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傅味琴: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0~29)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   作者:傅味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傅味琴: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0~2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8

  灭尽烦恼,度到彼岸,方称“灭度”,

  最难断的是男女的爱

  提要:

  ■ 千岁万岁,真能活到千岁万岁吗?福字倒贴,真能使福来到吗?

  ■ 佛门要说真实语,不虚妄语,可是由于不听法,风气也慢慢变了

  ■ 佛弟子不应该放逸,更不应该打牌赌博

  ■ 口业清净叫净口,吃素的人在骂人也不能称净口

  ■ 灭尽烦恼,度到彼岸,方称“灭度”,最难断的是男女的爱

  ■ 我们管理严格,男女生在一起几年从不出事,而有些地方即使男女分开也

  出事了

  千岁万岁,真能活到千岁万岁吗?

  福字倒贴,真能使福来到吗?

  我们中国说假话的风气可能也是受了儒教的影响,比如皇帝要叫万岁,娘娘叫千岁,真的能活到千岁万岁吗?全是假话。在中国封建社会,说好话成风,他们认为这是讨口彩。一直发展到现在,过春节几乎每家门上都倒贴了一个“福”字,表示福来到了。你一倒贴福真的来了?说不定过几天还死人呢,真是二十一世纪的迷信。讲句真话,颠倒的倒不等于来到的到,可是说假话人人都听。

  佛门要说真实语,不虚妄语,

  可是由于不听法,风气也慢慢变了

  佛门本应该说真实语、不虚妄语。可现在佛门也受影响了。第一个原因,佛门里的人都是世俗上人进佛门的,进了佛门世俗气却没有改变;第二个原因,佛门近百年来,不主张讲法听法,慢慢风气就变掉了。比如说佛门里出家人死了总说圆寂了,居士死了总说往生了。讲佛法的时候就要讲清楚,死是死,圆寂是圆寂。如果这个修行人确实修得好,你稍微夸张一点,也就算了。现在却是不论什么修行人死了都叫圆寂。

  佛弟子不应该放逸,更不应该打牌赌博

  有的出家人把居士供养给他的钱造了一个精舍。本来居士供养的钱是给他作道粮,造了精舍自己在里面好好用功或者弘法也就算了,可是他当别墅住,在里边打牌。打牌不仅仅是放逸,打牌盗戒就不清净,因为打牌赢的钱来源不正当。

  我对居士们讲法的时候也常讲,打牌是最卑鄙的,你不通过正当的劳动得到报酬,却希望人家口袋里的钱跑到自己口袋里来,那不是卑鄙?而且老年人容易高血压,他摸到一张好牌,什么牌,“中风”,一兴奋,马上中风,没过几天死掉了,人家也说他圆寂了。难道是他打牌打成圆寂了?得圆满了?

  口业清净叫净口,吃素的人在骂人也不能称净口

  要注意口业。口业清净,就叫口净,或者叫净口。假如他现在还在打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说他口业还不净,这个解说不错的。现在人佛法不懂,常说“这个人还没有净口呢”,他的意思是:他还没吃素呢。吃素的人在骂人也叫净口吗?如果再不弘扬正法,再不广大的说法,众生离开佛法就太远了。

  灭尽烦恼,度到彼岸,方称“灭度”,

  最难断的是男女的爱

  “又译灭度”,涅槃又翻译灭度。灭,灭尽烦恼,度,度到彼岸。灭尽烦恼到彼岸就是阿罗汉,要到这样的境界方才可以称他是灭度了。你要想到彼岸,必须要烦恼断尽,最难断的就要特别重视。最难断的就是男女的爱,这是生死的根。在家居士,佛许可你结婚生子。在家居士从戒律方面来说,杀盗淫妄酒,杀戒第一。出家人呢?要求高了,因为出家的目的就是断烦恼、证阿罗汉果、到彼岸,所以淫戒第一。出家同学非但男女之间不能动爱心,而且扩大到物,看见一朵花你也不能爱,要断尽一切爱心。假如这朵花非常庄严,你应该去供佛。如果把花插在自己房里欣赏,那也是一种爱美的心。

  我们管理严格,男女生在一起几年从不出事,

  而有些地方即使男女分开也出事了

  我弘法,从福鼎佛协文教部开始,都是男女生在一起学的。领导也怕我们会出事,过了几年才放心。我们倒没出事,其他地方即使男女分开来也出事了。

  从前一个佛学院的男众部教务长,经常跑去跟女众部教务长联系,可能是谈工作吧?没多久两人还俗结婚了。有个女孩子,本来在我这儿学法,后来又在某个寺院里帮忙,有一次我在寺院里见到她,叫她回到我这儿来学法。她忙得很啊,而且衣着等等好像跟从前不一样了,据说身边手机就有两部,哪儿来的钱呢?真奇怪。有人告诉我,后来她跟她的师父结婚了。师父还俗了,据说还把寺院里的出家人请去吃喜酒,佛门搞成这个样子了!

  而我们这里呢?男生女生虽然分两个地方住,但听课,工作经常要在一起。可是我们这儿七八年来都很好,我看主要是因为天天讲法,管理严格。你们今天能够在这儿安心学习,你们都应该感谢纠察,全靠纠察在管。哪个工作最倒霉?纠察工作最倒霉,纠察越当冤家越多,当纠察都是靠发心的啦。可是纪律管好了,纠察也有功德。所以制度纪律要管得严。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8

  天天要说法,免得思想下堕

  提要:

  ■ 安定团结全靠纪律,天天要说法,免得思想下堕

  ■ 掉在爱河里的人很难救得出来,上吊自杀,大都是年轻人

  ■ 女性感情重,婚后痛苦多

  ■ 女强人靠自己,在家也不好过

  ■ 摧毁法身慧命的力量就是男女之间的爱

  安定团结全靠纪律,天天要说法,免得思想下堕

  佛门规矩,纠察能上管方丈,所以纠察也能管我老师,可是另一方面我也管纠察,是从行政方面管,因为行政方面我是领导。纠察在纪律方面不抓好,或者本身有点自由散漫,别人就告到我这儿来。有一次,总纠察坐在我汽车里,说话太随便,回去后我就把她训了一顿。我们今天安定团结走修行的路,全靠纪律。你们除了自己受的戒应该要好好持起来,一个学校还有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守好了才能安定团结。当然更重要的,天天要说法,免得你们思想渐渐地下堕了。

  掉在爱河里的人很难救得出来,上吊自杀,大都是年轻人

  我从前写过几句话,你们经常把这几句话背背,“清凉本无桥,缘起桥方成”,是因缘所生法,由于你们都来学了,这儿办学就办起来了。你们来这儿,干什么?“上桥为求法,过桥是彼岸”,我们有觉悟的人总想找到真理,在哪儿寻找?在佛法里寻找,所以“上桥为求法”。你一过桥就是彼岸了,彼岸就是涅槃,彼岸就是灭度。“奉劝桥上人”,你们都是桥上人,“不堕爱河中”,堕入爱河要淹死的。掉在爱河里的人,很难救得出来。关在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以及上吊自杀的人,年轻人居多。大都是因为掉在爱河里。

  女性感情重,婚后痛苦多

  佛门里的人听听法应该醒过来了,可有的人还是醒不过来。我从前对女众不太了解,总认为上吊的跳河的大都是男众。后来到了福鼎搞了一个女众专修班,才对女众有所了解。女众感情重,掉在爱河里被淹死的更多。这才明白,为什么佛制定的比丘尼戒要比比丘戒多98条。有些女众世俗心不死啊,总是想佛教好是好,傅老师讲法我是喜欢听的,可是我还年轻,我还想在社会上闯一闯。即使许多人闯得焦头烂额,她还在想“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呀”,这就是迷茫。真正说起来,就算你闯出来,成了一个女老板女经理,你不看中小伙子,小伙子也会看中你的,还不是走这条路?爱呀,结婚呀,生孩子呀,离婚呀,再结婚,再离婚。(众笑)

  女强人靠自己,在家也不好过

  女众只能靠自己,如果你想靠丈夫,你倒霉了。靠丈夫的女的哪个不苦啊?你说:“好,我就靠自己,以后这个男的说得我高兴,我听他的,说得不高兴我不听他。”肯定经常吵架。男的是丈夫,你是女强人,两个都是头,不打架才怪呢。说句笑话,女的想结婚的话,最好去练几手武功,(众笑)免得被丈夫打得来鼻歪脸肿的。

  摧毁法身慧命的力量就是男女之间的爱

  “奉劝桥上人”,广义上讲,是奉劝一切修行人,“不堕爱河中”。最可怕的摧毁你法身慧命的力量就是男女之间的爱,你有一天堕在爱河里,别人劝也很难劝得醒。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8

  有烦恼就有苦,就叫此岸,

  无烦恼就叫乐就是净土

  提要:

  ■ 有烦恼就有苦,就叫此岸,无烦恼就叫乐就是净土

  ■ 五台山七宝所成由于众生的业障,我们只是在乱石中翻越

  ■ 环境好坏与福报有关,修行人没福报,黄金也会变泥土

  有烦恼就有苦,就叫此岸,无烦恼就叫乐就是净土

  我们修行是为了达到涅槃的境界,涅槃就叫灭度,也就是灭尽烦恼,度到彼岸。这个“度”是一个比喻,好比前面有一条河,此岸到彼岸,要过桥要摆渡。真正说起来,你有烦恼,你在的地方就叫此岸,你烦恼断尽了,这个地方就叫彼岸。推广来说,你有烦恼你有苦,你在的这个地方就叫娑婆世界。你有智慧有觉悟,没有烦恼,没有苦,这个地方就叫极乐世界。法界只有一相,别无二相。所以有些法师讲得很好,极乐世界就在你心里,心净则土净,你心里没有烦恼,这块土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净土。

  比如我们个个都没证果,仅仅是比别的地方好得多,烦恼清净得多,人家也称我们这儿是一片净土。可我们还在娑婆世界啊,可见净土就在娑婆世界。再比如释迦太子成佛了,娑婆世界对释迦佛来说就是净土。现在有许多人佛法不听,总说咱们娑婆世界苦啊,极其肮脏啊。对你来说这个世界是这样,可是对佛菩萨来说就不一样了。释迦佛有一次在法会上,一只脚伸到地上,法会上人都看得很清楚,娑婆世界成了琉璃世界。释迦佛脚提上来,大家一看,仍然是娑婆世界。这是释迦佛为了证明娑婆世界就是琉璃世界而现的神通。

  一个懂法的人就会明白,释迦太子成佛后,这个世界跟以前的世界肯定不一样。从释迦佛的传记来看,太子降生时整个娑婆世界都变了样,出现了种种瑞相,何况释迦太子成佛呢?难道这个世界不变啊?

  五台山七宝所成由于众生的业障,

  我们只是在乱石中翻越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确实变成了琉璃世界,咱们怎么看起来跟原来一样?我年轻时,在五台山能海上师那里学法。有一天来了中国科学院的一位教授,看见我这么年轻,就送给我一首诗,我也写一首白话诗送给他,只记得其中的两句:“五台山遍地黄金,我只在乱石里翻越。”佛菩萨看起来整个五台山都是七宝所成,我是个凡夫,境界就两样了,总是在石头里翻越。这是众生自己的烦恼业障。因为娑婆世界众生有烦恼业障,所以在凡夫眼里,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不清净,很苦。

  环境好坏与福报有关,修行人没福报,黄金也会变泥土

  这跟福报也有关系。福报好的人,环境就会变好,福报差的人环境就要变坏。从前我听到一个故事,一个修行人没人供养,生活很困难,可是他天天修行,法力无边。他有点想不通,就把毗沙门天王抓来,丢在一只大锅里煮,说“我天天修你的法,人不供养我,你天也不供养我?”毗沙门天王说,“你冤枉我呀,我天天在供养你。”“你天天供养我,我会没饭吃?”“你放我出来,我指给你看。”“放你出来,你不要跑掉?”说“你有本事把我抓来,即使我跑掉,你还是可以把我抓来。”他想想这话倒也不错,就把他放出来。毗沙门天王就指给他看,“你山门口本来是平地吧?现在怎么有个土堆堆了?我天天在你门口丢一块金子,谁知道丢在你这儿就变成泥土了。这是你没有福报,黄金都变泥土了。”这个修行人听了很难受,只怪自己过去世没有培福。毗沙门天王就安慰他,“我给你指条路,你往这儿一直走,前面有一个村庄,那边会有人供养你的。”看他有点不相信,毗沙门天王就讲“你过去世吃饭的时候,布施给地上的蚂蚁几粒米饭,这些蚂蚁现在都变人了,就住在那个村里,你去好了,这是有因果的。”他一去,村庄里的人就把他当大法师那样恭敬供养。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8

  不生不灭的境界,

  是佛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理想

  提要:

  ■ 心净则土净,心不净土也不净

  ■ 衣食丰足、安心修行,这就是人间的极乐

  ■ 灭除了世间生灭相,这种不生不灭的境界,是佛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理想

  ■ 生命的条件改变了,生灭的连续性也改变了,人就会死亡

  ■ 修出一个不以皮肉为体的身体,人就可以不死,这在佛法上就叫法身

  心净则土净,心不净土也不净

  娑婆世界本来就是黄金铺地,本来就是净土,本来就是琉璃世界啊,都是被我们自己的烦恼污染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心不清净,土也不清净,心清净,土也清净。说句笑话,你说,“我们天天修行,这两天在路边种树,挖出来的怎么都是泥土?”这是因为我们有烦恼业障啊。

  衣食丰足、安心修行,这就是人间的极乐

  昨天我在平地上修禅定,我走下来时问过你们,“怎么买了这么多新的漂亮的裙子啊?是不是演出用的呀?”说“是的,因为到街上看见便宜就多买了一点。”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么多衣服都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没有土地长出来的棉花怎么做衣服啊?那不是土变的吗?从前在福鼎的时候,遍地都是青菜和萝卜,厨房里的米都堆起来了,那不是环境都变了吗?让我们这样衣食丰足,安心修行,这就是人间的极乐世界啊?其实这些福报都是我们修来的。所以要确信心净则土净,断尽了烦恼,你站的地方就是彼岸就是净土。

  灭除了世间生灭相,这种不生不灭的境界,

  是佛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理想

  灭尽了烦恼,度脱了生死到了彼岸,这就叫灭度,“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是灭除世间生灭相而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这种不生不灭的境界,“为佛教全部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理想”,所以涅槃又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涅槃跟人间的死不同,跟人间的生也不同。我们从母胎生下来一直生存在人世间,有这个生就必有死我们这一辈子过的生活全是生灭的过程,世间上一切相都是生灭相。出家同学十天要剃一次头,如果不剃头呢?人老了,头发也要掉光,我的头发就是掉光的。有生必有灭,这就是真理。什么长生不老,长生不死那都是哄人的话,只有佛才讲出了真实语。

  生命的条件改变了,

  生灭的连续性也改变了,人就会死亡

  假如修行人断尽烦恼了,那跟没有断尽烦恼前完全是两种性质。就说一个简单而明显的区别吧,凡夫的身体是四大所成,骨头是地大,血液是水大,呼吸是风大,体温是火大,最后都要分散,所以人会死亡。分散了就是灭了,这是因缘所生法,由缘而起,缘散而灭。而且生灭不是等你完全断气时才发生,我们随时随刻都在生灭。今天我们还有口气,人们称为活着,其实我们过去的细胞早就死掉了。今天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生灭的连续性快。如果生命的条件改变了,生灭的连续性也就改变了。比如咱们最容易感受到的生灭就是呼吸,呼出去就要吸进来,如果你呼出去了,吸不进来了呢?这个人就不动了,大家就说他死了。不要说吸不进来,你吸气稍微慢一点也危险啊。条件一改变事物就要改变。

  修出一个不以皮肉为体的身体,

  人就可以不死,这在佛法上就叫法身

  如果一个人烦恼断尽了,别人看他还是有这么一个身体,还是活着,可他不依靠这个身体,即使这个身体分散了,他也并没有死亡,他另外还有一个身体。我们修行就是修另外一个身体,修行就是为了永远不死,这个方法只有释迦佛那里有。要使皮肉的身体永远不死,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物质所成。凡是物质全要变化,全有成住坏空,全要灭掉的,这就是真理。只有另外修成一个身体,而且这个身体必须不以皮肉为体才能不死。其实这个身体也是假名,别以为这个身体外面是皮,里面是骨头。这个身体是遍虚空的,可又什么也没有,你抓也抓不着,在佛法里就叫法身。因为是遍虚空的,所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我们成就的法身,这是永恒的,既不会生也不会死,因为每个众生佛性具足,本来就有。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8

  希望大家相互少计较一点,少分别一点,

  由此转变我们的凡夫心态

  提要:

  ■ 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可不像众生身体那么小

  ■ 众生佛性与如来无二无别,同样遍满虚空,因为众生执着于小,就很难

  放大了

  ■ 执着于一个我,别人就有意见,容易闹矛盾

  ■ 我们总是执着自己的身体,所以心量下大

  ■ 法身无相,无相就无碍所以十方如来只有一个共同法身

  ■ 有生有灭是世间,出世间是没有生也没有死

  ■ 希望大家相互少计较一点,少分别一点,由此转变自己的凡夫心态

  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可不像众生身体那么小

  我们由于烦恼的关系,形成了生死流转,这一生从母胎里生下来,成为一个人,我们总把这个躯壳,包括我们的心理活动,认为这就是我。既然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很容易理解成:我的佛性就在我这个躯壳里。好像佛性也是这么小,最多充满身体似的。还有的更笑话的,邪教法轮以为法轮在肚子里,所以开了肚子找法轮,结果没找到。他们不知道在佛教里法轮是个比喻,讲经说法叫转法轮。如果不讲法,佛弟子不学法,将来会有很多佛弟子邪掉,可能有一天,有人也会剖开胸膛找佛性。

  众生佛性与如来无二无别,同样遍满虚空,

  因为众生执着于小,就很难放大了

  既然众生的佛性跟如来无二无别,同样的圆满,如来的佛性充满虚空,我们的佛性也应该是充满虚空。可是你有执着呀,你所执着的都是小,一执着,你就很难放大了。你执着于小,心量不大,想的范围不广,所以常会闹矛盾。你们干工作的,执着于你自己这个部门,很容易跟人家闹矛盾,因为你没有替别的部门考虑。你想自己样样称心如意,别人遇到麻烦,你也自顾自,可是人家说:我这个麻烦就是从你那儿引起来的呀。那不是起矛盾了吗?

  执着于一个我,别人就有意见,容易闹矛盾

  再缩小范围,你只看到鼻子底下自己在干工作,肯定会跟旁边人闹矛盾,因为每个工作都是相互联系的,你下一道的工作就是他的工作,你拖拉完成得慢,他就有意见了。我们执着于一个“我”,就会样样以我为中心。所谓“我”,还不就是这么一个身体,加上这么一个心。

  我们总是执着自己的身体,所以心量下大

  我们总是执着自己的身体,所以心量不大。修行就要破掉对身体的执着心。我们都是未来佛,将来我们成佛了,我们身体还是这么小吗?说释迦佛身体还不是那么小?那不是佛的身体,那是太子的身体呀。如果你们将来证到阿罗汉果了,你不要以为凭这个皮肉身体我就是阿罗汉,你这个身体只是父母所生的众生的身体。它是有相的,男有男相,女有女相,老有老相,少有少相,还有长相短相,有的脸白有的脸黑,一会变青脸,一会变红脸,全是相。你将来成就的是一个没有烦恼的彼岸,跟你现在有烦恼的此岸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你将来成就的阿罗汉的涅槃境界,跟你现在这个凡夫身体是不同的。

  法身无相,无相就无碍,所以十方如来只有一个共同法身

  法身无相,这是一个没有相的身体,所以这个身只是一个假名。法就是智慧,就是觉悟,智慧觉悟就是佛性,佛性还有相吗?因为无相,你的法身跟他的法身就可以融合得起来。无相就无碍,无相就能融合在一起,哪怕一百个人的法身也都能融合在一起。就好比一室千灯,光光相融,房间里有一千盏灯泡,可是放出来的光全都能融在一起,从来不分你和我,一分你和我就是凡夫。

  讲到这里你们就懂了,我们真正的佛性跟所有佛菩萨的佛性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我们执着,所以成了渺小,心量也难以扩大。佛经上说,十方如来只有一个法身,叫共同法身。你们假如成就了涅槃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你就没有生死,也没有你我的区分。

  有生有灭是世间,出世间是没有生也没有死

  有生有灭就是世间,出世间是出生死法。阿罗汉到底有没有呼吸?呼吸是生灭法,阿罗汉乃至于大乘菩萨,他保留了原来的身体,仍然是有呼吸,因为原来的身体要靠呼吸维持。即使他进入涅槃了,可是他还保留了凡夫身体,仍然在呼吸,这就叫有余涅槃。如果阿罗汉舍掉了这个身体,没有身体了他就没有呼吸,没有生就没有死,这个就叫无余涅槃。

  希望大家相互少计较一点少分别一点,由此转变自己的凡夫心态

  关于修行的方法,根据我今天讲的这些话给你们指一个重点。十方如来只有一个共同法身,所以你们以后不要再把你我分得太清楚。我们今天说是在修行,仍是你我分别计较得不得了。比如有时听到“我的烦恼全是你引起来的”,或者认为“你占了便宜,不是我吃亏了吗?”有这些想法,你是修不好的,这样你会永远停留在凡夫的境界里。所以你们要朝这个方向去修,你我少计较一点,少分别一点,只要把事情弄清楚,事情做好了就可以了。先来转变我们的观念,然后再转变我们的心态。整个佛教修行就是一个转,你不肯转,是不可能成佛的。今天讲到这儿。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9

  涅槃是灭除世间生灭相

  而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提要:

  ■ 涅槃是灭除世间生灭相,而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 为名利忙了一辈子,就没有一颗出世间的心

  ■ 出家人忙与了生死无关的事,连清福都享不了

  ■ 托钵回去,非诵即禅才是佛的教导

  ■ 不引导众生走解脱道,度众生只是空谈哄热闹

  ■ 离不了无常,怎能进入常乐我净的境界

  涅槃是灭除世间生灭相,而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涅槃又译灭度,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是灭除世间生灭相而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为佛教全部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理想。”佛教讲了生死,了脱生死的境界就是不生不灭。一个修行人,就必须要围绕着这个目的去努力,必须要走上这样一条道路,才能出离世间,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为名利忙了一辈子,就没有一颗出世间的心

  忙了一辈子的人,有的为名忙,有的为利忙,全是空忙。许多人还特别喜欢空忙,因为他没有觉悟,没有一颗出世间的心,也就是说他对世俗东西有留恋。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出家人哪有现在这么忙?这么忙也用不着出家修行了。今天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人们称为原始佛教,多多少少还保留了佛当年在人间修行生活的样子。前几年我们在福鼎,有个法师从东南亚国家来,他讲那边出家人看见我们汉地的出家人这么忙,觉得不好理解,反过来到那里去的汉僧,看到他们出家人怎么没事干?也觉得不好理解。从这一点就看出我们汉地跟原始佛教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忙他们不忙。

  出家人忙与了生死无关的事,连清福都享不了

  看看中国汉地的出家人够忙了,东走西走,忙出国,忙办法会,其实里边根本没有法。有许多富得不得了的地方在忙利,有的地方忙修庙,现在庙多出家人少,有的寺院很大却没几个出家人,有许多寺院出家人挤满了,他们更忙,忙做佛事赶经忏。这种风气到底是前世的业障还是咋的?怎么有福不会享,从前总说出了家是享清福,现在清福也享不了。

  托钵回去,非诵即禅才是佛的教导

  而东南亚的出家人,一天就出来托一次钵,看看施主给的足够吃一天了,他就不要了,就回去了,明天再来托钵。回去不是诵经就是坐禅,只干这两件事情。这才是真正的佛教,遵守佛的教导,非诵即禅,非禅即诵。除了这两件以外的忙,都是不必要的忙,都是自己找来的忙,这种忙都是空忙,你名望再高,住的寺院修得再大,这跟了生死有啥关系啊?坐飞机也不能了生死。从前佛弟子根本没有飞机坐,那些大阿罗汉要去应供,他一现神通就到了,比飞机还要快呢。

  不引导众生走解脱道,度众生只是空谈哄热闹

  了生死为人生第一件大事。修行人这个观念不能放掉,五十年代班禅大师初次去见毛主席,只有十四岁,后来到了雍和宫登法座讲法,第一句就是:人生第一件大事了生脱死。现在了生脱死已经没人提了。

  你自己不走解脱生死的道路,你怎么去引导众生走解脱道?你自己不做榜样,所谓度众生只不过是空谈,你是在哄热闹,从这里哄到那里,那里哄到这里。这些情况都是因为修行人觉悟太低、素质太差了,不明白自己忙的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

  离不了无常,怎能进入常乐我净的境界

  我们修行就修个空,一切有都是无常,你脱离不了无常,怎么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一切有都要放下,你放下有就是放下无常,没有无常你才是常。常乐我净第一个字就是“常”,你不达到“常”的境界,第二个“乐”你也起不来,因为你一切都有,当然必有生死,生死流转还有快乐吗?为什么一切有都是无常的?因为一切有都是缘生法,由缘而起,必然到最后缘散而灭,所以世间上形成的一切全是生灭法。你想在世间法上求得常,你是求不到的。

  常在哪里?常在出世间,常在彼岸。无常在哪里?无常就在世间上。你不跟世间上的无常一刀两断,你能修得到常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9

  世俗的一切犹如昨日死,

  今日修行何必再回世俗当俘虏

  提要:

  ■ 一切有皆无常,有生必有死,抓片面必受迷惑

  ■ 死后不投生,才是什么也没了,这就是常

  ■ 佛法无所求,世人好希望,仍然掉进爱好“生”的习气里

  ■ 世俗的一切犹如昨日死,今日修行何必再回世俗当俘虏

  一切有皆无常,有生必有死,抓片面必受迷惑

  一切有都无常,有生必有死,有高必有下,有聚必有散,世间上一切都是相对的。为什么世间上的人会受迷惑?主要是他的观点不全面,不是辩证地两面都看。只看一面就叫片面,两面都看就叫全面。佛说法都是全面的,两面都看,两面都说,所以是辩证法。世间上人只抓片面,生下来了就拼命抓一个生,一切忙碌都为了生活上要快乐、要享受、要富裕,有几个人去考虑死啊?他们认为有病可以看医生。如果都看得好,人也不会死了。医生只能看医得好的病,看不了医不好的病,只能减少一点病人的痛苦。一个人福报完了,决定要死,医生也没办法。可是没几个人去考虑死了以后怎么办呢?

  死后不投生,才是什么也没了,这就是常

  有人自我安慰,说死了以后什么也没了。这种人根本就是糊里糊涂的,如果稍有点头脑想一想,死了什么也没有,那不是毁灭了吗?一想到自己毁灭了,人就感觉更加恐怖。民间流传死了以后做鬼,总算还有点安慰,还可以做鬼呢。死了以后什么也没了,连鬼都做不成了。

  实际上没有修行的人,死了以后仍然是无常。只有修行成就的人才能得到常,这个常就是不生不灭。我们佛教修行人能解脱生老病死,你只要达到不生,不生也就没有老,没有病,没有死了。所谓了生死,实际上只要死了以后不再投胎,下一世不生,也就没有老病死了。不再投胎,并不是说永远做鬼。其实做鬼还是要去投胎,人死了以后,一般每逢七就要去投胎。假如七七四十九天过去了,这个中阴身还不去投胎,那就麻烦了,这个鬼可两样了,这个鬼就是饿鬼道。

  佛法无所求,世人好希望,

  仍然掉进爱好“生”的习气里

  凡是六道众生都有生死,我们在修行的路上一定要记住我们的理想是达到不生不灭。平时我们“有”的观念要转变,第一步不要多产生希望,产生希望就是喜欢生,因为你去追求一个希望,总希望这个希望能够生起来,你仍然掉在爱好“生”这个习气里。

  如今看人写的书很危险,现在谁都可以写书,如果这个人没水平,胡写乱写,你反而受了他错见的影响。我年轻时学佛法,一般都看佛经,有的地方我也不好理解,说“佛弟子修行不要产生希望”,人世间总认为希望是好事情,修行人却认为希望本身也是烦恼,有所盼望、有所希求、有所攀缘、有所牵挂,这些都离不开你的希望。希望得到了呢?产生执着,最好天长地久,没得到呢?就失望了,那是痛苦万分,至少有个很难通得过去的失落感,慢慢就形成了忧郁症,严重的还会上吊、跳河、自杀,这些都是跟希望分不开的。

  世俗的一切犹如昨日死,

  今日修行何必再回世俗当俘虏

  你们希望我给你们讲讲上妙的法,修行最要紧的法,就是把脑子里对世俗的一切希望全都抛光,好比你今天已经死了,你还想什么?活着只有一件事情,了脱生死,世间上的种种都是为了把你拖住,哪怕你人没有被拖住,心被拖住,你也修不好。佛早就说过:心外求法,是名外道。还有一句话,以前的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的种种,拿我们修行人来说,就是修行,世俗的一切昨天已经死光了,修行的一切从今天开始,那样子修行就快了,而且决定有成就的希望。真正讲修行就是这么修的。我都已经死了,还会想家里有事情我总要回去吗?最低的要求,出家了就不想家。佛只开许出家人可以探望父母,因为父母恩重如山,探望父母是对父母报恩,并不是在家住几天,再过一下世俗的生活。其实你们这些学生探亲没探出好处来,个个都打了败仗,回来人就变了样,马上被世俗俘虏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9

  感染世俗很危险,

  在世俗里麻痹更危险

  提要:

  ■ 感染世俗很危险,在世俗里麻痹更危险

  ■ 众生需要佛法,否则烦恼发展到了精神病,还来得及治吗?

  ■ 在修行上产生希望,没几天就变了,这也在修无常,要不变才是常

  ■ 只要天天耕耘,莫问秋后收成,修行没有什么一定要完成的计划

  ■ 世俗放不下,自讨苦吃,今天得师相伴,别浪费了自己的福报

  感染世俗很危险,在世俗里麻痹更危险

  佛涅槃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时代不同了,今天人世间充满着烦恼习气,世俗上的贪瞋痴越来越严重。假如你到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一进去人就不舒服,空气污染太厉害了,可是过了两三天就习惯了,并不是污染的东西消失了,而是你心理上受了影响,习以为常了。同样的道理,修行人在修行的环境里生活惯了,一回到这种地方去,开头会觉得真不舒服,这些人怎么这么愚痴颠倒?过了两三天也见怪不怪,习惯了。你即使麻痹了,不等于污染的空气没有进去,反而更危险,人在世俗环境里,随时随刻在受到污染,而本人没感觉,那不是更危险了?

  众生需要佛法,

  否则烦恼发展到了精神病,还来得及治吗?

  有人对我有意见:“老师讲法讲得太慢了,想听听《金刚经》,到现在还没讲。”《金刚经》三年也讲不完,说“你能不能讲快一点?”怪你自己肠胃不好呀,现在的众生肠胃都不好,如果肠胃都好,医院里怎么病人这么多啊?可惜现在没有一个新的医院叫“烦恼病医院”,只有精神病院。人烦恼到了精神病的程度再去治还来得及吗?

  而且现在的烦恼病人、心理病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发展。现在的心理疗法,我看远远比不上五十年代我做的心理治疗,根本没有牵涉到心里去。现在有些地方只不过是陪病人打打羽毛球,这叫心理治疗?这叫运动!所以现在并不是众生对佛法不需要的时代,恰恰相反,是更需要佛法的时代,只有佛法才能净化人心,才能治疗众生的烦恼病。

  在修行上产生希望,没几天就变了,

  这也在修无常,要不变才是常

  你们可能要问,“世间上越希望越烦恼,那么对佛法修行要不要产生希望啊?”如果你一直希望下去,这倒靠近了常了。可惜的是你对修行上产生的希望,没几天也变掉了,也在无常,这我是看得很清楚的。你假如问我:老师啊,你最近自己在修什么?我就是在修不要有希望。

  只要天天耕耘,莫问秋后收成,

  修行没有什么一定要完成的计划

  我二十四岁上五台山,在能海上师身边,上海同学说:你这么大的福气,赶快想点问题问问上师。那时我又不懂什么,我一直都是傻里傻气的,能海上师也不讨厌我,因为那个时候就我一个年轻人,他走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好像能海上师也喜欢我在他旁边,连吃饭都叫我到他那里去吃,所以每次吃饭,都是我跟上师两个人面对面吃的。

  后来我想出一个问题,就问:“现在国家在搞五年计划,咱们也搞个五年计划。”后面的话我也不好意思说出来,就是五年里边我应该有怎么样的成就。能海上师朝我笑笑,“你要订五年计划,你就订你学完哪几种法就可以了。”那就等于没有订计划,还不是天天跟师学法?由此可以明白佛教修行没有什么一定要完成的计划,就像古时候的老修行说的:只要天天耕耘,不要问秋后的收成。

  世俗放不下,自讨苦吃,

  今天得师相伴,别浪费了自己的福报

  你们即使天天希望,你们这个希望仍然在无常里,因为凡夫众生的心态,经过多少世的薰习,已经养成了无常的心态。比如我去年跟你们提出来一个目标:不要浪费这一世的时光,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而且你们福气很大,还有我这个老师天天陪着你们,我从前修行可没有一个师父天天陪着我。做居士苦啊,出家人可以一直住在丛林里,居士因为世俗心放不下,自讨苦吃,像你们有这么大福报的有几个?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9

  知识分子自我陶醉,

  无知的人爱搞迷信

  提要:

  ■ 今天的现实决定将来的命运,心想证果,却在造业,哪会心想事成

  ■ 修善能得人天乐,可修十善业也不简单

  ■ 写得境界高,自得其乐,读的人仍然人是人,法是法

  ■ 知识分子易自我陶醉,无知的人爱搞迷信

  今天的现实决定将来的命运,

  心想证果,却在造业,哪会心想事成

  去年我跟你们提出来,希望大家要进入圣人之流,要求不高,在这一生证个初果,大家一听高兴得不得了啊,因为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了。我看你们现在没有去年那么高兴了吧?你们仍然掉在无常里。如果修好常,去年这么高兴,今年仍然这么高兴,那就行了。众生的一切都掉在无常里,所有的希望也会无常。而且众生的希望都是凭主观意识,没有根据客观规律,如果主观意识违反了客观规律,你这个希望也没得用。社会上有句话:心想事成。心里想的,将来就会成功,哪有这回事?你今天想证初果二果阿罗汉果,明天去犯戒造恶业,后天仍然下地狱。佛教是现实,佛教是科学,佛教是辩证法,你今天所干的现实就决定你将来的命运。

  修善能得人天乐,可修十善业也不简单

  常乐我净,第二个字就是乐,世出世间的乐归纳起来有三种,一种是天乐,六道轮回,以天道最快乐,这是讲的世间法。我们说修行人要脱离世俗的一切,那是指我们的觉悟。可是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人世间,生活上都是世间法,比如每天要吃饭,总要讲究点营养,煮菜要煮得好吃一点,这种种都是世间法。

  “修十善业生天,而生种种殊妙之乐”,你把十善业修好,将来就生天,这是生到天道的基础,所以十善业是人天乘的法。十善业说是要求低,其实在我们今天的水平来看,十善业也不简单。有人说“生天凭福报,福报大就生天。”说得太简单了,好像只要说几句高妙的话问题就解决了,佛法有这么简单吗?你就是把从前祖师的话讲出来,祖师是祖师,你是你。你讲的人都不懂,听的人更不懂,能解决什么问题?

  写得境界高,自得其乐,

  读的人仍然人是人,法是法

  现在人就喜欢搞这一套,而且谁搞这一套,谁出名。其实他是一只绣花枕头,拆开来里面一肚草包。比如从前有人写了这么厚一本书,名气很大。他也写到禅定,题目都是非常吸引人,一翻,没几句话,全是从前祖师那里抄下来的。我看了两个小时也不知道他讲点啥,可是看书的人,一方面崇拜他,一方面自己也自得其乐,好像自己已经得到高深的法了。其实你是你,法是法,根本不相干。

  知识分子易自我陶醉,无知的人爱搞迷信

  十善业修好了,你有福报生天,并不光靠功德箱里丢点钱,人世间做点好事。要根据佛经上讲的标准。修好十善业。身三,不杀不盗不淫。其实今天所谓修行人,真正看他连十善业都没做到,生天的资格都没有,都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这些人差不多都是知识分子,如果是没知识的,那就是在搞迷信。知识分子跟搞迷信的人最容易掉在自得其乐,自我安慰里。

  从前上海有个年轻人,对人挺有礼貌,所以他的人缘比较好。在上海佛教界还有点出名呢。他画的佛像挺不错,可是他画的吕洞宾、太上老君也不错。他会算命,找他算命的人很多,所以就出了名。他还会讲修行话,我常到他家,看他把佛龛门打开,他说:“你稍微坐一会儿,我要做早课。”我说:“我先回去吧。”“我只要一会好了,我天天这样。”就拿几个铜盆子敲几敲,嘴里念念有词,没两三分钟就完了。他还经常跟人家讲他的境界,经常衣服不穿,坐在阳台上。他一面吃饭一面抱着猫说话,有时候还跟猫脸贴脸,说了一句风趣话:猫是我的女儿。(众笑)有一次他跟我谈话,说着话,他两只手猛地一拍,把我吓了一跳。(众笑)我说:“你受过五戒的修行人,怎么可以打死蚊子?”他的理由就是:蚊子咬我,所以要打死它。根据戒律来说,哪怕很小的虫蚁,你杀了也算犯戒。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2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 2006.4.9

  贪瞋来自痴,

  世俗念头一直想下去就一直痴下去

  提要:

  ■ 妄语习惯了,反说别人的批评是少见多怪

  ■ 妄语可以方便,岂不五戒全可方便

  ■ 不贪不瞋不痴是善业,如果做不到,连生天的福报也没有

  ■ 怕被人管,贪舒服也是贪

  ■ 起瞋心易生气,起痴心易起疑

  ■ 贪瞋来自痴,世俗念头一直想下去,就一直痴下去

  ■ 明因果能得妙观察智,断离恶法才是修行人

  妄语习惯了,反说别人的批评是少见多怪

  口四: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有一次我在一个居士家里,我对这个女的说:“你刚才这句话不是打妄语吗?”她朝我哈哈笑:“你真是少见多怪,现在大家都是这样的。”意思就是现在大家都打妄语,我打打妄语有啥关系啊?

  妄语可以方便,岂不五戒全可方便

  恶口,包括说话刺人、骂人、吵架。绮语是花言巧语,修行人不说好听的话,要实事求是讲话。即使你开导一个人,善巧方便,拐一个弯说说,也不准拍马屁、讨好人。还包括空下来去串寮,找人消遣消遣,说的全是乱七八糟、毫无意义的话。两舌就是挑拨离间。妄语呢?说假话。现在佛门里打妄语很普遍啊,而且还有理由,“这叫方便妄语”。方便妄语也是妄语呀。你自己承认它是妄语嘛。你没有说:我讲的是方便不妄语。怎么能用方便去犯戒呢?我看方便妄语不恰当。除非有特殊的非常重要的因缘,戒律里容许你开戒。举个例子,亲戚朋友间来往,人家问他:“你吃过晚饭吗?”他回答:“吃过了。”其实没吃过,他叫作方便妄语。意思就是:我为了别叫人家忙了,我就打个妄语。他以为只要有颗好心,就不算犯戒。今天的佛门都是流行这一套。妄语是四根本戒之一,妄语可以方便,那么也可以方便喝酒,方便偷东西,方便杀死猴子,只要方便,什么都没关系,像这种修行人还有成就的希望吗?

  不贪不瞋不痴是善业,

  如果做不到,连生天的福报也没有

  意三,就是不贪、不瞋、不痴。贪是恶业,不贪就是善业;瞋是恶业,不瞋是善业;痴是恶业,不痴是善业,这个要求更高了。看看现在的佛弟子有没有做到啊?反而贪瞋痴泛滥。你们既然想修行,每天自己反省反省,别到后来连个生天的福报都没有。

  怕被人管,贪舒服也是贪

  比如探亲假回去的同学,事情办完了,在家也开始感到无聊了,那就早一点回来吧,何必一定在家呆满两个星期?说:“即使没有什么味道,在家放松放松也好。”寺院里是小床,家里是大床、榻榻米,滚来滚去都不会滚下来。一睡上去,两只手伸开,两只脚伸开,形成个“大”,多舒服啊!那这不是贪恋吗?贪舒服也是贪。为什么有些人总感到在这里不习惯?“你别管头管脚,管得我一点都不舒服,你就放松一点吧。”这就是贪啊。

  起瞋心易生气,起痴心易起疑

  瞋呢?一句话不对,两只眼睛睁大了。所以“瞋”字左边就是眼睛,只要一点小事不顺心,听了一句批评话,马上一股气来了。

  痴呢?一直到老还是痴头怪脑。口里总是说:我得马上要回去了,因为我家里的老头子没人照顾。老得像猴子那样,还放不下。年青人结婚以后更加痴头怪脑,对方回来晚了,“怎么现在还不回啊?哪里去了?”一会儿窗外看看,“怎么人影不见。”又胡思乱想了,“到别的地方去不告诉我,肯定有问题,变心了。”天再冷,家里也留不住,站在寒风的弄口等他。看见一个身影,“来了来了,唉,不是。”痴汉等老婆,就是痴。掉进去了拔不出来,因为有感情啊。

  贪瞋来自痴,

  世俗念头一直想下去,就一直痴下去

  从前看戏,《棒打负心汉》,这个拿棒的人肯定是痴心女。还有出戏《活捉张三郎》,那肯定是个女鬼。因为痴,所以才有贪;因为痴,所以才有瞋,所以痴是个最麻烦的东西。你只要一起世俗的念头,会从这个念头一直想下去,也就是一直痴下去。

  明因果能得妙观察智,断离恶法才是修行人

  修行人不要太随便喽,连生天都要修好十善,并不是烧烧香、磕磕头、唸唸经,就能了生死的。要经常自己观察自己:我今天种下去的因,将来结什么果,这就是智慧和觉悟。你能够天天这么修,将来就能得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就是叫你明因果。糊里糊涂修行,将来还不是做条糊涂虫?三恶道根本跳不出来。修行人怎么用功?就是一句话: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很细的烦恼恶法,都要断离。今天就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