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6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6

   这里有问题,我还回答这个问题。

  问:若说诸法无自性、诸法本空,则佛陀的存在及其所说法亦空。

  答:是的,佛说的法也是空的。

  问:都是假的吗?

  答:都是假的、不是真实的,但是它还有作用。你肯这样学习,它有这样的作用,作用也是假。但是在我们凡夫的心,可是有点分别。你说是它是假的,但是若是打你一拳,你还感觉痛吧?也会感觉痛。但是若是你若通达一切法空的话,你心能一剎那间入于三昧,打你一拳就不痛,你就能不痛。但是若是我们不相信佛法,我不这样用功修行,你若不用功修行,你一直地停留在遍计所执这里,那时候打你一拳,你是会痛的,你没有办法解脱这件事的。所以是假的,但是它还是有作用。但是作用也是假的、是不真实的。

  问:观想的时候,念中的观世音菩萨相貌,若因所在佛堂地点不同,该怎么持念?忆念观想旧时之菩萨,这是所在地的佛堂。

  答:这个字我还不大认识,我再重念一遍:「观想时,念中的观世音菩萨相貌,若因所在佛堂地点不同,该(哦!这是该),该怎么持念?」这个观想观世音菩萨,若是观想的话,如果你若读这个大本的《无量寿经》,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国,你可以不必观想你在我们人间这里的佛堂,观想是在阿弥陀佛国。你自己观想你也在阿弥陀佛国,那样清净庄严、殊胜庄严的世界,有高大身的观世音菩萨,有无量相好庄严,可以这样观想。当然这个和我们这里的境界是不一样。「该怎么样持念、忆念观想?」那你观想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所现的身相。但是你在观想的时候,也就是你内心所现的。观世音菩萨所现的也是毕竟空寂的,你所现的观世音菩萨也是毕竟空寂的,也可以这样念。念诸法如,如来者,诸法如义,观世音菩萨者,诸法如义,可以作如是观。观观世音菩萨高大身相,这是世谛,世俗谛;观诸法如,这是第一义谛。你可以修二谛的观,观观世音菩萨,可以这样观,可以这样观,就好了。

  问:昨日听你解答《金刚经》有关后五百岁的事,你开示后五百岁有二种说法:一、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第二个说法,有五个五百年的说法。弟子行书本中看见*轮预记中云:正法、像法各一千年。

  答:也有这个说法,各一千年,末法万年。是的。初五百岁解脱坚固,这是有五个坚固。

  问:请示长老应择取那个解释,较适宜为何?

  答:五个五百年,第一个是解脱坚固,就是得圣道,得圣道坚固,很多人都得圣道,那就是正法住世的时候。第五个五百年是斗诤坚固,那就是现在的时候。现在是斗诤坚固,这个时候若有人能够读《金刚经》而得圣道,是为希有,也可以这么解释,也可以。

  问:又古今解释、讲演《金刚经》的法师大德很多,请示长老除了听你的录音带之余,还应参考那些注解呢?

  答:如印顺导师,印顺老法师的《金刚经》注解可以参考。再来就是无著菩萨的《金刚般若论》、世亲菩萨的《般若论》也是可以参考。但是若是我们一定要找参考书,我们才能够理解《金刚经》的义的话,那你也可以读这个《大智度论》,我昨天说了。你若读《大智度论》,明白《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义,也就会讲《金刚经》了,也可以这么说。所以若是其它的参考书我们都没有,那么就可以去读这个《大智度论》,用《大智度论》的解释去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样我认为还是最好的办法。但是《金刚经》里面,又不全是龙树菩萨讲的这个诸法自性空的义,也有符合唯识义。那就是你要学《瑜伽师地论》、学习《摄大乘论》,你就也会讲《金刚经》的,是这样意思。

  问:请问佛教对祖先坟墓地理方位,会影响其后世子孙的看法如何?

  答:佛教不讲这件事;佛教不讲风水,不讲这件事。佛教只是讲你现在,过去的事情没有办法改变了,我们已经这样做了。但是现在以后,我们能学习佛法得到正见、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那就一切都是吉祥的。佛教只讲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一切,而不说那个山头能叫我富贵,佛教不这样讲,不讲这件事。但是世间上的事情,也不是我们这个分别心完全能明白;只有佛菩萨说的道理,能够通达一切因缘生法,是这样子。说是那个人的福报很大,他并不懂得风水,但是他父母葬埋的地方就是符合风水的道理,就是这样子。所以实在去讲究这件事,是很难讲的,有的时候说这个 地方风水很好,但是政府要用这个地方,就把这个风水破坏了,那怎么办呢?所以不如还是佛法说的好,就是你自己能控制的,就是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你在这地方改过迁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件事你能把握到,就是好风水,应该是这么说才对的。

  问:佛法说:「如是因如是果」,又说「罪由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两种说法有无矛盾的地方?

  答:没有矛盾。「罪由心起将心忏」,这就是「因」嘛!你有这样的因,也就是有这个果。「心若灭时罪亦亡」,「心若灭时」这句话怎么讲呢?不是我们这一念心没有了,就是执着心没有了,执着心没有了,你无所得的智慧现前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是我们很苦恼的境界现前了,但是你的无所得的智慧成就了,这苦恼即非苦恼,会有这个境界的。若是我们不肯这样学习无漏、无为法的话,那我们就是……刚才说了,一直停留在执着心的境界上,那就没有办法得解脱;因为我们修了福德这件事以后,我们会得一些如意的果报,或者人间如意的果报,或者天上如意的果报;但这都是无常的,它不能永久的令你安乐的。但是我们内心里面执着心还在活动,我们有可能还造恶的,造恶,就有恶的果报来了,所以不如修学圣道,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如是因如是果」。

  「罪由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若灭时」,这是佛法,唯有修学佛法,问题才能解决,所以「罪亦亡」;不但以前罪业得的果报不能令你苦恼,以后永久也不会再造罪了,这问题才解决的。

  问:往生后,神识是否会暂留遗体内?

  答:往生后!身体不能往生,我们到阿弥陀佛国去的时候,不是这个身体去,这个身体还是留在这里的;是我们的这一念识,这一念识、这一念心,这一念心呢,它有一个异生身,说是中阴身也可以;这时候阿弥陀佛接引你这个异生身,就是这个中阴身到阿弥陀佛国去,这个身体还在娑婆世界。所以这个识,不会还留在这个身体里,没有这回事。

  问:如是在遗体捐赠,是否会造成亡者痛苦,而影响其往生?

  答:我认为你这个想法很好!你要想想这个问题。这个往生阿弥陀佛国,是我们这一念心往生到阿弥陀佛国,不是这个身体往生阿弥陀佛国;所以这个身体留在这里,这是无情物了。你若捐赠的话呢?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另外可是有点问题;那个捐赠的那些人告诉你,这个人一命终的时候,在一定的时间内,就要拿你的身体的那一部份的,不能过时间的。这个地方有问题,人死的时候,并不像医生说那句话,说那个时候他的识走了,有可能他还没有走,他还没有死啊!没有死的时候,若是拿你的身体一部分,那就有问题,那可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人说的话,有的时候动机是很好,但事实是有问题,不如是那样好,不要捐赠这件事,那不是很稳正?对你没有事嘛。你就是安心的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等将来你从阿弥陀佛国回来的时候,你再做这件事,做这件事,不是临死的时候,是生存的时候,我把眼睛给你,就可以,我身体那一部份都可以,我的心脏拿出来给你,这个时候就叫做功德,说现在在的时候,我还顾虑这个、顾虑那个,多数搞错了的时候,耽误你往生阿弥陀佛国,都有可能的。

  问:对于福薄慧浅的人,要如何修行,才会有出家的因缘?

  答:要如何修行才会,你就是……,这样子啊!你多多的读佛教的书,你那一天明白了什么是佛法呢,你就有出家的因缘出现。要读佛教的书,对于佛法有深入的了解的时候,随时出家的因缘都会出现的,就是这样子。不是「福薄慧浅」的问题,说是那个人福报很大,智慧很高,那他不一定能出家,都是不一定的。

  要如何修行才会有出家的因缘?另外一个想法呢,你在佛菩萨前发愿,我要出家修学圣道,那就有出家的因缘,是这样意思。

  问:弟子恭听师父的录音带,您提到「如水入水,契会真如」,请师父开示其中的「契会」。

  答:这个「契会」的「会」,不是这个慧;是开会的「会」,是这两个字,是开会的「会」,会合的「会」,「契会真如」。

  问:第二,弟子知道除了多多用功之外,还是只有更加精进才能在止观方面有成绩的。

  答:「更加精进」,这个「精进」,这是通于一切的话,修福也可以精进、修慧也可以精进,为别人服务也可以精进,做种种善事也可以精进,这叫做「精进」。

  现在说是多用功之外,才能在止观方面有成绩的;在止观方面有成绩,是要精进,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一定要是通达第一义谛,不然的话,这止观到什么地方也不一定。

  问:日常功德回向时,该如何回向最妥当?日常功德回向,怎么回向?是否有特定的回向文。

  答:这个回向是你的愿,你的愿是什么?你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那么你就是这样回向;你愿意得无生法忍,那么就这样回向。我回向我的父母身体健康,能够相信佛法、得正知见,你若愿意这样子,那么就这样回向;所以你看你的愿是什么愿,就这样子,来决定你怎么回向。

  问:一切法都是因缘有、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弟子学浅,请问师父:常常人们说到,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是否是有体性的?还是自性空的?

  答:的确是有这个问题。这个佛性有两种,佛性是有两种的:第一种是「理性佛性」,第二种是「行性佛性」。这个行,就是行、住、坐、卧的行,行性佛性。这个「理性佛性」,就是自性空,我们这个身体是因缘有、是自性空的,这个自性空,因此自性空,我们可以成佛,因此自性空,我们可以升天、可以得阿罗汉,因此自性空,也可以到第一义谛。「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个空,因此空而能成佛,这是这么意思,那这样呢,这个就是理性的佛性。当然,你若学习《中观论》、学习《大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可以这么讲,那你若学习其他的经论,也可能不这样讲,我不欢喜这样讲,这也是可能的。有佛性,是否是有体性的?这样说,这个空性是没有体性可说的,是这样子,就是自性空,自性空本身是要无体性的,这叫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理性的佛性」。

  「行性的佛性」,行、住、坐、卧的行,这个行是有为法,这个有为法是我们栽培的,譬如说是我们学习佛法,然后发无上菩提心、发了大悲心,无上菩提心和大悲心还有差别的,那么这样子,我们用般若波罗蜜来修布施波罗蜜、用般若波罗蜜来修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这一切的功德。那么你发了无上菩提心,你做这样的功德,你在你内心里面就栽培了行性的佛性;这是因缘有的这个佛性,这个佛性,那就是会得无上菩提的。假设你前生这样做过,今生再来人间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完全是不同了,那么这是「行性佛性」。这个行性佛性,它有作用,还能继续发无上菩提心、继续修六波罗蜜一切的功德,那不是声闻人、也不是那个辟支佛的他那种无漏的种性,和那个种性不同,这是有为法,是有差别的,理性佛性是无差别的境界。

  问:福德即非福德性,是何义理?

  答:这是《金刚经》上有这句话,「福德即非福德性」!「福德即非福德性」,就是我们用有所得的分别心,有所得的执着心,我们拜佛,我们去做善事,说是那个地方有水灾,或者有地震,我们拿什么什么力量去救护去,用有所得的心,执着的心,这叫做福德,所做的功德,叫做福德。如果我们用无所得的智慧去做这个功德,表现于外的相貌是一样,我们去救灾、救苦!救护病人,做种种功德,你用无所得的智慧去栽培呢,「即非福德性」,这是无漏的功德,就叫做「非福德性」,就这么讲。它们两个,一个是有漏的福德、一个是无漏的福德,是有差别的。若是我们佛教徒,我是信佛,我欢喜做功德,但是你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和那个不相信佛教的人做的功德差不多少。

  问: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观,与唯识的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有何异同?阿弥陀佛!

  答:有一点相似,有一点相似的,但是不完全相同。因为这个唯识的学者,我们学习这个《摄大乘论》的时候,或者是学习《瑜伽师地论》的(真实义品),它观察这个空,它就是观察一切法是空的,它不明白的,没有明白的要你修假观,可是也是说到假观,说到假观,就是依他起,依他起是假有的;但是在唯识里面说呢,这个依他起是如幻有,但是指我们生死凡夫的这些有为法,叫做「依他起」。这个圣者,圣人的清净无漏的功德,也叫做「依他起」,那个依他起是清净的,凡夫的这些境界是染污的。你修观的时候,它只是说遍计执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主要的告诉你修空观,它不是很明白的来强调要修假观,没有说这句话,也没有明白的说要修中观,也没有那么说。但是那个圆成实,说是中也可以,说依他起是假,也是可以的,所以有点相似,但是和天台智者大师说的空、假、中三观又有点差别,不完全是相同的。

  问:也许机缘成熟,最近才认识师父,并了解师父高深的道行……

  答:这句话说错了!我没有道行。

  问:也阅读了师父的一些佛学讲解的书或光碟片,并亲临师父的几场现场演讲和开示,弟子有些问题,敬请师父开示。因为这问题有请教过同道,皆未获肯定的答案,以师父的修为,四禅八定、四果的境界是没问题的……

  答:这句话说得不对,我也没有四禅八定、更没有四果的事情。

  问:问题是,以前我是从练气功开始练打坐,也不知道练的是到什么程度。最近看师父的《止观大意》,才知好像是未到地定,当时也不知道这境界有什么希奇可贵,就因生活杂事中断约十年;最近大概观世音菩萨慈悲安排此机缘重新打坐,弟子之前在打坐到一个深度,会对换息感觉很挣扎,也就是吸气转呼气,或呼气转吸气很费力,(哦!有这个事情!)但继续坐下去会不知不觉中突然像打开电器开关,叭一下,转入另一境界,好像身体包在一个大蛋壳内,或像潜在水中与外界隔离;这时呼吸很通畅,全身很舒畅,大概是所谓的轻安乐吧!特别的是,这时我吸气可以一直吸一直吸都吸不饱,心里很奇怪,换呼气看看,也是一直呼都呼不完,没止尽一样,这时我的肉身是不是有在呼吸,我不知道,同时身体消失了,变成像空气一样,心里更奇怪,但蛮舒服的,可是好景不长,没多久,也许才几秒钟,这时的时间观念不明显,但从出定后看时钟,打坐前后才一个多钟头,我就又回复到对外界的感觉,而出定了。请问:一、像换气痛苦,虽一捱就过,但那种经验让我每次要打坐都会怕怕的,是否我的进息跟出息之间的间息调控不好、不够长,但一进入后来的深定,又好像是进息跟出息都停,只有间息的持续,是否如此?

  答:这个静坐这件事,这个出入息这件事,你不要主动的叫他出息,你也不要主动的要吸这个气,这件事你不要管,它要出就出,它要入就入,你不要管它,你负责的事情就是知,知道息是出、知道息在入,就这样就好了。你若控制它,就有问题,你若下命令,那就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所以你这个地方,就是你多管闲事了,你不要管那么多事,它要出就出,它不出也不要管它,你要这样子才合适的。再另外呢,我们初开始,我们没有静坐的人,我们的出入息就是这样子,但是静坐以后,你的寂静的功夫渐渐深了,这个出入息有变化,有什么变化呢?它就慢,特别慢!不像我们这样子快,不是的。但是它特别慢的时候,我们心粗,就感觉好像没有出入息了,其实不是,就是慢的关系,一直到……。但是我们读这个十六特胜,也发觉一件事,就是得了未到地定以后,还没有到初禅,初禅和未到地定之间这个时候,就是那个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好像没有出入息,是有这么一段时间的没有出入息,就是那个时候息就停了,但是你也没有什么不舒服,还是很正常,应该这样子才对的。

  所以你这上面说是,但一进入后来的深定,又好像是进息跟出息都停,是的,也不感觉到有出息、有入息的事情,只有间息的持续,是这样子。

  请教如何可以平滑的度过去。就是你不要管这件事,你只是心里面无分别住,知道息在出、知道息在入,也知道现在也不出、也不入,就知就算了,就好了,就这样就好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问:第二个问题,前述境界一般要打坐超过一小时才会进入,但并不是每次打坐都会有此境界,而一进入,何以不久就退出来?

  答:何以不久就退出来?就是你本身有问题。本身有多少问题,一个是心理的问题、一个是生理上有问题,它都是不合适的。你若仔细地去读这个《清净道论》,也是可以读的,你读《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你好好读,读的时候,你也可以读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密》,你也会知道这些事情,会知道那一些方法。你若是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然后你去静坐,因为你有点功夫,有可能还能够有相应一点,但是就会出了事情,就不合适了,就会有这个事情。

  问:而一进入,何以不久就退出来?是否因为肉身当时停止呼吸了?

  答:当时停止呼吸,你应该知道嘛!知道这件事。

  问:身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到会兴奋,中枢神经的浓度而破坏了原先氧气的稳定效果?

  答:你是用这样的理由来解释这件事。我刚才说的话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你的身、口、意有一点事情,有一些事情,有些事情,修行人是不应该做的,那么你若做这件事了呢,它就会有反应,在你静坐的时候,修止观的时候就有反应,我是这样意思。我举一个例子,也并不一定你是这样,譬如说是你现在不静坐,不静坐的时候,没有静坐,你和人吵架了,动了贪心、或者动了瞋心,然后你再静坐,你原先的境界就受到影响,就有点不同。若是完全没有得未到地定的人,他的欲界定在内住、等住那个阶段的时候,有可能完全不能静坐,因为你是到了未到地定,你还能坐一下 ,但是它还是会有反应,有的时候就会失掉了,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也是会这样。

  问:打坐一般要观空、观无我、观不净,但我一坐会在一、二分钟内就空静,这时有丝毫的观或思想,会让我感觉被束缚,很难受,为达到空而去观空,再去解空,本来已空,何必再兜一大圈,再回原点有否必要?

  答:你这个是不懂得观,你根本不懂得观,虽然你说出来观空、观无我、观不净,但是你也完全没有修过这个观的,所以你会说这句话。「本来已空」,你这句话不合道理,何必再兜一大圈,佛菩萨……当然你现在还算肯用功的人,但是你这句话说得不对,佛菩萨的智慧不如你啊?你说佛菩萨观空是兜一大圈?你这个说法是不合道理,你心粗了。

  问:有时难免会思绪漂浮,我也不抑止,让它想个够,等突然断掉的时候的瞬间呢,一切变真空,我忽然好像失去自我。

  答:你这句话就不对,本来是空的,那有我呢?所以你这个「本来已空」这句话,也是说空话而已,不知道本来已空。

  问:有点仿徨若失,并立即兴起我是谁的疑质。请教师父,真正的我是什么?

  答:根本没有我嘛!「本来已空」,还有我吗?

  问:最近走路起空观,有腾云驾雾的感觉,怕跌倒,赶紧回神过来,不知是昏眩或打坐效应?或是脑一时缺血或缺氧,或脑中风现相?很害怕!请师父开示:弟子并无高血压,或心脏病等毛病。

  答:你这样喔!你能达到这个境界也很难得,你若愿意得圣道的话呢,你有一点因缘了,你可以读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密》,对你有帮助。另外,若愿意的话,也可以读《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也是可以,对你有帮助,若是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更好,是这样。你这个腾云驾雾的感觉,你现在应该说这件事,如果你刚静坐,刚下坐你就走路,你有这个感觉,不是静坐放下腿子,是经过多少时间之后,经过了几个钟头以后,你走路是有这个感觉,这个地方有点分别。若是你静坐的时候,静坐的书上也说这件事,如果你静坐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你出定的时候要慢慢地,不可以立刻就放腿走路,不可以!你一定在那里等一会,等一会儿,你出定的时候心情的境界,入定的时候心情的境界,两个完全都不一样,不一样呢,你出定的时候,你心里面先思惟,思惟一件事,然后这个手也要慢慢的动,腿也要慢慢的动,不可以立刻就走路的。若你不是出定立刻走路,你是经过多少时间,经过五个钟头、八个钟头以后,你走路有这个现像,那就是另一回事,但是你这里你没说这个问题,没有说出来。(衷心感谢师父慈悲。)

  你这位居士很不错了,你达到这个程度很不错了,因为很多人静坐有困难,而你这个极困难的事情已经过来了,很难得啊!很难得!

  问:得无生法忍是初地以上,有修行阶位吗?

  答:得无生法忍,初开始就是极喜地,就是这个位次。

  问:还是初果以上?

  答:得无生法忍,是大乘佛法的名字,这个初果,是小乘佛教的名字。

  问:修行更精进到四果。

  答:是的。

  问:花开见佛悟无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此偈需到何次第?

  答:我们汉传佛教很久了,不提倡修止观这回事,大家提倡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听佛说法,到阿弥陀佛国,就是到莲花里面去,花开了以后就见佛,见佛以后要听佛说法,听佛说法,然后还是要修止观,然后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那就是初极喜地,是这个意思。得无生法忍之后,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这个意思。

  问:需到何次第?

  答:次第就是这样意思。

  问:才能够广度众生?

  答:得无生法忍才能度众生。

  问:并参与龙华三会?

  答:参与参龙华三会,那就是弥勒菩萨来到这个世界,成佛以后;你从阿弥陀佛国来能参与龙华三会的,是有这种可能的。

  问:请问你坐在这里说佛法,是真实的吗?

  答:不真实的,这是不真实的。

  问:以念佛万德宏名,如何……(这个字我看不清楚,正忆念),如何又是正忆念?

  答:念阿弥陀佛,也可以名之为正忆念,也是可以。

  问:万德庄严又是毕竟空、又是信愿往生、又不执着希求净土。

  答:是的!不过今天我们汉传佛教的人,多数不深入经藏、多数不学习经论。我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再去学习佛法,在这里何必学习呢?多数有这个想法,有了这个想法呢,所以只是念阿弥陀佛万德宏名,这就叫做正忆念,说万德庄严就是毕竟空,这个多数不知道这回事,就算是学习经论,知道这个毕竟空的名字了,也不作如是观的。

  问:医院里有许多罹患癌症、糖尿病等难治疾病的病人,有些人的痛苦程度简直是生不如死,请问佛法可以帮助他们从痛苦之中得解脱吗?

  答:从痛苦中得解脱,佛法是有这件事的。佛法就是教我们从痛苦中得解脱的方法,佛法就是做这个事;但是多数不学习这个方法;我们多数是欢喜逃避,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逃避这件事,多数是这样。而不学习从痛苦中得解脱这个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就算是从痛苦中得解脱。我们汉传佛教的人今天多数都是这样办法。但是这个有病的人!痛苦程度简直是生不如死,这件事那怎么样救护他呢?我们怎么救护他呢?若是我的想法,我说这句话,可能你们都不欢喜,这个臭皮囊到这样的境界了,丢掉了也不错嘛!重新换一个身体不是很好吗?重新换了一个好的身体不是很好吗?但是问题是什么呢?要保持正念 ,以前或者是做了功德,或者做了罪过,但是临命终的时候,多数是迷惑颠倒,那就是不一定再得人身,不一定,也可能得人身,也可能不能,但是你若叫他,有病苦的人很苦了,告诉他保持正念,那就是一定能再得一个好的身体,这个臭皮囊不要了,我再得一个好的身体,不是也是好吗?何必那么勉强一定要叫这个身体,要它怎么的。其实就算再能活,又能活几天呢,其实还是苦啊!就算是这个病痛好了,好了还是苦啊!已经老了,能怎么样呢?所以请问佛法可以帮助我们从痛苦之中得解脱,是有。你一念无生法忍相应了,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了,都可以,但是能办得到吗?办不到,办不到这件事。

  问:佛经里记载释迦牟尼佛,遭逢金枪马麦之报,请问成佛之后还需受报吗?

  答:这件事,你说有金枪马麦这件事,是有这么一件事,但是在佛的身,就没有这件事,只要得了圣道的,得了无生法忍的人就没有这件事,受报就是没有受报,不是像我们凡夫境界,你扎了一针就不得了,说是我没有扎一针,他骂你一句,立刻就是痛苦得不得了,我们凡夫这执着心啊,所以这也可以知道,为什么那么苦?是你的执着心叫你苦,你若不执着,什么苦?没有苦的事情。我刚才说这句话,好像也不近人情。哎呀!病痛得很厉害,生不如死啊,赶快地叫他苦恼消除,叫他心情快乐,这样好。其实真是好吗?我看还不见得。人是应该务实,要务实,不要务虚。

  问:或者只是为教化众生的一种示现。

  答:也有这个意思,就是不可以做恶,做恶是要受报的,是表示这个意思。

  问:长老以前曾开示要在业报尚未成熟之前,先行忏悔。

  答:是的。业报还没有成熟,你这时候忏悔把它的力量降低、减少,它没有力量得果报,那么这个事就结束了。但是我们苦恼不来,也不愿意忏悔,我们人就是这样,已经来了,这时候才发心忏悔。

  问:不要等到业报成熟再来受报。忏悔有取相忏、作法忏、无生忏等?

  答:是的,是有这个差别。

  问:应采取何种忏悔方式较佳?如果忏悔,惭愧忏悔的心念提不起来,应如何作意?

  答:应如何作意啊?你就作意,我若不忏悔,我的业障会令我苦,你的忏悔心就起来了,你若不这样想,那不行,你的忏悔心发不起来的。

  问:那一样的忏悔?

  答:最好的忏悔是无生忏,但是我们做不来。我们佛教徒就欢喜捡便宜,不愿意吃苦,你让我深入经藏,学习第一义谛,麻烦!不要搞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所以你想无生忏,忏不来的;无生忏是要通达第一义谛才可以的。

  问: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今世为人师,来世做佛祖。如何禅净双修?

  答:禅净双修,若通达第一义谛就可以了,你没有通达第一义谛,这件事是办不到的。

  问:自己影印的经书,是否可以在上面做注解?

  答:你影印,做注解另外用一个本子好了。

  问:在家听长老开示的录音带,是否可边做事边听?另外衣着上有何需注意,或其他需注意的事项?

  答:阿弥陀佛!我不答好不好。

  问:末学在佛法来说初入门,请问长老末学在解门与行门上有那些经论,法门适合初学者?

  答:这我怎么知道呢?这个事情是那样,解门和行门是不可以分开的,你们都是解,我是修行,好像有这个味道。其实,行也一定要解才能行,如果你没有解,你会行吗?它们两个是相连在一起的,不可以分开。当然我曾经说过,我们一般的佛教徒多数有一个误会,有什么误会?我把《金刚经》念它一遍,这就是修行,我念阿弥陀佛,这样念念,这就是修行,我拜佛,这就是修行,这样说修行,也是修行,但是这是最起码的修行,很肤浅的修行,这个修行多数……,如果是有诚心愿生阿弥陀佛国,也可能会成功,但是其中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能解决,就是你这样修行,你的贪、瞋、痴能够解决吗?你能说我不贪、 瞋、痴了吗?你办不到;但是我们若学习经论的时候,经论上说的修行,是叫你解决贪、 瞋、痴的问题,那叫做修行。有人连起码的修行都不修行了,我也不念《金刚经》、也不念佛、也不拜佛,一天就是吃饭、睡觉,然后虚妄分别,只是这样子。若是这样子,那起码的修行还是很好了,应该是这样。但是经论上说修行,是要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里面不取一切法,「若心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要不取,一切法都不取,「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叫做修行。但这件事,不是我们不学习佛法能办得到的,我们把《金刚经》念一遍了,照样还是你「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办不到的,但是经论上说修行是这样子,但是我们都办不到。所以解门与行门有两门,其实一个门,不是解是门,行也是门,不是,解和行是一个门,是这样意思。

  你说是那个经论适合你!我现在就这样说好了:你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大智度论》这就是个门;从这个门入第一义谛。但是适合不适合你?我不知道。

  问:我有一个佛教徒朋友,本来关系很好的,但自从他偷盗三宝物,被人知道后,他就变得很凶恶,也不愿忏悔,难道他不怕下地狱吗?

  答:是的!他不怕下地狱的。

  问:这件事虽然和我没有关系,但我感到好像是自己也和他一样做了重罪,而且会发抖,怎么会这样呢?该如何解决呢?

  答:该如何解决,你也是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看《大智度论》好了,就是这样,这问题就解决了。

  问:子女不听话,不接受管教,是否表示有业障?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恶因缘,应如何挽救?

  答:子女不接受管教,是否有业障?是否有业障,你这句话是说谁有业障?当然你也要反省,你管教他的是不是很高明,你要想想这个事,如果你管教得有智慧,应该他接受你的管教。因为这个子女年纪也不大,还没有开智慧,这也是可以原谅的,就是你要有智慧,能善巧地使令他接受你管教,你在这一方面多用点心,看看能不能改善,应该这样。

  「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恶因缘,应如何挽救?」父母与子女也可能有善因缘,不一定有恶因缘,你若是有这个成见反倒不好,认为有恶因缘反倒不好。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