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2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2

   佛告阿难:以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那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那波罗蜜;乃至以无二法智慧,回向萨婆若,是名般若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

  阿难尊者问,继续地这样问。怎么叫做回向萨婆若?佛这时候回答:「佛告阿难:以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佛就回答阿难尊者这个问题。布施回向萨婆若,怎么叫做布施回向萨婆若呢?是「以无二法布施」,就叫做回向萨婆若。

  这个布施,当然有接受布施的人,一个对象;那么还有一个布施者,还有一个中间呢,你用什么布施呢?还有一个中间物,这三方面都具足了,名之为布施。所以布施有它的相貌。你做这件事的时候,有这件事的过程,它有一个种种的相貌的。而这个相貌呢,都是有差别相的,是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情形。

  现在说回向萨婆若,就是以无二法布施,就观察那个布施的二。「二」,是差别的意思,一样一样的,就是差别的意思。现在呢,用无差别的这个智慧、无差别的真理,去观察布施,观察这个布施是无二相的,这就叫做回向萨婆若,回向萨婆若,「是名檀那波罗蜜」。他这一层一层问,这下面还有解释。

  「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那波罗蜜」,就是怎么叫做无二法布施呢?就是「不生不可得故」。这个布施,就是各式各样的现象,叫做「生」;现在「不生」,这个生是不可得的,这个布施是不可得的,布施的人不可得、布施的物也不可得、接受布施的人也是不可得,这三方面都是不生的,没有这样的现象,这就叫做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那波罗蜜」。

  「乃至以无二法智慧回向萨婆若,是名般若波罗蜜」,布施、持戒,我说这个忍辱,这个忍辱的时候,有人轻视我们、有人瞧不起我们、有人毁辱我们,说种种的这个暴恶地语言、或是轻视的语言、或者是现出一种相、或者是表示一种由语言表达出来,我们心里面愤怒、不满意。不满意,如果我们学习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话呢,我们就以「无二法」来忍辱,以无二法忍辱,以无二法忍辱就是般若嘛!就是观察那个毁辱者不可得,那个毁辱的人不可得、毁辱的这件事也是不可得、观察自己也是不可得,那么这就叫做「以无二法忍辱」,以无二法来忍辱,是名忍辱波罗蜜。

  我们若是不用这样的般若的智慧去观察,我看忍辱这件事很难!你很难忍辱。就是现在没有人轻视我们、也没人毁辱我们、也没人骂我们,我心里面很平静,没有事情,不愤怒。那么,现在有人在毁辱我们、轻视我们,说了种种的令我烦恼的话,但是我们现在用般若的智慧,观察这个境界就和没有人毁辱我一样,无二相,这时候心也是就是平静的,就和平静一样。如果你不能这样子观察,若是已经成就了的圣人,他内心里面没有瞋心、也没有瞋心的种子,那他不需要这样观察、不需要这样分别,也能忍、也就不愤怒,心里面怎么样毁辱这个圣人,圣人心里面不动,当然圣人是有这种智慧的。但是即使他不用这个智慧,他心里也是平静;但是,我们不可以。我们因为心里面有烦恼、瞋心的种子,时时会动,瞋心会动,若是有这种发动我们愤怒的境界出现的时候,我们不用般若波罗蜜去回向的话,我们能忍辱?我们心里面不愤怒?我看不可能!我看是不行!

  但是,这个问题,说是:好!说是:有这种令我愤怒的因缘出现了,我就这样观察。临时还来不及,你临时来不及的。临时,因为这个心,小小有一点可疑,这个瞋心就来了啊!人家一轻视我们、一毁辱我们,这个瞋心就来了啊!那时候你说你观一切法空,观察那个给我苦恼的人是空的,你观不来的呀!要怎么办呢?

  没有烦恼的时候,常常静坐的时候。静坐,在那儿干什么?就是修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就是观察是空的,观察自己也是空的、色受想行识是空的、观察对方色受想行识也是空的、语言也都是空的,都是空。你常常的这样观察,你这个空的智慧就熟悉呀,心一动,这个智慧就现前,你才可以用!这个愤怒的境界因缘出现的时候,你这个智慧也出来,这个智慧和你的瞋心同时出来。同时出来呢,你就能发生作用,有作用,瞋心就停下来,就能调伏自己的瞋心,就能不动。你平常不这样训练自己呀,不可以!你不这样训练,到时候还是发脾气,还是愤怒。人说:你这个法师、你这个居士,学习佛法很久了啊!你还给人家讲啊,还能讲经、还能写文章的,怎么到时候你会发脾气呢?很正常、很正常的!因为你没能修止观嘛,你没有静坐修止观嘛!没有修止观,它自然就是要这样子,这样子反应,自然是这样的。

  说是那个练武功的人,那个土匪来了,他就被土匪打败了,他不能,这个拳伸不出去,为什么不能?你平常不练。你学过,学过,你不常练,这敌人来了,你伸不出去!道理是一样。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也就是你这样学、也这样用,常常地训练自己,久了呢,这个心就不动,这个瞋心不动!就算是你没有去做如是观,他心也不动,他心里平静。我们说忍辱,当然我们说是降伏瞋心,其实不止于此。有人赞叹你:哇!你这个人很好啊!你这个人很用功修行啊!你这个怎么怎么地,能够坐禅、你还能拜佛、能够讲经。啊!是赞叹你,来赞叹你。如果你不修止观呢,你也是一样,心就贪,执着这件事,就会生欢喜心、或者生高慢心,就出来了啊!就会这样子,一样的。

  所以,若是常常修观的时候,这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强了,心也是不动,不执着这件事。你是诃斥他、你轻视他也好、你赞叹他也好,他心不动!心里会不动的。

  但这件事呢,当然,你们在家居士因为要到office做事,这个事情是不容易。天天静坐,其实腿疼还是不要紧,主要是时间有问题。最应该做这件事的是我们出家人,是我们出家人,出家人是应该做这件事。应做这件事,也不是容易,也不是个容易事情。不是容易的事情呢,但是,不容易也要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也要做这件事。如果你不做呀,那就和…不能说白出家,还没有白出家,还是会栽培善根了;但是啊!还是不及格的,还是不及格,还是该惭愧了啊!还是惭愧的啊!

  所以,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大智慧,给我们宣说了很多的调伏我们烦恼的法门,使令我们可以转凡成圣,但是我们没有做,我们没有这样做,辜负了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啊!辜负了!是不对的!

  《般若经》,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师,他读那个《般若经》以后,他说出一句话:这般若法门成佛成得快,你学习般若法门,成佛会成得快一点。因为你若常常地学习般若波罗蜜,当然我们还要读《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解释《般若经》,我们才对般若义才能够理解、才能明白。我们只是这样读正文,也会很好,但是还是不够,要看《大智度论》,看《大智度论》才明白这个般若义。你若明白了的时候,然后用功修行不是难事,不是很难的事情。

  我看那个广东话叫「刀木佬」,就是木匠,做一个桌子、做个佛龛也好,或者是工程师造房子也好,他是那个尺寸做得很准,他每一件都做得很合适。做好了以后,一下就合上去,一合上去,正好!我认为修行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就是你要把修行的因缘准备好。譬如说是这个般若法门,回向萨婆若,它在《大智度论》上解释得清清楚楚地,那么你照那上学习,也学习得明明白白地,就好了啊!然后你只是把腿子盘起来,一坐,心里面一想,就对了啊!就是这样子嘛!不是难事啊!一点儿不难。

  当然,我这么说呢,好像说得很容易呀。但事实上,末法时代,谁成功了?当然这个也有问题。有问题呢,我再说几句话,小孩子出家比较容易。小孩子出家,他因为没有到社会上去,没有社会上的污染,他心里面没有那么多的包袱,他就学习佛法。学习佛法,学习的时候,心里很轻松。那么学习好了,然后就这样一坐,一坐就成功了。舍利弗尊者有个徒弟,叫纯陀尊者,七岁就得阿罗汉果。七岁小孩出家,很快地就得阿罗汉果。

  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子,年纪大了啊,你在社会上有很多的事,经验了很多事情,在思想上有很多包袱,你若出家的时候,就慢了一点,你会慢一点,也能成功;但是慢一点。慢一点,问题是什么呢?你出了家以后,你就要做这件事:学习佛法、学习般若波罗蜜,然后就做这件事,你才行。如果出了家没有做这件事,发无上菩提心、发慈悲心,老是去活动,做这件事、做这个活动、做这个活动,发通知,做了很多的活动。你常常这样做,你没有去修止观,不行!还是不行的。活动也没有什么不好,活动也是对的,对的;但是,结果你自己的事情没做好。自己的事情没做好,没做好呢,这件事啊,我看不是圆满。不是圆满。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那波罗蜜;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

  前面第一段是阿难尊者请问:为什么单独地赞叹般若波罗蜜?佛回答:般若波罗蜜在一切法中为尊导,所以赞叹它。

  这底下第二段,什么叫做般若为尊导义?解释这个道理。解释这个地方,佛先是回答。回向萨婆若,布施的时候回向萨婆若,乃至般若波罗蜜。回向,做种种功德,都回向萨婆若,那就叫做般若为尊导义。回向萨婆若,就是以无二法布施、以无二法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么这就叫做回向萨婆若。

  这以下,阿难尊者又问:「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就是布施的时候,观察般若是不二法,这就叫做回向萨婆若。但这个不二法是什么道理?怎么叫做不二法呢?这「檀那波罗蜜、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也是这样子,「是名般若波罗蜜?」那么这一段就是阿难尊者问,怎么叫做不二法?

  佛告阿难:以色不二法故,受想行识不二法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

  这是佛回答。「不二法」指什么说的呢?就指色法是不二法、受想行识也是不二法,乃至佛的无上菩提也是不二法。就是观察这一切法,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不二法、观察色声香味触法也是不二法,乃至眼识、耳识、乃至意识,乃至一切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不二法。那么,这就叫做回向萨婆若。

  世尊!云何色不二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

  是阿难尊者继续请问。怎么叫做色叫不二法、受想行识叫做不二法,乃至无上菩提也名为「不二法」呢?

  佛言:色、色相空。何以故?檀那波罗蜜、色,不二不别,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檀那波罗蜜,不二不别;五波罗蜜亦如是。以是故,阿难!但称誉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为尊导。

  这是佛答复,什么叫做不二法?「佛言:色、色相空」,那么这就叫做不二法。昨天解释过。「二」,就是差别的意思,它不是一个相貌,各式各样的差别的相貌,就叫做「二」。「不二」,就是没有差别的意思。怎么叫做无差别呢?是「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那么这就叫做不二法。

  这个色,当然是通于有内色、有外色。内色,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外色,就是外边的色声香味触。内色也好、外色也好,都是因缘生起的,都是缘起法。这样的缘起法的色相,它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上看,就是不二法,就是无差别相的。这文就是这样意思。

  自相空这件事,在《中观论》上也讲的很详细,在《大智度论》里面也说的很清楚。自相空这句话,就是每一法它本身是没有体相的,就叫做自相空。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譬如说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部分都是地水火风组织成的,这都是色法,我们这个身体也是因缘有的。因缘有,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自己的业力,再加上父母的帮助,那么就成就了这个身体。那么,这就是个因缘。

  说这个自相空这句话,就是因缘算是他,因缘名之为他,除掉了因缘之外,是你本身的,叫做自相,自己的体相。我先举一个例,或者说是一个譬喻。譬如我现在,我这腰包里头有一百块钱。我向某甲借五十块钱、向某乙借五十块钱。别人问我:你有钱没有钱?我说:我有钱。他说:有多少钱?我说:我有一百块。我有一百块;但是,某甲和某乙如果见面的时候,就说:妙境向我借五十块。某甲这样说、某乙也这样说,所以加起来,他有一百块。这一百块钱完全是从外面借来的,他本身有没有钱呢?本身就是一毫钱也没有!所以,若是有人问:玅境!你有没有钱?我说:没有钱,也是对的,话这么样说,也是对的。说你有一百块,怎么突然没有了呢?那一百块是借来的呀!我若还给人家呢,我就是没有钱,一毫钱也没有。我现在说有呢,是借来的,不是我自己有的,是借来的呀!「借」这个字,就是假的意思。假者,借也。真假这个假,就当个借字讲。假者,借也。这就表示有钱是有钱,但是假的,不是真的,是借来的。若真实的来说呢,他就是没有钱。

  现在说是我们人的这个生命体,就是单独在眼耳鼻舌身这一部分,这个物质、这个生理的组织这一部分来说,就是以前的业力、加上父母帮助的关系,逐渐地组成这个身体。当然,从父母、从母亲出胎之后,当然继续要有营养给他、也有空气,这个生命所需要的,他渐渐地就长大了。长大了,这个身体就看出来,就是这么多的因缘成就的,这个身体。

  我们说是有空气、有水,有各式各样的营养,这个身体可以继续的可以生存;但是也一定要有业力。说这个人他继续可以吃饭,也有水,但是现在不行了,要死掉了,就是这个业力结束了。业力若结束了,虽然吃饭,也是不能生存了。但是,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这样子,就是有业力,你不吃饭也不行。就是还是众多的因缘,才能成就这个生命体。这样说,从因缘来的这个生命体,完全是从因缘那方面来的,这个生命体本身有没有一点事情?他本身有没有一点地水火风?一点也没有!完全是由因缘来的,他本身是无有少法可得,所以这个身体可以说是自相空。

  就像造这个房子是一样,这个建筑公司,政府的批准,那么画宅师画出来这个建筑的图宅,建筑公司依照这个图宅这么造。所以,你看这个房子是这么多的因缘,从那地方来的、组成的。除掉了这么多的因缘之外,这个房子本身有什么东西可得?有什么事情?一点儿也没有。说:现在是有了。有了,都是假借来的,不是他本身本来有的,本来是一点儿也没有。你看他的这一个墙也好、或是房盖也好、或者是一个灯也好、或者是所有的每一样,统统都是从因缘来的,没有一点是他自己有的。所以说,虽然有一个房子的存在,但是房子是自相空的。虽然我们有这个身体、生命的存在,但是他是自性空的,他的自相是没有的,所以叫做空。

  在空上来看,这里边是无差别相的。在自相空上看,里边也没有地、也没有水、也没有火、也没有风,也没有眼、也没有耳鼻舌身意,什么都没有,始终也没有男、也没有女,也没有贪瞋痴,什么都没有,无有少法可得。这里面一点差别相没有,所以叫做空。

  我们现在大家在这里坐禅,这个坐禅这件事,也是很妙的,也是很微妙的事情。有什么微妙呢?如果你有这样的毅力,你不怕腿疼,也不怕腰疼,你就是不怕这个苦,继续依据静坐的方法这样坐,增加时间,一天坐两个钟头、一天坐四个钟头、乃至坐八个钟头、坐十个钟头,你继续这样努力坐,他就有变化。其中有什么变化呢?开始这个身体感觉到轻,不感觉到重,不感觉到说有几百磅那么重。就是上山坡也好,你这个腿一抬,感觉到轻,和以前不一样,和以前的感觉不一样,感觉身体轻快,这是第一个感觉。

  如果你继续不断地坐,还有第二个感觉,就是感觉这个身体就好像是没有了。就好像是像一个影似的,太阳照那个树,就现出一个影来,像影似的。就是还是有,也好像不真实,又好像是没有、又好像是有,这是第二个感觉。

  第三个感觉,就是完全没有了,你继续这样坐,就感觉没有身体的存在,只有一念明了的心寂静住,会有这个感觉。但是你睁开眼睛看,这身体还在这里,并不是没有,这身体还在这里;但是你若闭上眼睛,你继续坐,你这感觉就出来,就会感觉好像没有这个身体的存在。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了的时候,我们说:「色即是空」,你很容易相信,你很容易相信,哦!这个色是空。乃至到这个房子、山河大地,都是空无所有的,你很容易相信。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有这个感觉了嘛!并不是凭别人说呀,你自己,或者用佛教的话:你自己证实了这件事,是空的。

  但是,佛法里面讲:「色、色相空」,这个空和你静坐感觉那个空,不是一回事,不是的。佛法里说这「色相空」,这个空是圣人的智慧所见的,就是你若能见到色相这个自性空的时候,你就是圣人了,就不是凡夫了。说我静坐的时候,我感觉身体空了,这房子也空了,你是圣人吗?不是!你还是个生死凡夫,不是圣人。所以,这个感觉的空,你静坐感觉这个身体空了,和经论里面说:「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受、受相空,想、想相空,行、行相空,识、识相空,眼识、眼识相空,乃至意识、意识相空;一切法,一切法相空,和这个空不一样,不同的,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个是你的内身的感觉,不是智慧!现在说色相空,你若能见到这个空,这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所证悟的,和我们静坐的时候感觉的空,是不一样,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若不讲,就容易有误会,就有误会。经上说:「色、色相空。」是!我静坐的时候是这样子,色是空的。那就是误会了,是不对的。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子。古代的人静坐的时候,出现这个境界的时候,也认为:我得无生法忍了!我感到这一切法都是空的,我证了!也有这种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会呢?就是这个人他没有学习佛法,他没有学习经论,所以容易有这个误会。不学,说:我修行啊!我不要去学习佛法,我就修行。你搞不好!你若不学习佛法,一般的修行可以,深入一点,你就会走错路,你就是搞错了。就是以凡滥圣,就会有这种事情。古代的时候这样子,现在人也是一样,也是一样,也搞错了。所以,这若从佛法的理论说,从佛陀的开示我们的佛法上看,你若想修行,一定要学习;你学习呢,也还要修行,这个学习和修行,不可以偏废的。你一定要学习、要修行的;修行、也要学习的。

  说是:我到佛学院去,去学习经论,将来做大法师。这种说法,严格地说,就是说错了。应该说:我到佛学院去学习佛法,就是想要修行的关系。为了修行,我要这样学习。应该这么说。你要知道啊!你学习了佛法之后,你知道怎么样修行了,你自然也会为人讲解佛法。那么,我说我到佛学院学习佛法,我是为别人讲解佛法,这样讲有错吗?这样说,我认为是说错了。因为你的意思就是要为人讲,自己不修行。你自己不修行,为人讲啊,我认为在今天的佛教来说,勉强地可以说是,勉强地就算是承认、承认你吧,承认你可以讲佛法;严格地说,你不能讲佛法的。问题在那里呢?你若不经过修行啊,你内心里面的贪瞋痴还在,内心贪瞋痴在的时候,你为人讲解佛法的时候,有贪瞋痴的气氛在里头,你究竟是宣传佛法呢?是散怖你的贪瞋痴呢?

  有些非佛教徒手里头有枪,所以就会:你们佛教讲经是宣传毒素。他是这样。当然,他的目的是不相信佛法,是毁谤佛法、要消灭佛法,是这种意思。但是,我们佛教徒当然不承认这件事,我们是宣传佛法,令人离苦得乐,怎么能是宣传毒素呢?是的!不是宣传毒素。但是,你若没得圣道,就是不太好,就是不太好的。所以,应该是学习佛法,应该就是要修行好。

  但是,这样说是按照正法住世的时代,佛陀在世的时候。佛灭度以后五百世,五百年,也是正法住世的时代,很多很多的佛教徒,都是圣人。那么,这些人当然为人讲说佛法,都是圣人,不是凡夫。等到像法、末法时代,那就很难了,没有圣人。也可能有,但是也很少了,那就是有这个问题。有这个问题,这也就可以明白,就是佛法衰了呀!有圣人说法,就是佛法正法住世的时代;若是一个生死凡夫在那儿讲佛法呢?就是佛法衰微的现象;但是还好啊,好过没有人说佛法,还是好的,还是好一点。但是,我们若是学习经论的时候,我们会发觉这件事。发觉这件事,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曾经说这个话,说是:菩萨三大阿僧祇劫的弘扬佛法,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他都不断烦恼,最后在菩提树下,最后这一生在菩提树下,这时候才能够在禅定里面修缘起观,才断惑证真、得无上菩提,我们佛教里有这种说法。但是龙树菩萨说:这个行菩萨道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弘扬佛法的时候,不都是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的问题呀!你这位菩萨如果没有般若、没有无漏的、没有清净的无生法忍的境界,你能受得了吗?龙树菩萨说这么一句话:你能受得了吗?所以,龙树菩萨说:是因为这个菩萨,他自己学习佛法,他同时也学习般若波罗蜜,就是用功修行,得了无生法忍了。得了无生法忍的时候,他内心里面有清净的、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他心里面,这个智慧一动的时候,没有烦恼,没有烦恼的。他用这样的无漏的戒定慧,在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他去弘扬佛法,所以,遇见无论什么样苦恼的境界,在菩萨的,在这位无生法忍的菩萨来说,都是无有少法可得的。在他心里面是不起作用的,所以他能受得了。

  所以,从《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否认了不断烦恼的菩萨,能长时期的在世界上弘扬佛法这件事,否认这件事。但是,这件事呢,小乘佛教学者是这样讲的,但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就是否认这件事。所以,这件事也就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在这个地方有一点诤论,还是有一点诤论的。

  现在,这里说:「色、色相空」,就是这个佛教徒、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佛教徒,他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观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缘起有的,都是因缘有的。这个因缘有的所生法,他本身无有少法可得,所以是毕竟空的。观察自己是这样子、观察其他的,也是这样子。

  这样观,不只是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这个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有这样的差别。受就是感觉,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边的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一接触,就有识了。眼,眼根、和色相,一接触的时候,他就眼识就出现了。所以,眼根、眼识和色境,这三法一和合,眼识就会动。眼识动了的时候,同时就有意识。所以,这个识这三法,眼识和意识算一法,就算识。这三法一合起来,就有感觉,或者感觉苦恼、或者感觉快乐、或者感觉不苦不乐,就是有受。那么,有苦受的时候,心里面就不高兴了,就厌恶。有乐受的时候,这个贪爱心就出来了。这个不苦不乐受的时候,好像贪心没有、瞋心也没有,但是有愚痴心。因为,这个不苦不乐的境界,是怎么境界?自己也不懂,所以有个愚痴的境界,有个愚痴的心情。这样说,有了受以后,就有贪瞋痴的活动。

  这样,我们观察这个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个贪瞋痴的这种现象,是怎么有的?就是眼识、眼根、色境,和合了;耳根、耳识和声音的境界,和合了;乃至意根、意识和法尘,和合了,就有苦,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照样的有贪瞋痴的活动,就是这样子出来的。如果是不和合的时候,就没有受,很明显的就是不和合就没有受。这样说呢,你观察这个受的自性,也是空无所有。就是不需要有因缘,就有这么一件事,那就叫做自性有,叫自性有。譬如说这个天气冷了,特别的冷,下大雪,雪过去以后非常冷;但是你在屋子里边,和那个寒没有接触的时候,你就没有那个感觉。所以这个感觉一定是因缘有。一定是因缘有,所以它就是自性空,没有因缘它就没有,所以一定是自性空的。

  我们是个平常人,是个凡夫。从这个内心的流动,从我们的思想上的流动,和流动的境界,你慢慢地、你细心地,心静下来去体验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因缘有。所以,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自性空的。从自己的感觉上会证实这件事,不是说你说那样就是那样子,不是!自己的感觉就是这样子。所以,佛法里面说,我们听闻佛法以后,这佛法是你讲的呀,是不是那回事情呢?我听你讲啊,在道理上也过得去;但是,你不必完全相信,你还要自己再思惟,再专精思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你这样子,你自己思惟的时候,喔!是这么回事。那么,你的智慧就增长了啊!增长了的时候,就会发觉什么事情呢?就会发觉一件事:我们的心在有的境界上活动的时候,你心随境转。在有的境界上活动的时候,这老虎来了!你的心是一个怎么反应?毒蛇来了啊,是怎么反应?看见一个大莲花池,你心里怎么反应呢?一切境界都不现前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样境界?你从这里面就体悟到,这个讲一切法空的作用就出来了。

  所以,我们心随境转的时候,不是贪、就是瞋、就是愚痴,现在我们观察一切法是自性空的时候,心在空上观察的时候,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有少法可得,这时候心是什么?也不贪、也不瞋、也不痴,这贪瞋痴就不动了。所以,我们小孩子可能也不懂得这回事。就是我们年纪大了,社会的经验多了的时候,当然也听听佛法,然后才能够帮助我们。我们学习佛法,用佛法、佛法的智慧,帮助我们去观察世间上一切的相、一切行相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在这一切因缘生法上活动的时候,这贪瞋痴使令我们苦,使令我们受了很多的苦恼。所以,这都属于思慧呀!才知道这个贪心来了,贪心来了,本来满我们意的贪心,那我们感觉快乐;但是快乐就会引起苦恼,就会有很多问题。这样说呢,我若观贪心也是因缘生法、瞋心也是因缘生法,贪瞋痴都是因缘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我在因缘生法这毕竟空这个地方活动,我的心在这地方活动的时候,这世界太平了,就什么事儿没有,我心里面什么事情也没有。

  所以,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是安乐行,是安乐之道、是解脱道,能解脱一切烦恼,一切烦恼它不动。当然这种事情,你要拿出时间来,你要拿出来你的宝贵的精神、时间,要这样思惟,要多静坐、思惟,你才有效!你才能感觉到诸法空的作用。诸法空,都空了,那有什么好呢?有无穷无尽的妙义,要从你自己的,要努力修行中才感觉出来的,不然,不知道!不知道这回事。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