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华严文集:历代高僧指血、舌血手书《华严经》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华严文集:历代高僧指血、舌血手书《华严经》

   历代高僧指血、舌血手书《华严经》

  寿冶法师血书《华严经》

  寿冶老和尚,俗姓袁,祖籍江苏无锡。年二十一岁,依上海普济寺德松老和尚出家,得戒于宝华山德宽大和尚,受心印於碧山普济禅寺广慧老和尚。

  一九三零年,师随师德松老和尚来山礼佛,发愿拥护本山先创之十方丛林。本寺改十方,为本山首创。开支拮据,德松老和尚即连年济以巨金。一九三三年,师任上海普济寺住持,继师德松老和尚之誓愿,济及未断。一九三九年,师承厂慧老和尚法席,毅然将上海普济寺产,全部永献与本寺作下院,奠定本寺兴隆之基,广演佛法。一九四七年,师退居。怡游历东南亚佛教国家,后旅美国纽约大乘寺卓锡。师身居外邦,胸怀祖国、八十年

  代屡回国,来山睹祖,修饰各山之胜况。师发心募集资金以助,遂继续予本山人民币数额四十余万,用于修葺西北台寺塔,壮严像设等善举。另造文殊像五尊,运回本山五顶供养。众议师之殊德,实应旌于名山,即定泐诸贞珉,聊达微忱,以报德表恩于万一耳。

  智诚老和尚血书《华严经》

  智诚老和尚,生于宣统元年,江苏省泰县人,童真入道,髫龄进学,毕业于闽南佛学院。民国22年,岭东佛学院兴办,延聘为监学,是创办人之一。后应潮安县庵埠灵和禅寺之请为住持,并在该寺闭关三年,用自身舌刺血,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达81卷70余万字,字字工整,一笔不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血经。民国36年,任潮州开元寺住持,复办岭东佛学院,培育僧材,续佛慧命。半年后,移居汕头市“圆觉精舍”,坚持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为佛教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先后当选为汕头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名誉理事。1995年圆寂于汕头市圆觉精舍。   明代高僧海玉血书《华严经》

  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在九华摘星庵苦修。一共耗去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故有《血经》和《明代血经》之称

  善继法师血书《华严经》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藏经楼内,珍藏着一部佛教界视作珍贵文物的血经。那是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苏州半塘寿圣寺善继和尚刺血抄写成的《华严经》,共八十一卷、六十余万字。

  据《虎丘山志》载称,善继,号幻天,半塘寿圣寺僧,严持梵行。当他发愿写这部《华严经》时,他认为如果用墨写呈“黑暗相”,如果“锻汞为丹”用朱砂写,虽然煊耀,但恐“盲人目”;再如果用金银粉写,纵然宝贵,但终属“外尘”,唯有用自己的鲜血,舍身写经,最为庄严肃穆。于是从自己手指端刺出鲜血,盛在清洁的器皿中,蘸笔专心缮写。为写这部血经,他长期食淡斋,其字呈金黄色,后半部稍暗,可能因精神体力不支,稍有盐份摄入所致。纵观全书,六十余万字,一笔不苟,确是一片赤诚。他在卷一的自题中说:“时至正乙巳仲春六日,半塘寿圣寺比丘善继为书始。”在卷八十一题曰:“至正丙午季秋八日,半塘寿圣寺沙弥善继书毕。”推算下来,从1365年2月6日至1366年9月8日,历时一年七个月,才完成此一功德之举。

  血经每纸作五面,上下红单边,高24.7、宽54厘米,半叶五行,行十七字,无格,朱圈句读,用元纸,纸纹二指,梵本。

  血经至今已保存了六百三十多年而无损。其间,历尽劫难,险遭散佚、抢掠、灰炬之灾。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战火殃及半塘寿圣寺,佛毁庙损,香火衰落,和尚流散,仅剩数人,至同治年间,寿圣寺更名为龙寿山房。当时血经的安藏已是岌岌可危。直至民国六年(1917)苏州名人、清末探花吴荫培,唯恐血经遭散佚或火灾,乃捐资建造经幢,分铁、石两套。建成后,即将血经安置在铁幢内,再将铁幢放在石幢中。石龛防火,室内有木板夹壁防潮,两边各有一小窗通风。石幢额题:“元僧继公血书华严经龛”,两旁对联:“绿字赤文烂然古色;金匮石室藏之名山。”上楣题:“疆围大荒落、阳月”,下款:“吴县吴荫培撰徐翥先书”。按:疆围:为“丁”,大荒落:为“巳”,阳月为十月,是丁巳年即民国六年十月。自此,血经入龛,二十年平安无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苏州沦陷。当时龙寿山房的当家和尚通性,鉴于寒山寺钟流落日本,深恐这部血经在他手中也被日寇掠夺,决心妥善移置。恰好当时龙寿山房一些破败房屋内,暂厝着许多待葬的棺材。通性灵机一动,遂用布帛将血经层层包扎好,藏匿在寿材中,钉上盖板,叠放在众多的棺材之中。之后不久,日寇果然来索讨。先是“礼遇”,诱骗通性;通性一问三不知,日寇大为恼火,将他投入监狱,严刑拷打。通性宁死不说,关押二月余,日寇见通性遍体鳞伤,气息奄奄,才放出。抗战胜利后,通性才将血经从棺材中取出,每逢晴天,轻轻翻动以防蛀防霉。在他精心保护下,血经完好如初。1949年,通性和尚终因旧伤复发而死,临终前,他将护经之责,托给张某人。由张某将血经无偿献给苏州市佛教协会,连同楠木橱、石龛,一并移至西园戒幢律寺,慎加保护。半塘龙寿山房也就不复存在。自此,血经又安度了近十个春秋。

  1966年,文革初期,“破四旧”风暴袭击苏城。8月25日,千余红卫兵上灵岩山寺,推倒砸烂所有佛像,焚毁名人字画、善本经书,破坏珍贵文物。接着,上方山楞伽寺打掉了,寒山寺、药草庵一个一个打掉了。西园寺方丈明开老和尚在这危急情况下,指挥若定,一方面把文物室的各种文物立即收藏起来,其中最珍贵的36件,秘密移交给市文管会保管;一方面把主要殿堂和藏经楼全部封了起来。他亲率僧众,日夜巡逻,严禁外人入内。

  为了保护寺庙,明开法师斗智斗勇:当时苏城红卫兵两派之间闹矛盾,一派是“红卫兵总部”,于1966年10月5日派出六十多人,冲击佛教协会,他们口出狂言:“谁再吃素念佛穿和尚衣服,就是反革命分子,枪毙!”并把文件、档案、帐册、银行存折、存单、现金、金银财物,就连和尚的手表、挂表,悉数拿去。10月6日,又勒令西园寺将所有财物、法器、文物、经书等,送到红卫兵总部销毁。明开法师以西园寺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许多善本经书具有文物价值为由,据理力争,提出先封存,以后按国家规定处理,拖延时日。之后,另一派“红卫兵司令部”派人找到明开,要他写材料揭发“红卫兵总部”打砸抢的事实经过。明开法师趁此机会要求该“司令部”出一个不得冲击西园寺的保护通告。果然,这张通告一贴出,当天就起了保护作用,挡住了从北京、天津来的四名红卫兵。这四人先说,苏州红卫兵管不到他们,他们不受这个约束;明开回答他们:北京、天津的红卫兵不也是地方性的吗,苏州红卫兵管不到你们,你们又怎能管到苏州呢!他们辩不过明开,恼羞成怒,一顿猛打,把明开打昏过去,但到底心虚,不敢撕《通告》,也不敢动手毁文物,后来竟在苏州红卫兵严词责问下悻悻然而去。

  明开法师以身护寺护经,本人被打成双耳失聪致残,而血经等珍贵文物和众多殿堂佛像,终于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明开法师于1994年圆寂生西。可以告慰的是,西园寺大雄宝殿中轴线的后边,即将建起一所规模宏大的新的藏经楼,血经将在一个更为安全、更为壮观的场所,一代一代地传授下去。

  妙莲寺比丘祖慧血书《华严经》

  北京云居寺:《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上本下焕老和尚以血书写成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钦法师血书《华严经》

  普钦(1905—1960),法号佛圆,愿名大觉。清光绪乙巳年八月二十七日生于四川隆昌县盘龙镇。俗姓潘氏,父讳朝岳三世为秀才,世居盘龙镇。

  师以宿愿,生而厌离尘俗,志求解脱。年十七,即背家私逃,至峨眉山雷音寺,依大明和尚出家。明年至新都宝光寺,从贯一律师受具足戒。出家后一意以出离生死为志,不习经忏,不学唱念,专事修持。自思三世诸佛,咸从苦行而入,若不以苦行为资粮,何能净除累世业障。于是决意先以苦行为基,大悲为愿,期结菩提之果。又念《法华经》云:燃香一炷,宿业俱消。又云: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经典。遂发心每月以身肉燃香若干炷,燃灯若干盏。以此功德,上供十方如来,下济六道众生。每日礼拜大乘方广等经典,以消夙业。并舌净血,书写经典。数年间,共礼《药师经》七部,《法华》、《金刚》、《心经》、《圆觉》、《楞伽》、《弥陀》等经典若干部,身肉燃灯百余盏,燃香百余炷。刺舌净血写《法华经》三部,《大弥陀经》一部,《小弥陀经》一部,《金刚》、《圆觉》、《心经》、《楞伽》等经若干部,《普贤行愿品》三卷。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