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
来源:   作者:宋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关於净土观修法门的修习方法,在佛典及净土圣贤录中,有很多记载,兹摘录其中精要的部分,以资学修此法者借鉴。

  —、普贤菩萨的开示

  尔时,世尊入三昧,名如来议不思境界。普贤菩萨告威德菩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求无上菩提,发心欲证此三昧者,是人须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智慧得故。修智慧者,应离妄语、绮语及诸无益之事。诣精舍中,睹佛形象,金色庄严,或纯金色,身相具足,无量化佛在圆光中,次第而坐。即於像前,头面礼足,作是思惟:我闻十方无量诸佛,今现在前。所谓一切义成佛、阿弥陀佛、宝幢佛、阿闲佛、毗卢遮那佛、宝月佛、宝光佛等。於彼诸佛,随心所乐,尊重之处,生大净信。想佛形象,作彼如来真实之身,恭敬尊重,如现前见,上下谛观,一心不乱。往空闲处,端坐思惟,如佛现前,一手量许,心常系念,不令忘失。若暂忘失,复应往观。如是观时,生极尊重恭敬之心,如佛真身,现在其前,了了明见,不复於彼作形象解。见已,即应於彼佛所,以妙花蔓,末香涂香,恭敬右绕,种种供养。彼应如是一心系念,常如世尊,现其前住。然佛世尊,一切见者,一切闻者,一切知者,悉知我心。如是审复,想见成已,还诣空处,系念在前,不令忘失。一心勤修,满三七日,若福德者,即见如来现在其前。其有先世造恶业障,不得见者,若能一心精勤不退,更无异想,还得速见。何以故?若有为求无上菩提,於一事中,专心修习,无不成办。譬如有人,於大海中,饮一掬水,即为已饮阎浮提中一切河水。菩萨若能修习此菩提海,则为已修一切三昧诸地陀罗尼。是故应常勤修匪懈,离於放逸,系念一心,要令自得现前见佛。

  「如是修习,初见佛时,作是思惟:为真佛耶?为形象耶?知所见像,由想生故,乃至虚空,无端量处,一切真佛,皆亦如是。犹如虚空,平等无异。自心作佛,离心无佛。乃至三世一切诸佛,亦复如是,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佛土中,常见如来,亲承供养。

  (见《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二、宋代知礼大师示净土观法

  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且置能说,略明所说。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_身。说名本觉。  一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虽俱念佛,而是通途,显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寄语行者,观虽深妙,本被初心。若能进功,何忧不就。纵未入品,为因亦强。生至彼邦,得预大会。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圣阶,产生亦广。…尘境粗强,诚为险处。故须外加事忏,内勤理观,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必於宝刹,速证无生。今解观门,其意在此。(见《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三、宋代遵式大师示净土观法

  欲修往观者,当於一处,绳牀西向,易观想故,表正向故。跏趺端坐,顶脊相对,不昂不偃。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观门,经论甚多,初心凡夫,那能遍习?

  今从要易,略示二种。於二种中,仍逐所宜,不必并用。其有於余观想熟者,任便。但得不离净土法门,皆应修习。所言二种:

  一者,扶普观意。生已,自想即时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於莲花中,结跏趺坐,作花合想,作花开想。当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於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

  二者,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於花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澈,不可具说。显映金顶,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即空、即假、即中,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往生坐禅观法》)

  四、明代憨山大师示净土观法

  然一心持名,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便得一生取辫。今当於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花宝池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临命终时,一念顿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永断恶念烦恼。以此净心,观念想继,净土真因,无外此者。(见《憨山大师年谱》)

  修观者可在用功之余,对照以上先德的开示,久久必有深契与了悟,於修观一途,便能登堂入室了。

返回目录

------------------------------------------------------------------------------------------------------

更多宋智明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