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70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2日
来源:   作者:常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70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修道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会生出退心。一个是环境的恶劣。比如天气太热或太冷,或很吵很闹,这种环境使我们的心比较狂乱,我们内心中不断的起妄念。这个妄念不断的随着外面的环境在跳动的时候,会有孤独烦恼焦虑不安的体显现,对法上面就不会生起信心。对般若也没有一个痕迹在心里,因为外面的环境把他染着了,染着了我们的真心,所以真心就变成妄心。以妄心来找真心,能不能找得到呢?是找不到的。妄的本来就是妄的,如果以妄心来寻找,就越妄。所以我们只有以清静心来会于慧命,只有清静心才能会于实相,只有把你心停止下来,可能会找到你的真心和你的慧命。如果你心不断的在妄里面找,以妄找妄,永远是虚妄。很多人以为说我发菩提心,以妄心去寻找一个什么东西,这样的心往往是找不到你的菩提心的,找不到真实的菩提心。即使你心中有一些觉相,想求解脱的心,但是就像社会上人一样,他难道不想求解脱吗?但是这些人为什么不能解脱呢?因为他以妄心去找了,以妄心找永远是妄心,怎么样才能找到真实菩提心呢?向清静心靠拢。也就是说我们的环境应该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为什么制定出家人“树下一坐”呢,“常住静处”呢?就是要我们找到一个好的环境。

  第二个障碍我们修行的就是坚固的执着。坚固的执着心,虽然是有些善法的显现,比如有人对拜佛特别的执着,有人对拜忏特别执着,有人对某一件事情产生一种执着,虽然是善法,但是这个执着的心,法是善的,但是你执着的那个坚固心没有放下来。这种执着的坚固心按照因果上判的话,是阿修罗道。坚固就是斗争,不管你是修行不修行,只要你坚固的执着我的妄识,都是阿修罗的心。乃至于善法,只要你坚固执着,一定在阿修罗道。在天道是柔软心,在人道是散心,是随意散乱。只要你有一个坚固的执着,修任何行,这个坚固的心,不是坚固的法,法没有坚固体,法的本体是空性,通达于我们的闻性,闻性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如,就是我们的自性。这个法上通达于真如,内通达于我们的觉性,就是我们的闻的体,是无住之体。所以法的本体是无住的,因为法本体是无住,但是坚固执着于法,这个坚固的执着是什么?跟法没有关系,完全是妄。很多人修行,以为自己的那个妄念的执着很重要,不知道法的重要性。明了般若的话,把我执舍掉。很多人修行障碍在哪里呢?要不就执着于法懈怠,要不就执着于心而坚固,要两边都非常融洽中道,此人一定是很殊胜的。但是我们一般人,要不就落在我们坚固的执着体上面去了。就像很多的女众修行坚固的执着自己的意识里面的坚固体。有人很懈怠,他说法本来就是自性是清静的,是无住的,我不执着就可以了嘛,他懈怠的心就生出来了。要不就懈怠要不就坚固,他就没有办法融入中道,这就是我们修行的障碍,非常微妙的体。所以讲般若就是一种中道的思想,不在有不在空,对法上面有坚固的信心,对识上面是彻底的放弃。不管他走到哪个地方,他都充满了欢喜和信心,不管到任何一个地方他总是不犯过失,但是你又看他好像又没有修行,这是般若的力量。如果没有般若的力量,要不就走在放逸的一面去了,要不就走在坚固执着的那一面去了。如果以中道思想,以般若之力,不是人来衡量他了,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跟般若相应一定是这个样子的。

  前面讲到:“闻是经者,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五百世后来的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第一稀有。”这是须菩提说。“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句话到这个地方已经讲了第三次了。他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这是须菩提闻到此经所得到的利益,而把这种利益来告诉众生。他讲末法时代的众生闻到这部经典,信解受持,是人第一稀有。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佛陀在世时,须菩提闻到此般若经,不足为难。因为见佛他已生起对佛的这种信心。第二他无生,戒生起。因为须菩提俱足戒啊,因为无生即戒,须菩提叫“空生”,空生就是戒。无住之心就是真戒,清静心就是真戒,清静法身究竟之戒。持戒对须菩提来讲非常的容易,因为见佛就福德俱足,无上的信心都会生出来的,对释迦牟尼佛有无上信心故。他自己又是空生第一,得慧眼,自然见到实相。但是在五百世后众生没有慧眼。因为众生五百世后有求福求戒者,能得闻是经,一念生净信者,净信就是无住之心。所以众生持戒修福以无住之心,此人就是不可思议,为第一稀有功德。

  什么叫无我相呢?无我相的相对就是我相。我者,五蕴生起。五蕴为身,色受想行识叫五蕴。我们这个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就是色,色就是外面的缘,由四大组成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的根。我们有眼见到外面的色,眼跟色合在一块,叫识,这个识在没有进入智之前,叫做因。因就是从闻性见到色,用什么见到的呢?不是用眼睛见到的,是你无住之心见到的。因为无住之自性就是佛性,而佛性就是当初一念见到诸法之时。这法本来是真的,但是因为相对立产生中间这个意识的识,这个识就像人的影子一样。我们在看到色的那一刹那,色的影子就显现出来,我们抓住个影子就起妄念,就追随那个影子去了,不知道色是一切色,音是一切音。此眼就是外面的色,此色就是你的眼,叫根尘一体,也叫根尘脱落。

  我们为什么会相对呢?这个相对叫做识,这个识叫因,妄的体。事实上我们是不是相对的呢?我们不是相对的,是绝对的。外面的色就是我的眼,我的眼就是外面的色,色是眼之相,眼是色的体,叫做体相一如。众生之根就是根的体。大家知道色的体是什么?就是根。根的相就是外面的色。所以耳朵也是一样。音根是什么?音的体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耳根。耳根的相就是外面的声音。因为根是无相的,色就是无相的。因为我们的眼根实在是没有相。因为没有相就没有住。因为没有住色就无住。我们的耳根无住、无体,就是这个根没有一个独立的根存在,它就空,所以外面的音也是空的。所以色声香味触法和眼耳鼻舌身意是一体。但是我们现在对立了。

  为什么会对立呢?就是中间有妄识存在。这个妄识是什么呢?就是你本来是一体的,水里面起波,然后你抓住波产生一个影子,就是虚妄的境。水里面的波是不断的变化的,但是你执着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这个波,这个波实在是不可得啊,哪有这个波存在呢?没有波存在,波是不住的,但是我们执着它了。因为根和尘是一体故,是体相一如体,体就是法身,相就是报身。我们现在这个识执着了,叫妄见,是妄生,妄生执着了就变成果报;不执着了,叫做变化即化身,化身过去了就没有。波通达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体,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但是因为执着了就成形。所为形者还是你的妄,一破全部就破掉了,一明即悟,一空到底,一悟就尽现在过去未来。

  所以般若之法并非是知,而是明,知就是知道了有一个般若可得,明就是现在过去未来无非般若,不问悟者不悟。不管你是悟的人还是没有悟的人,般若在你当下,它不是说悟到了有个般若,般若的体就是我们当下,尽现在过去未来,一悟三世,一空到底,一明即了。以为有个般若可得,那就麻烦了,所谓般若者即非般若,以为有个般若可得是为妄见。这个“我”从哪里出来呢?就是你看到墙壁对立的时候,认为两者是对立的这个“我”,叫作我见、我相,我相由我见而生起。我见是菩萨的,断菩萨的细惑烦恼了。相上面是众生的粗惑烦恼。

  金刚经里面讲二相。一个是众生之粗相,二是菩萨的细相。讲到“见”的时候,一定是讲到细相,是破我见。那我们现在众生还谈不到见,在相上面就迷了,因为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相上面是对立的,所以为粗惑烦恼。这是粗烦恼,还不是菩萨的烦恼。如果你能够了知这个粗烦恼,还不断的要断这个“我”的烦恼,能悟之心、所悟之智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你悟到了这个色相一体,是由我见而生,这是讲到菩萨的地方。那你现在知道这个粗的本身就是错误的。作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众生,要想成佛的众生,必须要悟般若之性。不管是净土法门也好,你还是学禅宗也好,学密宗也好,这个般若不通达,在净土法门落于边地疑城,在禅宗里面你还是脱不了六道轮回的生死,在密宗里面讲你还要生到十方法界里面去,进入不到真实的一真法界,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不相应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在是无法可得啊。了知现前的相对体就是我见的时候,那你现在动心的时候是什么心呢?因为这里面是“解”啊。前面讲“闻”是讲宇宙的实相;“解”是会于心,叫闻到,触发,要碰撞到我们的心灵。要是“知”者,你就学到一肚子本事,知道这个东西了。如果你要是“解”,就会于意,叫深解意趣、涕泪悲泣,前面讲“得闻是经,信解受持”,这个信解,要会意才为解,解一定要跟心碰撞,那一刹那了知实相,深得自在。

  什么叫无住之相呢?什么叫无住之心呢?无住之相现无相之体,是无住之心,无住之心的相就是法界之相。所以法界这个相跟我们无住是一体的,这里面是本来没有我的,不是说你现在讲有我就有我,它本来是没有我的。很多人说:我要证到无我!不是证到无我,本来无我,我们除妄即是。不要证到无我境界,把妄除掉了,我就现前了。云散掉了,什么都会显现出来。云不散,你要在里面去证到一个无我,那不是妄上加妄吗?只要除妄即真。了知现在我的对立就是妄见,我现在能看到你就是妄见,知道这是妄,那大地即无寸尘了。因为此相是无住之相,此体是无相之体,身心不二故,这个时候在这个世界上面,哪有众生可得呢?大千世界是什么?空,遍法界;无住,清静之法身;大地平整,虚空广阔,心地无住,世界平整,无有高下,你就看不到世间的山河大地了,大地平整了。

  第二个,山河大地即虚空,这一切相是什么呢?这些相是平等之相。此相即心,此心即相,心相是一个东西,没有一个独立的我存在。这时你走到外面去,到任何一个地方没有我相,也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因为此相此心没有对立了。你知妄即舍,不要信它了,不要管它了,直观自性,知体即相,体相一如,到任何地方你都安住在那个般若之心的体里面,不离相,不离体。为什么呢?离相找体是妄见,离体寻相也是妄见。为什么叫如来呢?无取无舍,无取众生之妄见,无舍究竟之法相。这外面的法相就是众生的真,无住之相,是不会舍;众生之妄不会去取。不取不舍,这个叫如来。如果你有不取不舍的这个心,会如来究竟之觉,就是无为体,你没有我了,哪有为呢?无为之体无缘之相,你没有我了,无为了,法界相当体是,就无缘了,就没有攀缘之体了。

  没有攀缘之体即如来,能有无为之觉即佛,两个体是相对共生,叫真如。真就是无为之体,相如如不动,真跟究竟觉相应,叫离心缘相。离心叫无住,缘是法界没有攀缘之体,叫无缘之相。无缘就是无攀缘,法界没有一个攀缘之体,以此心安住在这个世间,就跟真实真如相应故,跟如来相应故,跟你自己究竟觉相应故,所以叫无我相。把前面经典搞懂了,闻是经典者,信解受持,落于心,此人无我相;如果你落入于心,变成所知,般若我得到了,我知道了,但不能一悟全悟,一悟到底,一悟三世,你这个般若不能落于心,就不能建立观照,实相就不能现前,真如就不能现前,是因为你没有跟如来相应,就是没有觉,就是凡夫,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立即就显现出来。所以你静下心来观照。

  闻经有什么好处?闻法很重要,得闻是经,“得”,设我得佛,“得”是代表法的显现。如来成就就是众生之得,没有阿弥陀佛的成就哪有众生之得呢?没有佛的成就,哪有今天得如是般若之经呢?“得”是代表法的成就故,众生机的成就故。机不能与法相应,哪能成就得呢?“闻”,落于心故。“经”就是相应体,叫作契,契机契理,契理合于般若之意,契机于众生本心相应故。所以,此心此法合一就等于是经。否则,只有法没有机,那法就不会显现出来了,还叫经吗?我们也看不到了,这就不叫经了,就变成一张纸了,所以会我们的心才叫经,经者会心会于法与体相应。闻到此经入于心故,才能信解受持。有信有解,“信”,信心清静则生实相,什么叫信心清静呢?无住之心,无相之相,体相一如,是为觉性。这个“信”,叫信心清静。这个才能为“解”。如果你嘴巴上信,那叫迷信,你没有触发自己的内心,没感受到。

  那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信呢?业障障碍了我们,一个五浊恶世所障碍,这个五浊恶世对我们的心灵实在是伤害很重啊,如果在这个五浊恶世你不能够超越的话,很难解脱,此世界障碍非常非常的重啊,遇到任何一个环境都会障碍我们的心在跳动;第二个,内心坚固不放,末法时代众生斗争坚固,阿修罗的心很重啊。因为这两个心就会障碍你。作为闻般若之人,对法上有信心的人,我们闻到了明了了知道我们的障碍在哪里了,愿意闻到这个法就代表你一份善根,了知于实相就是你自己障碍的东西,一个是我坚固的执着,第二个是五浊恶世有种种障碍,我们内心有两种障碍,内有障碍,外有障碍,内外夹攻,所以心非常的怯懦,对般若就很难信受。你明了了,你就会战胜它,首先要明了它,如果不明了,就像瞎子乱摸了。

  如果你知道了这个道理,闻到般若如佛出世。为什么呢?须菩提闻是般若,与般若能相应故,有佛陀在世的加持。如果我们在这个末法时代还有众生闻是经能受持者,此人为第一稀有。

  何为人相呢?“我”现在看到这个墙壁,这个叫我相。本来我和墙壁是一体,我是闻性中出来,并不是肉体中看到它的,而闻性在哪里呢?闻性无生,是故色无生故,我的闻性和色是究竟于一体故,但是我们因为跟它对立了,是中间有识的妄体,那个叫做“我”。我后面生出二执,有我法二执,认为有个我在有个法在,其实没有我也没有法。认为有个我法,这两个东西成就了我的这个“识”。就是说,我看到墙壁,中间有个识,是二种成就,叫对立成人,就是两个东西像人字形撑在那个地方,缺少一边另一边就没有了。就像拍掌出声音,这个声音叫做我见,就生出有我有你,叫做人见。人是对立为人,这个是两边的,一个从头来讲,一个从尾巴来讲,一个是对上来讲就是我,对下面来讲就是人。有我必有人,你有妄见“我”生出来了,你必有对立。因为我们的识是妄的,识的本体是妄的,那什么对立呢?就是我跟你对立,我的眼根和你这个对立,眼根是闻性,是无住体。色是无住之相,所以无住跟无住中间那个识彻底的没有的,识没有,有没有对立呢?就没有对立了,识根本就不存在。那什么对立呢?就是我跟你这个相上对立。以相对相,就是相跟相对立了。其实相是不是对立的呢?相实在是一体的,此色与我身是什么关系呢?色声香味触法,你那个地方有色,这个地方没有色吗?这个地方有声音难道这个地方没有声音吗?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大同一体。

  因为我们固执,有这个身体就执着于这个法,维护身体故,觉得我跟你不一样叫做人见。有人见就有众生见,什么叫众生见呢?就是种种差别,你是好是坏,你是善是恶。什么叫众生?众生是为分别,分别的体叫做众生,没有分别就不叫众生,平等性哪有众生之见呢?平等性是没有众生的,众生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就有取和舍,我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做善做恶,这都叫做众生之见。有众生之见就有计量,现在过去跟未来,就有寿者之见。人我众生寿者,根本就是在“我”那个地方。“我”不生,四相不生。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我相是非相,所以人、众生、寿者就是非相。只要我相不是相的时候,人众生寿者都不存在了。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我相要断啊,然后众生相又来断啊,然后寿者相再来断啊,人我众生寿者慢慢的断,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经典上讲:一结解则一切结解。就是说,我们六根能解一根,所有根都解开来了。你只要把我见解掉了,把我相解掉了,四相俱无。如果我相不除,四相即生。所以四相本来是一个妄的体。我相是什么呢?我相就是五蕴之身,就是有色受想行识。色就是你的这个闻性跟外面产生对立的这个识。世界只有二相,一个叫相,一个叫识。识能生诸法,相能生三界,一切诸法由识而生。三界是境,识叫诸法,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三界都是自己心造出来的,心就是三界,三界就是心。我们看到的这个色,也可以说是琉璃,可以看到是火坑,这是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个界与心是一不是二,叫心。

  我们有识就生出法出来了,就有三界之虚妄。没有这个意识哪有诸法的显现呢?我们三界是从先有我相里面显现出来,我就是五蕴,当初一念迷,这个“识”就是诸法,生出境,这个境叫三界,三界的本体是究竟之心。三界也好,十法界也好,都是自己的心。因为我们用识,识造业才会出现三界之境。识怎么造,境就怎么显。如果识无住,则界就无住;如果识有住,你就住在识里面,就有三界心;如果你不住识,三界亡,你跟界同为一体,界就是你的心,那就进入一真法界了,大千世界大光明藏了。你心中之宝藏就显现出来。如果你住在这个意识里面去了,以识为本了,则三界显,境界就会现出来。这个境叫有住之境,三界是有住之体,有住之心显现出三界之相。所以三界是有住,是六道轮回的体。

  只要住在识里面,有识就有色,色里面有识的显现,意识显色就产生受,受是接受、感受、触摸的意思。眼睛见色,你就会说这个是黄色的、白色的、好的、坏的,分别出来,叫受用,苦啊乐啊,这叫做受。鼻子闻味也叫做受,嘴巴吃的东西也叫做受,诸受是苦啊。什么叫苦知道吗?苦并不是说我拿棍子打你,那个苦是粗的苦,真正微细的苦,就是一刹那时间识生起之时,那个识就叫做苦。在识里面受的时候,三界生起的时候,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你只要在我见法而住于识的时候,你苦就出来了,那个叫做苦。执着于识就执着于妄,就是执着于虚假的东西,你就会苦。你有苦,你必然要求乐,认为有苦的显现,虚妄啊,你抓住虚妄不真实的东西当然苦啊。就像一个人突然掉到一个虚空里面去了,两个手抓啊抓啊,那个叫做求解脱,抓一个算一个。抓到好的东西你就得好报,抓到一个不好的东西你就得到一个坏报,是你在一入“识”的那一刹那,一个求解脱的心。眼睛见色抓住色,耳朵听音就抓住音,就变成相对。在这个色里面起好念起坏念,对治于好的对治于不好的,只要抓住就可以了,想求解脱故,人本身就俱备了这个体,求解脱是本来每个众生俱足的。但是在这个假里面,“识”里面求解脱,眼睛看到色相,觉得这个好那个不好,然后起分别故,然后对好的产生一个执着,你以为那个解脱是真解脱吗?都不是真正的解脱。那个是感官的解脱,以感官的解脱那就错误了,我们不应该求感官了。所以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感官上的快乐都是苦的体现,千万不要求感官上的快乐。

  在识里面,我们每个众生都在求感官的解脱。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呢?一根闭则一切根闭,你把一个根闭起来以后,所有的根都自然闭起来了。一根精则一切精,有一个东西精华了,精到一定的时候,所有的根都会精的。但是我们现在要知道,修法的目的,我们要知道外面都是虚妄的,因为我们眼耳鼻舌身意都在攀缘。我们念阿弥陀佛无非是一根都摄六根故。有人念佛的时候都摄住了,好像自己清静了,他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跟他是相应的,只求感官眼根耳根的快乐清静,却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都在互用,因为你没有祈求这个互用,所以你出来以后还照样的耳鼻舌身意还照样在外面去攀求去了。就是说,你念佛是在念佛,把你当时安一下清静,出来以后又万缘生起,因为你没有发心。都摄一根的目的,就是要都摄我们六根,你不要在根根上下功夫,一根下功夫则六根自伏,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我降伏一根是为了降伏六根,不是降伏一根。

  一根清静则一切根清静。但是众生的习气很重。比如觉得一个手表非常漂亮,眼睛看到色非常的喜欢,这个是不清静之心,在这边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清静了,六根已经摄住了,但是你在这边念阿弥陀佛念念不忘你那个表好看,一回房间又抓住表看。那你这样念,你没有这个心是想把六根互摄,你没有这个愿望,就不了知此相应故。我们首先要了知,在你看到这个时钟的时候呢,你应该知道这是妄见,但是我为什么还是那么喜欢呢?我不断的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再看看,咦,好像淡泊了一点,我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一定的时候,一看,咦,我好像不是那么执着了,再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发现对它一点都不执着了,这就对了。为了降伏此根,对治你这个执着故。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对治的这个体,根本不想降伏六根,在这边念阿弥陀佛,在那边照样六根去互攀,证明你的修行不是为了都摄六根,你只是想得到一份内心的清净;事实上你的六根还在攀缘。

  有人讲我躲起来修行,可不可以?没有用的;首先你要知实相,如果实相你不知道,你修行百万年,一出来照样迷;这个实相你一定要知道,不知道这个实相,你遇境即迷。比如五百世夫妻在一块的时候,如果不了知夫妻之间的空性,不能断除这个烦恼,不观察到这个空性,既是他修了二十年三十年,一出来后踫到自己五百世的夫妻,一踫到就缘上了;因为你平时根本就没有观察到;不了知此实相故,你这个修行不是对治于这个体,这样你一见到以后呢?这个业障现前,立即就合到一块去了,没办法断的。

  所以我们自己要观察到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非常的奇妙,眼耳鼻舌身意就把一切诸法摄取,我们修行说易非常易,说难非常难,如果说难在大千世界找非常难,因为你向外求,外面的色多广啊,外面的声音多广啊,好吃的好事,什么都有,你能够把握这个,不能把握那个,你能够解决烦恼的东西,不能够解决清净的东西;你能够解决别人骂你的问题,解决不了别人讲你好话的问题;因为你向外求啊;外面的诸法无穷无尽,色声香味触法,能够对于逆境,不能对于顺境,能够应付好,不能应付坏;能对于无记不能对于有记;外面的法是重重无尽的,眼睛看色色无尽,耳朵听声音声音无尽,色声香味触法是重重无尽;如果你向内找:眼见色即妄故,色眼不二故,好坏善恶是非长短无记有记不二,对你来说都只是“眼对”而已;眼对,这个色与眼睛对的那个当下,你了知实相,此相是我体,此体是我相,相体一如,这个时候一切法就解决了,真正修行有功夫在边上,并不是跑得很远;把你功夫修到成片的时候,你再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这个功夫你没有到,你向外面找,不是越找越苦吗?有般若智慧的力量他有什么好处呢?就像大块的石头,放在一个山尖上面,你推呀推呀推不动,但是用巧妙的方法,把石头一撬,锛的一下就下去了;为什么不用巧便之力呢?般若它有巧便之力啊,能够通达于智慧。

  用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为什么我们修行这么难呢?就是不知道巧便啊,一个非常容易巧妙方便的方法;般若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通达于真实。只要实相现前,立即解决问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一切相我们都不要管它,如眼跟色的关系,耳朵跟声音的关系,鼻子跟香味的关系。我过去常常讲,第一天修眼,第二天修耳,第三天修鼻子,第四天修嘴巴,第五天修身体,第六天修意,第七天修法,他不会违背相和体的,此相我在清净柔软故;此体为心,此体此相一如,你在这里面,眼耳鼻舌身意重复的修重复的修,每天来修,你看看怎么样?首先我今天耳鼻舌身意全部不管,专程修眼睛;你修上一天下来,第二天我专程修耳,你修上一天下来。第三天,……如果你觉得一天不够,我修上二天,七天然后循环;七天中我专门修眼,一直观照着,你看看。其实一根都摄六根,一根通而六根皆通;因为你了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无二故,这个时候你色相在那个地方,你一根通则六根俱通啊,如果想七根俱足,你就每天专修一根,或者七天专修一根;你七七四十九天下来你看看什么感觉?是无得无失,当体即得,因为你这样的观察跟真如相应,跟如来相应,无所来无所去,无所来是无住,单独的心不存在;无所舍法不离,不离法,不舍妄,当体即真如。真如相应即究竟之觉,当体即是啊。还有什么烦恼呢?是不是,所以你这样的修下去,这样的修,一定会令你解脱。为什么呢?与真如相应故,与如来相应故,与究竟觉相应。不管你现在过去未来,它一空彻底,一悟三世啊,一明即了,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你不能了,有五蕴之身对立(就是魔),魔里面修行,跟魔打成一片,魔就喜欢你这个样子,你在五蕴里面,那魔还不高兴吗?我们为什么现在是人道呢?叫得。识是我们五蕴之报;想是我们五蕴之缘,行是五蕴之因;我们动这个念头的时候,识妄生的时候,身就生灭起来了,有生有灭就有住,有住就有缘起,有缘起即能造因,有因即有果。我们悟到了以后是什么样子的呢?此我空故即清净法身,此法平等得无上庄严,意能摄清净无住之心,能摄诸法庄严,无为就是清净平等叫觉,就是身相。身相即无为无不为。大千世界是无为,无为无不为,无为是无住之心,一切世界无为无不为。无为是无住,无不为是法界。色是对立,没有我相了,则意就断了,识就断了,识没有就获得清净之体,就是法身,就是佛的意思。佛就是清净解脱自解脱。抓住清净不入法故,那就是四果阿罗汉;如果此法里面建立无住之心,不离法是菩萨的境界。菩萨在法里面解脱,阿罗汉在清净里面解脱。菩萨清净无为和阿罗汉的清净无为,一样是清净无为,都叫无生法忍。但菩萨无生法忍和阿罗汉清净无生法忍是不同的。菩萨是法里面的无生法忍,法无生跟心无生是二回事,法里无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转色一切色不住,你了知看见色的对立不存在了,没有我了,色就是我,我就是色,那个就叫做空无住之体。所谓空不离相叫法,法遍一切处,此心就在法里面,哪个法不是心呢?没有分别之相,能现万相,全是一心。如来者无来亦无去,此相此心是一体的,无来亦无去,心无住故,法无住。什么叫无来呢?无来就是无住,法之体是无住之体,无住即无去,无去就是大千世界,东南西北全是一心,你看到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心,无来无去。所以此地即彼地,彼地即此地,它是不二的;所谓来者即是无来,无来即是来。

  维摩诘居士讲:我今天来给你看病,我来就是不来,不来我就来,是故我来了。大家想一想,这里面有三相:第一是佛相,不来的是清净体,佛与佛会之;第二是众生相,我们现在看到有来有去,那是众生的心;第三是菩萨相,报身无来无去,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它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他来的这个相和不来的这个相,是不二的。在我们唯物观点可以看得到,大千世界无非是光,我呼吸的空气和你呼吸的空气难道有二吗?我呼出来你吸进去,你呼出来我吸进去,难道这个呼吸是二个吗?我们认为我在呼吸和你呼吸好像是二个,四大是一体的,我的地大就是你的地大,水火风大亦如是。比如电风扇吹出来的风,这个风是有是无呢?风无非是空气的流动,这个风有没有存在呢?流动叫空气,不流动也叫空气;风在哪里呢?无非是动与不动。哪个空气哪个地方没有呢?像火,火烧出来,缘起有火苗。火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此火有与无是不二的,从哪个地方来到哪个地方去,所以晶体在一切处。用唯物观点来讲,这个世界无非是分子原子,分子原子有一道一道的光,如果用显微镜看这个世界,没有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一道一道的光而已,这个光里面有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呢?哪有什么我呢?众生以为有我,其实我跟你之间实在是没有分别的。

  所以地火风水都是一样的。我身上的温度与你身上的温度是从那里来的呢?温度是从里面出来的,还是从外面出来的呢?磨擦出火,由缘起,有温度,温度随时磨擦随时产生,是不是磨擦那个地方有火存在呢?火是温度,温度没有哪个地方没有。证明我身上的温度与你身上的温度是一体的,证明我们地火风水的人相是一体的,这个大千世界本来就是一体的。因为我们总认为有我人分别,所以我们转相,转无我故转清净法身,相庄严是一切法界相。菩萨看到一切相,我们就看不到;菩萨看到的相,就像我们显微镜看到的一样,无非一道一道光而已;菩萨看世界总是平等无二的,没有什么来回去的体。菩萨看报身,众生看生灭,佛陀看无住。佛究竟佛是理,理是无住,跟无住相应的;即无量寿,一切寿是一体的,叫无量诸佛;相叫无量菩萨,无量菩萨能亲近报身;众生只能见到化身。我们看到有来有去,是众生之见,如来来与不来是不二的。如果你真正无住,你把这个妄去掉的时候,你看到这个色相,他色即是你心,你心即是他色;原来这个色就是我色,原来这个无住心就是我本心,如来跟你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释迦牟尼佛,既然没有去,就无来无去,是故如来。法报化身是一体的,都是一相。我们现在看到的有相,和菩萨看到的庄严,遍法界之相,众生看到的三十二相,分别之相,佛陀看到的理,菩萨看到的事,众生看到的用,都是一体的。如果你悟了,无我相,就是五分法身。转色你没有对立了,你就没有分别的色,那就平等,无住之心就显现出来了叫清净法身;无尽庄严就出来了叫报身,就是法,报身解脱就是庄严解脱;第三个身就是清净的意思,清净无为解脱。无为体是什么?就是受,过去的受是苦受是乐受,现在的受是平等受。法上叫清净,清净的体里面就有平等,平等受就是受;过去是分别是意识对立里面的好坏善恶,及黄色、白色的种种分别,一切受是我心是平等受。平等受就是菩萨,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可成,菩萨相。转身为清净无为的解脱,由平等生出二心,法平等、心平等;你意马上解脱就是化身解脱。第四个就是想解脱,我们想就是动念头,就是分别,那个时候你没有我了,就没有分别了,相是无住之相,心是无为之心,相是无缘之相,没有一个对立的缘相,因为你无住了,哪有缘相呢?一切相是我相,无处不在安心之中,哪有缘起呢?哪有攀缘之体呢?

  一切相是无缘之相,无缘之相和无为之心,这里面就无有分别;而无有分别就是“想”,过去是分别想现在变成无分别想。想后面就是行为。你无我无对立了,我人众生寿者都没有了,没有我见,就无住了;无我住就不生二立,就不生人想,没有人想就没有对立了;没有对立就没有众生想,没有美丑好坏善恶是非之分别了。没有众生想,在眼耳鼻舌身意的修行过程中,想就断掉了。行上面就是无碍了;过去的行就是取和舍,现在无取无舍,无取当体即是;无取即无住,无舍即当下;无取无舍就叫行为。这个叫做解脱啊!

  最后一个是“识”,转我们的意识。现在我们在实践中有“解脱知见”,闻般若的力量,会令我们有解脱知见。这个识转成智,过去的识就是看到听到的感官,现在没有了,完全是一体的观察,你的感官已经舍掉了,你从里面得到法的受用了;法上的解脱彻底地跟自己的慧眼相应了,跟法眼相应了,跟真正的善眼相应了,跟柔软心大悲心都相应了,所以就转识成智。智包括后得智和根本智。根本智是自解脱,于一切处无住无染,是自解脱;后得智是他解脱,度一切众生无众生执著,是他解脱。对自来讲没有什么众生,对他来讲,能令一切众生进入般若智慧。众生一讲法就了知他安住在某一个法上,但是在你自解脱心中没有任何障碍。你错,我心里很清楚,错是他解脱;没错,没错是自解脱。说他错,内心实在没有错,为什么呢?从自解脱上讲,没有错的体,但是为度众生故,了知你现在讲话的时候,这里面你会有很大的过失。比如你讲法与般若不相应,有了问题。

  再如你拿刀砍父母时如砍虚空一样,虚空没有任何感觉,你的问题对佛陀来讲是没有任何问题;但对于利他,你入苦之时,就是诸佛菩萨生悲之时,在你讲错的时候,佛菩萨悲心即起。你如是问,我如是解答;我如是用般若心来解答你这个问题;用什么样的般若来解答呢?像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全是般若。为什么,此相是众生相,此体是诸佛体,因为诸佛不舍相故,因为是般若之相,不舍体故,是般若之体,般若之体是佛法报化身;相,此相是众生之相,众生看到的是有来有去的众生相,我们看似是有相,佛陀是会于般若之体,所以佛陀走路之时与众生走路之时有没有一样呢?绝对不是一样的。他是般若之体,常在定中,跟众生是不二,是不舍不取,行如来之法,但是众生看到有取有舍。

  所以你问的时候他会讲二法,哪二法呢?法有二处,一个是无住之心,一个是无住之法。如来给您讲无住之法,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给你讲五戒,你听了以后,哇,如来为什么叫我“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呢?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这些善法跟什么相应呢?跟布施是相应的,跟行是相应的,跟般若是相应的。因为般若能通达自私自利的心,杀盗淫妄酒与般若不相应,与无住心不相应,这些都是妄生起的,没有妄的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才与般若相应;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就是布施,布施即是舍我之意。但是众生就想,我不杀生能得多少多少福报啊,这个福报是你无住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不杀生你就能得到福报;

  那你福报来自于何方呢?来自于般若,来自于无住之心;什么叫无住之心呢,本来无生之体,就是我们的闻性,就是我们心中本来具有的体,跟这个相应故,才有福德可显。如果你心中没有自性,没有不生不灭的佛性,你再不杀生也没有用呢?就像石头,灯灭了就灭掉了,怎么还有再来的果报呢?生果报是因为跟我们无住之心相应的,所以做任何善法得有住之果报,无住得无住之果报;无住是遍法界体,有住是善恶之体,善恶是来自于何方呢?来自于无住体,像水波一样,所以呢你不杀盗淫妄酒,本来是无住与般若是相应的。但是众生有执,众生有执佛不管的,他只管般若,不杀盗淫妄酒即是般若之相,但是你还没有悟,是故讲般若无非是你舍去有住之心。他有没有说你不要去无住啊,另外有无住可得?讲般若的体无非是显我法生,显我无住之心啊!无住心生起的时候,自然对一切杀盗淫妄酒无住了。所以无住之心与无住之相是相应的。

  如来说法没有虚谈,说相说理,不违背真如,不违背究竟之觉。但是我们众生以为说:佛陀讲不杀生,是有住呢还是无住呢?如来没有说有住或无住,如来说这个就是般若之法,你不知道般若的本,没有闻到般若经,不了知,因为众生的机缘未成就,所以如来就先说。比如我们大雄宝殿后面的那棵树,这个树长得很高,为什么那个树会长得歪歪的呢?这个树枒子生出来后,那个树会向那边歪;他为什么不往这边歪呢?随顺故,法尔自然故;随顺众生意。如来为什么先讲不杀盗淫妄酒呢,因为众生心开始还不能与般若相应;所以如来不说,二十年后才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众生与哪个相应如来就说哪个法。讲般若经是须菩提问出来的,“一切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阿罗汉代表人天,这里没讲菩萨,因菩萨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没有菩萨可得,当然不讲菩萨了。因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萨,是故阿罗汉与人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怎么样做真菩萨呢?就应该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众生如是住了,就能得菩萨之体。菩萨也好众生也好,阿罗汉也好,转无我相这个体要现前,闻到是法者,末法时代众生闻到金刚经都能得到解脱,只要你愿意信解受持。我相后面就是识,识转成智,在后得智(利他)来讲,如果你闻到般若,即是诸佛。有因地上的诸佛,果地上的诸佛。果地上的诸佛就是毗卢遮那佛,大空性,像西方极乐世界,是究竟之佛。还有因地上的佛,就是53位法身大士,从一念菩提心始,那就是佛了,一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那个正觉不是究竟的,还有次第。他安住无住就是佛,跟这个无住体相应的体,就是无量诸佛,就是53尊佛。53尊佛都是因地上的佛,因地上有无量的化身佛,这个佛是在众生心地里面。

  如果大家跟般若相应,自然会心开意解了,我们要闻到心里面去,当然如果我们跟般若没缘,也可以做得别的,讲戒律、搞经忏、做佛事啊,为什么做这些?后得智啊。讲般若,那是根本智,根本智一定是会于根本;因为根本智里面它本身就有后得智的体,后得智他有现量上的证。你像我们根本智肯定能够得到;后得智要修无量劫,根本智一刹那啊。你闻到般若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了你就是成等正觉了。后得智要了知众生心啊,众生能否跟般若相应我们不知道。

  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知道,比如你不需要讲般若,可以讲持戒,讲五戒。如果通达般若认为讲五戒跟般若不相应,那不是有问题吗?众生讲戒,菩萨讲六度,诸佛讲般若,如果不讲戒律,不讲六度,末法众生斗争坚固,刚强难化,你不持戒哪能成就布施呢?你不持戒哪来六度,六度都是利他的,持戒六度一定是跟布施相应的,布施跟舍相应,舍跟般若相应,一闻般若即能通达。释迦牟尼佛讲三个法:般若、持戒布施、忍辱(就是戒体)。你不能忍就不得戒,忍到无生法忍就得八地菩萨的戒体。如果你听懂了我这句的话,你应该有个什么样的感应呢?第一个般若很重要,第二个般若并不在于空,完全是有里空。以后你到外面去,般若通达以后,你内心中做大菩萨时候,你跟众生讲戒,人家反对你,没有关系的;你放生啊做善事啊,人家说你执著不执著啊,没关紧要的;你通达般若之后一切事情同般若都是相应的,所以此法跟心是相应的,所以千万不要顾虑别人,修行是为自己修,千万不要为别人修。你就这样做好了,菩萨戒讲得很清楚吗:有相与无相莫作分别想,不要寻思我这个是有分别无分别,千万不要分别想;这个心很重要,了解这个体生大信心故。到这个体的时候,因为你内心起这种观照。般若心对上通于法,对下会于自性故,我们心跟法相应的一刹那,就是究竟觉,就是真如。你一听这个法不能开显,那你自性就不能开显,你的自性跟法不能相应,那你的究竟觉就不能相应;那你跟成佛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上会于如来之法,下会于我们的自性,中间就是个“闻”,闻法非常的重要,不断的闻,上通下达。上通下达是谓闻,叫思,思不是思想的意思,是观照的意思;观照与实相相应,闻者与实相相应,实相就是我的自性;闻是法,如来讲的法与我们实相相应叫思。没有一个实相可得,没有一个闻的法可得,无非是我们自性一心故。

  所以闻到这个法,落于心,实相就现前。那有另外的实相可得呢?那有个闻的法可取呢?无法可说,实相非相,懂得这个意思吗?对上来讲没有法可得,因此法就是讲我自性,自性与法不二故,没有另个一个法可得;如来说法,无法可说。第二个心与实相相应故,所谓实相即非实相,上通下达,无非讲自性故。闻到这个般若法它应该是这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四禅八定都属于后得智;这一切相如如不动;在这个大千世界如如不动都叫后得智。令众生建立五戒,安立无为之法,建立泥洹之道。泥洹就是寂灭,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无住体。修五善除五恶,此相是人道的相,他为什么不讲十善呢?十善是天道之相。我们人道,在无量寿经中讲:去五恶五痛五烧,以人相无住进入泥洹之道,故五戒就能够得到解脱。是故此相此心,以无住之心去修的话,就是进入泥洹了。

  所以我们以人道解脱,就以人道解脱。我们要知道令众生持五戒,就是泥洹之道;为什么呢?般若不离法故,无住。什么叫五戒呢?杀盗淫妄酒,就是身口意,身口意摄住故,摄住了身,就是摄取了清净法身;摄住了口就是摄住了大千世界;摄住了意就是在一切处无碍了,意能摄无量化生,意给摄住了,这个分别妄执没有了,就进入真如境界。所以心能摄法,我们意里面一切法是我言词,一切心是我清净体,无非是一觉念吗?一觉念能含摄清净甚深处。大海之底,叫平等心啊;一切万法在海里海上走,平地之上所有的虚空,空有也好,都在善里面,而这个善呢代表一切法。法为口,心为地;这个地也是心摄;我这一觉念能摄清净心故,能摄无量诸法故,这一念是什么,彻底的超越了那个妄的体。如果你在外面这样的走路,大家用这样的心去做一做看一看,会有什么感受。所以我们讲般若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不要想去东拉西扯的,时时刻刻要想到修行的问题;不要想着别的东西,你想别的东西对你这个又有什么好处呢?你就是修任何一个法门,跟般若不相应,我告诉你都是妄见;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问题;

  我相一破,转色受想行识为法报化、解脱与解脱知见,这五种法身。大家想一想,只要你把我见破掉了,五分法身就会现前;但五分法身有次第,叫分证。你闻到此体,就是名字即佛。能生思维者,就是观照即佛。能现量上面不断的去相应,你得相似即佛。然后得到佛你的心清净了,一切色不住了,得分证,不断的法上相应,法上一相应,分证菩提与这个法相应,于一切处,你不断的不断的与幻化相应,一切处如幻如化,与幻化相应就是得报身庄严。再不断地清净,你内心中能含摄法报化之故,化身就会现前,就会出现种种神通。再不断的修下去,解脱现前,八种解脱,三生四智;慢慢相应,到最后面解脱知见,令一切众生无有障碍;随意讲法,亦得解脱。你到任何地方去度众生,可以令众生解脱;为什么呢?讲一切善法,你心中了知解脱之体啊,你可以非常快速的令众生解脱啊。

  释迦牟尼佛讲般若之法,这里面有大根性的人,一念就超越了。像六祖大师一念即悟,当下承当,即心是佛,立即就承当下来了。既是不能承担也会于佛心;你就像金子一样,你掉到火里面也不会烧化啊,你就像那个清凉水一样,到了火坑里面也会变成莲花。即是你不能得清净的解脱,但是你想得到金子的这个心也是不可思议的;掉大火里也变成莲花把你托走哟;所以般若之法现前的时候,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我们要了知得到般若之门的重要性。要不断地思维,闻般若这个体,一定要上通下达;建立思维,建立观照。上不通与法不相应故,就变成知见;下不达不能与实相相应故,虚妄的心生出来了。妄心还在那个地方,那讲般若等于给这个钟讲话一样,毫无意义。南摩阿弥陀佛。

返回目录

----------------------------------------------------------------------------------------------------------------

更多常福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