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洪启嵩:智慧──诸佛的母亲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9日
来源:   作者:洪启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洪启嵩:智慧──诸佛的母亲

 

  大家都说「成佛」很难,这要看我们从那个角度来看。如果从「成佛那一剎」来讲,成佛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能下决定」;这个「境界」并不困难,难的是「我们自心的纠缠」,令智慧无法现前。一旦想清楚了,事情就没那么困难;如果纠缠在一起,我们永远有困难存在。

  佛法中真正的「般若」是什么?我们且把般若与「空」放在一起看:

  般若─就是我们的「心」

  空─就是「一切的存有」

  一个人有没有「般若」,就要把上述这一对放在一起看。

  若对「一切的存有」有执着,这样就没有「般若」;如果对「一切的存有」没有执着、无住、无执,这就有「般若」了。

  从「心」看,如果我们看待万物万象是「空的」、是「无常的」,看待我们自身存有是「无我的」,既然是「空、无常、无我」,我们心中就不会有执着。

  从外境看,既然无常、无我、空,那就是一切不可得;既然外境万物都是不可得,我们的心当然没有执着,这样我们的心就有智慧了。

  佛法修行由此进入两大系统,一是「由境趋入」、去了悟「一切不可得」;另一是「由心趋入」、令其「完全无住、无执」,修练自心令其没有执着,这样面对万物万境时,就不会去「执取」;体悟到「万境万物都是空、不可得的,根本无法去得」,我们的心自然远离烦恼。所以心、境乃是一对。

  「有执着」就会产生烦恼;「没执着」就没烦恼。「有智慧」就「没烦恼」,因为烦恼是「执着的产物」,所以没烦恼就是解脱!

  「解脱」就是自在、自由、自主。而自在、自由、自主是什么?──解脱是从我、法得以解脱,能够自在、自由、自主。这个「自在、自由、自主」就是所谓的「涅槃」。

  「涅槃」是完全寂灭、寂静,所有的境界都是「寂灭」的。寂灭就是所有的生灭都已经不可得了。

  「寂静」者,一切不可得,心没有执着、无住,自然没有烦恼。

  所以「涅槃」是从「我、法」都得到解脱,涅槃能够自在、自由、自主,其中从未说到「一切都死了、都停滞、都消灭了」,只谈到烦恼消失、执着消失了,只是让我们解脱。

  「解脱」并不是「死亡」!解脱跟「死亡、停滞、一切都没有了」完全无关;「解脱」只是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

  这样的理解佛法,才是正见的佛法;这个佛法才是「活的佛法」;才是「有用的佛法」。就算我们在地狱中,也用得上这样的佛法──譬如地狱之火烧得很痛、很苦、很难过,但是我们心不会被痛苦所转,若我们有清明之念,我们就能离苦得乐;如果作不到,没有这清明之念,我们就会轮转下去,所以事情很清楚、很单纯,正见的佛法就在这里;这个就是智慧或般若。

  如果强烈强调「自我的解脱」,那是小乘法;如果「自我与诸法都圆满解脱」,就是「大乘法」,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清楚地显示了「要从诸法得到解脱,就要度众生」。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就是我们世俗的眼睛,虽然可以看东西,但是有其限制,譬如极远、极微的东西就看不到。

  「天眼」可以看到极远、极微、极广大等世俗之眼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是「眼见」的另一种境界,或是 「能追寻最广大、最远、最透彻的极致」、也就是眼睛功能的开发。

  「肉眼、天眼」所提供的都是资讯范围,眼睛的功能不属于智慧。

  「慧眼」不只是一种功能,还是智慧,故以「慧」谈眼。我们看到东西而不执着、从不执着中解脱,这叫「慧眼」。阿罗汉有慧眼,因为他自我解脱了,他可以看到法的「总相」,但是他还看不到「别相」。

  「法眼」除了能看到「诸法的总相是空、无常」之外,还能看到诸法的一一因缘众相(别相),这叫「法眼」是菩萨之眼。

  「佛眼」菩萨之眼,总成慧眼与法眼的完全圆满,就是佛眼。

  佛不是画在图像上的,图像之所以供在佛堂是要教导我们,帮助我们趋入、体会的。所谓的「慧眼」可不是说「你有一个慧眼」;「慧眼」是活的、是有功能的,不是一个东西而已,慧眼是「能用的」,不能用的就不叫慧眼了。慧眼是「一个活生生的解脱者看到一切东西都不执着」。「没有执着」就是「总相」的智慧,对一切总相没有一丝一毫的执着,这样就从诸法中得到解脱、从诸相中解脱了。这时,「我」就不起执着,无论对任何东西都不会执着,纵然知道它的因缘、也不会去执着,这样就远离了烦恼、从总相的一一诸法中解脱,这叫「慧眼」,具有这样「开悟之眼」,我们至少是初果圣者,乃至二果、三果、阿罗汉(依不同的定义而别),或大乘的初地菩萨以上圣者。

  所以慧眼是活的、是能用的;不是说「我有一个慧眼」,而是「看到东西、心不执着」叫「慧眼」,它是有用的;绝不是装一个慧眼在那里看待万境万物都「没有」了。如果万境万物都没有了,却「还有一个慧眼在」,那就有问题了,因为那是「非想、非非想处定」、不是涅槃。很多新时代的书籍告诉我们什么是解脱、涅槃,然而他们所说的,其实只是定眼、禅定之眼,这点务必用「慧眼」去观察。因为他们对境界有「最微细的执着」,只因看起来没有执着,所以大家看不出来;譬如有人禅坐后声称,禅坐中「感觉什么都没有」,我就会问他「怎么知道的」?他一定有一个「感觉」、让他「感觉到什么都没有」,这不是「寂灭之眼」、不是真正的「超越生灭之眼」。

  所以「境寂、心也寂,入于寂灭」,东壁打倒西壁,境与心都寂灭,这时不会「有一个孤单的慧眼」、不会「有一个境界在」;所以「慧眼」就是活生生的活在我们「面对外境」。「生死已灭、入于寂灭」这另外一个「非生非灭、不生不灭」的状况,那时他也不必用「顶上一只眼」去看万境皆空、皆无,要知道「这个心就是无明心的起始」,他必然会再轮回,「无明」由此分别,因为他有一个与外界分别的「真妄之对」。

  「法眼」是活生生的活在我们身上的眼,也是万事万物现现实实的、存在因缘中的变化,因为这个世界是再真实不过了。或许有人会说,我这句话与佛法相违,因为佛法说一切都是「幻化的」。然而我要告诉大家,就因为一切都是幻化的、所以每一个当下都是那么真实;否则如果一切都非幻化、而是「实有的」,则「现在的真实」与「过去的真实」乃至「未来的真实」有何差别?我们为什么还要说「真实」?如果永远是不变的,真实与不真实,不是一样吗?如果真是那样,我们就成了「完全停滞不能动」的人了。

  所以对我们来讲,每一朵花都是这么鲜艳或枯萎,这不是最真实的吗?夜来香是那么的香,为什么?真正能闻到夜来香的是谁?或有人说「我闻到了」,但是我要说「这是你用过去心识,转动了现在的影像而做的事情」,真正闻到夜来香乃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人」,所以这要怎么说呢?─请大家「好好闻闻花香」!但是真正三心不可得的人,是不会去「偷法界的香来闻的」,因为那犯了窃盗罪!或许有人问:「有那么严重吗」?要知道禅戒说「在生灭不可得的法界当中,起一念生灭之见,叫做杀生;起一可得之念,叫做偷盗」,这乃是佛戒。

  「真实」与「虚妄」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呢?

  当年周金刚挑着《青龙书钞》出四川要去挑战禅宗学人,路上向卖饼老婆婆化缘点心,老婆婆问周金刚:「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上座要点那一个心」?周金刚既然有过去心,又有现在心、未来心,结果就吃不到老婆婆的点心。所以这是再现实不过的事情,如果没有「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就能吃到点心,而且吃得很香甜,吃完之后还可以再吃,下一顿吃的时候还是非常好吃。所以我说「这个幻化、如幻的世界,不是再真实不过了吗?」──就是你可以吃点心。所以如果「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我们就可以得到「花的心」、闻闻花香。

  生命是真真实实的,现在大家知道怎么去极乐世界了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样怎么念佛?当然是清净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当然是去极乐世界,否则去哪里?大家会三心不可得地念佛、持咒了吧。既然诸法不可得,当然就有花香、就能看到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看到远山含笑。

  所以「法眼」就是看到这一切诸法、了解一切缘起、一切众相的因缘,而没有执着;了解一切皆空、了解一切细微的缘起,此即《金刚经》中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了解一切诸法差别、一切因缘总相而得「道种智」。

  慧眼与法眼全部圆融、具足,最后总汇成一切智智,就是「佛眼」。

  所以「慧眼、法眼、佛眼」代表「智慧」,从这里面能出生诸佛。但是为什么有些只能成就阿罗汉呢?这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智」的差别所致。

  一切智、道种智与一切智智

  「一切智」─阿罗汉的智慧叫一切智、总相智慧,就是体悟一切都是空、无常、无我。

  「道种智」─一切智体悟一切皆空、就没有烦恼(包括没有不懂的烦恼,不懂就不懂,不会因为不懂某件事物而烦恼)。「道种智」是除了一切智、没有烦恼之外,还能通达一切诸法,没有因缘的烦恼(就是一一因缘、一一缘起、如何形成一切诸法都能通达),所以不但知道一切皆空,也知道一切诸法、一切因缘,这是「道种智」。而「一切智」不懂就不懂,不必通达一切因缘诸法,只要「总相皆空」就可以了,不必为了不懂如何使用信用卡而烦恼,因为这些事物跟他无关,懂也罢、不懂也罢,他都不会烦恼,如果顺便懂,或许他就会去懂,如果要专门去学才能懂,他可能就不想去懂了。所以「一切智」不一定要知识、也不一定要了解万事万物的知识。但是「道种智」要了解诸法,就要了解因缘法、了解因缘的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因缘的知识与「空、没有烦恼」结合在一起,菩萨要广学一切法的道理就在此。所以,智慧,就是没有烦恼、智慧,不一定包括知识,然而「有智慧的知识」与「有知识的智慧」却是菩萨所必行的!

  「一切智智」─知识与智慧全部圆通、法界全部圆通,就是「一切智智」,这是佛。

  染污的无明与不染污的无明

  前述「没有烦恼、也没有不懂的烦恼」这句话,突显了「染污的无明」与「不染污的无明」两种无明。

  「染污的无明」─就是会让我们轮回的烦恼。

  「不染污的无明」─就是跟轮回无关的无明,也就是「不知道、没有这种知识」,他不懂这个也不会烦恼,因为不牵涉到他的生死轮回,所以不算烦恼。虽然从菩萨观点观之,这个算是深细的无明烦恼,但是对阿罗汉而言,这不算烦恼,因为这个不妨碍他的生死。所以阿罗汉没有「染污的无明」、但是还有「不染污的无明」。菩萨的「道种智」就是要消除这种不染污的无明。到最后「一切智」与「道种智」圆满具足,就是「一切智智」、佛的智慧。

  般若佛母所指的,一定不是有「不染污的无明」的般若,而是「大般若」,这样才能称为「出生诸佛的母亲」。二乘的「一切智」虽然也可以称为「觉母」(觉悟之母),但不是「大觉母」(因为「大觉」是佛)。

  菩萨的要旨

  菩萨没有任何执着,从诸法中得到解脱,菩萨关怀任何事情、但不卷入。

  菩萨的不卷入,不是从外相去看,而是从内相上看──菩萨的「心不卷入烦恼的漩涡」──因为事情总是要去办的,所以外相上菩萨还是要「参与」,但是菩萨的「内心」不卷入烦恼的漩涡。

  菩萨的内心是永远的关怀,但是他有智慧了悟一切是空,这两者如何取得连结,是很深刻的、也是成佛的问题。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这是「无上菩提」的问题。菩提无上,由这里发出来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一旦圆满了,就成证「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心,就是要成证「无上菩提」的那一颗心;它既是因,同时也是果。这是因为不断勤求「无上菩提」的过程中,发现到「一切都是空、都是没有染执、都是离于生灭,此心本来不生不灭、清净寂静;心、乃是不可得之心」─这就是「果」。

  所以起心动念、回来还是本来面目,这也就是为何诸佛会那么有把握的指着众生说:「众生本具无上菩提」,因为因、果就在同样的地方!但是不经这一遭,总是信不过自己,这是问题!

  佛法从小乘到大乘,一贯全部是智慧;但「成为诸佛母亲」的智慧乃是大智慧、无上智慧,必须根立于无上菩提。其实「无上菩提」内部一开始圆具的,就是「智慧跟慈悲的完全冥合、悲智双运的完全圆满」,一开始的起动点有「智慧多者、慈悲多者、信心多者」这三种因缘取向。

  般若的次第

  接着宣讲「般若次第」:龙树菩萨对「般若次第」的解说既完整又清楚,所以我用龙树菩萨「般若二道五菩提」为大家解说。

  「二道」-般若道与方便道,是两种分别之道、也是一种次第。「五菩提」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究竟菩提五种次第,其中明心菩提是般若与方便二道重叠的。

  发心菩提

  般若道    伏心菩提

  明心菩提

  方便道    出到菩提

  究竟菩提

  发心菩提:

  发心是「心具有这样的势能,所以我们把它发起」,也就是有一颗种子,现在把它种下去;而这种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也可以说,心者,就是佛性;虽然从众生来看「心者,是心」,但是从佛来看「心,就是佛的性质」,「佛性」可以说是佛的性质、成佛的性质、成佛的可能性;从因位看,「佛性」是「成佛的可能性」;从果位看,「佛性」就是「种子、本具之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听到各宗各派所讲的都不一样,这是「同一件东西」,各人所站角度不同,所见自然不同,再经他们解说出来,听起来就大不一样了。例如从东边看西边的,会说「它在我的西边」;如果从西边往东边看,又说「它在我的东边」。问题的重点不在于「东西南北」,而是在于自己所看到的「那个」是什么?可惜人往往喜欢谈的是「自己的立场」而非「那个事情」,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生命界轮回的实相也是这样!宇宙的变化,就是每一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事情,这是「无明的本能」,90年代最流行的浑沌理论为此作了很好的注解。

  浑沌理论的内涵有二:「对初始条件的深刻依赖」及「不断地自我复制」。

  「对初始条件的深刻依赖」者,是说「初始条件的微细不同,到达一定范畴后,会造成巨大的变化」。「蝴蝶效应」说,北京一只蝴蝶振翅,经过大气一连串细微的变化,最后可能引起北美洲的一场暴风雪。在我看来,浑沌理论这个说法,就是佛法所说的「因缘法」—一切条件都在因缘中;因不同、结果一定不同。

  浑沌理论的第二个结论就是「不断地自我复制」。在我看来,「浑沌理论」这个说法,就是佛法所说的「我执」;佛法说「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我执、无明,所以无明因缘决定了我们现在的世界」。

  佛法讲得很清楚,一个是「因缘」、一个是「我执」。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在「不断地扩张自我的立场」。例如,我们的脑细胞就是这样来的,脑细胞里面包括植物与动物的成分,开始的时候,这两者互相想要取代对方,可是久而久之,两者却组合成了一个细胞。生物的突变也是这样,SARS病毒与人类之间,原来是楚河汉界、互不相容的,结果我们踩进了SARS病毒的领域,病毒就会本能地害怕,SARS病毒会与我们的细胞纠缠(就像我们溺水时,由于生命本能的害怕、胡乱挣扎、甚至抓住救生员不放一样),纠缠到最后SARS病毒找到了某种能在我们体内生存的型态,于是让我们生病了。当前的禽流感也是如此,禽流感本来是由禽鸟传染禽鸟,后来演变成禽鸟传染动物,现在已经演变为动物传染人类,如果病毒再进一步突变成为「人类可以传染人类」时,就会灾情惨重。因为这是一种新的病毒,人体免疫系统无法辨识、完全没有防卫能力。

  人们都是从自身的立场去谈论事情;立场决定了言论、思想,而非「事实解说」决定一切──这样就不是佛法,因为「让立场决定一切」就是「我执」。「我执」包括「我」和「自我的」感觉。我的衣服、我的亲人、我的……,这些全都挂在一起,而且每个人的「我」都不大一样,有些人比较看重「我的房子」,宁可卖孩子也要房子;有些人比较看重「我的孩子」,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孩子;一般人这样,连佛法的宗派也会用各自的立场来解说佛法,然而各宗派的解说,其目的还是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事实」,所以重点在于事实在那里?

  我要告诉大家:「事实就在我们的生命上、在我们的心、我们的身、在生命的实境」;离开「我」的立场,再检视「自我的存有」、检视「自我的烦恼」,离开「自我」而去「皈命于无上正觉」。

  「皈命无上正觉」就是把「我」拿掉了。「无上正觉」是不是「我」?─不是「我」!

  所以我们要如是看待「发心」!发心是依于我们的「佛性」、我们的「自心」(「佛性与自心」其实是一样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自心「有成佛的可能性」叫作「佛性」、我们的自心「有成佛的性能」叫作「佛性」,我们的自心就是能让我们成就无上菩提,我们的自心绝对是「能如是的」!到最后它「还是我们的自心」!所以有时称之为「如来藏」!「在缠名为如来藏」,因为如来在其中也;「出缠唤作大法身」。「如来藏」与「大法身」,这两个其实是同样的东西,只是「功用不同」。为何功用不同?转身不同、依于我们是「执着」或「开悟」!

  换个说法:「我们有一个正见,称为无上菩提;这个正见是从心中提炼出来,然而它也在我们心中」。所以「发心」是有一个「让我们引导出来的」,前觉与后觉;所以佛陀是「自觉、觉他」。佛陀成佛时「见一切众生皆是佛」,《法华经》「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佛陀出现世间的唯一事情就是这个而已,所谓的「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陀的知见、佛陀的大智慧;所以佛陀出现世间唯一的事情就是让众生成佛,就是这么回事而已。开示、告诉众生「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我们把心打开,要了悟我们的心是如此」,发心有两义:

  一是智者、觉者的导引,让我知道这个心是如此、让这个心发起来。

  二是我发觉到「这个心本具如是」,我要让它成熟圆满,所以发心、发无上菩提心。

  伏心菩提:

  发心之后我们的心与无上菩提相应,但是心中会有杂染(不过这杂染是空、是在因缘之下所显现的),有时候心会跑掉,这时我们就要伏心,让心安住于无上菩提;这就是《金刚经》「菩萨应如是发心,(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什么是「修行」?就是修无上菩提心,让它安住在「无上菩提心相续不断」,这叫做「三摩钵底、三昧、三摩地」,让无上菩提心不退。

  明心菩提:

  发心、伏心,心有杂染,对无上菩提还不能真实体悟,修到最后得到「明心菩提」(胜义菩提)才能真正看到无上菩提的清净心在此。用个譬喻说明,在发心、伏心菩提阶段,月亮被乌云遮住了,我们还看不见月亮。到了明心菩提,总算看到初一的眉月,虽然月亮其余的部分还是黑的,但是我们「决定知道」有月亮的存在。发心、伏心阶段是「相信有月亮」,明心菩提是「看到有月亮」。

  般若的执着:

  以上就是般若道的修行过程,我们在此过程中勤求般若。但是一旦悟得般若、开始看到月亮时,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般若是不是执取的对象?」

  小孩子有乳臭味,开悟的人常有一种「开悟的臭味」,不太好闻。初步得到开悟的人心非常利;讲话利、修行利、看人利、思惟利,别人的起心动念一眼看穿,而且讲话一针见血,会让人受不了;初步开悟的人心太利、光芒万丈、天马行空,然而这样是不够的,要慢慢地和光同尘、细下来,很多细密的境界才会出来。因此不能粘着于般若、不能有「般若的执着」,要从真妄对立「真的立场」拔开,跳出般若、真妄融合、进入方便道,此即「方便出般若」。

  从我们立场看初地菩萨具有「初地的智慧」,但是从二地菩萨立场看初地菩萨有「初地菩萨的执着」。从佛的立场来看,十地菩萨就是因为还有「十地菩萨的执着」所以叫做十地菩萨,可不是具有「十地菩萨的智慧」哦,因为我们「本具佛智」!十地菩萨为什么没有佛智?就是因为他还有「十地菩萨的执着」嘛!所以如果从佛的立场看,「十地菩萨的智慧」纯属鬼话,因为他还有「般若的执着」;不过这种执着属于「悟境的执着」与凡夫「世间的执着」不同,所以称为「般若执」。「方便力」破「般若执」,破得般若执着一分,方便力就增长一分。

  「般若道」好比从金砂提炼黄金,「方便道」好比用黄金制造金器拿来用;虽然金器都可以用,但别人会质疑成色多少,是95还是99,因此「方便道」就是用「方便力」把黄金不断纯化。

  出到菩提:

  就是把真正的菩提心和智慧拿去用,也就是《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行」是正在实践运用「深般若波罗密多(已经圆满的般若波罗密多),方便力是把它调练得纯之又纯,这就是「出到菩提」。所以出到菩提是「圆满智慧的妙用」,是十地菩萨(甚至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所要成就的,前面明心菩提则可能是初地到七地。

  究竟菩提:

  运用般若智慧、而没般若智慧的执着;用方便力来调练般若智慧,到最后这般若智慧纯之又纯、百分之百、千分之千,而且法界旷空一味、自他等同圆满,「正觉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都同成佛陀,般若与方便一门,这叫做究竟菩提,也就是无上菩提。

  悲智双运‧悲智圆融‧成证无上菩提

  以上是般若的次第,纯粹是智慧的过程,但是要圆满这过程必须悲力相续,没有慈悲心是作不了这事情的。如果没有慈悲心,看到一切是空,就自动入涅槃;如果没有慈悲心,就无法了解一切如幻、皆空,而同时关怀世间,这就叫「悲智双运」。但是我们也要了解,悲智双运成证无上菩提的过程,永远是一时偏于智慧,调整一下,又偏于慈悲;再经调整,下一时又偏回智慧……,就这样始终在「过于悲或过于智」的状况中进步。平均而言,有些人偏向智慧(如文殊菩萨)、有些人偏向慈悲(如观音菩萨)、有些人偏向实践(如普贤菩萨);然而文殊菩萨为「寓悲于智」,观音菩萨为「寓智于悲」。文殊菩萨是「三世佛母妙吉祥」,要教化三世诸佛的人,如果没有悲心怎么可能去教化三世诸佛?因此能成为三世佛母的人一定慈悲。由上观之,文殊菩萨的悲愿是广大的。我们看文殊菩萨十大愿的第一大愿-「文殊菩萨用天眼观察十方世界,这些世界中的诸佛从初发心到成佛,如果有那一个不是文殊菩萨劝发教化而成佛者,誓不成正觉」,由此看来,文殊菩萨也是地藏一族,他的利剑充满了温柔、他的眼睛既锐利又慈悲。另外我们再看,《般若心经》是观音菩萨所讲,因此「智悲的圆融性」就在此。

  无论我们是从愿力而行、走地藏菩萨的路线;或从悲心而行、走观音菩萨的路线;或从智慧而行、走文殊菩萨的路线;或从实践力而行、走普贤菩萨的路线,到最后每一个人都一样走向「悲智圆满的佛」,也就是要圆满无上菩提;这「无上般若」、就是「大般若」。

  请大家了解:「越深刻的般若越充满了慈悲,否则就承担不了」。因为般若跟慈悲就像大车的两轮,过份偏于一侧就无法前行,除非变成独轮车或脚踏车(即独觉或声闻)。所以菩萨智慧到一个程度、悲心会到一定程度,尤其越深刻的智慧,悲心要越广大,否则承担不了,两者必须同时增长。如果智慧太高、悲心不具,悲心会干掉、智慧独大,会造成入涅槃,就是「菩萨沉空之难」。反之,如果悲心很大却完全没智慧,到最后,很慈悲、悲魔作祟,所做的事情往往越帮越忙;慈悲帮助众生当然很好,但是没有智慧就无以解脱众生。所以上述这两种情形都不对,一定要悲智双运。所以我称「如幻三昧」为「大悲如幻三昧」,因为「如幻」一定有「大悲」,否则「如幻」一定「入空」。般若的次第一定是「空越大、悲越大」;「悲越大、空越大」;悲是「心地」,如果悲心不够大,如何让我们「心地广大犹如虚空」?

  般若「对一切万事万物完全没有执着」,心是无住、对万事完全无执,这是其一;虽不执着,但对一切永远的关怀,这是其二。我们的心完全无住,以「无为心」、「无所得心」而行一切善法,这就是《金刚经》的「无相布施」。「无相」是智慧、「布施」是慈悲,「悲智双运」就是无相布施。

  我们这样观察一切,就能对每件事、每个法、每一位菩萨的发心都清楚体会、并且受用。

  4.无间道断/金刚三昧‧金刚智

  佛 无上菩提

  (成佛)金刚智→∣←金刚三昧(金刚喻定,入最后心菩萨)

  果    究竟菩提

  因      出到菩提

  明心菩提

  伏心菩提

  发心菩提(心=如来藏=佛性)

  果          因

  般若次第最后是成佛,如果把成佛当成上山下山的过程,我们用上图说明。

  佛、大觉,他成证无上菩提;「如来」是其行动力;他具有的性能是「三身」;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说法,譬如真如、实相、实际……等等。

  佛是什么?佛具有什么势能?──佛一定具有「如来」的行动力,佛的十号就是形容他所具有的十种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一切不共法,就是佛所具有的「势能」。

  我们从因位的发心菩提开始,「心」就是「佛性、如来藏」,发心之后要伏心,依次到达明心(就是真正的开悟)、出到、究竟。这个过程有种种不同法门以适合不同因缘的众生,有些人从念佛、有些人从坐禅,有些人依止法华、有些人依止楞严、有些人依止华严、圆觉,有些人依密、依禅,各种不同的缘起,但总约而言,到底「法门为要」?还是「心为要」?答案当然是「心为要」!所以传承固然光荣,但心的传承更光荣。

  常听到有人说「我的传承是○○」,言下之意是在炫耀「我很行、我的老师很行」,因为他们都没有提到「我的心很行」(真正「心很行」的人当然也不会这样讲)。更奇怪的是,有人常夸耀「我的师父是○○」。然而「他的师父是○○」干他什么事?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呢!试想我们那一个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徒弟?我的心传承释迦牟尼佛的佛心、就是我本具的佛性!我发心要度一切众生,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发心,这样的传承与发心够大了吧!所以讲「法门」不如讲「心门」,因为佛陀是要开心门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法门是要帮助我们的心门,试想:「佛性在法门之中、还是在心性之中?如来在心性之中、还是在法门之中?」

  答案当然是在心性之中!法门只是辅助,真正重要的是心门!很多人法门跑得很快──每天参加法会,灌的顶也是最高级的,修得也很好,但就是「人」没修;法门都好、上师都很厉害,每个「人」都成就了,但就是「心」没有成就─那可也是枉然的!

  六祖讲得很清楚:

  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性烦恼无尽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

  自性烦恼无尽誓愿断。

  那里有什么外在的烦恼?将众生与我们切开,我们能成佛吗?他们的烦恼就是我们的烦恼、自性烦恼嘛!「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不是很清楚吗?永远是自家的事情啊!可不要「全世界都有事、就是自家子没事;可是到头来自己事情一堆」。可不要「法门很好,法门成就,但是『人』没成就」。譬如念佛人念到最后,「佛成就了,念的人却没成就」。念佛是要心念佛、心悟佛;心开、接引佛,所谓的「开示悟入」要怎么开?开我们的心来接引佛、佛要入我们的心,把我们的心打开让佛进来、悟入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开示悟入」于佛与佛同体无二。如果我们不把心打开,如何能接引佛?

  发心之后,修行法门以伏心,用法门降伏那些杂染,让我们的心「安住于心」,法门本身其实没什么好学的。念佛目的是要成佛,如果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他自己、念「阿弥陀佛」、念到自己变成阿弥陀佛,这样岂不是很奇怪?其实阿弥陀佛念佛是念「实相佛、性自空」,我们念佛是依这个缘起(法门)、让我们的心入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就是无所执着,我们一心念佛,无论持名、观想乃至一切法,都可以入阿弥陀佛,所以「心」最重要!

  明心菩提悟入「佛就是自性」,然后就用这自性佛(譬如阿弥陀佛在我心中)开始来实践。明心者,就是开悟「阿弥陀佛就是自心、就是自性」,当然也可以说「自心、自性就是大日如来」,或说「我的心是空、实相……」,这些说法都一样、都是「法身入于心」,这才是明心菩提!

  然后用「这个」不断去运作、去磨利、不断把杂质去掉,慢慢到究竟成佛。这其中有很多法门,譬如海印三昧、首楞严三昧、法华三昧都在这边,但最后一个就是金刚三昧。金刚三昧可以说是单独的一个法,但也可以说是「通法的最究竟之处」。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彼佛教我以闻思修、入金刚三昧」,耳根圆通入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有因、果两部经,《首楞严三昧经》是果经,《首楞严经》是因位如何入首楞严三昧。《首楞严经》一开始讲「阿难被摩登伽女现梵天神咒所诱,佛陀顶上化佛现首楞严咒,由文殊菩萨持咒前去救阿难」。其实阿难就是我们(想发心的那个),摩登伽女就是我们发心后要伏心的对象(也就是我们的贪欲),现梵天神咒就是我们遇到一个境。现在用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譬如我们路过糕饼店,鼻子闻到月饼的香味,心中暗呼「好香」。这时,鼻子就是阿难,会闻香而去;这个外境就是「摩登伽女现梵天神咒」,引诱我们前去。

  我们一旦开始吃月饼,一边吃、心里一边自觉:「月饼热量这么多,吃太多,身体会胖」,这种自觉会唤醒我们「本具的佛性」,「如来」就现起了。

  如来顶上现起化佛,就是「我们的自心、自性现起一个清醒的理智」。

  这个理智告诉我们说:「你不要贪吃了」,这句话就是「首楞严咒」。

  文殊菩萨拿着首楞严咒说「回来」,就是我们听从理智的忠告、停止贪吃。

  停止贪吃就不会太胖,可以保持如来的身材。

  以上,我用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解经,希望帮助大家更清楚经中的意涵。

  首楞严三昧、法华三昧、海印三昧都可以成为金刚三昧;因为总约而言,可以海印三昧成佛、也可以法华三昧成佛,到最后「要成佛的那一念」都称为「金刚三昧」或「金刚喻定」,此外「金刚喻定」还有其他的用法,「开悟那个」、「成为阿罗汉那个」也叫做金刚喻定,因为不会再受杂染、如金刚不坏;但是最后的金刚喻定则是指「成佛前的这个」。在成佛前那一念叫「金刚三昧」或「金刚喻定」,成佛之后那一念叫「金刚智」;所以「金刚喻定」入最后心菩萨,「金刚智」成佛,而这两者是「无间」的,因为已经脱离了任何时间,一切的时间、空间都没有意义了(另一个无间是指「无间地狱、阿鼻地狱」,因为永远脱离不了那个时间空间;受苦无间、空间无间、时间无间,永远在那里受苦)。

  5.无上菩提/智与境

  《金刚经》「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是什么?──「心境二如如,名为如来」;「境」、绝无少法可得,「心」、绝无可住;境如如、心如如,境智双泯,心境二如如、全部统一,这叫「如来」。

  这时候,他具备的性能就是:

  他有智慧,金刚智,金刚道断、最后一心、绝无一点点分别心,叫「同体」;普遍救度一切,叫「大悲」;

  无一缘可得,叫「无缘」;乐遍于一切,叫「大慈」。

  所以佛不仅仅住于金刚三昧、入于自身的涅槃,因为这是「法身境」──身就是「法身」,境就是「常寂光」。常是「金刚道断、一切究竟」,寂是「离于生灭」,光是「无量光明」;「常寂光」就是「没有任何杂染」,所以「常寂光土、身土不二」。他在此「同体、但有大悲;无缘、但有大慈」。他法身本具,但一切诸法所形成的法身功德在此生起广大作用,所以马上显现「三世间成佛」,智正觉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三者都是「自受用的广大法身游戏」、法身功德所形成的「自受用大乐」,所以说「海印三昧现成」。

  「海印三昧现成」,这时候「报身圆满」;这报身其实就是「自受用的法身乐」;「诸法所成身」在此变成报身,所以这个法身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些是原来讲的「法身」,但是到后来变成「报身」的意味比较浓,因为它是功德所成、是自受用乐,所以成为报身。报身是「实报庄严」;在密教就是「金刚法界宫」、就是「大日如来」;在华严就是「这整个法界、他见皆如来,整个都是他自功德所显现的、整个遍法界一切」。在此除了「自受用」之外,还有「他受用」会对外开放给具有明心境界的法身菩萨,因为他们能见到他的法身功德而趋入此,成为「报身佛他受用报身土」的教化对象,所以「地上菩萨入于他受用报身」。

  这时他不只「无缘大慈」,由于他的悲心相续不断,所以自然会有首楞严三昧(健相三昧),能在一切世界中平等示现、无量世间中有因有缘就示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大悲示现、大悲普现。在大圆满教法中叫做「大悲周遍」,其实就是讲首楞严三昧的威力;能在十方世界显现成佛者,就是这个威力。这是必然的,随顺他的因缘愿力而成就,完全是他智慧的功能、也是他悲心的展现,智慧与悲心在这里绝对没有分别。

  6.圆满人生的最后课程

  这就是成佛的最后一个境界,这也就是无上菩提的智与境,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最后目标、圆满人生的最后课程。生命到此圆满,一切随缘而住。

  从现在一脚踏出去,有因有缘就如是住;住于空、住于如如、住于不可得。不用担心,从现在到无上菩提、圆满成就,我们都相互扶持,祝大家圆满成佛。

---------------------------------------------------------------------------------------------------------

更多洪启嵩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