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傅味琴:空观开示(1~9)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   作者:傅味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傅味琴:空观开示(1~9)

 

  空观开示(1)

  ◎傅味琴

  禅定译静虑,修止观为入定

  提要:

  ·理论要学,边学边修

  ·禅定译静虑,修止观为入定

  ·好孤独不合群是不正常的静

  ·“虑”就是思,修行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

  ·止住妄念,不等于不要思惟

  ·带着贪瞋痴去思惟,是跳不出生死的

  ·要从法义上去思虑,把烦恼滤干净

  ·不受世俗念头的干扰,人就会聪明起来

  ·要心完全清净了,然后再进入无念状态

  理论要学,边学边修

  今天我们讲空观。修禅定必须要学理论,现在我把这些理论在讲观的时候加进去,这样听起来比较清楚。如果把理论讲完再教禅定,光是《定道资粮》这一篇,简单讲讲也要好几个月,你们可能也等不及,所以我们就边学边修起来。

  禅定译静虑,修止观为入定

  禅,翻译成汉文叫静虑,静就是止,虑就是观,禅定就是修止观,是为了入定,止观就是入定的方法。修禅本身就包括了静跟虑,静的作用很大,我们要努力做到静,做不到就要学。学生在课堂里也需要静,不安静学不进去的,做课题也要静,思考问题也要安静;医院病房门口都写了一个静字,也就是说安静容易使病人康复,而且一个人经常在安静之中,不容易老。静这个字,“青”字旁边是争取的“争”,所以我把它解说成争取青春活力,你假如要保持青春活力,用静的办法最好。

  好孤独不合群是不正常的静

  可是这个静,也不是不正常的静,一个人喜欢孤独,他也喜欢静;一个人不合群,他也喜欢静;一个人心里起烦恼,宁愿自己一个人躲起来,他也喜欢静,所以我们所讲的静是正常的,而不是不正常的。

  “虑”就是思,修行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

  虑,就是思虑的虑。从这个字来看,修行人应该要思虑。现在有人却说,“修行人不要起念头”,思虑就是起念头,应该是“修行人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脑子不动岂不越修越笨了?动物就是要动,我们即使身子不动,体内也在动,人不动不是要死了吗?死人就是心脏也不跳,呼吸也停止,脑子也不动,活人就要动。所以你要修禅定,必须要虑。

  止住妄念,不等于不要思惟

  不起妄念,这是止,妄念止住了,不等于不要思惟。不思虑,会变得笨头笨脑,傻里傻气。外道修止不修观,他们以什么也不想,脑子里空空洞洞作为一种修法,这确实很舒服,修到后来,还会出功能,所以很多人一修外道就迷掉了,认为自己走的路没错,其实是错了。

  带着贪瞋痴去思惟,是跳不出生死的

  虑是怎么个虑法呢?世间上人个个头脑里忙个不停,这笔生意怎么做,这笔账怎么算,这篇文章怎么写,这个话怎么说……整天在思虑,但是跳不出贪瞋痴烦恼。带着贪瞋痴烦恼去思虑,那样是了不脱生死的。你即使越思虑越想得比人家好,想得比人家周全,人家还没有算出来这笔生意能赚多少钱,你已经算出来了,也不过这样,跟了生死没有关系的。

  要从法义上去思虑,把烦恼滤干净

  我们修行人的思虑,是了生死的思虑,通过思虑,把烦恼滤干净,把烦恼去掉。要从法义上去思虑,思维法义,就能够知道什么是贪烦恼,什么是瞋烦恼,什么是痴烦恼,然后把它去掉,是这么一个虑。虑字,旁边加三点水,就是过滤的滤,这个滤就是把肮脏滤掉,水从筛滤器筛子里滤过,水就干净了。

  不受世俗念头的干扰,人就会聪明起来

  佛弟子通过头脑里的思虑,把恶法、邪见、贪瞋痴烦恼、种种的妄念滤掉,留下来的就是清净的佛法的智慧,思虑是起这个作用。能做到这样,这个人岂不是越来越聪明,智慧越来越大了?人如果不受种种世俗念头,贪瞋痴烦恼的干扰,人的头脑就会聪明起来。

  要心完全清净了,然后再进入无念状态

  静是止,虑是观,止就是止住妄念。念有正念妄念的区别,如果把正念都止住,那就不对了。要进入无念状态,就必须要用正念把妄念滤掉,心完全清净了,然后再进入无念。比如眼镜玻璃片脏了,用一块布擦,假如没有擦干净就丢掉布,眼镜仍然是脏的,应该是擦干净了,然后这块布才不要了。

  空观开示(2)

  ◎傅味琴

  对治烦恼,不是压,而是修止观,要有静虑

  提要:

  ·要治烦恼病,必须用法药起正念

  ·佛教对治烦恼不是压,而是修止观,要有静虑

  ·众生心不会空白,不用佛法去占领,贪瞋痴烦恼就要占领

  ·一惹你,就起烦恼,不要佛法行吗

  ·不闻法、不思惟,就把修行架空了

  ·纠正错误,是观的作用

  要治烦恼病,必须用法药起正念

  这个道理很清楚,偏偏现在佛门里有的人搞不清楚,肮脏还没有擦干净,他连正念都不要了。即使你妄念与正念都止住了,但是你心里的烦恼种子可没有去掉啊。佛说的法都是正法,我们靠正法去起的念头就叫正念。修行用功就要用正念去排除妄念。比如生病必须吃药,把体内有害的细菌杀死,病才会好,等你病好了就可以不吃药打针了。假如你说:“既然病好了就不打针了,干脆现在就不打了”,笑话不笑话?或者说,“打一两针够了,不打了”,那你病还是好不了。

  佛教对治烦恼不是压,而是修止观,要有静虑

  52年我刚刚进佛门,一天跟一个佛教青年会的女青年说:“现在续可法师、应慈法师都在讲经,我经常去听,你怎么不去听?”她回答我说:“听了经妄想更多,脑子里冒出来的全是法师的话,唸佛唸不好了。”她把正念说成妄念。难道佛讲49年法害得众生打了49年妄想?越不听佛法结果越不懂,越不懂越是自说一套,越自说一套,越不肯听。法是药,烦恼是病,哪可以不要法呢?不用法义上的正念去排除妄念,而去长时期的修练某种方法,想把妄想压下去。可是压是压不住的,你用块石头压住一棵草,它还会从石头缝缝里出来,如果是块不很重的石头,还会把石头顶起来,压到后来烦恼来一个总爆发。所以有很多老修行,经常被人家批评:“你老修行了,火气还这么大!”因为他总爆发了,压不住啊。这不是佛教的办法,佛教弟子们要修止观,要有静虑。

  众生心不会空白,

  不用佛法去占领,贪瞋痴烦恼就要占领

  所以我们听到的法,我们去思维法,不叫妄想,这叫正念。你正需要用正念去排除妄念。从前有句话:“思想阵地不可能空白的,无产阶级思想不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就要占领。”这句话很有道理,也就是说,我们众生心里不可能空白的,你不用佛法的思想去占领,那必然是被世俗贪瞋痴烦恼的种种跟佛法不相符合的思想所占领。

  一惹你,就起烦恼,不要佛法行吗

  所以我们要知道止是止住妄念,并不是不要正念,除非证了阿罗汉果,达到无学位,烦恼已断,生死已了,这时才可以。修行不说大话,走路不要走向空中楼阁。我常说佛教是现实,哪怕是唸佛用功的人,有的进了佛堂蛮像样,出了佛堂,两个眼睛就瞪起来,不要佛法行吗?一惹你,你烦恼就起来了,即使不惹你,你过去的种子起来了也要吵,两个月没见,今天一看见,眼里又冒火了。

  不闻法、不思惟,就把修行架空了

  懂得法就知道断烦恼了,就知道贪瞋痴要下三恶道,听了法,还要去思维,然后才修得起来。现在人开口修,闭口修,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修,闻也没有闻,思也没有思,就等于把自己架空了,甚至把整个佛教都架空了,这是众生的悲哀。

  纠正错误,是观的作用

  修禅定,如果你观的境不对了,你就要纠正它,这就是观的作用。众生第八意识里的种子很多,比如观太阳,结果太阳旁边有了条条光线,这是他从前看人画的太阳,在圆圈旁边加上了线,这个种子活动起来了,你那个时候知道不对,就要把它纠正过来,这就是观的力量。从前有一个人修空观,说:“我一闭眼睛观蔚蓝色,就冒出两架飞机来。”又不对了,观天空没有要你观出飞机啊,怎么会出现飞机呢?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是在飞机场工作的,每天看飞机起飞,所以一观起蔚蓝色天空,就有飞机来了。诸如此类,你都要纠正。这个纠正,就是观的作用。今天讲到这儿。(2001.4.2 第一讲完)

  空观开示(3)

  ◎傅味琴

  离不开烦恼,就被烦恼控制了

  提要:

  ·凡夫静不久,因为他在动荡的环境里习惯了

  ·人心肮脏,所以环境也不净

  ·离不开烦恼,就被烦恼控制了

  ·真正的流转是你流转的习气

  ·众生世俗心没断,定不下去

  ·烦恼心起来了,会把恩人当仇人

  凡夫静不久,因为他在动荡的环境里习惯了

  “禅”,译成汉语叫静虑,所以禅定波罗蜜又称静虑波罗蜜。“静即止,虑即观”。修定的目的是为了入定,入定要有方法,方法就是修止观。凡夫并不是不喜欢安静,只是他静不久,因为他一直在动荡的环境里生活。虽然他对动荡的环境习惯了,可是众生的佛性并不因为流转而消失,从根本上来说,他并没有失去对静的需要,所以众生还是有希望的。一个人经常说:“烦死了,我要静一静”,乃至于说:“你们都走开,让我一个人静一静。”他这时的心态就跟觉悟合起来了,要没有这一点,你怎么能进入彼岸呢?

  人心肮脏,所以环境也不净

  四众弟子合起来称僧团,这是广义上的说法。一个佛弟子是清净的团体中的一员,如果你不修清净,保持肮脏,你只会往生到喜欢在肮脏水里洗澡的母猪胎里。有位法师说过:“人肯定要往生,不过,往生到哪里就不好说了。”

  佛到娑婆世界,就是为了度我们啊,因为娑婆世界很肮脏。为什么肮脏?人心肮脏,所以环境也不净,依报的环境是根据正报转的。业力太重,受苦无穷。贪瞋痴就是肮脏,如果不猛力地离开,你被它吸住了就很难摆脱掉。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犹如吸毒的人,图一时痛快,他会一直吸下去,而始终难以解脱,最后倾家荡产,人像鬼那样,还不知道羞耻。所以现在国家对于吸毒采取强制性地戒毒,这是为了救他呀。

  离不开烦恼,就被烦恼控制了

  如来是大教育家,如来度你要你自愿,要你觉悟,你不自愿、不觉悟,如来也救不了你。你离不开烦恼,你就被烦恼控制了,你离不开某个人,就被这个人控制了。我讲这些话,也算是智慧的话。智慧的话出在哪里?出在观里。

  真正的流转是你流转的习气

  止就是静。众生静久了,又不安心了,觉得太寂寞了。信佛的老太太常这样,家里烦死了,到寺院里去,本来发心住三个月,住了三天,“没有居士来,冷清清的。”住到第七天又要回去了,回去了又烦死了又来了。来了没劲,又回去了。这不是流转吗?流转就是这么流转的呀!你们想得太少,观得太少。以为流转做人,又做马,又做牛,又升天又下堕叫流转,其实这就是流转。贪瞋痴不过是推动你流转的力量,真正的流转是你流转的习气,原因就在你定不下去。

  众生世俗心没断,定不下去

  阿弥陀佛知道众生定不下去,即使往生了极乐世界,还会想回去看看老头子老太婆。不是极乐世界不好,是众生的世俗心没断,还想走回头路啊,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采取强制手段,让你进了莲花不得出来。哪怕你在莲花里实在忍不住了,莲花门也敲不开,总之不让你再回去,就让在里面转变习气,这是对你的慈悲。

  烦恼心起来了,会把恩人当仇人

  众生犹如一匹野马,尤其是南膽部洲众生,刚强难调,如果不采用强制手段,他会把恩人当仇人。你们在家人可能看过《霍元甲》,日本人在霍元甲的饭里放白粉,后来他一点战斗力也没有,骨瘦如柴,像鬼那样。被救回去以后,毒性发作,家里人不给他吃白粉,他反把家里人当仇人,动手要打。众生还不是那样?烦恼起来了,你不顺他的心,他会把恩人当仇人。这种流转习气不改掉,你生死怎么跳得出来?你定不下去嘛。

  空观开示(4)

  ◎傅味琴

  别埋下痛苦的种子,罪恶的业力

  提要:

  ·你要做到释迦佛的要求,才给你打包票

  ·要停止内心的妄想,这就是止

  ·虑就是观,不能把思虑说成是妄想

  ·观,是用佛教的观点去观

  ·世间上再好的思维也出不了生死轮回

  ·别埋下痛苦的种子,罪恶的业力

  你要做到释迦佛的要求,才给你打包票

  众生哪个愿意到三恶道?“我不愿去!我保证不去,我要修行。”结果还是下三恶道。因为畜生道里有她所爱的人在,不去相会难受。光说一个畜生道,有人想做鸳鸯,鸳鸯是畜生,她还羡慕鸳鸯呢,鸳鸯在河里可以戏水,蛮好嘛。所以佛弟子被情迷掉了,仍然下三恶道。你要不下三恶道谁也不能给你打包票,只有佛能给你打包票,不过要你做到释迦佛的要求才给你打包票。修行的功夫,就看你在生活中定得下去定不下去。真正定得下去的人,什么地方都好修行,根本不讲条件。

  要停止内心的妄想,这就是止

  修定要静。外面的环境噪声太厉害,也不算静;心里的噪声太厉害,也不算静。心里的噪声就是妄想,妄想在心的声音里边是不规律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紊乱的、尖叫的,人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以及其它的声音,奇形怪状全会出来,混成一个极其吵吵闹闹的交响曲,你这个心还会静啊?妄念不止住,心是静不下去的。所以环境要静,内心要静。要停止外面环境的纷扰,也要停止内心的妄想,这就是止。

  虑就是观,不能把思虑说成是妄想

  观呢?虑就是观,虑是思虑的虑。有人总把思虑说成是妄想,他只知黑,不知白,好像戴了有色眼镜,看起来全是黑沉沉一片。一个佛弟子,对佛法站在凡夫世俗的境地上去理解,或者站在儒教的立场上去理解,能正确理解吗?这两天我看到你们的日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倒满有意义的,“今天有的人需要的是掺杂了儒教的佛教”,他觉得带着儒教的佛教听起来很舒服,适应了,完全的佛教他已经不习惯了。

  观,是用佛教的观点去观

  佛门种种的怪现象,就使佛门出现了末法时期,佛教能用你的方法来改革吗?能用儒教、道教的方法来改革吗?如果可以,那么你穿着如来的袈裟,戴道教的道冠也可以喽。在你说来还是有理由的,这虽然是道教的道冠,但也是帽子,也能保暧,也是好的呀。所以要说明这个观是用佛教的观点去观,可不能用道教的观点去观,也不能用儒教的观点去观,也不能用世俗的观点去观。

  世间上再好的思维也出不了生死轮回

  我们所说的虑就是思维,这个思维可不是世俗人的思维。世间上人一天到晚在思维,他也一天到晚在观察啊?他观透了没有啊?看破了没有啊?科学家也要通过思维观察才有所发明创造。当年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小时候他就喜欢观察,观察了就思维。他观察母鸡孵鸡蛋,然后就思维,母鸡孵鸡蛋能孵出小鸡,那么我孵鸡蛋也能孵出小鸡。等母鸡走了,他在鸡蛋上面坐下去,结果把鸡蛋都坐破了。因为他是稚儿无知,但并不等于说他这种观察没有好处。如果他知识丰富了,用丰富的知识来观察,比如他观察闪电就思维,判断电可以发光,就发明了电灯。这是好事啊,坏事呢?干坏事的人也思维,坏的思维全是贪瞋痴,结果尽做坏事。可是即使是世间上再好的思维也出不了生死轮回,因为这跟修行断烦恼没有关系。

  别埋下痛苦的种子,罪恶的业力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思维是像一个滤过器那样,把肮脏全滤掉,留下清净的。能起这个作用的,那当然是用佛法的道理,用佛法的智慧去思维。不仅要善于思维还要能判断得准,这是对的,那是错的,那是肮脏的,这是清净的。判断得准,思维的作用才没错,才起好的作用。

  正确的判断要靠对人世间的观察,要看破一切。今天贪恋的幸福会变成明天的痛苦,今天分不开的亲人,会变成明天的仇人。我前两天听说两个同学闹翻了,其中一个一下子变得非常凶,哇哇叫,瞪着仇视的眼睛,你陪着这样的人危险不危险?佛说的不错,冤家会变亲家,亲家会变冤家。看看破,别埋下了痛苦的种子,别埋下了罪恶的业力,要受报的。

  空观开示(5)

  ◎傅味琴

  观世间一切变化无常,你就看破了

  提要:

  ·观世间一切变化无常,你就看破了

  ·不懂世俗的苦,没看破,你抵抗得住吗?

  ·贪爱心既伤身体又伤害了法身慧命

  ·有的人自己出家了,却劝不结婚的人要成家

  ·名利可以不断增长,青春却一去不再回来

  ·幸福、吵架、哭,这就是爱情三步曲

  观世间一切变化无常,你就看破了

  非但在禅定中要用观的力量,在生活中也要学会用佛法去观察人生。广义来说四谛法全是观,修苦谛就是叫你观苦谛,观老人的苦,观病人的苦。释迦佛教育弟子,年轻的、美貌的不要看,老年的、丑陋的、生病的、痛苦的多看看,这就叫观。所以并不光是禅定中作什么观境叫观,观老苦也是观,观病苦也是观,观世间上一切变化无常,你就看破了。

  不懂世俗的苦,没看破,你抵抗得住吗?

  有人会想对出家人讲世俗的事情,好像有点不恰当。但是多多少少总要讲一讲吧?第一,你不懂世俗,怎么度世俗上的人?你讲法也讲不到他们心里去呀。第二,你不懂世俗的苦,没看破,你怎么抵抗得住啊?

  贪爱心既伤身体又伤害了法身慧命

  你们知道不知道?慈悲心不会伤身体的,贪爱心就要伤身体。世俗上最迷人的就是男女的情爱,可是男女情爱,要不了多少时候,即使没有打骂,也没有起矛盾,时间一长也会头昏脑胀。就像吸毒那样,吸的时候,精神振作,全身痛快,过一会儿就难受了,萎靡不振了,很伤身体的。尤其伤害了法身慧命,一个人活着,法身慧命死掉了,这还有什么意义?佛经里有句话:“宁入热铁网,不堕爱河中。”如果一个女王跟你说,“你前面只有两条路,要么你跟我好,相亲相爱;要么这烧红的热铁网,你给我跳进去。”因为她有这样的权力。作为一个出家人,宁愿跳进去烧死,因为皮肉烧死了,法身慧命不会死。如果我投入你的怀抱,跟你产生情爱,我法身慧命死掉了,那就完了。这还是指流转生死,如果因此而造了恶业,还得下三恶道。

  有的人自己出家了,却劝不结婚的人要成家

  很多年来,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生,一不顺利就说“看破红尘”。佛门里的人也说:“我看破红尘了,所以出家喽。”红尘是什么?“我不结婚啊,就是看破红尘了。”你虽然不成家,但你心里在想男女情爱,你还是没有看破。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己出家了还劝不结婚的人要成家,这看破什么呀!你至少应该要看到结婚没有快乐,只有痛苦。

  真正讲到红尘,简单地说,看破红尘就是看破名利。在佛门里为名为利,口说看破红尘,那是带着红尘的嫁妆嫁到佛门来。我是主张培养人才要当大法师。有的人一心想当大法师,却不想修行,认为当大法师有人恭敬供养,这就是掉在红尘里了。通俗地比方说:红就是名,尘是肮脏,人世间最最肮脏的就是钞票,什么细菌都有。而且钞票从来不洗,可人一看见钞票就爱,数钞票的手指还要舌头舔一舔,即使觉得酸溜溜苦滋滋,他也觉得很甜。

  名利可以不断增长,青春却一去不再回来

  名利会给人一时快乐,但会给人长期的痛苦。消耗了青春的时光,以换取名利的增长,名利可以不断增长,青春却一去不再回来,值得吗?你在人世间是个大老板,阎罗王也不会封你一个大老板。连一个判官都不会给你做。人世间亲亲爱爱,你死的时候,他会陪着你死吗?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平时细致地去观察。

  幸福、吵架、哭,这就是爱情三步曲

  我年轻时候在上海,出门时,经常喜欢观察。前面来了一男一女,相亲相爱,好像是很幸福;再往前走,又是一对男女,在吵架;再往前走,又看到一对男女,在打架,在哭,这就是爱情三步曲。讽刺侮辱你最厉害的,往往是最亲爱的人,打你的耳光的人,往往是你的丈夫,背着你拼命花你钱的,往往就是你的妻子。贪瞋痴可不跟你亲爱,一动瞋恨心,从来也没有个亲亲爱爱的仇人,亲亲爱爱的冤家。这些观察清楚了,在思虑过程中,一起世俗念头,一起贪瞋痴念头,就知道太可怕,看穿了,就把它排除掉,那这就是虑。

  人世间的形形色色,要去观,

  要去滤,才能出智慧

  提要:

  ·人世间的形形色色,要去观,要去滤,才能出智慧

  ·要有无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

  ·《佛说观无量寿经》是求生极乐世界必修的观

  ·我说法广开,但不离本题

  人世间的形形色色,要去观,要去滤,才能出智慧

  只修止,不修观,怎么出智慧?人生的一切,人世间的形形色色,你不好好去观,不好好去想,你怎么出智慧啊?没有智慧,你邪的错的都纠正不过来,你怎么出生死啊?什么都不明白,想出生死吗?出生死可不是简单的事,非但要观察,要思维,还要思维得透,观察得彻底,要完全清清净净,烦恼断尽,才能了脱生死。

  要有无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

  佛教的禅定,称为正定,正定要以佛教的方法去修,必须修止修观。修止只止住妄念,也能入定,这个定是世间定,外道也有的。外道修止不修观,开发不了根本智,可以出功能,出神通,乃至于死后升天,但是不出三界。要有无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你不修观就开不了无漏智慧。

  《佛说观无量寿经》是求生极乐世界必修的观

  所以我苦口婆心,总是劝修念佛法门的老太太,一面赞叹她们念佛好,一面劝导她们要修观。

  我信佛在50年代初,还经常有人主张十六观境,现在没人提了。连个禅定都不知道了。

  且不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十六观境,是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必须修的观,就说《佛说阿弥陀经》吧,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如今没有人会把“一心不乱”好好地阐明解说了,而且现在也很少有人挂在嘴上了,很多人只知道“只要一句佛号,就能往生。”

  如果你不止住妄念,你怎能达到一心不乱?你不修观,你连正念还是妄念,清净还是不清净,都搞不清楚。不根据佛法去思维,根据你头脑里自己的一套思维,那你能跳出世俗吗?

  我说法广开,但不离本题

  我70年代在温州,一个字要讲一个晚上,四个晚上只讲了四个字。你们也可到台上来讲讲锻炼锻炼,但是千万不要没有锻炼好,就到外面去讲。如果把准备的一大堆照着念,就叫不自在。如果一开口,话自然出来,而且没有离开本题,这就叫自在。好比万花筒,动一动就会变成另外的花,再动一动,成百成千的花都会变出来,可从来没有离开万花筒里这几块玻璃。那么你说我多装一点,把泥块石子都装进去,那就成了乱七八糟。现在下课。

  空观开示(6)

  ◎傅味琴

  佛以戒定慧调伏众生 禅定能调柔身心

  提要:

  ·戒定慧都能调柔身心,戒是调粗的,定是调细的

  ·众生都是粗相,佛调伏众生的方向就是调柔身心

  ·戒能调柔行动,禅定使粗四大变细四大,粗心变细心

  ·身心安定生舍利,修行人白骨像白玉

  ·身子细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烦恼

  戒定慧都能调柔身心,戒是调粗的,定是调细的

  今天我们讲“何故修定”。能海上师说:修定能调柔身心,起止恶修善之大能力。这句话突出两点,一是调柔身心,一是止恶修善。戒定慧都能调柔身心,戒是调粗的,定是调细的。所以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就是往上提高。戒是我们修行人的行为规范,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都有条文,按照条文去做到就是戒。

  众生都是粗相,佛调伏众生的方向就是调柔身心

  众生一切都是粗相,越粗越往下沉,越细越往上升,所以越是往上的众生,越是细柔。我们人间有粗的也有细的,人们总是反对粗犷的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粗。”对细的人总是赞叹,“你这人真细巧。”众生不通过修行,行动都是很粗的,好比一匹野马,它一动一起步,就很粗。可是经过训练以后,把它野的脾气降伏了,不许它随心所欲地乱撞,马的动作以及起步,就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就称它是一匹良马。众生好比野马,佛能够把众生调伏,所以称为调御丈夫,调伏的方向就是调柔身心。

  戒能调柔行动,禅定使粗四大变细四大,粗心变细心

  一个佛弟子如果持戒持得好,他的行动就非常柔,非常细巧,现在的话叫很文明,有礼貌,有修养,这是指行动上的变化。那么心理上以及身体四大的变化呢?那就要靠禅定了。

  禅定并不是光针对行动,还要调柔身子的四大以及自己的心态。身子呢,久修禅定的人,粗糙的皮肤会变细,原来皮肤带一点灰黑色的,也会完全褪掉,而且皮肤不会苍白,会有一种光泽。非但看起来很细,而且皮肤本身就变得细了。外面变了,肯定里面也在变。

  心理呢,也在变细,细了才会柔,不细不可能柔。粗犷的东西,要它柔软是很困难的,比如说男人的头发就比女人的头发粗,所以也比女的头发硬,头发跟汗毛比,头发硬,汗毛软,因为汗毛细,越细就越软。猪毛更硬了,因为猪毛很粗。所以禅定能够转变我们四大,使粗四大变细四大,细四大变极细四大。

  身心安定生舍利,修行人白骨像白玉

  一个人即使不懂得禅定,只要平时不乱动,身子安静,心里也安定,人又善良,这个人死后火化时,血液就会凝固起来,成为舍利子,舍利子就是这么来的。修行成就的人,舍利子更加透明,有光彩。修行人骨头会越修越白,修行功夫好的人,骨头白而不枯,像白玉那样晶莹。心呢,也在变化,粗心变细心,细心变极细心。

  身子细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烦恼

  道教讲脱胎换骨,佛教比道教更高,咱们能靠这样粗犷的身体证阿罗汉果吗?能靠这样的身体成佛吗?脱胎换骨只是一个形容,真的给老道士换骨头,他不要死掉了?我们佛教倒是真的在修身心的变化。身子细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烦恼,要他冒火也很难冒得起来,世间上人说这是个性关系。有的人一点小事情就火冒三丈;有的人呢,你一杯水泼在他身上,他都不冒火的,只是朝你笑笑;有的人呢,像个刺毛虫,你一碰他,他的刺马上就过来了;有的人忍辱忍得非常好,气量大,从来不讲刺人的话,同样是人嘛。社会上的人是决定于他们的神经类型、遗传、童年的培养、学校的影响,由这样的环境形成的。我们从社会走进了佛门,佛门更有办法,通过戒定慧,对你做更高级的培养,你不修可惜不可惜呢?

  空观开示(7)

  ◎傅味琴

  心细开智慧,身细能化光

  力不足要修定

  提要:

  ·修禅定,心细到一定程度智慧就开发了

  ·世俗人练身体越练越硬,硬碰硬最吃亏

  ·发菩提心要具足悲心,恒顺众生还得为他留下后路

  ·心细开智慧,身细能化光,力不足要修定

  ·修禅定能起止恶修善的大作用

  修禅定,心细到一定程度智慧就开发了

  一个人心细到极细,自然会出生智慧。智慧不是求来的,知识可以学,修行人的智慧是从禅定中自然开发出来的,没有地方学,也不需要学,它自然就现出来。修禅定的人心细到一定程度,智慧就开发了。

  世俗人练身体越练越硬,硬碰硬最吃亏

  从前练拳的人整天苦练武功,他们身体越练越是硬梆梆的,他们是趋向于硬,尤其是练硬气功的。他们不懂佛法,其实越是硬梆梆,死的时候越是痛苦。因为硬梆梆的东西都是里边的机体凝结成的,到死的时候四大分离,痛苦得不得了。听说练硬气功的人死的时候往往是叫别人把他打死的,因为他体内有一股气分散不了,大限已到,活又不能活,死又死不了,难受啊!最最吃亏的就是硬碰硬,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比武的人,全是硬碰硬,一个被打死,另一个也被打伤。一把刀一把剑,两个都不让,一接触,剑也断了,刀也缺口了。

  所以佛说,战争从来没有赢者。世间上战争从来也没有一个胜利者,即使你这次胜利了,你埋下了下一场战争的种子。下一场战争,可能你就被消灭了。

  发菩提心要具足悲心,恒顺众生还得为他留下后路

  发菩提心的人具足了慈悲心,因为菩提心是建立在慈悲心基础上的。如果你认为“众生管我什么事啊”,你对众生不慈悲,哪还发得起菩提心?所以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不要硬碰硬,我是不主张硬碰硬的。即使某个学生要走了,我会很柔顺地给他铺平一条道路,这么做,他以后还好回来啊,硬碰硬他也不好意思回来了。

  从前在九子岩,有个学生先去,听说开始非常用功,精进得很,每天上山顶去诵经,还修定,可要不了几天就疲沓了,自由散慢,经常到街上买东西吃。我去了以后,他已经没办法待下去了,他说:“老师为了开导我,把所有的动物全都比喻光了。”他还跟别人说:“老师不让我回去,我走也要走回家去。”没有旅费,两条腿要走到广东,不饿死才怪,除非沿路讨饭。可是我并没有硬碰硬,我把他叫上来,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不让你回去?我说过这个话吗?你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呢?现在你们那个地方正需要人把禅定班搞起来,我就派你做这个工作。这是一千元钱,给你做旅费回去吧。”这就是柔。临走我还给他一个“光荣退休”。果然过了几年,这个学生又回来了。假如他临走的时候我把他骂一顿,把他开除掉,他再也回不来了。那样有伤慈悲心,有伤菩提心啊!修菩萨法就要不舍一众生!可是有时好心没好报,反受冤枉,本来是不舍一众生,结果反被人说闲话,那只好忍辱了。这是指思想境界说的,生活的各方面,待人接物,你也要柔一点细一点,不要做粗人,要做个细人才好。

  心细开智慧,身细能化光,力不足要修定

  假如你很想这么做,可是力量不够,你这个发心也被架空了。不是你不发心,你没有力量去做到啊,那怎么办呢?那就要修禅定了。禅定的力量能使你身心转成细柔。心细到后来就开智慧,身细到后来会化成光,这是最后的境界。

  修禅定能起止恶修善的大作用

  这句话的第二个要点:起止恶修善的大作用。你们说:“止恶修善我懂,持戒就是止恶修善。”这儿是说:能起止恶修善的大能力,主要是“大能力”三个字。不修禅定,你也能止恶修善,不过修不大的,因为心定不下去,一直在动摇在打妄想。

  空观开示(8)

  ◎傅味琴

  世俗人生活安定了,心还在飘

  有耐心就能适应修行环境

  提要:

  ·心不定的人,供养前变化多,供养后反悔

  ·世俗人生活安定了,心还在飘,有耐心就能适应修行环境

  ·定不下来很吃亏,能定才能头脑冷静事事明白

  心不定的人,供养前变化多,供养后反悔

  拿供养来说,本来发心供养一千元,第二天想想,一千元太多了一点,先供养五百元吧。一动摇,减掉了一半。又想想那边的方丈、当家总要供养一点东西吧,这样吧,抽出两百元买东西,五百变了三百了。等到了一算,我路上用的多了,回去的旅费还差一点,再扣掉一百,那么变了两百了。手伸进去一摸,结果抽出的钞票只有一张,只供养一百,还有一张留在口袋里,舍不得了。这就是没有定力,决定的东西会摇摆的,尽给自己添麻烦。

  还有的人供养了,开始蛮高兴的,到了明天又后悔了。很多人都是这样。

  五七年,我到北京广济寺,我供养能海上师一个红包,上师正在翻译佛经,他也没仔细看,旁边侍者师就拿下去了。第二天我又去了,上师对我唬起了脸,把我吓了一跳,我想我大概做错了什么事。上师问我:“你昨天供养我的钱哪里来的?”因为他对我有怀疑,你这样年轻,哪来这么多钱?还以为我来路不明,所以要问问明白。我确实供养了很多,我年轻时就赚大钱。我回答:“师父,我是劳动来的。”“哦,劳动来的可以。”那一次供养我没后悔过,师父肯收下来,我真是太高兴了。

  但有一次供养我后悔了,有一年五台山的一位当家和尚,在我家里住了两三天。早晨念经时,他用我的念珠。我的念珠很小,方便得很,他问我:“你这个念珠哪里买的?”我说:“北京买的,师父你喜欢我就供养你吧。”第二天我又跟他说:“师父,我这串念珠自己要用,你还给我吧。”(众笑)并不是我看不起那位师父,舍不得啊,跟在我身边多少年了。后来有个人把我的念珠拿去弄丢了,我可没有冒火,只是朝他笑笑。修行人总要提高提高,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这种种动摇就是缺乏定力,天天修定,定力就会慢慢增长。

  世俗人生活安定了,心还在飘

  有耐心就能适应修行环境

  有的人初来这里,总觉得住不惯,每个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几天一过就习惯了。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开头不习惯?众生习气啊,定不下来,没来之前城市里要赶公交车,要赶火车。一路上,火车摇摇晃晃,始终没有定过,再看看窗外的景色也一直在变,心也在急,看看手表,“怎么还没到?”一到这里,心里已经动了好几天了,要他马上定下来,他定不下来呀,思想上还在飘啊,开始总有一点不习惯,不习惯就产生不满意了,是那么回事情。

  定不下来很吃亏,能定才能头脑冷静事事明白

  一个修行人,到处好修行,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能定得下来。

  定不下来很吃亏的。以前我在宝华山隆昌寺主持僧伽培训班,经常有上海苏州的同学跟去,我回上海了,他们也走了。傅老师不走,他们也不走,傅老师一走,他们鞋底擦油走得快,定不下来啊。总算傅老师在,稍微能定下来一点,也不知道是看我面子,还是我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使他们不走。

  上海有个同学,定不下来再加上个性有点急燥,候车时我首先看火车时刻表,看准了,我坐在长凳上安定得很,最多坐久了起来散散步,那几个人忙死了,一辆火车来了,马上跑去看,接着招呼同学:“火车来了,快叫傅老师。”我说:“没有这么早嘛。”他说:“到早了,到早了,快快挤进去。”有的已经走在前面了,检票员拦住他,“你票子给我看看。这辆不是,你乘的是下一次的。”只好再回来。(众笑)这就是没有定力。有定力也不是像傻瓜那样,火车开走了,还一动也不动。(众笑)有定力的人是非常冷静细致的,样样都很清楚的。

  空观开示(9)

  ◎傅味琴

  修禅定,血脉畅通了就会引生喜触及轻安

  提要:

  ·没定力的人想止恶,却又帮烦恼说话,想修善又拖拉

  ·修定能引生喜触及轻安

  ·修禅定的人会整天高高兴兴,却说不出有什么可喜的事

  ·修禅定的人走路能走得很快,因为身子轻了

  ·别练什么“草上飞”,修禅定的人身子晃几晃,就人影不见了

  ·修禅定,血脉畅通了,就会引生喜触

  没定力的人想止恶,

  却又帮烦恼说话,想修善又拖拉

  没有定力的人,止恶也没有力量,本来想止恶,想想又帮烦恼说话了,“别人都是这样,我又何必这么认真啊?偶然一次,难得糊涂,没关系。”这都是因为没有定力的缘故,有定力的人还打什么妄想?不干就不干。拿戒烟来说,有的人戒烟很快,有的人戒了三个月还戒不掉,这主要看他有没有一个决定性。修善也是那样,没有定力,对该做的事情拖拉,这么一来你就发挥不出大能力了。如果有了禅定的力量,止恶修善就能起大作用。

  修定能引生喜触及轻安

  能海上师又说,修定能引生喜触及轻安。这是修定开始就能拿到的好处,修定的人个个都会产生喜触及轻安。触是身体有乐触,整个的身子有一种极其舒适的乐触。轻安,身轻心安,修了定以后,心里会很安定,身子会变得很轻。

  我从前修定多少下了一点功夫,尤其是八十年代,我从医院里退出来,天天修定,有时下午给病人看看病,帮他做些被动运动,其中有一个步骤,是叫病人趴在床上,不管老太太还是年轻人,我要站上去踩他的背,人人都说我身体很轻,这就是轻。

  修禅定的人会整天高高兴兴,却说不出有什么可喜的事

  我52年进佛门,53年开始我就天天修禅定,很快就得到喜触轻安。我是每天修完禅定念完经,再去单位上班,大家都觉得我这个人变了,整天高高兴兴,问我有什么喜事,“没有”,为什么这么高兴,我也说不出来,是自然出生的,这就是喜触。

  修禅定的人走路能走得很快,因为身子轻了

  轻安呢,修定人走路能走得很快,因为身子轻了。有一次下细雨,那时上海还有轨电车,下雨天乘车人多,车子挤,我跟挤上车的同事说:“我就不上了,走走吧。”从卢湾走到外滩新开河,要走多少路啊!等我走进办公室,那些坐车的同事说:“我们也刚到不久,你怎么走得这么快啊?”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走得这么快。不过要说明啊,那一次天下雨,车子开得慢了一点,但是走得也够快的了。现在叫我走路可能走不快,年龄不饶人啊,毕竟七十几岁的老人了。

  其实如果没有别的因素,我到八十岁走路还是能快。为什么走不快啊?我想以我的慢来换你们的快,也不知道你们这些老同学修禅定,走路快了没有?如果你们走不快,我原来快的变慢了,你们原来慢的仍然慢,那我赔本了。

  别练什么“草上飞”,修禅定的人身子晃几晃,就人影不见了

  练什么太极拳,草上飞,(众笑)修禅定什么都有了。就说九十年代我在深圳。深圳人有钱,吃饭慢,我说:“你们快一点啊。”他们说来得及,一到马路上手一伸,一辆的士停下了。结果被我训了一顿,这么一点路还要坐小汽车!他们就害怕了,第二天果然不坐了,大家走路。走路他们又不掌握时间,我一看来不及了,我得走在前面。老师不能迟到,学生迟到只有一个人,老师迟到,弄得几十个学生都在白等。我跟他们打个招呼:“我先走了。”他们说看见我晃了几晃,就人影不见了。

  修禅定,血脉畅通了,就会引生喜触

  怎么会有喜触?毛细血管畅通了嘛。怎么会有轻安?里边都协调了,没有矛盾了嘛。有一年有些单位请我去办禅定班,我就写了一句话:“人生以禅乐为最”,说得具体一点,人生的快乐在禅定里都能拿得到,而人生的烦恼,禅定里却没有,所以不修禅定真是可惜,像这样的好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一个修禅定的人,他的心会全部投入在禅定里,天天离不开禅定,实在是太快乐,太舒服了。

返回目录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