初之间,算是闭关,之后应钦珠仁波切要求,拟以寂、怒、金刚橛三种法作为供养,满其所愿。特意敬呈的是,您的不少弟子到我处做了证悟供养,然除了混杂吗哈约嘎见解之自性明空说法外,认识到远离三世分别念之觉空赤裸智慧者,我觉得还是比较少。因此提出以下拙见,敬请参考。

  于前行摧毁心识之房的科判中,前三者略广均可,而第四"观察有境心的本性,并将其抉择为实相大光明"这一内容,无论列为一个或两个科判都可以,视方便而定。在此基础上,以下内容是现量之见或称之为入定智慧的见解。除了以安住法获证外,大圆满中并没有象玛哈约嘎和阿鲁约嘎那样,以风心融入中脉,强行示现光明本性之法。

  首先开示安住法:让弟子们安住若干天,其心稍微能够安住,然后告诉他们:"以此安住法令心不动,其实并非正行修法,那是什么呢?它只是寻找觉性的一种方便。心自然安住,犹如浊水静置,自然会变得清澈。同理,自心本处自然安住时,心的本性赤裸觉性容易现出。大成就者萨哈云:'无散之心自反观。'如此所说,即心自然本处安住时要观看能安住者的本质是什么样子。观看时,稍微向内一反观即可,若过于往内观看,不一定能认识觉性,其原因是,以心执着外境和以心执着内心,皆为能所分别之念,因此,不能过分作意,应以稍微向内反观的方式来自然安住。"如此指示使其安住。

  以此方式观看几天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有些修行者如此安住观看时,稍微往内一反观,顿时就会现出赤裸觉性,并于自心性彻底了达,且对此深信不疑。

  有的可能会说有一种无法表达的觉受。对此,应让他再运用安住法,应告诉他观察心的生、住、去处。当观察时,自然能了知其为无成之空性,而不观察时,似乎依然显现生、住、去处,但此二者并不矛盾。于显而空、空而显的涵义心生定解,这属于境实相空性之范畴,(并非大圆满直指心性之法)。在此,着眼点乃在于心的本性,或称之为心的自然状态、心的实相、心的住相、心的法性等,无论用何名称,实际上心的实相如同水的本质是清澈一般,赤然觉性是与生俱来,决定存在的,因此继续令其用安住法观看。

  如此安住后,有的会说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这说明有点接近明白,并使其再三安住观看。结果他可能还会说有一种无法形容感受,那么应(让他)观察这是否是散乱于外境的三世之念。若说不是,那就接着问他是不是无分别念的心,并让他再安住观看。如果说是一个无分别念的心,则又问,这种状态是否如闪电击中头部那样令其一无所知,或是晕倒,或是睡着时的感受。继续观察后,若说并非如此,那就问是否是以往平常所存在的心?若说仍不是,那么 再问这是否是能见色者、能闻声音者等心识?对方说,反正色声等外境见闻明然不灭。这个无分别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必要继续观看,是否是以往那种急匆匆随逐外境的心呢?观察后若说,不是以往那种随逐外境的心。那又是什么样呢?若说它是一个能见色、能闻声者,那么这是否是能抉择、能了知的心识?继续观察后,如果说是,那么你(观察者)是否同时有两个心?若说好象有两个心,那么你就观察它们两个是否都是忆念者和散乱者,或者它们都是安住不动的。(他说),其中一个心,也就是以往的心总是散于外境并随逐,而另一个心则安住不动,宛如明镜,外境可于中显现影像,它并不随逐外境。这一点,虽然讲理论时可以解释--它是自性光明妙光不灭觉证智慧之境,但传统引导中并无在此指示的习惯。继续问他,这个能安住不动的心是否就是三世的粗细念头?(然而)过去的已灭尽,不可能是,未来者尚未生起,也不可能是它,若是现在,那么他是善、恶或无记,这三者分别介绍,令其观察,结果他说都不是。那么是否是五种无分别心,这五者也分别介绍后令其观察。如果他的答案全是否定的,这时才告诉他这可能是心的实相,但有必要继续观看。这样仔细引导,最终必定对觉性能获得深信不疑的定解,所有疑惑顿然消失,这时才开始介绍见修行果四种科判中的入定智慧之见解,按大圆满术语,其分为分辨、抉择、现量指示自解脱,其后者在指示正行觉性本智--"定见建立于解脱之上"时宣讲。前二者中第一"分辨"之内容,在《胜乘宝藏论》中分为十六种,《法界宝藏论》中讲了十三种。在此将其要点归纳为四种,分别为阿赖耶与法身、意识与智慧、世俗与胜义、勤作正念与无勤自然安住这四种分辨。

  第一、阿赖耶与法身之分辨:

  阿赖耶是心自然安住时,未用"无散之心自反观"之法去反观,即使反观了也未认识。其特点是内心自然安住时,分别念的射收缓解,处于昏然迷然的状态,虽然可以产生乐明无念的觉受,但觉性清澈之分未能无遗显露。而觉性法身是心自然安住时,如同"无散之心自反观"所说,向内一反观,此时此刻觉性赤然现出,其特点是自觉自证。

  这二者之见有何差别令其反复观察,直到完全分辨为止,此后方为其开示意识与智慧之分辨。

  第二、意识与智慧之分辨:

  所谓的心(意识)指的是各种分别意念,智慧指的是觉性。心的种类可归纳为善、恶、无记三种。

  先讲其中恶念产生过程中境与有境的详细情况,然后让他观察缘境如何产生心识。了知后便观察能否产生无境的恶念,若他能抉择无境不可能产生恶念之理,则告诉他,凡是心总离不开能所二取之念,所以称为迷乱之心。现在开始令其观察依贪、嗔、中庸之境能否产生觉性?若回答好象不大可能,那么你不是说过它是一个能知能觉的心识吗?继续观察后,就知道虽没有产生之理,却存在能知与能听,此时告诉他,这就是所谓的不灭智慧之妙光觉证智慧之境。这与迷乱之心执着所境是不同的,若与心完全一样则没有理由将智慧说成远离能所二取,因此妙慧是无境之智。在此,还要观看依贪、嗔、中庸之境能否把觉性变成贪、嗔、中庸之本质,这需要再三观察。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告诉他这就叫恶念从未损减过本性。

  其后再详细介绍善心、出离心、菩提心这三善念产生过程与境的详细关系,了知若无所境它们都无法产生后,应如前让其继续观察,是否有无境之信心、出离心等善念?得到答案后,让他观看觉性,结果他会说,与善念产生方式完全不同,觉性是无境的,此时则将其指示为善念从未增益过觉性。

  以同样的方式去观察中庸无记之念,结果他会说,总之依靠中庸之境不会产生觉性,觉性本身也无所境。此时指示他这就叫无记中庸之念从未迷惑过觉性。

  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应尽量详细介绍。第三"世俗与胜义"与第四"勤作正念与无勤自然安住"之分辨,直接依照《大圆满笔记》介绍即可。

  总而言之,无论用何方法,必须了知心之本性--既非三世之念,也不是无记无念,同是未混杂任何粗细分别念的赤然现出之觉性。在此基础上,应当为他们讲述大圆满的修行与行为的关键要点。除个别能持自宗教派之贤善法器外,并不一定对每一个弟子都传完全部引导。

  最后强调的是,千说万说,认识赤裸觉性是窍诀心滴部的真实究竟密意,因此师徒两人不必太慌忙,要以宽裕的时间认真仔细地进行。若能真正认识觉性,即称为断除胎城相续之见,其功德不可思议。请务必牢记心中!

  堪苏班玛理智扎(阿琼堪布)敬上。

  附言:这是我的金刚上师松吉泽仁仁波切前世阿格旺波大成就者的一封信,大众应尊敬随喜,一心参究其中奥义,印证自心,亦可去康藏甘孜州白玉县辽西寺亲见仁波切参学皈依。

  不落法见

  ----赞诸方大德

  真见无见,

  真法无法

  若作此见,

  已是法见。

  心空无住

  法中无见

  妙应随机,

  不论而论。

  若见己法

  是法未空,

  若非他法

  人见未亡

  空谷大容

  拈提无碍

  见中无见

  知知无知

  网中对话

  自看心地

  不落是非

  焉有自他

  灵妙无着

  透脱自在

  禅德如如

  新新常现

  净明山人答明新仁者问

  识神用事、光影门头和空明灵知的区别?

  三者的区别是:一、识神是有我在,有能知,有分别,有觉受相的存在而产生的功夫,识神的变化可能会成为飞升的意身,总不能超越一个"能"的实在。二、光影是指所显的幻境,如光明、佛相、莲花、诗偈、感知、预知、幻变等等,如果认取一种即落颠倒。三、空明的灵知是无法言说的无境界的境界,故佛祖往往以言遣言,即相离相,使人自悟自肯。

  空明的灵知,没有能所,没有光影的分别执着,虽空而不空,正明非明,虽灵知不昧,明了现前,又无明了之心,一切自然,一切现成。但大部分初悟的人都带有痕迹,有时落于识神,有时又有光影,甚至被神通等境界所影响。此时应以真见地去觉照,化解一切痕迹,方能不受染污。因此悟后仍须透过一切。

  见物即见性

  当于无无际

  了见本无见

  无分别对立

  不立名言境

  不生取非取

  一切不可得

  湛然映现中

  万物纯全然

  庭前柏树子

  达摩西来意

  若能如实观

  万物镜中像

  灵明透一切

  个中绝生灭

  全体妙明化

  故说不思议

  周日三题

  网上知人

  一个有菩提心的人,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佛的光明。

  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供养清凉的甘露。

  一个有慈悲的人,一定会给布施庄严的花朵。

  一个空灵无着的人,一定会化解人们的各种执着。

  一个虚心求知的人,一定会诚心求教,获得正法。

  一个展现自我的人,一定会重复地讲述自己的理论。

  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不会与人斗诤是非。

  一个狂傲自举的人,一定会不分功过地乱打一通。

  一个佛门的油子,一定会不负责任地乱说禅语。

  一个邪见谬执的人,一定会破斥正见,谬辨佛法。

  一个已入邪魔的人,看到破邪魔的文字会异常气愤。

  从网上可以知人,知笔下流露出的是一片正智正气,还是邪智邪气。这是历练道人的好地方。

  迎接

  迎接每一天的太阳

  而不是昨日的回忆

  迎接每一刻的清新

  而不须刻意地追寻

  迎接每一当下空灵

  而不用道理来诠释

  迎接目前的每一次显现

  使全体在显现中圆明

  迎接眼前的每一种示相

  使全然在消融中不二

  迎接当下每一念的光明

  使功德在作用处回归

  觉性迎接于本净

  心量迎接于显现

  智慧迎接于照用

  慈悲迎接于方便

  当迎接已不再是迎接

  万法也就全然了

  它们的本面

  言已不能言

  行亦无可行

  佛便在佛的地方消失。

  滞理与着相

  "理不过三,"反翻叙说同样的道理,超过三次,就知心中已滞于理;"相不得一"有一事一相放在心中不放,以为有所得,有其实,则知着相。

  理境是为了阐述真理及修行之规律,若理不能显智,则为滞理;事相是具体的人生实践及功德的外显,如住于事相不能起活用,则为着相。

  理尽于心空,故真实之人无理,佛祖之言句亦不留;事至于圆明,一切法无非佛法。

  若不滞理,正说、反说、圆融说、差别说、真实说、方便说皆于无不可说中不见对错,不为自己的理论辨护,而恒点化众生的智眼;若不着相,佛相、魔相、净相、染相、真相、幻相皆不可着,心里不落一尘,能够没有自己的固定的住处,而常示现诸相化导有缘。

  滞理者缠绵,如阴雨绵绵而覆,着相者固执,似山石峥嵘而立。

  若不滞理而圆照诸法,则大智圆活;若不着相而妙用事缘,则大悲无尽。

  佛法深妙,若于心中有所得,滞于一端,必护己意而起诤,也必见他人之错而现态度,不能真平等待人也。

  希大众能大智圆活而朗照;大悲方便而利众,共同庄严香风谷。

  附:永明禅师《唯心诀》一百二十种邪宗见解

  永明禅师在《唯心诀》中,为避免禅修者的偏差,特举出一百二十种邪宗见解,兹列如下:

  或舍离而保持偏正;或绝分而甘处尘劳;或认妄而谬附邪宗;或执权而劳修渐行;或认位高推于极圣;或积德望满于三祗;不知全体现前,犹希妙悟,岂觉从来具足,仍待功成;不入圆常,终成轮转,只为昧于性德,罔辨真宗,舍觉循尘,弃本就末;挂有无之魔罥,投一异之邪林;宰割真空,分罗法性,依尘生灭,随境有无,执断迷常骤缘遗性,谬兴知解,错倒修行:

  一、 或和神养气而保自然;

  二、 或苦质摧形而为至道;

  三、 或很无著而椿立前境;

  四、 或求静虑而伏捺妄心;

  五、 或刳情灭法以凝空;

  六、 或附影缘尘而抱相;

  七、 或丧灵源之真照;

  八、 或殒佛法之正因;

  九、 或绝识凝神,受报于无情之地;

  十、 或澄心泯色,住果于八难之天;

  十一、 或著有而守乾城;

  十二、 或拨无而同兔角;

  十三、 或绝见而居暗室;

  十四、 或立照而存所知;

  十五、 或认有觉是真佛之形;

  十六、 或效无知同木石之类;

  十七、 或执妄同究竟之果,如即泥是瓶;

  十八、 或忘缘趣解脱之门,似拨波求水;

  十九、 或外骋而妄兴梦事;

  二十、 或内守而端居抱愚;

  二十一、 或宗一而物象同如;

  二十二、 或见异而各立法界;

  二十三、 或守愚痴,无分别而为大道;

  二十四、 或尚空见,排善恶而作真修;

  二十五、 或解不思议性作顽空;

  二十六、 或体真善妙色为实有;

  二十七、 或沈机绝想,同有漏之天;

  二十八、 或觉观思维,堕情量之域;

  二十九、 或不穷妄性,作冥初之解;

  三十、 或昧于幻体,立空无之宗;

  三十一、 或认影而为真;

  三十二、 或执妄而求实;

  三十三、 或认见闻性为活物,

  三十四、 或指幻化境作无情;

  三十五、 或起意而乖寂知;

  三十六、 或断念而亏佛用;

  三十七、 或迷性功德,而起色心之见;

  三十八、 或据毕竟空,而生断灭之心;

  三十九、 或执大理而顿弃庄严;

  四十、 或迷泅说而一向造作;

  四十一、 或据体离缘而坚我执;

  四十二、 或亡泯一切而守己愚;

  四十三、 或定人法自尔而堕无因;

  四十四、 或执境智和合而生共见;

  四十五、 或执心境混杂乱能所之法;

  四十六、 或著分别真俗缚智障之愚;

  四十七、 或守一如不变而堕常;

  四十八、 或定四相所迁而沈断;

  四十九、 或执无修而祛圣位;

  五十、 或言有证而背天真;

  五十一、 或耽依正而随世轮回;

  五十二、 或厌生死而丧真解脱;

  五十三、 或迷真空而崇因著果;

  五十四、 或昧实际而欣佛厌魔;

  五十五、 或著随宜所说而守语为真;

  五十六、 或失音声实相而离言求默;

  五十七、 或宗教乘而毁自性之定;

  五十八、 或弘禅观而斥了义之诠;

  五十九、 或斗奇特而但顾出身,俄沈识海;

  六十、 或作净洁而推求玄密,返堕阴城;

  六十一、 或起殊胜知解,而剜肉为疮;

  六十二、 或住本那清净,而执药成病;

  六十三、 或寻文探义而饮客水;

  六十四、 或守静居闲而坐法尘;

  六十五、 或起有得心,谈无相大乘;

  六十六、 或运图度想,探物外玄旨;

  六十七、 或废说起绝言之见;

  六十八、 或存诠招执指之讥;

  六十九、 或认动用,而处生灭根源;

  七十、 或专记忆,而住识想边际;

  七十一、 或安排失圆觉之性;

  七十二、 或纵任亏入道之门;

  七十三、 或起身心精进,而滞有为;

  七十四、 或守任真无事,而沈慧缚;

  七十五、 或专系念勤思而失于正受;

  七十六、 或效无碍自在而放舍修行;

  七十七、 或随结使而恃本性空;

  七十八、 或执缠盖而妄加除断;

  七十九、 或保重而生法爱;

  八十、 或轻慢而毁佛因;

  八十一、 或进求而乖本心;

  八十二、 或退堕而成放逸;

  八十三、 或语证相违而亏实地;

  八十四、 或体用各队而乖佛乘;

  八十五、 或守寂而住空,失大悲之性;

  八十六、 或泯缘而厌假,违法尔之门;

  八十七、 或著我见而昧人空;

  八十八、 或迷现量而坚法执;

  八十九、 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见;

  九十、 或信不兼解而长无明;

  九十一、 或云人是而法非;

  九十二、 或称境深而智浅;

  九十三、 或取而迷法性;

  九十四、 或舍而乖即真;

  九十五、 或离而违因;

  九十六、 或即而忘果;

  九十七、 或非而谤实;

  九十八、 或是而毁权;

  九十九、 或恶无明而背不动智门;

  百、 或憎异境而坏法性三昧;

  百一、 或据同理而起增上慢;

  百二、 或贬别相而破方便门;

  百三、 或是菩提而谤正法轮;

  百四、 或非众生而毁真佛体;

  百五、 或著本智而非权慧;

  百六、 或迷正宗而执化门;

  百七、 或滞理溺无为之;

  百八、 或执事投虚幻之网;

  百九、 或绝边泯迹违双照之门;

  百十、 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

  百十一、 或定慧偏爱习,焦烂道芽;

  百十二、 或行愿孤兴,沈埋佛种;

  百十三、 或作无作行,修有为菩提;

  百十四、 或著无著心,学相似般若;

  百十五、 或趣净相而迷垢实性;

  百十六、 或住正位而失自本空;

  百十七、 或立无相观而障翳真如;

  百十八、 或起了知心,而违背法性;

  百十九、 或守真诠而生语见,服甘露而早终,

  百二十、 或敦圆理而起著心,饮醍醐而成毒;

  已上略标一百二十种邪宗见解,并是迷宗背旨,失湛乖真,捏目生花,迷头认影。

  见师

  某禅人入藏见仁波切,心中无见无求,全然地顶礼、安坐,于直显中契入彼身语意与自性光明的不二加持中,顿融一片,寂寂朗朗,如如不动,于是得自性大圆满的灌顶,始知禅密无别,亦明传承与道力的不思议。

返回目录

------------------------------------------------------------------------------------------------------

更多宋智明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