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67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2日
来源:   作者:常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67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前面是讲校量福德,这已经是第四次校量功德。第一次说,不住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一切法生出无住之心。闻金刚经,了知一切相无住,它的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广大。了知佛无住体,了知心无住,了知菩萨无住,了知众生无住,获得的功德跟虚空一样。然后又讲布施,无住相布施的功德在校量中讲,就相当于一千大千世界。后来讲不取相,佛说法,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里面是分成三相:前面讲的是体,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说三十二相则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是讲身,“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是讲境。就是叫我们对这个三十二相不要执着,对世界不要执着。但是又不离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名,不离相。前面的校量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福德。到这个地方已经是一恒河沙的生命,来作为布施,还不如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直接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还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了。这里为什么它的功德有这么大呢?前面是讲相,比如说一大千世界七宝,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这些都是心外之法。到这里是以恒河沙的生命,是内财了。这部经典只要我们闻到能受持读诵,或者解这一品,后者是闻到而受持的人,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都相当于恒河沙的生命。生命来自于心执,它能破很微细的执着的心。释迦牟尼佛讲法,头十二年是讲阿含经,八年讲方广,然后二十二年中讲般若智慧,在二十二年中讲到这个地方才讲金刚经。金刚经完全是显示佛陀大乘的教法。以前讲的是破有法可住,以有法破有住之心,阿罗汉有一个无住之法执,他获得一种清静。无住之心阿罗汉有了,但是无住之法还没有。因为修无住这个心,是有个无住的法执,他没有破这个法空,所以不能进入大乘,就不能真正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讲大乘佛法是为了破法空故,只有破法空才能进入到佛陀真实的教法。须菩提讲:我得到慧眼以来还没有闻到这样的一部经典,大乘的教法。释迦牟尼佛在此后讲了很多的大乘教法,像无量寿经,闻到也会大开智慧的。须菩提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经典。”也就是说,进入大乘,就是破法见,破法执,破阿罗汉无住之法执。

  所谓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谓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这个意思就是当下不离相说心,在相里面无住之心建立广大之相,这是阿罗汉没有的。我们现在大乘教法,佛法怎样能够在我们面前显现出来?阿罗汉只能见到佛,看见释迦牟尼佛坐在我的面前,无住而清静,他守住那个清静的法,但是他不能在这个法里面建立空。他是有一个法空执获得一个清静的心。比如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得到一种清静,却不知道阿弥陀佛名跟世间法是相应的,这才是大乘的教法。如果阿弥陀佛究竟觉跟世间法产生冲突,那就不叫“所谓大千世界即非大千世界,是名大千世界。所谓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微尘、大千世界是一体的,众生执着于大千世界是妄执;执着于另外有个微尘可得也是妄执。微尘与大千世界不二。

  大乘的教法是我们现量上面建立无住之心,佛法即现前,是要我们在现量上面感受到佛还在我们心中。并不是说佛在我面前就有,佛不在我面前就没有了。大乘的教法就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这个身体会灭的,这个三十二相会灭的,如果我们执着于三十二相,那三十二相灭了以后我们就没有佛法了。小乘佛法为什么很快就灭掉了呢?因为他不是在现量上面显现出我们的无住之心。大乘的教法是要我们在现量上面建立无住之心,就是佛法,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见到佛,可以见到法,无住之法,只要生出无住之心,佛法即现前。大乘的教法,就是佛、法无处不在。在末法时代,五百世后,闻到这部法当生信心。因为在这个时代,大乘的教法还照样是通达的,小乘的教法可能不通达了。因为小乘的佛法有一个无住之法,有无住这个法建立了,执着于这个法的时候,它不是我们现前看到的这个体。当把无住法执舍掉的时候呢?一切法变成无住了,你可以现法身,可以现报身,在报身里面可以现化身。如果你这个法不舍,就变成法执,有这个无住法的执着,你就安住清静执着里面,就不能破法空。

  因为你可以破法故,得到清静是为果,法为因,把这个法给破掉了,然后进入法里面,尽虚空遍法界,不另外去执着。从这里面我们可以趋入,彻底的把自己独立出来,舍去这个法执的妄见,因为法不空不能度无尽众生啊,心不空不能成佛。阿罗汉只是一个心空,没有法空,诸佛报身不能现前,就不能作菩萨,不能度无量众生。所有的众生是无住之体,就没有众生可度,但是能度无尽众生。阿罗汉法不空,就看不到众生了,因为法是清静体,无住体,不能够见一切法,只能见到自己无住之心,安住在清静里面。但是菩萨就不一样,菩萨是住在破除清静的这个法,他依法来,所以他能够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能度无尽众生而无住,他心是无住的。阿罗汉不会度众生的,因为他以无住为自己的清静心,他安住在无住的清静心里面,他不是安住在破无住法里面,他有无住这个法可得,有无住的清静心可得。

  因为有清静心可得,有法可得,他把法当作一个清静心的体了,他安住在清静心里面,不知道清静心就是无住之法,无住之法就是清静心,他不能够入法界,不能够入一切众生心,不能入法界心,只能自己安住在清静的涅槃自性里面。这是我们众生都有的,每个人都喜欢守着自己那份清静,不能够进入到法里面去,他以为只有那个清静才是佛,如果他失去了清静就像失去了家一样,他不能进入到一个大家庭里面去,他不能够进入到众生的心里面去。而菩萨不一样,他在这个世间里面是进入到众生心里面去,破法空的时候,他依法为自,法里面没有另外的清静心,清静心里面没有另外的法存在。阿罗汉有法有清静,以无住之法建立对立的清静,不能到一切众生心中去,不能遍法界,不能获得报身,不是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就是有那份清静心,实际上我们也证不到阿罗汉的境界。

  但是我们发起利他的心的时候,认为这个世界的法就是我的心,做一切事情你只要无住,就是与“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谓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所谓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的这个体是相应的。要有一个忘我的精神,舍身。因为你有法的执着,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阿罗汉都有粗相。有四相就还是个凡夫,在三界之中。菩萨还有四相呢。有四相就有妄见生起,就有我执,不能得忍。菩萨无生法忍,你只能得心忍。人家打你骂你你可以忍一下,但是你不能得到法忍,你不能在众生心中法忍。怎样在世间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乃至于做一切事情得到法忍呢?无四相,做一切事情不要执着。只要你不执着,就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即为无非法相,就是佛,为众生开觉之路。般若是为众生开觉之路,为阿罗汉开般若之门,为菩萨开成佛之法。觉之路就是众生闻到金刚经,知道你现在所住的法,就是佛,无住就可以了。

  所以一切众生了知觉在哪里,就在你的当下。为阿罗汉开般若之门,就是要我们舍去法执,不要一天到晚守住自己的清静,守住自己法上得到的利益,却不知道法的本身就是这个世界。所以呢,你舍去了自己的利益,直接在法上面生起佛的这种信心,这个叫做般若之门。所以众生就是没有修行,就知道原来佛就在当下,这个叫做觉之路。而菩萨是成佛之法,菩萨一刹那时间就可以成佛,菩萨不离四相啊,不舍四相。无住故,四相俱无。不离四相,不离我人众生寿者,但是他无住,当体即佛,菩萨不住相,没有菩萨可得。什么叫菩萨呢?不住相,不住相就没有菩萨,没有菩萨就叫菩萨,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哪有菩萨这个体可得呢?菩萨虚无故,没有一个真实相可得。所以我们总认为菩萨可得,那完全是凡夫相。不管你是阿罗汉是菩萨,还是凡夫,现在我们闻般若,我们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要成佛。

  你是凡夫,金刚经开显你的觉路;如果你修清静法,应该舍去你自己内心的清静,应该要知道清静就是法的本体,就是无我的清静,就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要另外达到一个无四相,那就错了。什么叫无我呢?我们一般人要做到无我,却不知道无我的本体就是无我,法的本体就是无我的,就是真如实相。诸境清闲,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一个清闲的世间。但是我们住心自闹,众生的心自己在闹自己。若达无生,诸境如如,如果你通达无生的道理,心不生,不生妄想,不生诸见,若心不住,住境自如,这一切境界自然而然的与一切境界是相应的。我们都是自己在闹自己,生烦恼,其实这个世间一切法本来是无住之体,本来就是佛之体。上会于十方诸佛,中会于如来报身,下会于众生的心。我们众生有住,感觉到外面有生有灭;众生无住,外面就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是跟无住相应。外面的相有生有灭是如来真境。我们有住,是故外面有住相。我们有生,是故外面有生有灭。生灭是来自于我们的心,其实外面是没有生灭。所以只要你无住,外面就无住。无住达境,你无住就可以达如来真实境界。所以为什么要舍身呢?能够得忍故,得无生法忍。若你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就进入法相,叫无生法忍相,佛就为你授记将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不进入无生法忍,有四相,十方诸佛皆不给你授记。你的心舍去我了,没有我了,就达到忍,这个忍很重要。

  恒河沙的生命,就是破法见。我们自私自利的心,不愿意把你自己所得失的这个心舍掉。基督教都不是这样的。基督教讲仁义,仁就是爱人之心,义为孝敬之心。他说上帝是爱人的,孝道为义,要孝必须仁,仁合于孝。上帝是爱众生的,那我们爱众生正好跟上帝心是合一的,这叫孝道。百孝不如一顺,我们顺从于父母的心叫孝道。我只要去帮助别人,这个心就是上帝的心。上帝在哪里呢?爱众生的心就是上帝。这是基督教都这样说啊。基督教高层的人说,我拿一杯水给你喝,并不是说要取得你的微笑和欢喜,也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是我能做这件事情我感到欢喜,就是我能得到这份事情,我能拿一杯水给你喝,这个就是我的利益,因为这个是合于上帝的心。因为我信上帝,上帝是爱众生的,只要我拿这杯水给你就代表爱你,我能爱你就跟上帝心是一个,上帝就是我心,我心就是上帝,跟上帝心合一。因为他对上帝有无上的信心。

  我们为什么学佛就不能有这种信心呢?烧饭也好,扫地也好,要某种利益,啊,功德大我就做,功德不大我就不做,为什么就不能不住呢?但是上帝还有住,我们要超越他,我们就不应该有利益的观点。真正的利益是以无住心而得,无住之体能得是来自于我们的法身。为什么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因为有法身,有法身就是化身、有报身,法报化是一体的。所谓得就是你现在的无得体,你无住之心就是你本来的法身,而报身是遍一切处,化身在众生心中。所以无住就获得三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三心俱足了。我们一般说,我现在无住,我要获得将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不能这样想呢?你不需要有将来,因为你无住心,法身里面就有报身,报身里面就有化身,众生心里面有三十二相,如果没有众生要三十二相干什么?但是法身是无相的,报身是遍法界的,那比三十二相不知道要庄严多少,你执着于三十二相干什么呢?三十二相是众生的利益,众生要三十二相来度他们。

  所以呢,你无住之心,跟法身就已经相应了,你当体对法身生起信心就可以了,剩下的一切自如,就得而无得,没有一个我将来要得到三十二相的心,不可以。所以呢,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无有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众生又执着了,以为如来有得。后面讲,如来有大身否?如来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大身就有广相,有广相就有众生之悲相,有众生慈相,庄严之相。而这一切相从大小里面分出来的,本来是一,不是二,不是三。所以不能执着,因地上不真,哪来果地上的真呢?因位上的心非常的重要。我们不甘心将来无所得,因为我们老是有果报的观点,对当下不能生信。如果现在这个相你立即生起无住的心,我们一般人是不心甘的,我们觉得这样天天吃饭穿衣睡觉就可以了吗?因为我们众生有很多的业障啊,心不定啊,心中不服气,还有所得之心,不满足,没有信心,不知道当下的体无住啊。

  无量寿经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闻说阿弥陀佛获得三心:观察无我;观察平等;回向的妙用,内心的大悲心俱足,阿弥陀佛的大悲心融到你心中来,没有我,全是佛心,所以就是一个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外面是平等相,表里如一,无处不安此心。你到北京,到上海,你心中都是一个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心中永远感受的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心就叫做无生法忍。闻说阿弥陀佛即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生法忍。一个是清静相,大圆镜智现前,无我的,幻化的,这个世界就是个大阿弥陀佛,你彻底的超越了我,整个的法变成了一个大阿弥陀佛,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大阿弥陀佛,外面都是平等的,你心里真实的感受到处处内心中都是平等自在,就是化身。闻到阿弥陀佛同闻金刚经也是一个意思,无生法忍的体,你自己融到法里面,没有一个妄执,在法里面安住着。此法就是我身,此法就是我口,此法就是我意。身是我法身,口是我法相,意是我法受、法用、法自在、法清静,你在这个里面一直安住着,无事不办。这样的住一段时间。

  但是我们还没有闻到般若之前呢?你心里面非常的散乱,所以还是要老实的念佛。既然此法都是以般若之无住之体,我何于牵挂呢?就不牵挂了。既然此法是平等的,那我心中还有什么等待呢?你就当下了。既然众生都是般若之法,无众生可度,那我还有什么担心呢?我就不担心了。你不担心了,不等待了,不牵挂了,你就心安了。所以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彻底的安住在阿弥陀佛,已经无事了。吃饭也是阿弥陀佛,走路也是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念而不念,你要知道念就是不念的体,念阿弥陀佛当下的体就是无念的心,无念即法身,念就是无住的体,所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你一天到晚念,但是你知道,你念的体是法界无念的体,所以你心无念,心本来无念啊,那你念是什么呢?你的念就是无念。你一直以为这个有念的相就是无念的体,尽虚空遍法界是无念之体,包括你念的南无阿弥陀佛的这个相也是无念的体,念的相是法界之相,念的体是无住之体,所以念阿弥陀佛心无住故,认为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无住,你不要另外找一个无住,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没有无住体,有个无住体你就变成阿罗汉了,你就变成守住清静了。法界就是无住体,所以阿弥陀佛名号一定是无住体,念而无念,念就是相,相本来无住,你心无住就是相,不离相而无住,离相无住叫阿罗汉,不离相而无住就是法身,就是报身,就是化身,就是佛如来。就是绝对不是相对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一刹那,所有的相就是无住体,这就是菩萨。

  这样的心你得到了,就是觉之路,就是般若之门,就是成佛之法。你是凡夫就是觉之路;你是阿罗汉就是开般若之门;你是菩萨就是成佛之法。但是此三法都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无住是金刚经,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金刚经无住之体,金刚经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有住名号之相,所以名号就是无住,无住就是名号,相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相,相是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寿经,无住就是金刚经无住之体。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金刚经无住之体,无住之体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随时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到后面,你入于心,你口上不念了,看到法界无住之相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尽虚空光明无量了,无住之体就是寿命无量了,一切众生寿命是无量寿,一切众生法界叫无量光,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众生已经度尽了,佛已经成就了,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佛已经早已经成了,没有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

  金刚经讲,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就是死心塌地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彻底的放下你的妄心。念阿弥陀佛,吃饭穿衣睡觉,这个叫做死心塌地,这叫做一片,这叫做净。净土法门讲净,禅宗里讲心,密宗里面讲密,密宗里讲一切相,你就安住在净土里面了,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安住在无住之心,无相之相,安住在里面才叫净土,你口上念阿弥陀佛,你不住到里面去,你不落于心,那你口上念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要念到心里面去,一针见血的来念阿弥陀佛,这样你就死心塌地,没有什么事情了,心中真是无事了,不牵挂了,不等待了,不担心了,还有什么考虑呢?不牵挂了,紧紧记住,现在过去未来都是阿弥陀佛,你在牵挂什么呢?不担心了,当下当体就是无住之心,法界之相,一念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念,你还有什么担心呢?还有众生可度吗?一天到晚吵着度众生,哪有众生可度呢?你还担什么心呢?所以你就彻底安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了。所以你在外面走路的时候,没有我啊,所以众生自度,因为在你做之时,即是佛。我帮助你的时候,就是佛的心,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能拿一杯水给你,是不是在度众生,但是我感觉是上帝的心啊,这是佛的心啊。我的觉悟的心里面是佛的心,我在度你的时候无住,无住就是佛心,是佛在度。如果菩萨说我在度你的话,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所以呢,菩萨度众生是跟佛心相应,是没有众生可度。此相是佛相,我拿苹果给你吃,佛是爱一切众生,所以我爱众生跟佛同体,因为我是为了行孝道,我没有资格爱众生,只有法才会爱众生,只有佛才是真正的爱众生,我们在因地没有爱众生的条件。我们在行孝的时候,就是佛爱一切众生,所以全是佛事。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够舍去生命啊。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必然能成就忍故。因为能成就忍故,所以用恒河沙的生命来布施,还不如这里面的四句偈等,自利利他,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意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尔时,又有一个开头。

  解,如果你真正把这个意思听懂了,把这个境真正落于心,才为解。如果这个境不落于心,就不为解。过去须菩提二十二年中,都没有闻到,都是讲的相法,都是有法可修,有心可证,有无住可得。但是现在彻底的把这个法给破了,法破了心也就破掉了。因为破法的时候你心也就变成法了,心也就破掉了,就无相了,这个时候叫做解。

  深,就是广之义。一个是心广,无住之心;一个是法广,落于一切处,在一切处无住故,叫广,叫深。因为一切处无住是心,是法,平等清静故,这叫做深。若心有住,肯定是不深也不广,也不会有真实的清静自在。你心有住,有清静可得,是自私自利,为小乘。心有住,法不广,不能在一切处建立佛心,建立无碍心。你无住,是福广,大身现前,你无上庄严。阿罗汉就没有深广。闻到此法,得深广之义。所以须菩提就会哭啊,他想自己声称解空第一,今天听到如是甚深经典,彻底的放去了自己无始以来的贪着,清静的小乘的教法法见,舍去了我执。

  意,就是第一谛,如来了义。深解就是了义,有深有解才是了义。深是无住之心,无住之法。因为无住之心,无住之法,大身现前,大身是法身,大身是报身,然后你的心在一切处,都是无住体,没有我了,在一切处自在故,度化一切众生,入一切众生心想,跟了义是相应的,若不深不广,你不是大心,不是大身,不能解;不能解怎么能与了义相应呢?不能了义,怎么趣向呢?趣:去向之意;其国不违逆,自然之所牵,违逆叫趣,去向菩提,去向彼国,去向彼佛,去向真如;去向如来,去向究竟之佛。如果你没有深,没有解;就不能了义,不能了义,怎么趣向于佛呢?不能趣向于佛,何来悲泣呢?为谁伤心呢?须菩提伤心,内心悲泣啊,悲苦交加,就象弘一大师圆寂的时候,最后一口气,丢下四个字“悲喜交加”。悲,无始以来不闻甚深精典,不了解如来真实之法;甚至于我们凡夫流落到六道轮回生死,岂不悲哉!我们有贪心,无始以来在地狱底下,我们有嗔心,无始以来在饿鬼道,我们有嗔心,无始以来在畜生道;是故我们都有贪嗔痴的习气;所以我们反思,回光返照一下,我们无始以来贪嗔痴,证明你无始以来在地狱饿鬼畜生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所以这叫做悲;悲悯无始以来在地狱饿鬼畜生道受尽苦难;不知道珍贵的佛法渡落三界,冤枉生死;冤枉的苦海,虚妄之体。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不得自在,乃至于天道都不得自在,不能够随心所欲;五衰现前,一观察自己要堕到地狱,身心流臭汗,都不得自在;我们人道也不得自在,天天吃饭穿衣睡觉,带着肉体拖来拖去,不得自在;因为你不能进入法空啊;如果你进入法空,你自己就很自在了;无处不在自在当中,因为你心不空了,不再执著于此身是我的身体了,如果放下我执,如果闻到金刚经,你就不可思议啊,你彻底的超越了我,一切法不住吗?那您心不就无碍了吗?你心不住身体,这个法就变成妙用了;因为心有执著,那就拖着肉体跑来跑去的,多累啊;所以我们要急廹地舍身故,修金刚经就是身无挂碍啊,如果你不闻金刚经,你身体会很笨重的;有人走路非常轻巧,轻巧的原因是因为他心里没有多大的执著;有人走路身体笨重,像牛一样,为什么呢?身体笨重跟他的贪心有关系,有贪心就代表身体笨重;你带了一身的罪,恶业,贪嗔痴,老来身体都走不动了,走啊走啊,变成一身劳累;生老病死在你身上,牵挂着,如果你跟般若相应,你一身轻松;如果真正的把金刚经这一品听得懂,你真正的法里面具有无住,那你就心清净了,心就无碍了;就是很自在了;生老病死无所拖累,生老病死在你身上没有任何牵挂;你随意的就放在一边,看是在你身上,其实你心中不住啊,就像手上拿着个小小东西一样,很轻松的;我们学金刚经的目的是干什么?就是要你轻松一点,要你真正的破除对这个身体的执著;所以人家须菩提听了以后涕泪悲泣,想到自己过去以来,为什么不能像菩萨那样自在?为什么不能像佛陀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像佛陀无量的光明,诸佛与诸佛手跟手可以牵到一块,阿罗汉做不到;你看诸佛三千大千世界一刹那时间整个世界变成清净,阿罗汉做不到;佛与佛心心相印,阿罗汉做不到;不知道众生心里想什么?我的心他都不知道,何况是佛呢?所以阿罗汉的身体他有累的感觉啊,他不得自在啊,好像是自在,其实不自在。就像我跟蚂蚁比,蚂蚁自在吗?爬来爬去也只是那么一点路而已;所以阿罗汉也有不自在的体,比如阿罗汉看到一根针掉地下去了,对阿罗汉就像雷打的一样,我们听不到啊,但阿罗汉听得清“锛”就像一个雷炸在地上一样,你看他有没有烦恼。心到一定的时候,他有细处的烦恼,他虽然抓到了清净,但还是有清净里面的烦恼;他这个烦恼我们见不到的;就像我们有我们的烦恼,那个畜生他不知道。地狱饿鬼畜生的说,你还不幸福,我天天在受苦是不是?牢房里的人羡慕那些有钱的人,你那么有钱还不自在,我天天在牢房里面没有饭吃,人这山望着那山高啊,总是看到前面的。那么说我们在三界之中,在我执之中,都有这种执著,都是劳累身心,我们不讲阿罗汉不讲天人的境界,就是我们现在拖着个肉体,拖一辈子,一百多斤的东西拖来拖去的,真是好苦啊,如果你真正心细下来你就知道了,确实很累。若闻到金刚经在你的身心同法界融为一体的时候,你就知道那种自在,那种轻松,才知道学佛的重要性啊;就想出家就想修道啊。如果你拖着个身体执著了,重视这个感官上的一点快乐,那你就麻烦了,我住了,眼睛住,耳朵住,色声香味触法无一不住,身执就出来了,有身执就有法执,一辈子就很辛苦了,你了解了这个法,彻底的超越了你的身心,你的心独立出来了,身体不在执著了,那种自在,你马上会生起真实的出家的心。真正出家者,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读金刚经,行无为法,金刚经了解了,才是真正的佛心,才真正的学佛了。了解佛心没有一个不想出家的,了解了金刚经没有一个不是在真正的正智里,真正了解了金刚经,才会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就像我们不闻阿弥陀佛不能真实信一样。

  什么叫喜呢?我遇到这么好的金刚经,或者是无量寿经,心开意解,心要开意要解,心开了意不解不叫心开,阿罗汉是漏尽意解,意解才漏尽,意不解不叫漏尽。你心打开了,极乐世界莲花也就打开了,莲花一开就没有我了。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前面也有一个“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这个希有,是阿罗汉为众生所问,为众生启法;讲到现在的时候,须菩提自己解了,但这个希有是什么呢?破阿罗汉的法执,破菩萨度众生的这个心,成佛的这个念,破众生种种的知见,因为三界九流吗?要度这个九流即九法界的众生,所以说了甚深的经典,能令九界众生得度,须菩提也是其中一个。希有,甚深之法,唯佛与佛究竟证得;释迦牟尼佛讲这第一个:佛跟佛的知见,因佛的知见开众生之觉路,开阿罗汉之般若之门,开菩萨成佛之道。唯般若才能开显。金刚经直接开佛的知见,入佛知见;只有佛才能说,所以须菩提称为“希有”,这个地方赞美的是法的希有;赞美释迦牟尼佛能说之人。因为须菩提闻法之后,才知道佛的知见是那个样子的,我们以前过去的错,了解到佛陀住世的希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希有,是来自于无住之体,他已经得到甚深之法,以前只是为众生开显。我们现在见不到释迦牟尼佛,得缘份成熟啊;释迦牟尼佛百千年才来出来一次,这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相无处不在,是谓希有。我们看到的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无处不在,这个相是通达于法身故,因为我了知甚深经典,了知三十二相,是尽未来际一切众生只要闻到般若,都能够观察到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这叫希有。尽未来际,并且这个相与究竟相应故,这个法与佛心相应故,与究竟觉相应故,此相与究竟如来之体相应故,此法与如来究竟觉是相应的,众生闻此法与真如相应故,如来所述法令众生究竟觉,如来真如究竟之佛。般若开众生究竟之觉,三十二相开显如来无来无去的体,众生见是法得真如。如果众生不懂就麻烦了,要靠众生的心来会,所以讲,说法乃是次要的,听法的人太重要了。如果你不念觉,就像木头乌龟一样,跟木头乌龟讲法是对牛弹琴,你听懂了你跟他相应的那一刹那非常重要。所以大家重视法不要重视人,要重视人就麻烦了,说不定哪天我做点错事情,大家猜师父讲的法对不对。要跟这个法相应,说法的人不重要,听法的人重要。何况闻法受持之人呢?听法的人一定比说法的人功德要大,如果你能受持读诵,又能为他人说,当然更好了;这种能受持读诵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非常羡慕那些能听得懂的人,我并不赞美我自己在讲法,实在是赞美你们听法的人,因为在经典上面开显的很清晰,后面也会讲到,还是讲听法的人重要,闻法的人很重要;闻到会到第一义谛的人太重要了。

  释迦牟尼佛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其实把我空,心空,法空都已经说完了,把般若已经开显出来了,故须菩提才涕泪悲泣,甚深经典,是为希有啊!从一会到现在第九会,“希有世尊”所谓当机,机缘未成熟的人则无利益,机缘成熟的人甚为希有,你看“当知是人称为第一希有”,就是说你一闻到这部经典,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也就是说你闻到这部经典的人,是谓当机之人,而机缘成熟与法相应,那有不受利益之道理呢?甚为希有;你今天听金刚经,能懂的叫时,就是这个时候,是谓希有。第三,无说而说,如来无说而说,释迦牟尼佛说无说之说,你悟到的时候呢,在你听释迦牟尼佛说你心开了意解了,那就是佛说,所以呢,他说的是无说的体,就是我们的当下,我们的当下就是他说的体,所以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是我们心开意解的那一刹那,所以释迦牟尼佛的言词是不存在的,因为此言即此相,就是此真如,真如就是此言,是不二的;所以佛说就是没有说,为什么呢?佛陀说的那个体就是没有我们现在的这个体,释迦牟尼佛在哪里说呢?就是我们无说,释迦牟尼佛从这个地方说,从我们真如处说,就是我们自己在说,所以释迦牟尼佛好像是佛在说,其实他在我们真如处开显出来了。无说而说,实在是无说之体里面,说出来的这个法,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从哪个地方说出来的呢?从无说处。但是我们悟到的时候,正好是我们无说处;就是如来,真如。而佛从哪里说呢?从真如处说,所以佛陀说就是我不说的体,哪有佛陀说呢?原来我悟到的一刹那,就是佛陀无说的体,不可思议;

  像我常福在给你讲,你认为常福在给你讲话吗?在你悟的时候常福没有了,原来是你自己在讲法,你觉得我没有讲法啊,你没有讲法,为什么有法出来呢?这个法从真如那里出来啊,如来本来就是真如处吗?法报化是真如处,无住是法身,法界本来是无相,是报身,但示现众生的心,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此相是一相,无住是法身,相是报身,我们无处不在这个体里面叫化身,化身就是无所得故,众生无所得的体就是如来,所以佛在如来中说,无说而说,大家懂得吗?是谓希有;大家是不是稀奇吧?我们一直认为是佛在说,原来是真如在说,原来是如来在说,原来是我们究竟的觉在说,没有一个对立的来说,所以谁在说呢?大家要听到;大悲之说,甚为希有。佛说众生本来即佛,随顺众生,是故说为可怜愍者;你无为之法,不可说处,你种种方便而说,方便众生进入无余涅槃而度之。众生听到是法,这是佛在说。众生闻此法,心寂灭了。就是说没有一个众生可度,本来就没有我,无住我已经灭掉了,相,执著于相,分别相,分别的心灭掉了,真实的法报身现前,无我了,有我变成无我了,法身现前;法身现前叫度;法身现前是我本来面目,报身现前是我本来无住之体,无住之相。所以呢令众生一闻法即得无余,我们现在有余就是习气了,知道吗;如果我闻了法无余,但是你有没有习气,是你自己的事情;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法一定是无余之法,众生听到了,你承担了,当体即是无余。你真正的深解意趣啊,你现在当下一念就是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已经没有了;你看我们现在就没有了;灭度实在是没有一个度的体,无众生可度。原来无度的体,有没有灭度呢?有啊,我们闻法开般若智慧,进入无余涅槃了,就灭度了;那么说有没有一个灭度的体呢?没有;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这是实相,菩萨了知实相。这个地方你深解意趣,原来悟到了,什么叫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你自己觉之不需要佛讲了,所以你解此讲,就是佛讲;所以跟佛经不二了;这叫希有。

  这个四相,一个是佛与佛,佛陀说这部经典,是佛心与佛心相印;开众生觉,开阿罗汉般若之门,开菩萨成佛之道,令众生一念觉,称为希有。第一:是法的珍贵,这个佛跟佛相应了,知道金刚经就是佛,佛就是金刚经;就是叫法的珍贵;第二个机的珍贵,众生有机缘闻到金刚经,叫机的珍贵;第三个,佛陀无说而说,佛陀在我们心中说,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没有一个对立的佛,佛陀说的就是那个本来的体,第四个,无余涅槃,我们听到这个无说而说,当然闻到这个法,佛说众生,众生就是佛,一体的时候,就是说你闻到这个法的时候,也进入一样的体,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众生,一个是佛陀说法珍贵,与众生不二故,众生闻法珍贵,得灭度之;如果得不到灭度的话,那么说这个说法就没有利益了。如来甚深经典,跟无住,大慈大悲,大愿大行,跟大智,一切智现前,大智究竟智都是相应的。如来大智即是无智,无住之智,所以叫智慧。如来这个一念与法相应的体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叫大智。大悲,同体大悲,没有这分出二相的大悲。大愿体,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法界就是大愿。大行,如来大行;如来大行无处不在说法,无处不在行六度波罗蜜,无处不在护持众生的善根,无处不在护持于众生,善护于众生,我们无始以来的六道轮回中,哪一天不在受善护呢?哪一天不在舍身呢?如来在我们心中不断的舍身,不断的咐嘱,不断用种种的密法在帮助我们,叫大行。我们一天不成佛,如来就在我们心中在大行之中。如来没有离开了我们,都在大行之中,这个就是究竟第一义法;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深是广义,甚深,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啊,也就是般若之法;甚深经典啊。“我从昔来,”释迦牟尼佛成佛那个开始三十年中,在佛面前得到慧眼即智慧之眼,须菩提得空生第一,是智慧非常广大。未曾得闻,证明释迦牟尼佛三十年中,没有开显般若之法,没有真实的把般若显现出来。如是得闻,今天闻到了。如果真正一个明了的人,闻到此法没有障碍,甚深经典于一切处,无有障碍,一旦闻到你永不再迷。因为你已经深解意趣了,你已经得到了甚深的经典;所以讲任何法门,你都可以把他解开。你今天听了金刚经,你明天听另外一部经典,你会以金刚经的心来解,不会再用你过去的心来解了。释迦牟尼佛讲这么多年的法,并不是有住的,但是如果你知道无住之体,就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方便与真实,方便就是真实,真实就是方便;你不会被障碍。假如释迦牟尼佛现在给我讲法,我以金刚心会如来一切经,不管是释迦牟尼佛讲有相无相的体,我都会知道他修行的次第,众生的解或不解。所以要把金刚经入于心,以后不会随意的被一些不了义的体所迷,因为悟了义法一切皆了义。如果你还有不了义法可得,那么说你还没有得到不了义。“一真一切真,一显一切显”,如果你真正的心正了,了义相应了,从此以后永不再邪,就是邪法在你面前也会变正;如果你认为你悟了金刚经后还会退,证明你没有真正解开金刚经;真正了解了后,一切法不能障碍。小乘教法你一闻就知这是阿罗汉修的,这是菩萨修的。妙法莲华经里也讲的很清楚,三乘法皆是一乘,他也是开般若之门的;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切法是不是与般若相应呢?绝对跟般若是相应的。但是众生有我执在,如果你跟般若相应了就了知没有障碍,过去有法,众生需要种种方便,但是跟般若相应以后,方便就不需要了。如果你实在不能跟般若相应,觉得你闻到金刚经不能开显,乃至于你的业障很重很重,不能够当下承担,那怎么办呢?所以金刚经是为上乘者说,一般的众生还是会迷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利益很重要,众生不以最大究竟的利益为根本,它以小小的利益为根本,也就是说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鼻子闻的这个很重要;他不以金刚经来会,他以感官上的快乐作为标准,感官上的快乐似乎好清净,念佛啊等等念得很清净;不知道法上的清净,无住的清净;非要得到心里面的清净。不了法本体就是清净的,是彻底的超越我执、超越意识的一种清净。众生很在乎这个意,妄见,有妄见就有妄生;妄见是细烦恼,妄生还是粗烦恼。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妄见中生,没有妄见哪有妄生呢?妄见才是细才是根本;你有妄见必有妄生;有了妄生就有妄相,有了四相就有六道轮回,所以我们的见很重要,我们要把知见摆正。

  彻底的经是什么样子的?

  得闻如是经典,如是跟究竟相应故;闻者,落于意;如者,如如不动;是者,真实之意;经者:会于众生的心,会于法;机法同体是谓经。未曾得闻如是甚深经典,我们平时没有闻到,如是:跟真实地第一义谛相应故,与真实不能相应,与究竟觉不能相应,与真如不能相应,就不叫如是;如是很重要。闻如是很重要。闻是纳于心,解之意;如是:真实之教;纳于心叫做经,经是上会佛意究竟之觉,下会众生究竟之觉,佛陀的经典能够开显众生究竟之觉。社会上所有的书都不能会于我们真实的如来之心。这部经典能会于无住之心,因为他的无住之心就是当下啊,经就是当下,当下就是经;经就是如来,如来就是经;他是相应的,能会于众生心。如果这个经典是神秘的,你说这部金刚经是神秘的,一张纸而已,第二个佛陀讲真实意义是了不可见,是在意识里面跟这个法不能相应,跟无住心不能相应,是你意识里面绞尽脑汁的想一个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也好,或都他方另外的一个真如也好,又有另外一个佛可成也好,有众生可度也好,都跟这些觉不相应,那就不叫经。所以经要相应的话,才叫经,不相应就不叫经了;经是真经,但是我们心迷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在经典讲啊,很多的经典在最后面全部迷失了,没有了,就只看到经典的名字和表面的一部书了,就是白色的纸,黑色的字,但是这本书是不是经呢?于闻性不能相应,它不能够成就经字,经是上会佛意下会众生,机法同体才称为经。上契机佛心,契机契理,契理会于诸佛,契机会于众生,它叫做经,会于众生不会于理,会于理不会于机,都不叫经。那就叫做邪,不正见。社会上的小说啊,这些东西;他叫邪见。所以外面很多的书籍,我现在都不看了;稍微一看就知道即不契理又不契机,根本不值一看。只要不是佛说,乃至于现在的祖师之说,一些我们心里面发出来的一些凡夫写的书籍,根本不会于理,就是讲不到位;从机上面讲会不到众生的心,跟妄念是相应了,理上会不到佛的知见,因为会于佛的知见就会会于众生的心,会于众生的心就会会于佛的知见,这才成就与闻;才成就与如是。所以好多书我真不想看,不会于经故。你以为这个经就是一个字啊,经是契机契理的,就象这个花把它锁起来,上诸佛所住,下众生所依,报身庄严所立,就是这么一个花能够统摄诸佛,统摄庄严,这个叫做经。经讲得彻底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一定要会到这个意思,这叫做“如是”之经。

  金刚经讲的就是这个。“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前面讲的这个破我空,破法空,无相可住的这个体。如果你信心清净,就忍,也就是舍身故,为什么这部经典能舍恒河沙的身命,乃至于闻之四字偈等,这个舍身命就是忍;忍到无生法忍则生清净;则生实相。如果你看了这部经典与忍不能相应,你必然就进入了六官?因为六官不能忍,于色生心,于声生心,见到色声香味触法你不能忍,不能舍心故就不能舍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地无寿者相,你才能舍身。你色声香味触法、起心动念都住在那个地方,就有了我人众生寿者,你怎么能够舍除自己的身命呢?或者护持于常住,护持于众生呢?所以住于法你才能够做到无住,无住才能成就忍,成就忍才能成就舍。平时叫你舍身很困难的,你有住就不肯舍。你只要无住,无我相显现出来,就能够舍,所以忍辱仙人呢,他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他怕痛吗?他不是不怕痛,他平时薰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才有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无缘无故的叫你忍,你是忍不住的。你必须要依法来,依般若智慧来忍才可以;你没有般若智慧你达不到忍。所以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做五百世忍辱仙人,是依般若安住,如果他没有般若安住,就不能成就五百世忍辱仙人。那忍辱仙人干什么呢?成就无量众生故,大悲心的显现,所谓成就无量众生又是什么呢?是无生法忍;什么叫无生法忍?就是忍;怎么忍呢?就是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就是金刚经;什么叫金刚经呢?就是众生的心跟佛的心不二故。所以他行就是无行,无行就是行,是故他修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就是这个意思。南摩阿弥陀佛。

返回目录

----------------------------------------------------------------------------------------------------------------

更多常福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